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度下學期學生會工作心得

欄目: 工作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8W

2010年三月下旬,第四屆學生會正式上任,在經過了短暫的人員調整和部門磨合後,學生會工作迅速進入正軌。總體上,按照部門來説,各部在這個學期內主要進行了如下工作:首先是祕書處傳承了上屆學生會的資料、建立了通訊錄、成立了qq羣,之後就是做了一學期院刊……科技部承攬辯論賽和數字系統設計兩項重任,拉來了楊廷寶班與健雄辯論隊大戰了一場。生活部穩紮穩打,做了問卷調查,並紅紅火火辦了棋賽,可惜就是後期活動太緊,卡掉了吃香蕉和慢騎車。體育部籃球賽依然是中流砥柱,而乒乓球賽也短平快。宣傳部是風箏節的主要力量,成長起了一批精兵強將。而外聯部幾經聯繫持之以恆,帶給了我們一次難忘的學生會團訓。最後就是文藝部,文藝部可謂馬壯兵強、後台堅硬,卧薪嚐膽幾個月就為了最後一場轟轟烈烈的k歌大賽,無奈神州哀鳴四川地震,帶着哀悼的心情,我們含淚停止了剛剛開始的歌賽,畫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

-度下學期學生會工作心得

各部工作的具體情況在各部門的工作總結中都會詳細提及,這裏就不展開敍述了。作為一個學期工作的總結,這裏想以學生會組織、管理、運作等方面談一點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一、部門劃分

第四屆學生會在一些方面和之前的學生會有所不一,其中一個就是部門劃分上面。吳健雄學院學生會歷經三屆,在部門組織及工作分工方面是較為成熟的,各部門對於每個學期的工作目標都較為明晰,而與此同時也存在這瑕疵。我們本屆學生會在部門工作方面主要做了如下調整。

首先,將文化部改回文藝部。這一名稱的改動我認為絕對不是換湯不換藥的行為。在改換名稱之前,我對文化部名稱的由來做了一些調查,最終得出其起名“文化部”的主要原因是校學生會裏就是文化部,而不是文藝部……而其他附加的理由也只不過是人們牽強附會看其名曰其意而已。而我認為,存“文化部”而去“文藝部”最大的弊端在於行動目標的缺失!文化的帽子太大了。提到文化,人們第一反應是儒家禮道,而估計幾經聯想估計才能想到文藝。而作為大學學生會的一個部門,文化部怎麼能做出文藝的事?讀書活動?英語風采大賽?辯論賽?那麼讓科技部去做什麼?k歌大賽?迎新晚會?那這不是文藝部又是什麼?本來根據人們做事情的準則,掛着什麼名字就應該去做什麼事,在文化部必然要想着和文化有關的事情,那麼就有可能越俎代庖抑或尸位素餐。所以,還是好好的做好你該做的事情吧,把名字先改回文藝部,僅僅和文藝相關的事情就夠做的了。另外名稱的改動對於招新也有不少幫助,讓那些真正喜歡文藝、擅長文藝的同學們找到一個飛翔的天空。在全國各高校大多數學生會裏,文藝部一般是最活躍、最奮進、最出人才的部門,我相信,我們的文藝部大有前途!

其次,把編輯部編入祕書處。話説我們學生會的編輯部,歷史可謂曲折。其實學生會裏本來沒有編輯部,可院報院刊總是要出,原來是分給宣傳部做的,可是宣傳部任務太重,而出院刊和出海報似乎也不是一碼事,於是兩年前從宣傳部里拉出來一個編輯部。編輯部每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出院刊院報,如果自己積極再搞個徵文比賽什麼的。我認為,這樣的部門劃分也是欠妥的。同為學生會的部門,分工差異和輕重必有差異,可是過大就會造成不平衡,過於不平衡,整體學生會就不和諧了。於是,編輯部也別再存在下去了,直接被祕書處整編,單設一個副祕書長負責院刊院報的工作,而和學生會有關的文章又可以直接從祕書處內部調用,省去了中間環節。這個理論分析還是可以説得過去的,但在一個學期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還是有諸多漏洞,這些後文會做一定分析。

再者,把辯論賽歸於科技部。按以前工作,下學期的辯論賽是文化部來做的,而科技部的是數字系統設計競賽。其實大家都清楚,整整一個科技部來做數字系統設計競賽實在是殺雞用牛刀。人力不成對比姑且不説,單説數字系統設計大一的根本就不懂是什麼東西,如果一學期只做這樣的活動,羣眾反響可想而知。那麼,正好文化部沒了,頂替的是文藝部,而文藝部也另有事幹,這和思辨有關的辯論賽就歸於科技部吧,也可以説名正言順,同時也能給科技部的同學們組織活動鍛鍊自己的機會。

第四,把外聯部拉回校內。走出校園,和社會接觸,有拉贊助的經歷,實在是一個好事情。想把這個事情做好需要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時間、熱情。熱情自不必説,現在的外聯部的成員們就像一團火焰,只要有乾柴就能燒起來。可是時間……這一點是我們吳健雄學院的學子們很尷尬的事情。的確,想拉成贊助,必須把時間投進去,和對方磨,可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充裕的時間,投入多少我們就少多少,這是有代價的。所以這個學期,我們把外聯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學校內部,和其他院系以及協會進行交流,而和校外交涉則是在必須的時候才進行。而作為鍛鍊成員必不可少的途徑,我們還會堅持外出拉贊助的,不過我認為最好還是放在每學年上學期比較合適。

二、成員確認

這也是個大問題,在工作開展之前必須把這件事情搞定。首先第一個,每個部門該有多少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主席團做了認真的規劃,最終確認了學生會總人數不超過60人的標準。而對於每個部門的人數我們也制定了標準。並且告訴部長,多出去的成員就裁,不要礙於情面,而如果具體活動人數不夠,我們會從其他部門抽調人手配合工作。而裁員其實也是每年的下學期所要進行的必要工作。其原因顯而易見,經過一個學期的認識,新生們對於自己和學生會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就需要進行一下雙向選擇了,同學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生會選擇利於發展的成員。歷史和事實都證明了,人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對於一個部門,各個成員關係其樂融融,大家除了工作的進行外還有情感的交流、學習的幫助,那麼這個集體是有很強力量的,而她的成員也是能相當獲益的。對於協會、學生會,同樣如此。

第二點,讓誰去哪個部門?這也是一個雙向的問題。首先是成員的個人選擇,大家都有自己的愛好,唐王愛豐滿,楚王愛細腰,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在自己想在的部門工作肯定比不感冒的部門要好。其次是我們給出的建議。還存在這樣的同學,他們為人隨和、綜合素質強,多向發展,去哪個部門都能有所貢獻,都能得到收穫。這種情況,我們儘可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給一些合理的建議。再者就是工作需要,所謂能者多勞。這一針強心劑注入哪個部分也是很有講究的。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學生會工作第一是人才,第二才是工作。一個學期的工作也證明了,當人員和部門的分配能很好配合的話,點了眼睛的龍就能飛了~~

三、年級問題

前兩點説完,這開頭基本就差不多了,至於具體工作的制定、活動的實施,都不是大問題,有個基本決斷能力、處事能力、執行能力的人,都能做的差不多。接下來就零零散散的把我能想到的談一談。

這屆學生會有這麼一個特點,絕大多數部門有且只有一個大二的,那就是部長。這個場面其實説明了一個問題,很殘酷的問題:學生會做的不好!話説得婉約點,叫我們吳健雄學院學習壓力大……但這不是我們學生會做的不好的理由!再緊張的工作都需要休息,學習也需要。做的好的學生會,同學們出相入將,出去就是一個優秀的學子,而以學生會成員角色出演時,就是個活動高手。並且,此時的學生會不是負擔,而是港灣。做的一般的學生會,願者上鈎,精力充沛的人學業和活動可以兼顧,精力正常的人,活動學業二選一。做的不好的學生會,就是禍國殃民,同學們寧可選擇醉心與遊戲以放鬆,也不招惹學生會。對於我們自己,我只能説,我們在努力前進!大家自己做個判斷。

每年學生會主席部長總是得有人來做的,而大一的同學一般情況是不能做的,所以也就必須得有大二的來做部長主席,這樣就出現了我們上述的光桿司令的情況……換句話説,能夠選擇自己行為的同學,大部分都選擇了在大二離開了學生會,而只有我們選擇不離開以及不能選擇離開的同學,留下來頂了大梁。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麼一説,從外面來看,我們學生會還真好像害人的窩,大多數人避而遠之。而其實,真正能看明白事情的人都知道,看看留下來的這幫大二的,無論學業、交際、組織、工作,説是學生會鍛煉出的他們有些大言不慚,但至少可以説,是學生會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話雖如此,但不足之處我們必須正面面對,我們會努力把學生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前進,讓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依舊任翱翔!

四、工作問題

該給學生會成員們多少工作幹合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在闡述我的想法之前,我還是再舉我經常説的辯論隊。去年學生會招新的時候,我就去為辯論隊招新,我招新第一句話就是,在辯論隊很累。但我保證讓你在這裏能學到很多東西,覺得自己不含糊,那就來吧!事實證明,我説的沒錯,我們辯論隊現在除去我有07級的8人,去年備戰長三角有多累,負擔多麼重,我想不光他們自己,能看到他們的人都能感覺出來。可是他們收穫了多少,他們覺得是否覺得後悔,那去看看他們的眼神,也能得出結果。前兩天和協會裏的副主席討論工作時,他的一句話説到了我的心坎上:大家來了就是為了幹事情的,沒有事幹或者偶爾有事幹反倒是違背了大家的好意。是啊,來學生會的人不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麼,哪有是被騙過來的。我想我肯定沒説也不會説這樣的話:進了我們學生會,付出少,收穫多,白賺不賠。想的到自己想要的,必須有所付出。而其實好多時候並不是大家不想付出,而是作為主席或者作為部長的我們,像家長溺愛孩子一樣,也介於自己怕麻煩,省掉了大家鍛鍊自己的機會。現在看來,這真是莫大的一個罪過。

所以,我覺得,之後學生會招新時,還是應該像我辯論隊招新一樣,把醜話説到前面:進學生會就不會輕鬆,但我保證你勞有所獲,想試試就來吧~而至於通過怎樣的人員組織和工作分配使大家有事做,那都不是問題,關鍵是要知道忙才是人民之需、進步之道。

五、祕書處,兼談工作心態

之所以單拎出來祕書處説事,因為我着實認為這是一個不平凡的部門。談事先説歷史,我的學生會工作,是從祕書處開始的,不過那會是高中。我任學生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