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范進中舉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4.03K

范進中舉反思 篇1

《范進中舉》是九年級第五單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話小説。小説,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説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學生閲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

范進中舉反思(精選6篇)

教學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閲讀才是自由的閲讀,有效的閲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閲讀能力和閲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説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説閲讀的中心任務;説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閲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閲讀活動的樂趣。

范進中舉反思 篇2

1: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者作用,引導學生積極能動地參與課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尊重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在這節課上,在分析人物時,我沒有按照教前的設計,而是詢問學生想要分析哪個人物,學生説要分析胡屠户,我進而要他們講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導學生從興趣入手,探尋人物形象,性格特點,以及反映的社會現象。學生參與很積極,探根尋源,對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徹。我在引導學生分析其他人物時,也採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學目的達成也很順利。

2:搭橋鋪路,巧妙引導。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常常在教學問題的設置時,注意問題安排的梯度,由淺而深,以求問題既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又不至於難倒學生。在上課時,我在提問問題時,注意到問題的深度,同時注意語言上的引導,為學生的思考搭橋鋪路,引發學生能動的思考,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愉悦,激起更積極的學習慾望。

3: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設置課堂流程時,往往帶有功利的色彩。在我的這節課上,知識點設置得多了點,造成在完成課堂任務的同時,忽略了教學的前瞻性功能,即對學生的德行的培植薰陶作用。

一節課,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學到知識,又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獲得心靈的愉悦與陶冶,促成學生人生積極素養的形成。這是我對我的語文課堂的期望。

范進中舉反思 篇3

記得每次上公開課,之前準備的那段時間總是內心充滿了焦慮,惟恐把課上砸了。於是一邊焦慮,一邊備課:熟悉教材,構思創意,編寫教案,組織教學思路,完善教學語言,還有揣摩課堂學生的反應,以及可能出現的臨時情況。一遍一遍的準備,往往是越備到最後,越是心裏沒底。因此,那種惴惴不安的心理一直持續到上課。

這次上完了《范進中舉》後,長舒了一口氣,為的是終於完成了任務,了卻一樁心事,課堂雖然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也沒有料想的糟糕。沉靜下來,反思這節課,希望總結得與失,為以後教學提供更好的借鑑。

細心準備,是上好課的堅強基礎。我在上一篇新課前,往往先把文章反覆地看幾遍,熟悉每一個要點,甚至要記住某句話在文章中的具體位置,然後要勾畫出文章的結構示意圖,做到了然於胸。然後再去網絡上查閲資料,儘可能擴大自己對文章有關的理解範圍,因為廣泛的知識儲備會在課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靈的碰撞,成為教學中的亮點。最後是編寫教案,構思教學思路,組織教學語言。這樣在課堂上才能用流暢生動的語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發學生積極能動的思考。

范進中舉反思 篇4

反思課堂,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心情並未完全放鬆。

第一,課堂上自己講、説的還是太多,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夠充分。尤其是第三問題時,誇張的文字和強烈的對比很多,可讀性很強,課上安排讀的訓練太少,學生理解不夠深。范進中舉後發瘋的特殊意義,是我講,學生被動接受地。

第二,拓展環節,我只讓學生在嘴上説一説,能説的、敢説的就幾個同學,我想不是學生沒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果能學生拿筆來寫,那麼呈現出來的應該會更豐富、更豐滿的想法。

第三,小組學習無疑是有着很強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實際的任務去引領小組活動,小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節課上,小組成員只在尋找對比手法使用時有過一次簡單的碰頭,似乎熱鬧,而實際上意義不大,學生並沒有在小組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合作上快樂,更談不上互助過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進中舉反思 篇5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閲讀理解、比較分析、探究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意圖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閲讀中感受作品深刻內涵並體會文章的諷刺藝術。

同時,採用課外相關語段與課文進行比較,這樣就避免了以往就課論課,而是以《范進中舉》為引子,完成了對《儒林外史》的探究學習,並引起學生對閲讀《儒林外史》原著的強烈興趣。一節好的語文課堂,只有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由於課堂容量大,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如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思考、品味時間,教學效果會好些。

范進中舉反思 篇6

在這篇文章中,很明顯的作者是通過發瘋等細節運用對比和誇張等手法來諷刺范進其人的。因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關於文章的主題,以及范進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這裏就不多説了。我們看看在片段一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范進是一個“奮力上進”的人,未置可否。學生應該會理解為默許。片段二中,學生説到范進以後的形象應是“暈官味,釣一隻煙、蹺二郎腿、看書、寫文章”,教師一個反問“是這樣嗎?”,學生反應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師的意思,於是范進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可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吳敬梓老先生見到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

問題出在哪了?是這位教師不是科班出身?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就是説這位也能理解《范進中舉》這篇文章了。那他為什麼對學生如此明顯的錯誤置之不理呢?主要原因是,他對新課改的精神沒有領會。他迷路了。新課改要求:“注重調動學生自由自主地參與意識”,他害怕自己的參與和糾正會影響到學生的“自由自主地參與意識”,於是他緘默了,為了成全學生,自己心甘情願的在課堂中退居幕後,將課堂讓給了學生。

事實上,他沒有真正的領會新課改的思想,新課改是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要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卻絕對不能忽視,否則,誰去引導、啟迪學生接受真知呢?這樣的話,辨別好壞是非的能力還未形成的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會迷失航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