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精選5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15W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 篇1

1.中原第一景;體驗14億年前震旦紀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地質遺蹟,使得其成為“縮小了的山水世界,擴大了的藝術盆景”。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精選5篇)

2.紅巖絕壁,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

3.白龍瀑,峪內第一掛瀑布。共分三疊,垂直落差60餘米,上兩段短而隱,下一段長且露,狀若飛雪玉龍,銀光閃閃。

4.黑龍洞,洞長30米,洞內奇景通幽,微風送爽。此處既可聞澗內濤濤水聲,又可看飛巖陡壁,險情奇趣。

5.一線天,這裏澗水分切山體,從而急流而下,絕壁高聳,崔巍對峙,山體相合只留一線天地。

6.黃龍潭,峽寬二三十米。水深處湛藍無比,水淺處清澈見底。擁有大量且極具觀賞性的奇石。

7.相 吻石,兩條躍出水面紅色奇石,宛如一對情人相擁甜吻——相傳這是黑、白二龍王的龍女和龍子的浪漫化身。

8.逍遙石,高2餘米,長3米,寬約1米,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紋理自然,古樸悠悠,灑脱飄逸,乃大自然之傑作。

9.黑龍潭,至幽至奧,碧綠的潭水映襯着硃紅色的山體所透出的明麗鮮豔的奇景。可泛舟潭上,可嬉戲潭中,亦可散步潭邊。

10.鐘乳石,此處鐘乳石形成在石英巖上,白色的鐘乳石在紅色巖壁的映襯下,素雅美觀。

11.懸石,此石夾在兩座峭壁間,搖搖欲墜。站於其下難免心驚肉跳,因此又可叫“試心石”。

12.黃龍瀑,銀白色的水體從谷頂傾瀉而下,瀟灑飄逸,瀑布之聲如急雨,如裂帛。瀑布與其身後湧泉相稱,真如一塊碩大精美的水體雕塑。

13.天然壁畫,泉水在巖壁上流動,撒下點點水珠,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流光異彩,滿目生輝,再加上綠色苔蘚植物的映襯,形成了獨特的天然壁畫。

14.天女散花瀑布,兩條瀑布上下錯落,一南一北,一明一暗,交相輝映。飄飄灑灑,飛花碎玉。

15.蒼龍澗,狹長幽曲,山勢巍峨的深澗。

16.紅石峽景區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有“盆景峽谷”的美譽。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 篇2

“何年鬼斧劈層崖,鴉翼分來一線開。高掛珠簾飛亂雪,直垂銀柱吼千雷。神龍愛僻潛還見,好鳥依人去復來。斜日在山歸意懶,不堪回首重徘徊。”這是明朝良吏懷慶知府徐以貞筆下的雲台山紅石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磅礴的氣勢,又勾起纏綿縫綣之意。

紅石峽,古稱温盤峪,是雲台山(位於河南省修武縣境內)最知名的景點,峽中的紅石碧水漫曲橋的畫面讓人過目難忘、心生嚮往,從而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雲台山景區經典的宣傳名片。若從高空俯瞰,這裏就是一個峽澗盆景,大自然的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珠聯璧合,將山川精華薈萃於尺寸之中。懸崖陡峭,紅巖絕壁,是我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景觀。彤翠橫立的偉魄,陡峭挺拔的雄姿,兼容北雄南秀之美。丹崖碧嶺、奇峯幽谷構成了獨特的山嶽景觀。加之潭溪泉瀑的映襯,更使其藏奇納勝,故被稱為“雲台一寶”。

紅石峽以“三奇”著稱於世。一奇在小中見大。它南北長約20__米,東西寬約30多米,最窄處僅有數米,號稱“一線天”,集泉、瀑、溪、潭、峻峯、怪石等景觀於一澗,融奇、雄、險、秀、幽、奧諸美色於一峽。二奇在深於地下。峽谷深達68米。山,為高山下的高山;水,為水平面下的美水。千種美景,萬般風情,皆藏於地面之下。三奇在四季如春。峪中炎夏涼爽宜人,寒冬青草不枯,一草一木一石都徜徉在大自然的温潤之中,“温盤峪”的古稱也是由此得來。

所謂“紅石”,不同於百家巖的紅石,更不同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紅石。那些紅色的懸崖和山體,或赤或赭,頗為壯觀,但色彩枯燥單調,不免有些乏味。紅石峽因深藏地下,得益於水的浸潤,同樣的紅石,在這裏就紅得鮮豔、紅得潤澤。不論細觀還是撫摸,如同紅色的美玉,被賦予了更多生命的靈動和質感。

山是靜默的、深沉的,水是跳躍的、歡快的。峽谷中除了一條長年奔流的峪水,懸瀑、深潭隨處可見,泉源、細流俯拾皆是。或輕瀉漫流,舒緩有致;或噴珠吐璣,揮灑無時;或匯於一潭,靜若綠緞。這正應了峽中鐫刻着的“紅崖高萬丈,綠水深千尺”。

循着紅石細密的紋路,我的思想彷彿生出了觸角,想去探究古老的過往;沿着綠水逶施而去,跟隨一尾游魚去尋覓歲月眷戀的漩渦,且把下一次的回眸留在了這裏……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 篇3

景區位於上饒市上饒縣北,距上饒市區25公里,座落在上饒市中心旅遊區域,地處三清山、圭峯、龍虎山和武夷山四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間,是四山輻射的交織點,浙贛電氣化鐵路、滬昆高速公路、320國道可達。靈山風景名勝區於20xx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160平方公里。

靈山屬懷玉山支脈,東北至西南走向,主脈海拔10001400米,主峯海拔1496米。山體巍峨,狹長迂迴,呈彎月狀綿延百里。其自然環境獨特,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是道、佛二教聖地,道家書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稱之為“信之鎮山”。是一個集度假休閒、觀光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山嶽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靈山有七十二峯,峯峯挺秀,形成了靈山整體性極強的延綿20公里的花崗巖峯林地貌,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上饒大地上,具有世界罕見的環狀花崗巖峯林地質地貌奇觀。有數以億萬計的花崗巖石塊挺立於絕頂,孤懸於峭壁,簇擁于山谷層林深處,柱立於湍急溪流之中。靈山的高山梯田中國最具特色的高山梯田之一。靈山梯田,山高坡陡,落差大,層層梯田,彎彎田埂,或是稻田青綠,或是油菜黃燦,四季景色各異,成為靈山頗具特色的景觀。

靈山還是道佛二教聖地,是江南頗具影響的民間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張道陵、張繼元、劉太真、李德勝、鬆月禪師等人均在靈山結廬修真、收徒傳道,靈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歷史。上饒籍的達官顯宦和客(隱)居上饒的歷史名人,如王貞白、韓元吉、辛棄疾、徐元傑、夏言、鄭以偉、高明、王庚言、蔣士銓、徐謙等人,為靈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

其中南宋辛棄疾讚美靈山“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讚靈山“九華五老虛攬結,不及靈山秀色多”,當代詩人馮雪峯讚美靈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誘人的山”。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 篇4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説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着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台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着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裏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説,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台;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着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着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着許多石榴樹。人們説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裏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裏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裏的塑像,據説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説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説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説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鈎,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説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裏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説它“字體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着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説,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説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怎麼介紹河南紅石峽 篇5

這是我繼杭州、朱仙鎮之後,去的第三個岳飛廟。

湯陰岳飛廟在湯陰縣城內,我從安陽長途汽車站買5元的車票坐40分鐘的車就到了湯陰縣城。鄰座的一位先生聽説我去岳飛廟很熱情,在車上講了很多佚文趣事,並告訴我下車後往東走,第二個路口左拐就到。

我走在湯陰的大街上,看到街道兩邊的建築,感覺這是個經濟不發達的縣城,城市管理也很落後,髒亂差現象嚴重。在通往岳飛廟的大街上竟然長期搭起了一個大戲台,戲台是用兩輛五徵車搭建的,當時正在演出,觀看的都是老年人,對着舞台的衚衕里正在辦喪事。舞台旁邊僅留了一條能勉強過一輛汽車的窄路,如果是在一個正常旅遊區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由此我判斷岳飛廟不會很景氣。果然,到廟門口一看,冷冷清清的,沒什麼遊客。

岳飛廟始建於明代中期,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全廟總面積有4000多平方米,90多座建築物。岳飛廟的大門是牌樓式建築,又名精忠坊。坊側兩廂的護壁分別嵌砌着一塊青石碑。左刻“忠”字,右刻“孝”字,朱漆描就,蒼勁有力。

我徑直走進大門,兩個正在閒聊的檢票員迎上來叫我到大門外買票,我閒侃了幾句拿出了免票,檢票後便跨過坊門。

正對山門是施全祠,一字排開是秦檜、王氏、万俟禹、張俊、王俊五的鑄鐵跪像。施全將軍怒目而視,手揮寶劍震懾羣賊,將軍身後嵌有“盡忠報國”四塊五尺見方巨石。五賊之頭部皆烏黑髮亮,系被後人擊打所致。當地民間流傳有“擊檜之首,永不首痛”的説法,因此鉅奸秦檜的頭部較之其它四賊猶顯黑亮。

於施全祠正對的是山門,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穿過山門,庭院的東側是肅瞻亭,西側是覲光亭,兩亭皆古樸莊重。

站在院中可以全睹于山門相對的儀門全貌,舊時為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地。跟隨講解員的帶領,過儀門即可親賞當年乾隆停輦祭廟時所建御碑亭了。穿亭而過,是岳飛廟的主體建築正殿。

正殿進三闊五,檐下有匾:“乃武乃文”,兩側檐柱上嵌掛着白底黑字的楷書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

步入正殿,高大魁偉的岳飛塑像端坐正中,頭戴頂盔,滿面紅潤,目光炯炯,紫袍金甲,神態凜然。岳飛右手扶膝,左手握劍,象是正在中軍大帳坐陣指揮,雄韜大略盡在運籌帷幄之中。坐像上方嵌掛一帖金巨匾,陽鐫"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字形蒼遒有力傳為岳飛手書。

“還我河山”這是岳飛一生的努力追求,在他率岳家軍氣吞萬里如虎橫掃金軍若卷席時,歷史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演了一出千古含恨的悲劇。裏通外合的秦檜竟向高宗進讒,用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從快要取得最後勝利的前線召回,戰況急轉直下。獲罪“莫須有”的岳飛懷着對奸臣弄權的怨憤,一步一步踏上了“風波亭”陰暗的台階。曾經的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終被“風波亭”的風波吞噬了,留下南宋主戰的臣民空空地悲切,想要從頭收拾舊河山,也終於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幻了。

正殿往後走,東側是岳雲祠、嶽柯祠;西側是四子祠、張憲祠。岳飛先後共有五子,長子岳雲,次子嶽雷,三子嶽霖,四子嶽震,五子嶽霆。嶽柯乃岳飛之孫,嶽霖之子,南宋文學家、史學家。

張憲是岳飛的主要副將,一生追隨岳飛立下顯赫戰功。後被誣謀反,捕人大理寺監獄,與岳飛、岳雲一同被殺害。

再往北行是二殿,檐下嵌掛五塊匾額,中匾為“光昭日月”。殿內有采用現代彩塑手法與傳統泥塑手法融匯一起製作的“岳母刺字”塑像,岳飛袒背單膝而跪,岳母正欲以手相扶愛子,神態逼真,栩栩如生。

由於院子小,有價值的展品少,我轉了一個多小時就轉完了,沒留下什麼印象。有點印象的有三個,一個是施全手持大刀,怒視着祠前跪着的5個奸賊;還有一個是岳母的卧室,牀上鋪着嶄新的被褥、牀單色彩非常鮮豔,使我驚歎宋代的印染水平竟達到如此高度。還有一個是岳飛的妹妹嶽銀瓶的卧室,牆上的介紹説,岳飛遇害後,他妹妹懷抱銀瓶跳河自盡,被後人稱為銀瓶公主,也不知是真是假,因為元帥的妹妹不會生前連個名字都沒有吧。主殿的精忠報國牌匾、副殿的岳母刺字塑像人所共知,倒是參觀岳飛生平事蹟展時我才瞭解到,原來岳飛在高宗末年就已經平反了,這點過去讀書時似未注意。

另外還有一點使人費解的是,每一個房間的説明,除了中文、英文和日文外,都還有韓文説明,而且字體比日文的還大,我左思右想半天,也想不起來岳飛跟韓國人有過什麼瓜葛,而且整個景點也沒見過韓國人留下的足跡,真不明白此處對韓國為何這樣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