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精選11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1

本課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於20xx年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學會申報立項,經河南省教育學會評審,准予立項,並被列為河南省教育學會20xx年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現開始實施研究。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精選11篇)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説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並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複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閲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年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後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週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週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20xx年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彙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於我校國小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課題承擔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能力保障:

課題組組長肖豔崢老師,樂於鑽研、勤於探索,曾有多篇論文獲獎,參與課題《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研究》,現已結題;王磊老師曾擔任市級課題《國小低年級數學教材主題圖的應用研究》的主持人,現已結題,她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王豔利教師和王麗萍老師積極上進、喜歡閲讀理論書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有志於服務教育實踐,探索在新形式下學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組教師有強烈的科研熱情並渴望科研人員給予具體而有效的指導。

教研組課題有學校教科研室負責人和學校聘請的專家的指導。

2、時間保障:

研究時間為兩年,實驗教師全部是一線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保證實驗的正常運行。課題組堅持每月開展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注重階段性總結與交流,掌握課題研究進程,及時進行調控,為使課題研究劃上圓滿的句號而努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題的一些想法,有不對的或還需改進的地方,請個位老師多提寶貴經驗。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2

論文題目:教育遊戲及其在國小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在信息時代,教育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電腦遊戲尤其是電腦網絡遊戲的盛行,給國小生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許多國小生沉迷於電腦遊戲,荒廢了學業,同時也影響了身心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如何把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進行整合,如何設計和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件,成了教育技術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教育軟件市場的不景氣,致使許多從事教育軟件開發的公司都紛紛轉移目標,而少數具有戰略眼光的開發商則將電腦遊戲和教育軟件相結合,開發出教育遊戲軟件以下簡稱教育遊戲。教育遊戲的產生,不僅給教育軟件市場帶來了生機,也給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帶來了希望和曙光。大家在期待教育遊戲還孩子們一片健康的天空、給孩子們一抹成功的喜悦時,也在為教育遊戲的應用方式而苦思和摸索。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教育遊戲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在國內還屬於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雖然國內已經出現了幾款教育遊戲,但因為諸多原因,沒有正式大規模地投入應用。因此,關於如何將教育遊戲應用到教育中的研究幾乎沒有。作者通過查閲大量的文獻,總結並借鑑了前人的相關研究,作為本文研究的部分起點,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1)電腦遊戲的教育價值

電腦遊戲作為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娛樂方式,通過一系列的挑戰和激勵,讓遊戲者在激動、刺激和快樂的過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學生玩電腦遊戲都是主動的,甚至痴迷的。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玩電腦遊戲本身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好奇心驅動的探索過程,是一個高度互動的交流過程,而這些正是我們目前的教育所缺少和應當追求的。任何一款電腦遊戲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第一,電腦遊戲的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知識含量非常大第二,電腦遊戲能促進遊戲者思維能力的發展,給玩家思維帶來激盪和挑戰;第三,玩電腦遊戲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學習過程第四,玩電腦遊戲的過程是一個創造過程,電腦遊戲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能激發玩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電腦遊戲還能對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心理健康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積極的意義。

(2)教育遊戲的開發前景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黃小玉老師和王相東老師等人的研究,教育遊戲將是教育軟件開發獲得新生的一條重要途徑,教育遊戲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其主要的研究和論點有:

第一,將國小的學科知識內容、社會百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行為規範等與電腦遊戲相結合,以教育為目的,以遊戲為手段,開發出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相統一的教育遊戲。這既是教育軟件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校園網、本站域網應用效益的好辦法。

第二,電腦遊戲和教育的結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教育”和“遊戲”之間的平衡,即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並找到“教育”和“遊戲”相結合的模式是教育遊戲產業能否順利發展的瓶頸。基於目前的技術水平,遊戲和教育的結合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在目前的遊戲基礎上滲透教育教學的內容,以遊戲的可玩性為主,滲透百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行為規範的薰陶等二是將題庫練習和遊戲牽強附會地硬性搭配,將“枯燥、強迫”的練習和“愉快、自願”的遊戲硬性捆綁,滲透電腦遊戲的遊戲性,側重於教育教學。

第三,教育遊戲的策劃需要教育教學人員、教育心理專家、教育技術專家、遊戲研發人員、國小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對於遊戲研發人員來講,他們對教育類題材把握不準,忽視了遊戲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而有的國小老師在自制教育遊戲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遊戲的理論知識和開發經驗,開發出來的產品遊戲性不強,走了課件製作的老路,用“遊戲”這張外衣來掩蓋知識灌輸和答題操練的本質。教育遊戲的開發,可以在教育技術專家的指導下,讓一線教師和遊戲開發公司進行合作,由一線教師列出學科領域中相關知識點和細節,由教育技術專家指導,進行教學設計和遊戲策略的選擇,並讓遊戲公司負責技術的實現。

(3)教育遊戲的作用定位

國小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有很多種,終身必備的最重要的知識技能在學校都以課程尤其是學科課程的形式開設。面對大量的學科知識,班級講授式教學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無論是教育軟件還是教育遊戲,都不可能替代學校課堂教育的作用,而只能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於在遊戲中學習。目前開發比較多的教育遊戲集中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主要科目上,事實上,根據國外的經驗,教育遊戲更適合在物理、數學、生物等學科其次,任何一門學科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教育遊戲的形式表達,對於一些記憶性的知識,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有效。因此需要我們選擇那些適合用遊戲方式來表現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並製作成教育遊戲最後,目前學校教育太重視學科和課本知識,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從而忽視了學生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的培養。而教育遊戲在表現百科知識、社會公德和生活常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學生在遊戲的同時,遵循遊戲規則,潛移默化地獲得這些知識。考慮到教育遊戲開發的現狀以及它作為一種教育媒體形式所具有的優缺點,教育遊戲更適合作為傳統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

三、參考文獻

[1]胡伊青加(1998)。人:遊戲者(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春燕。以遊戲的精神實現教學與遊戲的融合(J)。教育理論和實踐,20xx(5)。

[3]殷亞林,劉延申。校本課程開發的一種新思路-電子遊戲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9)。

[4]張胤。遊戲者-學習者論電子遊戲作為校本課程的價值的發掘及建構。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5)。

[5]尚俊傑,李芳樂,李浩文。“輕遊戲”:教育遊戲的希望和未來,電化教育研究,20xx(1)。

[6]祝智庭,娛教技術:教育技術的新領地,中國電化教育20xx(4)。

[7]電子遊戲理論基礎初探。

[8]餘勝泉,林君芬。教育信息化(20xx)應用回顧與展望《中國電化教育》,20xx,2.

[9]謝幼如等着。《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

[10]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遊戲化。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1、是當前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與網絡的加盟,在教育領域激起一陣狂熱的興奮與殷切的期盼。先進的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必將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必將產生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由於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圖、文、聲並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所以能夠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必須會對教育、教育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2、是本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是一所環境優美、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設備先進的學校。學校設立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錄課室,每個辦公室都配有電腦,每個教室都有電子白板,學校所有的計算機都開通了寬帶連接,網絡班班通,校內資源共享,學校有優良的網絡化教學和學習環境。現代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必將引發課堂教學從教育觀念到實施方式、實施策略的一系列變革,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互動方式,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和開發。在我校,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已體現在常規教學中,因此,結合我校實際,選定“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以期能進一步深化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和發展。

3、是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發展的需要。

新時期的國小數學教學發展,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國小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有利於充分認識到實施國小數學教學必然地要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刻變革。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數學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綜合、分析、應用信息的學科。數學教師必須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水平,現代教育技術有機融入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熟練、自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到真實的情景中去體驗、去感受,經歷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達到對數學知識的徹底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通過互聯網獲取自己在課堂上、在課本中很難得到的自己所需的知識,最大限度的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將所受知識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進行展示,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還可以把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意形象化,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我校20xx年建成,是一所很年輕的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學校中年輕老師居多,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可以使用計算機教學,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很匹配,但這些資源在目前來看,還沒有發揮其更大的優勢,所以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施,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的教學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1、本課題的理論依據

在20xx年11月的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的報告中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在20xx年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優化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現代教育技術為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可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併發揮作用。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對信息的理解,以已有認知結構為基礎,對信息進行主動選擇、推理、判斷,從而建構新知識。可見現代教育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徵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因此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本課題的理論研究基礎是最適宜的。

2、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利用電化媒體技術(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計算機等價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運用電教的特性和功能進行多媒體教學。現代多媒體技術已不僅是幾種媒體(例如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加以組合),而是側重於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轉換成統一的數字信號,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具備有圖、文、聲並茂以至活動影象的功能。

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就是教師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能把現代教育技術和數學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服務於總的教學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共同完成數學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數學教學方式。

三、研究目標

通過實踐建立起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習為主體的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學習模式,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整合、設計教育教學過程,達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有效整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應用、開發、管理學校信息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優化教與學的評價。

四、研究內容

1、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2、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構建新的學習方式,高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優勢,是學習過程符合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3、本校國小數學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與系統化。

五、研究的方法

研究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經驗總結、問卷調查、對比觀察,行動研究等方法進行研究。從教學實際出發,將科研與實際的數學教學相結合,形成系統的計劃,在實踐中開展研究,不斷總結,再將成果應用到實踐,使課題的實踐研究形成良性循環。重視案例與經驗總結的成果積累,將課題研究與資源建設結合起來提高項目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六、研究的創新點

以往對本課題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內容、形式、方法的整合上,體現了教師的“教”。而本次的研究是在此基礎上提高了一個台階。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從單純的引用別人的信息教學資源轉移到了自主創新信息教學資源,這是本課題的亮點。在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以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標,應該站在創新教育的高度認識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整合。

七、研究規劃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研究。1、首先運用調查法深入瞭解學校老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發現存在的共性問題;2、案例分析法:組織聽課活動,探討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採用的整合模式。3、運用文獻法瞭解本課題的研究現狀,為本課題的確立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4、開展實踐行動研究,結合老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組織老師課件製作培訓,每位老師最基本要熟練製作ppt,個別老師要學會flash製作,並建立課件資源庫,收集製作精美且質量高的課件。在研究中結合經驗總結法不斷地總結經驗,積累資料,積極推廣。

(二)、實施步驟

本課題用兩年時間,在國小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活動。

第一階段:準備啟動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收集資料,做好申報、立項工作。

2、整合備課組,進行內容分工。

我們組的人員是中青結合。中年老師都是市級骨幹教師,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指導青年老師。青年老師知識水平高,製作課件的水平高,特別是劉海濱老師,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可以做我們組的計算機老師和課題中有關專業的老師。可以説各有所長,能做到互補,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人員保障。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聽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專家、學者指導,或上網學習專家課題講座,對課題進行論證,提高全體教師研究的實效性,擴大課題的影響。

對於課題研究的具體流程,課題研究包括哪些要素或環節,課題的模式,如何順利結題等,課題組的每位老師並不是很清楚,如果教育行政部門邀請專家做課題培訓,我們課題組的每位成員一定要參加培訓。如果教育行政部門不進行此項活動,我會組織課題組的每位成員上網學習。通過學習,詳細瞭解課題研究,為課題的順利實施做好鋪墊。

2、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課堂隨機抽查等方式,調查各學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何改進;調查如何有效進行課題研究,調整活動安排,突顯研究效果。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確定問卷的內容,韓保華負責低年級的調查問卷,秦秀娟負責中年級的調查問卷,王麗負責高年級的調查問卷,並各自總結各年級組的在數學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遇到的問題,根據問題組員共同探索有效方法。

3、每位成員每學期至少講兩次校公開課,至少聽20節課,通過講課、聽課尋求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模式。

4、劉海濱、趙春陽老師負責教師計算機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每位成員要把自己授課的教學設計和課件上傳福源國小信息資源庫,並鼓勵全校每位老師都這樣做,積累信息資源,逐步建立信息資源庫,提高教師“整合”能力。

5、撰寫論文,每學期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課題論文,不斷充實專題論文集。每位成員要善於把做課題研究中的所得所想變成文字寫下來,總結經驗,探究模式。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1、全面收集整理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並在全校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創新性學習的能力。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八、預期研究成果

(一)、構建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通過問卷調查、聽課、講課、計算機培訓,展開研討活動,探索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二)、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構建新的學習方式,高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在數學課堂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讓學生通過各種現代化媒介媒介,幫助學生自主思考,促進學生共同學習,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良好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不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本校國小數學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與系統化。

九、研究成員:

廉鳳霞:課題主持人,市級骨幹教師。

韓保華:市級骨幹教師。

劉海濱: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微機教師。

趙春陽: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數學教師。

秦秀娟: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數學教師。

主要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20xx.5

[3]賀海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20xx.6

[4]《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設計案例》,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20xx、7

[5]張春莉,《信息技術對數學課堂的影響》。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4

(一) 課題名稱:

國小生責任感養成教育模式研究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國小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包括各種習慣的培養。如培養良好的做人習慣、做事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等。教育者重視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但常常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這可能是對養成教育內容的特點缺乏認識的結果。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必須講科學,而不是教育者腦袋一熱就能解決的問題。

國小生養成教育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的責任感教育更應該尊重這一規律,必須講科學,只有科學、系統的對學生實施責任感教育才能達到國小教育階段養成教育目標。

為了在工作中科學、系統、有效的對國小進行責任感養成教育,只有通過探索、實踐、總結、發現運用嚴謹、規範的研究手段,總結出具有實效性、可推廣性的一套國小生責任感養成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動學校德育工作中養成教育工作,形成我校獨特的德育教育特色,並通過論文、研究報告等形式形成經驗材料,推動國小生責任養成教育工作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 國內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國小生責任感教育這一內容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但是作為養成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沒有一套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供我們一線教師參考;沒有一套可操作性強、系統的模式供我們國小德育工作者去參考、去實踐。因此,探索出一套更高效、更科學的國小生責任感養成教育模式,為我們當前國小生養成教育模式研究豐富基礎數據,提供更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從我們學校當前德育養成教育工作實際出發總結出供更多研究者參考的國小生責任感養成教育模式,為全國重點課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教育實踐模式研究》提供參考性基層資料具有重大意義。教育研究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為推動基礎教育工作的發展,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支撐理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__大精神,全面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世紀新階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意見》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之一,明確指出“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要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瞭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五愛”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新課程標準就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重知識獲得、輕能力培養、責任心培養的局面,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裏,教育將繼續擔負着振興經濟、振興民族、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

4.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

社會心理學認為: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個體社會化中親社會性發展要經歷5個發展階段:

①只關注自我的享樂主義階段

②以他人需要為定向期水平階段

③以對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贊成與否為定向的水平階段

④以移情為定向並從移情到內化的過渡階段水平階段

⑤深度內化階段。其中①~③階段主要出現在兒童時期,而④~⑤階段則為中學階段,這時的學生依據內化了的價值觀、社會準則、責任感為依據做出行為的決定。

5.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

從心理學規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養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的過程。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系統的“責任心”方面的知識,教育青年學生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身體力行,讓學生感受到自身肩負的責任,堅持有“責任心”的實際行為。通過這種道德行為的實踐,使學生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進步,思考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初步形成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鞏固和強化“責任心”意識,養成良好的責任行為。

(五) 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研究內容:

1.探索培養國小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教育內容

(1)對自己的責任

在認識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的基礎上能滿意地接受自己;能利用一切條件和各種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關心自己的健康,謀求必要的生活條件;自尊、自愛、自制、自強。

(2)對家庭的責任

尊重、體貼、幫助父母;關心、照顧長輩和兄弟姐妹;熱愛家庭,努力創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履行和擔負起家庭的各種責任。

(3)對他人的責任

接受和信任他人,富有深厚的憐憫心、同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尊重並願意考慮他人的不同意見和看法;平等待人,有事大家商量;同學、朋友團結友愛、和睦相處;謙恭禮讓,敬老愛幼,尊重婦女,關懷殘疾人;珍惜時間,信守諾言。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產生背景

國小中高年級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令很多教師頭痛,常常利用上課時間教育這部分學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學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這種不良習慣的形成,既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又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出現不完成家庭作業現象,在學校通常是老師進行教育,在家裏通常是家長進行教育,但老師、家長都與學生的思想差距大,年齡差距大,生活習慣差距大,灌輸的教育思想學生難以接受。我深感培養學生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於是我從多角度進行了探索,在從實踐中探索出讓完成了家庭作業的學生教育未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如何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二、課題研究價值

⒈素質教育的需要。某種意義上説,素質就是習慣與能力。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克服,意味着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養成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必須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注如時代的活水。

⒉學生髮展的需要。根據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對國小生減負的要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家庭作業不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要求是限制有的老師過多地佈置家庭作業,但是也不可能不佈置家庭作業。因為國小高段開設的課程相對較多,特別是新課標的課程要求,國小語文每週只有六節課,數學每週只有四節課,科學只有兩節課。家庭作業要麼需要學生預習,要麼需要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要麼需要學生背誦,要麼需要學生動手實驗,要麼需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總之,必要的家庭作業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3、學校發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是每位教師都感到困惑的問題。但通過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互教”的研究,幫助老師們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新捷徑,有效地教育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良好性循環:學生按時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消化和鞏固學生當天所學知識,第二天不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生又獲得新知識,這樣日復一日,學生健康成長。學生的個體成績提高了,學校的整體成績隨之提高,這顯然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內容

為了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班級思想教育:由班上全體學生參與對不完成作業學生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由班委幹部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管理教育。

3、接對幫助教育:由專門指定的優秀學生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一對一”幫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由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好朋友對他們進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在曾經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中,挑選幾個已經完全改變不完成作業的不良習慣的同學,作為典型對不完成作業學生進行案例教育。

四、課題研究方法

《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的研究》主要採取:

1、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調查統計,為課題的開展與進一步深化尋找依據與支撐。

2、教育實驗法:收集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教育方法,並進行典型案例收集。

3、個案研究法: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研究,把相應的研究成果存入學生檔案袋。

五、課題研究進度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

2、理論學習階段(20xx年3——5月):收集有關資料,學習並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申報。

3、實施階段(20xx年6——12月):根據課題設計方案進行實施,並進行階段性總結,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做好資料收集和積累工作。

4、結題階段(20xx年元月):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結題。

六、課題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其次輔助資料是相關論文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國小一級教師,工作在教育一線,並連續擔任8年班主任,。已研究普教科研課題結題1個,有較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對於這個校本課題,起源於本人,已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在實踐中本人已創建了相關理論,完成此課題,本人完全有這個實力。

八、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方面的書籍,名人名言等。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6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養成良好習慣,是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對學生行為指導與良好習慣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我國的養成教育可謂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對後世養成教育產生了長遠的影響。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闡有"習子童蒙,聖功也"的論點,進一步主張把養成教育作為兒童德育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促進每個受教育者全面主動發展,促進每個受教育者人格與個性的養成。有一位教育專家曾有過這樣的論述:"你在孩子的心靈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你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你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由此可見,養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輩子的教育。培養一代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是保證他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2.抓好養成教育,這是從當前學生的實際出發而提出的。

就學生的普遍狀況來説,其文明道德習慣、學習習慣、衞生健身習慣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會等外來的不良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對我國青少年德育工作進行深入的反思,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弊端就是:不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忽視基本的良好習慣培養,脱離廣大青少年生活實際,不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此,抓養成教育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對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作進一步探索,使之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

3.抓好養成教育,有利於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就我國目前國小教育的實際看,在德育中,不僅忽視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規範的。培養少年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既有利於克服我國長期以來在少年兒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於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調查並詳細分析影響國小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

2.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初步探討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及相應的教育對策。

3.通過研究,找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因素,找到科學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很多,本項目旨在充分發揮課題組成員的主題意識,本照“點滴皆是教育,細節藴含成功”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深入研究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

1.充分利用“班級實名制”的優勢,藉助“U”型小組導學員的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何為“U”型小組導學員模式?“U”指的是全班學生以六七人為一組,採用“U”型的方式圍住在一起,“U”的開口指向講台,整個班級四十幾個學生最後分成了六七個組。原本老師面對的是四十幾個學生個體,而現在面對的是六七個團隊,教育對象由個體轉變為團隊,既有利於任課教師駕馭課堂,又為學生創設了小組合作的機會,同時有利於加強小組間的競爭。一句話:單兵作戰的局面被小團隊互相配合作戰所代替,個體學習的局面轉變成了合作學習,既有利於合作,又創設了競爭的機會。

“導”指的是“U”型小組中的導學員。每個小組中設立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導學員一職,主要職責是實行“兵教兵”的策略。每組設定導學員2-3名,每名導學員負責幫助1-2名學習能力稍微差一點同學,通過互助、督促、指導等手段,幫助能力差一點同學完成學習任務,在班級中喊響了“不讓一個夥伴掉隊”的口號。“1+1、n+1”多元化的幫扶模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成績,還 “以點帶面,以面促點”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強化落實我校特色“揚三棄一”品行修養卡,發揮“敬、競、淨、靜”星級評價的作用,形成星級評價體系,強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

“揚三棄一”品行修養提示卡,為學生量身定製特色“名片”。運用哲學的揚棄理論,也給學生們製作了“個人名片”,即揚三棄一品行修養提示卡。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特長與不足,逐步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揚三棄一”品行修養提示卡是一張學生信息卡,教師可以根據卡片上的內容,瞭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優缺點等方面的信息。此卡還是一張評價反饋卡,注重了過程評價與即時評價。卡中“揚一”與“揚二”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學生分別從“六美”行為習慣、興趣特長(球類、體育技巧類、才藝類)找出自己的特長填寫。平時,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少年宮活動,使他們的特長充分發展,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境界。“揚三”與“棄一”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揚三”定為動態即時評價,即:每週根據學生的“敬、競、靜、淨”四方面的表現進行評比,表現突出的由班主任在此欄中印上所獲得相應的“星”標誌。學期末根據所獲“星”的數量評出品行優秀的學生。“棄一”是學生填寫自己的缺點。學期末由同學、教師進行表決,認為已改掉則在期末班主任評語中予以體現。每學期末我們都將此卡裝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袋中,作為學生成長評價的重要依據。這一做法有利於教師隨時瞭解學生的品行情況,有利於實踐“德高尚,方有大成”的管理理念。

3.發揮我校“彩繪人生”鄉村少年宮的作用,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場所,強化學生動手實踐習慣的養成。

在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教育局及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共計投資22萬餘元,成立了“靚彩樂園,彩繪少年”少年宮。少年宮共設“剪紙歡樂坊”、“巧手工作間”、“紙漿工藝吧”、“我舞我秀室”、“棋林益智苑”、“四驅車樂園”、“百變魔方站”、“風雅書法屋”、“潑墨畫中畫”等活動場所,且一樓主題文化為“科技探索”,二樓的主題文化為“藝術欣賞”,整座樓將成為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藝術情操欣賞的專用場所,成為放飛孩子夢想的大舞台。

每週二與週五下午的大課間時間,將成為學生們的活動時間,配合着室外的輪滑、籃球、乒乓球、足球等活動,全方位打造學生綜合素質的30多個活動項目,讓每個孩子都可自主選擇所喜愛的項目進行活動,“人人有活動項目、人人有活動場所、人人有技能展示、人人有成果積累”成為“彩繪少年”少年宮培養的目標。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好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廣泛收集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對學生行為規範的調查報告,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從中把學生的行為,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良的行為得到及時矯治。

2.個案研究法

通過對班級學生若干個個案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為今後課題研究提供針對性的事實依據。

3.比較研究法

通過對實施對象之間或個案與個案之間的比較,找出適合我校實際工作的方法,加以指導以後的工作。

4.文獻資料研究法

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養成教育的資料,然後再進行整理、分析,從中篩選出有用的資料學習,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依據。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與人員的具體分工:

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建立課題研究組織,組內成員學習、商討,落實人員分工,明確責任。瞭解學生已有的行為習慣,制定針對性研究方案和計劃。研究資料文獻的'準備、信息的收集、設計問卷調查表等。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①前期分析階段:通過教師對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觀察分析,撰寫”崮山中學學生行為習慣現狀調查樣本分析”,對各個年級學生此階段的行為習慣的現狀作分析總結,為今後的對策研究提供了事實依據。

②實施階段:

A、針對國小生的特點,進行不同層次的良好習慣的教育,蒐集典型課例和活動錄像等資料。

B、按照不同階段研究方案,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形成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具體計劃和實施步驟,並探索學生行為習慣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C、實施期間定期召開座談會,適時聽取班幹部和各個學科教師對本階段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反饋,並根據反饋及時做出相應改進與調整。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與結題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9月)

1.完成各項有關測試,進行認真對照和分析。

2.課題組總結、整理規範研究資料和經驗成果,進行分析、歸納,提煉規律。

3.完成研究報告,舉行結題會。

人員的具體分工:

負責人:苗延亮(負責課題工作的總體規劃)

組長:劉亞琳 (負責課題信息的彙總和傳遞,並撰寫各種課題文件,確保課題的各項工作能夠按計劃完成)

實施者:周建等8名教師。(負責課題工作的具體實施,確保課題研究的效果,需要在實施過程中積累研究資料,並撰寫各種研究成果)

六、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1、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分析報告、典型案例、階段性報告等

(2)科學合理的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2、最終研究成果

(1)通過研究,探索“U”型小組、“彩繪人生”鄉村少年宮、“揚三棄一”品行修養卡、“敬、競、淨、靜”星級評價等模式對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作用和具體實施措施。

(2)提高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性的認識。

3、成果形式:

(1)形成本課題的"工作報告"。

(2)本課題的研究論文、研究個案、隨筆、敍述故事、主題活動、等彙編。

七、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課題組負責人苗延亮,是學校校長,他對教育科研有着濃厚的興趣,積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經驗,親自主持並參與研究,他把教育科研視為“學校由平庸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對該項目給予極大地支持。

2.參與課題組成員中有經驗豐富、多年從事教學研究的中層領導,有專業素質高、勇於開拓創新的青年教師,還有多年從事班主任工作,很善於和學生進行交流的班主任,為課題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取得上級科研部門的關心與幫助,確保實驗順利實施。

4.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並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綜上所述,本校課題組進行的課題研究的條件是具備的,預計通過本校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上級教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屆時將會圓滿地完成該課題的研究工作。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7

主要的研究內容有:

1、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2、特長培養對國小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3、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國小生各方面的.學習。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1、如何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a、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

b、利用課堂提問、課堂交流。

2、怎樣讓國小生感受到學習特長的價值:

a、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

b、教師帶領學生去校外參加比較大型的比賽。

c、給一些特長比較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獎勵,激勵每個學生不斷進取。

3、為什麼特長學習會有利於其他學習:

a、特長學習磨練人的意志,讓學生養成做事不半途而廢的良好習慣。

b、特長學習在潛意識中,能讓學生塑造一個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交際能力。

c、在長期的演出、比賽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具備的工作條件:

有:圖書館(書籍、學報)、網絡(中國知網)、與論文相關的文獻等等。

解決的辦法:

1、本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獻查閲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

2、積累與該課題相關的知識,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對查閲文獻資料和知識進行整合等,並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本研究。

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xx年6月—xx年8月選定論文寫作方向、收集相關資料、閲讀文獻、擬定論文題目。

第二階段:xx年9月1日—xx年10月8日確定論文題目,擬定寫作提綱、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第三階段:xx年10月9日—xx年11月28日整理分析資料,撰寫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xx年12月1日—1月30日修改定稿。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8

課題研究背景:

帶班多年發現,班級內的單親家庭學生越來越多,這樣的家庭對孩子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讓我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的婚姻觀、家庭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家庭的破裂、撫養方式的改變、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家庭教育的變異,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對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課題研究意義:

據我在班裏調查,和各班班主任交流,每個班裏這樣的孩子還不少呢!所以,就這個問題我想研究一下,看看有什麼具體的辦法來幫幫這些孩子,實在不忍心他們長大後一無是處或是人格有缺陷。

這些孩子就學,給了社會、學校,乃至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麼是這些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呢?很多老師發現,班裏的這些孩子生理、心理都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很多教師也都逐漸發現了這類學生出現的新問題。例如,一部分學生長期受到家庭的冷落,在學校消極,不參加集體活動,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的態度。性格孤僻、灰暗;還有的學生受到家庭暴力的影響,在情緒控制上較為困難,容易衝動,攻擊性強,等等。這些情況,對於學校管理、教師的教學目標實現都提出了問題,如何更好的去幫助單親家庭學生成長,是不可缺少的學校教育組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單親家庭通常指父母離婚的家庭,可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單親家庭的範圍應該是更廣泛的。孩子他們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有父母離婚的、有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的、有父母一方或雙方監獄服刑或強制戒毒的、有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身邊的。我本次課題研究的對象主要指國小生中父母離異、父母離世的孩子,他們由於家庭的原因造成了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有所缺陷,在學校的活動中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於他人,造成了他們有自閉、自卑、叛逆等心理問題表現,本次課題研究的方向就是了解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國小階段的成長情況,尤其是心理髮展方面。瞭解單親家庭在孩子們成長中的影響,從而在教學中多關注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準備階段:.6——.8

為豐富課題研究時的理論基礎,我在學校圖書室找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如《兒童心理與教育漫談》、《簡明心理學辭典》、《國小教育大全》等,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思想基礎。其次,走訪班主任、家長、任課教師等途徑,瞭解我校單親家庭中學學生成長現狀,選取六名典型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逐步收集其生理、心理、學業、人際關係的方面資料,因人而異制定研究實施方案。

實施階段:.9——.4

1、全面瞭解研究對象,通過家訪、電訪、信訪瞭解學生家庭情況,做好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弄清學生的成長背景,家庭成員,父母的教育態度,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

2、課間與學生羣體聊天,掌握全面的情況,通過平時對他們的觀察以及分析有關的各種資料,形成對他們的情況。

3、與任科教師商討交流輔導意見,爭取各任課老師的幫助,從而保證輔導目的的達成。

4、找一些熱心的同學幫忙,主動接近他,吸引他的注意力。

5、對前期研究過程進行階段總結,形成課題階段性總結報告。

6、反思課題研究前半期的成果與不足,完善後半期的研究方案,適當調整研究策略。

總結階段:XX年5月

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和評價,撰寫報告,整理研究資料,請有關專家進行課題論證。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9

一、研究的目的、意義與應用前景等:

目的:時下時髦的一句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對學前幼兒不當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齡的超負荷的國小化教育卻恰恰與這個初衷相違背,其結果將會導致“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課題研究可以找出存在的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問題的原因,課題研究最終達到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樹立起他們正確的兒童觀、育人觀、成才觀、人才觀;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改進學前教育質量,實現還幼兒快樂童年的目的。

意義:研究課題的意義,在於通過研究找出不同的學前教育機構存在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問題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瞭解這一實際現象並正確的兒童觀和人才觀,對家長的成材觀念和育子觀念加以瞭解,逐步使自己適應以後工作的狀態幫助兒童健康成長。應用前景:明晰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界限,加強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學前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問題國外並不存在。據好孩子育兒網轉載的人民日報記者調查文章,

天津、貴州、哈爾濱、珠海等地均出現學前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幼兒早學知識,多學知識,幼兒園為了爭取生源,為了在競爭中生

存,被迫迎合家長;另一方面是國小一年級採用入學前測試的辦法招生,測試內容竟是一年級的課程內容,個別甚至是國小奧數競賽的題目,幼兒園為了本園畢業的孩子能通過測試順利入國小,也不得不實行國小化教學。

目前幼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進了誤區:幼兒教育國小化、拔苗助長式的“填鴨”教育、各種名

目繁多的專項技能訓練受到家長追捧,家長的一些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要求,驅動一些幼兒園以所謂專項、特長教育,代替幼兒園的全人教育,嚴重危害幼兒的遊戲權、發展權,危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國小化傾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3、不利於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4、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國小後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為了幼兒的身心健康,許多專業人士呼籲應禁止這一現象,各地也紛紛出台了相關的文件和採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明令禁止。但如何改變學前幼兒教育國小化的狀況?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解決對策,尚未探索出從根本上控制和扭轉這種現象的有效對策。

三、研究的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內容的具體化

1、各園(校)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的常見現象調查分析

2、各園(校)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的原因調查分析

3、各園(校)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基本素質(身體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現狀調查分析

4、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主要監護人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長文化水平調查分析

5、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和教育觀念現狀(成才觀、人才觀、兒童觀、教育觀)調查分析

6、各園(校)附近社區居民及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家長對現階段學前教育遊戲化和學前教育國小化的贊成度調查分析

7、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一日作息時間和活動安排現狀調查分析

8、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室內外玩教具配備及教師教學資料、參考書、教具配備現狀(數量、品種、使用功能)情況調查分析

9、各園(校)轉變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的制約因素探究與反思

10、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教師實施遊戲化教學活動設計策略與指導策略探究與實踐

11、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教師運用遊戲化教學幼兒發展情況階段性評價

12、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情況和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情況評價

13、各園(校)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業務素質、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提升情況調查分析

14、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和教育觀念提升情況(成才觀、人才觀、兒童觀、教育觀)調查分析

15、各園(校)附近社區居民及各園(校)課題研究班級幼兒家長對課題研究後學前教育遊戲化和學前教育國小化的贊成度調查分析

16、各園(校)附近國小一年級教師現階段和研究後分別對幼兒教育國小化和遊戲化教學方式的贊成度調查和兩種教育方式一年級學生全面發展情況調查分析

研究中重點關注教師和幼兒,以人為本,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育過程,關注教師教育活動設計和組織及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要處理好教師、幼兒和教育的關係。研究中還需關注教育策略,即教師為實施的教育方案而發生在幼兒園的一系列行為。研究中也要關注評估策略,它主要是對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教育過程與結果做出的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制定出完善的幼兒園評估策略與方案,主要涉及對幼兒的評估和對幼兒園一日活動的評估。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盡力改變家長和社會不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和兒童觀。

2、提升學前教育機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轉變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發展。

3、盡力扭轉我國學前教育國小化傾向,減輕國小化教學對學前幼兒造成的危害,促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當前收集的文獻:研究思路、方法:

在研究中我將採用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分析法、實踐探索法等各種方法展開研究實踐和探索,力爭找出問題根源和解決對策。

1、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在行動中研究行動,要求各研究課題的成員有明確的目的,有具體的計劃,控制實驗過程,收集相關信息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加工、提煉,形成研究成果。

2、文獻研究法:通過在網上、書刊上查閲相關文獻,提高理論認識,吸取有效經驗方法,促進研究。

3、觀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研究對象(幼兒、教師)進行觀察,典型羣體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從而收集真實、準確、有代表性的信息。 參考文獻:

①示雨、禾林《家庭教育讀本》(幼兒版)寧夏人民出版社20xx年2月第1版

②袁愛玲何秀英《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策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③蔡國英編著《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4

④吳紅娟“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研究與對策” 《教育科研論壇》 20xx年09期

⑤許卓婭張暉《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⑥姜勇龐麗娟樑玉華《兒童發展指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11月第1版

⑦張丹“關於幼兒園國小化傾向的反思” 《幼兒教學研究》 20xx年第9期

五、特色或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方法新,除常規的教科研方法外,還採取行動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予以探究;

2、本課題選取角度新,在研究基地的選擇上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學前教育機構,通過有針對性地對各個研究基地幼兒園問題原因的分析和解決對策的探索,可以解決我國幼兒教育國小化的主要問題。

六、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

20xx年1—2月

請指導教師檢查資料提出修改意見

20xx年2月15日—25日

修改題材補充查閲資料

20xx年2月25日—3月15日

擬開題報告

20xx年3月末

進行第一次修改

20xx年4月15日

進行第二次修改,完成初稿一,初稿二

20xx年4月末

進行論文電子文稿排版

20xx年5月

提交論文

20xx年5月中旬

論文答辯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10

一、研究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

通過一些心理學知識和實踐意義,闡述教師的個人特長對國小生存在的影響,增強教師提高個人特長素質的意識。讓家長了解到個人特長對國小生的全面發展及性格塑造有正面影響,打破家長只重視孩子考試成績的舊觀念,讓學生更健康的學習、成長。

意義:

在教師個人特長的薰陶下,給國小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有利於激發國小生各方面的學習興趣、表現慾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在特長學習過程中,磨練國小生的意志,培養國小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交際能力。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讓國小生理論聯繫實踐,融入到校園之外的生活圈,體驗生活,開拓國小生的眼界,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促使國小生的身心更健全的成長,充分實現教師有價值的“教”和學生有價值的“學”。

二、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現狀:

目前,國內外開設了許多特長培訓班,但這些班級幾乎都是一些在校外開辦的私立班級,沒有把特長學習和學校裏的書面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無法實現國小生真正意義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裏有特長的教師很少,而且具有的特長比較單一,或者大多數有特長的教師只注重按時授予關於特長的基礎知識,不能充分利用課堂資源來發現和激發國小生的興趣愛好,導致一些國小生對特長所具有的天賦被抹殺,或者一些國小生的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盲目地把家長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去學習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東西,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國小生特長的興趣激發和培養不能與學校課本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忽視了教師的個人特長對國小生的影響,一個身心健康、活潑的孩子才能夠更好的接納和理解教師授予的課本知識,促進其發展,而國內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少,不夠全面,不夠成熟。

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各類特長文化已經發展到相對沿海城市較落後的小城市,並且得到逐步的完善,特長文化的大量普及將會從生活中影響到家長只注重孩子分數的看法,從而又進一步推動特長文化的大量普及。當今學生的特長學習更加豐富、高質量、多元化,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乏味的學習模式。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國小教師,後一代的國小教師將會是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教師,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

三、主要研究或設計內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主要的研究內容有:

1、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2、特長培養對國小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3、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國小生各方面的學習。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1、如何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a.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

b.利用課堂提問、課堂交流。

2、怎樣讓國小生感受到學習特長的價值:

a.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

b.教師帶領學生去校外參加比較大型的比賽。

c.給一些特長比較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獎勵,激勵每個學生不斷進取。

3、為什麼特長學習會有利於其他學習:

a.特長學習磨練人的意志,讓學生養成做事不半途而廢的良好習慣。

b.特長學習在潛意識中,能讓學生塑造一個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交際能力。

c.在長期的演出、比賽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具備的工作條件:

有:圖書館(書籍、學報)、網絡(中國知網)、與論文相關的文獻等等。

解決的辦法:

1、本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獻查閲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

2、積累與該課題相關的知識,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對查閲文獻資料和知識進行整合等,並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本研究。

五、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選定論文寫作方向、收集相關資料、閲讀 文獻、擬定論文題目

第二階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10月8日 確定論文題目,擬定寫作提綱、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第三階段:20xx年10月9日—20xx年11月28日 整理分析資料,撰寫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20xx年12月1日—1月30日 修改定稿

六、閲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1] 郭成,陳紅. 試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J]. 課程.教材.教法,1999,(09).

[2] 林雄. 從建構主義看當前國小數學情境教學的誤區[J]. 新課程(國小), 20xx,(Z1).

[3] 魏永麗. 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創設[J]. 中國小電教(下半月),20xx,(05).

[4] 單清水. 國小數學教學中情景創設的現象與思考[J]. 科教文匯(下半月),20xx,(05).

[5] 葉婷. 創設學習情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J]. 浙江教育科學,20xx,(03).

[6] 王貞平. 淺談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xx,(04).

[7] 葉連國. 探究國小數學創設情境教學的策略[J].國小教學參考,20xx,(05).

七、指導教師意見和建議:

指導教師(簽字): 年 月 日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篇11

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學校心理素質養成教;子課題《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一、課題的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國小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一些行為習慣就是;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與自私,原因是多;如今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重點課題 《學校心理素質養成教育研究》

子課題《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開題報告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

《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開題報告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

一、課題的提出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圖報的民族。從《詩經》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到今人常説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面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去感恩,怎樣去報恩。

國小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一些行為習慣就是從此養成的,並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當前在我們的國小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學校對國小生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數據顯示,40%的學生敬仰科學家,35%的學生敬仰體育、影視明星,只有1.5%的學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勢力老大的學生竟然達到2.9%,幾乎是崇拜父母的兩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對父母不懷感恩之心,更何況對同學、對老師、對社會呢?

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與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狀之一:家長溺愛嚴重

如今的少年兒童,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在眾多長輩的呵護下,他們已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是“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業要求期望甚高。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孩子人格發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養

育之恩表現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寵,不知感恩。

現狀之二:社會影響深遠

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裏,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道德觀發生了扭曲。他們自私、驕橫、冷漠、不善於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們的負面影響,缺乏“感恩”的意識。

現狀之三:學校教育缺乏

現行的大學聯考制度,使得學校教育始終未能擺脱考試的圈子。教育看分數、教師壓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上,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特別是感恩的教育。20xx年“六.一”學校組織慶祝會,學生帶上凳子到操場觀看。班主任為了調查學生的感恩現狀,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場。從開始到結束,兩個多小時一直站在學生旁邊,結果沒有任何班的學生主動為老師讓座。

孩子們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讓我們意識到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才會變得和諧、親切,學生才會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才會懂得珍惜時間和機會,才會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來報答周圍的人和社會。學生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這也是學生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主體人格的構建。

思想是人的靈魂,如何拯救這“將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裏?《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指出:

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要“從他們的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

正是鑑於當前現實,我們提出了《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有利於培養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課題的界定

1.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裏產生認可並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就是知恩、報恩、感恩,説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的正確認識。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更大的情感回報。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為我們導航,感激老師培育我們。從感激父母老師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再引導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

三、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精神素養的體現。俗話説:“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教育心理學也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侷限於有機的生理方面。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青少年本人,對健康的關心也都集中在學生身體發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標上,至於學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為大家所忽略。近年來,有關中國小心理障礙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也就漸為人們所關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為核心課題進行研究,其目的為:

1.讓學生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其心靈深處受到感動。

2.懂得理解、寬容、體貼、關愛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長輩是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樂生活之源,心中充滿愛心,學習更有動力,生活更有意義.

5.尋求實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徑和方法。

6.通過一些具體的感恩教育的開展,培植感恩文化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