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國小美術《創造綠色的生活》教學反思(精選3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8.23K

國小美術《創造綠色的生活》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國小美術《創造綠色的生活》教學反思(精選3篇)

1.知識目標:瞭解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中的環保知識,即“綠色生活”的基本知識,重點了解“綠色消費,環保選購”這一綠色理念。

2能力目標:發展自主探究,參與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家鄉美好生態環境的熱愛和嚮往之情,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為着心中的綠色家園不斷努力。

教學重點:發展自主探究,參與實踐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乘坐時空穿梭機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態,如建築、交通、通訊等。

(2) 想一想現在人們的生活有了哪些變化?

(3) 是什麼力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二、 講授新課:

(1) 學生分組,從建築、交通、通訊、醫學、日常用品等方面,將自己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交流,探究科學的發展帶給我們的變化。

(2) 學生可對現在的科學發明或生活進行幻想。

三、啟發創作:

(1) 引導學生看書中的學生作品,瞭解體現學科功能的表現方法。

(2) 欣賞一些運用科學技術設計的生活用品。

作業要求:用繪畫或製作的方法,表現一副體現科學性並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題作品。

四、展示作品:

科技產品發佈會,設計師展示自己小組的設計作品,並進行講解。

五、 小結。

六、反思

在創作中,結合作業進行“互助互動”學習。作業的完成應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儘管課前我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巡視過程中我發現小組同學團隊協作能力太差,尤其是小組同學沒有協作各顧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後導致本組任務沒有完成;我還發現學生的時間意識不強。

國小美術《創造綠色的生活》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中的環保知識,即“綠色生

活”的基本知識,重點了解“綠色消費,環保選購”這一綠色理念。

2、能力目標:發展自主探究,參與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家鄉美好生態環境的熱愛和嚮往之情,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為着心中的綠色家園不斷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綠色消費,環保選購”,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持環境衞生,不做污染環境的事。

[活動過程]

一、綠色自然——“十大魅力城市”之泉州

1、同學們,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們的家鄉泉州終於在20__年3月17日被評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瞧,(播放剪影並簡介)

2、欣賞完家鄉的美麗風光,你想説什麼?

3、師相機貼上綠樹:是呀,今日的泉州猶如一棵春意盎然的綠樹,但是我們身邊的的確確還存在着破壞環境的生活現象。“泉州是我家,環保靠大家。” 我們應該進一步規範個人生活行為,營造綠色家居,追求綠色生活!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家的綠色生活” 。(板書課題)

二、綠色知識——衣、食、住、用、行知多少

(一)必答題測試。(出示課件),考題是涉及“衣、食、住、用”四個方面的選擇題,等下請各組長上來抽題,然後組織同學解答,注意要想好所選的理由並推選好彙報員,答對一題得20分。 題目如下 :

衣:以下哪種服裝消費行為是符合綠色生活理念的。( ) A儘量選棉、麻、真絲類的天然纖維服裝

B多買時尚的人造纖維服裝

C 購買各種名貴皮衣

食:購買食品時,( )是符合綠色生活理念的。

A 選購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的食品

B選購好吃的食品

C選購價錢便宜的食

住: 裝修房子時,下列行為中符合綠色生活理念的是( )。

A 選擇便宜的裝修材料(較省錢)。

B選擇“綠色”建材,如水性塗料、環保複合木地板等。 用: 買( )符合綠色生活理念。

A 電熱水器 B 太陽能熱水器 C 燃氣熱水器

(二)反饋交流。

1、 衣 (答案要點:時尚的人造纖維服裝會刺激皮膚;而購買各種皮衣則間接殺害了動物)師小結:同學們,從中我們知道了綠色生活要求我們穿着要環保,即——“穿綠”,板書:穿綠(貼於綠樹上)

2、食 (答案要點:因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的食品叫綠色食品,它不受污染,不使用添加劑)

師引:(面向全班發問)怎樣辨認是否是綠色食品?

A、指名回答(綠色食品上貼有綠色食品標誌)

師:單單貼有綠色食品標誌夠嗎?(師引導學生觀看標誌旁的編碼,相機點機出示“綠色食品身份證”:瞧,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給每一種綠色食品配了一張"身份證",身份證上有“綠色食品標誌”,還有以“LB”開頭的一串編碼。)

B、大家動動腦筋,想想這枚綠色食品標誌有什麼特殊含義? 要點:標誌上的太陽、葉片和蓓蕾描繪了一幅和諧的生機;它提醒着我們,在飲食方面要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即食要綠(板書:食綠)。

C、這一串以“綠標”開頭的綠色食品身份證號碼各表示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觀察(點擊逐一出示)

3、 住 (答案要點:許多人造板材、油漆、塗料、壁紙、傢俱等質量不合格,傷害到人體健康,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應該選擇綠色建材。)

師小結並補充一條信息:裝修污染已經被列入對公眾危害最大的五種環境因素之一。全國每年因裝修污染引發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高達210萬人。

師:210萬,多麼可怕的數字呀!你們想説什麼?是的,我們應該堤防這個"室內殺手",請同學們提醒家長裝修房子時選購帶有“綠色建材產品標誌”(出示“綠色建材產品標誌”)的“綠色材料”,做到“住綠”(板書:住綠)

4、用:(答案要點:我國的水、電、燃氣能源非常有限,我們南方日照時間長,太陽能是無污染又無須花錢購買的清潔能源。) 師引:對,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環保型的綠色用品,上面貼有“中國環境保護標誌”(出示標誌)師:再次動動腦筋,這枚標誌想告訴我們什麼?(標誌外圍那十個緊密相扣的環,表示公眾要共同參與保護圖中心的青山、綠水、太陽等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師小結:從這一題,我們又學懂了生活中要儘量選購綠色用品,做到——用綠,板書:用綠。

師再引:我們的學習夥伴鼕鼕家是否選用綠色用品呢?(出示課文插圖)指答。

生1:鼕鼕家使用無磷洗衣粉,不污染水資源。

生2:鼕鼕家準備購買無氟冰箱,不污染大氣。

師小結:是呀,大到熱水器、冰箱,小到洗衣粉,我們都要自覺選用綠色用品。

(四)第一輪比賽總結:通過這一輪的競賽,大家互幫互學,我們懂得了綠色生活要求人們做到:穿綠、吃綠、住綠、用綠,即綠色消費,環保選購,使得我們手中的鈔票成為一張張綠色選票。

(五)搶答題測試

1、過度:綠色生活不僅僅是剛才我們所學習的,鼕鼕的省略號告訴我們綠色生活知識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繼續探究。下面進入第二輪比賽——搶答賽,注意哦,看完題目會回答的同學請快速站起來(哪組站起來的同學多那組就優先獲得發言權),答對一題就給大組再加30分,答錯的倒扣30分,請聽題。

2、測試

①行:以下哪種生活時尚屬於綠色生活時尚? ( ) A一出門就打的或開私家小轎車。

B 根據實際情況儘量以步當車或騎自行車。

理由是:

小結:是呀,交通方面也要“綠”。

②以下哪種行為是綠色生活所不提倡的?( )

A.隨手關上電源 B.一水多用 C. 垃圾混裝在一起 D 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理由是:

(要點:垃圾混裝是把垃圾當成廢物,而垃圾分裝是把垃圾當成資源。)

師小結:我們又學懂了綠色生活還要求我們做到舉手投足做環保,即個人生活行為也要綠。板書:行為綠

3、小結:“綠色生活知識競賽”到此結束,公佈各組得分並總結通過學習後自己對綠色生活的理解。( “綠色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穿綠、食綠、住綠、用綠、行為綠。)

師引: 同學們,今天我們只是藉助幾道競賽題從這五個方面初步地瞭解了綠色生活。

國小美術《創造綠色的生活》教學反思 篇3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閲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閲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閲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

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閲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閲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閲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國小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