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精選8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精選8篇)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神奇的龍門石窟。我叫何懿,我會陪伴大家一起遊覽龍門石窟,一起體驗遊覽的樂趣。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2.5公里處。那裏青山聳翠,東西對峙,伊水汪洋,造像密佈在伊水兩岸、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就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年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佈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餘。據1962年龍門石窟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釐米;造像題記和碑碣2600塊左右,佛塔40餘座。真是讓人大吃一驚!

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聖果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輕盈,神情優雅,令人歎為觀止。

龍門石窟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們遊覽的勝地。歷代文人學士關於描寫龍門石窟風光的詩詞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許多著名詩人都有題詠。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説:“洛陽四塞山水之勝,龍門石窟首焉。”所以龍門石窟每年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遊覽。他們都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大家到了龍門石窟以後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請遊客們不要亂丟垃圾、隨地吐痰。

2、不能到危險的地方去玩。

3、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請大家不要在牆上亂畫亂塗。

希望你們到了龍門石窟可以細細遊賞。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羣,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3

親愛的遊客們:

大家好,我叫,這次由我來帶領大家來遊覽龍門石窟。請遊客們在那裏不能亂扔垃圾,不能亂寫亂畫,也不要亂跑。

龍門石窟是在20__年11月30日被列為世界遺產,我來給大家講一下關於龍門石窟的傳説: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湖水,周圍青山蒼翠,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打魚,過着平靜的生活。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這個孩子誰知一聲未了,孩子照着母親説的做,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象生輝。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您的物品隨我下車,去參觀河南的第一個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4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一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的。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方形台座上。面相長圓,較為瘦削。頭頂還塑了一個發冠,發冠本身是道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地也有人稱古陽洞為老君洞。

主佛兩側的菩薩上身微微後傾,頭戴寶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長裙,造型厚重,比例勻稱,表情莊重文靜,姿態優美,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

北側牆壁上排列了三層大型佛龕,最上面一排的造像與雲岡石窟有着一脈相承的聯繫,佛像都是結跏趺坐,形體較顯渾厚。如果説它還保持着雲岡石窟的特色的話,那麼第二層交腳彌勒的造像,則體現了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人物瘦小,細腰,雙腿交叉坐於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龕雕鑿於北魏景明三年,我們現在只能看到佛龕殘損的身軀,佛頭高32釐米,被人盜走後,現在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龕,造像風格表現出雍容大度的特點,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時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裏,説明了古陽洞雕鑿時間之長,綿延朝代之久。

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碑刻題記,經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塊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稱為“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佔十九品。“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傑出代表,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內涵相通。歷史上書法家發現了碑刻題記的價值,卻又把雕像視為工匠的藝術。相反,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對北魏石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的一個高峯”。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5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請大家跟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裏為什麼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為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其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現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雕刻了一朵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並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説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__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身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7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説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市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羣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市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脱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温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各位,龍門石窟的遊覽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20分鐘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全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篇8

潛溪寺:好,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西山第一個皇室經營的洞窟潛溪寺,它開鑿於唐高宗初年(650-655年)因在開鑿此石窟時發現地面之下有暗流湧出,所以稱潛溪寺。傳説唐代有個叫李藩的宰相曾經在此建過別墅,清代又有人在這修建了木構窟檐等建築物。那我們可以看一下主室窟平面呈馬蹄形平面,穹窿頂,繼承了北朝的一些特點。洞內的造像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七尊式。正壁主尊佛為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像高7.38米,着褒衣博帶式袈裟,袒胸,結跏趺坐於方形須彌座上,面容飽滿,嘴脣豐厚,頸部有三道深深的蠶節紋(肉痕紋,這一點胖人都有,體現了唐代造像的一大特點,以胖為美),姿態嫻靜。左手置左膝上;右手上舉,施説法印,説明阿彌陀佛正在講經説法。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經上説凡願往極樂世界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前往極樂淨土,這就是僧眾口中常念“阿彌陀佛”的由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立於左右兩側仰復蓮束腰座上的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那種造型的敦厚,比例的舒適,線條的流暢,儀態的文靜,是難得的藝術形象。龍門唐代窟龕的大型菩薩造像,以這兩尊最為優美。萬以南壁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更為傳神。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3

陳摶碑:我們在這可以看到一塊碑,這塊碑上寫有非常醒目的十個大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這在書法上稱之為十字卷。作者是陳摶,陳摶是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人物,並且與咱們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華山有很深的淵源。趙匡胤祖籍河北,後在父輩時搬遷到洛陽的夾馬營(現在洛陽老城還保留着這樣一個地名)。陳摶在龍門曾經夜觀天象,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夾馬營中紫氣高,屬豬人已著黃袍”,果然不久之後趙匡胤,屬豬的,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後還在華山東峯與陳摶下棋,將華山輸給了陳摶,華山也成為了陳摶的道場,陳摶被後人稱為“華山老祖”。他的書法形式奇逸怪僻,豪華雄渾,在書壇上別具一格,現存的這塊十字卷是他自命不凡的寫照,他把自己比喻成天馬、神馬,人中龍呢在這有一個典故,孔子從魯國來到洛陽向老子請教周禮時尊稱老子為“人中龍”。康有為書法作品的精髓也是來自於陳摶。

賓陽三洞:我們現在正身處一座幽靜的院落當中,面前由南向北一字排開三座洞窟,人稱賓陽三洞。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三窟是宣武帝(也就是孝文帝的兒子)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營造的皇家工程。其中北魏皇室僅開鑿賓陽中洞就歷時長達二十四年。開鑿三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未完工之前用工已達八十萬兩千三百六十六個,由此可見工程之浩大。但是由於當時發生的宮廷政變,主持人主騰病故和胡太后把持朝政及戰亂等原因,北魏隨即分裂,僅賓陽中洞基本完工,而北洞和南洞只鑿出窟形及一些胚胎。所以南北二洞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由唐代雕鑿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