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1

今年76歲的魏德友是一六一團一名普通黨員,自1964年從軍區轉業到一六一團原兵二連工作後,他和妻子劉京好堅守在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是魏德友半個多世紀生活的真實寫照。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1982年,一六一團原兵二連交裕民縣吉也克鎮管轄,原兵二連百餘户羣眾陸續撤離。魏德友主動選擇留了下來,買了3頭牛、20只羊,在這裏放牧巡邊。

原兵二連黨支部撤併後,魏德友幾十年裏沒少交一分錢黨費。“我是一名黨員,時時處處要做與黨員身份相符的事。”魏德友説。

52年來,魏德友傾力做好一件事——為國守邊防。他用實際行動鑄成了邊境線上“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他和劉京好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52年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堵截臨界牲畜上萬頭(只),勸返臨界人員千餘人次,至今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我就是在放牧時多操了份心,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魏德友説。

退休後,魏德友夫婦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二人每月有近5000元的養老金,兒女們也多次勸他們回山東老家安享晚年。魏德友卻説:“我們身板還硬朗,等幹不動了再説吧。”

“長年累月在荒郊野外過這樣的苦日子圖啥哩?”有人這樣問他。

魏德友的回答很簡潔:“守在這裏心裏踏實!”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2

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黃昏,是一種空曠而孤寂的美。

當橙紅色的日輪墜向遼闊的地平線,草原深處的涼意漸濃,黑夜張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弔的白楊昂首堅挺,流連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餘輝,草原的牧民們揮鞭趕着牛羊,從薩爾布拉克草原毗鄰邊境線的春秋牧場遷移到別處的夏季牧場。

一望無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歲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隻羊。守邊了半個多世紀,這位有着32年黨齡的老黨員習慣了孤獨的生活。

用木條插上了羊圈的門,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牀上。門外羊圈裏時不時傳來一兩聲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動的崗哨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的巡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牧民們搬走後,草原變成了“無人區”,發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對較大。塔城裕民縣邊防大隊政委葉爾那説。

魏德友是主動選擇留下來的。過着“家住路盡頭,放牧就是巡邏”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來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邊境線,看有沒有人員經過的痕跡,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況。

幾個月前,3個年輕人騎着摩托車往邊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鐵絲網跟前截住了他們,勸他們離開。

半個多世紀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餘隻,未發生1起涉外事件。

“這是我和戰友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動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説。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邊境最危險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説,他和守邊牧民堅持通過放牧的方式捍衞領土,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也不曾後退。

1973年,魏德友騎馬沿着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等到飛機離開後,他在盤旋區域內尋覓可疑跡象,發現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向連隊彙報展開地毯式搜索,最終可疑的人退回到邊境線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沒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邊遭遇暴風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個多小時。兒女擔心父親的安危,央求他回家養老,但一直沒能説動。

魏德友的妻子劉京好告訴記者,對邊境,魏德友有割捨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邊境看看,就感覺少了點東西。

“現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説完向着羊羣小跑一陣,像是示意記者:自己身體還硬朗得很。

50台收音機

魏德友脖子上總掛着1台黑色收音機。這是兩年前趕集的時候花80塊錢買的。收音機掉漆的地方鏽跡斑斑,坑坑窪窪的摔打痕跡記錄着歲月的磨礪。

對這個不抽煙不喝酒的老人來説,收音機是除妻子劉京好之外的另一個“老婆”——放羊的時候,巡邊的時候,種菜的時候,機子不會離身。

“除了睡覺,其他時候都開着。”草原上信號不穩定,只能搜到4個台,但有新聞、能聽歌,魏德友已經知足了。

草原風大夾帶着沙土,收音機特別容易壞。從1964年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六一團兵二連屯墾守邊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壞了50台收音機。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機,是魏德友52年守邊歷史的見證。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從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30多名戰友遠赴萬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墾戍邊。

緊接着,他從老家接來劉京好,在邊境安下了家,養育了兒女。

半個多世紀以來,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一茬接着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

幾十年來,老兩口很少外出,想孫子孫女了,就讓他們過來住上幾天。

他可以過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簡陋的家。

用報紙糊的“天花板”已經泛黃,1張木頭桌子歪扭地立在坑窪的泥土地面上,家裏只有4張凳子,來人多了只能坐牀上。

房子裏沒有通常照明電。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陽能發電機每天只供兩個燈泡的簡單照明和手機充電;除了收音機和手電筒,房裏再也看不到其他電器。

夫婦倆吃的米麪需要小女兒翻越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裏打出來又鹹又苦的鹽鹼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過着這樣的苦日子。而原本,他們可以過比這好得多的生活。

從兵團退休的時候,魏德友每月能領到將近3000元的退休工資,加上妻子劉京好的2019元,足夠老兩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連隊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沒有去住過1天。

前幾年,劉京好感染了布魯式桿菌。這種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發作起來會導致發高燒、渾身疼痛。劉京好時常要到城裏的醫院住院,留下老伴一個孤零零守邊。

魏德友在連隊放過牛羊、餵過豬,退休後還替別人打工代牧過。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時候被捲進了機器裏,拔出來後10個手指頭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艱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從未讓魏德友退縮過。“只有守在這裏,心裏才踏實。”這個信念一直植根在這名老黨員的心裏。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3

姚春桃,女,土家族,大專文化,現年34歲,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天子山景區辦事處司機、出納、食堂管理員、義務諮詢員、辦公室內勤。

一、堅守高山景區旅遊服務崗位,20xx年矢志不渝。

從1997年5月被招錄到天子山景區辦事處工作起至今,近20xx年來,姚春桃同志一直在天子山景區辦事處的基層旅遊服務崗位工作,先後從事過遊道清潔員、食堂大師傅、司機、出納、食堂管理員、義務諮詢員、辦公室內勤等各種工作,以及工青婦組織聯絡、單位接待等綜合性工作。無論在什麼崗位上,無論是直接面對遊客還是間接服務遊客,姚春桃同志始終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無怨無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提供了無微不至的服務。姚春桃同志一直都在超負荷地工作,20xx年來,加起來的休假時間沒有超過400天(其中生小孩的產假僅用了150天),節省出來的1000天以上正常休假時間都一心一意地撲在了工作上。旅遊淡季,姚春桃的每天工作時間均在8-10個小時之間;旅遊旺季,姚春桃的每天工作時間均超過12個小時,有時候甚至達到16個小時。巨大的工作勞動量和極強的工作責任心,造成了她很少關心和照顧家庭的不良局面,導致她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嚴重失衡。因為工作,姚春桃一直覺得她愧對家庭。

二、勤勞肯幹,吃苦受累,工作起來總是搶在人前。

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等不靠,積極肯幹,勤勞樸實,工作起來總是搶在人前。這是近20xx年來,所有同事們對姚春桃同志的由衷評價。在負責天子閣至天台觀景台路段超過2公里的遊道上開展保潔工作期間,所有的保潔工作基本上都是她一個人完成,幾乎無人替班。那個時候,這條遊覽線是遊覽熱線,保潔工作十分繁重,可是姚春桃始終第一個上崗,來到責任路段,最後一個下班,做到全天候保潔。姚春桃一直踐行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提出的“取消罰款,流動清掃,你扔我撿,以德服人”的遊道保潔理念,在負責天子山景區點將台遊覽線全程路段保潔工作的時候,她已經身懷六甲,仍然堅持工作,直到懷孕8個多月、孩子快要臨盆,她才休假回家待產。一名陝西遊客在該路段邊遊覽邊丟垃圾後,被姚春桃挺着大肚子還堅持保潔的行為深深感動,不僅自己爬到遊道外側把垃圾撿起來,還一邊扇着自己的耳光一邊真誠地向姚春桃道歉,讓來此遊覽的中外遊客都對武陵源核心景區的保潔員伸出了讚揚的大拇指。

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的工作精神勇氣可嘉。

近20xx年來,姚春桃的工作總是很多很雜,經常面臨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尤其是XX年1月獲得c1駕照,擔任單位小車司機以後,她多次半夜或者凌晨,駕車護送患了重病的遊客和景區工作人員,從天子山景區前往張家界市區進行搶救。為了及時趕回單位,不耽誤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她經常連夜一個人駕車返回天子山景區。作為一個女駕駛員,她迎難而上,積極主動地克服困難的工作勇氣,讓所有的同事和中外遊客都欽佩不已。20xx年度特大冰凍期間以及其他年份景區冰凍期間,姚春桃不顧自己是個瘦弱的女人,在汽車和索道停運的情況下,多次從武陵源區政府出發,揹着蔬菜等生活物資,徒步進入景區,攀爬並經過南天門遊覽線,汗流浹背地登上高高聳立的天子山,接着又馬不停蹄地為留守在旅遊服務崗位的同事生火做飯。

四、服務熱情,諮詢周到,不怕麻煩,歷經千錘百煉。

旅遊服務是一項服務對象天天在變,但是服務內容卻千遍一律的繁雜工作。在多年從事義務諮詢台值班工作期間,姚春桃始終保持着一顆火熱的愛心,熱情周到地為遊客服務,利用女性温柔的特點,解答了萬千遊客的各種旅遊諮詢問題,深受遊客的好評。20xx年8月,貴州遊客劉姓老太太與女兒走散,晚上6點半還坐在賀龍公園大門口苦等。在語言交流不順暢的情況下,姚春桃通過老太太戴着的旅行帽上的標識,打電話到貴陽114查詢台,找到貴州中旅以後再找到張家界本地的地接社,才和老太太的女兒聯繫上。在女兒已經下山,無法連夜上山的情況下,姚春桃不厭其煩地安排老太太住在天子山上的農家,直到第二天老太太的女兒將她順利接走。像這樣的事例,對於姚春桃來説,數不勝數,實在太多。

近20xx年來,姚春桃同志矢志不渝地紮根在旅遊基層服務崗位,因為工作突出,表現良好,多次被天子山景區辦事處評選為年度先進個人和優秀工作者,並先後兩次被武陵源區人民政府嘉獎。姚春桃同志以一個旅遊從業者的道德操守和自己微薄的力量,始終在為中外遊客提供着自己的熱情服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着武陵源區“打造世界旅遊精品”的宏偉目標,為武陵源區旅遊經濟發展建設的五彩藍圖奉獻出了自己那一抹燦爛耀眼的獨特光彩。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4

“真正實幹的好乾部!”

《這位當代“愚公”,在懸崖峭壁上鑿出7千米水渠,現實比神話傳説更震撼!》,4月19日,來自中國日報網的雙語新聞,早早突破10萬+的閲讀量。網頁的下面,好評如潮,點贊無數。

“感動!看得我眼睛都濕潤了,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還能叫苦嗎?”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發鑿渠。”

“感動中國就應該是這樣普通而偉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國的主流媒體把目光都放到了貴州遵義,聚焦到老共產黨員黃大發同志身上,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懸崖絕壁上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華社發佈長篇通訊《為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19日,人民日報以《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為題對黃大發事蹟進行報道;20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以《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為題,作了長達4分50秒的新聞報道。

幾天來,國家級的報紙、網站、電視台,都陸續對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蹟進行各具特色的報道。

“大發渠”的新聞報道在播州區引起強烈反響。全區黨員幹部和80多萬人民羣眾,自發地掀起了向老支書學習、向老支書看齊的熱潮。

“黨員幹部必須裝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乾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辦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鴨溪)經濟開發區的幹部魯迅雷,在參加單位組織的集中學習後,由衷地感慨道:黃大發一生只為一道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再學習,再宣傳,全區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為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播州區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5

黃澤東,男,21歲,漢族,共青團員,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加重後,主動參與市中區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他不怕危險和困難,自願申請到路途遠、人流和車流量大的黃河湖高速路口開展體温檢測、車輛信息登記。在志願服務中他認真負責,勤于思考,發現並指出個別工作人員在使用電子體温槍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向所在服務點反映,促進了電子體温槍的正確規範使用。

他先後在黃河湖高速路口、白馬高速路口、樂賢街道高壩電廠、邱家嘴農貿市場開展體温檢測、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服務時長102小時,檢測車輛360台,檢測人員3000多人。

他説:“新時代青年,應該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黃禧,女,20歲,共青團員,川北醫學院在讀大學生。先後前往龔家衞生院、牌樓街道廟兒山社區以及市中區高速路口開展體温檢測、車輛信息登記。截止目前,服務時長120小時,體温檢測車輛3000餘台,檢測7200餘人。

她説:“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有一分熱,就應該發一分光,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申明月,女,19歲,共青團員,看到共青團內江市市中區團委“鄰里守望、共同戰役”的倡議書後,成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在牌樓街道環城路協助社區封閉式管理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

問及為什麼要成為疫情防控志願者,她説,“因為這次疫情,學校也推遲了開學,想在這段時間盡己所能助力防疫工作,所以就報名加入了志願者隊伍。”今天是她堅守防控崗位的第8天,在人潮攢動的卡口點,她稚嫩的臉龐難免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她仍盡心盡責守崗位,穩中有序做好各項防疫工作。面對家人與朋友的不解,她説:“作為一名大學生,就應該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為防疫工作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她用勇敢傳遞了正能量,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她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榜樣。

黃雪,女,21歲,共青團員,成都醫學院畢業學生,在市中區團委疫情防控的倡議下,成為了市中區疫情防控志願者,在市中區高速路口開展體温檢測、車輛信息登記,服務時長120小時,檢測車輛7100台,檢測人員9100人。

她説:“放假在家,看着一天天通報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字,心裏很着急。自己是醫學院的大學生,希望能夠為此次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雷亞軍,男,33歲,市中區一位普通的農民工,在共青團內江市市中區委的倡議下成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先後在牌樓街道廟兒山社區、黃河湖高速路口、市中區高速路出口開展體温檢測、車輛信息登記。截止目前,累計檢測車輛4000餘台,檢測人員9200餘人。

踏實質樸的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勇敢者中的一份子,為市中區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謝這場疫情戰役中的“最美逆行者”們。謝謝你們英勇無畏的奮戰!

你們的存在是這場疫情時節裏最美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