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通用29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6W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

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想法,多半源於它的名聲:大家都在討論、前輩都在推薦。在一次整理圖書時,炳睿把這本書給我,於是看了起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通用29篇)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青年時富有幹勁、領導力,帶領一羣年輕人披荊斬棘來到馬孔多,規劃街道、發展經濟……但在吉普賽人來了以後,對他眼中的科學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鍊金術,從而與世界漸行漸遠,不久走入孤獨陰霾,最終瘋癲而終。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年輕時滿腔熱血鬧革命,愈敗愈戰、愈戰愈勇……直到戰爭僵持至中年,他在戰爭中迷失自己,感覺不到戰爭的意 義與自己的初衷,感覺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變成自己夢想反對的人,於是選擇開槍自殺,但是奇蹟般活下來了,卻深陷孤獨,最後避世。何塞·阿爾卡蒂奧本來對科學有着很大興趣,但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之後離家出走 ,回家之後,不顧家人反對,與麗貝卡結婚,最重被槍殺身亡。他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在戰爭中被權力所迷失,成為馬孔多最殘暴的統治者,最終被槍斃。阿爾卡蒂奧的兄弟奧雷里亞諾·何塞繼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愛上自 己姑媽—阿瑪蘭妲,不被允許後參軍,亂死軍中。最後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財產,編造謊言敷衍母親,不過意外獲得了烏拉蘇爾藏下的金幣一番放縱淫樂只夠被竊取金幣的人殺死。

其次簡介下非常具有特點的幾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輩烏拉蘇爾,一個而富有無活力、幹勁的女人,她通過買糖果小動物掙錢,從而使整個家族由足夠多的經濟來源。並且個性、明辨是非,在阿爾卡蒂奧殘暴統治馬孔 多時,出面教訓他。敢於鬥爭,在奧裏雷亞諾上校被囚禁在馬孔多時,表現出來屈服的精神。她的孤獨體現在晚年時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強地企圖融入遺忘她的子孫世界,在見證家族由盛至衰後死去,她是這篇小説的核心 、最謳歌讚頌的人物,她勤勞勇敢、善良、富有熱情,又堅貞不屈,是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整篇小説的頂樑柱。再次是家族最後的女性,阿瑪蘭旦·烏拉蘇爾,充滿活力、富有幹勁的她從布魯塞爾回來之後,看見家族荒廢,準 備重新整理家業,但在丈夫走後,抵不過孤獨的她和侄子尋歡作樂,在生下家族最後的子嗣後,大出血而死。

縱觀整個家族,都跟孤獨做過鬥爭,卻沒有一個人戰勝過孤獨。同時,每個人孤獨的來源時不同的。男性這邊,阿爾卡蒂奧類型向外,但是輸給了自己的慾望。奧雷里亞諾型沉穩,獻身政治,但戰勝不了當局而不入孤獨 。女性這邊富有活力的烏拉蘇爾型抵不過外界沉重氛圍帶來的孤獨。蕾梅黛絲型開朗陽光,但是都沒有改變現實而逝世。最終,歷經滄桑的布恩迪亞家族從馬孔多消失。

《百年孤獨》寫出每一種人的孤獨,卻從不讓任何一個人走出這種孤獨。最後的賦有家族所有優點的人在出生時也被螞蟻吃掉,不得不説這是一篇充斥悲傷氣氛的小説。但它有很多非常陽光的場景,何塞·阿爾卡蒂奧· 布恩迪亞青年時開創馬孔多,在一個下午給孩子們上物理課、另一個下午帶孩子們摸冰塊。烏拉蘇爾在修建家族大宅時的充滿無盡的活力,小蕾梅黛絲婚禮上,大方的舉止。奧雷里亞諾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諾骨牌……這都是很 温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可是隻能用一個詞銜接下一句:好景不長。那又是什麼樣的沉淪才可以使這羣人墮入那樣的孤獨?

總的來説,外向的男人戰勝不了內心的慾望而孤獨,內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強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經不起世界孤獨的氛圍,藏事於心的女人最能被內心藏匿。作者寫出了不同人孤獨,又很公平給出他們不同的陽光 。阿爾卡蒂奧富有力量、勇氣拿起獵槍抵抗。奧雷里亞諾深沉、執着不被世事矇蔽。烏拉蘇爾勤勞,有活力,熱情、有愛心。阿瑪蘭旦關愛子孫。蕾梅黛絲擁有脱俗陽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獨作為他們的結局,但讀書還 是會很公平的認為作者不公平。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説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他認為當我們有一天面見上帝,上帝問我們有什麼作為,我們便可以將此書呈給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話,當有一天我們見上帝,上帝問我們的想象力在哪兒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把這本書拿出來,並説,這就是我們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歡這本書,在一個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結局,重讀,待續…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

很早以前就聽説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慾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為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噹噹網 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彷彿是久遠的書籍帶着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淨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白天工作,閲讀僅限於晚上及週末的有限時間,長篇鉅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為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百年孤獨》裏面的人名更是宂長繁複,幾代人的名字重複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 誰是誰。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閲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後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名字符號顯得不那麼重要。看完之後,掩卷回想,才發現每個人的形象都那 麼生動鮮活地在腦海裏,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故事情節幾經荒誕神奇,死 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身同活着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牆皮為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後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並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會讓人忍俊不禁,比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後潰爛,捱了很長時間才痊癒……”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 工工人被血腥鎮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箇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着書裏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着眾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後百年時間裏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製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 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明;從人性的無為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爭;從農業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並殘酷鎮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 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彷彿沿着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説,貫穿人類發展歷史的,是人性裏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説他們不瞭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失落一樣。家族裏的第一人瘋瘋癲 癲,被綁在樹上;家族裏的最後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着孤獨的結果。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説,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狂風襲來,捲走最後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 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後,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最大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後 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説説話陪伴一下,哪怕打開電視不看節目只聽着聲音在房間裏迴盪也好。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裏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仿 佛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裏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3

布恩地亞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悽慘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八月多雨的小鎮上。馬孔多從興建、發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從多麼透明的最初抑或多麼神祕的洪荒,經歷無數慘烈的戰亂殺戮,遭受舛駁的摧殘與變遷,如蚍蜉撼樹頑抗命運的猖狂,步履維艱地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時光對他們來説彷彿不存在,時間像不停地原地打轉,然而時間無所不在,就像無所不在的孤獨,孤獨無法對抗時間。布恩地亞家族終究走向滅亡,馬孔多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布恩地亞家族從祖輩開始無一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堡壘中,抱着與世隔絕的孤獨至死不渝。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所有人與人的情感中,有憐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卻偏偏沒有愛,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見底的最深處,沒有表述,沒有出路。他們帶着整個家族特有的,唯一不會被認錯的孤獨神情,被這場可怕的“瘟疫”侵蝕,噬啃,瀰漫全身,糾纏至死。於是,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周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封鎖門窗,把自己關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從他們致命卻視之如命的孤獨中,體會到一種因為不能掌控自身命運而產生的冷漠、絕望和疏離感。如西亞·馬爾克斯説:“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於是不是追懷過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他們,周而復始地做着機械勞作,痴迷於毫無意義的事情中的他們終究註定被愚昧與落後侵蝕,在麻木冰冷的注視下帶着孤獨走入墳墓。不懂得愛的人是多麼可悲。

又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像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看管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孤獨,便是永恆最好的形態。孤獨,確是一種境界。如此説來,布恩地亞家族無疑是偉大的、脱俗超羣的。奧雷里亞諾便是我最崇敬與喜愛的人物。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發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失敗了;他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他跟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但一夜之間十六個被暗殺。在那些年裏,他九死一生,顛沛流離,馳騁沙場,一門心思為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然而熱血與激情驟然冷卻的那一瞬間,他驚恐地發現,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顧一切的,根本不是什麼革命勝利、政治情懷,他是為了高傲在打仗——為了在誰眼裏都不值一提的虛榮而戰,甚至差點為之“犧牲”。他如此的憎恨軍人跟他們打了那麼多年仗,到頭來還是成為了同他們一樣的人。人生沒有比這更卑賤的理想了,一切都沒有意義,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奧雷里亞諾上校在得到了萬千人民的擁護、臣服與崇愛時,不顧一切地想要放棄與瞭解這一切,回到與家族其他成員一樣的、與世隔絕的孤獨堡壘中。其實他實際上是在與詛咒般的家族命運作戰,為了擺脱宿命的擺弄,拿起槍桿成為了獨行俠。然而這些年來刀光血影的殘酷使他漸漸瘋狂迷失,卻偏偏是孤獨拯救了他。最終,奧雷里亞諾心甘情願的被孤獨征服,放下了一切榮譽、成就與聲望,將自己關在屋裏,日復一日地製作小金魚,直至死去。他極具奇幻色彩的一生,從勇敢決絕地站出來發起戰爭,到超脱釋然放下一切,好像從始至終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無所獲。這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偉大之處,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的他,從來都沒有向命運低頭,不曾認輸,永不屈服。

關於奧雷里亞諾的愛情,是悲傷而悽美的。他愛的是一個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絲,並且一生只愛了她一個人,只可惜他不懂愛。當雷梅苔絲去世的幾十年後,奧雷里亞諾冷漠地將雷梅苔絲生前的物品燒掉時,當他的母親説他鐵石心腸,看透他是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時,我特別想哭。他曾經是那麼幸福,曾有一個女子為他成長,為他改變,愛他敬他,並從未質疑過他的愛,曾有一個人,愛他如生命。在他面對行刑隊槍決時,當他胸口被子彈打中時,當他與世隔絕製作小金魚時,有沒有想起過曾在他製作小金魚時會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銘記的是與奧雷里亞諾並肩作戰的馬爾克斯在被心愛的女人拒絕時給奧雷里亞諾發的一份電報: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4

馬貢多是孤獨的,布恩地亞一家七代是孤獨的,這是時代的孤獨,然而馬爾克斯的眼確是明亮的,散發着不一樣的光芒,《百年孤獨》傾吐出時代的光輝。在這裏淺談何為孤獨之因。

從歷史角度看,《百年孤獨》這本書主要是寫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但作者的目的遠遠不只是再現這個家族的歷史,在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大相徑庭,再就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的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樂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哥倫比亞擺脱殖民枷鎖獲得獨立後,國家政權完全為土生白人(即所謂的“克里奧約”人們)大地主、大商人所操縱。他們分為兩派:一派是代表大地主、教會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保守黨;一派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與其他階層利益的自由黨。他們在對內對外的政策原則上沒有區別,他們只在統治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也就如小説中所説:只是一派在早上五點上教堂望彌散,而另一派則是八點去。自由黨和保守黨為爭權奪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選舉也僅僅流於形式,憲法無異於一紙空文,政變迭起,內戰頻繁,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全國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不下二十七次,單是1899年至那次全國內戰,就有十多萬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政治暴亂——綏靖行動——動盪不定“成了這個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惡性循環。《百年孤獨》描繪了眾多這方面的史料,並且馬爾克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在奧雷郎諾?布恩家族表現出來的可謂是無可炮製。這也正是孤獨的歷史原因之所在。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通過馬貢多深刻的反映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過程。馬爾克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馬貢多歷史演變以及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描寫的可謂是淋漓盡致。馬貢多從一個不毛之地不斷髮展到鼎盛繁榮時期,人口越開越多,樓房瓦礫建設的越來越多,馬爾克斯筆下運用的魔幻現實主義將馬貢多變化發展描寫的荒誕而又不失真。比如在小説裏這樣寫道:一批吉普賽人將一塊巨大透明物體——冰塊,帶到馬貢多來,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都看懵了,他在向吉普賽人付錢之後,將手伸到冰塊上放了許久,就像把手放到《聖經》上為人作證那樣,並且大聲高呼道:這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發明。這裏也可以看出布恩迪亞一家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是脱軌的。反映出了布恩迪亞的愚昧與無知,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眼睛就想這冰塊一樣冷、一樣的孤獨寂寞。《三國演義》中開篇即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羣眾的力量是強大的,俗話説團結就是力量,馬貢度的革命還是變遷都是自己地區的獨立發展的,是孤獨的。沒有得到廣大的人民羣眾支持,沒有深層次發動人民羣眾,這也是馬貢多消亡原因之所在。

我認為,應當説,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對他自己的祖國甚至拉美的前途還是充滿希望信心的。1982年12月上旬他曾今表示,他不相信”除了靠世界上兩位強大的主子活命之外我們就沒前途可言“的説法。他説:”面對壓迫、掠奪和遺棄,我們的回答是生活。無論是洪水還是瘟疫,無論是飢餓還是社會的政治動盪,甚至多少世紀以來永無休止的戰爭,都沒有減溺生命壓過死亡的頑強勢頭。“他表示相信:”面對人類有史以來就可能是某種烏托邦這一令人震驚的現實,着手建造一個與之抗衡的理想社會還為時不晚。這將是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的、生意盎然的烏托邦,在那裏任何人都不會被他人決定生死的死亡方式、愛情真摯無欺,幸福得以實現,而命中註定一百多年處於孤獨的世界上的第二次機會“。

《百年孤獨》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具有時代性的主題和思想。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到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5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説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例如小説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敍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説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説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説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6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着讀着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説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着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彷彿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着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7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説: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這豈不悲哉?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8

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

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本事,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之後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我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今日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終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

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所以,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僅包括"可怕的"軍隊,並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

他説,"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終,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之後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

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終動力是階級鬥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説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讚揚貪慾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讚美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9

無法把《小團圓》看成虛構的小説。整部書,字裏行間,張愛玲都在用平板、單薄的聲音敍述者她一生前三十多年的流水帳。所有她小説裏的人物,在她的生活中都找得到原版。她所知道的可以寫的親朋都被她寫光了。對於故事以及人物,她似乎缺乏想象力,不過也應了那句話“小説來自生活”,閃光的是她的文字,也只侷限於早年作品。進入五十年代後,她的文字逐漸乾癟,可能與自身際遇不好有關,忙於生存,而且生活在沒有母語環境的地方。最關鍵的是自閉幽居,乏人來往,只好閉門造車。全靠她早年的名氣挽救了她,不然那幾篇如同嚼蠟的小説怎麼會有人看。

看的人也不過是在窺伺她。如同看如今這部《小團圓》。

《小團圓》重複了許多她從前的東西,又一次被寫出來,而且完全撕去面紗,可能都是些壓在她心底噬咬着她的往事,不吐不快。因為一生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的愛,無法安然看自己一生時光就此流逝,所以必須寫出來,白紙黑字,也讓那些使她的人生黯淡無光的醜人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她曾説她是嘉寶的信徒,可事實上她完全不是。嘉寶從不曾談論自己。張愛玲從出名前就非常喜歡談論自己(十七歲時的作品《天才夢》),出名時更是無所顧忌地寫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比如《私語》)。她晚年深居簡出,是因為中年以後的自己確實無可暴露,也許是自卑。從她的許多文字可以看出一直跟隨她的某種虛榮,她不善於交際,但很喜歡引人注目。在她那冷漠自私失色的成長背景中,她母親一直是她矚目的亮點。所以她母親和她父親離婚時,慘淡中她竟然覺得得意,因為那時候離婚的人少,她的至親出了這樣的事,就象那時候某家出了個科學家一樣驕傲。她母親到香港她的大學去看她,她和母親沒有話可説,但她最遺憾的是當時四周無人,她因此無法炫耀她美麗洋派的母親。

她母親大概與國內八、九十年代那批剛剛接觸到西方文明、濫用自由的部分女性一樣,作為最早一批娜拉,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到手的豪華自由,從一個男人到一個男人的牀上,胡亂度過一生,最後黯淡收場。這樣的母親曾經是她少女時代的偶像(雖然年紀越大,她越恨她母親)。但她又遠缺乏她母親的交際手腕與漂亮面容,一方面極其自卑,另一方面極度羨慕,同時又覺得自己站在一旁看清了一切,好像很理智,凡事自己拿主意,因此也不可能聽得進旁人的言語。實際上事到臨頭,她倉皇失措,完全無防備,只能布偶一樣讓人擺弄。

胡蘭成就是這樣趁虛而入。而且遊刃有餘地同時玩弄着其他女性。

最後她從胡蘭成那裏得到的不過是婦科檢查報告裏的一句“子宮頸曾折斷”的診斷。

就是這麼一個讓她可以“低到塵埃裏的”男人。

胡蘭成固然沒有愛過她。她後來遇到的男人沒一個對她真心。桑狐與她同居三年從來沒考慮過和她結婚。她為賴雅墮胎,最痛苦不堪時,賴雅竟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啃烤雞。

她倒不是想在這作品裏為自己粉飾,所以經歷的都寫出來,只不過在現在才出版,許多可以視為驚世駭俗的東西已經很平淡了。但我覺得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柯靈這個人。很久前讀過柯靈聲情並茂的《遙寄張愛玲》,文章娓娓道來柯靈和張愛玲的相識,他如何發現初出茅廬的文壇新星,如何為她在當時低氣壓環境下執意出名的舉措擔憂,又對她在他落難時的救援如何感激。好一個温儒的書生。可是《小團圓》裏,他不過是一個在她不得志時落井下石對她進行性騷擾的低等男人。難怪張愛玲沒有迴應他文~後那篇深情呼喚。張愛玲的記憶力非常好,尤其對人性最卑劣的地方。

這本小説可能只對很熟悉張愛玲作品的人有吸引力。它的文學價值並不會很高。張愛玲即使在她的全盛時期,也只是言情小説作家羣裏的佼佼者,她有天賦,但從來沒有成為大家。

而《小團圓》這部結構鬆散,充滿平淡的喃喃自語的小説,我看完後,也只能歎息着説一句:“很傻,很天真。”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0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xx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着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説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 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説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些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説的,從這個角度説,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説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説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麼,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裏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裏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説了,魯迅先生比我説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着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於是,他打倒了孔子。於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着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説了。我在這裏説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1

學校推薦我們在寒假裏讀《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故事。媽媽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給我買了這套書,我讀過很多遍。假期裏,我重新回味那些有趣的故事,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特別是從卡梅利多身上學到了很多。

卡梅利多是一隻很可愛的粉紅色小公雞。他和他的媽媽卡梅拉一樣與眾不同,敢於幻想。他不像別的小雞那樣老老實實地吃飯睡覺,總是仰望着美麗的星空,幻想能擁有一顆星星。他把一隻不太新鮮的海星當作墜落的流星,歡天喜地地抱給鸕鶿佩羅看,卻被大家無情地嘲笑。這時候的卡梅利多是那樣傷心,但他並沒有放棄夢想。

他在好朋友小白羊貝里奧的幫助下找到了天文學家伽利略先生,通過望遠鏡看到了許多星星,而且和一隻綠色的長牙齒的外星小雞塞勒斯特成了朋友,用海星和塞勒斯特交換了一塊金星的碎片,卡梅利多終於夢想成真了。

除了羨慕,我也知道了要實現夢想,一定要堅持不懈去努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現在的願望是登上世界峯,因為我喜歡“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夢想的實現是很不容易的,我要和卡梅利多一樣不怕困難和嘲笑,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最終我一定會摘下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星”。

我喜歡卡梅利多,還因為他非常愛自己的妹妹卡門。卡梅利多一開始想要個能夠陪他一起玩的弟弟。善良聰明的佩羅把蛋藏在他的木桶裏,每天晚上,卡梅利多都要悄悄離開雞舍去看“小弟弟”,還親手準備了一根非常漂亮的木棍送給“小弟弟”。

當刺蝟偷走蛋時,卡梅利多憤怒地追了上去。雖然破殼而出的是一個小妹妹,可他仍很高興。妹妹用木棍敲了他的腦袋,他沒有生氣地兇她;妹妹餓了,他就帶妹妹去找好吃的;他發現偷妹妹的小偷,舉起棍子就要打;他誇讚妹妹聰明、勇敢;他和妹妹形影不離,一起做好多遊戲;他還給妹妹一遍一遍地唱歌……我要是卡梅利多的妹妹該多幸福呀!

我也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叫小蘋果,我像卡梅利多愛自己的妹妹一樣愛她。蘋果出生的時候,我用攢下的零花錢給她買了一個大大的洋娃娃。現在她一歲多了,十分可愛機靈。放學回家我總輕輕地走進門,生怕吵到妹妹睡覺,如果她醒着,我就跟她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每天晚上,我都要陪妹妹玩,妹妹笑起來太可愛了,我忍不住要親她。

妹妹渴了,我幫她倒點熱水喂她喝。有好吃的,我總會分給她。妹妹哭了,我就使勁逗她笑,唱歌、彈琵琶給她聽。我會給妹妹換尿不濕,餵奶粉,吃魚肝油,做藍莓醬。天氣好的時候,我推她到小區裏玩。現在妹妹有點會走了,我可以牽她的手去散步。

卡梅利多還是一隻非常勇敢的小雞。《我能打敗怪獸》這個故事中,卡梅利多、卡門和貝里奧為了救大家,一起去對付可怕的雞頭蛇怪。當皮迪克、卡梅拉和卡門還有他的姨媽都被怪物變成冰雕的時候,卡梅利多沒有害怕退縮,而是信心滿滿地拿出了外星小綠雞送給他的眼睛,毫不慌張地站在台階上等待怪獸出現。最後,雞頭蛇怪被這隻勇敢的小雞打敗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卡梅利多成了英雄。我真佩服他,如果是我肯定嚇得要命,更不會想怎麼去對付怪獸了。平時,我比較膽小,數學課上不太敢舉手,因為怕説錯答案。有些事情明明心裏覺得自己可以,但是就是缺乏嘗試的勇氣。我要向卡梅利多好好學習,在新學期裏一定要有進步。

我喜歡《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愛卡梅利多。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2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看起來這本書很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看,可是該書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徵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而且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問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裏,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痴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

讀完書我們就可以發現,國小階段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他的敏感期因為被打擾所以滯後了。關係到國小階段的有這幾個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祕。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培養孩子具有鉅細無遺、綜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兒童對某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如果長時間不被打擾,就能形成高度專注的品質,老師和家長不會觀察孩子,不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輕易打斷孩子的認知過程,這樣孩子很難形成專注的品質。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脱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興趣。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4.5歲)、閲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閲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閲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佈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文化敏感期(6~9歲)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祕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因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會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師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有時孩子會故意犯個錯誤,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試探老師和承認的態度,來驗證和體驗愛和寬容的感覺。兒童犯了錯誤是很難為情的,尤其是承認錯誤的時候,如果能讓孩子體面地承認錯誤並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校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籍,我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並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我們作為幼兒教師看了之後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閲讀分析。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3

今日我觀看了《兩個小八路》的影片。看完之後,我的心就像被波濤洶湧的大海撞擊過一樣,久久不能平靜。要知道這兩個小八路的年齡和我們一般大,就肩負着保衞祖國的使命。由此我聯想到了我們,現在是科技發達的年代,人人豐衣足食,學生們各個過得無憂無慮,但我們卻不珍惜眼前的好時光,沒有好好地認真讀書,卻是天天像行屍走肉一般,吃喝玩樂,枉費了老師們的一翻苦心,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做祖國的棟樑,為祖國建功立業,而不是一味地墮落下去。

影片中的其中一個小八路叫做大興是我最敬佩的人,他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並英勇地與敵人做鬥爭,雖然在戰鬥中,中了子彈,但是大興卻沒因此而倒了下去,而是強忍着痛與敵人奮戰到底,最終把敵人給消滅了,並且繳獲了一把搶!回到部隊時,隊長也知道了此事,並誇讚大興是“好樣的”!隊長要讓大興離開部隊去養傷,但大興卻斬釘截鐵地説:“他不痛,還能走。”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啊!中了子彈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可能會隨時的喪命,但大興卻沒有因此而畏懼,並且要和部隊一同共患難。這就預示着,大興要為抗日而犧牲,要為祖國出一份力,要同日本鬼子抗戰到底!小小年紀的他,卻擁有這常人沒有的精神。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保衞祖國的擔子已落在了我們的肩上,所以我們更應該向大興學習,學習大興的那種精神,那種勇氣!為祖國增添一份力量,為祖國的將來做下鋪墊,令祖國走向世界,走向美好的未來。

現在我們能做些什麼呢?當然是好好的學習,將老師所教授的知識,收為己用,當走向社會時,把知識運用的軍事上或科學上……為祖國明天的輝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軍事科技不斷提升,但始終贏不過美國的軍事科技,美國擁有世上最新進的,頂尖的軍事科技。而今,正是我們新一代青年,發揮作用的時候,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科技必定會超過美國,甚至全世界!

抗日戰爭雖然已過去,中國也取得了勝利。但我們不能坐享其成,我們要珍惜無數烈士用鮮血而打造出的幸福時光。烈士們的精神,還要靠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去延伸,去履行,去弘揚!

時代發展飛快,我們要適應時代就要去實踐,去創造,去探索,認識新事物,創造新科技;加強對愛國的培養,不忘國恥,努力進取;維護祖國的大好河山,提高人們對榮辱觀的認識,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並加以宣傳。我們要像大興一樣,與困難做鬥爭,做生活的強者,不向困難低頭!

不少的戰爭已過去了很久了,但卻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了一個不可毀滅的痕跡,祖國與以往早已今非昔比,祖國正興盛,經濟正繁榮,祖國正走向世界。我們要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努力奮鬥,頑強拼搏,為祖國建設出美好未來!

保衞祖國的鐘聲已敲響,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用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與全新的精神面貌和堅不可催的毅力,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讓愛國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讓人人爭當祖國的棟樑。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祖國定會成為世界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4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喜劇的代表作,讀完這部作品,我感觸頗深。不僅僅因為裏面浪漫傳奇的色彩,峯迴路轉的劇情,誇張爆笑的情節,還因為這部作品中,那一個個令我敬佩的人物,尤其是聰明睿智的鮑西亞。

劇中,安東尼奧和夏洛克是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他們對待金錢和人情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安東尼奧是莎士比亞理想的商人,所謂“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債不取利息,尊重友誼不惜犧牲生命。從當巴薩尼奧去找安東尼奧時,安東尼奧對巴薩尼奧所説的話“我的錢囊可以讓你任意取用,我自己也可以供你驅使;我願意用我所有的力量,幫助你達到目的”就把“商人王子”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夏洛克卻愛錢如命,惟利是圖,受到損害就要加以滅絕人性的報復。對他貪婪的金錢欲和殘忍的報復心,莎士比亞顯然採取否定的態度。夏洛克,他還是資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

然而,在這部喜劇裏,我還看到人性的善良。女主角鮑西亞,是該劇中最光輝奪目的形象。生活在人文時代的鮑西亞美麗、善良、機智、也富有才華和膽識。德國詩人海涅在《莎士比筆下的女角》這個便盛讚鮑西亞:“······鮑西亞似乎應當作為那朵希臘精神的後生之花——文藝復興的代表了,這朵嬌豔的鮮花在16世紀時,從意大利向全世界噴發可愛的芳香······直至今天我們還珍惜她,高度評價她。”英國莎學家羅斯金也高度讚揚:“莎士比亞筆下的男主角都不值一提,惟獨他的女主人公都個個光輝耀眼,如同英雄。”呵呵,我只認同羅斯金所説的後者。

鮑西亞相貌十分美麗。巴薩尼奧誇讚她説“比起古代凱圖的女兒,勃魯託斯的賢妻鮑西婭來毫不遜色”,“她的光亮的長髮就像是傳説中的金羊毛······引誘着無數伊阿宋前來向她求婚”。傑西卡也形容她“如果天上有兩位神仙賭賽,拿世間的兩位美女做賭注,鮑西亞是其中的一位,那麼其他的還得額外加點什麼才成,因為這粗鄙的世界找不出和她一樣美的人。”如此美麗的鮑西亞作為富家的嗣女,作為貝爾蒙大筆財產的主人,自然而然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婚者。但鮑西亞沒有被這些“聲明藉藉的求婚者”所吸引,獨獨喜歡上了威尼斯人巴薩尼奧。當巴薩尼奧必須從金銀鉛三個匣子中,選出裝有鮑亞畫像的一個時,鮑西亞努力勸説他推遲選擇時間。等到巴薩尼奧終於要選時,她又坦言自己的擔憂。當巴薩尼奧終於選對了小匣時,鮑西亞在興奮的同時,又真誠地向對方表示自己的謙恭。她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財產和美貌,卻依舊如此温柔謙遜。由此可見,鮑西亞是一個為了愛情勇於作為的人,是一個大膽地追求自己認為的真愛的人。在當時那個女性權利被限制的年代裏,能這麼直白地向男方表達自己的愛意,實屬不易,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而且是在自己家庭背景比男方好的前提下,自己仍不忘温柔謙遜,即使放在現代,也是奇蹟,説明她的人品修養的高尚。這些都是鮑西亞身上的女性人格魅力。

最讓人對鮑西亞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在最後法庭較量中的鮑西亞。如果説《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幕“法庭鬥爭”是全劇的高潮,那麼,鮑西亞形象也在這一高潮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對於法庭中一磅肉的爭論,沒有所謂的正義戰勝邪惡,只有“智”的較量。於此前公爵們對夏洛克的“規勸”不同,她戰勝夏洛克的“規勸”全過程包含着這樣的遊戲:1、按照契約,肯定他割人肉的合法性;2、漫不經心,曲意奉勸他放棄割人肉;3、製造錯覺;4、檢驗契約,引“狼”入籠;5、套住“狼”頸;6、反敗為勝,大功告成。在這六步遊戲規則中,她不動聲色,卻有板有眼。果然,狡猾的夏洛克在不知不覺中上了當,走向了死亡,安東尼奧則從死亡的泥淖中脱身出來。法庭鬥爭的勝利,充分展示了鮑西亞超人的才華。在她進入法庭前,夏洛克氣焰遮天,藐視一切,那些養尊處優的公爵、紳士們對夏洛克悖與情理合乎法律的質對,一籌莫展。鮑西亞奉命於危難之時,略施小計,就擊敗了老謀深算的夏洛克。鮑西亞形象鮮明、沉穩、典型。她翻手為雲,巧於周旋,才和德的唱和,外顯美和內在美的統一。而這,就屬於女性的美德。

綜上,鮑西亞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美麗聰慧勇敢的女性。她通過她的才智和膽識,初步展示了一些女性主義平等獨立的特質。她還是一個集女性美德於一身的新時代優秀女性。

從這部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友誼的珍貴,領悟到了愛情的真諦,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莎士比亞,他不愧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的作品,讓我們熟悉了美德與醜陋,偉大與渺小,高貴與卑微。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5

我在寒假期間讀了《苦兒流浪記》這本書後,懂得了很多之前並不太明白的道理而且也改變了之前對社會的整體看法。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雷米本來悲慘的生活因一次偶然的事件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的坎坷人生的故事。

雷米曾經那悲慘又曲折的經歷我沒有體驗過也不清楚生活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到底是種什麼樣的感覺。想逃避這樣的生活但似乎總有一種這樣的力量告訴自己不要總想着躲避困難,只有迎接困難、並且憑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困難,才能成為最終的贏家。但在自身命運的捉弄下 ,雷米沒有一句怨言,只是默默地忍受,並且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生活,這種精神令我在訝異的同時又有種慚愧感,但最多的還是對雷米那種對生活的執着精神所產生的深深的敬佩感。

曾經很天真的認為19世紀的法國並沒有什麼苦難或者什麼別人不為人知的殘酷事情更沒有像美國那樣的殘酷的奴隸制,但是事實證明我完全錯了,這隻能説明一個問題:我對19世紀的法國完全不熟悉。讀了這本書並且上網查了資料後才知道那時的法國正處於法國資產階級建立第三共和國後的第三年,也是羽翼已豐的資產階級準備實現工業化的前夕。並且作者埃克多·馬洛寫的正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最具象徵意義的背景,農村破產、童工數量的逐漸增多、勞動人民惡劣的工作條件等諸如此類的讓人難以想象的悲慘事件。但是雖然現在已經好很多多了,但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令人歎息的事件。

也或許只是我的無知,也或許只是我沒有見識。現在正在思索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都是人卻偏偏每個人的差別卻如此之大?那些人為什麼可以如此殘酷?難道那些人的心都是鐵做的嗎?不管是誰,只要是自己厭煩或者嫉妒的人都要收到所謂的報復嗎?這個世界真的是很奇怪,不喜歡大家好好相處處其樂融融的團結在一起,偏要走一些一般人不走的路。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次會看到這樣的事件,什麼今天這個兒子殺了自己的父母啦,什麼昨天某某官員又受賄啦,再來個多少天以前某某人去銀行大搶特搶啦……這些事件不知道看了又多少遍了,但是確定的一點是我們已經麻木了,再看到這些事都已經見怪不怪了,最多説幾句“現在的人怎麼都這樣?”,“這些被殺害而蒙冤死去的人真是令人痛心啊。”等等。可是就算有人想改變這樣的現狀,也已經奈何他們不了了吧?如果不是現在還有總統,警察之類的幫助人們走向正路的辛苦人們的話,這個時代還會這麼混亂嗎?或許會比以前好但也可能會使社會風氣更加敗壞。我不希望這個世界要變得多美好因為我知道如果凡事都跟自己想的一樣那或許就不叫人生了吧!我只是真誠的希望每個人包括我能儘量每天都做一些小小的好事,能讓這個世界的愛再多一點,再温暖一點。那我相信沒個人都會幸福吧。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不僅是在面對困難時的又想要戰勝的勇氣,更多的是希望這個世界再温暖一點。而雷米的精神則是隻得我們每個人去敬佩效仿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6

《簡愛》一文是由英國小説家夏洛蒂所寫,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敍方式講述了一個受盡摧毀、凌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後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敍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説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温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着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説話,就彷彿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也正因為此,簡·愛敢於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於芸芸眾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後來,簡·愛含着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一個有婦之夫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説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於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選擇的話,那麼她最後的歸來則是她出于堅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選擇。

在現實社會中,也同樣有簡·愛這樣不屈不撓的人,不向困難低頭,不屈服於不公平的待遇,永不放棄。《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也像書中的女人公一樣有着坎坷的命運道路,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彷彿就是她自己的影子。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7

《 易經 》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伏羲氏與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占卜術是關於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的手段,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理論寶典。

我們近代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方法主要源於西方。數理化是現代科學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科學表達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推導過程是用數學表達方式,用物理説明作用,用化學體現變化,並從規律和本質上得到重複性的驗證。這種方式即是抽象的,也是直觀的。而這種推導方式也有侷限性,就是將事物越分越細,就像把整個科學歸結為一片森林,然後細分為樹木,再分為細胞、分子、原子等等,以至於在觀察某件事物時,只看到了點而不能看到面一樣。而我國易經的推理方法是歸類推理。比如:震卦,為春天、方位為東方,五色為綠色、五味為酸,五行為木、五臟為肝膽、人體為手、人為長男、動物為龍、蛇;形狀為長,為動等等,這些都有類比性。這樣就可以找到事物的普遍聯繫。

學好易經首先要理解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如古人所説,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希望廣大的易學愛好者,能通過了解《易經》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把鑰匙,打開這座偉大的哲學之門。

大多數人感覺《易經》晦澀難懂,而不掌握其入門要領,一輩子都很難開竅,即使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這和學歷、智商的高低沒直接關係,而是需要人生歷練和悟性。有句老話:熟讀私書十年,不如明師一點。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識。簡易就是説《易經》是經書中較為容易學習的一門理論,古代的時候,簡單到無需文字解説即可運用。而為什麼到今天很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都不能解讀這本奇書呢?作為先知先覺者,為啟迪大眾,特將學習心得供奉於此,若得此易學法門點化,一日即可打開此方便之門。

學習易經的要點:

1.首先須明確《易經》是一本占卦的工具書,不宜像面對哲學和歷史書籍樣全文通讀,至多看看目錄、讀讀繫辭,以方便明白綱領要略。學習《易經》要如同面對字典和對數表一樣來面對這部天書,綱舉目張。也就是説《易經》本是查閲的工具書,其學習步驟為:識卦、起卦、查卦、斷卦、斷爻、查閲經文,再以判斷所測之事的吉凶結論。當基礎運用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再進行變卦、變爻、斷六壬、奪四時這些較為高深的方法。

2. 佔、象、數、理是學習易經必須掌握的四大法門。

即占卦、類象、術數、易理。

占卦的方法有:揲蓍法、銅錢法、方位法、時間法、身物法、數字法、筆畫法、音域法、太極法等,且萬事萬物皆可起卦。

類象:如以乾卦代表天、父、健、馬、首、西北,坤卦代表地、母、順、牛、腹、西南。

術數:是指卜筮、占卜等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推測人事之吉凶的法術。八卦的變化數有八八六十四種,每卦乘以六爻共計384種變化。五行的變化有相生、相剋、相刑、相害、反生、反克、互生、互克、相合、比肩共計五十種關係,這是大衍之數的全部變化規律。

易理:是指客觀變化前提下形成的陰陽普世規律。

3.理解陰陽八卦圖示、符號、卦象。

4. 掌握卦象的由下至上的逆排和動爻的判斷。

5. 理解五行分類和定性法則即生剋制化法則。

6. 領會卦象、爻辭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可拘泥於經文事例。

7. 三不佔原則:1.不誠不佔 2.不義不佔 3.不疑不佔。

8、卦象爻辭不宜死記硬背,易書在手即可,反覆練習孰能生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8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與其説這是一本書,不如説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關於十五歲女孩迪倫的經歷。迪倫是一個在學校裏很不合羣的女孩,孤獨而混亂。她最好的朋友轉學了,身邊剩下一幫只會冷嘲熱諷的同學,加之和母親關係太過一般,她一直期待着想去尋找自己的父親,其實是為了擺脱這種看不到任何希望,壓抑到窒息的生活。因為生活在單親家庭,迪倫十分缺少父愛。身邊的環境使她更加想念父親,想念自己成長道路上缺失的那份温暖與陪伴,這感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於是她決定起身去找父親,尋找那份父愛。不幸的是,迪倫乘坐的列車發生了意外。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自信地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那是崔斯坦。男孩彷彿就是為了等待迪倫而等待着。是的,崔斯坦就是迪倫的擺渡人,迪倫已經在事故中不幸遇難了,崔斯坦就是上帝為了幫助孤苦無依的迪倫找到回家的路。現在他的任務是陪伴迪倫走過最艱難的這段路。崔斯坦對迪倫來説很特別,他的笑容令人內心寧靜,他的孤傲又有些神祕莫測。最重要的是,他讓迪倫年輕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渴望許久的安全感:無論發生什麼,迪倫的身邊一直都有一個崔斯坦陪伴着她。他們一起經歷艱難險阻,攜手走過泥濘的沼澤地,渡過危險的湖區,在安全屋裏烤火休息。

兩人在荒原中相伴相行的故事深深地温暖了我:他們相互陪伴,相互照顧,從陌生變得互相有好感,爭作文吵,擁抱……當崔斯坦被惡魔拽下去的時候,迪倫苦苦等了他兩天,而幾乎失去意識的崔斯坦在聽到迪倫大聲喊着:“崔斯坦,我需要你”的時候,意識突然清醒,回到了她的身邊。仿若時光靜止,所有的情愫都凝固在美好的瞬間。但一切事物就算再美好也躲不過分別,到了路途的終點,再向前就是天堂了,也就是在這迪倫勇敢地表白了崔斯坦,但他不能,剩下的路他無法陪她走下去,他不是救世主也無法改變自己和迪倫的命運,所以在分界線處崔斯坦別無選擇地走了,去迎接下一個靈魂,開始他新的任務。而迪倫卻執意放棄輕鬆的生活,重回險象環生的荒原,只為找到他,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她不顧他人的勸服,毅然決然地打開了回到荒原的大門……小説的結局美好且温馨,崔斯坦來到了她的世界。

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他陪伴她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共同面對困難,也讓她更加勇敢更加堅強,敢於追求自己渴望的,使迪倫從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弱者,變得無懈可擊。迪倫不再懼怕死亡,是她的勇氣清除所有橫亙在他們之間有形或無形的羈絆。迪倫也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她讓他認清了自己,他不再是那個日復一日沒有目的地活着的那個崔斯坦,他也有自己想要守護的人和情。

“為了再次擁有這份感受,值得冒永遠沉淪的風險嗎?”“值得。”

真正的擺渡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只有你不敢做的,沒有你不能做的。一直以來禁錮我們手腳,不去行動的從來不是他人,而是內心的膽怯和懦弱。你是你的嚮導,一直都是。只有無所畏懼的前進﹑嚮往自由的內心,才能使你得到自己渴望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9

我相信,讀一本書,總是會得到些什麼的,不論是他讓你思考,還是讓你的人生觀、世界觀有那麼一點點的改變,甚至是一絲絲改變的可能性,那麼這本書就成功了,或許你可以再讀讀它,或許你可以轉借或推薦給他人,讓他人也得到點什麼。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這本書是我在陪孩子在新華書店遊戲場玩耍時無聊拿來隨便翻翻的,可是沒想到,開篇第一頁就讓我有 一種迫不及待地想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我想説我不過是個普通的中年女性,或許更可以算青年女性,我從沒去過美國,更不知道白人與黑人在美國此前的幾十年的差距是有多大,我只是把它聯想到了我們身邊的生活,至少我覺得和我身邊的生活的差距真的很大很大,那種博大的愛是我好向往的,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往這條路上走。或者這樣,經過慢慢時段,不論是我們個人的夢想還是偉大的中國夢都會逐漸實現,或者在實現的道路上。

這本書的敍事節奏不緊不慢,剛剛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像是坐在一條不寬不窄蜿蜒曲折的河流旁邊,清澈的河水緩緩流着,聽着身邊的一個剛剛認識的對你敞開心扉,講述他長長畫卷一般的流年忘事。

整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也很單純,故事中的他叫丹佛·摩爾,是一個流浪漢,每天不停為“主子”撿棉花,但積蓄始終是零。後來,他跳上了路過的火車去流浪,萬萬沒想到在那座陌生的城市裏,他會遇到一個白人百萬富翁,並且成了他的朋友。另一個他叫朗·霍爾,是一個百萬富翁,有着敏鋭的藝術眼光,以及絕佳的生意手腕。從賣罐頭躥升到投資銀行,再到買賣畢加索、凡·高的名畫。他在好萊塢有大莊園、畫廊及歐式古堡。而他也想象不到,他的下一頁人生,竟是與一名流浪漢一起寫下。兩人的交往,改變了他們各自的命運,兩個人的友誼超越了各自的地位和金錢,是一種心靈上真正的相互寄託,而兩人在一起共同努力做出的慈善事業,讓他們的靈魂超脱了世俗的觀念。

我想我們很多時候,在面臨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甚至有些些臭味的流浪漢,大多會加快步伐繞道而行,不願意看他一眼,我們都主觀的認為這一定是他自己不付出、不努力、不上進造成的結局。我們從不會主動去幫幫他,在我們這裏的社會這種原動力會更小,就算有點動力也會瞻前顧後,生怕惹了一身麻煩。

現在,我們這裏也有很多人做慈善,特別是一些富商和明星,其實無論什麼目的,在這裏能做已經非常不錯非常難得了,此本書卻強調了做慈善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高尚,或者只是在節目中做做秀,或者你希望得到些什麼,那麼這不是真的慈善。我想這樣的思索應該傳遞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而做慈善最終也救贖了自己本身。我想,在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來吧,先是有人做慈善,然後是有人做真正的慈善,再是有人無目的地做慈善,最後是大家無論貧富,都有一顆慈善的心。慈善就像一粒種子,種在心中,人生就會開滿鮮花,種在世界上,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也許這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就是自己吧。

霍爾和丹佛的故事總是使我內心變得平靜。雖然我的生活離流浪漢或者富翁都很遠,或者離流浪漢近一點也不一定。我想我不可能有兩位主人公如此深刻的切身感受,我想我在這本書裏學着愛,至少要愛着應該愛的人,然後去愛着陌生人。也許幾月之後,這本書的熱度消散而去,此時的感動也消失貽盡,但是至少它曾經滋潤過我的生命,至少它曾經把我浮躁的心放在了這本書上,淨化過我的心靈,我想這樣就夠了。

這是一本誠懇的書,希望還有別的朋友看了以後可以共勉。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0

《源氏物語》開闢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到達一個新的巔峯。我們應當走在時代前沿,踏在文化浪尖,吸收外國的精華,武裝自我的頭腦,拓寬自我的視野。夕陽又再次落下,我的讀後感也最終劃上句號了,深深呼吸早春的空氣,柳芽兒也開始冒尖泛出嫩嫩的淡黃,風箏又開始在蔚藍的天空演繹天然的舞姿,我又將會迎來新的一天。

故事開始於桐壺帝在位的時候。出身低微的桐壺更衣,獨得桐壺帝的寵愛。後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嬪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鬱而亡。小皇子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桐壺帝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源氏不僅僅貌美驚人,並且才華橫溢。12歲行冠禮之後,娶當權的左大臣之女葵姬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源氏還追求桐壺帝續娶的女御藤壺,據説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兩人發生亂倫關係,生下一子,之後即位稱冷泉帝。源氏到處偷香竊玉,向伊豫介的後妻空蟬求愛不成,向比他大7歲的嬸母六條妃子尋歡,並同時輾轉在花散裏、末摘花等眾女子之間。

當他騙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顏(其實是葵姬之兄頭中將的情人)去荒屋幽會時,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為此大病一場,病癒進香時遇到一個女孩,她酷似自我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得知她是藤壺女御的侄女,兵部卿親王私生女紫姬(若紫),兩人常常相見。之後自我的外婆北山尼姑逝世,紫姬無人照顧,源氏趁兵部卿親王不備接走紫姬,收為養女,朝夕相伴,以寄託對藤壺的思慕。幾年後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貴優雅,才藝超眾,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據為己有。葵姬生育夕霧小公子時,六條御息所因為嫉妒怨憤靈魂出竅,害死了葵姬。六條御息所自知已經不能見容於源氏,便與之分手,晚年出家為尼後病逝。

桐壺帝退位以後,右大臣之外孫,弘徽殿女御的兒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從此失勢。恰巧源氏與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偷情之事敗露,源氏噩運臨頭,在右大臣與弘徽殿女御操縱下被迫遠離京城,到荒涼少人的須磨、明石隱居。當地有一明石道人隱居鄉野,是源氏公子的遠親。其女名喚明石姬,從小悉心培養,儀表不凡,琵琶技藝當世獨一無二,字跡優美流暢。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與明石道人的女兒明石姬結合,後生一女,被選入宮中做了皇后。由於天降異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穩。源氏奉召回京輔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讓位給冷泉帝。源氏升任內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門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氣派。源氏將六條妃子的舊宅改造成了集四季景物為一體、蔚為壯觀的六條院寓所,將昔日戀人統統接到院裏來住。

源氏近40歲時,朱雀院出家為僧,源氏奉旨將朱雀帝之女三公主娶為正妻。紫姬終因心力交瘁,病卧在牀。早已覬覦三公主美貌的內大臣(最初的頭中將)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機會,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懼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與柏木毫無二致的私生子薰後,因不堪心理折磨落髮為尼。源氏深感自我和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臨頭,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斷塵緣,隱遁出家。幾年後死去。

源氏之子夕霧為人方正嚴謹,並不像父親一般處處留情。源氏刻意不讓夕霧仕途太順利,意圖培養。夕霧從小與表姐雲居雁青梅竹馬,兩情相悦,但云居雁之父葵姬之兄嫌棄夕霧官位不高,又一心想送女兒入宮,所以不答應夕霧求婚。夕霧思慕雲居雁不得,恰逢唯光大夫家送入宮中作舞姬的女兒藤典侍酷肖雲居雁,因而與她私通,後成為夕霧側室。之後夕霧最終在外祖母太君撮合下和雲居雁結為連理,生育許多子女。柏木過世後,與之生前交好的夕霧前往安慰其夫人時,愛上了柏木遺孀落葉公主。落葉公主自感命運淒涼,一向不肯理解夕霧的求愛。之後公主的母親逝世,公主孤苦無依,夕霧在侍女們的幫忙下才得遂心願。源氏過世之後夕霧任太政大臣,位高權重。

源氏之子薰生性嚴謹。20歲來到宇治山莊愛上了莊主八親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絕。大女公子病故後,他尋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親王的私生女浮舟,填補心靈的空白。可是匂皇子深夜闖入浮舟卧房,假冒薰的聲音,佔有了浮舟。當浮舟意識到自我一身事二主後,毅然跳水自盡,被人救起後削髮出家。儘管薰一往情深,多次捎信,以求一見,但終未了此心願。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1

先説一下近期狀況吧!最近我們寢室的人都不知道怎麼了,都變得好玩了,明明離考試那麼近了,結果大家仍然沒有集中精神在學習上……人啊,果然是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呢……不過,也確實該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了……不能再這樣了……我要加油!

其實,再談談《天神右翼》吧!今早不知道怎麼了,第一節課的時候腦海裏總是時不時浮現出該書的情節。大概是因為未將這樣的情感抒發出來,所以它便在我的心中作怪——讓我難受吧?

突然想起,或許這本書前幾年我便已經看過了,因為其中部分劇情讓我覺得很熟悉,不過大抵忘得差不多了,而現在,便是它對我遺忘的懲罰吧?

《天神右翼》的敍述語氣是輕快的,偏向口語化,但一點也不回讓我覺得粗俗或者看不下去。然而,卻讓人越看越難受。故事中的“我”實在是太堅強了,即使一開始就遭受了翅膀的損傷,即使之後被虐待被羣毆甚至被輪,“我”的態度卻沒有絲毫的自怨自艾,也不曾表現出脆弱的一面,然而,這樣的“我”卻更讓人心疼,讓我就這樣,還未看到1/3便不忍再看下去了。哪怕他只是表現出一點點的脆弱也好啊……可是他卻將自己的脆弱埋得那樣那樣深,到了最後,甚至為了愛不惜一次次傷害自己,下賤自己,為了愛付出了一切,可“我”的愛人他卻是那樣自私,自私得即使“我”付出了所有也不敢接受“我”的愛,即使他也愛“我”。真的為“我”感到不值,“我”的所有傷害都是為了愛人。結果,到了最後,“我”和他成為了敵人,也不肯為了“我”放棄仇恨。一次次的傷害,一次次的背叛,一次次的原諒。於是,即使最後“我”和他在一起了,我也絲毫不覺得開心,只覺得,那個他,又可以藉着愛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傷害“我”了。不過,因為只看了開頭結尾,所以不明白為什麼他會這樣,也許他也是有苦衷的吧?但是現在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樣的愛實在太沒有尊嚴了,可惜,愛了就是愛了,心心念唸的,除了他還是他,還有什麼辦法呢?

其中有一段關於被輪後的敍述,讓我印象無比深刻。還記得《第二次初夜》的故事嗎?那個女孩,被輪後請求男友的原諒,甚至準備好了自殺。而那個男人,卻要求女孩給他12個小時思考。最後,12個小時候,男人給了女孩電話,對她説:“我愛你,你願意為我守住第二次初夜嗎?”這個故事,感染了多少人呢?這個故事,又真的有那麼值得讓人感動嗎?女孩明明是被害者,卻表現出一副是自己不對的樣子。這樣的女孩根本就是不自愛,被輪了又如何?那並不是她的錯!而那個男人,更是可惡。明明知道女孩受了這樣的傷害會很難受的,結果卻不知道第一時間安慰她,陪着她,任她傷心一晚。這樣的男人有什麼好?這樣的愛情,這樣的故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覺得很感動?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2

看了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之後,想到許多,學到許多。我覺得這的確是一本讓我們可以觸摸到幸福的書。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裏。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

泰勒·本-沙哈爾説,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是實現幸福的基礎與根本。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幸福的。在我的工作中,孩子們的成長、孩子們的進步都讓感到由衷的幸福。

三年三班有一名眾所周知的女孩——__。剛教三年級時,我發現她性格十分內向,很少説話,單詞認得不多,平時課堂上也不愛動腦筋思考,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記得一次英語課上,我們照例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開小火車練句型的活動,讀了好幾遍,結果輪到她時她又不會讀了,我經不住大聲地批評了她,但當我看到她看我的那雙畏懼的眼睛時,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可惡的巫婆,傷害了這麼一顆稚嫩的心。她的嘴巴似乎想説些什麼,但是卻又緊緊地閉了起來。為此我的心裏很難過,也很後悔,為什麼不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呢?我想,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用真心、愛心、耐心,就一定會開啟她的心靈之門的。為了幫助她重新樹立自信,我下課找她聊天談心。除此之外,上課的時候,我也特別關照她,我常有意無意地讓她回答一些問題,就算有的時候她回答的聲音很小,我也鼓勵她、獎勵她。慢慢的她面對我時,不再像一隻受傷的小鹿。有一天聽寫英語單詞,她寫出了一個正確的單詞,我就及時表揚她“今天小鳳能準確地寫出一個單詞,讓老師看到了她的進步,很是欣喜,老師相信通過她的努力,還會對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單詞!咱們一起給小風一些掌聲好嗎?”結果小鳳在全班同學熱情的掌聲中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可是,我卻不知道,我不經意地表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

第二次上課聽寫時,小鳳竟寫出了所有單詞!我又適時地表揚了她“今天小風讓老師很是激動,更多的是感動,你們知道她寫對幾個單詞嗎?——所有七個單詞都寫對了!”全班孩子立刻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小風也在掌聲中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臉上露出喜悦的微笑。“你的進步這麼大,老師喜歡你!希望你持之以恆、保持下去,並且向更大進步進軍——朗讀和背誦課文,好嗎?”她看着我狠狠的點了點頭。令我意外的是,下一次上她班課之前在走廊上小風看到我就雀躍着跑到我跟前説:“MissLiang,我已經背會課文了!”“真的嗎?那你太棒了!老師真的太喜歡你了!”上課時,小風在全班同學驚訝的目光中背誦了課文,雖然不是很熟練,也有些單詞發音不是很準確,但較以前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我當然不吝表揚,並且獎勵了她五顆學習星。從此以後小風變了,上課時不時能主動舉手發言了,下課有事沒事願意圍着我轉,在她的臉上能看見笑容了……教師節前夕,我收到了她的賀卡,上面寫道:老師,您辛苦了!因為您,我覺得上英語課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感覺到自己也擁有了一份小小的偉大,還有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只要有愛的陽光,只要有愛的雨露,總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會成為參天大樹,那時就是我作為一名幸福的教師最幸福的時候!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3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

全書充溢着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着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説:“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期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説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我一眼每一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感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説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着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

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對象,她的憤怒之深是可

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泄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終,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手槍走火而

結束了自我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

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説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着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境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裏。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着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一樣。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着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最終,他向露西表達了自我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期望你明白你是我靈魂最終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所以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台理解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我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台的時候,面上依然堅持着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裏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巖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歡樂地游來游去……”

儘管小説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着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説感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脱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着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4

真正開始閲讀卻是當天晚上回到家裏蹲大使館時。文章是第一篇綠皮火車。是一片我很喜歡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憶了從孩提時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車有關的經歷,最後以睡夢中通過火車到達一些自己從沒去過的地方作為尾筆,文學味甚濃,讓人久久回味。火車是作者的一個情愫,是貫穿作者一生的難以磨滅的回憶。這種懷舊讓我感動。我童年也搭過綠皮火車,當時的火車的車窗是可以向上拉開的,火車飛馳時從外面逃進來的自由的風至今也歷歷在目。

隨後這本書被我帶到了辦公室,只要有閒暇的時間,當我覺得對着電腦很累時,我就會拿出來接着上次看到的頁數嘗試繼續消化一些內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標題很美,但內容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又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20xx年前的事。大概説自己被人騙了,想申訴卻無人受理,最後只能通過召集一羣死黨像小混混一樣恐嚇了那個騙了自己的人,而其後作者內心又感到很內疚的一個故事。嘛,故事還行,是一片記敍文,但是語言糞青了些,字裏行間都能看出作者真正無非是想表達中國人無錢打不起官司這麼一個主題。語言比較幼稚,而且很不優美,而且濫用成語,讀到最後讓我感到有點想吐。

之後,我只會久久嘗試推進幾頁了,但通常都不會超過1篇,因為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點像口香糖,開始嚼的時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後便變得味同嚼蠟了。

林少華的為了破碎的雞蛋還不錯,畢竟文字功底擺在那裏。蔡康永的髒話到底髒在那裏嘛…我不喜歡最後一段,感覺有點像是為了結尾而寫結尾的感覺。摩托日記……看得出作者是個摩托車迷,裏面出現大量摩托車型號,對我來説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沒看了。

其實看到這裏,大概可以為這些文章作個小結了。寫的好的文章也好,寫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華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個共同的主題——懷舊。我想哪怕繼續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這樣,因為從後面那些寫真就能看出些端倪。這些文章都是在緬懷回憶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歡綠皮火車,有人喜歡摩托車,有人喜歡一羣大爺混在一起。僅此而已。再也沒有什麼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東西。

我想,能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憶,為80年以後的人創造一些回憶,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了吧。這樣其實也不錯。但怎麼説也好,心裏總覺得有點失落。也許是因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韓寒旗號的雜誌,就算不用怎麼宣傳都會有很多人踴躍購買的,這就是韓寒2個字的價值。然而這本書讓我失望了,至少它對不起“獨唱團”這3個字,何為“團”?為什麼要“獨唱”?難道這僅僅只是比喻一個文學的小圈子,讓很多人來紛紛懷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憶而已?

其實,整本書我最喜歡的是卷首韓寒的那一段:“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閲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歷程。”是啊,本來這就是一本冒險回憶錄罷了,是我想的太深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5

讀師範時,我從教育學教材和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從那時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語便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之中。

做老師以後,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帕夫雷什中學》全書分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見解和做法。而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繫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他在談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時,總是強調要盡力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人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而教師的技巧就在於捕捉這一點,並提出相應的適合他提高的任務。以前我們講“成功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而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還是在吃“大鍋飯”,仍然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層的具體措施。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有必要來反覆咀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確信,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學內創辦了“家長學校”,並授之以“父母教育學”,而且他的可敬和獨到之處還在於這樣的體系範圍所及,不只限於學齡期,而是早至學齡前,這樣的認識使得帕夫雷什中學在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上得益非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學校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長會變成“批判會”、“告狀會”的情形也並不在少數。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的不夠專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無法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專業的、有建設性的建議。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大都存在着這樣一種誤區: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我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和條件即可。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學校與家庭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所造成的,這當中,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的學校恐怕難辭其咎。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環境,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在這樣的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進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形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興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創造的場所。在這個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嘗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餘時間,他認為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愛好、秉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在這裏他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曾這樣自我表白説“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他確信,書如果沒有成為學生獲取精神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中也不會產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給學生列舉的書目中,僅文藝性書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説法絕大部分學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讀完。也就是十年不間斷讀的話,一年也要讀將近三十本大部頭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對“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從讚賞家鄉的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朵樹木、陽光空氣都是養身至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是綜合訓練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現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四個面向”的素質教育觀嗎?而且在書中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真使我受益非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集體力量最重要。“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更應該與全校教師團結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的火一般的熱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6

人類對於信仰的追求,並不是從人類的起源開始就具有的,它是隨着人類社會形成之後,羣體之間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與自然界進行逐步鬥爭中形成的。人類作為有思想的動物,在遭遇到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困難,改造自然,樹立信心,建立期望,常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而建立起鼓舞人類自身鬥志和信念的至高無尚的神。因此,宗教總是屬於人類精神世界層面需要的對象。然而,自從有了宗教以來就有了爭議,有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的爭論。有神論者可以拿出一次又一次神的預言被證實來證明神的存在。而無神論者總認為那只是讖語,是偶然被應驗的巧合,他們認為人類社會中有無數的預言家,當預言失敗時,人們只是當作是一次玩笑。然而,當巧合實現了的預言,他們就會利用這樣一次不平常的預言,進行大肆的宣揚與渲染。從而讓人們相信神靈確實是存在的。

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體,精神依附於肉體之上,肉體為精神實現創造需要。肉體的追求只能是低層次的,真正高層次的追求是通過肉體而達到精神層面的追求。人類精神的空虛比肉體的飢餓要可怕的多。因此,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再去爭論神靈是否存在已經並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是否建立了一種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會引導你的肉體去為社會做出更多的服務與奉獻。正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神甫對冉阿讓説的那樣:“您向我保證過要當個誠實的人。我買下了您的靈魂。我把您的靈魂從邪惡的思想中贖出來,交給了仁慈的上帝了。”從此以後,冉阿讓在精神上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好善樂施,以德報怨,始終如一地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按照的旨意為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自己的仁愛之手,奉獻着慈愛之心而不斷努力。神甫的功績就在於使冉阿讓從骯髒的肉體需要中轉變為對純潔的精神世界追求的再造過程。信仰的作用就是使我們不能做一個肉體雖然依存,精神卻已經死去的人。

帕斯卡爾認為:“上帝不能被證實,也不能用科學性證偽,於是上帝不存在。一切不能獲得證實的皆不存在。”這一觀點並不具有説服力,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到目前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而已,人類要證實自然界一切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尚未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的事物認知,通過理性的思維宣佈其不存在。人類正是因為有敏感的心靈存在,才可以通過心性邏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的一切。理性邏輯是有限的,嚴密的和刻板的,心性邏輯則是無限的,感應式的。因此,在對待宗教信仰和對神的認識過程中,無法實現理性的邏輯推理,只能通過人的心智去感受神的存在。這種感受的過程可能是漸進式的,也可能存在通過細微感覺,在某個瞬間得到頓悟。心性邏輯與理性邏輯有着一個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心靈感覺認識過程形成的結果是可逆性的。而理性邏輯推理過程形成的結果則是必然的,且是不易變化的實在。理性邏輯和心性邏輯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兩種有效方法。理性邏輯讓人類更加的嚴謹,心性邏輯讓人類更具創意。

對於帕斯卡爾在本書中反覆論證的人是無限大和無限小的主題,我贊同帕斯卡爾觀點,人作為物質的肉體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極其渺小的,人本身也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卻是無限大的,大到可以對整個宇宙進行認識。人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動物,因為他是有思維的動物,這種思維可以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形成差異,沒有同時存在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思維,但是思維相同又可能是形成高度的統一羣體。在對待某一個事物的認識上,就有可能出現無限大數量思維一致的羣體,他們有着共同的思維和認知,這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神奇之處。人的精神也存在着可變的思維精神和固化的榜樣精神,可變思維精神也就是當人的精神仍然依附於肉體的狀況之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活動的過程,是可變性與延伸性的相結合,這種思維是及其活躍的。它能夠通過感觀和心靈認識對世界產生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當然,另外一種精神是肉體已經死亡後精神層面的思維方法與觀點依然被人類所採用。這種精神只要宇宙中人類存在一天,個人精神思維方式就會永不停止的傳承下去。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7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説,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峯,給後世作家的創作帶給了藝術典範。

《源氏物語》是日本中古長篇寫實小説,由女作家紫式部創作於11世紀初。全書54回,近百萬字。可分為兩大部分: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着感情糾葛的一生。這是作品的中心資料。後10回寫源氏之子薰(實為三公主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治山莊女子之間錯綜的感情故事。小説歷經4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僅主要人物就有幾十人之多。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宮廷豪華奢侈、腐朽淫亂的生活,反映了貴族階級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勢、互相傾軋的人際關係,暴露了貴族社會門第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源氏物語》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並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向。

源氏生為皇子卻不得不降為庶民,空有濟世之才卻無心仕途,酷愛紫姬卻不斷拈花惹草,一世風流卻落得剃度為僧的結局。他的一生伴隨着許多的矛盾和煩惱,其中最折磨他的是與藤壺亂倫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責。他的靈魂與肉慾始終在鬥爭中苦苦掙扎,結果又總是慾望壓倒理智,從而陷入更深的心靈衝突之中。源氏最終棄家出走,面壁向佛,正是這種心靈衝突導致的結果。作者大寫特寫源氏生活中無法擺脱的矛盾造成的苦悶及精神上接連不斷的碰撞造成的無奈,意在説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顯露了作者以哀動人、以悲感人的美學觀。

“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源氏物語》中的女性命運僅有3種選取,要麼走入墳墓一了百了,要麼落髮為尼斬斷塵緣,要麼獨守空閨雖生猶死。這些女性的多災多難的命運和源氏一生經歷一樣,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審美特徵。物哀的審美意向?主要來自“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在她看來人生可是是慾海橫流,慾海也便是苦海,擺脱慾海的最佳途徑,就是皈依佛門。《源氏物語》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一向被後世作家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日本傳統美學的特色就是物哀與幽情,幽情就是指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僅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從八世紀的《萬葉集》,到十一世紀的《源氏物語》,都充分體現了這種風格的追求。個性是《源氏物語》,對後世日本文化的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説《美麗的日本,我》中講到的:“這些作品構成了日本的美學傳統,影響乃至支配之後八百年間的日本文學。尤其是《源氏物語》,從古至今,是日本小説的頂峯,即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語》問世幾百年來,日本小説無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8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將你困在生活這個大牢籠裏,掙脱不得。思特里克蘭德卻在做減法。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脱去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了。

總有這樣一個朋友: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説話,但如果開口説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近似於一杯白開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説他的消息時,據説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裏,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但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瘋了,瘋的不輕啊。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視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蘭德對話中説,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這樣做的話,地球就不要轉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蘭德説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就算敢想,卻是不敢做的。因為愧疚,內心的愧疚,對於家庭的愧疚、社會責任的愧疚;因為害怕,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會以怎樣的言語傳到陌生人的耳朵裏、害怕自己會變得窮困潦倒,成為眾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現在已經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身份、地位,離開了自己結婚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如果到這裏,你以為作者是要説一個追尋夢想,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的勵志故事的話,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齡了,他不是20出頭的小夥子,是40歲!環顧四周,40歲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我不瞭解。中年的人們要麼依舊碌碌無為,但是誰也説不準之後會變成怎麼樣;要麼已經攀上事業的高峯,誰又肯放下塞到嘴邊的肉呢?説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讓人們畏懼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經得到的名利。

文中寫中年追夢的不只思特里克蘭德一人,還有那位老醫生,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峯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到小島上當個小醫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説他的了精神病。他沒瘋,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夢想。這裏的夢想不是別人説的夢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惡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但他們又很無辜,因為他們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們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思特里克蘭德的話來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們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後悔,要是自己也邁出了當時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後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説他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誘惑,多麼妖豔,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處在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大眾。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都閃閃發亮,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象徵着理想與現實。滿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不敢説我看懂了這本書,但是誰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論是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都沒有什麼不對。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9

給自己制定的每月兩本書計劃終於開始施行,《蔡康永的説話之道》是第一本吧!總體來説,讀後自己的收穫還是挺大的。

第一,説話的重要性,正如裏邊所説,有一身肌肉,單位開會或者報告時不一定會讓你展示,唱歌唱的好給女友道歉不一定給你唱歌機會。所以能夠把話説好正的很重要。自己欠缺的也真是這點,所以需要好好學習培養。

第二,人的外表不代表什麼,只要能把自己的氣質展現出來。説什麼養的話才代表是什麼樣的人。並不是説不注重外表,但是外表不是決定性的。説話的字裏行間體現了一個的性格品質以及文化修養。自己之前就走入了一個誤區,看人很看重外表,特別是女性。修養氣質比外表重要的多,自己需要培養這方面的素質,學會看人並且與對的人交往。

第三,沉默問題,有時如果實在沒有話題就不要刻意去交談,有時在一些人多場合沉默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主人請客時由於主人比較忙,不要刻意去和他嘮家常,而是要幫他招待好來的客人,他會非常感激你的。

第四,吃虧有時才是佔便宜,這話一點兒不假,從小爸爸就這麼跟自己説,其實一直不是很理解。為了無謂的話題跟朋友爭個耳紅面赤真是毫無意義,不如把所謂的“勝利”讓給對方,學會適當的“認輸”。當然是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碰到關係的核心利益的事還是必須據理力爭的。還有就是不要貪圖小便宜。平時要反省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了要放下面子承認錯誤,給對方道歉,這點兒很重要。

第五,説話要多費些心,説一些讓對方能接的下去的話題,比如問問題,問的越仔細越好,讓對方能夠暢所欲言,並且要拓展,各個方面,其實有時不是沒有話題,而是自己不動腦筋。遇到人或者跟別人交談時,要看他的眼睛,這樣才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也能表現自己的誠意和信心。不要眼神閃躲,自己這方面差很多,以後要注意。並且要把對方放在心裏,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多為對方着想。對待別人要多表現出體貼的一面,關心對方,把為對方着想的地方表現出來,要不然別人怎麼會知道你為了他着想呢?你的心思如果不説出來別人是猜不透的。

第六,一個話題卡住了,就可以換下一個話題,別要抱着一個話題不放。説道話題,重要的就是要廣泛涉獵,多讀書,多思考,平時事情上多留心,總結歸納,其實話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每個人都喜歡聊自己,所以要儘量讓對方能夠很好的表現自己,讓他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多説一些為什麼啊,是不是啊,怎麼會呢,你太幸運啦這些話,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所以要多表揚別人,別人的突出的地方,還有就是不要説的很空洞,要找到他希望別人表揚的地方,否則別人會認為你不夠真誠。還有就是多把周圍一個人表揚誇獎另外一個人的話轉給這個人聽,這樣才會越來越受歡迎,借用別人這個題目來表揚一個人是很明智的一件事,不管別人説沒説,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

第七,這一點就是一章的那個題目,遇到尖鋭的問題,可以退一兩步來考慮,話不要説的太直了。就如那個例子,你的一個好朋友吸毒了,你想勸他,如果直接跟他説,他不可能聽的進去的,可以退兩步想,為什麼他會吸毒啊?就會想肯定是越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有難言之隱吧,這樣就可以朝這方面去想,跟對方聊他不開心的事,如果對方能夠感受到你的真誠,那麼他會把吸毒的事情告訴你,你才好更好的勸他。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這樣的,可以退一兩步來想,這樣就會豁然開朗。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什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他希望甚至他渴望什麼,需要什麼,然後朝這方面去聊就會聊很多,有話題可聊。

第八,説話可以適度的挑釁,才能顯得大家關係很好。有時要體現出一種壞壞的感覺,如果老是像自己以前那樣做一個聽話守紀律的好孩子,很難放開自己,別人也很難接近自己。有時要拿自己開涮,講一些自己的糗事,讓大家開心,這樣是很鍛鍊人的,也可以很好的拉近和大家的距離。

最後就是要避免交淺言深,避開地雷,其實説到底,説話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想一想對方想要聽到什麼,然後把自己的真心表現出來,要經常微笑,微笑對比人,微笑對世界,微笑對自己。其實説話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了,我當然可以把話説得很好的,相信我自己了,我要慢慢培養,我想幾個月後我在來看這篇博文時自己能夠對自己説我做到了。加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