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精選13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8.93K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1

這學期來,我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精選13篇)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七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英語基礎,面對新教材感到很不適應,難以進入學習角色,覺得學習任務重、負擔重。這就是説七年級年級教師面對的基本上是“零基礎英語”的學生,因而,學生感到不適應、負擔就是很正常的。

2、使用的新教材雖然説是國中起點(零起點)教材,但顯然教材的預備篇內容少,所用課時少,不能彌補學生國小未學英語之不足。

3、全套新教材剛開始使用,教師尚處在初始的實踐探索之中;教師接觸的新教材也只是第一冊,對國中教材的全貌沒有整體上的感性認識;新課標、新教材所要求的觀念、方法和教師頭腦中原有的觀念、方法尚處在初步磨合階段。

4、由於以上方面的原因導致全學期課時偏緊,教師感到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教學進度很難完成,並擔心兩極分化現象會提前出現。

學生學習上出現的困難是客觀存在,教師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其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積極主動的應對新課程、新教材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問題。

二、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1、教師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對新課標提出的各級目標的認識尚不足。七年級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突出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知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進行培養。這裏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怎樣利用學生已有的語言技能?怎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應用技巧?應該採取怎樣的英語學習策略;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等。以文化意識為例,新教材要求通過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以便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要求注重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並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和融合的認識和理解的敏感性,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鑑別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英語語言。

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與認識是實現新的教學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標的基礎。

2、教師對教材的彈性認識不足。教師應該明確,以前的教學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前者是我把知識給你,你來學,來接受,後者是教師想出一些儘可能適合學生的辦法讓學生掌握認識,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反映在教材的處理上,前者給了你綱,給了你教學全部內容,你可以將教材用夠,剝爛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後者給你的教材僅是一個適應於教學的一般性材料,教師需要精細加工。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在諸如教育資源,學生生源、師資水平,英語教育現狀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強求一律,各校可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根據各自的條件選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選定後根據各種因素增添和刪減某些材料。一句話,彈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就使教材具有了開放性,而不是原來的封閉形式了。

新教材給教師和不同層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活動空間,它給了我們一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但目前我們尚未體會到這一點,因而遇到一個知識點,就生怕學生漏掉,就要擠出時間來講清楚、講透,這樣自然的就會感到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教學進度難以完成。

3、教師缺乏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教學過程中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學生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標目標要求的最重要的主體。二是教師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課標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

4、教師對教學內容與活動二者有機統一問題的處理尚嫌不當。現在有的課堂活動看起來花樣形式較多,但是與教學內容的關聯處理顯得很生硬,有串聯活動之嫌,使用的結果可能沖淡主題,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會使課堂管理失控,給一些頑皮學生提供“玩”的機會。

教學內容與活動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換句話説就是通過“動”來達到“學”,是“動”中“學”(learningbydoing),而不是為了“動”而“動”,為“學”而“學”,所以課堂不應是活動串聯起來的遊戲。

三、關於七年級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教師要自覺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

2、教師要自覺培養跨學科的整合能力。不斷拓寬知識面,新課標倡導課程的綜合、開放,淡化學科界限。在實施新課程時,教師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備廣博的知識背景。這就需要教師自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學科知識,努力在多學科的視野之中豐富跨學科的意識和學生經驗。此外,充分教師羣體力量組織教學,開放教學資源,打破原有的獨立封閉的教學形態,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以促成適應新教材彈性化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3、建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對課改,特別是英語課改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4、建議七年級起始英語教學能適當增加課時,以便在短期內彌補國小1—2級教學的空缺。目前,大部分國小英語課時安排不足,或者乾脆沒有安排;英語教師師資薄弱,教學經驗偏少,教學設備落後,缺乏有效的評價手段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國小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國小英語教學造成的不良後果將會給國中英語教學帶來更大的困難和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到課標的實施和教改的順利進行,乃至最終給整個英語教育事業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政府要始終盯着教育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各學段要順利銜接、和諧發展。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2

這學期來,我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七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英語基礎,面對新教材感到很不適應,難以進入學習角色,覺得學習任務重、負擔重。這就是説七年級年級教師面對的基本上是“零基礎英語”的學生,因而,學生感到不適應、負擔就是很正常的。

2、使用的新教材雖然説是國中起點(零起點)教材,但顯然教材的預備篇內容少,所用課時少,不能彌補學生國小未學英語之不足。

3、全套新教材剛開始使用,教師尚處在初始的實踐探索之中;教師接觸的新教材也只是第一冊,對國中教材的全貌沒有整體上的感性認識;新課標、新教材所要求的觀念、方法和教師頭腦中原有的觀念、方法尚處在初步磨合階段。

4、由於以上方面的原因導致全學期課時偏緊,教師感到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教學進度很難完成,並擔心兩極分化現象會提前出現。

學生學習上出現的困難是客觀存在,教師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其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積極主動的應對新課程、新教材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問題。

二、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1、教師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對新課標提出的各級目標的認識尚不足。七年級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突出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知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進行培養。這裏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怎樣利用學生已有的語言技能?怎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應用技巧?應該採取怎樣的英語學習策略;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等。以文化意識為例,新教材要求通過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以便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要求注重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並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和融合的認識和理解的敏感性,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鑑別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英語語言。

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與認識是實現新的教學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標的基礎。

2、教師對教材的彈性認識不足。教師應該明確,以前的教學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前者是我把知識給你,你來學,來接受,後者是教師想出一些儘可能適合學生的辦法讓學生掌握認識,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反映在教材的處理上,前者給了你綱,給了你教學全部內容,你可以將教材用夠,剝爛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後者給你的教材僅是一個適應於教學的一般性材料,教師需要精細加工。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在諸如教育資源,學生生源、師資水平,英語教育現狀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強求一律,各校可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根據各自的條件選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選定後根據各種因素增添和刪減某些材料。一句話,彈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就使教材具有了開放性,而不是原來的封閉形式了。

新教材給教師和不同層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活動空間,它給了我們一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但目前我們尚未體會到這一點,因而遇到一個知識點,就生怕學生漏掉,就要擠出時間來講清楚、講透,這樣自然的就會感到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教學進度難以完成。

3、教師缺乏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教學過程中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學生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標目標要求的最重要的主體。二是教師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課標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

4、教師對教學內容與活動二者有機統一問題的處理尚嫌不當。現在有的課堂活動看起來花樣形式較多,但是與教學內容的關聯處理顯得很生硬,有串聯活動之嫌,使用的結果可能沖淡主題,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會使課堂管理失控,給一些頑皮學生提供“玩”的機會。

教學內容與活動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換句話説就是通過“動”來達到“學”,是“動”中“學”(learningbydoing),而不是為了“動”而“動”,為“學”而“學”,所以課堂不應是活動串聯起來的遊戲。

三、關於七年級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教師要自覺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

2、教師要自覺培養跨學科的整合能力。不斷拓寬知識面,新課標倡導課程的綜合、開放,淡化學科界限。在實施新課程時,教師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備廣博的知識背景。這就需要教師自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學科知識,努力在多學科的視野之中豐富跨學科的意識和學生經驗。此外,充分教師羣體力量組織教學,開放教學資源,打破原有的獨立封閉的教學形態,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以促成適應新教材彈性化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3、建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對課改,特別是英語課改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4、建議七年級起始英語教學能適當增加課時,以便在短期內彌補國小1—2級教學的空缺。目前,大部分國小英語課時安排不足,或者乾脆沒有安排;英語教師師資薄弱,教學經驗偏少,教學設備落後,缺乏有效的評價手段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國小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國小英語教學造成的不良後果將會給國中英語教學帶來更大的困難和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到課標的實施和教改的順利進行,乃至最終給整個英語教育事業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政府要始終盯着教育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各學段要順利銜接、和諧發展。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3

七年級是整個國中階段起始年級,基礎打的牢不牢固,會影響到今後兩年乃至高中、大學的英語學習。因此我認為七年級是整個國中階段最關鍵的一年,今年我開始上七年級的英語並擔任班主任,為了能讓學生在接觸英語這門學科上產生興趣,取得好的成績,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我在開學的時候就滿懷信心,充滿的激情。但是從第一節課接觸到了學生之後,就讓我心中充滿了焦慮。在教學外研版的1Hello,MissLi時,我驚呆了,説教材是國中銜接版的,但學生連26個字母的讀寫和最基本的日常用語都不會用。Oh,myGod,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了,為此,我在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效果不錯,作一下教學反思。

一、從頭再來。七年級新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原來中心國小的學生接觸過英語,我詢問後才知道,其實國小隻學過單詞,只要求讀單詞,不要求寫,更不用説進行對話。原來村小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英語,26個字母都不會,這給國中英語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從新安排了教學計劃,從26個字母開始學,聽説讀寫默,全部過關了才學習日常用語。

二、會讀才要求會寫。上課的時候往往花在對話操練上的時間比較多,造成了最後動筆練習的時間變少了。為此,我再對課堂進行了定位,一節課45分鐘,花在聽説讀這些方面要用35分鐘,花在課堂練習上用10分鐘,這樣學生能夠在掌握了知識點之後,做起練習作業就容易,壓力也不大。

三、慢慢調整學生寫的質量。要知道國中生寫的字,比較潦草,難看。從學生交上了的作業可以看的出來。所以平時上課多叫學生上黑板上寫,有時間進行英語書法比賽,縣把英語寫好,然後逐步要求工整,提高速度。

四、慢慢規範發音。七年級的學生雖然基礎參差不齊,但他們對英語的學習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因為新鮮,所以產生的極大的興趣。在學生的操練過程中時不時改正一下,學生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如Iam和I’m,thankyou,there,mouth等等。

五、教會學生考試的技巧。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就是考試,一堂成功的英語課,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在教學過程會出現閃光點。在平時的聽説讀寫練中,到了考試的時候真正有用的主要是聽和寫,不是嗎?聽力30分,筆試90分。所以,教學當中的一些技巧也要説給學生聽,比如説Be動詞的用法,I用am,we,you,they用are,is用於他她它。句型的轉換,怎麼考,考什麼等等。

總之,問過所有教過國中英語的老師都説,七年級的英語老師是最累的。但是隻要我們本着教書育人的方針,以對人民,對教育負責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去,不斷創新教育模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我相信苦中也會有樂的。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4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思品課的教學工作。八年級思品重在培養學生交往與溝通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健康的國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思品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現結合自己工作實際進行反思如下:

1、對思品課教學內容的認識

思品課不同於其它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其主要功能是“道德學習”,促進學生道德生命的成長。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長與發展的,因此,教育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個性成長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係,使其內容具有實踐性、針對性。一句話,教師要對學生的道德學習加以引導,要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生活,也就是説,幫助學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過積極向上,富有情趣的道德生活。

2、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地位的認識

《思品》課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情境豐富,為學生的自學理解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空洞的説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也不符合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而且在課前為學生預設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材,走進生活,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對教學方法的探討

(1)教學過程中,內容的呈現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基於生活(問題)、基於案例(情境)、基於活動(體驗),促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情教材內涵。

(2)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社會調查,發現問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探討,形成共識,以指導自己的行為與生活。

4、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人文關懷,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為學好其它科打好思想基礎,做好思想支持!

總之,思品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思品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5

有一種差生,純粹是因為他沒有能力集中精神來理解一個完整的問題,或者説,要求他自主地持續10分鐘關注一個問題,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這種差生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缺少主動自我糾正的能力,他沒有糾正自己在學習上所出現的各種錯誤的動機,錯了就錯了,好象和他無關一樣。

這個同學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其實都很好,但學習十分被動。當我教會了他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計算後,要求他做一道類型題給我看,他總是顯得有些不耐煩。當他每做完一步後,他總是要問你下一步如何做,總是不願自己通過模仿剛剛做過的那道題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如果你不在看着他,他就不願意做下去。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6

一、曉知以理,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

二、複習中紮紮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

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國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係,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

三、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複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近幾年化學試題中出現科學探究內容,對國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7

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者們津津樂道的一件事。但其實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反思。比如,針對七年級這樣一個特殊的年級,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尷尬”的問題。七年級是一個過渡期,從這時候開始,識字不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和相關能力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很難適應,對寫作感到非常盲目,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而新的課程改革又強調要突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面對新課程的改革,我們需要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完全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所以,語文課從來都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於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看似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可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看,在這堂課上老師講的東西他們是不是真的都吸收理解了呢?對於教師而言,這堂課的目標是不是真的達到了,是不是落到實處了呢?我曾就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篇課文都快學完了,我點一些學生起來讀課文,他們讀得結結巴巴還不説,竟然還有一些很常見的字詞都不認識。於是,我只好花大把的時間在每一次新課前指導他們預習,可是後來抽查仍發現學生字詞不會讀的現象,追其根源才知道,原來有部分學生連漢語拼音都不會認不會讀,這其中也有上課發言很積極表現還比較好的學生,於是我不得不感歎,他們國小的語文課到底是怎麼上的?難怪學生上課都不願意開口回答問題。我覺得,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雖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使他們很迷茫地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高質,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每一堂課學生都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標有任務有條理地進行,從而完滿地結束。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甚至有時候都沒把握準方向和重點,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不動就安排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結束了這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未落到實處。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行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講教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閲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瞭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麼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佔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閲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閲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閲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閲讀能力。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當然,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閲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峽》設計的“對話式閲讀” 教學與過程,就較好地體現了對話式閲讀的內涵與特徵。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隻和悽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譬如:回溯三峽的過去,細看三峽的現在,展望三峽的未來,你想到了什麼?

3、設置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包括:(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先寫山後寫水,是如何寫山的?又是如何寫水的?為什麼要這樣寫?(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三峽》語言凝練,雖然只有幾百字,卻能繪盡四季景色,羅列山水猿嘯,為什麼能達到這種效果?(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於自然描寫,這是否與本文寫景的宗旨背離?你有什麼看法?(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麼為什麼要先寫山後寫水?能否調整一下順序,或者只寫水?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譬如:通過討論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開發和利用三峽?這一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閲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我們往往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説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地走進新課程。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8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9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學生對這樣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難的。這就要從兩個概念的相互關係的着重練習做起,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後,可接着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麼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麼?”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覆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進行化學概念的複習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徵,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10

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的智能水平,把課堂教學程序及方法步驟等寫成文本(即所謂的教案或教學設計)。

以便於教學的應用和調整。一般化學教案規範格式包括以下六個方面:教案序號,授課日期、節次。①課題:指教學課題②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三維目標及本課教學的創造性或拓展性目標。③重點、難點:指教學思考的要點和關鍵所在,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④教學過程:寫出教學程序的具體設計與安排。對化學問題的提出、理解、形成、應用、拓展過程要有一定的層次,突出形成性練習,注重學生板演等形式的知識反饋與糾錯。⑤作業佈置:精選習題(在課本與作業本範圍內選),難度適當,份量適中,關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⑥板書設計:對教學中關鍵性信息內容進行提煉,有利於鞏固和反饋。⑦教學反思:教後心得體會。要及時總結、分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教學反思字數不限。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11

一、國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類別及內容英語作文教學往往應與單元目標緊密相連。限於國中英語教學的難度和廣度,英語作文教學的內容往往有編寫對話、看圖寫畫、文章改寫、縮寫、大意概括、日記、信件、通知、請假條等寫作方式。

二、國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的實施

1.激發興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詞彙學習可以促進英語水平的提高,學生只有具備了充足的英語詞彙量,才有可能為寫作提供“可理解的輸入”。可見,英語詞彙量的積累對初學者來説是非常關鍵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讓他們寫一段文章,可能會有畏難情緒。我們不妨嘗試讓他們在課堂上以遊戲的形式做一些擴詞練習。由教師或學生提供若干個單詞,讓他們利用這些單詞編成一段有意義的對話或合乎情理的故事。對學生即興發揮的詞組、句子和小短文老師要及時進行表揚,鼓勵。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及時準確地瞭解某一階段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情況,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少走彎路,減少盲目性。課堂限時作文就顯得尤為必要。課堂限時作文的設計,最好同步於學生課程教學。如可以給七年級學生布置“自我介紹”“介紹家庭”或“介紹朋友”等內容的作文;給八年級學生可以設計“假日計劃給筆友的信”“家鄉的四季”或一些看圖作文等;給九年級學生設計看圖寫短文和一些材料作文等。教師可在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各佈置學生當堂寫作一篇作文,給予評價後放入檔案袋,作為學生該學期寫作的終結性評價。通過建立學生寫作檔案袋,教師對學生的階段性及整體上寫作進程有了清晰的瞭解,從而及時對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而學生也能夠及時有效地調整自己的寫作策略。

2.佈置落實課後寫作練習很多教師對課後寫作練習重視不夠。不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就是把它佈置為課後練習。教師批改時往往只強調語言的準確性,學生寫作時也是應付了事,漸漸地課後寫作練習就形同虛設。怎樣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①在課前讓學生進行充分準備,列出寫作提綱。②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進行討論。③讓他們“添枝加葉”,豐富提綱以形成短文。④課後修改整理。

三、拓展國中英語教學途徑

1.加強英美文化習俗教學,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瞭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習俗,就不可能用英語的習慣來表達。越深刻細緻地瞭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越能正確地理解和準確地使用該國語言。多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識,讓學生多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在非自然英語環境中,英語學習者只有通過閲讀才能接觸大量地道的書面語言,通過閲讀保證足量的語言輸入應是加強寫作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選擇一些好文章,讓學生反覆閲讀乃至熟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審視和鑑賞材料的語言結構和組篇技巧,吸收它的精華。多年的英語教學證明:讓學生背誦一些精彩的、地道的、口語化的、實用的段落和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只有保證足夠的積累,才能有針對性地輸出。若能理解熟記十幾篇乃至幾百篇各種體裁和題材的文章,寫文章時就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2.注重課堂同學間批改,內化英語寫作技巧學生習作批改對教師來説是一項大工程,工作量大,且繁雜。怎麼批改輕鬆而且效果好,又能促進寫作教學的提升?我們首先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作文評價理念,並且不妨嘗試師生共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作文評價方法。教師應該站在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通過作文評價搭起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通過溝通和協商、理解和激勵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從而大大地提高寫作的教學水平。課堂批改評價方式有:①抓典型,課堂面批。②同伴批改。③教師批改。結果分析顯示:同教師的評語相比,同伴批改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意識,內化英語寫作技巧。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總之,國中英語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的基礎,而寫作訓練又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和難關。所以要想在英語教學上有所作為,就必須在寫作教學上多動動腦筋。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繼續學習,勇於創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多鑽研教材,嘗試更多的教學方法。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12

學習用水墨畫形式表現古詩大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作能力;通過詩情畫意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藝術情感 教學重點: 如何用水墨畫形式描繪古詩大意通過分析討論古詩大意及分析範作的方法解決 教學難點: 古詩意境的表現通過分析範作和以一首詩為例,先討論分析再示範的方法解決 教學準備: 1教具:水墨詩意掛圖數幅,水墨畫示範工具錄音機古詩朗誦錄音帶 2學具:生宣紙毛筆調色盤水瓶墊紙墨汁 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播放望廬山瀑布的古詩朗誦帶,並展示為此詩配畫的水墨詩意圖

請看老師為望廬山瀑布配的畫,是用什麼形式畫的?(水墨畫)我們今天就來用水墨畫表現古詩大意 板書課題:畫畫古詩大意

二: 審美體驗:

用水墨畫表現的望廬山瀑布給人什麼樣的感受?(討論)

在老師的幫助下分析書上範作:

誰能説説尋隱者不遇的詩詞大意?讀了以後給人什麼樣的感受?那麼範作上是如何表現出這種意境的?(在討論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水墨畫法表現隱者生活環境的清幽的) 蓬頭稚子用了什麼筆墨技法表現詩詞內容的? 泊船煙渚表現了什麼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

這些詩意圖很好地運用了水墨畫中的勾皴點染技法來表現詩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要用水墨畫古詩大意,要挑選意境深遠,層次較多的詩,象望廬山瀑布之類寫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詩

三: 我們學過的哪些詩適合用水墨法畫?(請兩三名學生各以一首詩為例分析)詩裏寫了什麼?有什麼情節?表現了什麼意境?讀了詩,你會產生什麼感情? 以剛學過的鹿柴為例,示範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現詩意

放詩朗誦錄音,並請學生説説詩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

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意境?

如果要表現出這種意境,詩中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簡化或省略?以上我們做的這一步叫構思(板書)

想好後在草稿上畫畫各部分的位置大小,使重點突出,這一步叫什麼?(板書:構圖)

現在老師要用水墨法將這幅畫畫在宣紙上了,在繪畫前還要考慮哪裏要畫得虛些,哪裏可畫得實些,需重點表現的可用勾皴法,要讓它虛淡些可用什麼方法?(暈染法) 示範畫法:示範中注意提問,老師為什麼用這種技法來表現這一步叫描繪(板書) 畫完後我們可在適當的地方題上詩文,字要小些,整齊些這一步叫題詩(板書)

看黑板,老師用了幾步畫完了這幅畫的?老師在畫這幅畫時主要突出表現了什麼?

四: 從學過的古詩中任選一首,按古詩大意畫一幅水墨畫,要突出詩意和中心思想感到困難的同學可以臨摹範作 活動五: 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同學們看他是否將詩的意境表現出來了(引導學生體會詩情畫意,激發藝術情感) 第二課時 一:欣賞畫家為古詩配的畫,體會如何根據詩的意境來用色如:表現幽靜的地方用什麼色,表現熱鬧用什麼色 二:以一首詩為例,由學生們分組分析討論怎樣用色來表現好然後集體交流意見 三:小組合作一幅着重用顏色來表現的詩意圖,題目自擬 活動四: 作業展示,再次體會不同用色所造成的畫面效果對詩意的體現 説一説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自己到對中國畫詩畫同源以及詩的意境的感受感受傳統文化的美

國中英語教學反思集 篇13

音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一直以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及名曲等為主要教學內容,在當前教學革新和學生認知不斷髮展的情形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們的教學需求。因此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才能基於大眾生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去感受美、獲得美、培養鑑賞美的能力,完成自我的精神陶冶和心靈薰陶,促使自我的全面發展。本文就中學音樂教學中流行音樂的引入原則與積極作用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具體的引入方法。

關鍵詞:

中學教育;音樂教學;流行音樂

在當前音樂教學依舊停留在傳統的教學內容和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的情形下,音樂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在學習音樂時無視散漫,厭惡枯燥的音樂理論和音樂技能,音樂教學的根本效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通過拓展音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來讓學生重新審視音樂、感受音樂,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構建和重塑,培養其美學能力,推動自我的全面發展,讓音樂教學發揮其重要作用。

一、中學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基本原則

流行音樂作為通俗音樂,大多是基於生活而產生的音樂表現形式,在當前流行音樂魚龍混雜的情形下,要引入流行音樂來培養學生感受音樂和鑑賞音樂的能力,就需要對流行音樂進行嚴格的甄別和選擇,選擇適合教學的流行音樂,避免爛俗音樂,才能真正起到流行音樂服務音樂教學的根本作用。

1、嚴格甄別原則

任何一種音樂類別都被劃分成各種表現形式,如輕快、樂觀、傷感、孤獨等,因此在選擇流行音樂時要充分考慮到歌詞、曲風、表達情感情緒、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以選擇積極向上、陽光快樂的流行音樂為主,來對中學生自我認知構建和價值觀形成進行引導。此外,在選擇時也要與時俱進,選擇一些時下流行的、風格清新別緻、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較高格調的音樂。

2、適度適量引入原則

中學生音樂教學的主導是讓學生在學習欣賞古典名曲和民族歌曲的過程中去感受音樂美和鑑賞音樂美,而引入流行音樂的根本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因此可以將流行音樂作為表現音樂的美、展示音樂知識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不應過度引入流行音樂導致教學重點的偏失。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堅持適度適量的原則,避免忽視音樂課程內容教學,導致本末倒置的現象發生。

二、如何充分發揮流行音樂的積極作用

流行音樂是與大眾文化以及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類型,其具有廣泛的羣眾和生活基礎,是極具音樂實踐特色的音樂類型,因此要在實際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具備的積極作用,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着手。

1、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教學選擇權

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來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在進行流行音樂選擇上不僅要“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還要適當讓學生擁有選擇的權利,在大範圍標準約束下來引導學生進行辨別流行音樂和選擇流行音樂。比如,通過調查來分析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或者通過劃分小組、讓小組選擇推薦來選擇適合的流行音樂,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並讓學生在參與選擇的過程中培養出甄別音樂的能力。

2、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始終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流行音樂選擇上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甄別辨析;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聆聽、感受、聯想、思考、理解、交流分享、展示、表達;在課後要引導學生去聯想延伸、去思考感悟、去自主學習更多音樂課程,從而培養自身感受音樂、聆聽音樂和鑑賞音樂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成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認知體系的構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正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3、開設流行音樂專題鑑賞課程

流行音樂的引入作為中學音樂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教材的延伸和補充,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開設流行音樂專題鑑賞課程,通過與學生交流合作來對該課程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比如,共同選擇合適的流行音樂,將其進行分類來逐個進行欣賞、學習和分析;或選擇當下流行音樂中典型的音樂代表人物,通過對其作品進行鑑賞分析、對人物本人進行了解來分析當下流行音樂的特色以及其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及價值觀念;此外,結合電影、小品、話劇、個人才藝展示等多種形式來展示流行音樂,都將為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當下開創了流行音樂創作嶄新時代的周杰倫,其歌曲以歌詞、曲風及演唱風格取勝,其作品區別於一般流行音樂的根本特點在於內容涉獵廣泛,並且在歌詞上展現出獨具特色的文學美,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思考和創新性思維,在曲風上符合了中學生的喜好和認知發展規律,在傳遞的情緒、情感、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等方面都是積極向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學音樂課堂引入流行音樂的方法

在課堂中引入流行音樂要做到適度適當,比如在課前播放流行音樂、邀請學生表演、全班合唱等形式來起到調節學生情緒、放鬆學生心情的作用,以此為之後課程內容教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1、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有機結合起來

當前音樂已經進入了跨界時代,越來越多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相互碰撞產生出美妙的火花,推動音樂向着古典流行音樂新趨勢的發展。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創新古典音樂的流行音樂來讓學生們欣賞,讓學生從不同的表演形式中去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涵養和鑑賞能力。

2、舉行比賽獲擂台賽

流行音樂的引入會讓許多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想法,因此在教學環節中要儘可能設計一些環節來滿足學生們想要表現的慾望,通過在課內舉辦流行歌曲比賽和擂台賽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比如,根據當前比較流行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來設置課堂,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為後期學習音樂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