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禮儀 > 飲食禮儀

現代的中餐禮儀(精選5篇)

欄目: 飲食禮儀 / 發佈於: / 人氣:8.17K

現代的中餐禮儀 篇1

中餐的席位排列,關係到來賓的身份和主人給予對方的禮遇,所以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現代的中餐禮儀(精選5篇)

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況下,有一定的差異。可以分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兩方面。

1.桌次排列

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採用圓桌佈置菜餚、酒水。排列圓桌的尊卑次序,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這種情況,又可以分為兩桌橫排和兩桌豎排的形式。

當兩桌橫排時,桌次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這裏所説的右和左,是由面對正門的位置來確定的。

當兩桌豎排時,桌次講究以遠為上,以近為下。這裏所講的遠近,是以距離正門的遠近而言。

第二種情況,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數所組成的宴請。在安排多桌宴請的桌次時,除了要注意“面門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距離主桌的遠近。通常,距離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離主桌越遠、桌次越低。

在安排桌次時,所用餐桌的大小、形狀要基本一致。除主桌可以略大外,其他餐桌都不要過大或過小。

為了確保在宴請時赴宴者及時、準確地找到自己所在的桌次,可以在請柬上註明對方所在的桌次、在宴會廳入口懸掛宴會桌次排列示意圖、安排引位員引導來賓按桌就坐,或者在每張餐桌上擺放桌次牌(用阿拉伯數字書寫)。

2.位次排列

宴請時,每張餐桌上的具體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別。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條,它們往往會同時發揮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應面對正門而坐,並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舉行多桌宴請時,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時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應根據距離該桌主人的遠近而定,以近為上,以遠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離該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講究以右為尊,即以該桌主人面向為準,右為尊,左為卑。

另外,每張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數應限在10人以內,最好是雙數。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數如果過多,不僅不容易照顧,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據上面四個位次的排列方法,圓桌位次的具體排列可以分為兩種具體情況。它們都是和主位有關。

第一種情況:每桌一個主位的排列方法。特點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賓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個談話中心。

第二種情況:每桌兩個主位的排列方法。特點是主人夫婦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為第一主人,女主人為第二主人,主賓和主賓夫人分別在男女主人右側就坐。每桌從而客觀上形成了兩個談話中心,如圖9-5和如圖9-6。

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請主人坐在主賓的位子上。

為了便於來賓準確無誤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員和主人要及時加以引導指示外,應在每位來賓所屬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個人姓名座位卡。舉行涉外宴請時,座位卡應以中、英文兩種文字書寫。我國的慣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時,座位卡的兩面都書寫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時,如果需要進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參照宴請時桌次的排列進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右高左低原則

兩人一同並排就坐,通常以右為上座,以左為下座。這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方向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優先受到照顧。

二是中座為尊原則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間的人在位次上高於兩側的人。

三是面門為上原則

用餐的時候,按照禮儀慣例,面對正門者是上座,背對正門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則

高檔餐廳裏,室內外往往有優美的景緻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賞。這時候,觀賞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檔餐館用餐時,通常以靠牆的位置為上座,靠過道的位置為下座。

現代的中餐禮儀 篇2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這裏僅舉幾例,權作參考: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現代食禮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然後入座: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

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

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上菜:

上菜順序,中餐一般講究:先涼後熱,先炒後燒,鹹鮮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濃味厚的後上,最後是飯菜。有規格的宴席,熱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窩席裏的燕窩,海蔘宴裏的海蔘,魚翅宴裏的魚翅,應該先上,即所謂最貴的熱菜先上。再輔以溜炒燒扒。

宴席裏的大致順序是:

(茶)-在酒家裏,因為要等待,所以先來清口茶。但不是必須的。因為古人喝茶多是單獨的。

涼菜-冷拼,花拼。

熱炒-視規模選用滑炒,軟炒,幹炸,爆,燴,燒,蒸,澆,扒等組合。

大菜-(不是必須的)指整隻,整塊,整條的高貴菜餚,比如一頭乳豬,一隻全羊,一大塊鹿肉什麼的。

甜菜-包括甜湯,如冰糖蓮子,銀耳甜湯等

點心-一般大宴不供飯,而以糕,餅,團,粉,各種面,包子,餃子等。

(飯)-如果還沒吃飽

水果-爽口,消膩

此順序非一成不變,如水果有時可以算在冷盤裏上,點心可以算在熱菜裏上。

較濃的湯菜,應該按熱菜上;貴重的湯菜如燕窩等要為熱菜中的頭道。

至於季節的考慮,則還有冬重紅燒,紅燜,紅扒和沙鍋,火鍋等;夏則清蒸,白汁,清炒,涼拌為主。此外顏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樣化也應考慮。

酒樓和家宴,各種菜品的分量也要不同:

大宴講究一成至兩成冷菜;三成熱炒,四成大菜。

家宴就可以將大菜減少,冷菜增加。

至於盛器,可謂歷史久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又云:“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所以盛器在這個講究飲食文化,又盛產陶瓷美器的地方,自然加倍講究。

一般要備大中小平盤(碟),大盤熱菜,中盤冷拼,或靈活選擇,小盤點心,小吃。

還要有深盆盛油大湯多之物,大湯碗盛湯。外加碗筷。大食具如火鍋,烤爐之類;還有水具,茶具,酒具。

至於盛器的選取,質地要好,當然名窯古董或各地名瓷都可上桌。色彩搭配要合理。

根據所盛菜餚的顏色,性質,質地,名稱,選取不同質地,形狀,顏色,花紋的盛器。

切忌中西混雜,土洋不分,不倫不類。

如一品丸子,要用雍容華貴的黃底細文福盤;如清蒸魚要用白瓷或青瓷魚盤,紅燒乾燒魚則用色彩濃烈的厚重的魚盤。色彩清亮的涼菜冷拼,則宜用對稱的細底紋小碎花圓盤。

宴席不可無酒,純粹的中餐,應該避免啤酒,歐洲葡萄酒(當然中亞的可以,如波斯葡萄酒,過似乎沒人能嘗得到)。所以中餐,最好配備高度名酒(其實高度烈性酒只是近代才有),但似乎中低度的宴酒(30度左右),各種黃酒,米酒比較男女老幼皆宜。

古代的酒度數低,酒具也較為龐大,隨着白酒度數於明清逐漸增高,酒具也越來越小。但均以瓷為主。敬酒則要適度,古人飲酒要行酒令,現已近絕跡。應當重新推廣開來,尤其是家宴上,省得有粗人強行勸酒,我凡遇到此種粗人,立刻酒量大漲,定將此等劣人喝倒,省得為害宴席,至今還頻頻得手,因為真正高人酒仙是不會勸人喝酒的,此等強拉硬勸之徒,多不會有超過1斤7,8兩的酒量,所以大可將此種人除掉而後安。

宴席環境,最好完全中式,進門兩盞迎客宮燈。繞過落地屏風,落座於紅木八仙桌旁,手執象牙箸,聽着絲竹軟曲,空氣中游移着絲絲檀香。透過窗櫺木格,和窗外的修竹柳蔭,只見湖光山色。美哉其極!

所以廳裏宜擺幾盆花木盆景,造成春意襲人,百花迎賓的氣氛;四圍牆上,張懸書法字畫,燈光音響要儘量保持中國特色。

至於正規的宴席,作為店家,應該大概按如下次序招待:

迎賓--列隊,引導至席,接掛衣帽,引至座位,遞香巾淨手,上茶,(敬煙--不可取,中國古人不吸煙的,屬舶來品)

入席進餐--上茶點,冷盤,斟宴酒,介紹,開餐,上菜,續酒水,撤盤。

餐畢--遞香巾淨手,上清口茶。遞賬單送客

至於國宴,現在用分席制,四(熱)菜一湯,外加冷菜,甜點,果品,冷飲。酒水為白酒茅台,黃酒紹興加飯酒,青島啤酒,還有礦泉水。

國宴更重排場,如輝煌的大廳,或如釣魚台的亭台水榭。間或有樂隊伴奏,講壇。國宴每席上必有一立體的冷盤雕刻,擺盤。

至於想要了解明清官府大家或街巷市井宴席酒桌舊制,當重讀紅樓夢,金瓶梅,和眾多的明清小説。

小小一桌席,説凝結了千百年的文化積澱,一點不為過。

現代的中餐禮儀 篇3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衝擊和享受。可見,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中華文化歷來以情為紐帶,同樣,中華飲食“情”為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吃飯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談生意、交流信息、採訪。古往今來,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隨着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活動的社會調節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精、美、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三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發“情”。三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地把握“精、美、情”,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現代的中餐禮儀 篇4

關於中餐的點菜選菜,你要注意下面的三個細節:

首先,非常重要的宴請,不建議去從來沒有吃過的餐館。

其次,注意三個量:數量、質量和分量。

點菜時,合理的數量一般在人數的兩倍左右,不要出現單數。質量就是葷素搭配,冷熱皆有,主食湯羹兼備,讓客人吃的滿足、開心。分量就是根據感情、交情和吃飯的目的點合適的菜。

不在特別重要的場合,點過於家常的特價菜;也不知隨意場合,點鮑魚龍蝦等讓人有心理負擔的高端菜。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吐槽菜品,經常去吃的餐館,老闆主動打折、贈送果盤是面子,但換作你當桌要求就會顯得失禮。也不要在餐桌上跟服務人員核對數量、價格和發票信

現代的中餐禮儀 篇5

1.日常交往用酒禮儀

主人在為客人斟酒時,常説“滿上滿上”,這個“滿”不是指滿到杯口幾乎溢出來,而指斟滿八成就行了。

主人斟酒時,客人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主人斟酒。行“叩指禮”時,客人把拇指、中指捏在一塊,輕輕在桌上叩幾下。

席上喝酒講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須把杯中的酒喝乾,一口氣喝下去,還要把杯子倒過來讓旁人看看杯子是乾的。

在酒席上還常常有“無三不成禮”的説法,意思是喝酒一次高潮必須是三杯以上。所謂“酒過三巡”也是這個意思。

喝酒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還有許多不同的風俗和禮節。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喜歡飲酒的民族,喝得酩酊大醉也不為恥。成年人不僅在宴會上飲酒,在一天工作後,也往往要走進酒館喝上兩杯再回家。按照日本人的風俗,飲酒是重要的禮儀。同日本人共同進餐飲酒,應隨時注意將別人及自己的酒杯斟滿,酒不滿杯在日本人看來是不禮貌的。還要了解日本人相互斟酒的習俗,客人在主人為其斟酒後,應馬上接過主人的酒瓶給主人斟酒。在宴飲之中,客人和主人均不往自己酒杯裏斟酒,而是互相斟酒。

日本人認為這是主客之間平等的表示,即便是高級經理同一般辦事員一起對斟,也是雙方互相斟酒。日本傳統飲酒的方法是:在桌子中間擺上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桌上放一塊潔淨的白紗布。主人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吸乾,斟酒後,雙手遞給客人,看着客人一飲而盡。客人飲完,也將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紗布上吸乾,同樣斟滿酒,雙手遞還主人,請主人飲盡。如此交杯換盞,盡興而飲,表示主賓之間的親密無間。

如果是一般朋友,不必如此飲酒。在日本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主人斟滿是失禮行為。斟酒時要右手拿着酒壺,左手從下面託着,千萬不能碰酒杯。客人要右手持酒杯,左輕托杯底,接受對方斟酒。在一般情況下,第一杯酒接受為禮節,第二杯客氣地謝絕不為失禮。日本人喝完酒往往都將酒杯扣在桌上,但是謝絕了第二杯酒的人,千萬不要將酒杯扣起,要等大家都喝完,一起把酒杯扣在桌上,才是禮貌的作法。

中國人講“酒逢知己千杯少”,日本人則是“千杯之後成知己”。可見喝酒不但是中國社會也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交際手段。

2.敬酒。

飲酒之樂除了酒質優良帶來的樂趣外,飲酒的氣氛和場面更是一種享受,因此,文明飲酒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向人敬酒,是表示祝願、福福等。在祝酒時,應注意一些事項:

(1)首先應瞭解對方飲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準備。

(2)根據社交禮儀的規定,提莫大家乾杯、向來賓祝酒的只能

是男主人,其他人則不宜這麼做。

(3)在為歡迎某位貴賓而特意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在男主人祝酒之後,男主賓也可祝酒。

(4)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5)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6)在主賓和主人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吸煙。演奏國歌時就肅立。

(7)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後,往往到其他各桌敬酒,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

(8)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9)依慣例,乾杯宜用香檳酒,不用普通的葡萄酒、啤酒。

(10)參加各種宴會切忌喝酒過量致使失言、失態。

3.碰杯禮。

碰杯禮的由來有兩種説法:第一種來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在飲酒的時候,鼻子能聞酒香,眼睛能看酒色,舌頭能嘗酒味,唯獨耳朵不能感受。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他們想出在飲酒前互相碰杯的主意,使耳朵能聽到酒杯的清脆響聲。久而久之,這種做法逐漸成為飲酒禮節。第二種來自古羅馬。在古羅馬武士“角力”競賽前,雙方先要喝一杯酒,以示相互勉勵。但由於酒是事前準備好的,為了證明酒中沒有毒,在喝酒時,決鬥雙方先把酒倒出互相拌和,然後一飲而盡。這種風俗逐步成為酒席上的碰杯禮節。

4.乾杯禮。

據説“乾杯”一詞起源於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燒麪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麪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潔性。直到18世紀,乾杯才有了今天的含義,並發展成配以祝酒頌詞。乾杯時人們往往要相互碰杯,碰杯的響聲與教堂敲鐘一樣,是為了驅除惡魔。過去幹杯還必須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這是為了向對方表明自己腰間沒有暗藏武器,以示友好。

5.歐美人用酒禮儀。

歐美人敬客,宴請多用酒,其用酒講究種類、配製和禮節。

(1)客人來訪,久坐之後主人要以酒敬客,常以淡酒為主。女客若酒最小或不會喝酒,多以桔子汽水或啤酒解渴,這是常見的敬客酒。本站:

(2)如果家庭請客、外交宴請,多采用雞尾酒。飯前用酒,往往也選擇雞尾酒。飯時,改用白酒和紅酒,先白後紅。在用魚蝦海味的時候飲清淡的白酒,可以使海味更覺可口;隨之後進禽鳥牲畜等肉類食品時,則改用醇香的紅酒,愈醇愈佳。席畢,還要用白蘭地或香檳酒,這是常見的宴請酒。

(3)時逢慶賀典禮的歐美各國,最考究的是飲用香檳酒。在客人用過水果或甜食之後,若是面前放上鏤有花紋的廣口半球形底鴛鴦腳杯時,便是主人要敬香檳了。

“酒能成禮,過則傷德”,“不喝傷心,喝多傷肝、傷胃、傷情”,因此飲酒時應注意酒忌,方可避免酒後失禮。值得注意的是,飲酒不可成心把人灌醉,更不能偷偷地在他人的飲料裏倒上烈性酒;不可通宵達旦無節制地狂歡酗酒,也不可在席上強人所難;不可出現在酒席上爭執、惡謔、佯醉等不良之風;更不可失言失態,一喝酒成千古恨。酒量好,固然最好不過,但酒德好,酒禮好,則是在享受美酒的同時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樂趣,願這種樂趣永遠倍伴着您、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