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7.28K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

《一個星期有幾天》一課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教學內容,是有關七的乘法口訣的教學。上完這節課後,我有以下體會: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比較理想的方面:

1、 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備課時我覺得如果直接用書上的主題圖來引入課題,可能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就用學生在這之前的一道 考試題來引入新課。這張考試卷一直還沒給學生看過,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注意力全集中上來了。題目是:小明一天寫3個大字,一個星期寫幾個大字?把錯誤答 案:3×5=15(個)展示給學生看過後,讓學生髮現問題。原來一個星期是7天,不是5天。再把正確的答案:3×7=21(個)展示給學生,從而引入本節 課的教學內容:“一個星期有幾天”。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所以我就放手讓 學生自己編制口訣。叫一個學生上黑板板演的同時,展示幾份學生編制的口訣,讓學生髮現一些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再一齊看黑板上的板演,共同發現一些規律。 再通過讀口訣,背口訣,對口令,開火車遊戲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和記憶,效果不錯。

3、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時,我很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簡潔、明瞭而清晰,是我教學語言的特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始終要求自己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包辦者。

有待改進的方面:

1、 要做好課堂中的人文關懷,要儘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體驗成功而不是失敗。在學生自己編制完七的乘法口訣後,我展示了幾份孩子的口訣。可這幾份口訣全都是書寫 不太好的,並且是有些錯誤的。因為我想用這幾份口訣來做反面教育。所以我當時的點評只有不足,沒有肯定。課下我思考,我的這種教學手段會不會損傷這幾個孩 子的自尊心呀?説不定他們就因為這次出洋相而不喜歡上數學課了呢。所以,我覺得課堂中的人文關懷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做好的方面。

2、 要充分考慮課堂的時間結構,把學生喜歡的教學環節展示給他們。這節課的最後我還設計有一個撲克牌的遊戲,因為時間沒有把握好,所以就沒有開展了。而這個撲 克牌的遊戲是我的乘法口訣教學中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之一,孩子聽説沒時間玩了,都發出了“唉”的遺憾之聲。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在備課和教學過程會考慮 到這個問題,哪怕改變一下教學設計,都應該讓孩子們玩一玩,這同樣是對乘法口訣的鞏固呀。

3、要有一顆童心,要把自己和孩子們融在一起, 這樣的課堂會更讓孩子喜歡。一下課,一個學生就跑到講台來問我:“老師,你一天大約喝了幾杯水呀?”我説五杯,然後他就幫我算出我一個星期喝了五七三十五 杯水。當時我就恍然大悟:為什麼我不在課堂上直接讓所有的孩子們來幫我算算呢,這樣,每一個孩子又都有了一次七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而且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 離不是又縮短的更近了嗎?

要上出一節好的數學課,真的不容易,我也信奉這句話:功在課前,利在課中。我也是努力這樣做的。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2

從教學內容傳送的角度講,這是一堂沒有懸念的課。甚至可以説,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也能將7的乘法口訣倒背如流。那麼這堂課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我想我們對於乘法口訣的理解不能僅限於熟背成誦,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如何將它運用到乘除法計算中。這節課我着重想體現的是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力圖表達我的創意。由於事先對於時間的預算不夠,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沒有呈現。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沒有起伏的課。從環節的實施看,沒有做到步步為營。這主要是因為備課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狀態不佳,給聽課的人呈現了鬆散的教學狀態。

從教學過程看,本堂課在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細緻。所謂“課不磨不成形”,計算課的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細心琢磨,認真學習,將計算課的研討進行到底。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3

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本課旨在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在編口訣的過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進而解決一些簡單的乘法問題。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訣,並掌握了2—5的表內除法,學生對於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也已相當瞭解。基於以上緣由,我個人認為學生完全有能力獨立編出7的乘法口訣,教師只做適當指導即可。

在教學中,我沒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訣後才讓學生自主探究後3句口訣。這樣做雖然照顧了自主性弱的學生,但卻影響了自主性強的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這點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兼顧。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裏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根據這篇課文的內容和特點,我將本次的教學目標設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靈,體會“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進一步領會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首先,我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按照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中心問題,初步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從“我”的角度或者從殘疾青年的角度説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前提下,我引導他們可以綜合時間的推移,人物的轉換以及情節的發展變化等因素來概括。

接着,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自己喜歡哪個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課本中對他(她)相關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深刻含義。這樣設計,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我並沒有讓學生按照我設計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研究探討。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發現更多的東西。

然後,我提問:課題中説的那匹馬出現了嗎?在課文中這句話又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説的?又有何用意?這樣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讓學生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線索下,體會殘疾青年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質。重點學習“有一天”發生的事,以“走進院子我看到了什麼” 為題,讓學生組織討論,體會“我”當時的心情,充分感受殘疾青年的美好心靈,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後,我引導學生説説對其他人的印象,因為課文不僅僅是展示了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閃光點。在教學本課時,我聯繫了本組口語交際的要求“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這個話題,在結尾處引導學生理解理解殘疾青年與妹妹説謊的原因,為辯論做了準備。

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其中的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回味。所以,我覺得僅僅把它當做一篇略讀課文來講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設計我比較注重學生自主閲讀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達力的句子和語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達到對學生薰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由於銜接不怎麼緊密,是課文看上去有點散,節奏不夠緊。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學生中也不乏出現很多思想上的閃光點。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5

教學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從中受到感染。課前佈置的查找資料任務完成得較好,學生們很積極地蒐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彙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於時間關係,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讓他們課後再互相傳閲資料,增長見識。從他們彙報情況可以知道,學生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一節課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課文的主要內容;修鐵路遇到的困難;鐵路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時,我主要是這麼做的:

一、以韓紅的《天路》導入,激發興趣

二、抓住行文線索,體會人物精神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反覆出現,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在教學時,先找出文中介紹“青藏鐵路”的句子,然後引出我外國人的評價和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説説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簡單,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繫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

九色鹿的美麗在課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寫得比較美,怎樣通過學生的朗讀傳遞一種美的感受呢?我引導學生抓住“潔白如雪”、“九種鮮豔的毛色”等詞進行指導朗讀。

在教學九色鹿痛斥調達的那段話時,好多學生讀不出味來,無法體會九色鹿的切齒之恨,因此我就設計了一些導語:“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呀!那調達回報她的究竟是什麼呢?”學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沒有回報他,竟然還出賣了九色鹿!”孩子們情緒一下子激昂起來,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

除了重視學生的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多次讓學生進行想象練説: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國王聽了之後的內心活動以及國王會如何懲罰調達等,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豐富的體驗。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7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它不僅孕育了生命, 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了解了水在地球上的分佈。知道我國淡水 資源的匱乏,提高了節水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地球上水的存量以及它的分佈。通過圖片和地球儀的展示,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審美情趣,激發了兒童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真正瞭解了人們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極少。大家都要提倡節約用水,尤其是不能污染淡水資源。

學生帶着好奇心一起走進實驗室探索怎樣淨化水.鹹水變淡水的實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了解了水的分佈,認識了淡水資源的珍貴,知道了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節約用水。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宣傳愛水.護水的重要性。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頁的內容,教材選用“遊樂園”主題圖的一部分——“學生購買麪包”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麪包”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現實問題的情境,創設學生樂學情境。本節課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買麪包的計算問題。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創設了現實的情景,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練習設計上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課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學習用品的價錢,再告訴學生給你80元,你喜歡買哪兩樣文具,算一算還剩多少錢?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今天學習的數學知識具有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問題情景中提取數學信息並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反饋;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着重説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繫,同時強調不同算法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三、課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號將分步計算的式子列成綜合算式時要更加註重理解分步計算時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加強分步與綜合的聯繫。另外在小括號的引出時,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自己想改變運算順序所做的記號,從而得出統一用小括號表示先算部分,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充分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首讚美農村風光的兒歌,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第一課時:一、遊一遊,誇一誇;二、讀通課文,讀對生字;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四、編一編;五、背誦全文。第二課時:一、齊讀課文;二、識記字形;三、擴展活動;四、書寫生字。

下面是我對這堂課的自我反思:

一、抓重點字詞,感悟朗讀。

在引導學生朗讀第一句時,先請學生自己讀一讀,想想第一句寫了農村房子的什麼?

引導説出青青的瓦、白白的牆是寫農村房子的顏色。寬寬的門、大大的窗説明農村房子很大,很寬敞。接着老師讀這一句,讀的時候改成青的瓦,白的牆,寬的門,大的窗。讓學生對比聽一聽,感受疊詞的重要作用。並舉例説説其它疊詞。最後以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讀一讀。我想這樣讓學生在感悟詞語,既培養聽的能力,比較的能力,更重要使一年學生體會到字詞表達的重要。

二、從讀到認學習生字

在學習生字時讓學生先讀會本課生字,接着認讀帶有生字的詞語。在交流識字方法後在新的語境中認識生字。從易而難讓學生自主識字。

三、不足與缺陷

在指導識字時,沒有組織好課堂紀律,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對寫字沒有興趣。寫字速度慢而且不夠端正,清楚。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0

課堂的一開始,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説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本課成功的關鍵在於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試畫濟南地形圖這一環節,學生相當感興趣,紛紛執筆畫出了56幅不同的濟南地形圖,但這些地形圖卻都有着一個共性― ―像搖籃。在語言的品味體驗上,學生感悟到了我所感悟到的,也感悟到了我所未感悟到的。這樣的品讀能力讓人吃驚。比如,學生們對於“卧”字的味 ――“卧”字不僅寫出了村莊的零落和雪的稀少,也製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品味的同時也想到了生活中的相關場景,學到了寫作的要求和技巧、這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要生動、深刻得多。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1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在練習中要根據給出的4個數據,組比例,隱含着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教後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是突出了常態下如何紮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好這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效果不錯。但是學生的動腦方面還不夠。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2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湧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3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藴涵着深刻的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通過閲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閲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閲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説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裏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然而,只激發他們説父母之愛,我覺得還不夠。課文中的小女孩無論是對小狗,還是對媽媽,甚至是對陌生人都能夠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這份愛是多麼的廣博。為了讓學生們在學會感受愛之後,能自主地把愛延伸下去, 我出示了最後一個問題:平時你們付出過哪些愛?有的談到為父母分做家務,有的講述曾經幫助陌生人的經歷,有的神氣十足地講述着愛護小動物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張張純淨的笑臉,一份份樸實的愛心,比鑽石更加光彩奪目,珍貴無比。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4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箇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在一個多月的《聲律啟蒙》教學中,使我更加意識到,應該倡導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此外,在學習中,更應該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華、古為今用。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5

在往日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學模式單一、死板,學生只是機械的翻譯,辛苦地背誦,缺乏與詩人、詩情的共鳴,無法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經過這次培訓,我有了新的認識,因此,上週在上《詞五首》時做了一些新的設計,希望有所突破。

一、重組閲讀,展開比較閲讀。

將五首詞作重新安排,按婉約派和豪放派分成兩部分教學。同時為了避免多篇教學和比較閲讀容易變得零碎混亂的問題,我做了一些引導,比如,對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比較;三首愛國詞的朗讀處理;三位愛國者形象的體會,這樣讓學生既有明確的方向,又能自由發揮。

二、以讀帶品。

詩詞教學切忌只究詞句而忽略誦讀。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的大聲自由朗讀,想象畫面朗讀,教師的動情朗讀等多種誦讀方式,以讀帶品,儘可能讓學生讀出詩意,讀出詩情,讀出詩境。不過很多學生在朗讀時雖有感情,但處理方式稍顯單一,且個人誦讀時還比較害羞,放不開。( 勵志天下 www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7

我上完了二年級美術課《變廢為寶》,感觸很深。變廢為寶這節課的顯性目標是利用廢舊的材料製作立體和半立體的藝術品,隱性目標是滲透環保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根據學生們對垃圾有了一定的認識。於是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 讓學生重新認識垃圾,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習慣;2、 讓學生利用垃圾設計、製作工藝品,培養學生動手設計製作工藝品,培養學生動手設計製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綜合素養和綜合技能;3、 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小組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一節課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麼完美,但這沒關係,關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

我覺得應該以變廢為美的藝術思路的深度為教學重點來進行思考,可以落腳到某一種方式方法,以點帶面,由易到難,通過色彩、形狀、質感的聯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從材料廣度進行拓展,可放手體驗,自由發揮,達到精彩紛呈。讓學生了解如何對廢舊物進行聯想,使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廢舊物品變美得可能,調動其操作積極性;通過製作先後的美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麗的同時,自動的熱愛生活通過自己的能力變廢為寶美化環境。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課堂教學,研究教材、準備切合實際的教案、備好學生,特別是在備課時就做一下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8

成功之處: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活體材料,這對學生來説還是第一次。孩子們經過動手嘗試獲得的真實體驗尤為珍貴,是其他任何學習過程無法替代的。成功嘗試帶來的喜悦與自豪,成為不斷推動學生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的原動力。課堂上學生從最感興趣的觀察實驗入手,不斷的遇到問題,進而主動尋找證據,尋求解決辦法。這樣的學習過程體現了探究活動波浪前進、螺旋上升的特點,也使得科學方法的滲透做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不足之處:

學生使用顯微鏡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熟才能生巧。在高倍鏡下跟蹤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對學生來説,是個新挑戰。若要做到得心應手,還需假以時日。實驗中,學生多次不無遺憾的説:“丟了,又跟丟了。”學生的眼睛久久的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顯微鏡視野,在課堂上沒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反覆嘗試,的確是個遺憾。但好在可以通過課後探究活動來彌補。與時間有限的課堂相比,課後探究更具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在課後探究草履蟲應激性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仍然選擇了用顯微鏡觀察,顯然這也與課堂上觀察時間不足有關係。學生一邊用低倍物鏡觀察草履蟲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一邊時不時的切換到高倍鏡,對草履蟲繼續跟蹤,嚴謹、專注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19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20

《趙州橋》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呈現了趙州橋設計的好處以及創造與修建的智慧並從建築藝術這個角度,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課文簡潔明瞭,用不一樣數據介紹了趙州橋的特點,是學生自讀、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課文,同時也是語文拓展性活動的一個好素材。在教學中首先以問題激發學生對“橋”的興趣,透過對趙州橋的特點、外觀、歷史地位等等的學習來充分認識趙州橋,在影像資料現場表象感受,重點指導學生朗誦,引導學生產生共鳴,產生自豪和讚歎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第三自然段,並誇誇趙州橋,以到達各個教學目標。

這次教學活動,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1、教學設計比較切合學生實際學況,課堂容量小,重視學生讀與説的訓練,以讀代講,以背誦促積累。

2、課件設計突出課堂目標與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明白如何學、怎樣學。

3、結合我教委推行“自主互助”式教學模式,側重指導與當堂訓練,採取激勵措施,鼓勵學生當堂朗讀、背誦、説話,有目標,有落實,有訓練,力求當堂達成目標,做到課課清。簡潔的引入課堂教學之後,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

限定時光,讓學生投入緊張的自學中,透過讀、思、畫的方式,抓住課文重點。六分鐘後開始檢測,利用固定句式引導學生説自我的收穫,培養了學生説的潛力和提煉文章主旨的潛力。在本節課的

教學中,我根據教學的要求,把趙州橋圖片展示給學生看,透過生動的影像資料突破學生理解課文的瓶頸。激發學生情感,讚歎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然後開始透過自我的朗誦表達這種情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透過圖片和朗誦,學生感受到趙州橋的堅固和美觀之後,也潛意識的感受到了課文中的語言之美,實時給出背誦指導,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文字。透過當堂比賽,促使學生用心積累,到達最佳學習效果。

反思我的教學不足,有以下幾點:

1、從教學活動中感覺,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沒能讓讓每一位孩子課堂中,有些孩子成了教學活動的參觀者。

2、在訓練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窄,就應給同桌或小組相互交流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鍛鍊。

3、指導學生朗讀還不夠,當學生朗讀出現問題是,就應範讀和領讀,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在這個環節中為了能完成教學環節我匆匆收尾,學生的朗讀層次還不夠,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朗讀這個環節。

4、背誦層次有點高,從教學檢測中看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學生積累了最後一段。在這種教學中,就應思考到學生學情,設計時建立一個積累坡度,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5、寫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節課中就應讓學生不但把讚美趙州橋的話完整的表達出來,並能寫下了展示給大家看。

《趙州橋》一課讓我意識到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融入到文本中,要不斷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而且文本的閲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離開了文本閲讀,離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只能成為無水之源、空中樓閣。

《一個星期有幾天》教學反思 篇21

《女媧補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閲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畫面。瞭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

因為帶着集體智慧的結晶,再加上多次磨課與熟練的背誦,所以今天去上課時輕鬆且自信。然而,課至後半,越來越覺得學生的難以調控。回來後反思,課不是僅僅背出就可以了。備課,更要備學生。

一、對學生要有靈敏的感覺。

老師還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對善於傾聽的耳朵,有一顆善於捕捉學生閃光點的心,這樣才能從學生的突發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善於觀察,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觀察學生的神情變化,觀察學生的喜怒哀樂。

現在回想自己在上課前跟學生的課前談話,只要自己敏鋭點,從課前談話就可以察覺到這班孩子不是自己曾接觸過的,他們很活躍,有時有些習慣比較隨意,這也是孩子的天性,比如有同學出錯,他們不是舉手指出而是坐着自己隨意講。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如果不光只是自己“背教案”,而是多注意去調控他們的紀律,那麼在教學中會稍微順利一些。

二、老師自己要當學生。

“教”服務於“學”。以前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對於備課時自己設計的問題,非要自己先想想答案。現在深有體會,假如自己都回答不了又叫學生如何回答。假如自己都沒有考慮答案,又怎麼去啟發、引導學生。

三、臨場發揮,隨機應變。

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想法與自己預計的不相吻合,打亂了原有思路,使教學任務無法按既定的方案實施。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由於我們備課時沒有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就更顯出“備學生”的重要性了。

今天在讓學生演“女媧求雨”這一幕時,沒有想到在自己鋪墊了女媧是怎麼打動女神時,有一桌孩子上來表演還是説“雨神不同意”,於是,這裏又多了一個“求”的環節,使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散,孩子們似乎也沒有沉浸入女媧的“苦苦哀求”反而成了一場隨意的表演。自己在這裏少了教學機智,如果針對孩子的隨意性,立刻調整為自己當女媧來感染他們可能效果會不一樣。

教學完《女媧補天》,深深覺得教學的深遠,決非一日之功,而是終身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