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通用20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6.71K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通用20篇)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説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説:“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説:“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2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説“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説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説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 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説。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説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為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特別是這篇文章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閲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為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3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説“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______,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説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説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 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説。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説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為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特別是這篇文章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閲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為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4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絡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説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説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閲讀説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導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説明對象,説明結構,説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説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為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台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台下,更流露着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5

《白鵝》是國小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是着名的漫畫大師文學作家豐子凱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作者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本文是講讀課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整節課下來是我引領着學生由扶到放的學習過程。最終對學文指導落實到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瞭解白鵝特點。還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後,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這堂課設計了好些動筆的作業,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圓滿完成。在詞語學習方面,詞語比較多,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詞語,然後在隨文學習中也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和理解。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6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7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瞭解文中湧現的詞語的意思。

3、培育學生關懷自然、關愛生命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以輕鬆的談話導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後小結。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本課,並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説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遊刃有餘,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説,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8

尊重就是讓幼兒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強加於幼兒,而是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相信幼兒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對於幼兒來説意義重大。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呢?我認為,尊重幼兒,就要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要發展幼兒的個性,就必須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心理髮展。幼兒園教育《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對於幼兒而言,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做事毛糙的,有不愛講話的,有脾氣死擰的等等,無論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他的內心發現。教師就應該要從心理上理解、瞭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智力、氣質及性格,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支持引導每個幼兒的發現。

在組織幼兒練習拍球的過程中,我採用比賽的形式為每個幼兒提供展示的機會。但班裏的小慧瑩就是不願意參與到活動中,我怎樣鼓勵都無濟於事,總是在樓道里自己玩玩具。我認為她可能不會拍球,就尊重了她的選擇。但是經過幾天觀察,發現她不但不是不會拍,而且還拍得還挺好。我便問她:“為什麼老師讓你拍,你不拍,看你拍得多好呀”。她微微一笑,小聲告訴我:“那麼多人看着我,都不好意思呀”。噢,我終於瞭解到了她的真實想法,原來是她對自己缺乏自信。對與這樣的孩子我就要幫助她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潛力,注意為她創設獲取成功的機會,在後來的活動中,我經常鼓勵她,在小朋友面前表揚她,樹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小慧瑩進步了,自信心提高了。上課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她參加活動時自信的樣子。使她在有了自信之後獲得許多成功的感受。

在户外活動時,我經常發現孩子們趴着玩滑梯,作為幼兒教師來説,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裏難免有些緊張,生怕孩子磕着、碰着。經過我幾次勸阻,孩子們還是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當我問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玩時,他們對我説,他們發現坐着玩,滑得慢,趴着玩,滑得快。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們講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阻力的存在,坐着的阻力可能比趴着的阻力大。看孩子們多了不起。因此,我尊重了幼兒的想法,支持了他們的做法。但是為確保安全,我請孩子們説一説要怎樣保護自己,孩子們高興極了,大膽地説出自己是想法。看到他們玩的時候,有的把頭往上抬,有的用手捂着嘴,怕磕着,有的在旁邊,作監督員,不許後面小朋友推前面的人。這樣在教師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滑滑梯的秩序也得到了維持。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賞識幼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掘幼兒的潛能。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肩負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實踐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經驗,認真分析我們所遇到的新課題,勇於迎接新挑戰。對於幼兒園教育這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繼續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在幼兒教育中,尊重幼兒的潛能,尊重幼兒的個性,充分運用“尊重”這把鑰匙,來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鎖,培養出健康活潑、誠實勇敢、富有個性的新一代接班人。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9

一、源於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0

《萬年牢》一課中三次提到了“萬年牢”,含義十分深刻。在給學生們充分的時間理解這三處後,我就開始引導他們理解三處的聯繫。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萬年牢”這條主線,通過文中三次出現的“萬年牢”來引導學生討論、探究,並以此貫穿全文,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探究和學習,繼而發現、體會文章所藴含的做人道理。教學中,我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通過我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圍繞着“萬年牢”這條主線,學生一步步進入課文的情境中,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學生就進一步體會到父親教育自己子女也是成功的,最終由文本的解讀上升到了情感的共鳴,達到了最初設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薰陶。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在讀這一環節中 ,因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更多采用學生自己選擇重點語句朗讀體會,重視個人感受的抒發。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1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導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 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繫,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説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 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説”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2

一、朗讀教學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抓手,從停頓、語氣、語調、音響等方面提出確切具體的要求,讓學生明白從哪些方面琢磨朗讀的方法,如何着力提高朗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以期通過逐漸的悟入而提高對某一首詩歌作品的朗讀能力,是很不保險的。對於語感較弱的學生,有時一句一句的教朗讀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二、詩歌作品的教學要緊扣詩歌中所寫的景物,因為景物,也就是意象,往往是打開詩人心靈大門的鑰匙,從感受景物特點的角度能夠很好的切入詩人的情感。對於一些難度較大,詩人情感複雜幽晦的詩歌作品,就更需要帶領學生一點一點的品味意象,品讀語言。

總之,這次第一課時之所以不成功,是吃了備課時操作方法考慮不細緻充分的虧,第二課時之所以能令自己滿意,也得之於對症下藥,抓住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搭建了明確可靠的腳手架。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説一説,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藴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4

本課《讀書郎》我確定了“學生們唱的歌”為主線,從而選擇了《畢業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充實到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感受不同時代學生唱的不同內容,知道音樂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由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1、用輕鬆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清晰的吐字演唱《讀書郎》,表現其天真活潑的形象。

2、通過欣賞不同時代學生唱的歌,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3、用已掌握的演唱形式表現《讀書郎》,增添學習的樂趣》教學重點是學唱《讀書郎》難點是演唱即輕快活潑又不本課的不足主要在於學生歌唱積極性的調動不夠。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但在歌聲中缺乏了一點主動與激情,在難點解決中學生能在教師帶領下唱好每一句,可全曲連起來唱時缺點又重現,可見在學生的內心缺少一種歌唱的積極狀態,這種積極性要如何引導開發有待與大家的研究與探討 。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5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級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這枝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願。

一葉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課堂,表達的是一份小小的心願。文本是靜止的,但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文本有了鮮活的生命。課堂的魅力也許正在此。

音樂與文本的結合,特別是朗讀的時候,利用的好,它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培養學生認真的聽他人讀課文的習慣上來説,音樂的出現,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畫蛇添足了。再則,當學生讀課文並不熟悉的情況下,音樂所起的作用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落實好對文本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要善於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經過中都是要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6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4、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於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後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了。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7

今天在北街學校我執教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上完還算是比較成功的,課堂上師生學習的氛圍輕鬆、濃厚,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中感受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着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悦的接受薰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並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於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並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四、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悦

在本課中,教師順着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託付的內容儘量託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於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瞭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願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並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説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8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通過自己品讀理解詞語,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這種教學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

一、相機點撥,畫龍點睛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導”着學生。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教學時對淺詞進行深教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對於課文的整體把握。首先把抓準的“淺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讓學生體會一個詞語在整個課文中的作用,去理解在具體的環境中的特殊意義。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幫助學生總結讀書方法並相機點撥,循循善誘,達到畫龍點睛,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由交流,弘揚個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地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地發展。片斷二中教師抓住有效的教育資源,設計了富有個性化的問題“鳥島非常熱鬧,鳥兒都會在這裏幹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想象得到了放飛,朗讀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能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變為學生的天地和樂園。學生或自由讀文,或小組合作,或展開辯論,或大膽想象,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的導語如同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地滋潤這每個學生地心田,深入細緻地影響着學生,積極誘導着學生積極地學習。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19

《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從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節選出來的文章。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並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閲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以前講解這樣的課文,我總是在字詞上花費較多時間,擔心學生會在這方面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發現,這樣講授課文,會影響學生閲讀的完整性,從而減弱他們對於文章的興趣。因此,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的考慮是,如何在不佔用很多課堂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讀懂文意。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激發學生興趣上面,培養他們對於小説閲讀的興趣,進而更主動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想節省課堂時間,就必須做好預習的工作。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閲讀課文的註釋。課堂講授的時候,我把生字詞講解的任務分配給了學生,安排一位學生把他認為需要注意的生字詞點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達到裨補缺漏的效果。適當地點撥稍難的幾個生字詞後,我發現學生基本上能夠弄懂文章的大意。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幾個方面做了準備:

1、補充跟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課前,我查閲了很多《水滸傳》的資料,特別是跟這一部分有關係的,經過篩選與提煉,在講課的時候,給學生補充了楊志的生平資料,關於花石綱的小故事,用貼近學生的語言講給他們聽。我感覺到,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對於楊志這個人,對於課文的故事都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2、運用多種素材:小説這種文體,可以容納相當廣泛的內容,講授小説的課堂也應該豐富多彩。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展示了描繪課文情節的郵票,楊志的畫像,電視劇裏相關的錄象,使學生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點突出:整節課圍繞“智”字進行,讓學生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分別概括雙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雙方智慧碰撞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課堂中激盪,體會到了智慧帶來的樂趣。

針對九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興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閲讀方法的點撥,例如,在理清情節的時候,提醒學生學習在較長篇幅的文章中篩選信息。在尋找線索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明線,暗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吸收有效信息,運用在實際閲讀中,提高學習的效率。不僅有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掌握切實可行的方法。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應該對學生更有信心,在課堂上多給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優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凡卡教學教師反思 篇20

在設計《選舉風波》前,我一直思考着兩個問題:《選舉風波》相比較於其它的課文篇幅要長,而且必須在短短的一節課完成,那麼怎樣才能實踐長文短教;《選舉風波》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中學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樣才能實現淺文深教!

最終的教學設計由四部分組成:理情節、評人物、品多味、説心情。設計伊始,我準備只選某一個部分,給文本做一道減法,這樣整個課堂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速度而沒有温度,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廣度而沒有深度!但是最終我放棄了這種設想,因為這樣極有可能是對文本的一種割裂,還因為這是一堂展示課,更多的是探討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該怎樣操作。但是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如果是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開這四個環節,那麼課堂就會因波瀾不驚而失去生機和活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上得追求環環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學的高潮。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我把短教與深教定位於“多味”?走進文本,品味賈裏多味的內心世界;走出文本,説説自己的多味經歷。而將理情節與評人物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鋪墊。

上課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短教與深教這一目標,教學伊始,我直接從題目入課設置了兩個問題:我們將《選舉風波》這一題目換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選舉》行嗎?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從而高效地去“理情節”,也達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評人物”這個環節上,我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捲進這場風波我們發現有賈裏、魯豔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願意和哪位交朋友?因為人物形象比較好理解,所以處理時在“放”的同時更多的受“收”,以便讓學生認識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為了達到短教。同時為了達到深教這一目標,在“品多味”這一環節上,我設置的問題是:經歷這場風波後,賈裏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這句話,進而我讓學生走進文本中,去品味賈裏內心多味的具體體現,通過思考討論交流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內涵。接下來“説心情”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品多味這一環節的延伸,問題我是這樣設置的: 這賈裏如果走到我們中間,他也一定很想聽聽我們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學能否説説看?學生走進生活,暢談發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從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這也也就實現了深教。

上完這節課,反覆觀看這堂課的視頻,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短教”與“深教”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反覆審視這堂課的教學實錄,便不斷心生遺憾:遺憾一,課堂上預設的內容多了點,生成的內容少了些,所以教學過程中有點越俎代庖。遺憾二:某些對話環節拖沓往復,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駕馭課堂節奏。遺憾二。由此可見,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詩意地駕馭課堂,實在應成為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