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精選15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2.82W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

一 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精選15篇)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本學期,我將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課程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的樂於合作的情感和善於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 課程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個方面。在活動中,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方式滲透於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以配合的形態呈現的。因此,我將依據學校特色活動,地方特色,以及時令,季節等,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四 教學措施

1 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2 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3 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4 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四班共有39名同學,因為學生來源複雜,基礎不一。所以雖然是高年級學生,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並不瞭解,因此在本學期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着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

二、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

總的指導思想:一是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為指導,積極探索課程改革新路,着眼於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現狀,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拓展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並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為學知識、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動目的要求

1.增進學生對自然的瞭解與認識,增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1)走進自然,增進對自然的瞭解與認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

(2)關心自然環境,自主探究自然問題,具有環保意識;

(3)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增強環境保護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瞭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並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1)走入社會,增進對社會的瞭解與認識,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2)關心社會現實,主動探究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3)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養成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1)反省自我,增進自我認識,確立自信,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3)瞭解與認識現代生產和勞動技術,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進行課題實驗和課題研究等。在廣泛的調查、採訪和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豐富的各種知識,撰寫實踐性的記錄和報告、論文等。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獲得信息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1)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制定獲得方案,並組織實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開展問題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

(4)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課程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實踐,開闊視野,瞭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識。

3.能力目標: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索,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踐實證的方法。

4.人格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的良好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五、實踐途徑和活動安排

我們將在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三部分內容中篩選出一些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以競賽或專題彙報的形式展開,再綜合生成出一些專題實踐活動,其具體安排如下:

研究性學習:嘗試以研究性學習為重點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培養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活動側重:留心周圍的一切,善於觀察與思考,從生活中產生問題,轉化成課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採集信息,處理信息,參加社會實踐,解決問題

社區服務:參加社區服務,定期為環保做力所能及的事,並能做好宣傳工作,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活動側重:綠色環保、慰問孤老、創建知識宣傳、衞生清掃等志願服務活動

社會實踐:近社會、學習知識、開闊眼界;為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提高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本學期開展的社會調查活動是:《走近中秋》。

活動側重: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瞭解祖國日新月異的計劃,瞭解經濟改革的情況,瞭解我們的國情情況。

六、活動措施和注意事項

1.課題的選擇力求從本地資源入手,從培養學生應具備哪些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全盤考慮,要對提出的課題進行反覆的論證,在開展活動課之前,要儘可能地激發。

2.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積極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4.注重與其它學科領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綜合實踐活動實效。

5.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具有學校特色、本地資源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導處、德育處聯手,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6.努力探索對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活動情況的評價機制,注重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性評價。

7.努力體現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活動評價方面

1.注重過程性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生評價以過程評價為主,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的深淺、經歷的狀態。因此,我們要認真搞好每次活動,不搞走過場,不做表面文章,以學生的真實體驗、具體收穫為目標,多角度,多層面的合理、客觀地評價學生。

2.注重多元化評價。教師對學生活動評價就注重多元化評價。採用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班級互評、請家長評等多種方式進行。在評價的內容上,應分別從能力、知識、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依據,以“創新、實踐、發展”為主線,立足於探索開放性的實踐活動,探索多種途徑,努力保持學生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使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能與學校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相結合,與學校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相結合,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生的發展相結合。使學生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的體驗,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養成服務意識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組織領導機構

領導小組組成:校長是第一負責人,組長由分管年級副校長擔任,小組成員由學校教科室、教務處和團委等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

領導小組負責校內外指導力量的組織協調和設備利用、實施計劃制定、過程落實、實施指導、檢查管理等工作的統籌安排,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學校教科室、教務處和團委等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

三、實施原則

1、綜合性: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重視知識、經驗和技能的綜合運用。

2、實踐性:強調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

並養成實踐意識,形成為終身學習,獲得生存能力的綜合實踐能力。

3、活動性:強調針對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成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努力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4、開放性:強調“開放”,努力做到教育時空的開放,組織形式的開放,教學要求與內容的開放,教育資源與教師隊伍的開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評估的開放。

5、自主性: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設計,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自主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能力。

四、實施方案

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新課程實施現實的經驗,依託綜合實踐活動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文化,打造學校素質教育新亮點。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等領域。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做到“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充分體現綜合性的特點。學校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的關係,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各年級形成序列大主題,各班在大主題的總領下確定小主題,學生可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周邊自然環境、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科學技術等領域,確定研究主題,開展調查與訪談、參觀、考察等多種活動,以形成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課程文化,成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的一大亮點。

(一)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領域,涉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基本特點是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別: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其中課題研究內容設定為七類,即生命與健康、安全與自救、自然探究、社會考察、環境保護、民族文化、科技創新;項目(活動)設計的內容設定為五類,即自我發展設計、家庭活動策劃、校園活動策劃、社區活動策劃、創新設計製作。課題研究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獻愛心活動、街頭宣傳活動或主題班會的設計(策劃),後者如對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項目的設計等。

(二)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實施策略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領導小組統一規劃下由政教處負責牽頭具體實施。領導小組在充分調研學校學生現狀及其發展需要和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綜合考察學校及社區支持學生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有效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在政教處統一安排下,採用專題講座、觀看錄像等多種形式,認真開展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的有關培訓,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實踐與服務的觀念,熟悉、掌握社會實踐與服務的基本內容、技能,瞭解課程實施評價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處理社會實踐與服務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與安全問題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寫實踐與服務心得,以“思想先行”為健康實施“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擬開展的社會實踐與服務活動如下。

1、社區社會實踐活動

社區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校依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而設計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統一開展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所接觸的生活世界,從熟悉、關注的社會實際角度選取主題並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此類活動可以通過參觀訪問、考察調研、體驗民俗、生存鍛鍊等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開展政治、經濟類活動如“政策宣傳”、“消費導向”、“呼喚誠信”、“義務書畫”等進行。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必須指導學生統一紙張格式認真撰寫活動體會心得留存。

2、校內社會實踐活動

校內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指由學校學生廣播站、各類文藝社團、學科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舞台,開設“理想、人生”、社會人文、科學實踐、時事專題以及勞動技能如攝影等校本課程包括講座、第二課堂興趣小組活動等,以學生自願參加為原則所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各年級必須根據年級師資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資源選擇開展適合本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必要時有些活動可以考慮跨班級或跨年級進行,以達到“師資等教育資源的共享,跨班級或跨年級學生互動交流”的目的。各年級應及時總結所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活動的質量,同時指導學生認真做好參與活動的過程體驗、經驗總結等個人資料的歸檔工作。

3、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服務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此類活動通過學校統一組織和

學生自行組織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可以是大型社會公益義務活動,如配合創建衞生城市的環保衞生公益勞動、大型社會活動的義務宣傳等;也可以是社會重大活動日如“學雷鋒日”、“消費者權益日”、“教師節”等,開展“訪貧問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類青年志願者活動等。學生在積極參與上述各類活動的基礎上,必須利用節假日、寒暑假,以個人或自願結合的活動小組,開展如到父母單位服務當義工等社區服務活動,完成學生活動體驗小結將載入學生檔案袋,並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考評的重要內容之一。

4、校內服務活動

校內服務活動主要有“幫困助學”、定期義務勞動等。學校將統一課表,安排一定的課時確保每天有一個班級在校內開展義務勞動。全體學生在積極參與班級值日衞生、衞生包乾區整潔、自行車排放等工作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與條件有選擇的參與開展“不讓一個同學落伍”一幫一、一對紅活動,愛心幫困活動;競爭參與學校圖書館、專用館室管理服務活動和“學生文明示範崗”、“常規管理學生服務團”等服務管理工作。各班主任應指導學生將所參與開展的服務活動以書面形式及時總結以載入“學生檔案袋”。

五、課程實施的管理

1、落實課程計劃:按照課程計劃的要求落實好課時,課時列入課表,採用集中與分散的形式進行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情況可以臨時調整,但確保學期總課時,不得擠佔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級段要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表,按照“一人負責、

團體協同”的原則配備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每個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要有專人負責。學校、年級組織學習、集思廣益,集中教師的智慧在具體活動中實施協同教學。各年級及時做好活動記錄,並收集原始活動資料(如活動教案、調查報告、評價表、總結論文等)統一歸檔,期末上交教導處。

3、加強教研活動,重視教師培訓。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開設綜合實踐課程的重大意義,要認真學習國家、省有關課程改革的文件與書籍,明確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及實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對各個學科的認識。學校將派出骨幹教師外出培訓,在校內開展看綜合實踐活動課案例的錄象,聽課等活動,採用內外並舉的策略。

4、課程評價:課程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以形成性、發展性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學生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評價注意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可以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不採用書面考試的方法,主要採用作品(手工、勞技作品、調查報告、研究性小論文等)評價、展示與交流、成果彙報活動、技能比賽等多種方法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4

一、活動主題的確定

為了密切學習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英語的聯繫的綜合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思維能力和聯繫英語與生活進行創新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基礎英語教育應有的發展方向。由於單詞是英語教學之本,我設計了單詞的練習與實踐。

活動主題:我愛記單詞。

活動對象:五年級學生。

活動內容:學生已學單詞與日常交際單詞。

二、活動目標的設計

1、通過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的積極態度和興趣。

2、瞭解一些單詞的各種屬性,使學生具有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各種遊戲形式,使學生掌握一些單詞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活動內容的預設

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和Jion In教材,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所學其他課程,對活動內容進行靈活的整合,確保學生的一切難題都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

四、活動實施過程

1、活動準備階段。

①確定活動主題。師生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對主題進行分解,明確研究內容。

②分組。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列出分組原則和注意事項。

2、活動展開階段

①小組制定活動方案。教師必須清楚活動方案的要素與指導方法。 遊戲形式包括:單詞蹲、單詞扭扭扭、單詞接龍、你比劃我猜、我説你猜、單詞大小聲、口型猜詞等。

②小組依據方案實施活動。依據活動的進展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有效指導。

3、成果展示階段。

確定展示形式為遊戲的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成果展示。

4、活動總結

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有效手段和保障,它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主題活動方案的設計中也必須要突現活動的評價。

1、通過測評表來考察學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過程、結果、態度、情感等)。評價人員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和同學。

2、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採用過程評價的方式,對活動的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5

一、課程目標

1. 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意義,在體驗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從中發現人生的意義。

2. 在同一主題下針對不同能力,興趣愛好和需求而設計多元活動內容,給學生個別發展的學習機會。

3. 強調學生在真實生活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表現自我和驗證學科學習內容。

4. 運用校內外的多種資源,整合學科知識。

二、課程原則

(1)以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方式;

(2)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尊重學生基於自己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所選擇的活動內容與方式;

(3)採用彈性課時制,做到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4)鼓勵並支持學生髮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加強學校、家庭與社區三者之間的聯繫。

三、課程評價

1、評價的對象:由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三部分組成。

2、評價的方式:採用多元化的評價。

3、對課程的評價:學校行政、教師和學生三部分合成。

4、對學生評價:採用形成性激勵評價。為每一個學生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袋”,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整理存放:

(1)學習成果:手工、勞技、科技作品、調查報告、專題研究論文等;

(2)多元評價: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允許學生對不滿意的他評進行重新學習直至獲得滿意的他評為止。

5、對教師的評價:由學校行政和學生評價兩部分合成。

四、工作重點

(一)、強化理論學習,貫徹聽評課制度

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任課老師的培訓,鼓勵任課老師根據各自學科開發出一些有意義、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教師繼續認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框架結構》等,通過學習、討論、交流體會,使教師及時瞭解課改動態,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通過教育觀念的改變,使教師能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來。

高度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教學,做到科學、務實、創新,既促進教師課堂教學理念的轉變,又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創新。培養出綜合實踐活動學科骨幹教師,讓其發揮帶頭示範作用,積極參加各級課堂教學評比。

(二)、根據實際,合理確定活動內容

1、從日常生活中生成。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生活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如原來愛吃肥肉,現在都偏愛吃瘦肉了;原來愛吃新鮮蔬菜,現在愛吃野菜了。這些生活中的細微變化,也都能成為活動主題。這些活動的開展,貼近學生生活,實在易行。以往的活動脱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忽視了現實生活這寶貴的資源,使學生的生活“沙漠化”。

2、從學科中生成。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不同於學科課程,但也不是與學科完全分開、割裂,可以大膽與各科教學結合起來,將學生所學的學科領域的知識,會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同時,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科領域的學習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從中外節假日中生成。

一年四季中,有許多中外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此外還有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有特定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也都能成為一個活動主題。如愚人節到了,同學們也紛紛趕時髦,相互開開無傷大雅的小玩笑。但是,對愚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卻一無所知。據此可引申出一個活動主題。另外,也可讓學生對中外的節日進行對比。

4、從生存環境中生成 。

學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時每刻都在與周圍環境進行信息交流。我們應充分注重環境的功能,挖掘身邊的資源。

學生一旦確立了自己所關注的研究課題,只要環境許可,隨時隨地都能進入一種活動狀態。它能激發學生主動生成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獲得一種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學生將伴着濃厚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活動中去,會覺得快樂無比。

(三)教師備課與學生作業兩手抓

教師做到無備課不準上課,備課要做到先周備,並且要詳實可用,還要有活動記錄、活動總結。作業設計要科學合理,要從拓展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出發,全員參與,認真批改。作業每次都要設封面,封面上要有主題有時間、學校、班級、任課教師;每次作業紙張要統一,要有學生制定的活動計劃,作業最後要有活動感受或是評價。

(四)確保活動時間,加強過程管理。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要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親歷過程,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自主構建,視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們要注重活動的過程,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為此,我們應選擇“小而精”,簡便易行的主題。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從其生活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要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並學會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有創意地活動。

(五)、評價制度

本學期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制度納入教科研的管理,實行動態化評價和管理,即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過程督導和評價,包括計劃制定、活動實施、總結、課時落實、聽評課等各個方面,力求通過科學的評價,全面促進活動質量,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6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背景及理論依據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髮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國小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繫,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着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偌大的校園裏,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佈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於此,學校根據周邊經濟、文化等社區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

1、教育家米爾曾經説:“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説:“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於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着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着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體現了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侷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境的優勢,開發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並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適應大學聯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國小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於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着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和研究,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闢、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信息技術的學習利用、社區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引導學生了解關於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並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7

為了積極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的體驗、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活動目標

(一)學生層面

1、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比較豐富經驗。

2、初步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關愛和責任感。

3、初步形成主動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5、初步養成合作、民主、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師層面

1.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從傳統學科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主題活動中的策劃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發展,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態度的養成和價值觀的確立,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使他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提升。

3.改善教師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的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本校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綜合實踐活動路子,建立並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改進我校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我校特點的課程文化和校園文化。

二、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張如

副組長:王愛東 楊瑞武

組員:王海成、王雲傑、張軍元、薛志平、賈小明、吳興

三、具體安排

1.一線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科特點積極開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學習”、“學案學習”等課堂研究性學習,促進教學相長局面的形成。

2.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課時。此外,每週三下午第八節課開展全校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共設立八個興趣活動班,學生自主選擇,班主任引導調配,相關興趣班教師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3.結合道德進校園活動開展學生互幫互助志願活動,倡議學生為我校黃春姬同學上下學提供幫助,對她學習上關心,生活上關照。

4.各班級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社區服務活動,活動記錄要有活動場所負責人 簽字和活動過程圖片,政教處對活動材料審核記入班主任個人量化成績。

5.成立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認真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本年度計劃組織一次到孫各莊村對烈軍屬的慰問,聆聽老紅軍在抗日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調查滿族的民風民俗。到鄉防雹站了解科學知識。利用成校掌握一些果樹的嫁接知識技能。學校綜合實踐課教師要組織開展好教學活動,在集中組織的同時要求學生利用休息日、寒暑假等跟隨家長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跟隨家長入農田,進藥園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興趣是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濃厚的情感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國小英語學習缺乏語言環境,學生遺忘現象比較比較嚴重,出現學時會、用時忘的現象。長此以來,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成績偏差,慢慢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影響老師的正常教學。國小英語教學的活動立足於現實,着眼於學生的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僅靠純課堂內教學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我們應樹立大課堂的教學觀,重視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

為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積極性,為了豐富國小生的課餘生活,我們開設國小英語綜合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有效的課外活動,從小培養學生對英語及英語學習的興趣。

2、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

4、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日後學習英語打好基礎。

三、活動內容

本學期我們主要通過“綠色作業”來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綠色作業的實踐和完成情況,不但豐富了英語知識,更極大的提高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找到了從英語角度觀察世界的窗户。

四、活動對象

一至六年級

五、活動要求

每位同學必須按時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團結協作。

六、活動措施

英語組教師根據課本,設計合理有效的綠色作業,每位學生自主認真的完成自己的綠色作業,教師從中挑選較好的進行展評,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記入學生英語成績。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9

知識經濟的到來,不僅使得學校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而且也更加要求學校加強同社會、同生活的聯繫;不僅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對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需要掌握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公民品質。這一切僅僅依靠以教師講授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急切需要一種更新的、更有活力、能給社區和學校,給自身的持續發展,能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能以學生的知識為基礎,以他們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為進一步發揮實驗中學的學科課程的優勢,並使實中學生既有比較深厚的學科知識,又具有綜合實踐能力,擬訂實施方案如下:

一、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年級、科目及教師

綜合實踐活動在我校已開展多年,在原開展的基礎上,為體現活動的連續性和學生能力的綜合性、全面性,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校情感,形成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擬分別安排:

七年級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八年級年級:信息、勞動與技術教學、研究性學習活動。 九年級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七年級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和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課時數不僅要確保,而且要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日時間,抓住學生年齡小,喜歡動,對新事物感興趣的特點,因勢利導,儘可能多安排活動,為以後的綜合實踐打好基礎。

八年級年級,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七年級基礎上提高內在質量和層次。

九年級年級,結合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有關知識,實行學科課程和活

動課程,課內學習和課外知識運用的整合,開設學科活動課程和開設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科目:所有學科

教師:全體教職工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

實驗中學綜合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活動課程中三大板塊的基本目標是:

1、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活動是學習者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文化和學習者自身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各種富有時代感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教育)都可以滲透於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發展探究慾望和創新精神,理解自然、社會、自我、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繫。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各種學生感興趣的社會體驗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等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區、理解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使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完善學生人格。

3、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獲得積極勞動體驗並形成良好技術素養。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體驗性學習、操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增強動手能力,並能運用所學到的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認知自然,瞭解社會,反省自我,發展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關愛自然、尊重人格,承擔社會責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對自己同步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並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為每位學生髮展提供活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與學生既是活動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課程開發角色尤需強調,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的集中體現。”(鍾啟泉、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實施過程中,要力爭做好以下工作:

1、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綜合實踐活動集中體現了學校特色,因此,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可以以年級、班級為單位制訂“年級、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或方案”,也可以以個體活動小組為單位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或計劃。由於綜合實踐活動是過程取向的,因此,隨着活動過程的開展和活動情境的需要不斷生成新的目標、新的主題。同時隨着問題的解決和興趣的滿足,學生還將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而這些目標與主題並不是預先設定的。所以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些目標與主題產生的必然性,並肯定其存在價值,同時要在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目標與生成性主題展開探究。

2、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與教師的有效指導。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是實施活動的關鍵,首先要啟發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學生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選擇的方式可以是一個學生獨立選擇,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動中進行選擇,還可以是教師提示大的範圍,學生從中加以選擇。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科合作的方式。第四,在課題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教師要進行有效指導。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髮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從指導方式而言,要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所有學科老師均要參與指導,每位老師都要參與一二個課題的指導工作。每學期末(每學年),都應上交課題研究報告及相關過程資料。學校教導處、教科室、年級組等領導要親自參與。

3、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數每週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各3課時。上級已對課時安排有指導意見的,則按上級的指導意見,其餘的則採用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法。由於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與主動探究,安排內容的固定課時制顯然已不適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因此安排一些分散課時。例如課題研究、社區服務等可以幾個課時一起進行,也可以分散課時進行,也應允許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

4、整合校內和校外課程。學生不僅生活於學校中,而且還生活在家庭和社區中。將學校、家庭、社區融合起來的重要途徑是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學校、教室的束縛,把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要結合德育教育開展社區服務工作,環境保護宣傳,敬老愛老,文藝宣傳、科普宣傳活動等。

5、信息、勞動技術教育活動要紮實有效開展。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電腦、網絡,充分發揮實驗中學傳統項目(如天文觀測、科技小發明、剪紙等)資源,開展積極有效的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解決學科學習中碰到的困難。

6、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整合。學科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和活動課程整合,才能發揮出活動課程的活力。藝術課要嘗試和社區的科普宣傳、文化藝術表演整合。物理課中的電學原理要和電工知識,電器安裝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化學知識要和社區的保護環境相結合,宣傳環保的重要性,也可結合所學知識開展研究性活動,進行課題研究。(如鋼鐵鏽蝕的調查,水污染的調查,土壤結構的調查等)。語文、政治等文字學科的學習和信息技術教學結合,通過網絡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探究增大空間。(如校園內標識用語的調查,校園內安全問題的調查等)。

具體基本步驟:

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宣傳、發動、理念引領階段,

(二)選題、籌備階段(包括人員的產生及分工、活動的內容、商討各小組應該完成工作任務和步驟及要求、提出活動開展的申請。)、其中:

1、選題:教師圍繞“自主、合作、發展”這一課題指導學生選定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可以一個人選取一個項目,也可以幾個人或一個備課組或一個班級選同一項目。選定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後教師應指導學生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擬出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2、申請:教師在第六週將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實施申請表上交給項目組,由項目管理小組對申請表中的實施時間和實施過程進行抽查,第14周後不再受理。

(三)實施階段:

1、召開開題會;

2、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3、做好資料的記載;

(四)、整理資料:方案或計劃;相關調查、統計、記錄表格;訪談記錄;日記;相關音像資料;調查報告(包括課題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過程、調查結果、分析與建議等)及其他相關資料。

(五)考評由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進行評估

(六)上報評估結果。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要是形成性評價,評價重點不在於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在情感態度、探究慾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進步。以“校本評價”為主,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中重視學生的聲音,應強調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體現對學生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鑑賞。

但考慮到調動教師指導的積極性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學年的學生和老師評價初定為:

(一)實驗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評價表

達標要求:

1、能參加活動,不無故缺勤。

2、知識有所拓展,能力有所提高。

3、活動過程中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

4、在活動中能提出有創意建議。

良好要求:

1、自覺參與活動,不無故缺勤。

2、知識面明顯拓寬,能力有所提高

3、在活動中能取到一定的帶頭作用。

4、成果數量增加並獲校級獎勵。

5、在活動中敢於創新,主動關心他人。

優異要求:

1、積極主動參加活動。

2、在活動中個性特長得以充分展示。

3、參加校、市級競賽展示或獲校、市級好評。

4、有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與老師同學關係融洽。

5、活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注重過程的活動,對教師的評價也很難有具體明確的方式方法,本學年在以前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初定為:

(二)實驗中學綜合活動課程老師考評

達標要求:

1、有活動課程學期計劃和課時計劃。

2、所輔導的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率高。

3、有一定的活動組織與輔導能力。

4、有研究精神,寫有教學後記、教學反思。

5、能起到指導作用,學生反映較好。

良好要求:

1、有一定特色的活動計劃與總結。

2、所輔導的學生合格率高。

3、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與指導能力。

4、有論文在校、市級上交流,發表。

5、學生的評價高。

優秀要求:

1、能獨立組織公開示範活動。

2、所輔導的學生各方面發展較好,有學生在校內外競賽中獲獎。

3、團隊精神強,能主動同其他老師研究、設計方案,探討有效指導。

4、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或交流。

(三)對活動課程教學過程的評價

主要評價教師指導和組織活動教學的方法是否適當,是否有利於活動課教育目標的實現。

1、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活動。

2、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廣泛交往;

3、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設置活動目標。

4、活動內容能與學科課程整合。

5、活動與社會家庭有機聯繫。

6、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7、活動氣氛活躍、愉悦。

8、學生樂於表現自己,發表見解。

9、在活動中教師起引導作用。

每學年末對綜合實踐活動對照評價表進行考評,對榮獲優秀的指導老師給了一定的調控加分獎勵;申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以一二年級老師為主。三年級老師也可參與。本學期一二年級未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在業務精良星評比中該項計為0分,三年級參與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在業務精良星評比中計滿分,三年級未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按平均分計。

五、項目組織機構與職責

1、領導小組:

組 長:劉剛

副組長:唐榮 唐亮

成 員:劉宏偉 王建明 謝庭春 唐東方 高晚垟 歐陽遠交 劉恆 謝俊強

2、組織實施和考核機構:

項目負責人:唐榮

成 員:劉宏偉 王建明 唐亮

3、職責

(1)項目負責人負責擬寫項目方案,組織實施,督促和指導項目組成員開展工作,對項目組成員和教師進行考評。

(2)項目組成員負責組織教師開展理論學習,提供學習所需的理論文章,定期召開教師會議。記錄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地點、活動內容、參加人,活動過程,參與對本組教師的項目考評。

(3)收集整理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資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拓展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並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為學知識、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正在逐步由兒童期邁向少年期。在這個時期,廣闊無邊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內心世界都等着他們去探索。他們有着強烈的探究心,但因社會經歷有限,再加上他們的思維能力還有待加強,他們看世界的方式方法需要加以引導。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展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滿足學生髮展需求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出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富於創造力、適應發展的現代青少年

三、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瞭解一些性別差異的知識,體驗成長的快樂,培養積極進取的健康心理。並能掌握一些常見病、小傷害的預防和臨時處理方法。

2、讓學生具備環保意識,知道環保應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問題,關注地球,關注宇宙,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3、通過訪問、調查等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好奇、競爭、合作、分享、關愛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4、繼續組織學生研究生活中的問題,瞭解其中的基本原理,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主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具體目標

1、心靈驛站:

(1)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瞭解並掌握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方法,做到公正、互助、誠信。

(2)感受父母對我們的愛,學會與父母在情的溝通,愛的交融中進一步增進感情。

(3)幫助學生逐步認識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瞭解一些性別差異的知識,並引導他們與異性健康交往,正常友好地相處,增進同學間的深厚友誼。

2、動手實踐:

(1)帶領學生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室——烹飪室做一些生活實踐活動。如包餃子,做水果拼盤。

3、親近自然

(1)讓學生知道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這裏有與我們息息相生的山川河流,也有我們的朋友——各種動植物,它們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發展的源泉。

(2)認識、瞭解我們的朋友——鳥,會製作“小鳥的家”,能愛鳥護鳥。

4、健康快車:

(1)讓學生知道學會生存,生存必須健康,健康才能更好地生存。

(2)學會“講究衞生、預防疾病、安全避險、自救自護”,從而增強、提高自己應對困難和處置危險的本領,快快樂樂的健康生活着。

(3)瞭解常見病、小傷害的預防和臨時處理方法,學會一般的應急處置本領。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1

一、實驗研究目標

在三年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學期圍繞“美化校園”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園綠化。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實驗研究內容

(一)課程特徵

1、通過“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情意,能力和認知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諧發展。

在校內外分別設綠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搞各類調查活動,做到校內外緊密結合,強調語文,數學,自然,美術,勞動等學間的滲透與整合。

運用調查,研究,觀察,積累等各種方法與形式,重視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

2、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調查報告,實際栽種,規劃設計等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並養成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讓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3、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內容

本學期“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分為三個方面來開展:

1、專題研究:本學期開展兩次專題研究活動,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實踐在老師幫助下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校園綠化的研究專題。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進行文獻研究,到花圃內進行實地的調查和行動研究,小組合作。

2、操作實踐:

春天來臨了,調查適合野外栽種的花木,買花種在校內,外,花圃裏栽種,定期養護。

2、學生小組合作,並在美術老師指導下為綠地進行花圃設計,選出一兩套較好的花圃設計圖,按圖紙進行實地花圃種植。

3、植樹節前後,組織一次植樹活動。

4、在各合作小組之間或班級之間進行盆花栽種比賽。

5、進行市場熱銷花木調查,調查熱銷花木名稱,熱銷原因,養護方法,寫出調查報告。

(三)課程實施

1、課時:

每週二課時,安排在週四下午第一、二節。

2、課型:

⑴方案設計型——學生在學習了簡單園藝知識及美術圖案知識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花圃設計,校園綠化總體規劃設計等,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自主設計和民主交流。

⑵知識普及型——鼓勵學生上網,到圖書館吸取有關知識,教師也可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學生,要注重學生對普及知識意義的自主建構和運用。

⑶實踐活動型——組織參觀訪問,實際練習栽種花草,進行花圃養護等活動。要關注學生對實踐活動過程的經歷,體驗,感悟和探究。

⑷專題研討型——進行校內綠化情況的專題研討,要引導並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獨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充分而民主的討論。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過程經驗和失敗過程教訓的交流。對學生的發展來講,成功過程的經驗和失敗過程的教訓,是綜合實踐活動以後,學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論文答辯型——要提倡讓學生組成“專家組”,對學生撰寫的專題研究論文提問和答辯,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思辯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讓學生經歷“答辯”過程的最終目的。

3、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研究小組,校長為實驗研究組負責人。

三年級班主任及綜合實踐課老師、自然、勞動、音樂,美術、科技、體育組成課題小組成員。

(四)課程評價:

該課程評價由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的評價三部分組成。

重點在評價學生在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評價標準應是“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即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並突出學習過程的意識、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能力、思維、方法。

評價方式多種多樣,評價方式運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並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在具體操作中,可運用“檔案袋評定”與“協商研討式評定”等方法,教師運用這些方法時要注意用文字説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以便學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悦,檔案袋收集資料如下:

(1)學生成果:標本,校園綠化規劃設計圖,調查報告,專題研究等。

(2)獲獎證書:

(3)各種評價:應以學生的自評為主,應允許學生對不滿意的他評進行重新學習直至獲得滿意的他評為止。對教師的評價應由學校行政和學生評價兩部分組成。

三、實驗研究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1、九月

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組織學生到花卉種植基地參觀。

老師上一節花圃設計指導課。

做好組織工作。

2、十月

學生畫花圃設計圖。

學生種植盆花。

確定一個研究課題。

優秀花圃設計圖評比。

開展一次花卉種植比賽。

各指導老師協助學生確定課題。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3、十一月

設計研究方案,在輔導老師指導下開展綜合性研究學習。

寫一份研究報告。

進行室內種植,定期養護。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4、十二月

植物知識智力競賽。

花木市場熱銷花木調查,(熱銷花木名稱,熱銷原因,養護方法)

在老師指導下再次確立一個研究課題。

做好兩次活動的組織工作。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5、一月

在輔導老師指導下設計研究方案,開展綜合實踐性研究活動,寫出研究報告。

整理材料袋。

做好總結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2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繫。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學習情況分析:

三年級國小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閲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為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的綜合實踐課設定了三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希望通過這三大主題激發着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三、課程總體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活動重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為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動難點:

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六、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鋭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説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為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眾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和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為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為習慣系列、 文明道德系列、 時事熱點系列、 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七、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備註

21、我的偶像1

32、校園安全搜查線1

43、意外受傷的原因、1

54、自制賀卡1

65、走進春天1

76、標誌面面觀1

87、奇妙的零1

98、我愛學校1

109、頭髮1

1110、校園綠化情況調查1

1211、愛護水資源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3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一種以“突破文本、突破教師、突破課堂”為基本特徵、以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發展為基本內涵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式應運而生,並在我區各個學校中轟轟烈烈、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效果顯著。本學期,為了繼續開展好此項活動,讓語文教育開放而有活力,我校在認真學習《市北區語文實踐活動實施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特制定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指導,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主要內容,把學生在校內的語文學習同校外生活及興趣和需要緊密結合,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趣味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全面的、有益的發展。

二、活動重點:

1.更新一個理念——“大語文觀”

筆者認為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每位語文教師應該更新理念,樹立“大語文觀”,應該非常明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課標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聯繫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可見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遊戲,不能只滿足於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單憑教師一時心血來潮,盲目、隨意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必須熟知此活動開展的意義、目標、重點,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2.抓住兩個重點——重視積累,強調運用

在過去強調課堂教學、閲讀積累的同時,繼續重視實踐活動的運用,每一名實驗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積累是“入口”,運用是“出口”,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活動中要多方設法給學生提供“用語文”的機會,建立起有“進”有“出”、可以循環流通的運行機制。

3.實現“三個突破”:突破文本、突破教師、突破課堂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突破教師,突破書本,突破課堂,拓寬學習領域,開闊視野,主動求知,做學習的主人,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增強。

4.處理好四個關係——簡單實踐與科學實驗的關係、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係、主動參與與減負的關係、單一突破與齊頭並進的關係。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和必要補充,實驗中正確處理好這四個關係,將能確保語文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效果。

三、活動內容及形式:

1、立足教材,大膽突破教材,保障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實效性。

目前我們使用的三套教材版本中,人教版教材每冊在“積累運用”中都安排了兩次實踐活動的內容,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每冊的每個主題單元中都安排了至少一次的實踐活動內容。語文教師要很好的憑藉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實踐活動內容,以及本班的專題活動,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組織好每週一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課,使實踐活動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中量化的內容,重視積累。

(1)開放“兩室”,營造讀書氛圍,養成讀書習慣。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語言文字的積累則是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針對我校學生閲讀量偏低的現狀,重視積累是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地當務之急。我校的圖書室規模大,藏書量大,是一塊豐富的資源。本學期,學校將繼續開放圖書室、閲覽室,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書源及良好的讀書環境。同時調整、落實圖書借閲制度,倡導集體借閲與個人借閲相結合,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努力營造讀書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每週五下午的第三節課是“揚帆書海”的讀書時間,由語文教師組織好此項活動。單週1、3、5年級,雙週2、4、6年級為固定的班級集體借閲圖書時間,反之,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帶圖書閲讀。月末則要進行讀書沙龍活動,如“好書推介”、“讀書感悟”、“人物評析”、“精彩片斷賞析”等。

(2)建立語文課外閲讀考級制度。為了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語文、廣泛閲讀的興趣,擴大讀書量,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我校將建立語文課外閲讀考級制度。《延二語文閲讀考級方案》將發放給每一位語文教師,要求教師們認真閲讀方案,明確考級目的,熟知考級內容,並督促班級學生進行閲讀。考級方法將採用隨時考與固定考相結合。本學期共進行三次固定考級活動,分別訂於10、11、12月下旬。

(3)創設書香校園。每週二早上7:40——8:00為“快樂誦讀”語文實踐活動時間,各班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誦讀唐詩、宋詞、四書、五經,或誦讀名家美文。旨在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朗讀能力,加深文化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建立“文海泛舟”讀書交流園地。每月一期,由3—6年級承辦。主題分別是:9月份“勿忘國恥,愛我中華”、10月份“秋之韻”、11月份“走近科學”、12月份“名人名言伴我行”。

3、為了貫徹區教研室的精神,提高本校學生的書寫水平,我校將於11月下旬舉行“好娃娃杯”硬筆書法大賽。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現場寫出一篇作品,通過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評選出“小小書法家”。

4、講故事是學生們喜歡的一項活動。本學期我校將於12月上旬舉行“好娃娃杯”講故事大賽。活動分低、中、高三個組,內容可以是童話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英雄故事、名人故事等等。屆時將評選出“金牌故事大王”、“銀牌故事大王”、“銅牌故事大王”,進行表彰。

四、活動評價:

語文實踐活動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收穫,通過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此評價將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之中。

五、保障措施:

1、領導重視。將語文實踐活動納入學校的學期計劃中,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鼓勵教師開展實踐活動。

2、加強培訓。通過培訓使全體教師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於學科教學始終。

3、講求實效。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從班級到學校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操作性強,將學生在實踐中的收穫作為活動的唯一目標,講求實效。

4、合理地分配時間,避免造成負擔。

5、校外的實踐活動安排教師或家長的監護,確保學生的安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4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xx大精神為指針,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為重點,實現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努力打破學校的封閉性,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活動,加強與現實社會的溝通和聯繫,讓學生及時瞭解時代的最新信息,緊跟科技迅速發展的步伐;使他們在情感態度、綜合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等方面得到較大較快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活動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它的總體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

三、具體實施步驟與措施

依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標準,參考我校教學工作計劃,根據本年級的實際,調整本學期的目標任務。加強管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切實有效。教師是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為此,我們學習相關文件、政策,樹立正確的觀念,深化自身的科學素養和專業水平,做到愛崗敬業、見多識廣、多技多能。同時,充分了解本課程的特點,掌握它的實施規律,為學生營造支持、鼓勵與開放的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更新教師觀念、端正學生態度。在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協調各學科的關係,做到個別主管、全員協作,把所有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協同指導。儘可能是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教學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以班為單位,以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班委會為主陣地,以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為主體,以研究性的學習為主線,由課任老師負責,各班班主任協助,各科任老師參與。創設學生髮現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選擇主題,幫助學生探究、展示、實踐、創新,整合、提高學生的各科知識及學習、生活、精神世界,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要引導學生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全的發展。教師引導時,要體現本課程的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題的確定,探究方式的選擇,成果的展示及評價,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決定,鼓勵學生進入探究過程。

組織活動時,主題儘可能與學校的活動安排相一致,融為一體,相互促進。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滲透到板報、廣播、值日勞動、學科競賽、傳統節日等方面,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在各項活動中得昇華,讓學校各項活動、目標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切實奏效。

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參加勞動,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對有限的課堂,儘可能地發揮其作用。在內容設計上側重激發活動動機,輔導活動方法,引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和觀察、發現、探究、實驗、的研究方法,儘可能養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為課外活動的開展、延伸奠定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要調動師生的協同合作,更要藉助家庭、社會的力量,對活動進行督促、指導、檢測、形成多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利用本校、本地的資源優勢,利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

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動,從蒐集信息,到處理信息,最後分析信息,解決問題,掌握了方法,增強了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知識,情感、態度、意志品質上都得到了培養。 四、成果展示階段

學生將自己或與他人合作,經過實驗、實踐和親身體驗得到的收穫進行整理、加工和總結,並進行成果交流及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着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穫進行總結和反思。

四、活動評價

1、學生的評價

(1)評價原則:應當重視學習過程、重知識技能的應用、重親身參與探索、重全員參與。評價與指導相結合,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要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2)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家長、集體。

(3)評價內容:學生的態度、學生的體驗、方法和能力、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4)評價方法:激勵性評價為主、管理性評價為輔;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和對口頭報告評價相結合;定型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2、教師的評價

整體評價與分段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文件分析、實地考察、課堂觀察、問卷、訪談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必將徹底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落實素質教育,培養新時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 篇15

一、活動目標:

(一)學生層面

1、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比較豐富經驗。

2、初步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關愛和責任感。

3、初步形成主動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5、初步養成合作、民主、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師層面

1.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從傳統學科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主題活動中的策劃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發展,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態度的養成和價值觀的確立,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使他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提升。

3.改善教師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的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本校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綜合實踐活動路子,建立並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改進我校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我校特點的課程文化和校園文化。

二、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張如

副組長:王愛東 楊瑞武

組員:王海成、王雲傑、張軍元、薛志平、賈小明、吳興

三、具體安排:

1.一線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科特點積極開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學習”、“學案學習”等課堂研究性學習,促進教學相長局面的形成。

2.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課時。此外,每週三下午第八節課開展全校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共設立八個興趣活動班,學生自主選擇,班主任引導調配,相關興趣班教師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3.結合道德進校園活動開展學生互幫互助志願活動,倡議學生為我校黃春姬同學上下學提供幫助,對她學習上關心,生活上關照。

4.各班級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社區服務活動,活動記錄要有活動場所負責人 簽字和活動過程圖片,政教處對活動材料審核記入班主任個人量化成績。

5.成立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認真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本年度計劃組織一次到孫各莊村對烈軍屬的慰問,聆聽老紅軍在抗日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調查滿族的民風民俗。到鄉防雹站了解科學知識。利用成校掌握一些果樹的嫁接知識技能。學校綜合實踐課教師要組織開展好教學活動,在集中組織的同時要求學生利用休息日、寒暑假等跟隨家長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跟隨家長入農田,進藥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