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精選1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6W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精選14篇)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20__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2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3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牀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樸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説‘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後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温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歎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於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几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後會無期。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4

説到散文,説到楊絳,我們還是回到《我們仨》。《我們仨》中,那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和哀愁,楊絳筆調清新優雅,冷雋幽默。“夢魂長遂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一語概括了《我們仨》那看似樸實無華的言語下的那份濃郁的愛。

《將飲茶》這本散文集收錄了楊絳對父親,對姑姑,對從前生活的回憶。那些埋葬在記憶深處的碎片被一一拾起,細細整理,重新洗滌,卻有種新的感悟。

楊絳看似客觀地去描述過往,言語間卻能捕捉到對父親的維護之心和心痛的感情。“他開始説的昏話還是笑話……可是昏話漸漸變成鬼話,説滿牀都是鬼。”

這是楊絳在回憶父親時説的一句話,言語之間又對生命的感慨,對親人受苦時的心疼的無奈。不用刻意去描寫心理活動,平淡的直敍,卻因為這種真實讓人更易動容。

看楊絳文章的過程是不會有太多的情緒上的波折的。一路看來,會有淡淡的惆悵,“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羨慕,父親常常也只説一句話:‘世界上好的東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可是我覺得更像是鼓吹‘個人奮鬥’。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着呢,你能樣樣都有嗎?’”不管是在寫困苦的事還是寫快樂的事,她的語言都可以保持一種輕鬆簡練的風格,用小小的詼諧去諷刺去調味去感受生活。

其實不管是誰,生活都不會偏心對待。看不到的悲傷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用一種豁達的心態去生活是健康積極的。正是因為面對過困難,楊絳找到了生活的態度,正因為這態度才能更好地生活,百歲長壽,也算對這位老前輩的生活態度的肯定。“萬具枯骨,才造得一員名將;小兵小卒,豈都能成為有名的英雄。”

這句話一語刺破了很多人的妄念。是的,多少人的犧牲和奮鬥才換來一個將領,而這個將領能立於人後,卻讓人聽命於他,這是要有實力有魄力有心胸智謀的。每個人的抱負不一樣如若要求的那麼多,那生活還真是寸步難行。

“其實,如果不想幹人世間所不容許的事,無需仙家法寶,凡間也有隱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為寶,還惟恐穿在身上,像濕布衫一樣脱不下。因為這種隱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處卑微,人家就視而不見,見而無睹。”有幾個人願意身處卑微,安於平凡,淡然處之?

有多少人像桑丘(《堂·吉訶德》),不愛坐酒席,寧願在自己的角落裏,不裝斯文,不講禮數,吃些麪包葱頭?“將”的含義,是大將之風,豁達,爽朗,生於亂世卻依舊傲然於世。在心靈這片領域楊絳是一位奇將,是與其父親一樣的人物。

《將飲茶》值得細細品味,是淡雅的,冷熱適中的,在安靜時才品得出滋味。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5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麼,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裏,在她編織的夢裏穿行,心情總會隨着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就再次失散,就這麼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裏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説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在她的故事裏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並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着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衝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雲:“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敍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歎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説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着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着講着,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着,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6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的體會是一個老人一段充滿了愛的記憶的片斷,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錢鍾書先生一家在經歷過的歲月中平凡而温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面對生活所有的那種態度,或者説超然,或者説淡然。我覺得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不像其他的類似回憶錄類的文章回過分的追求被敍述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者過分的渲染愛情、隱私等滿足他人對名人好奇的慾望,恰恰相反,作者僅僅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中經歷的最為普通、細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裏的種.種瑣碎與喜怒哀樂如出一轍。而在對這種我們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裏,我們又會發現作者的目光和我們又是多麼不一致,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光陰裏,作者筆下的一家卻樂於享用平淡生活給予的熱情,即使在苦難的環境裏,那種力量也讓我們感到幸福似乎始終也未曾拋棄他們而去。

即使這些是楊絳老人在愛女與老伴相繼離世後寫下的代追憶性的文字,期間不免帶上老人對親人的思念,與戎戎獨立於世的感傷,但我始終覺得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愛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質。或許在於我的這個年齡還無法更深入的去領悟,但我卻無不羨慕錢楊先生夫婦那種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轟轟烈烈的生活,到最後無非都要回歸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實的,能在平淡中產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發的,這是一種隨興所致的熱情。反觀時下大眾,為了高質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興趣”,只不過是沒有自我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負擔罷了。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7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8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之間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説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9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温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於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温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温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0

今夏,我閲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於20--年7月出版,我閲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三聯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鍾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盪的生活,解放後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着。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後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並在文字的世界裏走着自己最後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1

《我們仨》這本書已經買了很久了,可能是前年暑假。

書中記錄了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國留學,有了孩子,回國之後。我真的從內心向往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之間單純美好誠摯的感情,沒有更妙的詞來形容。一生與書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既是工作也是愛好。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想象不到。

他們都能平靜淡泊地面對人生,卻又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即使再低調也無法讓人忽視的才華。三人的相處即使親人又是朋友,讓人羨慕不已。雖是那個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卻在字裏話裏感到情深愛濃。看到楊絳、錢鍾書時,不免感歎:這就是遇到對的人的樣子吧。

書香家庭,相敬如賓;卻在對方面前又像個小孩子。三人相失於古驛道時,我內心悲慟。楊絳先生的內心是該有多麼強大啊!她對人生的體悟是該有多徹底啊!一輩子相依相親的二人都走了,將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這世上,從此她便不再有家,隨到處,只是客棧。

他們的女兒錢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斷,但她都能順利度過。她與父母的相處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個從小體弱多病的女子。

全書語言平靜,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沒有情節設計;完全是紀實。卻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楊絳先生的思念,越是記得詳細,便越是思念。她沒有想要教會我們什麼道理,只是平靜且深情地在給我們講述一個關於他們一家人的故事。

楊絳先生起先不會做什麼好吃的飯菜,錢鍾書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鍾書先生身體不好,幾夜不眠,楊絳先生便陪着他不眠;錢瑗在去世前幾天的病牀上,不可以講話,在信中依然牽掛這媽媽吃不好飯…

我深覺自己不像個成年人,卻也不像個孩子。

在這個被娛樂充斥的年代,老一輩人的品質更值得被髮揚,相比那些沒有營養的娛樂人、娛樂事;這些骨子裏優雅堅毅的人,更值得我們去了解。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2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説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説,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户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説,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着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牀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裏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牀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温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着,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説,這部作品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澎湃着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歎!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該説,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

第二,我該説,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着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着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着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着《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着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説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説後,查閲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户向外望去,校園裏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3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着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着。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裏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彆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着深深的眷戀,回味着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裏,作者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豔羨。

錢鍾書之所以成為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裏,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鍾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遊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遊頤和園。鍾書也遊過頤和園,他也遊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牛津的假期相當多。鍾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為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於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閲。那裏藏書豐富,借閲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裏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閲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閲讀,反正不愁無書。”錢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志向而遍覽不已。看看錢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為整天在書的世界裏遨遊,因此錢鍾書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學問那樣高超了。在《我們仨》裏: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着臉説:“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説:“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枱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説:“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説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脱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説:“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裏,錢鍾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鍾”於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為怪了。人的能力是這邊強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難全”。可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們學問也不怎麼樣,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這就很可悲了。這才是真正的書呆子。可錢鍾書不一樣,他是我國學術界的“稀有金屬”,含金量特別高。

當然,錢鍾書先生並不是一個十足的生活“低能”,他會做飯,會做早點:

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麪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裏,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鍾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鍾書做給我吃。

錢老先生還 “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説明錢鍾書先生並非“拙手笨腳”,楊絳女士在這個詞上加引號是有原因的。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卧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卧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説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這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楊絳文集》,其裝幀、印刷、紙張、字體大小及字間距都非常的精良與合適。一冊在手,會忍不住摸索玩味。表裏是一樣的認真與嚴謹,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貫的謹嚴作風。錢鍾書的文集也是這樣的特點。

關於我們仨讀書感悟 篇14

夏日午後,閒來無事,隨後抽出書架上被遺忘許久的書籍,百無聊賴的翻看。這是一本由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此書曾經風靡海內外,當時僅是因為對楊絳先生92歲的高齡還能寫出如此暢銷的書籍,表示佩服至極,所以決定購買此書。如今,我靜下心來,再次閲讀,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描述,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温馨、快樂、艱難、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讀者認為楊絳先生通過此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而我,通過此書,卻看到了楊絳先生作為女性,這一生是多麼的勇敢、堅韌、明亮,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楊絳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錢鍾書先生見面,錢鍾書先生就説:“我沒有訂婚。”楊絳先生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先生在錢鍾書先生面前勇於表達自己,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輕而易舉的俘獲了錢鍾書先生的心,以至於錢鍾書先生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先生是堅韌的。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寫到:“……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初到牛津,楊絳先生夫妻也曾面臨過如今許多留學生都會遭際的問題——飲食的不適、交流的障礙、學業的挑戰、異鄉立足的艱難……從兩個人到三個人,楊絳先生在他鄉懷孕、生女,沒有父母的幫助,和鍾書先生一起撫養女兒;從國外留學回國後,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歷史時期,楊絳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對,將家裏大小事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在女兒、丈夫先後離她而去後,她仍然像屹立在風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從未倒下,無不體現了楊絳先生堅韌的品質。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磨難,楊絳先生是堅韌的。但是對於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又是柔軟的,對丈夫噓寒問暖,體貼入微,對丈夫的事業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對女兒精心撫養,讓她快樂、健康地長大,將女兒培養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楊絳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

楊絳先生是明亮的。人們常説,一個人的品質是什麼樣的,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才會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諸多形容詞。楊絳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實而又從容,文中的故事彷彿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用一種淡然的心態來講述生活中的煙火氣,在平淡中,藴含着楊絳先生內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這是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種內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純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觀天外雲捲雲舒。”大意是:對於一切榮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用平靜的心情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於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這是一種境界,對名利應有的態度,得不喜,失不憂。

感謝楊絳先生這位偉大的女性,給我們做了表率,我將永遠懷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