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麻雀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3.07W

麻雀教學反思 篇1

在同智共同體同課異構活動時,我執教了《麻雀》一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選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這篇文章及講述了一隻剛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陣大風颳在地上,被獵狗發現,正當要被獵狗吃了的時候,老麻雀從高高的樹上飛下來,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的幼兒。

麻雀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好文不厭百回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動了你,寫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班內彙報。並同時進行閲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提升。

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要讓學生通過品詞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體會它的大義凌然,剖析它的奮不顧身。在這裏我做了幾個不同方式的處理 -----1、找出關鍵詞,反覆朗讀,體會老麻雀的偉大。2、和老麻雀對話感受母愛的力量。3、變換角色,走進文本,身臨其境,感受小麻雀的無奈、老麻雀的無畏,獵人的感動。最後讓孩子們對麻雀______讚頌呼之欲出。

麻雀教學反思 篇2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多媒體出示畫面,播放音樂,讓同學們説説看到了什麼,由此感受麻雀一家人的温馨與幸福。然而這種安寧很快就要結束,一場災難正悄悄逼近。由此導入課題。 “請打開課本168頁——《麻雀》,齊讀課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將面臨什麼危險。”學生們暢所欲言,然後安安安靜靜的書寫課題,孩子們慢慢地走進去。這樣以來,就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示: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有哪些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2、在閲讀過程中,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變化。

任務一有助於孩子整理整個文章的脈絡,任務二便於把住文章的基調。

麻雀教學反思 篇3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麻雀偉大、無私的母愛。我請學生仔細看課件演示,老麻雀在看到獵狗要吃小麻雀的時候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起到了良好的提綱挈領作用。學生看着生動有趣的畫面,思維被激活了,積極舉手説想法,對課文語句的理解深刻到位。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最能體現老麻雀對小麻雀無私關愛的句子深入感悟。第一句是寫老麻雀從樹枝上飛落下來拼死保護小麻雀的,教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來體會麻雀飛行速度極快,因為它擔心孩子的安危。

第二句是“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樣子很難看,絕望的尖叫着。”“扎煞”一詞能幫助我們感受到當時老麻雀似乎已經準備和獵狗決一死戰了。而“絕望地尖叫”這個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老麻雀當時雖然知道毫無希望,但仍然竭盡全力的尖叫,這種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決不放棄的精神。

第三句是“老麻雀用自己的身體掩護着小麻雀”讓學生用動作來表演什麼是“掩護”,這樣學生就知道了老麻雀現在是擋 在了獵狗的面前,自己就更危險了。

第四句我引導學生討論:對於獵狗,老麻雀到底害怕嗎?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害怕得很卻用身軀牢牢掩護着孩子,這是何等偉大呀!它此時發出了嘶啞的聲音。這時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老麻雀你會衝着獵狗喊什麼?從中體會到老麻雀當時不顧一切的心情。第五句我引導學生從獵狗和麻雀的對比中感受老麻雀的勇氣。

麻雀教學反思 篇4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説,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為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為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説,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繫。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説説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為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巖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裏。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為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着“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説,“結合有關語句,説説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為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為一節課的靈魂。

麻雀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國小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通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麼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可以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説如何量角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麻雀教學反思 篇6

《荒蕪了的花園》是冀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啟智於身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幾個人想重修荒蕪的花園,但他們各持己見,卻沒有一人去行動,最終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開始從“所見”——雜草和荊棘生長和“所聞”——蟋蟀悲鳴兩方面寫出了花園的荒蕪;接着抓住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麗的池水、美麗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鶯,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勾勒出過去花園的生機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園的荒蕪寂靜;最後,幾個人細細地討論、悉心地討論、滔滔不絕地討論和兩次辯論,但誰也未付諸行動,結果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條理清晰,情節起伏,語言樸實無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諷和哀傷。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只説不做,最終結果是一事無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出示: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

請大家想一想,這篇寓言故事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A、B、C君他們心動而不行動,只是在那裏幹討論,不幹真活。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他們的決心夠,行動不夠!他們看到了這座荒蕪了的花園,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理好,於是開始討論,從黎明討論到傍晚還是沒有行動。就像有時候我們告訴爸爸媽媽、老師好好學習,但是總是沒有實際的行動。

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一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他們只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不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為他們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用我爸爸的口頭禪來説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還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做。”

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感歎!孩子們有時真的值得我們刮目相看了。

麻雀教學反思 篇7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説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裏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説説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説: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説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説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説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説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説,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_小精靈 兒童網

麻雀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自學為主,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為此,在導入課題時,先板書灰塵二字,讓學生説説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讓學生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是怎樣?接着讓學生初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檢查字詞,重點理解:“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這一諺語,讓體會到原來灰塵在人們心中的危害是那麼的大。再接着,讓學生默讀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2自然段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

最後,還引導學生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這讓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污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事物。

麻雀教學反思 篇9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積極倡導了新課程理念。採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個環節為重點的教學策略,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學為中心,尊重學生自主化、個性化地學習。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的教學四種因素(即教師、學生、教材、媒體)之間的關係。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了多種教學情境,創設多次參與機會,讓學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協作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其次我把閲讀教學的朗讀感悟落到了實處。通過看圖讀,抓住重點詞語讀、分句子讀、個別讀、比賽讀、自主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導讀練習,使學生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讀,並在讀中體會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讀的快樂,喜歡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同時也在語言環境中完成了課後詞語積累的任務。

還有,在這節課中,我使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北京》這一課,在朗讀時,要帶着對北京的熱愛和嚮往之情,讀出北京的美麗、可愛。朗讀和感悟本文的關鍵是使學生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真切的感受,從而對北京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上課前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北京,少數幾個去過,但對“北京”的認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觀圖片,拉近了學生與北京的距離,激發學生對北京的興趣,感受到北京的美麗、可愛,並且在課的最後讓學生談北京的變化時,播放了一組北京奧運體育館的圖片,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會越變越美麗,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首都的情感,使學生由衷地發出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首都的讚歎。

當然教學中也有着許多遺憾。有時沒有及時捕捉大批學生傳遞的信息,沒有更好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麻雀教學反思 篇10

《日月潭的傳説》講述的是關於我國台灣省最大的湖泊——日月潭的一個動人的傳説。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盡艱險,降服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衞在日月潭兩邊的故事。

《日月潭的傳説》一課上完了,回顧自己的教學設計、對照自己的教學課堂,我審視着自己的教學過程。有獲得:

1、讓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創造。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進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篇課文中有許多地方給學生留下許多想象空間,我結合閲讀教學,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想象訓練。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從阿里山的山洞裏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這一句,引導學生想象,他們在行進的路上,是如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的?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麼克服的?通過想象情境,更能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艱險、為民除害的精神。

2、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如果“領”的設計合理、優化,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閲讀教學支離破碎、雞零狗碎的現象,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學生了解了課文懂得主要內容,對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惡龍,救出日月的過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沒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讀講。《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我認為,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朗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這篇課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學生提出要求:“你認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樣的人?請默讀第3、4、5自然段,找出重點的詞句來説説你的看法。”以此為“領”引導學生繼續挖掘文本資源。

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強,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上還有欠缺;其次是在課堂評價的實施和運用中,我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等問題。在以後的課堂中要努力改正。

麻雀教學反思 篇11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衞士,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説“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説,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為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為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温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為;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為。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麻雀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的設計,使本節課一開始就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一個數的絕對值實質上是數軸上該數所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的數值,而這種幾何解釋反映了概念的本質,學生在對概念理解的基礎上,最後再概括上升到形式定義上來,這樣比較符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同時使得絕對值概念的非負性具有較紮實的基礎。教學中對-a所表示的數學生理解不到位,下節課還應採用不同方法加深理解。

麻雀教學反思 篇13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閲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閲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閲讀練習,使閲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麻雀教學反思 篇14

當然這次綜合性學習課上也暴漏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主持人的培訓準備不夠充分致使主持人在各個環節的銜接和過渡上處理不夠好,對整個活動的時間把握有待提高。首先,在“認識馬”這一環節,步驟是先介紹幾種馬,然後讓學生看圖片區分是什麼馬。這一環節設置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快速蒐集整理記住主要信息的能力,(記住了前面最關鍵的信息便會認識這幾種馬,因為這幾張馬圖片區別還是挺大的。)但識圖之一環節好多同學分辨不出,追其原因對前面資料引導整理不到位。其次,瞭解馬字的演變過程,整個過程一閃而過,我想學生別説記住這些字的特徵,就是寫一個原字他都不有可能不認識。第三、成語接龍和古詩接龍這一環節方式改變一下,可以隨機抽查五到十個進行接龍,反覆兩到三次,或者組與組之間比賽,一組一次最後分出勝負,這樣這個地方會是活動的高潮部分。但他們是一人一個接龍似的傳下去,所以學生有預見性下一個是誰,只要自己説了就不管自己的事了,出現了一點小混亂。第四,關於馬的文章賞析誦讀完,主持人應該小結一下或者回顧一下內容再進行下一個朗讀。他們是每一個人朗誦完了接着説“接下來是某某某的什麼文章”,有些單調,也沒有評價。過渡還有待引導。

2、學生的傾聽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能跟隨主持人的節奏,但沒能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例如在成語接龍是有部分同學説了前面同學説過的成語。

總之我覺得這次綜合性學習還算是成功,畢竟是七年級學生畢竟是第一次主持,能有這樣的效果已經很好了。再説下來經過調查以及寫作中都可以看出學生多少都有收穫。至於活動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在以後的活動中加強完善加強指導爭取一次比一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