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圍繞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整體提升勞動保障服務水平

欄目: 會議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4.76K

圍繞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

圍繞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整體提升勞動保障服務水平

整體提升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水平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居民生存的起點和終老的歸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社區已成為勞動保障工作的基礎和依託。作為老工業城市,面對下崗失業人員多、離退休人員多,管理難、就業難的現狀,我們把社區勞動保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利用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的優勢,廣泛開展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活動,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從而將勞動保障服務工作整體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和離退休人員已全部納入社區管理,通過社區推薦安置,近3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實現了再就業。近年來,我們圍繞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基礎建設,為最佳社區創建活動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就業服務最佳社區”的創建首先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平台作支撐,我們通過加強四個方面和建設,夯實了基礎勞動保障工作基礎。

1、加強機構建設。

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社區平台建設“六個到位”的要求,我們在機構建設上做到“四個落實”。一是落實工作機構。在全市21個街道、182個社區分別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所和勞動保障服務站,納入街道、社區統一管理,業務上受勞動保障部門指導。二是落實工作人員。2003年3月,由我們牽頭,聯合財政、民政部門制定招聘辦法,面向全市下崗失業人員、退伍戰士、大中專畢業生公開選拔社區專職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從1588名競爭者中擇優選拔錄用182人,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佔98%,並進行了四期專項培訓。三是落實工作場地。我市先後拿出2850萬元新建、改造社區工作場地,確保了每處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場所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並建在最方便居民的地方。四是落實工作經費。我們按每個服務所(站)每年1萬元的標準,市、區兩級財政按比例安排工作經費,並納入年度預算。市財政還專門撥付15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加強社區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建設,並且每年拿出部分資金,視各街道社區工作的實效給予獎勵及經費補貼。

2、加強制度建設。

一是工作考核標準化。我們對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制定了《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工作考核標準》和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工作目標層層分解制度,並逐項量化,一級抓一級。二是日常工作規範化。我們特別制定了《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工作職責》、《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工作人員守則》、《社區就業服務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確保了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工作的規範有序。三是最佳社區創建制度化。根據我們的請示,2003年10月市政府下文決定在全市開展創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活動,並制定了評估標準,一年一評。今年5月,在全市街道社區就業服務暨先進表彰會上,鐘樓等開發崗位最多、網絡運行最好、就業服務最優、失業人員最少的10個社區首次被評為“就業服務最佳社區”,得到了獎勵和表彰,為其他社區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3、加強網絡建設。

一是四級架構網絡,以城域網實現互聯。為配合市、區、街道、社區的四級工作組織結構,方便勞動保障工作的開展,我們把勞動保障網絡的架構形式也相應分為四級,即以市中心勞動力市場為主,城區勞動力市場為輔,街道、社區為延伸,形成覆蓋全市的勞動保障四級城域網,實現信息互聯。我們在市中心勞動力市場配置一台數據庫服務器和一台虛擬專網服務器。數據庫作為全市的數據中心存儲全市的社區就業信息,虛擬專網服務器通過光纖連接到互聯網,街道、社區則以寬帶上網的方式接入互聯網,然後通過市中心的服務器認證後進入勞動力市場內部網。

二是配套開發網絡專用軟件。城域網的運行必須以配套軟件為支撐,為此我們組織技術專班開發了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專用信息管理軟件。最近,我們又率先安裝了全省社區勞動保障管理統一軟件,實現各節點間的多向互動。各級勞動部門通過勞動力市場網進入社區數據庫,查詢瞭解社區每一個人的相關信息。各社區通過勞動力市場服務器進入內部庫中。同時從勞動力市場網站下載最新的就業信息和政策法規,通過彩電或觸摸屏向社區居民公佈。社區居民則可以通過因特網進入“黃石就業信息網站”瀏覽信息,實現全市信息共享。

4、加強基礎數據庫建設。

從2002年開始,我市開始通過社區對居民就業情況進行普查、登記。今年七月份以來,我們又組織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開始了新一輪社區勞動保障情況普查。各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逐門逐户將全省統一的20萬份調查表分送到轄區每户居民手中,一户一表一卡,對社區居民就業狀況、就業意願、培訓要求、技能水平以及低保情況等進行調查登記。按照我們的要求,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同時為居民建立了五本台帳,即:下崗失業人員台帳、社區用工信息台帳、求職安置台帳、技能培訓台帳和社保關係台帳,對下崗失業人員做到了下崗失業原因、家庭狀況、社保關係、就業意願、安置去向、培訓技能“六個清”。所有數據錄入微機,納入市勞動力市場信息數據庫動態管理、統一儲存,全市共享,這為就業服務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加強了針對性。

二、完善服務措施,促進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充分就業

按照開發崗位最多、網絡運行最好、就業服務最優、失業人員最少的要求,我市“就業服務最佳社區”創建工作圍繞四大工作重點展開:

1、廣闢渠道,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

為實現開發崗位最多,我市各社區開闢了四條渠道。一是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開發“三保”,即保安、保綠、保潔,發展“三託”,即託老、托幼、託病,推行“三項服務”,即家政服務、配送服務、保健服務,組織“三大管理”即物業管理、車輛管理、公共管理,今年以來全市共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2000多個。二是興辦社區就業實體。各街道、社區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採取股份合作、承包租賃、能人領辦等多種形式,僅今年以來就創辦就業實體525個,服務網點1208個。池湖社區與林紅物業管理公司聯手,一次性安排下崗職工120人。三是建立再就業基地。武漢路社區利用市政府投資興建集貿市場的契機,多方爭取協調,將武漢路集貿市場成為社區再就業基地,將就業崗位無償提供給大齡特困羣體經營,並幫助減免各項税費。四是開展勞務輸出。通過採取收集信息、推薦培訓、組織上崗的辦法,澄月社區等與外地市開展勞務合作,去年以來已幫助3000多名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實現異地就業。

2、深入開展社區職業介紹服務特色活動。

職業介紹服務特色活動已成為我市“就業服務最佳社區”創建活動的主打牌,也是爭創最佳的重要措施。一是舉辦社區就業活動周。集中一週的時間,全市各社區共同利用社區勞動保障平台,進行崗位開發、就業信息交流、組織居民赴勞務集市等形式,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去年以來全市社區共舉辦“社區就業活動周”招聘會225場次,安置就業5160人。二是開展再就業援助活動月。大齡特困羣體是就業工作的瓶頸,也是社區就業服務工作的難點所在,再就業援助因而成為最佳社區創建工作的重要一環。我們充分利用社區的區位優勢,今年以來分別開展了社區再就業援助活動月和社區就業活動周,各社區統一行動,對大齡特困人員和雙下崗失業人員家庭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保障、送培訓“四送”活動,並發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私營業主,分片包乾,“一對一”結對幫扶。今年,全市因此幫助困難羣體就業3298人,幫助雙下崗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再就業1993户。三是舉行社區網上招聘會。為方便社區居民,提高就業服務效率,各社區充分利用勞動保障網絡平台進行網上供求對接。社區首先通過黃石就業信息網提供的就業崗位與本社區登記求職人員到市勞動力參加用人單位的面試,這樣的職介成功率達到83%。

3、量體裁衣,為社區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培訓推薦服務。

一是利用網絡平台向社區居民告知就業培訓信息。各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充分發揮在培訓工作中的組織協調、分類指導作用,加強與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聯繫,通過信息網絡幫助有培訓願望的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做到“四個知曉”,即知曉各級職業培訓機構開設培訓項目的情況,知曉每個培訓項目的開玫和課程設置情況,知曉培訓項目的市場需求熱度,知曉參加各項目培訓的基本要求。二是為有培訓願望的居民量身定做培訓計劃。各社區工作人員利用自身專業知識,結合崗位收集情況和勞動力市場需求,針對每一名社區參培人員提供培訓意見,制定培訓計劃,推薦到就業培訓機構進行訂單式、儲備式和短期速成式培訓。今年,我市社區推薦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0.8萬人。

4、大力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

一是及時傳遞最新再就業政策信息。我市各社區利用信息網絡、宣傳欄等共向居民發佈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社區還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將21萬冊《再就業實用手冊》發放到社區居民家中。二是分類指導,做好《再就業優惠證》的審核發放。我市發放的5萬多本《再就業優惠證》的初審工作全部通過社區,社區對那些符合辦證條件的特困援助對象還主動上門收照片、幫助填寫申請表、辦理相關手續。三是為政策落實提供服務。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將領證人的詳細信息錄入社區網絡,與工商、税務等部門共享,並從協調場地、辦理工商營業執照、税務登記證、落實税費減免政策、招收員工等為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全程跟蹤服務。目前全市社區推薦辦理小額擔保貸款的下崗失業人員690人,通過社區協調減免税費300餘萬元,申報公益性崗位補貼3200人。

三、立足社區,積極推進失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

社會化管理是基層勞動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市“就業服務最佳社區”創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社區從三個方面延伸社會化管理職能,從而實現了對勞動保障銜接服務的動態管理。

一是通過社區提供失業保障服務。社區承擔了失業保險待遇的初審、發放和失業人員的管理服務職能並全部納入社區實行網絡管理。失業人員有就業能力而連續兩次不接受再就業培訓、三次不接受推薦就業的,網絡會自動提示取消其享受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格。此舉不僅有效防止了隱性就業冒領失業保險現象,並且調動了失業人員和低保人員的就業積極性,去年以來我市因就業收入提高後停發低保的人員達7000人,其中實現再就業後主動申報取消的有2000人。二是通過社區提供保障服務。鐘樓社區等14家社區的醫療服務站成為我市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全面開通了醫療保險計算機刷卡程序,參保人員在所有社區定點醫療機構看病免費掛號,診療費、藥品在普通一級醫院基礎上降低10-15%。目前,已建立家庭健康檔案13萬餘份,為職工羣眾健康普查近5萬人,轄區初步實現了“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三是通過社化提供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我市社區基本建立了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數據庫,將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資格認定和檔案及組織關係由原單位逐步移交到社區,由社區協助解決基本養老金統籌外企業發放部分的落實問題,使社區信息網絡服務充分發揮了社會化保障功能。至目前,全市已有6.5萬名離退休人員進入社區數據庫享受社會化管理帶來的便利。

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只是我市整個勞動保障工作的一部分,但正是通過基層發力,使整個勞動保障工作有了明確的奮進目標,並且以點帶面,整體提升了我市勞動保障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