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通用15篇)

欄目: 廣西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85W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

遇龍河位於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遇龍河兩岸山峯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葱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麪,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人們也稱"小灕江。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

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盪舟平湖,輕鬆愉悦,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

整個遇龍河景區是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各景點沒有人工雕琢痕跡、都市喧囂,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樸與純淨。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

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遊覽該景區可領略到可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地方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主要有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遇龍河畔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的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等。

桂林山水是“大家閨秀”,遇龍河是“小家碧玉。這裏更平靜,更舒適。灕江,江寬山高讓人讚歎,這裏水小山小兩岸盡是田間樹影更輕柔些。

富里橋:位於遇龍河上游,石結構單拱,長30米,寬5米,高10米,築於明代永樂年間,距今約500餘年歷史,造型美觀,水中倒影恰似一滿月。橋頭各有古樹一株,立橋頭觀田野,青山環抱,綠水繞莊,河壩浪花滾滾、溪水潺潺,田疇井然,阡陌如織,令人陶醉留連,是觀賞田園風光的最佳處。

古城遺址:遇龍河畔,仙桂橋上游約100米,有一四方泥壘城牆為歸義古城遺址。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設縣址於此,貞觀元年(公元620_年)廢。遺址佔地39餘畝,現存有城牆。遺址對岸有一川巖,登巖憑眺,水天一碧,達10餘公里,巖內氣候冬暖百夏涼,不燥不濕,是天然讀書靜養之地,清咸豐年間桂林進士唐墨香曾在此講學;遺址東邊山有一東暉巖,巖內一溪流出,水質清瑩,經冬不涸。

八仙巖:隱藏在遇龍河畔遇龍村前的山峯中,明代有人題“懷安境”於石壁上,上有石洞坦平如室,寬約丈餘,層巖重疊如樓。洞內有形如圓月的扁石門;下又有七個小洞,深不可測。可謂洞中有洞,天外有天。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2

陽朔位於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最早確定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是一座有20_多年曆史的灕江邊最美的城鎮,媲美桂林,遊人如雲。不到一公里的陽朔西街,位於縣城中心,全長517米,寬8米,大理石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薈翠各種旅遊紀念品、小吃於街市。其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夜景更是風情萬種,風俗濃郁。

“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峯裏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沈彬便對住在碧蓮峯裏的居民羨慕不已。

陽朔不僅田園風光如詩如畫,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古建築、古橋樑、名人紀念地摩崖石刻等,點綴于山水間。最有名的要數陽朔古老的石板街——西街,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巴、中國功夫館,這裏也是聚集最多的地方,其中外國人在此開店就有20多家,被稱為街。由於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説外語,故又把西街喻為"地球村",而且是中外新聞關注的熱點,每年接待的中外遊客達150萬人次之多。總之,處處是景的自然風光,古樸清秀的田園景緻,驚絕天下的溶巖奇觀,難以忘懷的西街,陽朔之行絕對讓你別有一番驚喜!

古風猶存卻充滿活力的西街,其另一道特別吸引人的風景是中外語言、文化的學習與交流。人們可在街上專門的商務外語學校學習,也可在酒吧、畫店中交流。中國人教外國朋友學習中文、書法、太極、烹任、象棋等中國文化,外國朋友在與中國人交流中,也把其本國的語言、文化傳給了中國朋友,從而彼此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了“留學”。

那些外國遊客,來到桂林,遊罷灕江,在陽朔登岸,馬上就會被西街吸引住了,與他們在的長安街、上海的南京表現不同,他們來到這裏,解下行囊,和一杯啤酒或咖啡之後,竟然捨不得走了。就有人在這裏學習中國功夫中國話,就有人進入民辦的“巴克蘭”學校當外語老師,還有許多人與西街上的姑娘、小夥子談戀愛結婚。據説,以當地人口為基數來計算,西街的涉外婚姻比例之高,為全國之最。

越來越多。到1998年,發展到每天竟有1000多人在此逗留。他們在西街上悠然踱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與中國人或外國人聊天,租一輛自行車,信“馬”遊韁,悠悠然遊覽山光水色……們悠悠然得如同在自己家鄉的庭院裏或田野上一樣,西街上的人便也悠悠然的把他們當成了自家人。今年夏天,西街搞了個“啤酒節”,竟有那法蘭西的一個爵士樂隊,穿着燕尾服,不遠萬里而來,在朗朗的月光下,撥絃揮弓及鼓吹管,為晚會助興。還有為法國先生,不見其妻,卻只見他和他的四個孩子,最小的一個還背在背上,父子五人,悠悠然地在西街轉悠了好幾天。西街人戲稱之為“國際超生游擊隊”。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龍脊梯田景區,那麼在這之前,大家知道哪些關於龍脊梯田的信息呢?恩,沒錯,它確實是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在遊覽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脊梯田吧。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成形於明朝,完工於清朝,距今已有近7_年的歷史。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區103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主要是以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為主體向周邊村寨輻射的梯田羣體。梯田分佈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梯田羣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集壯美與秀麗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肯定沒有想到,他們為了生存用血汗和生命開闢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世界曲線。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宏,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譽,比起精緻的巴厘島德格拉朗梯田壯麗許多,是中國南方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

雖然它的規模磅礴壯觀,但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裏,最大的一塊田不過一畝,大多數是隻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有個笑話這樣形容每塊田的小:有個地主要農夫耕完山腳的206塊田,農夫把地耕完後,數來數去一共只有205塊田,怎麼也找不到那最後一塊,無奈之下,農夫準備回家,可是當他拾起了地上的蓑衣,這才發現原來還有一塊田被蓋住了,因此,這裏還有“蓑衣蓋過田”的説法。而且啊,龍脊梯田的景色還會隨着一年四個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各顯神韻,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雲端。這種景象可以稱得上是人間的一大奇觀,告訴您一個小祕密,領略龍脊梯田魅力的最佳時機是農曆“芒種”和“中秋”兩個時節的前後。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對,沒錯,因為“芒種”為當地村民的春耕時節,但見雲霧瀰漫於閣樓梯田間,如鏡的梯田中點綴着耕牛、衣着火紅的耕者、碧綠的秧苗,絕對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境;而在“中秋”時的秋收時節,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繞的山峯又似座座金塔,那綿延起伏的山,一級一級蜿蜒的梯田,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看見這種景色,遊客的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他們敬畏於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也折服於人們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力量。

龍脊梯田包括平安北壯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兩個景區。兩處梯田既有大刀闊斧的砍削,又有絲絲入扣的精雕細啄;既顯得氣勢磅礴,又含着清秀的藝術情調。由於山行各異,呈現兩種互不雷同的詩域畫境。兩者一南一北如雙壁輝映,分別構成北壯和紅瑤兩個文化空間,可謂組合巧妙,相互輝映。

平安梯田橫跨平安和龍脊兩個行政村,宛如一條行進中的巨龍,騰越在一個四五里長的坡面上,騰越出一種叱吒風雲的野性力量。平安梯田內有“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兩個獨特的景觀。“九龍”指龍脊主脈在這裏分出來的九條小山樑,“五虎”指這裏五個略微凸起的小山頭。“九龍”、“五虎”全部被梯田所盤繞。“七星”指當初開田時特意留下來的七個小山包,7個小山包分別疊立在7塊田的中央,遠遠望去像七顆閃爍的星星,守護着龍脊那塊彎彎的月亮田。因為“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田園一樣景中有景,平添許多情趣和意味。

平安梯田是廣西北部壯族文化的載體,金坑梯田則是紅瑤風情的搖籃。龍脊壯、瑤人民像修築梯田,保持水土一樣精心保護這裏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裏有被梯田擁在懷裏、被水光映照、被雲影拂弄、被空靈成天上空闋的吊角木樓,有似梯田一般延綿不絕、飲唱不熄的山歌,有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有奇特的風俗,有釀香的水酒。所以這一切,都和高山、森林、雲海在一起,構成龍脊梯田深厚的文化內涵。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看了龍脊的自然風光,現在小雷為大家介紹一下龍脊四寶吧,這一寶呢,就是龍脊香糯,它也是釀造龍脊水酒的主材,是隻有在龍脊才吃得到的哦;這二寶呢,就是有着“東方魔水”美譽的龍脊水酒,它是用土製酒藥釀造密封后兑衝甘泉而成,芳醇爽口,潤脾生津,營養豐富。人説龍脊十三寨人,肌膚紅潤,健康長壽,是常年飲食佳釀之故;三寶就是龍脊辣椒,它產於龍脊景區海拔800米以上的雲霧山中,椒呈牛角形,顏色鮮豔、肉厚籽少、辣味濃、香味獨特誘人,除富含辣椒素和揮發性芳香油外,還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食後開胃提神,驅寒除濕,增進食慾,是獨特的佐料佳品;第四寶就是龍脊雲霧茶了,龍脊雲霧茶品質優良,是中國28大名茶之一,在乾隆年間曾為貢品,各位遊客朋友們知道原因嗎?這是因為呀,雲霧茶茶園有着獨特的地理環境,茶園海拔高度在八百米以上,屬亞熱帶季風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機物含量高,日照短,終年流水潺潺,雲霧繚繞,無任何污染,這可是形成優質茶的理想之地。所以啊,有很多人十分羨慕此地極得老天之眷顧。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對龍脊梯田的講解就此結束了,大家現在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景區,1個小時候我們在此集合,謝謝!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4

灕江,源於南嶺山脈越城嶺的主峯貓兒山上的八角田鐵杉林。鐵杉樹下腐葉地層中冒出的水珠匯成小溪,小溪匯成小河,小河在貓兒山下匯成灕江三源。主源在當地先後稱烏龜江、潘家寨江、六峒河、華江、大溶江,在興安縣溶江鎮與靈渠南渠渠水匯合後始稱灕江。灕江流經靈川縣、桂林城區、陽朔縣、平樂縣,從平樂縣恭城河口以下改稱桂江。桂江流經賀州市所屬的昭平縣,在梧州市鴛鴦江口與潯江交匯後稱西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幹流,珠江入南海。灕江從貓兒山流至梧州,全長426公里,屬於珠江水系。其中從興安縣溶江鎮至平樂縣恭城河口段長160公里,從桂林城區至陽朔縣城段長83公里。

古人認為湘漓同源:源於海洋山系龍母山龍母洞的海洋河在興安縣被靈渠三七分水,兩江相離,各加“三點水”,北去的叫湘江;南來的叫灕江。

灕江是國家4A級景區,又是國家文明示範風景區。灕江水清澈透明,為國家標準二級水,這在我國流經城市的內河中已是最好的水質標準。在灕江百里畫廊中,綠水、青山、翠竹、倒影構成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展現出以綠為魂、以水為魄的大自然生態美。而煙雨、晴嵐、月光、彩霞更使灕江妙似夢幻仙境。在灕江的綠色畫卷中時而化入水牛牧歌、鸕鶿漁火,時而引發戲水頑童、走婚嫁娘,這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田園詩畫,展現出灕江水文化最高境界的韻味之美。

1. 灕江精華遊

(黃牛峽——陽朔)

一般旅遊團參加的“灕江精華遊”,從磨盤山碼頭或者竹江外事碼頭上船,水程50多公里,約4小時後抵達陽朔縣城。

遊船駛離碼頭約半小時後抵達黃牛峽。狀如迎賓蝙蝠的絕壁在這裏展翅載流,形成了一個連綿數裏的雄奇江峽。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認為,長江天險赤

壁、彩磯與它相比,也頓“失其壯麗矣”。黃牛峽內有景“仙蝠迎賓”、“草原姑娘”、“羣龍戲水”;黃牛峽後有景“望夫石”、“珍珠淚泉”。

“仙蝠迎賓”由正面凌江相連的象形絕壁組成,絕壁是因崩塌造成的巖溶現象。“草原姑娘”是江石半山上的一塊象形巧石,冬節看去,宛如草原姑娘騎駿馬。“羣龍戲水”由於江右淩水絕壁上的數組趨光生長的石鐘乳組成,看上去儼然一組羣龍戲水的立體彩塑。趨光生長的石鐘乳是因石上附生的藻類、苔蘚、真菌、細菌等生物具有趨光性,導致石鐘乳中滲出的含有鈣離子與碳酸根的水溶液,沿着石鐘乳向光的側面滲流沉積、加速結晶,最終導致洞外及洞口的石鐘乳趨光傾斜生長,像龍,像覆蓮座,像大彩塑,為灕江百里畫廊增添了一處處亮麗的風景線。

“江頭望夫處,化石宛成形。離魂悲杜宇,積恨感湘靈“(清·李秉禮)。望夫山距黃牛峽數公里,山頂右下方約10米處有雨神石,形如丈夫遠望,半上丘嶺上一巧石為他的妻子春風仙子,她懷抱嬰兒桂花仙子,正深情地凝望着雨神石。傳説當年是雨神與春風仙子祭起溶蝕、侵蝕、風化等法寶,將桂林的石灰巖精心雕鑿成千姿百態的峯叢、峯林美景。為了造就甲天下的生態山水,雨神又在灕江河谷興雲布霧、織造煙雨;而春風仙子則開始為灕江植樹鋪草、綠化田園。當時桂林是熱帶氣候,天氣非常炎熱。完工之時,雨神已耗盡了全身的精力,他欣慰地望了一眼為後人留下的綠色世界,仰天長嘯:“桂林山水甲天下!”話剛落音,就化成了一尊石人。聞聲趕來的春風仙子悲痛欲絕,她望着山頂的丈夫哭啊哭啊,哭聲驚天動地、淚水化成了附近的珍珠淚泉,但聽“嘭”地一聲驚雷,她也化成了石頭。

草坪一帶水曲峯奇、蓮峯翠屏。江右一巨大的峭壁使人想起舞台帷幔,得名帷幕山,它象徵着灕江美景的帷幕從草坪這兒升起。其後數座青峯似碧蓮含苞,享譽“蓮花羣”;江左冠巖因山峯形似古代紫金冠而得名,享譽“灕江的明珠”。遊客在巖內不僅可以欣賞豐富的鐘乳石,還可以乘坐敞篷電車、觀光電梯,在暗河盪舟探險、賞瀑聽套濤。其地下河伏流12公里,水洞口鐫有李宗仁手書的“光巖”二字。

賞畢天然崖畫“鸕鶿互吻”、“繡山彩繪”、“張果老倒騎千里馬”,來到冠巖景區的鄉吧島。島上的相思林下有佤族、摩梭族風情表演與現代雕塑、陶塑、果園、劃龍船等遊樂活動。

一般的渡口都是橫渡,可鄉吧島旁的灕江卻有一個半邊渡,它把乘客從江右一塊巨大的絕壁一側渡到另一側,形成反常的直渡渡口。在半邊渡前十多米或後數十米處往回望,但見一穿巖洞穿高山,彷彿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享譽“桃源賞月”,據説,這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一箭穿三山”射穿的第3座大山。

過貓頭鷹山、海豹山,可見左岸小山頂上有一個巧師小景:“石人推磨”。據説,原先每當石人推磨時,磨眼中冒出的旋風會把樹木、山石捲進仙磨中去,給對岸桃源村磨出維持生計的白米與銅錢。幾年過去,樹木越來月少,石山越來月難看。而是磨中磨出的黑水發出陣陣惡臭,簡直把灕江染成清濁分明的“鴛鴦江”了。隨後,桃源村許多人得了怪病。“當年的綠水青山多好啊!”桃源村人對禿山黑水與怪病越來月不安,終於有一天,他們填塞了磨眼,使石磨不能再轉,黑水不能再生,決心不再依靠施捨,而是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美好家園。幾代人過去了,又是幾代人過去了,桃源村終於又是桃李芬芳、水碧山青。怪病消失了,健康長壽的人們還用辛勤的汗水栽培出了沿江的翠竹林及山一樣大的竹筍王。

船過竹筍山,進入了楊堤景區,迎來了灕江五大美景:楊堤飛瀑、浪石煙雨、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興坪佳境。

楊堤鎮因附近一峯形式羊蹄,取“羊蹄”的桂林話諧音“楊堤”而得名。楊堤一帶,風光旖旎,青山環峙、翠竹若屏。在右岸的山濤雲海中,一座劍峯排浪而起、傲凌九霄,使人想器毛澤東主席寫的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山鍔未殘。”夕陽西沉,乘坐返航船至此,常見峯後天際泛起一片青光,由淺入黛、光炫色勻,碧空劍影、惹人心醉。因附近有鑼鼓灘,此山又名鼓棍峯;如將箭峯看成高翹的公雞尾巴,其左側的山坡與土嶺則是雞身與雞頭。再將遠處白虎山水簾洞流出來的噴泉式瀑布想象成白米,這就合成了“金雞啄米”奇觀。

白虎山瀑布是灕江最大的瀑布,每逢大雨之後,十多股水浪從山坡上四散飛濺、呼嘯轟鳴,故有“虎山噴泉”之譽。白虎山對面是月光島度假村,島上建有幹欄式木樓多座。此島是冬季水淺時遊客遊覽灕江上下船的碼頭。

過楊堤碼頭,迎面一塊凌江峭壁的形狀宛如一條頭右尾左的大鯉魚,魚肚內還有一條頭向左的小黃魚,大鯉魚尾巴上有一隻頭向上的白色烏龜。此景得名“鯉魚掛壁”或“大魚吃小魚”、“王八掛壁”。有魚之處就有貓,在江左山崖上白色的斑紋儼然一隻豎尾的三眼小貓。若將右邊兩隻眼睛看成它的雙眼,這隻貓正凝視着對岸的鯉魚;如果將左邊的兩隻眼睛看成貓眼,這隻貓正扭頭右望。

楊堤、浪石景區在4~7月雨季經常是雲繞千峯、雨浪如煙。而郎峽內的奇峯畫筆峯、觀音峯、五指山、蘋果山、“西遊記”、“哮天犬”……所有的景點,不管是有名還是無名,全都是因為煙雨而變得朦朦朧朧、如情似夢,“船泛青雲裏,山搖碧浪中”。

二郎峽外是下龍村,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在這兒發現了“金字塔”。下龍有“老人坐雞”、魚尾峯、沖天峯、摩天嶺、仙女峯等奇峯,“鮎魚嘴”、“烏龜爬山”、“青蛙跳江”、“畫家數九馬”等巧石。

“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狀元郎。”畫山高416米,臨江絕壁上白色的斑印恍似天然駿馬圖。山崖峭壁上沿滲水帶生長的藻類等低等生物死亡、鈣化而形成了顏色不同、深淺有別的山崖色帶,正是這些生物顏料與巖石所含的各類礦物質本色畫出了姿態各異、名揚天下的“畫山九馬”以及楊堤的“鯉魚掛壁”與草坪的“繡山彩繪”、“張果老倒騎千里馬”等灕江崖畫。

畫山與黃布灘區間,鳳尾竹連天接雲,嫩得出水、翠得含情,就像是一條翡翠屏風鑲嵌在綠水青山間。景區內經常可以看見綠洲上優哉遊哉的水牯牛,如果遇到忽遠忽近的白鷺或是雨後飛天的彩虹,更是滿江歡聲滿船樂,整條江變成了一首由綠與水、江景與激情合成的生態樂園夢幻曲。

畫山與黃布灘區間有山似海豹出水、狗熊觀天、孔雀開屏與眼凹腹拱的大猩猩,有石像“猴子捧西瓜”與“宮娥抱太子”,峭壁上的天然彩畫使人想起“落後馬”、“螞蟥印”與“怪獸回頭”。江左竹林,據説是電影《劉三姐》拍攝處舊址,江右一小島則拍攝過電影《少林小子》。每到晚秋,島上紅葉似火,燦若明霞,吸引着一批批心花怒放的攝影家。

灕江最著名的山是畫山,最美的景是黃布倒影。黃布灘因江底一黃色的石板似黃布鋪在江底而得名。藍天白雲下,山似玉筍瑤簪,峯像青髻螺黛,黃布灘附近的灕江波平似鏡,水中鏡影格外的美麗、清晰,享譽“黃布倒影”。每當竹排、魚舟破鏡入畫,黃布灘附近的倒影凝就了“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就在青山頂上行”(清·袁枚)的詩情畫意。黃布灘有景“七仙女”、玉簪石、手套山。

興坪景區的翠竹、倒影及綠水青山構成了灕江的壓軸美景高潮。興坪有景“駱駝過江”、“和尚曬肚”、朝笏山、僧尼山、白虎山、螺螄山、“美女照鏡”、鯉魚山。興坪境內還有巖溶奇觀蓮花洞,內有108個罕見的蓮花盆。雨後初晴,白色的帶狀嵐氣親吻着興坪的羣峯;月上東山,鸕鶿捕魚的鳥排來無蹤、去無影,給江邊篝火燒烤的中外旅遊者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牛悠悠,草綠綠,妙哉小丫牽牛鼻;牛歡歡,水涼涼,怪哉牯牛浮大江!”從興坪回望江心,一個美麗的綠洲如翡翠鑲嵌在畫屏中央,洲上常見悠然自得的水牛羣。當江風中偶爾傳來一聲牛犢呼喚母牛的嗷叫,當看見龐大的水牛居然像鴨子一樣浮在江中,嘴巴一磨一磨地品味着綠色的絲草之際,能不想起一首牧歌:“(唱)牛哎,牛哎……”能不感到一種迴歸大自然的野趣?於是,遊客們忘掉了紅塵的煩惱,紛紛舉起了手中的照相機。而新版20元人民幣背面所印的灕江山水也正是從這個角度逆水取景的。

興坪古鎮擁有近1740年的歷史。三國時它是吳國末帝孫皓(264~265年在位)治下的熙平縣城,至今仍留有大量的古蹟及人文景觀:如明代的騰蛟庵、孫中山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拜訪過的趙氏漁村、“洋愚公”日本友人林克之先生出資並親身參加勞動修建的中日友好亭等等。

從漁村回望,峯林綠海間一條鯉魚躍過天門,構成了最後一個石山奇景“龍們凌霄”。在經過約一個半小時的非巖溶地貌景區航行,遊客最後抵達目的地陽朔縣城。內賓在龍頭山碼頭登陸,外賓在陽朔碼頭上岸。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羣峯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近代·吳邁)陽朔南距桂林城區65公里,面積1428平方公里,人口29萬。陽朔境內有奇峯2萬多座、河流17條,享譽“中國旅遊第一縣”,被國外稱作“一座温馨的小城”。

陽朔西街滿是來自歐美、大洋洲的揹包老外。他們白天租單車野遊古榕景區、銀子巖、金寶河、遇龍河及鄉間風情;入夜,回到西街夜餐、休閒,一邊品咖啡一邊結交中外朋友、學習中國文化。其場面之熱烈、氣氛之温馨令所有慕名而來看“洋人街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站在陽朔碼頭或享譽“畫窗”的碧蓮峯迎江閣二樓回望,灕水兩側壽星峯與龍頭山雙峯鎖江,江左東嶺後一列奇峯,其間可賞“古榕藏貓”、“東嶺朝霞”、“飛鳳朝陽”、“文峯桌筆”等景。碧蓮峯山腰山水園是3A級景區,除迎江閣外,園內還有鑑山樓及南厄古道旁的大量石刻。時刻中有宋代名相李綱、近代吳邁、現代郭沫若的題詩,但著名的要數絕壁上清代王元仁手書的“壽”字。該字內含“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小字;細看,可以看出14個字:“一帶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舉世才”;如果會看,甚至可以揣摩出16個,甚至更多的字。

2. 興坪漁村

興坪趙氏漁村原名漁溏洲村,有139户550人,位於興坪境內石山與土山交界區的灕江右岸。鯉魚山、七塊瓦、元寶山、白頭巖、劍刀峯等座座青山似萬朵蓮花簇擁着古老的漁村。村後高山上便是著名的天水寨。

漁村的房屋大都是明、清建築,青磚碧瓦、小巷縱橫,曲脊石基,雕樑畫棟。屋檐上繪着飛禽走獸,門窗上刻着木質雕花,圖案有八仙過海、麒麟送子、蝙蝠、百獸……刻工精巧、栩栩如生。村中還有好幾個古色古香的門楣與精雕祥獸的放形石魚缸。400多年的風雨滄桑,漁村風韻依然猶存,村中一門頭上曾經懸掛過清代狀元匾排的心型鐵釘便是漁村昔日榮耀的佐證。漁村在歷史上曾出過3個進士,4個縣令,還曾出過博士、旅長、市長。康有為到過此處尋友。孫中山先生在1920xx年到此欲拜訪老部下一趙姓師時,曾對漁村的美麗古樸大加讚賞並登村後天水寨視察地形。

1998年7月2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興然來到這裏遊覽,撫柚果、賞窗雕、居、贊沼氣。他突然偏離原定路線,進入村中的小雜貨店拜訪,自己介紹:原來他的祖父也曾開過小店!他分別也村中孩童及雜貨店老闆全家合影。碰巧,在雜貨店內打針的山村老師(雜貨店老闆兼村中的赤腳醫生)在快門撳下的瞬間不失時機地一個箭步跨過去,搶了雜貨店老闆父親的鏡頭。至今老闆還耿耿於懷,一遍遍地對所有來訪者“聲討“這位在照片中遮住其父的“外人”。總統女兒為異國情調的古村深深吸引,她串巷入户,興致勃勃第到處攝影。

自從漁村隨着美國總統的造訪而聞名於世後,幾年過去了,這座優美的自然山村不但沒有別人遺忘,反而隨着旅遊設施的完善、旅遊宣傳的展開而更讓世人矚目。八方賓客跟蹤而來,興坪漁村已成為興坪一新的旅遊熱點。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5

北海老街一般指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於1920_年前後,但它的起源卻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自那時起,一批西洋建築陸續在北海建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騎樓老街。這些騎樓並不是西洋建築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它體內流動着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美麗的結晶。

珠海路毗鄰北海外沙島,是一條百年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遍佈英國、法國、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舊址等許多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見證了北海曾經的繁華,被譽為鮮活的“近現代建築年鑑”。老街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

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北海老街位於廣西北海市珠海路,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北海老街為中國嶺南直線最長、保存較完好的老街。1920_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乾等幹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漁網、魚鈎、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20_年10月,市旅委、北海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北海老城文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海老街文化藝術節從10月2日起至10月5日結束,主要活動有10月2日上午的藝術節開幕式,水彩畫、奇石、海貝、古船木及明清傢俱開展儀式。

北海老街一般指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於1920_年前後,但它的起源卻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自那時起,一批西洋建築陸續在北海建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騎樓老街。這些騎樓並不是西洋建築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它體內流動着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美麗的結晶。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6

龍脊梯田是桂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龍脊村以及平安村梯田的統稱,位於廣西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早已名聞遐邇。龍脊梯田之所以出名,就在於它的恢宏磅礴的氣勢。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象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罕見。龍脊梯田集壯麗與秀美於一體,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龍脊梯田景區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其中最精華的梯田景區20平方公里,龍脊梯田區域內最高海拔185米,最低海拔300米,梯田一般分佈在海拔300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這種高山,深谷落差大,使得龍脊梯田周邊遠有高山雲霧,近有河谷急流的大景觀,形成了世界一絕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

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是廣西二十個一級景點之一。梯田如鏈似帶,把一座座山峯環繞成一隻只巨大的螺螄,有的像巨扇一樣半摺半開,斜疊成一個個狹長的扇;有的則像天鏡被分割,然後有層次地鑲嵌成多種圖形的碎塊,在這個廣袤的方圍內,小路悠悠地,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裏,飄忽成一根根細繩,而裊裊地縈繞在它上空的龍脊壯族山歌,縹緲成一縷縷雲煙;那一幢幢被水光映照,被雲影拂弄的壯族"麻爛"(木樓),則被空靈成仙宮了。

廣西桂平西山導遊詞 ·桂林導遊詞 ·星島湖導遊詞 ·廣西灕江導遊詞

龍脊梯田的景色,還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時而春水融融,時而綠波盪漾,時而一片金黃。春、夏、秋在這裏分別是三幅套色的版畫,而把成熟和豐收交給曬樓和穀倉以後的冬天,龍脊梯田則是一幅色調分明的黑白版畫。

龍脊梯田的主要景觀有:龍脊梯田、大寨梯田、小寨梯田、龍脊古壯寨、金竹壯寨、黃洛瑤寨等。其中龍脊梯田是廣西的一級景區之一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龍勝古稱桑江,秦朝屬黔中郡,西漢歸武陵郡;晉至隋,屬始安郡(郡治桂林) ;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置靈川縣,龍勝屬靈川縣地;五代後,晉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置義寧縣,龍勝屬義寧縣地,延至明代。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設“龍勝理苗分府”(亦稱龍勝廳),直屬桂林府。民國元年 (公元1920xx年) “龍勝廳”改為“龍勝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龍勝縣”,屬桂林專區。1951年8月19日實行區域自治,改稱“龍勝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 ”,1955年9月改為“龍勝各族聯合自治縣” ,1956年12月改稱“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南地區第一個成立的民族自治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西北部,界於東經109°43′28〃-110°21′14〃,北緯25°29′--26°12′之間,東臨興安、資源,南接靈川、臨桂,西與融安、三江為鄰,北毗湖南城步,西北與湖南通道接壤。縣境南北最大縱距78千米,東西最大橫距60千米,全縣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居住有苗、瑤、侗、壯、漢等五個民族, 轄七鄉三鎮,119個行政村,14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2.88萬人,佔總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8‰,計劃生育率達99.18%。縣城距桂林市88公里,是大桂林旅遊圈內的旅遊大縣之一,廣州至成都的國道321線從龍勝境內通過,是湘西南、黔東南與四川進入廣西之咽喉與物資集散地。全境為山地,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平均海拔700--800米,年平均氣温18.1℃,年無霜期317天,年均降水量1544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有豐富的林木和礦產資源。

全縣有完小105所,教學點198個,在校學生18899人;國中14所,在校國中生8577人;普通高中1所,學生734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人才培訓中心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職教工2310人,正式教工1869人。

全縣共有國家醫療衞生機構16家,其中縣直有6家,有住院病牀247張,有幹部職工473人,技術人員387人,具有本科學歷29人, 大專學歷65人,中專學歷268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71人。

全縣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4394人,其中高級職稱107人,中級職稱1397人,初級職稱2890人。現有各類科技示範基地21個、科技示範村33個、科技示範户2416户,1999年實施科技推廣示範項目11項, 舉辦培訓班300多期,科普講座11場次,43500餘人接受了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1255人獲得“綠色證書”。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9.8萬畝,其中水田10.2萬畝,旱地9.6萬畝,宜果荒山荒坡地12萬畝。全縣農業人口14.5萬人,農業人均耕地面積1.36畝,其中農業人均水田面積0.7畝。 1999年糧食產量達6.06萬噸, 水果總面積53760畝, 主要水果有柑桔、梨、板栗、月柿、白果;大牲畜飼養量30多萬頭,家禽年出籠57萬羽,肉類總產量達8233噸。 全縣擁有農機總動力49519千瓦;水電裝機容量2.18萬千瓦; 年出口滑石塊、 粉15萬噸,創匯20xx萬美元。

199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6.44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2.96億元, 增長3.5%; 第二產業1.6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1.87億元,增長9.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6億元,增長3.58%,本級財政收入4420萬元,有82%的行政村通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數字程控電話覆蓋全縣

地理位置

龍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越城嶺山脈西南麓的湘桂邊陲。界於東經109。43。至110。21',北緯25。29'至26。12'之間。東臨興安、資源縣,南接靈川、臨桂縣,西南與融安、三江縣為鄰,北毗湖南省城步,西北與湖南通道縣接壤。面積2538平方公里。

縣城龍勝鎮與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直線距離371公里,公路里程531公里。與桂林直線距離63公里,公路里程87公里。

歷史沿革

龍勝古稱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為桂林郡轄地。漢武帝六年至明朝屬義寧縣。清順治年間為桑江司直屬桂林府。乾隆6年,清政府鎮壓侗族吳金銀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為"龍勝廳"(縣級機構)。"龍勝"之名始載入冊。民國元年廳改為縣。建國後,於1951年8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稱"龍勝各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9月改稱"龍勝各族聯合自治縣",1956年12月定名為"龍勝各族自治縣"。

民族人口

龍勝各族自治縣現居境內民族達10種之多。20xx年全縣總人口16.7l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萬人,瑤族2.7萬人,侗族4.5萬人,壯族3.3萬人漢族4萬人。

自然地理

龍勝素有"萬山環峙,五水分流"之説。地勢東、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嶺東北迤邐而來,向西南綿延而去。全縣海拔1500米以上山峯有2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縣土地面積47.26%。全縣最高點為大南山,海拔1940米,最低點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境處石門塘,潯江水系呈樹枝狀遍佈全縣。這山山水水構成了秀麗的、如詩如畫的龍勝風光。

龍勝地處亞熱帶,屬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温18.1℃,平均無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龍勝各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改善,為該縣國民經濟在新世紀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全縣發電裝機容量4.16萬千瓦,在建水電站裝機容量約11萬千瓦;全縣公路里程850公里,其中國道105公里,縣級公路325公里,全縣119個行政村90%開通程控電話,到20xx年底止全縣電話裝機容量3萬多門,無線尋呼覆蓋全縣,縣城所有鄉鎮和主要旅遊景區已開通移動電話。

旅遊資源

龍勝是山區少數民族自治縣,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獨特和民族風情濃郁,不僅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縣,也是廣西旅遊大縣。20xx年全縣旅遊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龍脊梯田是壯族人民幾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梯田如鏈如帶,高低錯落。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羣龍戲水,集壯美與秀美於一體,堪稱“天下一絕”。

温泉由地下1200米深處巖層湧出,水温在45℃—58℃之間,經國家地礦部、輕工部、衞生部有關專家鑑定為:超低鈉重碳酸鈣鎂型偏硅酸醫療、飲用兩者兼優天然礦泉水。這裏景色秀麗、峯巒疊翠、林木葱鬱、雲纏霧繞、溪流清澈,是廣西省級優秀旅遊度假區。

龍脊梯田

龍脊因山脈如龍的背脊而得名。山脈左邊是桑江,右面是壯族和瑤族先人開鑿的梯田,就是龍脊梯田。梯田屬於兩個古老的寨子——平安寨、大寨,平安寨旁的叫龍脊梯田,屬於壯族。大寨的叫金坑梯田,屬於紅瑤。行走在梯田之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勤勞的人們的力量,還有他們的美麗和信念。

霧中搖曳紅瑤大寨

一個半小時後在大寨下面的停車場下了車,行李幾乎是被停車場出口穿着豔麗民族服裝的中年婦女強行裝進揹簍的。跟着揹包的瑤族婦女,伴着路邊嘩嘩的溪水,10分鐘後就到了被羣山圍繞的大寨。

大寨村是金坑這個地方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頭、壯界、新寨、小寨五個寨子組成。滿是梯田的大山圍繞着村子,被雨霧潤濕的灰黑色的吊腳樓散落在山腳的盆地中,映襯着淡淡的雲霧,顯出別樣的美麗。

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紅瑤。紅瑤是瑤族的一支,因婦女外衣花紋圖案以粉紅色為主而得名。瑤族是我國古代遷移最多的民族之一,歷史上由於戰亂-搬來搬去。大寨的紅瑤男人已基本沒有什麼服飾特點了,但中老年婦女依舊有穿傳統服飾的習慣。女子從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挑花刺繡、織布,從嫁衣到婚後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紅瑤女子勤勞的雙手。青山綠水的山水田野間,紅瑤女人的粉紅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摺裙,總是那麼豔麗嫵媚。

從大寨沿着被雨霧潤濕得亮亮的石板路上山,過壯界村,半小時後,就在濛濛的雨霧中看到了田頭寨。田頭寨是從大寨分出來的一個小寨子,位於大寨村右邊的山坡上。村子不大,幾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村子的地理位置是觀賞梯田的好地方。

上山的時候雨霧很大,濛濛的梯田顯得縹緲而神祕。透過薄薄的雲霧,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梯田,但足夠你去讚歎了。從瑤族的先民來到後就開始在這片山地上用雙手開鑿的梯田,現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徒步百年石板路

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條古老的石板路是過去這幾個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以前居住在這裏的壯人、瑤人都是通過這條古老的石板路,與外界溝通的。據説幾百年來,這條山腰上的石板路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補經過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義工。這樣,現在才有了這條完好的石板路。

去平安的路有兩條,一條是返回大寨乘車前往,一條是從田頭寨沿山腰的石板路步行。這條山腰的石板路一直可以通到和平鄉,途中路過平安、龍脊。從田頭寨到平安約7公里,步行約4個小時。

從田頭村南行,窄窄的石板路隨着山勢逐漸升高,人也開始喘粗氣。霧逐漸大了起來,回望田頭寨已淹沒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翻過第一道山崗,霧氣一下子沒有了,眼前、腳下是壯觀的梯田,景色絕不亞於大寨前的那些有名的梯田景點。

往後的山路時而上,時而平,時而下,梯田總是在腳下。山區的氣候使得梯田時而盡情展現,時而又猶抱琵琶 ,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影子。約1個小時後到達距田頭寨約3公里的中六村。這個村子的名字很怪,不同的書籍、旅遊資料上有不同的寫法,有的叫中六,有的叫中爐,有的叫中祿,後來在村中的告示上看到的是中六,那應該就是中六了。村裏居民也是紅瑤,佈局很散,三户兩户地散落在山澗、山腳、山崗。古舊發黑灰色的吊腳樓,映襯着梯田、雲霧、溪水,頗有些古意,尤如水墨畫般好看。

梯田經典在平安

過中六翻過一座山後,梯田少了,樹林多起來。過了雨蘭水庫後,在滿是植被的山腰繞幾個灣,就從一個山口遠遠望見平安寨了。山口的旁邊是平安寨的2號觀景台,視野很開闊,從上面看平安,錯落有序的吊腳樓被大片的梯田包圍着,黃色、綠色的莊稼隨着梯田的旋律,組成漂亮的圖案。

平安是龍脊景區最有名的寨子,寨子有100多户人家,全部是壯族,以開墾梯田種水稻為生。幾百年來平安村的先民們在金江河畔的龍脊山坡上開墾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梯田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梯田小的有巴掌大,大的也不過十多平方米,這些數不清的梯田凝聚了無數壯族先民的血汗。

龍脊、平安都是很典型的壯寨,還比較完整地保留着壯人的服飾和生活特點。男人對襟土布褂子,女人穿白色有花邊的上衣,頭包裹較大的花頭巾。幾乎每家都會自己用米做一種度數很低的酒,酒有點甜,很好喝,當地人稱“水酒”。釀酒的方式很原始,一個木頭做的大木桶,裏面放入發酵的糯米,放在一口大鍋上用火蒸,酒就會從插在木桶中間的小竹筒裏流出。

從山口沿着整潔的石板路下行約20分鐘,就到了寨子。村中的建築全為依山而建的吊腳木樓,大多數房子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所以被稱為古壯寨。吊腳樓背靠山坡,前面用木柱支起,木柱下用石塊砌一層地基,以填平山的斜坡所造成的不平,有的乾脆就把木柱撐在山坡的大石頭上。過去的老吊腳樓基本都是兩層,佔地約150平方米,下面用20根直徑近50公分的圓木支撐,第2層多為二十四根木柱支撐,上面蓋瓦,再用木板四面封起,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每個吊腳樓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即乾淨衞生,又安全防盜。過去山上野獸很多,這樣的設計可防野獸。

民族風情

龍勝各族自治縣居住着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垌不侗,無水不壯”生動地概括了龍勝少數民族的基本分佈情況。

1、“紅衣節”

“紅衣節”是龍勝紅瑤同胞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紅瑤同胞與其它各民族人民歡聚一堂,進行文化和貿易交流。

“紅衣節”定於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七屆,“紅衣節”的內容有女子搶花炮,瑤、苗、侗、壯等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和瑤族婦女長髮比賽等。其中,女子搶花炮是在原有的搶花炮活動中發展而來的,是該縣的首創活動。在我們龍勝除具有“天上人間”美名的龍勝温泉和被譽為“天下一絕”的龍脊梯田外,集苗、瑤、侗、壯等多種民族風情於一體是龍勝旅遊的一大優勢,通過舉辦“紅衣節”可以使大家能在一個相對集中的較短的時間內全方位地瞭解和體味龍勝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通過廣泛的宣傳,龍勝“紅衣節”已成為新聞媒體、攝影愛好者一年一度關注的焦點,成為旅遊企業推介旅遊產品的契機,龍勝“紅衣節”已被自治區定為全區民族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2、白麪瑤寨

白麪瑤寨位於離龍勝温泉六公里處的公路邊,35户紅瑤村民居住在這裏。寨邊楓木參天,寨門有清代寨規石碑,寨前矗立的“紅瑤柱”是瑤民圖騰崇拜。村民人人皆會山歌,熱情好客。遊客來到瑤寨,身着濃豔服裝的瑤族姑娘唱着山歌迎您,為您獻上她們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和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活動。

歌舞項目有:頂竹槓、背新娘、長鼓舞、長髮梳粧等。

3、三門瑤寨

位於龍勝温泉 10公里處,村寨依山傍水,民風淳樸,這裏集瑤族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經濟生態為一體,在這裏您將會目睹和體驗種桑、養蠶、人工織布及瑤族刺繡。

4、細門瑤寨

細門瑤寨位於龍勝至温泉的路上,距龍勝温泉8公里,是一個古老的瑤族村寨,寨前梯田如盤龍纏繞,寨中有交錯的青石板路,寨後溪泉潺潺。

瑤族古老的民族歌舞和濃濃的珍珠油茶是款待賓客的佳品。歌舞節目有:彩羣舞、打餈粑、長鼓舞、送新娘等。

5、黃洛瑤寨簡介

黃洛瑤寨位於龍脊景區境內,是龍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瑤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紅瑤族。自古紅瑤婦女有儲長髮的傳統習慣,全村60户人家中,頭髮長達一米以上的有60名,最長的達1.9米,獲得“吉尼斯羣體長髮之最”

歌舞節目有:長髮表演、紅棍舞、傘舞等。

6、金竹壯寨簡介

金竹壯寨位於龍勝縣和平鄉龍脊景區境內,距縣城約17公里,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金竹壯寨是典型的壯族村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壯寨的楷模。遊客來到金竹壯寨,可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

金竹壯寨為旅遊團隊接待定點村寨,歌舞項目有:竹邦舞、獅公舞、板鞋舞等。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8

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所轄的一個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瑤、壯、漢等12個民族,20_年巴馬縣總人口27萬人。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雲等市縣毗鄰。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對於當地農民顯得萬分珍貴和珍惜。因其當地著名的巴馬可滋泉而被國家地理推薦指數評選為世界十大美容泉之首,而享譽世界。巴馬最高處海拔1216米,最低處221米,大多在600至800米之間,境內盤陽河自北向南悠然而下,將石山帶和土山帶一分為二,恰似銀河系牛郎,兩岸相望,很為奇特。巴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藴藏着豐富的溶巖溶洞,年平均氣温20.4℃,極端最低温-2.4°C,極端最高氣温38.4°C,大於等於10°C的年平均活動積温6000°c;1月最冷,月均温11.4°C;7月最熱,月均温26.4°C。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發量1406.9毫米,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年平均相對濕度78%。夏熱多雨,間有澇災,冬温涼而乾燥,偶有低温霜凍,高山地區常有冷凍積雪,秋高氣爽,常有春旱、冬旱發生,四季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均小有温差,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宜人。

巴馬旅遊資源豐富獨特,主要旅遊景點有賜福湖風光、龍洪田園風光、弄友原始森林、盤陽河風光、百鳥巖、百魔洞、好龍天坑羣、大洛水晶宮等自然旅遊資源以及長壽探祕、民族風情、革命史教育基地等人文旅遊資源。巴馬壽鄉探祕遊已列入廣西十大旅遊精品之一。在巴馬這塊神祕的土地上,獨特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巴馬壽鄉探祕遊和紅色旅遊已列為廣西十大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境內有桃花源般令人難以忘懷的盤陽河秀麗風光,有被英國皇家探險隊八七年宣佈稱之為天下第一洞,可滋泉泉水的源頭的“百魔洞”、有令人如夢如幻般經歷三晝夜的“祈壽宮(百鳥巖)"水上溶洞,地下水晶般的藝術宮殿“水晶宮”讓人一步一歎;還有美如西湖的賜福湖風光、弄友原始森林、龍洪田園風光、西山弄友原始森林、弄友天然八卦、大洛江洲地下長廊、水晶宮腳下讓人為之震撼的“長命河”、好龍天坑、交樂天坑、好和響水天坑自然景觀及東山瑤族風情等旅遊資源。

20_年12月30日,巴馬長壽村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_年1月16日,巴馬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和“廣西十佳休閒旅遊目的地”榮譽稱號。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9

桂林古東瀑布位於桂林市區往東26公里,沿灕江而下,位於桂林---冠巖旅遊線上,是景區開發的後起之秀。景區是以地下湧泉彙集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瀑布比灕江水位還高180米,尚能噴湧、是全國唯一一個由地下湧泉來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是一個因鈣活華沉積作用可逐漸長高而改變景緻的瀑布;九級瀑布形態各異,有的如鴛鴦戲水,有的如蛟龍噴水,有的在長滿青苔的巖壁上,瀑水如布,水紋清晰可鑑,呈白色透明狀,尤如噴霧行雲;有的水流集中下注跌入深潭濺起層層水霧浪花,尤如細雨濛濛,瀑布兩岸林木葱鬱,廕庇幽靜,水質清洌透明,涼爽甘甜。

山腳下亞—熱帶雨林濃郁,藤曼垂尾鬆,風吹林動,鳥語花香,令人有迴歸自然的親切感。高負氧離子含量的新鮮空氣立於大桂林旅遊圈,形成自然生態旅遊觀光風景區。暮秋時節的紅楓等待您的光臨,使您可感受霜林盡染,漫山紅遍,紅葉鋪滿山徑的美景。

景區的山泉水、土雞鴨,竹筍野菜,農家風味,純淨綠色,您可享受大自然的美味。古東森林瀑布是廣西科委定點的生態環保教育基地。

往東,沿灕江蜿蜒而下,出桂林城26公里,就到灕江·古東景區了。它西傍灕江,北靠桂林,南望陽朔,東接海洋山脈,地利極佳,氣候宜人。

在那裏,一片神祕的自然山水在等着你……

那一片大林子,是灕江的綠肺。春鮮,夏翠,秋染,冬素,如詩如畫。最難得三千畝紅楓純林,五彩繽紛,浪漫迷人。

潺徐的溪泉是它釀浸的乳汁,跌宕起伏,或肖神龜飲澗、空谷連理,又如書生展卷、繡幕牽絲,八瀑九潭,韻致各具。

瀑布:全國唯一處由地下湧泉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500米行程落差近百米。不同時序,瀑布或涓秀或雄渾。

森林:亞熱帶叢林濃郁,藤蔓垂纏。每值暮秋時節,三千多畝的紅楓林,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既豔麗又典雅,既熱烈又寧靜,置身於迷人的楓林畫卷,盡顯"赤橙黃綠青蘭紫,霜葉紅於二月花之雅韻"。

空氣:森林、溪瀑的原始生態,使空氣清新芳甜,沐浴森林,盡享天然氧吧!

生態環保:匠心的創意,獨特的視角,讓你不經意處與生態自然達成默契交流!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0

桂林龍脊梯田,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景色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

龍脊梯田位於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龍脊梯田距離龍勝縣城17公里,龍脊梯田距桂林市80公里。龍脊梯田從廣義上説叫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但廣大攝影和旅行愛好者更喜歡龍脊梯田的稱呼,似乎這樣更具氣勢。

龍脊梯田只是一個景區統稱,包含龍脊寨(壯族)、平安寨(壯族)、中六寨(瑤族)、大寨(瑤族)、田頭寨(瑤族)、小寨(瑤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壯觀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

桂林市去龍脊梯田為77公里路程,總面積70.16平方公里,居住着壯族和瑤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用杉木建成的吊腳樓,當地人還保存着原民族的服裝、 生活習俗、文化。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由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和金坑大寨梯田觀景區構成,主要景點十幾個。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 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分為金坑、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

龍勝龍脊梯田景區位於桂林市龍勝縣,距離桂林市區77公里,距龍勝縣城17公里。從桂林乘車到龍脊梯田景區的車程為1.5個小時。

龍脊梯田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佈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

龍脊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葱蘢的林邊到石壁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闢了梯田。垂直高度五六裏,橫向伸延五六裏。那起伏的、高聳入雲的山,蜿蜓的一級一級登上藍天。梯田,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每個看見這一景色遊客的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一種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偉力所引起的震撼。 這裏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瑞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雲端。這種景象是可以稱得上是人間一大奇觀。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裏,最大的一塊田不過一畝,大多數是隻能種一二行禾的碎田塊,因此有“蓑衣蓋過田”的説法。

龍脊梯田景區內居住着壯族、瑤族兩種民族,以壯族為主,龍脊的壯族是北壯的代表,服飾獨特,風情獨具,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和保護完美的壯族服飾,可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傳統習俗壯鄉民居,香純味美的龍脊銅鼓舞,師公舞。

龍脊梯田景區特色:

1、國際化的鄉村旅遊、在龍脊梯田可以領略鄉土氣息,又可以感受異國情調。

2、龍脊梯田當地的壯族、瑤族、老伯、老太都會say hello

3、z 龍脊梯田10—60歲的當地人都可以當導遊。

4、龍脊梯田有房就有店,具有民族氣息濃郁的農家吊腳樓旅館,一户農家可以容納20人左右,可以自己做飯、炒菜。

5、龍脊梯田中國人來、外國人來、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黃頭髮、黑頭髮、紅頭髮的人都來,國際化休閒鄉村旅遊氣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

6、龍脊梯田由金坑瑤族梯田和平安壯族梯田組成,金坑梯田氣勢磅礴,規模宏達,平安梯田則不失小家碧玉,規模較小。

龍脊梯田觀景指南

龍脊梯田常規來説有3個入口,一個是平安村,一個是大寨村,還有一個是龍脊村(龍脊古壯寨)。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處東經109°32'-100°14'北緯25°35'-26°17'之間。從廣義説叫做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是桂林地區一個規模極為宏大的梯田羣,由東向西分為金坑·大寨紅瑤梯田景觀區(金坑梯田 )、平安壯族梯田景觀區(平安壯族梯田)、龍脊古壯寨梯田觀景區 三部分,梯田中居住着壯、瑤兩個民族。

龍脊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一獨秀峯靖江王城來遊覽觀光。獨秀峯位於廣西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內,是王城景區的核心景觀,素有“南天一柱”之稱。獨秀峯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峯之一,相對高度66米。山上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每當晨曦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獨秀峯擁有唐以來的歷代石刻136塊,均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有價值的石刻當數820xx年前刻於讀書巖前的《大比宴享即席勸駕詩》。詩中所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早為世人所認可與傳頌。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去觀賞兩處巖石。我們先看這讀書巖,位於獨秀峯東南側,因南朝時始安(桂林)郡太守顏延之常在此讀書而得名,是桂林最早的名人勝蹟。讀書巖上有唐人鄭叔齊的《新開獨秀山石室記》,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記述散文,顏延之詠獨秀峯的詩句也因此文而得以傳世。我們再來看太平巖,位於獨秀峯西南,因明朝時靖江王在洞裏發現“太平通寶”而得名。中國傳統桂林獨秀峯太平巖文化以60甲子紀年,每一年均有一個相對應之年神主人間之事,且60甲子又與生肖習俗中的12生肖相對應,每一個生肖又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所以來到太平巖,尋找與自己的生肖相對應的年神,並對其有所瞭解,不失為遊客在旅途中的一件趣事。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獨秀峯頂上的獨秀亭。此為二層、紅柱、六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四周有圍欄,高居懸崖之巔。登臨四望,雲生足下,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覽無餘。

各位請看,這是位於獨秀峯東麓月牙池畔的中山紀念塔,是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0xx年9月,當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為紀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一,特在孫中山先生1920xx年誓師北伐暫住之處,興建此塔,以示紀念。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靖江王城景區,它位於桂林市中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至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城始建於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垣周長1500米,城牆厚5.5米,高近8米,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各位朋友在此不僅可領略到昔日王城的威嚴肅穆,而且還可親手撫摸620xx年城牆的滄桑歷史。清朝唯一的漢人格格孔四貞(即“還珠格格”)的家,就在這昔日王府的深宮禁地之內。當然,在這裏我們還可以欣賞到戲劇的“活化石”一儺舞的表演,它是最初的宮廷演藝,起到祝福平安、敬神驅鬼的作用。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三元及第坊,位於靖江王城南面正陽門上。清代學者阮元任兩廣總督時,為連中三元的陳繼昌所立。“三元”是鄉試、會試和殿試均名列第一的人,分別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稱號“三元”。自唐代以科舉取士1000多年來,連中三元的僅13人,清代兩百多年中僅有2人。陳繼昌是臨桂人,把用巨石鐫刻的牌坊置於王城正門之上,是封建社會給科舉成名者的至高榮譽。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貢院,這塊風水寶地曾因科舉時代屢出狀元而名揚天下。在此,您不僅可以想象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而且還可以感受學子們十年寒窗的艱辛和金榜題名時的喜悦。各位請看,這是狀元及第坊,在王城東華門上,原坊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為新科狀元龍啟瑞所建,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20xx年)。在這之前,張建勛、劉福姚分別於光緒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試第一甲榜首。在4年的兩科中,桂林繼唐趙觀文和陳繼昌、龍啟瑞之後,一連出兩名狀元,震驚了全國,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傳為佳話。重建狀元及第坊時,把4人的名字並列在坊前。各位請看,這是榜眼及第坊,在王城西華門上,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為於建章而立。於建章,永福人,任過翰林院編修、貴州鄉試典試、山東學政等職。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歡迎大家乘船遊覽美麗的灕江。

灕江屬於珠江水系,發源地在桂林北面興安縣境內的貓兒山。貓兒山是史稱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峯,海拔2238米,號稱中南最高峯,灕江由貓兒山下的涓涓細流彙集而成興安縣境內至今還保留着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靈渠”,它是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史稱“興安靈渠”,它把灕江的水和湘江的水連接起來。湘江在湖南境內,屬於長江水系。大自然賦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無水不東流”是因為地球西部地形高,東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灕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謂“湘漓分流”、“相離而去”,灕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另外灕江的“漓”字,在字典裏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灕江名稱最佳的含義。灕江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起過重大作用,靈渠開鑿之後,它溝通了嶺南與中原的聯繫,對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以及對桂林乃至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深刻的影響。

在前面右側臨水的山壁,有幾根懸垂倒掛的鐘乳石柱,它們形態嵯峨,形神兼備,彷彿像幾條飲江的巨龍,它們的身子,隱藏在山壁內,只有龍頭向着水面。第當春夏水漲,龍頭便會吐出雨露。傳説這幾條龍是天帝派它們到灕江邊來採集桂花香精的。很久以前這些山坡上長滿了桂花,那沖天的香氣直貫天宮,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為之震怒,於是派來了這幾條神龍,要把這桂花的香氣全部吸盡帶回了天宮。誰知道神龍到了這時原形被這裏的景色迷住了,它們不僅沒有帶走人間的桂花,反而引來了天庭的雨露,它們把雨露傾注在崖壁下的潭裏,從此這個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灌溉了灕江兩崖的四方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的桂花樹枝葉長得更加繁茂了,灕江八月兩岸到處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們都把這片地方叫桂林呢!

彎彎曲曲的灕江,有一個灣就有一個灘,有人數了一下,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的水程,共360.5個灘。灘頭灘尾水比較淺,灕江從灘頭上流過,發出淙淙的響聲,這響聲彷彿是天宮中的仙樂,聽了叫人飄飄欲仙。其實這哪裏是仙樂,這是灕江的音樂,請大家看,左岸邊有兩塊大石頭,一個像圓鼓,一個像金鑼,當地的村民們都叫它們鑼鼓石。右岸邊兩座拔秀的小山柱,彷彿是一對鑼錘和鼓棍,大家仔細聽,彷彿還有一對鴛鴦在唱歌呢。

右前方,山到了這裏突兀而起,雲到了這裏虛無縹緲,給人以幻境的感覺。這一帶山巒疊嶂,氣勢雄偉,前面一組8個山頭,很像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8個仙人,靠近江邊頭光光的是鐵枴李,旁邊的是曹國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來的是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藍采和、鍾漢離,正好8個。據説有一天,8位仙人各顯神通,飄洋過海,結伴而行,他們來到了灕江邊上,看到了美麗的灕江風光,這裏碧水青峯,田園似錦,於是他們決定留下來,這個景點取名叫“八仙遊江”。

前邊有一個山峯又長又大,橫亙在灕江邊,整個山形很像鯉魚,魚頭朝右,魚尾朝左,魚嘴跟右邊的這座山峯相連,在高高的魚背上有一組小山峯構成了魚鰭,真是一條活靈活現的大鯉魚,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鯉魚,誰也沒有辦法稱它的重量。那鰭魚又像一隻小哈巴狗,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獅子狗,它的頭部、眼睛、四肢都很清楚,真是可愛極了。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點: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麼灕江除此之外還有瀑布、流泉、險灘、竹林四絕。有人説:灕江不僅僅有這睦,而且還有怪、迷、奇、絕四大特點,那就是古榕之怪,畫山之奇,冠巖之迷,半邊渡之絕。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碧蓮峯上碑文石刻很多,特別是山腰石壁上刻有清代光緒年間一個草書“帶”子更是令碧蓮生逃。其字形結構意味深長,人稱一字詩,竟包含了“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字的韻味和筆意。從欣賞這個“帶”字,最後我們應該總結灕江的精神就是一個“妙”字,灕江風景的自然美,妙不可言。

各位朋友,今天的灕江遊即將結束,歡迎您及您的朋友下次再來遊覽灕江。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3

獨秀峯又稱紫舍山,孤峯似披紫袍金衣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中心靖江王城內,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的顏延元讀書巖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獨秀峯孤峯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南朝文學家顏延元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峯因此得名。

獨秀峯如擎天柱一樣豎直聳立,峯頂的獨秀亭似乎被託着一般,威嚴而又壯觀。西麓有太平巖,東麓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紀念塔,峯頂有獨秀亭。在獨秀峯下,唐有學宮,宋有鐵牛寺,元稱大圓寺,後改萬壽殿。獨秀峯在桂林市中心,平地拔起,氣勢雄偉,人稱“南天一柱”。原是明靖江王府第,現為廣西師範大學。

明洪武二年,明太祖封侄孫朱守謙為第一代靖江王,傳十四代朱亨加被清滅。由山西麓一條曲折的石磴道上山,穿九曲橋到仰止亭,崖上石刻很多,有唐鄧叔齊《獨秀山新開石室記》、清黃國材題“南天一柱”、清乾隆皇帝詩和慈禧太后書寫的大“壽”字等。明末清初大畫家石濤誕生於此。他是最後一代靖江王朱亨加之子,原名朱若極,明亡時離桂流落他方。

清代將王城改建為貢院,是廣西舉行鄉試,考取舉人的地方。至今在東華門、正陽門、西華門之上,還嵌着“狀元及第”、“三元及第”、“榜眼及第”三塊石牌坊。硃紅大字,十分醒目。中國封建科舉三級: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解元;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會元;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一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騎馬遊街。清嘉慶間臨桂陳繼昌連中三元;道光至光緒年間,桂林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殿試第一,於建章為榜眼,三坊就是分別為他們所立的。

獨秀峯所座落的靖江王城,本為明太祖朱元璋重孫朱守謙藩邸。1920xx年,孫中山先生誓師北伐,大本營便設在桂林王城獨秀峯下,後人為紀念這位不屈不撓的偉大革命先驅,特在其駐蹕處-—月牙池南畔興建紀念塔和仰止亭。

獨秀峯與疊彩、伏波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峯之一,北距疊彩1000米,東距伏波500米,海拔216米,高出平地66米,長120米,寬50米,面積0.61公頃。由3.5億年前淺海生物化學沉積的石灰巖組成,主要有3組幾乎垂直的裂隙切割,從山頂直劈山腳,通過水流作用,不斷溶蝕、崩塌,形成旁無坡阜的孤峯。

獨秀山體扁圓,晨熹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南朝宋顏延之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唐張固詩謂“孤峯不與眾山儔,直上青雲勢未休”。都突出寫它介然兀立的氣勢。南朝文學家顏延元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峯因此而得名。

獨秀亭有石階共306級,在獨秀峯頂,為2層、紅柱、6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周有欄,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雲生足下,星列胸前,千山萬户,盡在眼中。

獨秀峯位於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內,孤峯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素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有南朝劉宋時文學家顏延元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蹟。顏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峯因此得名。假當晨曦輝映或晚霞夕照,孤峯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

20世紀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峯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發現一塊自明清以來就從來沒有被人知道過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書寫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並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4

龍脊古壯寨梯田文化觀景區屬其中之一,位於龍脊村,是具有較高人文觀賞價值和梯田觀賞價值的觀景區。龍脊古壯寨目前有300户人家,1300多人口,有廖、侯、潘三姓,壯族,是廣西北壯的聚居地。龍脊古壯寨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壯族典型“幹欄”建築羣,村寨裏上百年的老房子目前還保存有七座,最早的一座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村寨內還保存有幾户人家連在一起的壯族連屋,古風古韻,極具壯族建築代表性。

龍脊古壯寨至今還保留着許多完整的古蹟:有上百條千迴百轉的青石板路和雕刻精美的青石板橋;有清朝光緒八年修建的大青石條寨門,至今還立於村寨東西兩面;有清朝同治十一年修建的用於防火的太平清缸,清缸至今完好,仍為壯民所用,水缸上的石雕動物栩栩如生、清晰可見;有記載着乾隆五十七年間潘天紅為民請願的《奉憲永禁勒碑》;有康熙六年清庭為征剿湖廣少數民族起義在龍脊札兵駐營的舊址;在村寨的中央還有一口日夜清泉噴湧的龍泉井,井口雕刻着一條石龍,彷彿一條神龍降雨凡間;有雕刻着象徵壯族三兄弟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的“三魚共首”圖案的石板橋;有全國罕見雕刻精美的壯族繡球石碑;村寨內還有許多珍貴的風水樹:有樹齡已有兩百多年的國家一級古樹紅豆杉,樹枝上仍然掛滿了一串串的紅豆;有樹齡已達三百多年的國家重點保護古樹大樟樹,古樹參天至今還能為村民遮風避雨。

龍脊古壯寨是壯族梯田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在清朝時期就以盛產茶葉而聞名,龍脊古壯寨梯田文化觀景區最高海撥1300米,最低海撥350米,這裏的梯田其規模和氣魄之大,巍峨、雄渾,像巨龍一樣綿亙不絕。目前這裏已開發形成“始祖田”、“游龍下江”、 “長溝”三個觀景點。

游龍下江觀景點:在這裏可以看到一層又一層的梯田就在腳下,層層的梯田彷彿手牽着手從河水湍急的金江河盤旋而上,一直修到白雲繚繞的山頭,像巨龍一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穿雲破霧、氣呑山河,尉為大觀。

始祖田觀景點觀景點:龍脊古壯寨是壯族梯田的發源地,也是龍脊始祖田的所在地,在這裏可以側看古壯寨的全貌, 一層層梯田似一圈一圈年輪,使人想起龍脊先民憑着一身熱血肝膽,敲着銅鑼喊着的號子,赤着雙腳光着膀子,揮動着鋤頭在開山造田的滄桑歲月。龍脊的先民歷經幾十代人的努力用血汗和智慧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蹟——龍脊梯田,譜寫了人與自然互生的一首大歌。在這裏可以感受到龍的靈氣,感悟到龍脊文化的博大精深。

長溝觀景點:在這裏可以俯看到龍脊古壯寨的全景,鱗次櫛比的幹欄式吊腳木樓層疊相加,全國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壯族幹欄式吊腳木樓建築羣呈現在眼前。清晨在陽光的照射下,一片片青瓦似巨龍的麟片蔚為壯觀。村寨前那彎彎曲曲的梯田似一首古老的壯歌,曲調婉轉流暢,在龍脊悠悠歲月中唱着那不老的歌謠。

簡易廣西旅遊導遊詞 篇15

陽朔位於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最早確定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灕江邊最美的城鎮,媲美桂林,遊人如雲。

陽朔歷史悠久,人居歷史逾五千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元)置縣,城史已有140餘年。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總面積1428.38平方公里,人口30萬。從桂林到陽朔,水路83公里,陸路6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而且行程盡在自然山水畫廊之中。

陽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百里山川,處於風景如畫,時時秀色可餐。真可謂是大地母親賜予的豐厚禮物,東西文化交流的智慧結晶,尤其是它那四個一、八個景等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紛至沓來。這就是:一條灕江,一條桂陽公路,一條西街、一棵大榕樹;八大景區為:1、世外桃源;2、銀子巖;3、遇龍河景區;4、劉三姐歌圩;5、高田望月;6、鑑山古寺;7、蝴蝶泉;8、聚龍潭……

所有這些形成鏈帶式的主體景觀,成為一個新的旅遊熱點,構成了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陽朔仙境,如今的陽朔已真實地做到了形神兼備,靠自然之美引人,靠人文之美留人。

一位在陽朔西街生活多年的法國商人曾這般深情地表述他對陽朔的熱愛:“我還沒有發現,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生活能比得上這裏的舒適與悠閒。”

洋人眼中的“陽朔休閒”竟然如此地經典,沐浴着東方文化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會更多一份鍾愛呢?君不見?“五一”、“十一”、春節黃金週的桂陽公路上、廣東、湖南、雲、貴、川等地的自駕私家旅遊車結伴飛馳而來;君不見?陽朔縣城通往月亮山、大榕樹、遇龍河景區的每一條路上騎車的揹包人每天都是成羣結隊、浩浩蕩蕩;君不見?銀子巖、世外桃源,還有佛光普照的鑑山寺每天都是遊客雲集,絡繹不絕;君不見?著名導演張藝謀親自執導的《印象劉三姐》生意火爆,每晚加演,還是供不應求;還有多少外國遊客一踏進陽朔這塊風光寶地,不呆上十天半個月,他們絕不忍離去……

所有這一切只詮釋着這樣共同的主題:陽朔,中國旅遊的名縣,世界鄉村休閒的經典,桂林旅遊精品的超市,中國人的精神後花園!

陽朔,的的確確是您的尋夢家園,休閒的勝地,度假的天堂。迷人的陽朔,正以窈窕淑女般的情懷,期待着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