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清明節習俗(精選24篇)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2.52W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朝詩人杜牧描寫清明的名句廣為傳頌。

有關清明節習俗(精選24篇)

不過今年的清明節沒有下雨,雖然天氣那麼晴朗,但是天空卻顯得憔悴,空氣中瀰漫着一股凝重的氣氛。也許是因為今天是向天國的親人祭拜的日子吧,每逢清明,倍思先輩啊!

往年的清明節,都是爸爸和爺爺去掃墓,而今年不同了,爸爸早早地就叫醒了我,説要帶我去給祖先上墳。我帶着新奇的心情,和爸爸拿起已經準備好的祭品出發了。前行的路上不斷看到祭拜的場面,有人給親人焚香跪拜,墳地周圍都是煙氣,平添了幾分肅穆;有的默哀祈禱,盼望天國的先人一切安好。而我和爸爸來到祖先墳前,按照傳統的規矩,先清掃一番,爸爸把準備好的東西擺上了,我也在不停幫忙。可是我的腦子裏還是忍不住在胡思亂想:祖先在哪裏?他們生活的好嗎?這些問題我當然不知道答案,可我還是控制不住思緒。

回家的小路曲折蜿蜒,一眼望去,田野中長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真美!我問爸爸,清明節是個傷心的日子,為什麼會有如此美麗的景色呢?爸爸説清明節是個傷心的日子,這美麗的景色會讓人忘記悲傷,會讓人想起遠在天國的親人。天涯永別,願他們在天堂幸福!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3

昨天是清明節,天清氣朗,我去外公老家掃墓。路上車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裝了很多錢。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個林子裏,下了車,大人們便開始勞動,外公燒香倒酒,一個衣着時尚的奶奶爬上墳頭,鋤着雜草,而哥哥拿着棍子和我打架。

接着,要燒錢了。錢都是假錢,有一百萬的,有一萬億的。姐姐拿着一疊錢,喊道,發工資嘍,發工資嘍。爸爸説,這些錢是給鬼用的,不是給人用的。我們紛紛把本站錢投到火裏面,煙灰卷着向上竄,外公笑着説,現在燒了這麼多錢,你們二位(公公婆婆)可別爭錢呀。

森林裏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人頭在墳頭間移動着,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扛着一個耙子,掃着葉子,有個大媽在墓碑前倒酒,一對叔叔阿姨在一個沒有墓碑的小土墳前點香。

我爬上一個墳頭,拿着一根棍子當做槍來射擊。爆竹聲中,濃煙騰起,嫩綠的枝葉間香灰到處流竄,人們紛紛移動。

下午,我回到老家嗎,去奶奶的墳前祭拜。

爸爸燒的錢很少,外公燒了一大摞,面額是幾百萬幾百億的,而爸爸只燒了幾疊,等我們仔細一看,面額居然是兩塊的。外公打的爆竹響了幾分鐘,而爸爸的爆竹几秒鐘就打完了。

姐姐和我都笑爸爸小氣。爸爸辯解道:“不要講我小氣,我也給奶奶也送了一套別墅,還有洗衣機,太陽能……”

一路上,我們説説笑笑回了家。我覺得,清明節,真好玩。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人們個個都帶着悲傷的心情迎接這個沉重的節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掃墓。掃墓,是活人與陰間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對話,所以掃墓的時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們先擺上一張和幾把椅子,然後在上面擺上幾個艾餃、艾團、和幾個小菜。然後就插上香,然後就開始朝着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説一些祈求的話。等一切工作完後,就可以開始放鞭炮,這是一種在民俗傳統當中驅走鬼和不好的東西的一種做法。在放鞭炮時,我們要躲的遠遠的,不然會被鞭炮傷到。最後,我們就要懷着悲傷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節的主食是艾餃和艾團,這個麪皮是用綠綠的艾草和麪團和在一起,也就變成了綠色了。然後就開始製作艾餃和艾團了。艾團是甜甜的芝麻餡的,則艾餃就是鹹菜餡的了。雖然艾餃和艾團的製作相似,但是成形時艾團是橢圓的,而艾餃是半圓的。做好以後,在蒸籠裏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的習俗,有獨特的特點,雖然這是一個沉重的節日,但也是令我們喜愛,也讓我們知道了,清明節要祭拜祖先。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使我想起我們的祖先,想起為國犧牲的烈士們。隨着清明節的到來,人們都紛紛回家鄉掃墓。

我的家鄉在__,大家知道__的清明節習俗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__每逢清明時節這天,家家户户都去掃墓,__人還把清明節掃墓稱作“掛主”或“ 拜山”。這天大人們準備好一些物品:有金銀元寶紙錢,為的是讓自己的祖先生活有錢;有紙紮的房子、車子、傢俱等,為的是讓祖先生活得更好!還有燒豬、燒鵝、包子、水果、酒飯、鮮花等等帶上去“掛主”。清明節的“掛主“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的紀念,也教育年輕人不忘祖先的教導,要孝順老人,孝順父母。

__的清明時節還要“踏青”,因為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踏青”就是春遊,出去有花有草的地方遊玩…。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習俗。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6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那天作文:關於清明節的作文)要去祭奠祖先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春季儀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這一天,天氣很好,田裏到處都是農民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有時下雨有時晴朗,天氣很難預料,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

我們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每到清明,奶奶就會做很多艾餃,裏面全是糖水,使人垂涎欲滴,每次吃艾餃我都搶在第一個,也一連那好幾個生怕有人來搶。我們有時做的很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我們會帶很多水果,和一些食物,還要為祖先燒香。比如説"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託。在我們紹興土話中"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後不是很高興嗎?

這就是清明節,這就是紹興人的清明節。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我的家鄉光澤,跟全國各地一樣,都有掃墓,祭祖的風俗。4月5日,我跟家人一起去給太爺爺和太奶奶掃墓。我們把墓地周圍清理乾淨。擺好供品點上香,祭拜太爺爺太奶奶,然後燒了紙錢,就下山了。

家鄉除了掃墓祭祖外,還有吃清明果的習俗。長輩們到田裏採來一種叫水曲的野菜,洗淨後,把它放在缽頭裏打爛備用。接着把糯米打成漿,和打爛的水曲攪拌後一起放進鍋裏煮。要一邊煮一邊攪拌,直到米漿攪成綠色的團狀。拿到大桌上,用手沾些油抓一小團糯米糰搓成球形,再壓扁,弄成像餃子皮一樣大小的坯。接着放入用五花肉、香菇、蘿蔔乾等炒制好的餡,包成花朵一樣的圓形,一個帶着青草香味的清明果就做好了。包好的清明果還要放在蒸籠裏蒸,蒸好的清明果清香撲鼻,碧綠碧綠,晶瑩透亮。看到這漂亮的清明果,還沒吃就已經在咽口水了。咬一口,那個美味沒法用詞彙來形容。只有你親自品嚐才能體會。媽媽説:“清明果是為了紀念古代一個叫介子推的人而立的寒食節所吃的食物。”

這就是家鄉的清明節。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今天我就來給你介紹介紹吧。

按照舊的節日習俗,清明節要掃墓來表達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掃墓俗稱上墳,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除了掃墓,清明節還有許多豐富有趣的習俗。由於清明節正值初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好時節,大家經常踏青、遊玩。放風箏也是大家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裏也放。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后,剪短牽繩,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去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正是播種的好時節,我國民間經常在這一天植樹。同時,清明節還有插柳的風俗。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是不是很有趣呀!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讓我們走進清明,共同體驗它豐富多彩的風俗吧!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説:“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説:“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説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裏,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説:“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説:“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説:“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麼這麼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鄰居看見了我這副得性,馬上告訴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害怕極了,連忙把我送到醫院裏包紮傷口,從那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着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説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説什麼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説:“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才對的起父母“我知道我這樣只説説不做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裏,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説:“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着火嗎?”他們説:“當然怕啊!但只要小心點就行了。”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0

寒食節的祭掃所表達的感恩情結,具有強化中國傳統道德支柱綱常倫理的效能。而據歷史記載,上巳節的春遊,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了類似歐洲中世紀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歡節的某些萌芽。兩種截然不同的訴求,最終奇妙地融合進了一個清明節氣,這不能説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施愛東説,與其他傳統大節不太一樣,由於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因而清明節也是傳統節日系統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節日時間比較固定地在現行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踏青時節。

《周禮》中有一段被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徵引過的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什麼意思呢?是説中春二月,萬物萌生,這樣的時節應該順應天時,讓青年男女自由約會,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

鄭玄認為,這是“重天時,權許之也。”而據張君房的《雲笈七籤》:“每歲三月三日,蠶市之辰,遠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見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賦予了明確的求子功能,因為青年男女雖有水邊桑林“野合”之實,但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

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一日。“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地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部分與西方感恩節有異曲同工之處。

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季節裏,很多人都會掃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明節由來是什麼,下面與大家來分享清明節由來。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晉文公。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 亡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就定為清明節了,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這就是寒食節來源,也就是清明節由來。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寫照。清明時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是,今年的清明節不知從哪兒傳出了個新“習俗”。

今天,媽媽下班回家,手裏拿了好幾瓶桃罐頭。我很是疑問。媽媽看到我那樣就知道了,將事情的原本告訴了我。我也沒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頭髮起了“進攻”。

吃過了桃罐頭,沒有了美食的誘惑,我的頭腦變得冷靜下來。我仔細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現在的節日,早已在巧手設計師——商人的手中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節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節日了,他們已成為商人們賺錢的機會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平安而隨波逐流,以至於讓“久不出户”的桃罐頭成了家喻户曉的“當紅明星”。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嘯引發的核電站碘輻射風波,不知從哪兒吹出一股風,讓鹽的身價大漲,名聲大亮。一時間,人們搶鹽成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沒過多久,謠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在這裏,我要勸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讓人在不經意間賺了一筆。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3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早上9點半,天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冒雨到香溪洞的路邊給太爺,太太掃墓。我們先在興安門坐4路公交車到香溪路口下車,然後和爺爺步行20多分鐘才來到香溪路旁邊的墓前。我的太爺和太太都是人民教師,生前在漢濱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一輩子辛勤努力,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我很敬重他(她)們,我要學習他(她)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長大以後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爺爺和我拿着掃把將墳前打掃乾淨,儘管天上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還是忙前忙後,終於將整個墳墓打掃乾淨。爺爺和我將準備好的花籃放在墳的兩旁,又把買好的清明吊掛在墳的兩邊。爺爺點燃了一把香,爺爺先給太爺太太上香,我也學着爺爺的樣子,把點燃的三根香插在墳前的香台上。我們又待了一會兒,才離開了墳墓。

這是我第一次給太爺、太太清明時節上墳,回家的路上雖然雨已經慢慢停了,但我的心裏還是有點悲傷。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跟前多盡孝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顧好他(她)們。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4

又是清明節,一大早,伯父便開車來接我和爸爸去農村老有給奶奶和祖先們掃墓。一路上,春寒寥峭,車窗外下着牛毛般的細雨,大地瀰漫着一層濛濛的霧氣。遠遠望去,田野的油菜花金黃金黃,還不時掠過一束束桃花,但我卻無心欣賞,心中飄蕩的是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我們來到我們李氏家族的墳山,這裏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先人們都在這小山坡上安靜地長眠。爸爸和伯母從車上拿出一捆花花綠綠的紙花和紙錢,伯父也拿出一大捆,一大捆的炮竹,我首先來到奶奶的墳前點上了三支香,恭恭敬敬地三鞠躬,淚水也在眼框裏打轉;爸爸把紙花小心翼翼地掛在竹杆上,然後深深地插在墳堆上,風兒吹過紙花隨風擺動,好像在為奶奶跳着一支悲傷的舞,突然伯父點燃爆竹,震耳欲聾。這聲音打破山野的寧靜,把我從沉思中驚醒。接着,又是一陣噼噼啦啦聲,煙霧瀰漫,火焰熊熊,整個墳場熱鬧起來了,只見每家每户都在各自的祖墳上,扎紙花,燒紙錢。他們都以這種特殊的方法寄託着對祖先的一顆感恩的心。

掃完墓,我們踏泥濘的小路往回走,一路上,我彷彿看到了奶奶那燦爛的笑容,還撫摸着我的頭,説:“我的乖孫子,只要你認真學習,鍛鍊好身體,我也就放心了。”奶奶喲!我的好奶奶。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5

清明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4月4號至6號這三天。每到清明,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我們家鄉也不例外。

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清明節前夕,天空中是不是飄着小雨。小雨過後,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我們一家人座着車,去山上掃墓。一路上,成片的油菜花金光閃閃,酷暑之上漲出了嫩芽,禾苗、小草昂然挺立,梅、梨、桃花競相開放。到處洋溢着春的氣息,四周一片綠色。

站在山腳,一堆堆鵝卵石堆積成了石山。我們爬上崎嶇不平的山路,腳下長滿了野花和野草。我們找到前輩和祖先的墳墓,先開始掃墓:把土堆上的雜草鋤掉,然後再向墳墓獻花、掛條。等一切都打掃乾淨時,我們會燒一些紙幣。順此機會,我們還要磕頭保佑。我們以崇敬的心情來紀念前輩和祖宗,體現了中國人尊老的精神,表達了中國人對祖宗、前輩或偉人愛戴之情。

掃墓過後,我們還會四處拜訪親戚,歡聚一堂,大家團圓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飯,整個清明節圓美的結束。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6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藴含着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

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7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20xx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説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鈎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8

今天豔陽高照,氣温回暖,我和孩子們一起騎車郊遊。行至二環路地段,但見路邊的垂柳樹下有三兩人在折柳條,有人竟然抱了一大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能理解,繼續往前走,看見折柳條的人越來越多,那隨風搖曳的柳條似乎也哭喪着臉,直喊着“疼、疼、疼”。

看到這種情景,孩子問我:“媽媽,清明節一定要折柳條、插柳條嗎?如果不這樣做有什麼後果?”我感歎道:“清明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的,但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為什麼要插柳,只是簡單的跟風,其實,移風易俗最好啊!”“那如果不在家門上插柳條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完整的答案,繼續追問我。“也沒有什麼後果,老家的人有句話説‘清明不插柳,死後變成大黃狗’,當然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咱們家移風易俗好不好?柳條可是報春的使者,我們不插柳,我們不破壞好不容易才剛剛長出來的柳條,讓新風尚從我們家開始!”孩子可是説得義正詞嚴,我也贊同的點了點頭。

一路上,我們開始探討起節日的習俗來,從春節説到重陽節,從三八節説到母親節父親節,大多數節日的習俗還是很好的,比如春節,貼春聯、走親訪友,多喜慶啊!可我們反對的是大量燃放鞭炮,一不小心還會傷到身體,節日裏,象徵性的放些鞭炮,然後讓悦耳的音樂聲代替噼啪的鞭炮聲豈不是更好?

從春節的思緒中走出來,我們又回到了眼前的清明節。“媽媽,前兩天你不是還回老家給姥爺上墳去了?”孩子問道。“是啊,這是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清明節要為已故親人焚紙燒香,以希望親人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更好!”我老師似的向孩子講解。“我倒是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太好,對親人,不要只在沒他之後才去思念他,在他活着的時候好好孝順就是做到了最好。等他死了以後,你再去哭泣、燒紙,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把哀思寄託在文字中留下來呢!”兒子的話着實讓我大吃一驚,這孩子的思想向來成熟,但沒想到對我們都習以為常的習俗卻會有如此深刻的見解。“是,雖然你年齡小,但媽媽覺得你説的對,我們是該及早行孝,把對親人的愛和思念體現在文字中,根植在心裏。”我的一席話讓孩子也樂滋滋的。

最後,我和孩子商議,對於母親節父親節這些節日,我們應該遵照習俗,感恩父母之愛;對於一些勞民傷財、破壞樹木的習俗,我們就要移風易俗,來個節日新風尚!這正是:勸君莫折鵝黃柳,門前別柳人變醜。清明幕賢做善事,文明過節更風流。添墳燒香焚紙錢,祭祀禮節活人見。生前孝敬一粒米,死後勝送金銀山。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19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温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0

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已經離我們與我們越來越近了。清明節又俗稱踏青節,在清明節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也可以出外踏青遊玩。並舉辦一系列體育活動。

我的家鄉是潛江,在清明節那天,街道上沒有多少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看見,門前有擺放白色以及其他顏色的花圈以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在一些大樹下也可以看見已經燃放了的香。

清明這一天,我早早的起了牀,跟着爸爸媽媽來到了墓園。我懷着一顆對姥爺無比思念的心,走到了存放姥爺骨灰盒的櫃子前,慢慢打開櫃子,一張黑白照片印入眼簾。照片上的姥爺安詳的笑着,彷彿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他似乎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我的心猛然一緊。沉默了一會兒。我輕聲的對着姥爺的相片説:“姥爺,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考上大學。”説完我跪了下去,對姥爺的相片磕了三個響頭。爸爸媽媽給姥爺請過安之後,就和我來到了燒紙錢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紙錢默默地往火堆裏丟去,漫天都是飛舞的紙絮,落在我的頭上,衣服上,前方滾滾而來的熱浪也讓人受不了,可我還是堅持把紙錢燒完,好讓姥爺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燒完紙錢,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和媽媽走出了墓園迷途中還看到幾個人在自己的親人的墳前上墳。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1

清明節在墳上要插“佛託”滿語中的“佛託”是“柳枝”的意思,滿族人把柳樹視為神樹,因為柳樹適應性極強,有強勁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髮育,插柳枝預示着家族的堅毅和興旺發達,在祖墳上插柳,以保佑後人興旺,百世流芳。然後將酒捋地,全家人在墳前叩着行拜,以示子孫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靈保佑本家族平安。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2

我的家鄉在南昌,在我們家鄉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稱為“鬼節”。

民間還有上墳、添墳的習俗。晚輩帶着燒紙,供品等,到已去世的親人墳上,燒紙磕頭。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還要在墳頭上壓白紙條。聽老人們講這是給已去世的親人修房屋,防備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來表示對死去親人的悼念。此時我想起了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正值春天,萬物復甦,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郊遊的活動。這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野外去遊玩,以此來放鬆放鬆自己因工作而緊張的情緒,還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氣氛。古代也有踏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形象的描繪了當時清明節都城人民郊遊踏青的熱鬧景象。

清明節還是植樹的好季節。因此又有插柳植樹的活動。聽老人們説舊時候有“清明不插柳,來年變黃狗”的諺語。

除了以上的風俗以外,還有吃蛋的習俗。這就如同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樣。這些習俗隨着社會的發展,有的已經被淘汰,有的流傳至今,有的還增加的新的內容。

清明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我們小夥伴的歡樂活動,盪鞦韆,放風箏。最好玩的要數放風箏了。大家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共同把風箏送上蔚藍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飛歡樂,放飛夢想,放飛希望……

我們家鄉的清明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大家也來分享你們家鄉的清明習俗吧。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3

This was the custom of the ancient Ching Ming Festival. Swing, which means grabbing Leather Strap and migration. Its history is very ancient, the earliest known future generations, the latt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taboo, replaced by swing. The ancient swing multi-purpose tree Lindera sticks to frame, then bolt on the ribbons made of. Later,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edal for the use of two Shengsuo Jia swing. Swing can not only play better health, but also can develop courage, so far as the people, especially loved by children.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有關清明節習俗 篇24

1、掃墓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2、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古老主題。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説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脱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4、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鈎、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5、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6、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7、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着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着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8、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9、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1、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牀”。皇宮裏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牀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2、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13、禁火寒食

寒食節也是屬於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於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