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9W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

最近,我在閲讀一本書名字叫《不會説話的孩子想“説”什麼》。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培養快樂、負責、有潛質孩子的5個訣竅”。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在學習這5個訣竅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會使用的9種情緒密碼:好奇、開心、驚奇、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

訣竅1,允許孩子充分、合理地表達所有的情緒密碼(儘可能不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壓抑)。表示開心、好奇的情緒密碼,都是正面的情緒密碼;表示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密碼。

訣竅2,儘可能鼓勵孩子多多表達好奇與開心的情緒密碼(儘可能讓正面情緒充分發揮,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圖書或是雜誌,開始動手撕扯。如果這本書不是那麼珍重,你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看孩子對撕扯所發出的聲音、撕扯時候的感覺、撕扯本身都有什麼反應。或者你就應捫心自問,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親撕報紙的動作。然後,要讓孩子知道,你認可孩子的興趣,也對此表示欣賞:“這本雜誌很棒,對不對?上方的圖案也很漂亮,紙張也很棒喲。”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撕雜誌,那就那另外的紙換下它,同時要跟孩子説:“這本雜誌不能夠撕,這有一張紙,你能夠隨便玩。”

訣竅3,排除引起苦惱的因素(儘可能設法消除因其負面情緒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人就會哭,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者對孩子的哭鬧不予理睬,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你沒有明白他發出的情緒密碼,這樣不僅僅對孩子沒有幫忙,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苦惱。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能夠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背對那個人,也能夠請那個人把眼鏡摘下來,或者還能夠問那個人是否介意讓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鏡,以便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訣竅4,用話語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密碼。例如,小孩子正因飢餓哭泣時,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時刻同他説話:“我聽到了,孩子,你此刻餓了對吧,我們找點東西來吃吧!”若孩子被汽車喇叭聲嚇到了,你能夠跟他説:“那種聲音真可怕,把你嚇壞了。”孩子開心地蕩着鞦韆,你能夠用話語增強這種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感受,能夠發出誇張的聲音,比如“哇——”的一聲,或者説:“你玩的很開心,對不對?”這些語言描述不僅僅對孩子的感覺予以認可,同時也能把孩子身體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

訣竅5,明白孩子的願望,他想要變得與大人一樣。1歲大的索尼婭走到電視機後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電線與插頭,這時父親平靜地説:“索尼婭,若果插頭在插座裏,電線就會有電,你碰它會受傷,到我這來,我給你看看這段沒有電的電線,看看到底是怎樣回事。要不來玩這個好玩的球吧!”然後索尼婭走到父親面前,聽父親簡單描述了一下電線與電流的用途,就開心地玩球去了。這時父親不妨説一句:“索尼婭,謝謝你不去玩那些電線,我愛你。”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父親以平靜的語氣與孩子説話,並干預了她的危險舉動,儘管孩子不能完全聽懂父親的意思,但她明白説話的含義與語調。其次,他還給索尼婭帶給了一種十分好玩的東西——球。最後,“謝謝你,我愛你!”他用這樣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導索尼婭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並給予獎勵。這位父親所有的舉動與反應,都是在給索尼婭師範一些寶貴的經驗,還會有助於她將來長成一個心地仁慈、態度冷靜以及情感與諧的大人。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2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閲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與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説,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與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與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與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3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直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積極迴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助吧?也許書裏無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着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閲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圖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因為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與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而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克服了一般書籍空洞的理論説教的毛病,它結合眾多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了很多簡單實用的方法。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與方法不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也適用於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

通讀全書後我有一些粗淺的收穫:

一、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對幼兒入園情緒問題的啟示:

在小班,早上入園經常會出現幼兒哭鬧着不肯來園的情況。一般情況,當幼兒情緒不好,我們總試圖用成人的觀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説服他。孩子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説出來並得到認同,找到一種歸屬感。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人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也許理解、贊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藥。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才會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認可孩子的感受,並用適合的話説出來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自己説出自己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傾聽者的角色幫助幼兒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麼該如何讓幼兒面對他們的感受呢?書中給了我們可操作性的建議:1、全神貫注的聆聽。2、認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達出來。4、借住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二、關於如何誇獎孩子對美術活動作品評價的啟示: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為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知道從哪裏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着用詞單一、內容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助幾乎為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為。在評價時,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説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説説自己的感受。

在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後,我聽到兩個幼兒的對話。A:你的畫很好,我喜歡。B:為什麼啊?A:因為很漂亮。B:……A:因為你的畫上面有兩個蝸牛,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我很喜歡那個小的蝸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評價中得到認同,增強了自信。並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優點,今後可以繼續發揚。B也從中學到了A的優點,從而在以後學習、提升。

三、關於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懲罰對處理孩子不當行為的啟示:

我們都一直不認同懲罰行為,懲罰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那出現問題後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專家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有的後果是無法模擬的,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呢?

書裏給我我們七種方法來替代懲罰: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老師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瞭解問題本身的影響。3、表明你的期望: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並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4、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5、告訴孩子怎麼彌補自己的失誤:當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去做來幫助他彌補失誤。6、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對於並不是對我們有很嚴重的影響的事情我們可以採取行動,讓幼兒直接面對行為背後的後果。

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瞭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議、方法,並不能給我們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關鍵在於實踐,針對不同問題具體的做法還是需要在實際情境中去不斷的探索。對於我剛參加工作,接觸這本書也就半年時間,沒有細細去挖掘,工作經驗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這本書需要經常的拿出來翻閲,我相信它在今後還會不斷的給予我們啟示與幫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4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潛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説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説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明白教育需要“愛”,卻不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向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務必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我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渴望能和孩子們一齊玩、一齊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期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明白。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我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

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就應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就應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潛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明白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我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用心性。

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向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此刻,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應對幼兒時要持續一顆童心,以自我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我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我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用心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5

最近讀了《浮躁與靜心》這本書,還沒有打開書頁,書名就已經感染了我,那幾天,我就覺得自己是個浮躁的人,需要靜心,這本書真的是買得恰到好處。終於,這本書在半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與大家共同分享。

讀“貧窮只是生活的外衣”有感:我們當中肯定有人經歷過童年時代艱難的歲月,至少我就是一個,吃過胡蘿蔔為主的米飯,穿過補丁的衣服,但是日子總算過來了。所以現在的我不是把金錢看得很重,因為我也知道,比我富裕的人比比皆是,比我貧窮的人也無處不有,我有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正如作者所説的“我相信貧窮不是什麼罪過,富有也不是什麼美德。如果因貧窮而卑微而抬不起頭來,才真正使人所鄙夷。而富有的人,應該心中充滿愛,去享受、珍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對於金錢的看法,我始終抱着一顆平常的心,有則多用,無則少用,不必太吝嗇,也不必太奢侈。在這篇文章中,我特別鄙視主人公的班主任,就因為主人公由於貧窮穿了媽媽以前的式樣老舊、滑稽的衣服,而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話:“你們家沒有人管你了?穿成這樣就來上課。趕緊回教室去,不要在外面給我丟人。”我想,這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説的話嗎?他的師德,他的關愛就是這樣體現的嗎?我很氣憤,當然,這也給了我啟示,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千萬不能以這位班主任為榜樣,孩子們的內心都是很脆弱的,我們的言行舉止要時刻尊重孩子們,循循善誘、關愛呵護,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嗎?也許我這一生不會有什麼大榮譽,但是我會時時刻刻記得我是一名教師,我會努力地去關愛孩子們、教育孩子們。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6

《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作者運用了大量草根化的案例,通過呈現情景、描述過程、表達觀念、傳授經驗,與我們分享了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

文中的各種研討模式真真實實吸引了我。特別是關於“遊戲化”研討,看了不得不讓我佩服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説起研討,可能是我們每個老師最最頭疼的一件事,尤其對於一些老教師來講,更是無從説起,對於那些不善言辭的老師來説,更是一種負擔。

每次要開展研討活動,組長與老師就皺眉,要是輪到有上級領導要來參加,大家更是惶恐,大多數教師在活動中是一言不發,所以,研討活動變了味,成了組長或者個別領導者的一言堂了。

讀了《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後,突然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原來研討也可以這麼快樂,原來研討可以以遊戲的形式行進。對於文中藝術研討中的一步步遊戲步驟,內容其實也是緊緊圍繞着研討的內容,所兼顧的遊戲方法只是為了調節氣氛,為了給大家解壓吧。

於是我想,假如我們以後在研討活動中也安排一些遊戲情節,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被老師們所接受,記得在去年的一次“香幼學苑”中,主持人曾經把從外面學到的一些遊戲作為活動的熱身運動,也得到了教師們的踴躍參與,不但為後面的活動增加了氣氛,更是調節了教師們疲勞的身心,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一點説明,在研討中滲入遊戲的成分是切實可行的。或許我們可以不像作者書中所介紹的那些遊戲法研討那麼方案化、複雜化,我們可以在研討中增加一些遊戲的成分,如:動動手、動動腦、鬆鬆骨、舒舒氣的小遊戲,緩解大家精神上的負擔,未嘗不可。

只有老師們沒有了任何負擔,思維才會活躍,言語不會束縛,那麼所謂的靈感、思維的火花就會噴發。教師的專業形成自然會漸漸水到渠成了。

以上所言,或許只是本人讀書後的胡言亂語,但不是不可嘗試,但願看到我們以後研討活動中的快樂氛圍。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7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歎,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説:“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衞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粧,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説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粧給孩子化粧,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粧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粧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説“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中國台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國小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説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説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8

暑假空閒時,讀了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感觸頗深。《與幼兒教師對話》這本書,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首先,充滿獨到而精闢的觀點和見解。關於兒童發展的精闢論述、關於適宜性幼兒教育的獨特觀點、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刻闡述。

其次,隨處可見基於實踐的理論闡述和基於理論的實踐反思。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

再次,滲透着對幼教問題的理性審視與對兒童發展和幼教事業高度關注的氣質和精神。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資料,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主角、教師與兒童關子、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教授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把握。在凱茲教授的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並感受到了幼兒教師的成長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只有不斷充實自身,不斷更新觀念,才能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的要求。

在書中,麗蓮。凱茲博士深刻地闡述了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等的觀點和思想,充滿了關於幼兒教育與教師成長的專業智慧,以及她對於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理論和時間的深入把握。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第十一章中談到的: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

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帶着20位四歲的幼兒在户外活動,因為只有兩輛小三輪腳踏車,幼兒便常為“該誰騎”而爭吵不休。這一天,一位叫寶寶的小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道:“小莉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如何反映呢?她説一位專業的幼兒教師整個決定思考及反應的過程,牽涉到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1、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麼?

2、老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

3、課程與管理上應如何處理?讀到那裏,我不禁放下書本,思索着……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再熟悉但是了,而我們,平時又是怎樣來處理的呢?

處理的同時關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麗蓮。凱茲博士就談到了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時應關注: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麼:社交技巧,老師能夠利用這個事件鼓勵幼兒發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識,氣質培養。社交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其中談到了讓孩子學習語言技巧(明確的詞句對話技巧);社交知識,如社交認知,正義觀念,旁觀幼兒的理解與技巧的學習;氣質的培養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氣質,實驗的氣質,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見,老師在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就應把重點放在教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技能和策略上。在這一章節中,麗蓮。凱茲博士以一個幼兒園裏經常發生的事件來説明專業人員與未受過專業訓練人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專業人員的反映就應是運用可靠的專業知識及見解來決定,着眼於兒童長遠的發展利益,而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的反應大多視當時的狀況,以在最短時間內來解決事情的方法來決定行為與反應,而不是以兒童長期的利益未目標。文中描述了一些幼兒教師所使用的專業行為,為兒童發展與學習盡最大努力。

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面臨這樣的事情:在遊戲中,幼兒常常會為一件玩具或者某個主角而爭吵。反思自我平時在處理這些我們都認為的“小事”時,自我的反應處理方式是一名專業人員該做的嗎,恐怕我們常常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比如手頭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來就有許多麻煩事……這些所謂的原因,使我們常常會出現許多非專業人員的處理方式,比如“説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這時,我們都還沒意識到這些方式的不妥,也許,在這些我們通常都認為的“小事”上,很少會去思考孩子的長遠發展上。反覆讀了這一章節的資料,讓我有了新的的認識,此刻我看了此書,明白自我其實能夠利用這件事情鼓勵幼兒發展社會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出世技能,這些才是對我們的孩子終身發展有利的。

我覺得,一本好書,更何況是一本非情節性的理論性較強的書,粗略地瀏覽一遍,是不能很好地去解讀它的精髓的,需要我們反覆地閲讀反覆地領會才能真正有所收穫。這一次,我只是在網上粗略地看了一遍,而不能説是真正地讀懂了它。我想,手頭若是放一本的話,我們便能夠隨時地翻閲,遇到問題時,把它作為我們的導師,請教於它,必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9

我是一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多。讀完《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之後,我發現觀察是瞭解孩子的第一步。

觀察幼兒行為時,我們需要重視觀察幼兒的遊戲過程。青年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這樣一份觀察記錄:“某某小朋友到數學區隨意拿了幾樣玩具,沒怎麼玩就到別的區域去了。”這句話説明,這位教師只注意了孩子的遊戲結果,對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的動作、表情、語言等沒有詳細記錄。我們不僅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更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在遊戲分享環節,老師請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問問孩子最喜歡玩什麼,讓孩子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幼兒的興趣點、最喜歡的遊戲區域和材料等。

有時我在撰寫觀察記錄時,對如何觀察、觀察的目的是什麼、用什麼方法記錄等無從入手。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耐心觀察,等等孩子。集體活動、區域遊戲、户外遊戲等一日生活,都可以成為我們觀察記錄的重點。通過觀察,我們可以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支架,投放更加適宜的遊戲材料。

幼兒行為觀察和記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觀察更有針對性,記錄更細緻,我們要不斷實踐、反思、改進、創新,把自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發展聯繫在一起,隨時隨地捕捉孩子的亮點,找到共性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0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常常會讀些書來充實自我。最近別人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為誰工作》。閒暇時細閲,頗有感觸。就象書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好處,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會充實幸福。

《我為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就應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我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於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我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我更是遙不可及。於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我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能夠幫忙我們,它啟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然而,工作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處,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達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目標,也有自我的夢想,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到達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為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美麗的人,我們才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為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為誰工作?讓我們一齊來調整好自我的心態,一齊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理解: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我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職責、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我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着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明白我們不是在為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們是在為自我的理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我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為自我而工作,在為自我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就應負起天經地義的職責,義不容辭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於工作,忠誠於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為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為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為自我的人生而工作,一齊努力、一齊奮鬥,為建立和諧社會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1

《童年的祕密》其中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的能力是非常驚人的,所有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説出他們的第一個字。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説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裏。這意味着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着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不同於成人對秩序的熱愛。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幼兒來講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動物漫步的大地,或魚兒遊憩的水。不過這一點,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們新到了一個環境,也是會經歷很不適應的時期,所謂的水土不服,但是兒童卻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沒見過的雨傘也會生氣的地步。而兒童的這個敏感期,據説一直會持續到五歲。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孩子的父母親和老師,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繫,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2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潛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説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説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明白教育需要“愛”,卻不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向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務必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我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渴望能和孩子們一齊玩、一齊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期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明白。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我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

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就應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就應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潛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明白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我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用心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向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此刻,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應對幼兒時要持續一顆童心,以自我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我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我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用心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教師讀書心得讓我們明白了讀書的方法,期望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邊讀邊記,這樣我們的閲讀才會更有效率,我們才能掌握閲讀技巧。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3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無私而又博愛的職業,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基礎。作為幼兒教師,更需要用愛心和耐心來温暖呵護每一顆童稚的心靈,想要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尤其是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這段時間裏,我讀了《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這本書,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書中提到説幼兒教師需要有什麼樣的精神、需要有什麼樣的專業素質、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智慧、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藝術。讓我瞭解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有哪些。

在《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一書中,作者分別從“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幼兒教師最需要的專業素養”,“幼兒教師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和“幼兒教師最需要的教學藝術”這四方面來闡述了怎樣做好一名幼兒教師。確實,要做好幼兒教師這份工作,單靠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充滿愛心、痛心、和真心的付出;同時還需要我們老師間的相互配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不光這樣,幼兒教師還應具有創新精神和終生學習的思想,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孩子的心中,教師是聖神的、無所不能、完美無缺的,而孩子本身就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對於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觀察細微,感受強烈,而且還會不加選擇的模仿。因此,幼兒教師也應該從自身的言語、行動中使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比起對孩子一本正經的教育要有用得多。

我還了解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需要的東西很有很多。比如説,幼兒教師需要“幸福”。

幸福,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説就是一種滿足感,餓的時候有的吃就是幸福,累的時候有的睡就是幸福,不高興時有人陪就是幸福……

幸福的定義很廣,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迷。有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財富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自己取得成功了就是幸福;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覺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早上聽着孩子們和你問早,晚上聽着孩子們和你説再見是一種幸福;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裏開開心心地生活、遊戲是一種幸福;看着孩子們一天天地長高長胖是一種幸福……幼兒教師需要這樣的幸福。

幸福固然重要,一個好的心態也十分地重要。它能成就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幼兒教師也需要一個好的心態。我在書中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剛剛退潮的沙灘上,一個小男孩正俯身撿起一條被海潮湧來時帶到岸邊的小扔到了大海里。身邊的爸爸媽媽覺得很奇怪,問道:“這麼多的小魚都被帶到岸邊,你什麼時候能撿完呢?再説誰又在乎呢?”小男孩頭也沒抬地繼續撿起撿起一條小魚又扔進了大海,並且自言自語道:“這條小魚會在乎的。”又撿起一條説:“這條小魚也在乎”。是呀,每條小魚都會在乎,它們希望得到這個小男孩的救助,因為他撿起一條,就意味着這條小魚有生的希望了。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他們肯定也希望老師能夠關注自己、在乎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就應該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些,保持最初職業的熱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公平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孩子。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當作一件大事情來做,讓孩子能感受的到你對他的關心,在乎。讓他們覺得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遊戲。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你的每一天都會過的充實,快樂。

除了要有好的心態,還需要智慧。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填充知識面,將知識教給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們,而不是孩子一做錯什麼事就罵他、責備他。孩子是要靠老師去引導的。只有你用對了方法和孩子去溝通、接觸,孩子才會打心底崇拜你。

以上就是我看了《幼兒教師需要什麼》這本書後的一些感觸。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4

——《怎樣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心得

某日在電腦上看了《怎樣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文章,讓自己又學習了一些知識,教師一直是人們所尊崇的事業,這個職業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是職業。教師要懷着崇高的愛去傳授知識,要用滿腔的熱情去啟迪人生,春雨潤物般的言傳身教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淵博的知識,還能使幼兒擁有豐富而高尚的靈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具備對人真誠、心地善良,有愛心,要熱愛幼兒,還應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這就説明我們教師應該具備求知的精神,要學而不厭,要掌握淵博的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學以致用。幼兒教師還應具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崇高品質,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

幼兒教師讀書心得

教師還要有耐心,面對不聽話的幼兒要耐心的教導他們,不能侮辱他們,這不僅會傷害幼兒感情,而且會使矛盾激化,在幼兒心中失去威信,教師的勞動是十分艱苦、複雜的,教師只有保持愉快平靜的心境,才能使幼兒產生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提高積極性,並因此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響幼兒,才是為人師表。還有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幼兒,要對班級裏所有幼兒關心,不過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還是比較喜歡那些聽話乖的小朋友,往往忽略了那些調皮的幼兒,在這一點我想在今後工作中應該要注意。

看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想我以後一定會努力,多讀一些幼教文章。爭取做一名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放心的幼兒教師!

幼師讀書摘抄心得體會 篇15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為:“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

應該説.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説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才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才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悦、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才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教師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承擔着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延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實際是幫助每個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幼兒教師承擔的是保證和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任務。幼兒教師正是根據這個任務,把人類社會積累起來的某些勞動經驗、科學文化、思想意思和行為規範等社會精神財富,以最合適幼兒的方式,傳授給幼兒,使幼兒初步適應社會生活,為此為推動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幼兒教師職業和其他教師職業一樣,是培養人,造就合格社會成員的職責。必須具有專業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如下:

(一)事業心

事業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動力,事業心是個體對造就所從事事業的熱愛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執着追求。幼兒教師事業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幼兒教育事業

對事業的愛是建立在對事業的認識的基礎上。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連續教育、培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階段,它是為培養合格人才打基礎的。

2.熱愛幼兒

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高爾基説過:“教育兒童的事業是要求對兒童有偉大愛撫的事業。”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俗稱教育愛,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愛幼兒,對待幼兒態度温和、寬容、不偏愛、尊重幼兒的人格,保護幼兒的合法權益,做幼兒的老師,也做幼兒的朋友。

(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質

健康的身體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教育和照管一羣天真活潑的幼兒,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身體健康的教師,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與幼兒一起活動,給幼兒帶來自信和歡樂;如果教師體質差,精神狀態欠佳,則班級氣氛壓抑沉悶,影響幼兒心理健康。

(三)具有較為紮實的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

幼兒教師在就職前,必須瞭解和掌握幼兒教育的基礎知識,瞭解幼兒教育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學習這些知識將有助於教師掌握幼兒教育規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於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四)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質

幼兒教師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成為教育幼兒的行家裏手,應將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實際能力,這是搞好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

1.觀察和了解幼兒的能力

教育幼兒是一門科學,只有瞭解幼兒,才能較好幼兒。而觀察是瞭解幼兒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由於幼兒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緒意外露,其內心活動,身體狀況常通過表情、動作或簡短語言表現出來。

2.組織管理班級能力

教育全班幼兒,使幼兒在體、智、德、美幾方面全面發展是教師的中心工作。在班級組織管理中,教師肩負着重大職責。從教育內容看,有德、智、體、美諸方面:從工作任務看,有保育和教育兩方面;從教育途徑看:有集體教學活動、勞動、遊戲、日常生活等;從組織形式看,有集體、個別、小組活動等,教師要求將這些內容和活動形式,合理計劃,科學安排,並做出最佳方案,促進幼兒發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教師具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2.溝通能力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納對方觀點、行為,彼此協調,達到默契的過程。溝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語溝通,非言語溝通等。教師與有、家長之間的溝通能力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

3.教育監控能力

教師的教育監控能力是指教師對自己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認識,自我調節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教育研究能力

研究是交易者對待未知事物的一種態度。面對着全體幼兒,教對所要教的內容是早已熟知,但是幼兒怎樣理解,卻是每個人每個不同情境下都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工作永遠充滿着未知的因素,永遠需要教育者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