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2.02W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為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4

人們常説,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但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都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就家長包辦的生活。根本就沒什麼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鍊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後,我首先佈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麼,然後小組內發表演説。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沒一個不喜歡的。尷尬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學生的感情態度嗎?我的這種做法是多餘的嗎?其實,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並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為活動,但這種行為不能持之以恆。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堅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恆的做事毅力。這麼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5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敍事為主,但藴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説説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並想在草地上玩耍的衝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説説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説:“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説:“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説:“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麼遊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於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説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孩子們拿着筆揮灑着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6

優秀的古詩大多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有着無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願地愛上古詩。所以藉着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後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麼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讚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彷彿置身於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本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並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後,就是讓學生反覆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7

在設計這篇課文時,我從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是從課文的內容入手,二是從感悟紀昌的品質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覺得如果這樣把課上完,完成教學任務,就顯得課上得太平淡了。那麼如何上出自己的亮點,上得特別一些,也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學課堂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所以我設計本課的兩大亮點。

第一亮點,常言到“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學得怎麼樣?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等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亮點,學生是學習技能的人和學習生活本領的人,而方法是打開認識窗户的鑰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上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學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當學生基本上能把課文的內容説出來,我再補充,並教給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讀書中要於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一亮點課上也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整節課雖然達成預期的效果,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8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閲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9

儘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因此,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在讀,同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拓展延伸。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並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範讀根據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現問題。我強調,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後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後,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後,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

學生的表現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並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裏就沒有工具書。於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簡單地總結了段意。由於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於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麼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麼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於把握課文內容。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0

《我選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在班會上進行的“勞動委員”選舉中,小主人公王寧充滿自信地“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決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

“我選我”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編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學生要勇於挑戰自我,積極地為班集體服務;同時,有愛心、勇於擔當也是一種美德。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覆研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精講多讀,訓練語言”,並關注對學生情感的薰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薦”這一成語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馬上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也應和了課本上“問題泡泡”對學生進行成語啟蒙的意圖。接着揭示課題,質疑課題:“我”是誰?“我”要選自己做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繼續訓練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由於課前已佈置預習,學生再讀課文後都能輕鬆準確地回答出:“我”叫王寧,“我”選自己做班級的勞動委員。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

然後,我用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説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説: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説王寧自信地説、有的説王寧勇敢地説、有的説王寧是認真地説……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着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説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着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添加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説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教學《學習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的學習。

1、在組織教學設計時,經歷“遊戲引規則——生活中找規則——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實踐應用規則”的過程。使學生經歷了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懂得生活處處有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的道理。

2、這堂課我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一個“貼鼻子”的遊戲,比一比哪組獲勝。通過做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和“規則意識”。

3、為了讓學生從心裏懂得規則的重要性,我還播放了一個因為遵守規則而贏得生命的小故事,最後我讓他們説説如果撤離時大家不遵守規則,一窩蜂的往下湧,會出現什麼後果?學生們都認識到會發生踩踏、跌傷等,從而讓他們明白平日的演練都是為了一旦災害來臨時,能在最短時間內安全撤離。

4、課堂最後的兒歌大翻唱,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音樂節奏下唱出了自己的心聲。用 歌唱的形式不僅強化了孩子們對規則的認識,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5、下課了,正是運用規則的好時機,我馬上提出“下課也有規則的,看哪位同學做得好”,同學們很有禮貌地向聽課老師道別,收拾學習用具,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的孩子理解了規則,知道規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人自認為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為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温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為開放,形式應更為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為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4

從名著裏節選的文章不好教,當我拿起《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一時竟也無從下手。之後,最終在網絡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詩歌:草船借箭不尋常,要論成敗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應對。妙算天文霧漫天,通曉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計成,世世代代美名揚。讀了這首小詩,我異常興奮,就以這首小詩為突破口吧。讀完這首詩歌后,我讓學生結合自我預習課文的情景,談一談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學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個方面,我就給學生補充了一些古人認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並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再次細讀課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後分別板書在相應的詞語後面,以幫忙學生更好地認識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當學生找出第一段的對話時,我啟發學生説,第一自然段這麼多的對話,竟然都是周瑜説諸葛亮説,多單調呀,如果我們能加上相應的動作神態心理描述文章肯定會更精彩,也更利於我們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一聽要讓自我為名著作補充,興奮得不得了,可是,問他們該加些什麼資料時,他們卻又答不上來了。我就把這項任務當做當成家庭作業佈置了下來。第二天一上課就讓大家説説自我改寫的情景。沒想到,他們説的很精彩,有些

詞語用的還很出乎意料呢。

這就是我們全班共同改寫的結果。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明知故問)説∶“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説∶“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興)説∶“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此刻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爽快地)説∶“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明白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將計就計)説∶“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試探着)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説∶“只要三天。”周瑜(神情嚴肅地)説∶“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説∶“怎樣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好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不動聲色地)説∶“今日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加上這些詞語之後,學生讀起文章來,感情更充沛了。因為他們明白,這場談話對周瑜來説,剛開始就是個陰謀,而對於諸葛亮來説,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場遊戲而已。諸葛亮的談笑風生和胸有成竹都給學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學設計卻是學生學好課文的必備條件。功夫用在課前,我們就會在課後少一些遺憾和查漏補缺。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學年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

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創造一片新天地。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6

《語文課程標準》就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落實,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達成這三維目標,實施素質教育呢?在《荷葉圓圓》這課中,我找到了其中一個策略,即:對話。

1、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首先要喚起學習的興趣,要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和感受語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心裏,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讓閲讀教學成為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

2、演演讀讀,加強朗讀感悟,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

教學這課時,我將這課以和老師一樣到大荷葉上來表演呈現在學生面前,為了演好,學生主動地投入朗讀。在表演中,共同活動,一起談感受,一起互相傾聽心聲……語文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上課,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動,在愉悦的活動中文本內容就悄無聲息地走入了學生的心田。

3、豐富想像,培養創新能力,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7

説實在的,在過去的現代散文教學中,我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重講解、重分析的“講讀教學法”。學習專家毛洪其老師的講座時,其中有句話讓我深受觸動:“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閲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閲讀,而不是着眼於信息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閲讀。”因此,在《周莊水韻》的教學設計中,我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進。這篇課文的教學令我較為滿意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以畫導入,營造氣氛好。

本文本來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為了切合這個“美”字,我從優美的畫面入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被周莊的美吸引且陶醉,並在美的享受中對周莊的有關建築風貌有了深刻印象。

2、對有關語文知識教學能落到實處。

如遊記知識的鞏固及字詞、修辭知識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讀指導為學生的閲讀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學生朗讀前,我要求學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節奏停頓,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韻味並進行創造性閲讀。

4、教學目標一完成得較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抓住了周莊景物的主要特徵,從不同角度來描寫周莊水韻。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時,我從本文的整體脈絡(總分結構)入手,讓學生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了“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寫上,並佈置學生完成表格作業,使學生對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時間、觀察角度、景物特點和詳略安排瞭然於心。

當然,對於這堂課的教學,我也感覺有明顯的不足:

1、因為時間關係,我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出彩和欠缺之處,忽略了進行有的放矢的鼓勵性評價和具體有效的指引糾正。只是在學生讀前作了指導,而讀後只是用一句“好”或“讀得好”草草帶過。

2、雖然課前我很想一反過去的“講讀教學法”,但事實上,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還是講解、分析得較多,對“散文閲讀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還是突出得不夠。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8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創建有效的學習氛圍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及課堂之外師生關係的好壞。課堂效果反應了師生關係,融洽的和師生關係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鼓勵和批評才具有實際效果,否則產生負效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英語的程度參差不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差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係,師生的融洽關係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鬆,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 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的學習氣氛。師生間的融洽關係意味着師生生命的相遇與共融,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潛藏着彼此的心意於情意,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温暖的家,輕鬆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去創造高效的學習氛圍。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發興趣,保持高效授課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對語文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語文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趣味,才符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學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採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所以我們盡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拋出來,讓學生帶着興趣去接受它,從而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學科規律,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方法,從教學過程説主要有三類方法:一是進行認知活動的方法。二是進行技能活動的方法。三是進行情感活動的方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境關係更大。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新句型,怎樣用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四、努力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語文課是語言運用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説、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從而達到學生個體聽、説、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9

因為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於“情”的內涵和多種“情”之間關係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為“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説話,有話可説。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20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導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着,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本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裏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着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着,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着。”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着,“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導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着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着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温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説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着……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説説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着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説,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