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精選4篇)

欄目: 精選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7W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 篇1

農户餘糧增多,結構不盡合理,糧企肩負重任,根據省市糧食局的統一部署,開展了農户糧情調查,調查資料顯示,農户餘糧增多,品種結構不盡合理。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精選4篇)

一、農户餘糧增多

xx年末農户餘糧65.98萬噸,其中小麥3.76萬噸,稻穀57.50萬噸,玉米1.42萬噸,xx年末餘糧增10.38噸,其中小麥0.16萬噸,稻穀13.90萬噸,玉米減少2.18萬噸。

二、品種結構不盡合理

xx年全年糧食產量68.87萬噸,其中小麥16萬噸,稻穀43.35萬噸,玉米3.1萬噸,當年消費42.63萬噸,其中小麥6.73萬噸,稻穀17.47萬噸,玉米10.78萬噸,當年可差出糧食26.34萬噸,其中小麥9.27萬噸,稻穀25.88萬噸,玉米差入7.68萬噸。

三、原因:

(一)產量因素:

由於國家十分關心“三農”問題,實行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加之農民科學種田,使糧食連年增產,xx年主要糧食產量比xx年增3.50萬噸,其中小麥增1.50噸,稻穀增3萬噸,玉米基本持平。

(二)消費因素:

1、農民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⑴由於外出勞務人員逐年增多,在家種田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對糧食的消費相對較小。

⑵是全國有名的長壽之鄉,小富了的農民開始講究營養搭配,多吃瓜果蔬菜已成為時尚,肉蛋食品也已搬上了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2、飼料用糧減少

xx年牲豬上市量65萬頭左右,比正常年景的80萬頭以上減少了15萬頭,按每頭豬耗用150公斤糧食計算就少了飼料用糧11萬多噸。

3、種子用糧減少

由於科學種田,精耕細作,已不是過去的“一熟稻、一熟麥、一直種到鬍子白”的粗放種植,絕大部分老百姓都是買優良品種,用以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不再是一個品種連續使用若干年,造成品種的嚴重退化。

(三)流通因素

稻穀庫存增多的主要原因,xx年受稻飛蝨等蟲害的危害較大,有數量沒質量,品質下降,xx年稻穀市場又不十分景氣,大米加工企業銷往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大米數量急劇減少,由於價格原因,穀賤傷農,農民不願意把優質稻米低價賣出,待價而沽。

四、國有糧食企業肩負重任

糧食問題,上維國事憲政,下系黎民百姓,關乎國計民生,糧食工作,既為耕者謀利,又為食者造福,服務千家萬户,我市xx年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從農户收購的糧食11.82萬噸,其中小麥9.35萬噸,稻穀2.46萬噸,其中小麥佔全社會小麥的94%,銷售給農户的糧食20.9萬噸,其中小麥2.42萬噸,稻穀基本無銷售。玉米1.36萬噸,銷售份額只佔了全社會糧食銷售的26.8%,其中小麥29%,玉米22%,主渠道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是養殖大市,按牲豬上市量80萬頭,家禽3000萬羽計算,就需購進飼料必須的玉米20萬噸。糧食人要在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一方面要把農民兄弟的餘糧收上來,一方面把農民兄弟必須的糧食品種購回來,實行餘缺調劑,滿足需求,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的全面騰飛,服務“三農”挑起“糧食人”的大梁。我們要抓住國家賦於的政策、資金、倉儲等優勢,利用火車站貨運開通的便利,把山東、河南及東北的糧食貨源組織回來,滿足xx市場的需要,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再塑糧食人的風采,再樹糧食行業的新形象。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 篇2

開展準低温儲糧技術試驗,促進儲藏技術由傳統向綠色生態型轉變。

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主要理念,隨着消費結構升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綠色、無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對作為食品和飼料重要原料的糧食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對糧油儲藏技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綠色儲糧技術概述

綠色儲糧技術,即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儲糧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在糧食儲藏過程中,儘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藥劑,以調控儲糧生態因子為主要手段,從而達到保護環境,避免儲糧污染,確保儲糧安全,使人們吃到新鮮營養可口無毒的放心糧的技術,主要包括低温或準低温、氣調、非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技術。我國地域廣闊,要根據不同儲糧生態區域的氣候特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儲糧技術。

二、開展稻穀準低温儲糧技術試驗

為適應居民口糧消費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況,市政府從開始增加稻穀儲備數量,目前庫存規模達幾十萬噸。

北京屬於華北乾熱儲糧生態區,為典型的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温10℃-12℃,1月平均氣温-7℃至-4℃,7月平均氣温25℃-26℃。極端最低氣温-27.4℃,極端43.5℃。優質粳稻穀儲藏品質變化快、保鮮困難、不易度夏,隨着北京地區優質粳稻穀儲存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保持儲存品質成為突出難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穀在北京地區環境條件下的安全儲存技術,指導北京市稻穀科學儲存,確保稻穀在儲存年限內品質良好。

(一)稻穀準低温儲糧大規模生產性試驗歷時3年,取得成功

為解決北京地區稻穀度夏難題,市糧食局在北京儲備糧庫中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稻穀準低温儲藏的大規模生產試驗。

從到,對北京市房山糧貿總公司等4個儲糧單位的9棟倉房,總量5萬噸的黑龍江產粳稻穀進行了儲備稻穀安全儲存生產性試驗。各承儲單位根據北京地區的儲糧生態特點,採用以準低温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綜合科學保管措施,確保了市儲備稻穀安全儲存三年目標的實現。

通過分析華北乾熱儲糧生態區特點和影響儲糧安全的生態因素,提出了針對北京地區的安全儲糧優化方案,包括適合的儲糧倉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適用的儲糧技術。通過延長稻穀儲存年限的生產性試驗,探索出實現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藥劑燻蒸保管的綠色儲糧之路,為首都糧食宏觀調控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

(二)稻穀準低温安全儲糧試驗結果分析

1.北京地區稻穀儲存的倉房條件

通過試驗可以認為,適合北京地區稻穀安全儲存的最佳倉型是保温隔熱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倉。同時採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陽面門窗,隔斷環流燻蒸管道等倉房保温隔熱措施,提高倉房的隔熱性能。以此在冬季通過機械通風或自然通風降低糧堆温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倉糧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糧堆導熱性不良,所以在整個度夏期間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區儲存市儲備稻穀的倉房全部採用高大平房倉。

2.控制糧堆表層糧温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下,通過各種措施將高大平房倉倉温控制在26℃以下即具備了稻穀安全儲藏的基礎。北京北部地區承儲單位充分利用儲糧生態環境的優勢,在不配備製冷設備的條件下,採取各種對策,合理控制倉温糧温,為稻穀安全度夏創造有利條件;平原地區承儲單位採用機械製冷降低倉房上層糧温的方法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儲存市儲備稻穀的高大平房倉全部採用機械製冷方式降低倉温。

3.實現稻穀儲存年限延長到三年的目標

以儲糧生態理論為指導,以綠色儲糧技術為主要手段,對試驗高大平房倉保温隔熱改造,並採用多種科學保糧措施,做好糧情監視和稻穀品質跟蹤,延緩稻穀存儲期間品質變化,使稻穀安全度夏,指標全部在宜存範圍內,品質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儲備稻穀儲存年限由規定的二年延長到三年,為北京市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決策支持。

(三)稻穀準低温安全儲糧試驗的主要技術創新點

1.製冷方式優化集成。根據四季氣候特點和稻穀糧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區稻穀準低温儲藏技術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温作為冷源降低糧堆温度;夏季採用製冷空調機產生的冷量抵消倉房外部傳入倉內糧堆上部空間的熱量,從而控制糧堆表層糧温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區則利用晝夜温差採用風機排除空間積熱,利用自然低温和多種降温方式的優化組合,低成本高效益實現稻穀常年準低温儲藏。高大平房倉稻穀糧堆常年保持準低温狀態,在整個存儲期間,不使用化學藥劑燻蒸,不在糧堆施藥,稻穀儲存品質良好。

2.稻穀倉房設施優化集成。北京地區稻穀準低温儲藏技術選用高大平房倉作為準低温長期儲存的倉型。通過在倉房房頂噴塗反光隔熱塗料,將倉房門窗與通風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進行密閉,隔斷封堵環流內、外燻蒸管道的連接等多種方式進行倉房隔熱改造,提高倉房的保温隔熱性能,保持高大平房倉稻穀糧堆巨大容積的冷心。通過這些對倉房設施的優化集成,為北京地區實現稻穀準低温儲藏提供了很好的倉房條件。

三、促進北京市儲糧技術由傳統向綠色生態型轉變

(一)加大倉儲設施投入,改善倉儲條件

倉儲設施建設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多年來本市不斷加大投入,重點建設了一批新型房式倉房,1998年到十年間,新建倉房數量達到184.4萬噸,各單位為新建倉房配套購入了各種倉儲設備和檢化驗設備,大大改善了本市倉儲設施條件,為糧油安全儲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新建倉房以隔熱密閉性能良好、配套儲糧設備先進、儲糧新技術應用方便的高大平房倉為主,改變了過去房式倉比例偏低、多種倉型並存的倉型結構佈局,使得房式倉佔到了總倉容的76.3%。同時淘汰了大量隔熱性能差、倉容小的落後倉型,包括土堤倉、鋼板倉、簡易倉等。

(二)積極開展非化學藥劑防蟲技術試驗

在推廣稻穀準低温儲藏技術的同時,市糧食局還積極推進其它形式的非化學藥劑防蟲技術試驗。

儲糧害蟲防治工作是糧食保管的難題之一,通常採用磷化氫燻蒸防治儲糧害蟲,並輔以敵敵畏、馬拉硫磷、書蝨靈等各種化學防蟲劑。採用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不僅威脅操作人員身體健康,而且污染環境,還在糧食中有化學藥劑殘留。而惰性粉顆粒上存在着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強的吸收水分和蠟質能力。當儲糧害蟲接觸到惰性粉顆粒後,這些顆粒吸收害蟲體壁表層防水結構蠟質層上的蠟質,破壞害蟲體壁保持水分蒸發的功能,導致害蟲失水死亡。

平谷北楊橋、山東莊糧食收儲庫和西南郊糧食收儲庫分別在惰性粉防蟲技術方面開展了試驗。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糧食正常儲存期內(2~5年)常年有效。相比“雙低”儲藏可節約費用,並減少或免除了化學藥劑燻蒸,避免了藥劑污染和殘留,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化學藥劑使用量逐年減少,糧食儲存品質逐年提高

應用準低温儲糧技術及其它非化學藥劑害蟲防治技術後,本市儲糧單位化學藥劑使用量逐年減少。初步估計,如果應用稻穀準低温儲糧技術後將減少50%磷化鋁用藥量,全市稻穀燻蒸藥劑每年減少約500kg磷化鋁使用量。

多年來經過開展綠色儲糧技術推廣應用,特別是推廣準低温儲糧技術,有效延緩了儲糧品質劣變,延長了儲存年限,實現了糧食保質保鮮。比如,稻穀儲存品質在未採用準低温儲糧技術儲存之前,兩年後其儲存品質判定指標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採用準低温儲糧技術後,經過三年儲存稻穀脂肪酸值仍在宜存範圍內。準低温儲藏技術在本市的全面推廣,大大提升了本市糧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儲備糧已實現連續兩年100%宜存率。

四、推廣綠色儲糧技術的社會效益

通過多種優化組合技術手段實現稻穀準低温儲糧,所應用的各種技術對環境、糧食和操作人員而言均為綠色環保,避免了傳統應用化學藥劑對環境和糧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會效益

1.保護自然環境。改變了傳統利用化學藥劑殺滅和控制儲糧害蟲和微生物的做法,減少了化學藥劑對空氣、水等自然環境的污染。在保障社會安全方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2.保護了人員健康。由於準低温技術本身是一種物理的殺蟲和儲藏技術,對於操作人員身體健康是安全的。該技術的應用替代了傳統的化學技術,避免了化學藥劑對施用人員身體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員的健康水平。

3.增強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學藥劑在糧食中有少量殘留,對加工後成品糧的食用安全構成一定影響。隨着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對糧食在生產、儲藏、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採用技術提出了更加綠色環保的要求,準低温儲糧技術符合人們這一要求,為放心糧油在儲藏環節提供了重要保證。

(二)經濟效益

稻穀準低温儲存項目的實施,使稻穀儲存年限由原來的2年延長至3年,降低了糧食輪換相關費用,節約了市財政每年用於糧食的費用補貼資金。

1.據初步測算:保管期限由2年延長至3年,則每年糧食輪換量就會相應減少17%,三年共計減少稻穀輪換數量22.95萬噸,其中:6.8萬噸,7.65萬噸,8.5萬噸。輪換數量減少相應地減少了輪換價差補貼和輪換費用補貼。

2.經測算:儲備稻穀採用準低温儲存三年時間共計節約財政費用補貼資金5700萬元,其中:節約費用1700萬元,節約費用1900萬元,節約費用2100萬元。

五、今後努力方向

(一)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的科技應用和創新人才。各承儲單位的糧油保管員和糧油質量檢驗員參差不齊,個別單位的糧油保管員和糧油質量檢驗員年齡結構偏大,中高級職稱比例較低。這些是提高本市科技儲糧水平的制約因素。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高素質儲糧科技人才隊伍是做好儲糧科技工作的基礎和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和“實事求是”的思想,在工資待遇、技術培養等方面向工作在倉儲一線的人員傾斜,激發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投身於糧食科技創新事業。加強糧食科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豐富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優化人員結構,實施競爭激勵機制,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儲糧科技人才隊伍。

(二)繼續改善倉儲設施條件,適時提高糧油保管的費用標準。經過多年倉儲設施建設,本市糧食倉儲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承儲單位倉儲能力整體水平大幅提高。但本市承儲單位電子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有部分單位倉儲設施設備陳舊,缺少正規的低温倉和準低温倉,同時糧油保管的補貼費用標準多年沒有改變。良好的儲糧設施硬件條件和恰當的保管補貼費用標準是做好糧食儲藏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繼續維護和更新倉儲設施設備,調整優化倉房倉型佈局結構,充分發揮各種倉房倉型優勢,不斷提升本市承儲單位的電子信息化應用水平。

(三)繼續開展北京地區糧油綠色儲藏試驗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進行準低温儲藏,在倉房改造、製冷設備和隔熱材料購置、製冷設備夏季運行電費等方面的費用較大,惰性粉殺蟲劑的費用支出也比磷化氫燻蒸所需的藥劑費用高。通過綠色儲藏技術保管的糧食,由於在銷售環節尚未體現出準低温儲藏糧油的價值,承儲單位沒有從該技術的應用中直接受益,影響他們推廣的積極性。

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為確保北京地區綠色儲藏技術全面推廣,應通過積極爭取國家科技立項、財政支持、相關建設項目配套等途徑獲得國家對儲糧科技的投入。各個糧食承儲企業也應建立儲糧技術應用投入制度和儲糧技術專項資金。

環保、綠色、生態、節能是儲糧科技發展的方向,稻穀準低温儲糧技術在本市的成功應用符合儲糧科技的發展方向。市糧食局將繼續推廣應用低成本、高效益的各類儲糧新技術,促進市儲糧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本市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水平。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 篇3

國家發改委和糧食局明確指出:在期間,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糧食物流體系,降低糧食流通成本,增加糧食的流通價值。我縣是缺糧縣,糧食物流在全社會物流中佔有較大的比重,作為缺糧縣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糧食物流特點決定了我縣必須大力發展糧食現代物流,與糧食主產區之間建立糧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實現科學流動、暢通運輸,大大提高糧食流通效率,促進傳統物流模式向現代物流模式的轉變。

一、我縣糧食物流現狀

我縣位於浙南山區,330國道和金温鐵路穿境而過;全縣歷來重視糧食種植,歷年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和產量中的比重達60%,20xx年全縣户籍人口44.1239萬人,人均耕地面積0.3814畝,糧食產量7.12萬噸。按全縣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糧食產量161.36公斤,約50%的糧源需要通過外調進行供需總量平衡,由於城市化加快和糧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糧食購入量由20xx年的7.18萬噸提高到20xx年的9.51萬噸,主要流入為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區。我縣流入的糧食主要是為了滿足居民消費的市場調劑和飼料加工需要。目前我縣從事糧食加工、轉化、個體私營150多家,其中一個國有糧食收儲公司2個收購站點,11900噸的倉容,10餘台的輸送機,進糧機2台等等進出倉設備。在糧食庫存方面,積極開展科學保糧,散裝儲存率達到85%。糧食運輸中形成以鐵路運輸為主幹、公路運輸為輔助,依託交通運輸網絡連接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總體佈局,糧食儲運環節初具機械化水平,使糧食物流作業基本銜接配套,這些都為建立現代化的糧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我縣糧食物流存在主要問題

(一)物流觀念淡薄,缺乏現代糧食物流意識和適應現代物流及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相當一部分領導和企業糧食物流觀念落後,尤其對現代糧食物流的涵義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為主導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思維定勢。在觀念上沒有接受現代糧食物流理念,對物流的推進放任自流,只強調等待上面投資的被動性,而淡漠了其通過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思想來參與提供服務的主動性。把糧食物流只簡單的看作是糧食運輸和裝卸等,而沒有把糧食物流擴大到糧食生產佈局、種植結構調整、糧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環節,缺乏現代物流技術素質。由於體制原因,我縣糧食系統近幾年基本沒有引進人才。若要實施糧食物流的現代化戰略,急需熟悉我縣糧食系統狀況並具備現代營銷理念和掌握現代物流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雖然通過各種培訓方式正在加強,但是相對市場需求還相當滯後。

(二)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統功能不強,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對糧食外運的樞紐自控力,管理體制滯後。今天的我縣糧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當地的社會車輛通過公路交通運輸和鐵路運輸,(約外運糧食的9.50萬噸左右),就儲備糧輪換外調入稻穀3022噸。物流專業化程度低,功能、技術單一,對外運糧食的重要樞紐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樣也缺乏規模效應和整體協同效應,直接制約了我縣現代糧食物流的發展。

2、缺乏現代糧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總成本偏高。我縣糧食流通形式單一、私企運輸量小、中轉環節過多,糧食“散運”率較低。雖然多年來在國營糧食收儲公司在糧倉建設等硬件設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糧庫都實行了散存,但對糧食運輸、流通、加工建設方面研究,糧食物流設施仍比較落後。專業化物流企業少、服務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設發展緩慢,缺乏大型糧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適應物流發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從近十年全縣的糧食生產情況來看,正常情況下年平均產量基本在7.12萬噸左右,糧食的產銷比例很高。雖然也有一些糧食加工企業,但糧食深加工能力不強,糧食產業集中度不夠,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和輻射能力較弱。

(三)信息管理滯後,缺乏現代糧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縣糧食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數糧食企業之間幾乎是相互獨立、相互隔絕,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糧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嚴重落後,導致了我縣糧食物流多方參與、無序流動、交易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惡性競爭等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過程中損失,阻礙了現代糧食物流發展的進程

三、我縣現代糧食物流發展的基本思路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發展現代糧食物流已成為糧食行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它不僅僅是物資的簡單運輸,而是涵蓋了商品流通的全過程,是包括糧食運輸、儲存、裝卸、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應用的一條完整“環節鏈”系統。

(一)提高素質,增強和培養企業現代糧食物流意識。我們認為,物流人才是糧食物流發展的關鍵,是推動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的動力源泉。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通過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培養和引進糧食現代物流的各類專業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積聚效應,提升糧食現代物流業和加工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和普及現代物流的經營管理理念,積極引進現代物流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按照一體化、信息化、標準化的要求,增強物流服務能力。

(二)整合物流資源,提升物流設施的功能。

糧食物流園區是物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發揮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我們要根據糧食物流市場的實際需求,制定物流園區建設規劃,為發展大型糧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礎。因此要重點建設我縣糧食倉儲、裝卸搬運、配載、加工、運輸和信息服務為一體化物流中心。優先整合存量資源,改造、整合現有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資源,優先整合和利用現有社會物流資源,建立跨市縣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糧食物流節點和基地。改革現行行業管理體制,打破部門和地區分割,促進物流服務的市場化和資源社會化,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寬市場準入,培育專業物流服務企業。促進現有運輸、倉儲、外貿、批發企業的服務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鼓勵運輸、倉儲、配送、貨運代理、多式聯運企業通過參股、兼併、聯合、合資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促進各類糧食企業兼併、重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物流和糧食加工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行業集中度,擴大經營規模,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的專業物流企業。

(三)大力抓好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實現糧食“四散化”。發展“四散化”即散裝、散運、散卸、散存一體化運行,是提高糧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糧食流通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四)提供配套政策,為糧食物流企業護航。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營造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調動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的積極性。重點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以多種方法吸納資金並注重投資的經濟效益;政府要為現代物流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政策和體制環境,支持和引導現代糧食物流業的發展。制定有利於糧食物流“四散化”的價格、運費、税收等政策,推動現代糧食物流發展進程。

(五)建造xx縣中心糧食儲備庫,省政府確定我縣的儲備糧720萬公斤,縣週轉糧400萬公斤,積極籌建規模用地1.333公頃,儲糧1200萬公斤,5.5萬公斤油庫及配套設施總投資為1851萬元的糧食儲備庫是當務之急,是滿足糧食購銷市場宏觀調控和現代物流管理的需要。也是為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國民經濟動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積極創新是糧食物流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首先要注重“產前物流”要合理規劃糧食產業的結構和佈局,改變傳統上糧食產業小規模、分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擴大優質糧食流通規模和生產經營規模。其次要注重“產中物流”,要在糧食精、細、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加快糧食加工企業建設,延伸糧食產業,精心打造企業品牌。第三要注重“產後物流”,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糧食流通的現代化。為促進糧食合理流動,作為缺糧縣我們要和產糧區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係,互惠互利。我們今年儲備糧輪換就外調糧食3022噸。所以“產銷對接”有利於在糧食缺糧區和主產區之間搭建糧食流通的快速通道,有利於在運輸上做到統籌安排、科學調度,避免糧食運輸過程中的倒流、迂迴運輸等不合理現象。

(七)構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化進程。中心糧食儲備庫建成後包括糧情檢測與控制系統,計算機網絡,機械通風,環留燻蒸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建設符合現代糧食物流,首要的問題就是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糧食流通產業。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建立糧食物流信息系統和供需雙方相連的電子網絡,通過糧食信息平台將購銷聯結起來,實現從糧食收購、流通、加工、儲存和運輸優化等物流環節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糧食物流在各節點的工作效益達到最優化。加快構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機制,提高物流領域的信息化水平。

糧食生產調研報告 篇4

近幾年來,我局的信訪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信訪工作的新機制、新舉措,創新信訪工作格局,把握信訪工作重點,提高信訪工作水平。今年以來,全系統沒有新的信訪案件,沒有出現集體上訪,有力地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工作大局。

一、整體聯動,構建信訪網絡新格局

我局的信訪大調解工作緊緊圍繞市政府信訪大調解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了系統內網絡體系,各單位建立健全了以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實行“一把手”總負責,分管領導專管,信訪專兼職人員具體抓的工作制度。二是確立目標考核責任制,我們做到把信訪工作同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同獎懲,在年初研究制訂了《xx市糧食局共性目標考核辦法》,明確獎懲制度。三是工作同步,形成合力,市局今年三次組織召開基層領導工作例會,研究、分析部署基層工作,解決處理重大信訪問題,如原平潮糧管所部分職工上訪強佔倉庫問題,我局多次召開基層領導會議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研究制定工作計劃,目前對原平潮糧管所部分職工強佔倉庫的問題已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解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四是抓好信息反饋,充分發揮各單位信息員作用,加強對集體上訪,異常上訪的信息監控,協調處理和督辦反饋,做到上下聯動,點面結合,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二、關口前移,重點控制集體上訪,越級上訪

立足抓早、抓小、抓苗頭、抓源頭,把信訪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基層,把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大一線信息掌握,使大量信訪問題解決在基層。

一是變上訪為下訪,根據市信訪工作的要求,我們在做好羣眾信訪工作的同時,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我局每月都有幹部下基層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各職能科室同企業都有掛鈎聯繫點,市局基本掌握企業的動態。

二是強化信息工作,認真貫徹信訪重點管理暫行規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健全了工作網絡,狠抓了工作落實,使一些重要的社會動態、信訪信息得到了及時蒐集、迅速傳遞,對基層企業發生的矛盾要求各單位及時向市局彙報,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市局派人幫助解決。對集體上訪,我們要做到黨政主要領導及時迅速趕赴現場,把集體上訪的職工勸回本單位接待處理,遏止了集體上訪、越級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是加強信訪法規宣傳,增強廣大幹部職工的信訪意識,在信訪接待過程中,認真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國務院頒發的《信訪條例》以及《xx市羣眾逐級上訪和接待處理暫行規定》等信訪法規和規定,努力使廣大人民羣眾增強依法信訪的觀念,自覺做到逐級上訪、依法上訪,從而減少了越級上訪和羣訪。如有個別改制企業的職工,因對政策不理解和個別人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串連拉幫曾多次準備集體上訪,我們及時組織人員下基層瞭解情況,講明政策,耐心勸阻,做好説服工作。能解決的問題儘量解決,盡一切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三、突出重點,做好來信來訪調查處理工作

xx年我局收到各類信件7封,其中舉報類信訪1封,市長熱線交辦函1封,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轉辦件1封,行風熱線1封,市信訪局轉辦3封,接待來訪10多人次,信訪辦結率100%,化解大量的社會矛盾,解決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處理好信訪反映的問題,使羣眾反映的問題能及時反饋,是信訪工作落到實處的重要標誌。今年以來,我們始終把羣眾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在信訪問題上繼續堅持做到“一個宗旨、兩個堅持、三個結合、四個服務”,即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依法辦事;解決實際問題和思想教育疏導相結合、行政協調與法律處理相結合、自辦為主和加強溝通聯辦相結合;為改革發展的大局服務、為人民羣眾服務、為領導機關服務、為兄弟部門單位服務。我們把信訪工作重點放在切實解決羣眾利益和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

四、加強領導,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信訪接待日製度和領導下訪制度

根據市委辦、市政府辦對xx年全市信訪大調解工作的要求,我局黨委始終把信訪工作作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工作和密切黨與人民羣眾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同時,認真貫徹市委辦、市政府辦《關於全市開展黨政幹部下訪工作的實施意見》,並研究制訂了《xx市糧食局黨政幹部下訪工作實施意見》。今年以來,我們認真總結了近幾年來企業改革改制後出現的新情況,特別在人員分流、身份置換以及老信訪户在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目的要求情況下,經常到有關部門上訪,部分職工有一定的思想情緒,加大了工作的難度。為了做好信訪工作,解決好職工的實際問題,一是我局加強對信訪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了信訪工作領導小組和黨政領導幹部接待日製度,做到領導幹部親自接待處理來訪,並有專人做好信訪接待登記工作,重要信訪領導親自參與接待調查處理,對上級轉辦的信訪件都能按上級的要求及時辦理,做到件件信訪有着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二是市局領導走出機關、深入基層,深入羣眾妥善處理,化解各種信訪問題和矛盾,改變了羣眾上訪為領導幹部下訪的工作作風。局長三次下訪,幫助企業,幫助下崗職工解決實際問題,不能解決的也耐心細緻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副局長秦華在掛鈎點北興橋鎮中閘村調研時,一名老信訪户同村幹部產生矛盾,多次上訪,在秦華苦口婆心的勸説下,穩定了情緒,由於其生活困難秦華自己拿出100元以示慰問,其表示不再上訪。今年以來,我局4名副科以上領導幹部到基層下訪9人次,沒有出現新的信訪件。

我局在信訪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全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1—10月份完成購銷經營量23.5萬噸,佔xx市下達任務17.5萬噸的134%,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比同期1.36億元增長32%。到目前實現經營利潤500多萬元,是xx市下達任務的5倍,全市三級儲備糧78750噸,居各縣市之首,為調節市場供應,確保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