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8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1W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次選擇,選擇決定人生方向,選擇決定人生道路。我們在面臨選擇時的一念之差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錯誤選擇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暫的安逸舒適,而正確選擇則能看到詩和遠方,同時能讓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無怨無悔。中科院“布衣院士”盧永根在人生關鍵時期面臨了四次選擇,正是由於他在選擇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確選擇,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踐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對盧永根而言,“最美奮鬥者”“全國模範教師”的榮譽實至名歸。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又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深思熟慮、着眼長遠,要從利國利民、愛黨愛國的角度去作出正確選擇,方能更好地踐行初心使命,方可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8篇)

選擇一種信仰堅定正確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信仰難免空虛或迷失方向。共產黨人作為無神論者,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1949年,年僅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每位黨員幹部要不忘入黨誓言和入黨初心,堅定政治信仰,堅定“四個自信”,立足崗位有作為,牢記宗旨為人民。

選擇一份事業作為服務平台。事業是我們為民服務、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的平台,也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基。我們一定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事業去奮鬥,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盧永根選擇了水稻事業併為之奮鬥一生,他用畢生精力,始終與他所熱愛的農業、水稻遺傳“較勁”,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盧永根研究團隊近些年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要你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的初心,無論你從事的什麼事業,都能綻開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選擇一種告別抒寫赤子襟懷。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在生命的盡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人選擇將骨灰灑在自己熱愛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積蓄留給子孫,有的人則堅定地做了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盧永根就是後者。一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設立教育基金;個人後事如他所願,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最後一筆黨費有1萬元之多,老伴幫他代交給組織……盧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乾淨徹底,走得了無牽掛。他選擇的這種不同常人的告別方式抒寫的則是赤子襟懷。他心裏始終裝着的是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祖國,裝着的是他奉獻了一生的教育事業。從盧永根院士身上,我們要學習他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踐行使命的赤子襟懷。

20__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由於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啊,成為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麼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為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後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大學聯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大學聯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為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後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為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麼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甚至連我們能接觸的所有媒體,都充斥了各種明星、網紅的消息,是啊,他們更具談資,他們表面上的光鮮似乎更值得我們追捧,他們是這個社會浮於表面的美,他們可以使我們暫時忘卻生活的艱辛,以為嘻嘻哈哈地可以這樣走完一輩子,但事實上呢?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為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社會,為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他,1930年出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華南農學院學習,開始他畢生心血的農學研究事業。

他的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的第一線。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回憶説:“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盧永根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牀,舊電視。他説:“不捨得仍,這些東西沒有用爛,還能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的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節儉的他,對捐資助學卻毫無保留。晚年患重病後,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而後又親手簽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他將此看作院士最後的科普工作,是他作為一名徹底唯物主義者的最後堅守。

做為一個共產黨員,在學習了盧永根老人的先進事蹟後,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我要做到:

1.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業務能力,做學生的好老師。作為一名學生服務中心的諮詢老師,面對的學生是全國的,學生的層次也是參差不齊的,提出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如何解答好各類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中心的老師必須對所有的業務全面掌握。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用最簡潔的語言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讓學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學習中如果遇到困難是會有老師幫助的,有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導,能為學生節省更多學習的寶貴時間。

2.在生活中,要做到三個合格,做講政治,有信念,做有崇高信仰的合格黨員。始終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放在首位,善於作為,樂於奉獻,做有高尚情操的合格黨員,做講規矩,守紀律,有鐵一般紀律的合格黨員。

3. 在思想上,加強創新意識,細緻開展工作,努力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克服各方面的壓力,提高思想意識,不斷創新思想,時刻把學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3月21日,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籤下名字,兩人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

這是華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當時盧永根已生病住院,為此次捐贈,特意從醫院來到銀行。僅在其中一家銀行,轉賬業務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徐雪賓教授回憶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經過:盧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時問起身後對存款如何處置,盧永根只説了一個字“捐”;徐雪賓心領神會,馬上回答:“好!”——兩個字的簡單交流,畢生積蓄處置完畢,夫婦倆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間。

捐贈時的慷慨與老兩口平時生活的節儉恰成鮮明對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説,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枱燈。在他們家房子裏,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傢俱,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這些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他們半個多世紀了。“不捨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盧永根説。

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説,“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他曾公開發表文章説,“真正愛國的青年科學家都應紮根祖國。外國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幹活。”

盧永根的導師丁穎教授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也在20__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傳為佳話。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盧校長都要與他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歸國。“學成報國,學成歸國,這是最根本的”。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20__年3月,盧永根獲評“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感動了中國的山,感動了中國的河,感動了大江南北,也感動了我。

您説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您,您的一切屬於國家,

您把一生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您把一生積蓄和遺體做最後捐獻,

無我無私,善始善終。

愛黨、愛國、愛農業,初心不改;

做人、做事、做學問,大師風範。

您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

身教重於言教,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

您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

許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了一個榜樣,才有了一種選擇。“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學生時代的老師,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盧院士的影子--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講台寫春秋”。是老師們的言傳身教讓我感受到了教師職業的光榮與神聖,也是他們引領我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

雖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我們深知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一羣又一羣“盧院士”在教育這片熱土上苦苦耕耘,中國教育的現在和未來才從未停止它的腳步,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盧院士雖已逝,但其精神將永存。

有人説平凡孕育着偉大!確實如此,在我的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平凡而偉大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愛國、愛教育的情懷。我的老師莊良國、謝志全,他們紮根農村幾十載,默默耕耘,無怨無悔。我的很多同事也無時無刻不在敬業奉獻,有以校為家的,有發燒了仍然帶病上課的,有加班加點做材料的……我所敬重的葉俊青老師,雖然已臨近退休,但她卻依然放心不下班裏的孩子,強烈的責任心讓她每天早早地到校,晚上又是踏着沉沉的夜色回家,課間、午間、傍晚我們都能看到她留在教室裏輔導學生的身影。每到學校評優,她卻又笑着説:“我都要退休了,把機會給年輕老師吧……”説到無私奉獻,霞浯國小校長賴麗芳就是這樣的一位好校長,她關心學校老師的專業成長,事事親力親為。學校每每有老師開課,她總是不願其煩、手把手地教,毫無保留,經常夜深了還在教研;她總能在繁雜的工作中抽出時間,陪老師一遍一遍地磨課……而説到敬業,我的腦中就會浮現出霞浯片區黨支部書記王幼算老師的身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她教育情懷的最好寫照,她不計得失,一心撲在教育教學中,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夜以繼日,我們都能在電子備課室看到她埋頭苦幹的身影。有一次她胃病犯了,疼得腰都直不起來了,怕耽誤功課,她硬是強撐着不去看病,同事們好説歹説才將她送去醫院,拿了藥後她又趕回學校繼續上課……這,就是“感動西園”的老師,這,就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身邊的“盧院士”!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盧院士”,就是這樣一些平凡而偉大的老師,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們堅守一方淨土,堅守一份對教育的承諾,默默付出卻又不求回報,兩袖清風卻依然無怨無悔,他們用無私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

“感動中國”“感動西園”帶來的感動,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不是片刻感動,而應是融於自身,貫穿生命的內心感動。無論前行的道路上是風雨還是陽光,是荊棘還是鮮花,我們都應以他們為榜樣,腳踏實地,向盧永根院士學習,向身邊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學習,堅守初心,堅定前行,用執着與奉獻書寫無悔的人生!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20__年8月12日凌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盧永根同志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熱繪製出對黨的事業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無限執着,將會閃爍着永不熄滅的閃亮光輝,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忠”字。盧永根把對黨的忠誠,深深地鐫刻在了靈魂上。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他躺在病牀上,插着氧氣管,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説,“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對事業忠誠,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定對黨的信仰和熱愛,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時刻不放鬆,時刻不懈怠,帶着堅定執着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勤”字。“勤政務實”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好乾部的要求之一。盧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奮的黨員幹部,直到70多歲,他仍然帶着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實幹是發展之基,實幹是成事之要。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勤勉務實,無論幹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堅韌不拔。要做到説了就辦、定了就幹、幹就幹成,特別是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更要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用工作實績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廉”字。盧永根常説,“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20__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圍獵”的阿諛奉承,黨員幹部必須堅守本心,堅守對黨的誓言,始終做到清正廉潔、乾淨坦蕩。要敢當“黑臉”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從嚴管好身邊的朋友、親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始終帶着“清風”赤誠前行。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在廣袤的土地上,農民看天吃飯,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種品質?這是盧永根畢生科研的命題。

他像普通的農民一樣,挽起褲腿,赤腳走在農田裏,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尋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廣東、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難,要麼在山區,要麼在荒蕪的沼澤地,但盧永根從不放棄。有一次,已經70多歲高齡的他帶隊去清遠佛岡一座荒山的山頂採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已經體力不支,但他仍然堅持要上山。

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頂,大家都累壞了,學生們也想讓他先歇一歇,他卻堅定地説:“找!趕緊找!”

幸運的是最終找到了寶貴的野生稻。他俯下身緊緊地握着稻穗對學生們説:“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你必須把根深深紮在泥土裏,一定要親自察看現場,不能遺漏一絲一毫的細節。”

盧永根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他保存下了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後來逐漸擴充到100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中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創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1984年,他在給全校學生作的一場題為《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報告中,曾深情地説:“我為什麼摒棄比較安逸的生活,放棄個人的名利而回內地?主要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回內地30多年來,有過一帆風順的日子,也有過身處逆境的時刻。但我堅信,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裏熱愛自己的祖國。”

他還曾改編過一首詩,表達了濃濃的愛國之情——“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

濃濃的教書育人情懷,也一直伴隨着他。20__年5月,他將廣州花都祖輩傳下來的兩家商鋪贈予當地羅洞國小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於學校獎教獎學;20__年3月,他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

對於自己的生活,他卻非常淡然。

盧永根始終保持着節儉樸素的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滿室皆舊物,家中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牀、舊電視。

他一直住在沒有電梯的五樓居室,雖然年事已高,平日仍然常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坐公交車出行,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褲腿,蹚着雨水回家。

患病期間,盧永根又親手簽下了遺體捐贈志願書。盧永根逝世後,已經按照他本人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他的遺體已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總有一種信念要求我們追求卓越,總有一種堅持鐫刻在崗位一線,也總有一 種感動讓你我淚流滿面。一位又一位國家電網的勞動楷模為我們搭建了一座又座豐富厚重高尚的精神豐碑, 引領我們不斷駐足致敬。在學習國家電網各位勞模先進事蹟的過程中,我始終懷着一種敬仰的心情,感動着,感動於勞模們那一點一 滴的踏實作風,感動於勞模們那辛勤勞動的汗水,感動於勞模們那無私奉獻的忘 我精神。這些勞模來自國網的不同企業, 不同的崗位; 他們中有百姓電工——左光滿,胸有“大愛”萬家燈火更璀璨的韓克勤,甘當一名出色的士兵夏曉賓,塞上光明 守護神虎志文等,他們在工作崗位中扮演中不同的角色,但共同的書寫着一段不平凡的事蹟。

大愛使者韓克勤,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愛的奇蹟,從 1994 年的第一次 獻血到如今,20 年的時間裏一直堅持義務獻血,她用一腔熱血救助那些危及病人,希望通過她的愛心能夠拯救更多的生命,這麼多年裏不知不覺她成了獻血狀 元,她的獻血證上已蓋了 30 多個印章,獻血總量達 9600毫升,然而在她的臉上看不出絲毫抱怨,在她的影響下,好多同事也加入了獻血的隊伍中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華骨髓庫中,他不緊奉獻愛心,更是傳播愛的力量。在生活中她關心他人,在工作中也能盡職盡責,“真誠服務,用微笑傳遞感動”,對韓克勤來説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執着的追求,而她也始終踐行着自己的諾言,因為始終站在客户的立場想問題, 即使遇到比較難溝通的人,她也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工作中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愛心,更看到了一個勞模堅持不懈,勤勤懇懇的忠誠。不倒的鐵塔江小金則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國網員工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 持。

40 年風雨征程,江小金從一名電力線路工逐漸成長為高級工程師,用畢生 心血點亮萬家燈火, 他參與設計了 11750 座架線鐵塔,領銜設計了4700多公里輸 電線路,完成了 300 多項輸電線路工程設計,設計校核了 18000 多張設計圖紙; 他在11750多座電力線路鐵塔下都留下了足跡,踏勘里程無法計算,他的一生都 在和線路鐵塔作伴,他的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忠誠事業、不辱使命的價值追求,展現了淡泊名利、勇於創新的精神境界,更展示了一名勞模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他的事蹟鼓舞着青年員工愛崗敬業,要求青年員工勤奮學習,不斷探索,用積極的心態,認真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堅強的毅力攀登電力的高峯。他樹立的鐵塔成為了一座豐碑,成為了人們心中不朽的座標。

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工作,就是我們學習勞模的最好行動。學習勞模那種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我們要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尋求革新,創新工作方法,把創新作為推動事業進步的動力。最後要學習勞模那種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樂於服務的忘我精神。我們要像勞模一樣,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做一名優秀的電網人。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從張桂梅老師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以學習先進典型為標杆,對照黨章、準則、條例查找差距、檢視剖析好自身存在問題,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着心繫羣眾、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鋭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着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

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説:“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肖晗系涼山州局(公司)派駐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第一書記,駐村時還是剛剛大學畢業的“90後”。5年來,他從一個不懂彝語的年輕“娃娃”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第一書記,獲得當地黨委政府和羣眾的信賴。通過回顧肖晗5年堅守和付出,該片集中展示了姐把哪打村在住房、基礎設施、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巨大變化,也為第一書記甘於奉獻、不計個人得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歸”的初心頻頻點贊。

20xx年的11月,涼山深處,海拔2800米之上的彝族深度貧困村姐把哪打寒冬已至。小個子、娃娃臉、背雙肩書包的肖晗,蹚着沒過鞋面的雪和泥進了村。

當他羞澀而懵懂地用四川話自我介紹説,自己將是這裏的駐村第一書記,要帶領大家一起脱貧時,圍在一旁的村民們面面相覷,神色懷疑,他們用彝語給他的評價,就是“阿依阿木科”。

肖晗不懂這個詞的意思。他是整個灑拉地坡鄉唯一一個漢族人,唯一不懂彝族話的人。

若干個月後,縣裏調來了一位會説四川話的彝族駐村隊員。肖晗這才得知,“阿木科”是領導的意思,而“阿依”是小娃娃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小娃娃領導”的意思。

如今,“阿依阿木科”的個子還是那麼小,娃娃臉還是沒變,但姐把哪打村的鄉親對他的稱呼裏,已經去掉了“阿依”。

懷揣初心,用情抓扶貧。“彝族老鄉早日脱貧,再大的困難都要頂住”,他信念堅定,初心不改,主動迎難,走村串户,深入貧困户,通過“火塘夜話”“壩壩交流”面對面、心貼心幫助彝族老鄉找準窮根,制定脱貧良策,白天黑夜,起早貪黑,一個書包、一雙筒靴、一件雨衣、一本筆記本是他的標配,扶貧路上真情撒彝鄉,勇往直前不退縮。

踐行使命,用心抓扶貧。“羣眾不脱貧,幹部不離開”,他踐行承諾,使命擔當,一心撲在扶貧上。他因地制宜提出“調結構、強科技、產業化”三駕馬車拓寬貧困羣眾增收途徑的工作思路,帶領羣眾養殖西門塔爾牛400餘頭,玫瑰雞20xx餘羽,種植玫瑰花820畝,夏季大棚草莓151.7畝,高山蔬菜420畝,青薯9號470畝。20xx年實現全村收入1498萬元,人均純收入7980元,其中貧困户人均收入5950元,實現了整村脱貧。

責任在肩,用力抓扶貧。他秉承行業責任,把全部的氣力用在扶貧攻堅上,做事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他結合實際探索並付諸實踐的“民生為主、扶貧為先,增收為主、產業為先,基礎為主、路水為先,人居為主、環境為先,鞏固為主、教育優先”的“五為主、五為先”扶貧理念,並作為“大涼山區”易地扶貧典型,在彝族地區、深度貧困區進行推廣。

苦盡甘來,扶貧結碩果。三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胡春華、孫春蘭、劉延東、李希、曹建明、萬鋼先後深入姐把哪打村調研,對駐村扶貧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肖晗先後被評為昭覺縣、涼山州、四川省三級優秀“第一書記”,榮獲涼山州局(公司)個人突出貢獻獎,四川省煙草商業系統精準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滕啟剛是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20__年6月4日不幸患病去世。他紮根基層30年,與這裏的百姓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滕氏調解法”讓百姓心服口服,這裏的羣眾嘴邊最常説的一句話是“還得咱們滕法官”。滕啟剛的事蹟經本報刊發後引起了強烈反響,當天新華社客户端瀏覽量就超過150萬,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全文轉發,遼瀋地區的媒體也在重要版面轉發。很多網友紛紛留言點贊:“人民呼喚馬錫五式的法官”“司法為民代代相傳”“滕啟剛是一棵紮根人民的常青樹,高、直”……

馬錫五和滕啟剛身處兩個時代,條件不同、環境不同、形勢不同,但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心中裝着百姓,在具體司法實踐中體現人民性。

馬錫五審過很多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改編成評劇《劉巧兒》的隴東“封捧兒與張柏兒婚姻上訴案”。馬錫五親自審理這起“一女三嫁”案件。他親赴村裏深入調查瞭解,詢問當地羣眾對這件事的看法,瞭解到羣眾對此前的判決不滿,弄清全部真相後,馬錫五在當地鄉公所進行羣眾性的公開審理,邀請鄉親們參加案件審理,讓大家發表意見,最後摸清羣眾意見後進行了最終判決。

這起案件的審理,不僅使一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願得償,也使羣眾在參與案件審理充分表達意見的同時,受到了教育。

滕啟剛在擔任派出法庭千山法庭庭長期間,經常深入農村,坐到村民家的炕頭上,用談心談話的方式開展訴訟調解工作,耐心細緻地反覆開展法律普及和講解,讓百姓感受到他的真誠和耐心,同時折服於他精湛的法律實踐知識。在法律文書送達中,作為庭長,他從來都是親力親為,確保當事人及時收到法律文書;當事人有疑惑,他就現場解答清楚。為方便羣眾訴訟,他制定了多本業務手冊,使訴訟實踐手續簡便。

滕啟剛的親民司法還體現在每一個具體的細節上。大年三十,風雪交加的晚上,當大家都在温暖的家中喜迎春節的時刻,他擔心法庭屋內水管被凍裂影響節後百姓提交訴求,就冒雪到法庭燒鍋爐,頂着寒風在煤堆前一遍又一遍往鍋爐裏添加煤塊。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滕啟剛寫判決書,從來不讓別人代筆,都是戴着老花鏡自己一個字[篇1]個字敲出來的,因為他寫的判決書不僅講法理,還講情理,講社會的理解。

當地公安部門與法院打交道的民警説:“一般情況下,法院的判決書我們拿回後只看一下結論,別的都不看了,他寫的判決書我們要仔細從頭看到尾,然後大家一起討論,感覺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尤其判決書裏體現出對百姓的感情。”

滕啟剛曾多次説:“百姓的懇切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聽了烏魯木齊局職工孫奇的先進事蹟報告會,心裏頗有所感。報告團成員用生動的事實和真摯的情感,從不同側面和不同角度講述了孫奇的事蹟。

孫奇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為什麼她的報告會能夠引起強烈的反響呢?我覺得不僅僅是因為她做到了很多人可以做到但沒有做到的事情,更在於她身上所展現出的人性光輝。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所接觸到的先進和典型,幾乎都點綴了較多的模範色彩,如何風格高尚,如何無私奉獻,聽着也很感人,但卻總是讓人覺得跟平常人有距離。

其實,我們做為一個大眾化的服務行業,要做好本職工作,很多時候,並不一定需要如何高的政治覺悟,如何突出精湛的科技水平,只要在工作中心存一些善念就可以了。

每天我們都要接觸不同的旅客,他(她)們因了不同的原因需要出行,並選擇了乘坐火車。於我們而言,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內容,迎來送往,但對於他(她)們,卻有可能是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出門坐了一次火車,他(她)們對鐵路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瞭解。他(她)們在出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每當此際,我們是以看慣了的漠然待之還是以同情友善待之,於他(她)們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誰不希望順順當當地出門呢,誰不願意在困難之際得到別人真誠的相助呢。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於我們而言,在工作中,少一些路人之念,多一些關切和悲憫,多一些同情和真誠,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依託,也是完善個人修養的必要組成。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武漢市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就是後者。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模範,是摸得着的標杆。我們追憶楊漢軍,就是要把他的精神傳承下來、發揚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楊漢軍”。這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學習楊漢軍同志把“為民”裝在心中。古語有云:“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羣眾在他的心中很重,郭婆婆是楊漢軍的包保户,他看灶台、揭鍋蓋、摸鋪蓋,像親兒子一樣握着老人的手,噓寒問暖,臨走又留下電話,囑咐有事隨時找他。他暗訪留漢大學生人才公寓政策落實情況,不打招呼,扮成家長,陪着大學畢業生生辦理落户、申請人才公寓手續。幹部要做到心中有民,必須時刻把人民裝在心中,擺正定位、放低身段、放下“官架子”,迴歸人民公僕身份,始終以人民羣眾的事業為重,時刻把奉獻作為一種信仰。

學習楊漢軍同志把“務實”邁在腳下。以實幹擔當為黨旗增輝。范仲淹有一句名言:“為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説的就是從政為官,必須有一種敢於擔當的精神,否則,尋求般,不敢突破,是當不好官,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守住對黨的忠誠之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不負重託的使命感,用實幹擔當為黨旗增輝。

學習楊漢軍同志把“清廉”握在手上,恪守為官從政之道。聖人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楊漢軍同志在長期的工作中正確對待人民給予的權力,他身處高位,時刻秉持敬畏之道,在幹部管理工作中,不以權謀私而是依法用權。兒子沒工作、愛人生病,他從未向組織開口,也從未動用手中的權力,為親人謀私利。共事多年的同事,剛剛知道他家一家人至今還住在一套老房子裏。

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組織幹事,從楊漢軍身上看到他有愛、有情、有義、有擔當,忠誠、孝義、無私、甘奉獻的高貴品質,這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親愛的媽媽:

您好!20__年我某某歲了,我一直是一個黏人的妞妞,總是喜歡黏着爸爸讓他告訴我誰是英雄,誰很偉大?直到今天,我才漸漸地明白了這個問題。

20__年底,我被一種叫水痘的傳染病襲擊了,當時發燒了,身上癢得難受。您當時對我説這是一種傳染病,不怕,我們會安然度過的。在您的關懷下,我漸漸地恢復了健康,也順利地參加了期末考試。但這次事件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傳染病,也知道了傳染病的危害。

當這件事情漸漸淡忘的時候,有一天在市一醫院當護士的您回來告訴我現在有一種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正逼近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我不懂這是什麼病毒,但是您説,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染,遠遠超過我當時得的水痘,我們必須呆在家裏,這才能保護好自己。

我很害怕,很想問您這是怎麼回事?但是您總是安慰我説:“妞,別怕,我們做好隔離措施就會平安度過的。”沒過幾天,武漢乃至全國成倍增長的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數據,讓我深深覺得恐懼,尤其是知道武漢有14個醫務人員也受到感染的時候,我更擔心了,我的媽媽不正是醫護人員嗎?

所以當您下班後,我一直纏着您説:“媽媽,這個是什麼病毒啊,您會不會傳染上啊,我會不會失去您啊?”您望着我堅定地説:“媽媽是一名護士,也是一名白衣戰士,但是媽媽會保護好自己,不會讓自己受傷。我還有最愛我的家人在家等着我呢!”您還告訴我,為了這次疫情奮戰在第一線的是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監護室和急診室的叔叔阿姨們,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昨天,爸爸給我看了一幅醫生畫的素描,畫的作者配了一句話:我太菜了,畫不出我心中勇士的樣子。爸爸説:“這幅畫觸動了我的內心,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挺身而出的這些白衣勇士們就是最偉大的,是守護我們的英雄!”

這時,我知道了一直纏着爸爸講的英雄其實就是無數從事和媽媽您一樣工作的醫護工作者們,救死扶傷,不畏病毒和死亡,努力幫助許許多多的病人康復,給他們的家庭帶去團圓。

在這裏,我要跟您説一句:“媽媽,您一定要在救護別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因為我們在家等您回來!”

祝您平安!健康!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非疫情重災區企業正在有序復工,各地流動人員逐漸增多,部分黨員幹部似乎放鬆警惕。“戰疫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需知新冠病毒狡猾、詭異,時而佯動,時而蟄伏,切忌掉以輕心。“疫”路漫漫,防控不可掉以輕心,仍需繼續抓實抓細抓落實。

疫情防控工作要戒“虛”務“實”。

一些地方為了逃避責任,不合實際地反覆讓基層“填表抗疫”,對企業“一關了之”,對生產“一停了之”,對外來人員“一堵了之”,看似為羣眾負責、雷厲風行地抗擊疫情,實則是脱離實際、逃避責任的亂作為。這些行為不僅損耗基層一線幹部的抗疫精力,而且損傷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因此,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戒“虛”務“實”,多一些“實”的舉措,少一些“虛”的作秀。必須切實摒棄“一刀切”“一鍋煮”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法,不讓它成為阻礙疫情防控的“大敵”。

疫情防控工作需搶“時”奪“勢”。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防控打的是爭分奪秒的殲滅戰,而不是鬆鬆垮垮的持久戰。當前,疫情拐點逐漸凸顯,正是集中力量、精準出擊的最佳時機。成效來之不易,全國人民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控,繼續打好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各級黨委、政府要搶佔時機,同時間賽跑,既要做到不瞞報、不漏報、不謊報,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又要避免效率低下,缺乏理性、判斷失誤、矯枉過正的防控措施,還要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幹部,對工作不投入、不深入的幹部,對不會幹、不能幹的幹部及時問責、調整,以免貽誤戰機,也要加大對堅守在抗疫一線,甘於奉獻、風雨無阻的黨員幹部的關懷和保障,樹立先進典型,給予他們最大的認可。

疫情防控工作應防“燥”致“靜”。

疫情防控工作已經開展近一個月,長時間的高壓工作,部分黨員幹部難免精神懈怠、思想放鬆、心浮氣躁,甚至出現焦慮、恐懼、憤怒、麻木。疫情面前,出現負面情緒在所難免,要及時調整糾偏,做到防“燥”致“靜”。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在佈署疫情防控的同時,要密切關注幹部的工作及心理狀態,給予長時間工作的幹部輪休、調休、補休,為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的幹部提供心理諮詢;對精神懈怠,思想放鬆、心浮氣躁的幹部及時組織談話,提振“精氣神”。作為幹部自身,要理性面對疫情發展,認真學習,積極普及防控知識,科學地做好自身防護,健康飲食,根據工作安排,制定作息時間表,適當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狀態肩負起抗疫使命。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請相信,“黑夜翻面之後,會是新的白晝”,戰“疫”終將取得勝利!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在“三四四三”共同語言的引領下,上海工商在政府部門中的誠信地位進一步提高,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在推動上海城市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工商人的凝聚力、進取心、自豪感也日趨增強。作為一名軍轉幹部,我為自己加入工商團隊而深感光榮,為有機會服務浦東而倍感自豪。通過參加分局開展的“愛崗、愛局、愛浦東”主題教育和榮辱觀討論,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榮辱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堅定了自己奉獻工商、服務浦東的理想信念,特別是對愛崗敬業有了進一步理解:

一、愛崗要敬業。所謂敬業就是用一種嚴肅、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我國古代思想家就非常提倡敬業精神,孔子稱之為“執事敬”,朱熹解釋敬業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聯繫到我們基層工商所,編制少,任務重,每個幹部都承擔着繁重的工作,崗位壓力大,沒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職工作,而出現任何一點失誤和閃失就有可能給企業和老百姓造成較大甚至是重大的損失,給工商誠信形象抹黑,影響我們的政風行風測評得分。崗位意味着責任,要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本職工作,做到盡職盡責,就必須樹立強烈的職責意識,必須要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作為軍轉幹部,要轉業不轉志,保持軍人的優良作風,把發揚“愛艦、愛島、愛海洋”的優良傳統轉化為“愛崗、愛局、愛浦東”的實際行動,摯愛工商,熱愛本職,敬業立身。

二、愛崗要精業。“愛崗要敬業、敬業要精業”,要“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成為本專業精通業務的行家裏手,精業才會有底氣,才能給工商爭氣。曾經作為軍人,我們是業務尖子、精武標兵,但那都已成為光榮的過去。作為一名工商新兵,要熟悉新崗位、履行好新職責,我們需要從零開始,從頭學起,局長今年1月20日與我們新報到的軍轉幹部座談時強調:要學習,向書本學、向老同志學、帶着問題用心學。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實踐,對此我深有體會且受益非淺。通過向書本學:使我對工商行政管理常用法律法規和工商行政管理業務知識有了基本瞭解;通過向老同志學:使我對綜合監管方法和辦案思路技巧有了初步掌握;帶着問題用心學,促使自己在今年的年檢工作中邊幹邊學,邊學邊幹,以幹促學,以學促幹,堅持不懂就問就學,較快地勝任了年檢工作。目前,我所被分局定為第三批示範所創建單位,在所支部的帶領下,各項創建工作正在有序展開,紮實推進,對我來説,這又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相信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加上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自己在綜合業務素質的提高方面會有所收穫。

三、愛崗要奉獻。曾經義無反顧地投身軍營幾十載,無怨無悔地把大好青春獻給祖國的海防事業。現在當我們面臨人生重大轉折需要二次擇業時,我們選擇了工商,工商接納了我們,給我們提供了再次展示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空間舞台,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愛工商,説愛工商,就必須珍惜工商提供的崗位、回報提供崗位的工商,這是最通俗淺顯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要自我鞭策,錘鍊自己塑造自己,爭創一流業績為工商事業添磚加瓦。要正確處理個人與團體、小家與大家的關係,“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乾涸”,只有工商事業的興旺發達,才會有個人的事業成就;要擺正奉獻與索取的關係,不要老惦記着工商給了我什麼,而要多想想我為工商奉獻了什麼,要講大氣、講奉獻,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工商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愛崗、愛局、愛浦東”,愛崗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要紮實基礎,就必須要有敬業精神、精業追求和奉獻意識。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20__年10月7日晚,她在下鄉扶貧工作結束返回縣城途中,因車禍不幸殉職,年僅34歲。

全國婦聯號召廣大婦女向張小娟同志學習,學習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於黨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學習她擔當實幹、在條件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奮鬥的崇高精神,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創造不凡業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巾幗力量。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號召全國扶貧戰線廣大幹部羣眾向張小娟同志學習,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着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安全飲水短板,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脱貧攻堅戰。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8月2日,我在禮讓中學大禮堂參加了梁平縣創先爭優“柚鄉先鋒”禮讓、新盛專場報告會。會上報告團成員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先進的、感人的事蹟,先進事蹟沁人肺腑、發人深思。“全國模範教師”、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周娟,講述了自己愛生如子,用執着、奉獻和愛心編織教育夢想的動人事蹟;原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之女鄧巧娟眼裏噙着淚花、哽咽着向大家講述父親忘我工作,嘔心瀝血31年,終因積勞成疾不幸去世的感人事蹟;縣民政局工作人員馬春澤講述了轉業軍人樑尤平選擇殯儀事業,堅守火化崗位20xx年的感人故事;袁驛鎮清順村黨支部書記鄒正金講述了自己“誠信做人,替子還債”的故事;梁山街道北池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鄧淑華講述了自己幫助失足少女走出陰影、重新做人,在紛繁瑣碎間創造着和諧與美麗的故事;被中組部、重慶市委評為“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的禮讓鎮來寶國小黨支部書記、校長方徐林講述了自己面對強震救助學生的故事。

事蹟主人公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出了讓人稱讚的事蹟。我們也要利用“創先爭優”的平台,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轉變大家的服務理念。我支部要做好以下幾點,認真開展“創先爭優”,讓“創先爭優”見實效。

1、要有新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陳舊的觀念落後於時代,會束縛我們的腳步;先進的觀念與時代合拍,會引導我們向前前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的思想觀念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符合時代的觀念、做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堅持用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努力克服安於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觀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終保持強烈的進取心,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為實現“兩翼農户萬元增收”不斷奮鬥,為穩步推進“城鄉户籍制度改革”不斷努力。

2、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精神決定風貌。健康的精神充滿鬥志,能讓人勇氣倍增;作為一名黨員要激勵自己不滿足現狀,始終保持蓬勃朝氣、自強不息的意識,有鍥而不捨、創先爭優的勁頭。

3、要有開拓創新的膽略。勇於創新,事業就會前進;怯於創新,發展就會停滯。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挖掘創新潛能,發揮新才幹,改進工作方式,進農户,深入田間地頭,做人民的好公僕,用新思路、新舉措開闢新道路,取得新的成果。

4、要有艱苦奮鬥的作風。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的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我們要時刻牢記基層農村是我們的主戰場,是我們服務羣眾的地方,要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聽民意了民情,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三個月的朝夕相處,除對張院士精益求精的醫術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之外,也讓他對張院士醫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權威專家就是大棋盤上最舉足輕重的“棋子”。作為“國字號”專家組的中醫藥成員,張伯禮和劉清泉更是身兼數職,重任在肩。

採集患者資料、制定中醫治療方案、記錄研究數據、巡診、會診……近90個日日夜夜裏,張伯禮和劉清泉平均每天只有4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因工作繁忙,張劉二人經常趕不上吃飯。一日,結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錯過飯點,劉清泉熟練地拿出兩盒泡麪,準備當做二人午飯。這時,工作人員送來兩個盒飯,飯已經涼了,快餐油很大,考慮到張院士的身體,劉清泉勸其不要吃完,先吃幾口墊一下,後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劉清泉一個轉頭的功夫,張院士已經把盒飯全部吃完,邊吃邊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費了嗎?不能浪費啊。”

由於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當,張伯禮院士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手術後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風趣地説:“這回把膽留在了武漢,看來這輩子註定與武漢肝膽相照了。”

術後,張伯禮的雙腿又出現血栓,必須卧牀,醫生説至少要休息兩個星期。張伯禮急了,説自己儘量聽話,多給點藥,最後住了一個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

“身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學校長、一個知名教授,但張老師卻從來沒有在乎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終心繫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質的初心,實在令人敬佩!”劉清泉説,在武漢的近距離接觸裏,張院士的言傳身教令他終身難忘,受益匪淺。“老頭兒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三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戰,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4月16日上午9點半,張伯禮和劉清泉這對抗擊疫情戰場上的“最強搭檔”功成揮手,道別武漢,凱旋迴程。

武漢疫情阻擊戰告一段落,但“最強搭檔”的故事傳説還在繼續。為更好地開展康復者治療工作,6月底,剛剛返程兩個月的張伯禮和劉清泉接到任務——二人將再次攜手,重赴武漢,開設康復門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實施康復管理工作。據悉,張伯禮將於六月底出發,而劉清泉則因參與北京疫情防控專家組指導工作,於七月初啟程。可以預見,這對抗擊疫情戰場上的“最強搭檔”將再次開啟新的征程!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最美逆行,不怕犧牲

他建議公眾 “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雖已高壽,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們。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盡頭,也不忘散發餘熱。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災區,帶領醫護人員,與病毒做抗爭,與死神爭分奪秒,毫不客氣地在他的鐮刀下搶走一個個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險親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話猶如定海神針,讓中國成千上萬的人民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

堅持真理,敢説真話

20__年,鍾南山堅持己見,發表不同於其他專家的觀點,最後被採納。

會後,有朋友悄悄問他:“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院士的聲譽。”鍾南山平靜地説:“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樂觀積極,心態良好

鍾南山院士説:做人要有四“樂”。第一“樂”:知足常樂;第二“樂”:自得其樂;第三“樂”:助人為樂;第四“樂”:苦中求樂。

鍾院士説:“1971年我下鄉搞科研時,在竹料鎮,過年也不能回家。我就買了點花生、糖,大家在油燈下坐着。我當時就跟大家講,我們現在是這樣,以後會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來。”

強身健體,健康第一

其實很早就曝出鍾院士身體素質非常好,20_年時有記者採訪時,鍾院士和記者一起爬步梯上十多層樓,結果到第七層樓時記者就跟不上了,之後記者採訪得知,鍾院士一直都有鍛鍊的習慣。

83歲鍾南山院士“肌肉照”刷爆朋友圈,28歲小夥自愧不如!

説出來可能許多人不會相信,就在最近,鍾院士的健身照在網絡刷屏,引起不少網友轉發。

這是鍾院士的手臂肌肉,你敢相信這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完全吊打28歲小夥!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今天,各級領導將“勞動模範”這一榮譽授予我們,這是對我們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今後的鞭策;是對我們現在的獎賞,也是對我們將來的激勵。它將給予我們工作的動力和激情,督促我們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向更高層次邁進。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是我們每一位勞模對自己確定的最基本要求。對於業務工作,或許我們會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不能完全達到工作的要求,但對於工作的態度,我們始終如一的堅持着:誠實勞動、無私奉獻、恪盡職守、兢兢業業這一基本的原則。我們認為,這種原則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崗位,這種精神、這種境界都是必不可缺的。我們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為人做事堅持奉行着: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這不是什麼崇高的理想,也不是什麼遠大的抱負,但就是這種平凡的做人準則,促使着我們踏實工作,埋頭苦幹,正是由於這種平凡而又執着的堅持,才使我們榮幸的成為了省建總公司的勞模,才使我們驕傲的帶上了“勞動模範”這一光榮的桂冠。

當選為省建總公司的勞模,我們深感光榮與責任同在。榮譽代表過去,昨天的榮譽就是今天的起點,榮譽昭示着我要繼續幹好本職工作。

我們決心,以當選勞模為新的起點,大力弘揚企業主人翁精神,把企業發展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把工作崗位作為報效祖國和服務人民的舞台,把愛國家、愛企業的熱情傾注到做好本職工作的實際行動中,愛崗敬業、拼搏奉獻。

我們決心,傳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勤於學習新知識,善於掌握新本領,勇於鑽研新技術,努力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習型、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在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中爭創一流業績。

我們決心,以嚴謹細緻的作風、以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對待每一項工作,不斷追求卓越,勇於超越自我,堅持做到“一點也不能差、差一點也不行”,努力建設優質工程,為企業贏得聲譽,為國家奉獻精品。我們決心,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珍惜榮譽、再接再厲,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做促進經濟發展的骨幹,也要做思想道德的楷模,用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和模範行為影響、帶動廣大職工,充分展示新時期勞模的時代風采。

當前,全國上下、各行各業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面前,作為新時期的勞動模範,我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一定不辜負組織的殷切期望,決心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再接再厲,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活動中不斷創造新的業績,讓光榮與未來同行,讓光榮為歲月增輝。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石河子豫劇團黨支部書記、副團長程永革的先進事蹟,分別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和石河子電視台連續報道後,在天業集團幹部職工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連日來,集團各單位紛紛掀起了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的熱潮。

程永革同志對藝術的追求精神,他用生命詮釋“戲比天大”的人生意境。通過學習程永革同志的事蹟,天業水泥產業幹部員工感受到了身邊的榜樣,紛紛表示要學習他爭先創優的進取精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進一步堅定了做好各項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天業集團工會幹部陳光説:“程永革在台上,演的是英雄人物;台下是一位好領導、好演員。戲裏,他唱的是一腔正氣;戲外,他行的是剛直不阿、廉潔奉公。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領導幹部,他始終做到表裏如一、率先垂範。他為人低調、做人嚴謹。他的先進事蹟感動了我們,作為集團文工團演員的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學習他敬業奉獻的精神,做一名優秀的好員工、好演員,用心為石河子打造‘文化名城’名片,做出自己的貢獻。”

天業水泥產業團委書記楊園園説:“程永革同志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基層領導幹部,始終做到表裏如一、率先垂範。他只講組織紀律、不要組織照顧、捨己為民的優秀黨員形象,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我不是在施捨,只是還給他們公平。”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發布20__年“誠信之星”,包括3個集體和9名個人。其中,宜章吉興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運良成為9名個人獲獎者之一。

1月31日晚,“誠信之星”發佈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財經頻道首播。

“他們不是累贅,是寶貝。”在吉興紙業這個團隊,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甚至殘疾員工有更多的優待。在謝運良看來,一份工作,給殘疾人帶來的不僅是工資,還有做人的尊嚴。

今年57歲的謝運良是郴州市宜章縣笆籬鎮人,宜章吉興紙業有限公司和湖南百捷利包裝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省殘疾人協會副會長和宜章縣好人協會會長。

多年來,他誠信做人、誠實做事,努力回報社會。把貧困殘疾人當親人,先後安排540餘名殘疾人就業,培訓殘疾員工1300多人次,使1800多名殘疾人實現脱貧。

在謝運良的企業,每一位進廠殘疾人均購買了四險一金,還為殘疾員工子女讀書、就業創造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黨中央提出20__年實現脱貧攻堅目標後,謝運良感到使命在肩、義不容辭。他主動向縣委、縣政府承諾:“我願意承擔幫助全縣所有貧困殘疾人脱貧的任務。”並擔負起全縣3700多户殘疾人的幫扶任務。

謝運良先後榮獲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20__年度“感動湖南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20__年11月,他榮獲全國第六屆誠實守信類道德模範提名獎;20__年5月,謝運良榮獲了“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__年“誠信之星”發佈主要通過電視專題片講述“誠信之星”先進事蹟。這些上榜人物中,有的為了一份信任,不畏艱險、冒疫奔忙,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勇做挺身而出的凡人;有的弘揚家風、恪守家訓,致富不忘鄉親,“不幫鄉親拔掉窮根決不罷休”。他們的感人事蹟生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守信踐諾、以誠立身的精神風貌,是“誠信”價值理念的堅定守護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踐行者。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山東省支援威海臨牀醫學檢驗專家白曉卉於3月20日6時45分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臨牀專家初步診斷繫心源性猝死。

白曉卉,1980年出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疫情發生以來,她不曾停歇,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北京、新疆、河南、山東等各個疫情一線戰場。

作為山東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長,白曉卉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即帶領4個工作小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檢測工作中。

她的同事、學生對她評價最多的就是“充滿力量”“盡她所學幫助人”。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居民都是我親人,居民的事兒,就是爹的事兒,媽的事兒,兄弟姐妹的事兒,只有居民有需求,我們就多做一些”——吳亞琴

在組織學習“社區幹部吳亞琴的先進事蹟”,她平凡感人的事蹟深深觸動了我。吳亞琴20xx年如一日紮根社區,把社區當成家,把社區羣眾當成親人,把為居民羣眾解決難題當成快樂的事,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幹部的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為社區工作人員樹立了標杆,做出了榜樣。

吳亞琴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社區窗口雖小,卻關係到千家萬户切身利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關注民生,服務居民,用平等互助、誠實守信,温馨便民的服務,拉近政府與羣眾之間的距離,把黨的計生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户,讓符合條件的居民能夠享受到優惠的政策,讓每一位走進社區的人都能享受到貼心的服務。

今後要在本職崗位上踐行黨的宗旨,更加努力工作,為長春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我們一方面立足本職、紮實工作、服務發展、服務民生,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三滿意機關建設,為幸福長春建設獻計出力。作為我們每一名機關幹部,都應該向吳亞琴同志那樣,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不斷的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後我肯定向她學習經常地深入到居民家,去解決老百姓的問題和困難。

社會需要更多像吳亞琴這樣貼近羣眾瞭解民心的社區工作者楷模,我作為一名社區計生工作人員,我也會繼續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出不平凡的事業。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堅韌執着、勵精圖治。丈夫去世後,張桂梅隻身去了祖國西南邊陲的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並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在任教期間,她全身心投入教學,為貧困的學生和簡陋的學校出錢出力,又當老師又當母親,不留餘力的細心照顧着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起居,為了學生們能夠走出大山,她勵精圖治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她主動帶頭免費為學生們補課,因操勞過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長期拖着病體就算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講台上,只為孩子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她還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十年如一日,從未退縮,從不言棄。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下,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來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

勤儉節約、無私忘我。張桂梅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裏,學生沒有錢吃飯,她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帶學生看病並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們缺什麼只要她有,她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她義務成了眾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的照顧着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維持兒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們用,並利用空餘時間到處籌措資金。然而她不是萬能的,她自己並不富裕,她只捨得吃饅頭、青菜、麪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她省下來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獻身扶貧。張桂梅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她深知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並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扶貧先扶智,為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她心繫羣眾,勤儉節約,幫助困難學生,帶學生看病,給學生添置衣物,對貧困家庭進行家訪,為孩子們爭取學習機會。她前前後後為山區的孩子們、為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並無怨無悔。

張桂梅巾幗不讓鬚眉,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她這種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的英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此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真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實際行動。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對別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錢吃飯,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櫃地找錢,把僅有的20元錢都給了那個學生。從此,那個小男孩每週都按時得到張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國中畢業。

還有一天深夜,一個學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給了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

72歲的二姐病危,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的妹妹,擔心她經濟拮据不能及時趕回,還專門給她寄來500元錢路費,但張桂梅卻把姐姐給的路費,為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了住院費。為此,她留下了對哥哥姐姐的終生遺憾。她每當想起這些“無情”的抉擇,每次都難以釋懷,淚流滿面。

……

張桂梅這樣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30萬元的“興滇人オ獎”獎金,一次性就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建教學樓;又有3萬多元的獎金,張桂梅剛過手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萬囑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錢最終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希望能在活着的時候,看着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的身上……截至目前,張桂梅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和教育事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堅韌執着、鍥而不捨,奮力衝破一切困難活着、做着、奉獻着,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總結:“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昐,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關於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我們要牢記我們為了踐行為民初心而出發。

滕啟剛法官常説一句話:“法官辦理一個案子,也許就是當事人的一生”,他説他是農民的孩子,深知老百姓打官司的不容易,因此他把自己的電話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羣眾的諮詢、傾聽他們的訴求。有時他剛開完庭就接到羣眾電話,長時間傾聽累得直打盹,但手裏還依然握着電話。20__年冬天,滕啟剛接手了一個贍養老人糾紛案件,老人到法庭求助。滕啟剛深知一紙判決解決不了問題,下決心做好子女工作。當時正值寒冬,天空飄雪,鄉間道路崎嶇泥濘,他踩着積雪到幾個子女家瞭解情況,擺事實講道理,耐心的調解終於贏得了老人子女的尊重和信服,他們答應輪流贍養老人。對於滕啟剛來説,調節工作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就是用心去調解、用情去疏導、用法去解疑,以百姓心為心,讓法律以柔和的方式走進羣眾生活。

對老百姓,滕啟剛法官總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愛到羣眾中去,愛聽老百姓説話,他把幫助羣眾解決問題、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記在心裏,用真情和實績贏得了人民羣眾的信任和稱讚。滕啟剛法官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豐碑上鐫刻着司法為民的錚錚誓言,時刻提醒我們走好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