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精選4篇)

欄目: 建設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4W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精選4篇)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醫藥衞生事業發展實際,以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協作機制、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理順雙向轉診流程為重點,不斷完善組織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全面推進醫療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建設,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為羣眾提供從預防到治療、康復,連續、協同、優質的醫療衞生服務,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全面合作、釐清定位、利益共享

根據我市醫療資源現狀和需求,通過組建醫共體,輔以專科聯盟方式建設縣域醫共體。

1.以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服務範圍覆蓋全市,釐清各級醫療機構職責,各司其職,開展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推進分級診療,促使鎮(鄉)衞生院診療量明顯上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更加落實,各鎮(鄉)衞生院可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

2.中醫院、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慢性病防治院與各鎮(鄉)衞生院組建以技術、人才、管理、利益為主的專科聯盟,以各專科特色技術為支撐,專科聯盟內各專科共享相互技術優勢,建立資源下沉和雙向轉診工作機制,促進專科補位發展和資源下沉,促使鎮(鄉)衞生院管理和專科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專科服務(門診、住院)逐步提升,專科病人外轉比例逐步下降。

(二)穩妥起步,分門別類,循序漸進

根據連州市實際情況,早期以市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東陂鎮中心衞生院和龍坪鎮中心衞生院為成員單位,組建縣域醫共體試點。早期醫共體試點以緊密型合作形式組建,即市人民醫院與鎮(鄉)衞生院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並根據試點開展情況,逐步推開,覆蓋全市各鎮(鄉)衞生院。

(三)統分結合,權責廓清,強化監督

理順縣域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縣域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對於醫共體內緊密型合作的實行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財產管理、統一藥品設備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統一信息系統管理,各醫療機構行政建制、單位性質、功能定位、財政補償政策不變。對於半緊密型專科聯盟,統籌人員管理、統籌學科建設、統籌質量管理、統籌後勤保障、統籌醫保資金結餘分配、統籌中心平台建設,各醫療機構事業單位性質、功能定位、政府投入財政補償、獨立法人地位不變。

理順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的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係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中心)衞生院”牌子。鎮(鄉)衞生院功能不變,繼續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衞生、協助衞生執法、管理村衞生站等綜合醫療衞生任務,醫療服務之外的收入不納入縣域醫共體核算和分配。各成員單位的財政補償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變。鎮(鄉)衞生院繼續享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財政補助待遇。醫療收入和醫保結餘資金在成員單位之間的分配由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擬定草案,各成員單位達成初步一致意見後,報市衞計局、財政局批准實施,並報市政府備案。醫保結餘資金的分配可適度向鎮(鄉)衞生院傾斜。

三、主要目標

(一)提高縣域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建立市、鎮(鄉)、村三級聯動、分工協作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努力做到未病早預防、小病就近看、大病專家治、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費用能降低,逐步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有效控制醫藥費用,減少過度醫療和資源浪費,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運行效率,為羣眾提供分級、連續、節約、高效的醫療服務,

(二)提高縣域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組建醫共體,提升市(縣)、鎮、村三級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市級醫療機構加大對鎮(鄉)衞生院技術幫扶,提高鎮(鄉)衞生院診療水平,按照分級診療的原則合理引導住院病人就診;提升市級醫院診療水平,減少住院病人外流,確保縣域內住院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形成醫療、醫保、患者三方利益相容。實施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結餘的醫保資金可以在醫共體內部進行再分配,促進醫療機構主動節約費用、節約醫保資金,實行醫療與醫保利益相容;在醫保支付機制的驅動下,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密切協作,以便捷的流程、最好的質量和最低的費用服務參保病人,併為轉診提供跟蹤服務,密切醫患關係。

(四)形成醫療機構與公共衞生服務機構的同向激勵機制。圍繞居民健康的終極目標,主動指導和監督鄉村基層醫務人員做好公共衞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做實健康促進、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使參合居民少得病、早發現,降低縣域內參合人羣的總髮病率和就醫總成本,從根本上減輕居民疾病經濟負擔和風險。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提升人民羣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四、組建方式和功能定位

(一)縣域醫共體的組建形式

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係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基層醫療機構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中心)衞生院”的牌子,連州市人民醫院增掛“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的牌子。

(二)縣域共同體管理模式

1.成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由市人民醫院、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市衞計局分管負責人組成。管委會為醫共體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總體規劃、運營方針、資產調配、財務預決算、收入分配、人力資源管理等重大事項。管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成員若干名。每屆任期5年。主任由市人民醫院法人代表擔任。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經管委會聘任。

2.建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監委會”)。監委會是醫共體的監督機構,負責按章程監督管委會履職及分工執行情況,向管委會提出監督意見和建議。

3.組建“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醫共體管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醫共體日常管理和組織協調工作,辦公室設在市人民醫院,設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4.建立健全醫共體職能管理部門。醫共體內設人事部、財務部(核算中心)、醫務部、護理部、公共衞生部、後勤保障部、藥事部等職能管理部門,負責醫共體相關業務日常管理。各部門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各部門主任由醫共體管委會任命,副主任由主任提名,報管委會審核任命。

5.建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領導班子任用機制。完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任用機制,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由市衞計局徵求管委會意見後,按相關組織程序任命或聘任。其他班子成員由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名推薦,徵求管委會意見,由市衞計局考察、聘任。

(三)縣域醫共體的功能定位

1.醫共體管委會:負責聯合縣域醫共體區域內的醫療衞生服務機構,構建分工協作機制;制定縣域醫共體章程、縣域醫共體雙向轉診實施細則、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績效考核實施辦法和縣域醫共體醫療服務收入結算與分配的意見等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縣域醫共體組織架構和運行制度,並推進落實。

2.市人民醫院:負責承擔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任務,承擔對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與基層醫療機構有效對接及轄區病人的接、轉診等管理工作;統籌協調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牀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體化管理機制;有效做好醫務人員的上下交流和出診工作;承擔縣域醫共體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數據收集、彙總等工作,及時向衞計局報送。

3.市中醫院:重點承擔全市的中醫藥診療,以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為抓手,開展全市中醫藥診療一體化管理,提升全市中醫診療技術和全市人民羣眾的中醫保健服務;

4.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重點做好全市婦幼保健、生殖保健、公共衞生工作;

5.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衞生中心):做好慢性病和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6.鎮(鄉)衞生院: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傷殘康復和慢性病治療管理、追蹤等任務;開展部分常規診療技術和康復、護理等治療;做好公共衞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指導和監督鄉村衞生站完成醫共體管委會規定的其他工作。

五、主要工作任務

(一)推進分級診療。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原則,一般常見病留在鎮(鄉)衞生院診治;輕度疑難複雜或急性期的常見病,應由市級醫院派專家現場指導鎮(鄉)衞生院就地治療;受鎮(鄉)衞生院技術條件所限難以診治的,應轉往市級醫院診治。村衞生站和鎮(鄉)衞生院轉來的病人,市級醫院應優先安排入院。市級醫院與鎮鄉衞生院建立雙向轉診。在市級醫院完成難度較大的診治且病情平穩後,轉回鎮(鄉)衞生院,由市級醫院派原經治醫生跟蹤病人至鎮(鄉)衞生院,指導後續診治工作。

(二)規範醫療行為。鎮村醫療機構推廣使用標準處方、住院服務推廣實施臨牀路徑,建立質量監控指標體系,規範基礎醫療質量。革新醫療服務流程,強化科室之間和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複檢查。採用基於循證醫學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創新服務手段,開展預約診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醫師多地點執業等手段,形成醫生和患者合理流動的局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績效管理。

(三)實現資源共享。縣域醫共體為成員單位統一採購藥品耗材等。統一縣域醫共體內部用藥範圍,根據實際進一步探索增強醫療機構在藥品招標採購中的參與度。鼓勵在縣域醫共體內建立統一的檢驗、影像、病理等中心,實行大型設備統一管理、共同使用。縣域醫共體為各成員單位提供統一的社會化後勤服務。市級各醫院要明確功能定位,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形成優勢互補、集中診療、有序就醫的良好格局,進一步提高縣域內住院率。

(四)強化信息建設。加快推進市級衞生信息平台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全面優化整合區域醫療衞生資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市鎮村醫療機構的合作。在統一質控標準、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在縣域醫共體內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減少重複檢驗檢查。成員單位之間建立遠程醫療合作關係,開展遠程視頻會診、遠程教學查房、遠程病理及醫學影像診斷、遠程專家門診等活動。物價和醫保管理部門為遠程醫療提供扶持政策。統一建立縣域醫共體醫療風險聯合防範機制。

(五)完善醫保支付。改革醫保基金對縣域醫共體的支付方式,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包乾,超支原則不補,結餘全部留用。市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險)的報銷也從總預算中支付,結餘資金由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合理分配、自主支配。對縣域醫共體之外的市內其他定點醫療機構收治的醫療共同體轄區醫保病人,由縣域醫共體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之結算。

(六)開展簽約服務。進一步完善鎮村衞生服務和管理一體化,優化村醫隊伍,提高村醫待遇,改善村醫服務手段,市衞計局和市鎮醫療機構必須加強對村醫的政策、管理和技術培訓,開展村醫簽約服務。通過簽約服務和簽約轉診,引導縣域居民養成有序就醫、履約轉診的習慣,形成逐級轉診制度。開始階段可實行“軟簽約”,縣域醫共體推出優惠措施,吸引居民簽約。參合居民首診應在與之簽約的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就醫。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確實無法診治的疾病,由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出具轉診單向上級醫院轉診。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考察選擇若干家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談判簽訂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轉出病人相對集中送往合作醫院,按照本地醫保補償方案與之定期結算基金支付部分的費用。定期評估合作醫院的技術水平、服務質量、醫療費用和病人滿意度等情況,必要時另選合作醫院。

(七)嚴格考核監管。對縣域醫共體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管理後,醫保經辦機構繼續履行並加強相應職責:按照全省市統一的政策框架,擬定補償方案,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強化監管,確保基金安全;繼續做好經辦服務工作。轉變部分職能和管理方式:按季度預撥部分資金至縣域醫共體;考核縣域醫共體臨牀路徑執行率、病人實際補償比、市外轉診率等,並與醫保資金年終結算掛鈎;幫助縣域醫共體做好體制外醫療機構的監管和市外住院病例有關情況的調查核實。

(八)完善組織架構。縣域醫共體要成立理事會,作為醫共體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發展規劃、資源統籌調配、醫保額度分配等重大事項的決策。明確各成員單位權利義務,明確管理措施和合作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達到運行有序、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六、主要配套措施

(一)深化市鎮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縣域醫共體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對20xx年12月31日前進入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市級公立醫院)的在崗不在編人員中具有執業(可放寬到助理)醫師資格和醫藥衞生類大專以上學歷的,經市衞計局會同市人社局對照條件審核確認並公示後,統一組織考試、考核,合格者可視情況安排到相應崗位空缺的鎮(鄉)衞生院工作,納入鎮(鄉)衞生院編制和崗位管理。

(二)提升中心衞生院服務能力。市衞計局要依據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促進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向中心衞生院集中,扶持實力較強的中心衞生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力爭到20xx年有2間的中心衞生院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水平。調整中心衞生院編制結構,公共衞生人員按服務人口規模核定後,其餘編制原則上應全部用於醫療崗位。鎮(鄉)衞生院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療技術骨幹,經過考核遴選,可“連人帶編”調整到中心衞生院工作。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定期委派骨幹醫生到基層成員單位坐診、巡診、駐點、定點幫扶等方式,提高基層成員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

(三)加強中心衞生院特色專科建設。鼓勵和扶持中心衞生院發展特色專科、鼓勵市級醫院專家及團隊領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或具體科室,建立增量收益各方合理分配的機制。特色專科可以與上級醫院開展合作共建,共同投入人力技術和設備,收益共享。提倡並鼓勵市級醫院領辦中心衞生院或其部分科室。特色專科診療項目的價格由有關部門按服務時間、次數等方面制定。

(四)大力推進全科醫生(鄉村醫生)簽約服務。依託有資質的全科醫生或由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組建若干個全科醫生(或鄉村醫生)服務團隊,採取簽約服務模式,為轄區內所有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以及健康管理等全科醫療服務。落實包保責任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團隊化服務和家庭醫生負責制。

七、工作步驟

(一)籌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根據上級相關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座談會,徵求相關部門意見。

(二)啟動階段(20xx年12月)。以“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為試點啟動運行。市衞計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醫共體各項工作進行評估,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措施。

(三)試點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市衞計局對“縣域醫共體”試點運行過程與成效進行系統分析總結,逐步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

(四)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充分總結經驗,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醫共體政策體系。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快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成立連州市縣域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編辦、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衞計局、市審計局、市社保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衞計局,負責做好縣域醫共體的組織、協調、實施和督查等工作。

(二)明確工作職責。縣域醫共體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能,深入研究,明確責任,建立信息溝通渠道,解決醫共體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市衞計局牽頭負責醫共體實施工作,市財政局負責醫共體補償和投入政策的落實,市編辦負責醫共體內必要的編制調整,市人社局負責做好醫共體所需人員的聘用和流動管理的落實。各部門要通力協作,認真落實醫共體各項政策措施。

(三)加強輿論宣傳。宣傳部門要組織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加大對開展醫共體工作目的、意義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爭取廣大羣眾和社會各界對縣域醫共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確保縣域醫共體工作順利運行。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 篇2

一、精心謀劃,科學制定優質均衡發展創建方案

1.加強統籌謀劃。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xx年遠景目標,各地要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提高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重要舉措,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到20xx年底,全省確保20%、爭取3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爭取全省不低於7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

2.堅持因地制宜。各州、市要認真總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工作經驗,依據雲南省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規劃,確定每個縣、市、區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明確工作目標、年度任務、保障措施等內容。有關部門要為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資金、人員、政策等保障。要堅持標準、嚴把質量,在保持穩中求進的前提下,可結合實際對規劃進度作適當優化和調整。

3.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按照國家和我省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總體要求,逐縣摸底,全面、準確掌握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等4個方面基本情況,健全硬件投入、設施設備定期更新等機制,制定責任到人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二、創新方式,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4.科學規劃學校佈局。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空間佈局和常住人口規模編制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規劃,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中國小校建設標準,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納入城鄉規劃並嚴格實施,不得隨意變更。各級政府將教育部門納入同級城鄉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實行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新建配套學校建設方案,有關部門應徵得教育行政部門同意。依法落實城鎮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標準化學校有關規定。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強化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規範管理。

5.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台賬,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通盤考慮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大校額,推動實現學校辦學條件和班額、校額達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探索鄉村温馨校園建設有效途徑,努力推動實現鄉村温馨校園全覆蓋。

6.推行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優勢和優質品牌學校示範輻射作用,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學區學校間優勢互補,增強薄弱學校造血機能,整體提升辦學質量。以教師科學配置為基礎、教學質量為核心、教育評價為牽引,促進校際間管理、教學、教研緊密融合。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機制,完善“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幫扶機制。

三、完善機制,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7.完善控輟保學常態化工作機制。壓實控輟保學“雙線四級”責任,落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學校和村組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責任機制,推動控輟保學從動態清零轉向常態清零。充分利用雲南省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動態管理系統、政府救助平台等,認真落實控輟保學服務管理工作,確保底數清、情況明、無遺漏,確保輟學學生“勸得回”。健全普職融合等安置保學和應助盡助救助機制,確保勸返學生穩得住、有出路。健全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提升學校吸引力,確保勸返學生“學得好”。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控輟保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依法依規開展未成年犯義務教育保障工作。

8.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機制。深入推進“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加快推進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以政府購買民辦學位方式入學就讀。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精準關愛保護機制,優先保障寄宿需求,暢通親子溝通交流渠道,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9.提升特殊教育質量。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推動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從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兩端延伸。健全面向視力、聽力、智力障礙和孤獨症等各類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加大對殘疾學生資助力度。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為特殊教育學校、特教班配齊配足教職工,為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配備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和專職兼職教師。

四、深化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10.改進義務教育評價。開展政府履行義務教育職責評價、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學生髮展質量評價等,切實扭轉以分數為主的評價導向,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和活力。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適時推進省域自主性監測,建立反饋整改機制。研究制定中國小教師教育教學述評有關制度,將任課教師每學期對每個學生學業述評情況納入對教師的考核內容。

11.大力推進智慧教育。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抓手,實施學校基礎設施和環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智能圖書館等智能學習空間和學習終端。用好國家中國小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設優質數字教學資源,以數字課堂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示範課程,建成服務全省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探索基於“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提升區域間、城鄉間以及校際間的教學管理水平。

12.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政策。實施陽光均衡分班,均衡配備師資,嚴禁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級。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探索統籌校內外資源提高課後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及模式。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落實和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推進學校章程建設。探索推進學生上學放學路徑規劃和校園周邊交通環境治理改造等工作。健全學校安全制度及應急預案,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依法依規處置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

五、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3.堅持“五育”並舉。強化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定期開展學生體質健康和視力監測,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進校園,保證中國小生每天校內體育鍛煉時間不少於1小時。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把美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拓寬勞動教育渠道,創新勞動教育方法和評價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定期篩查評估、早期識別與干預機制。

14.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制定教學計劃和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嚴格按照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課堂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輔導。規範課堂教學,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深度、全員參與。注重課堂向課外延伸、教學向教育拓展,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健全教學評價制度,注重評估與改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量和作業時間,嚴格控制考試次數。

15.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完善省、州市、縣、學校四級教研體系,推進省、州市、縣三級教研機構建設,配齊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健全教研員准入、退出、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專職兼職結合的教研隊伍。因地制宜採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校本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多種方式,增強教研工作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效能。

六、夯實基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6.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國小編制管理,加快推動全省中國小教職工編制全面達到國家基本標準。深入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各縣、市、區統籌教師資源,按照高於規定學歷的教師數、縣級以上骨幹教師數、體育藝術專任教師數以及教師職稱、年齡結構等核心指標,均衡配置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推行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嚴格教師資格准入制度,實行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持續加大思政、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緊缺教師的配備和培養力度。

17.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推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劃,中國小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項目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邊境地區、“三區三州”有關地區傾斜。加強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教師、國小全科教師和“三科”統編教材教師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中國小10%公用經費用於教師培訓的政策。改進教師評價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

18.依法保障教師待遇。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建設,推動各地為鄉村教師提供穩定性住房。實施集中連片地區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績效工資核定向鄉村小規模學校、艱苦邊遠地區學校傾斜,內部分配向班主任和承擔特殊教育任務的教師傾斜。對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和社會事務進校園進行統籌規範,切實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按照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對從教20年以上的優秀鄉村教師予以獎勵,鼓勵各地對優秀教師予以獎勵。

七、壓實責任,加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組織領導

19.強化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的重要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完善各級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工作機制,明確機構編制、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等部門相應責任。各級政府每年至少要聽取1次義務教育工作彙報,建立健全有關獎懲制度。

20.強化經費保障。保障義務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嚴格落實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要求。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建設,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建設,加大對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投入。

21.強化督導評估。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各地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義務教育年度鞏固情況監測制度,通過調研評估、指標監測等方式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縣開展實地評估和指導,對達到標準要求的縣、市、區適時申請國家認定。強化督導結果運用,對因工作落實不到位,不按期完成創建任務的地區和創建後出現工作滑坡的州、市、縣、區進行約談或問責。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健全監測機制,完善監測手段,通過全程監測、動態監控、過程督導等,加強對創建縣和規劃縣的督促指導。

22.強化激勵機制。對在20xx年及以前年度主動申請接受國家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認定工作的縣、市、區,省級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大力推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每年組織1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觀摩活動,推介宣傳典型經驗做法。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國家和省、市關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堅持公益、創新機制,資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羣眾受益”的原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醫療資源、推進分級診療為根本目的,建設和發展“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簡稱“醫共體”),逐步改造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促進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建立合理就醫秩序,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工作目標

整合縣域內醫療衞生資源,建立醫療服務分工協作新機制,實現縣級醫院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衞生院為樞紐、村衞生室為網底”的縣域醫療衞生一體化管理新格局。通過醫共體建設試點,整體完善醫共體服務體系,使我縣醫共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基本逐步建成。

三、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強化政府宏觀管理和規劃引導,根據我縣縣域醫療資源結構佈局和羣眾健康服務需求,按照業務相關、優勢互補、雙向選擇、持續發展等要求,兼顧既往形成的合作關係,統籌安排醫療機構組建醫共體,建立完善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

(二)堅持公益,創新機制。堅持政府辦醫主體責任不變,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逐步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壘和障礙,鼓勵醫共體內成員單位在保持法人資格、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投入渠道、職責任務、優惠政策、原有名稱等“七不變”的前提下,實施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藥品目錄、採購配送、診療標準、醫保支付、醫防融合、績效考核、信息系統、後勤保障等“十統一”管理,調動醫療機構以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三)資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縣級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醫共體內發揮集約優勢,推進縣域醫療資源共享,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能力與社會效益。

(四)便民惠民,羣眾受益。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創新醫共體工作機制,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強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居民健康“守門人”功能,重點推進公共衞生服務、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和基本醫療緊密結合、深度融合,方便羣眾就近就醫,減輕羣眾負擔。

四、組建和管理

(一)組建縣醫共體

以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鄉鎮衞生院為成員,組建郯城縣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醫共體”)。鄉鎮衞生院保留原名稱,加掛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某某分院牌子。核心單位與成員單位形成“責權統一、分工協作”的縣域醫共體。

(二)建立醫共體管理體系

1.統一人事管理。縣醫共體人員編制實行總額控制,由醫共體按照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兩個範疇統籌使用,原則上可橫向、不縱向統籌。醫共體內全部實行崗位聘用制,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原有人員按原人事規定管理,新進人員由醫共體自主招聘,報縣委編辦備案。完善與醫共體建設相適應的職稱晉升辦法,實行科學評價,拓展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醫共體內二級及以上醫療衞生機構中從事醫療或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前,必須按規定到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連續服務1年。鼓勵縣級醫院向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學習,提高基層醫療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

2.統一財務管理。組建縣醫共體財務核算中心,單獨設立集團專户、專賬,在現行財政投入政策、渠道和補償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醫共體內各醫療衞生機構財務實行統一管理,獨立核算。財政投入資金按國庫集中支付程序統一支付使用。醫共體設立固定資產專賬,分別建立台賬,實行統一管理。各單位診療設備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可由醫共體核心單位根據業務需求統一調配使用。

3.統一藥品目錄。醫共體內統一藥品醫保報銷目錄、統一價格。藥品目錄優先選擇國家基本藥物。醫共體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採購。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可遴選的藥品範圍全部下沉基層,加強醫共體內各級醫療衞生機構用藥銜接,制定長處方、延伸處方實施方案,明確處方病種和藥品目錄,並結合實際適時調整完善。

4.統一採購配送。堅持藥品集中採購方向,落實以省為單位的集中採購和醫療衞生機構自主採購有機結合的藥品集中採購新機制。在嚴格執行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前提下,醫共體通過省藥品集中採購平台,對中標結果執行滿1年以上的公開招標藥品進行集中議價採購。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採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

5.統一診療標準。醫共體統一規章制度、統一技術規範、統一人員培訓、統一業務指導、統一工作考核,全面推廣臨牀路徑管理和優質護理服務。制定完善縣域內分級診療標準,健全雙向轉診制度。建立縣域消毒供應、心電診斷、臨牀檢驗、醫學影像、遠程會診等五大中心;按照各分院功能定位和技術特色,合理佈局,重點建設區域診療分中心,實現醫共體內醫療衞生服務規範化、優質化、同質化,並實現整個診療過程的可追蹤、可調控、可監管。

6.統一醫保支付。按照“總額預付、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原則,將不低於上一年度的醫保資金打包預付給縣醫共體,實行按月預付、當月結算、動態調整、年終平衡。縣醫共體建立醫保資金專户,實行專賬管理。縣醫共體結餘資金可用於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圍和內容等。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要求,完善超支分擔比例。縣醫共體內上下級轉診的,患者住院只扣減一次報銷起付線。鄉鎮衞生院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中醫藥項目報銷比例提高到95%,起付線調整為200元,年度內只扣減一次。

7.統一醫防融合。將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皮防站、縣結防所納入縣醫共體成員單位,承擔各自牽頭業務的指導落實。同時,促進公共衞生、預防保健、家醫簽約、康復養老與基本醫療的緊密結合、深度融合。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為突破口探索基層醫防融合服務模式,發揮家庭醫生團隊優勢,明確團隊中醫生在開展醫防融合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推動“上下分開”。做好區域衞生健康信息系統與高血壓、糖尿病質控監測系統的銜接,推動高血壓、糖尿病醫防融合管理數據共享。

8.統一績效管理。合理利用核心單位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各自優勢,通過內部協商建立利益協作共同體,建立員工績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醫共體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共體內部要建立考核機制,應將服務數量、服務質量、服務時效、羣眾滿意度等關鍵指標納入績效分配考核。對於醫共體內部開展交流學習、技術指導、專家坐診、雙向轉診的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按照相關標準給予適當補貼。

9.統一信息系統。建立區域衞生健康信息平台,將縣、鄉、村三級全民健康信息統一管理,推進醫共體內院務管理、診療信息、電子病歷和醫療服務等信息互聯互通,醫共體各成員單位間可以共享縣域內居民健康信息數據,便捷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服務,方便患者看病就醫。

10.統一後勤保障。消毒供應、辦公用品等醫共體內各項後勤保障服務均統一管理,統一供給和保障,相關費用按照成本予以結算。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研究建立縣域醫療衞生一體化發展機制,調研起草並出台醫共體建設實施方案、章程,搭好基本架構,明確部門單位職責分工,為醫共體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12月)。醫共體建設啟動並正式運行,按照“七不變”“十統一”的總體要求,初步制定並落實工作機制,落實保障措施,確保醫共體有序有效運作。

(三)推進階段(20xx年1月-12月)。進一步建立完善的醫共體內部運行機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縣域內分級診療制度全面落實、就診新格局得到構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醫共體建設是醫聯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分級診療、優化整合醫療資源的重要載體。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醫共體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強化督導考核,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二)實施多方聯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出台配套文件,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保證改革措施有效落實。縣衞生健康局要發揮牽頭作用,明確醫共體建設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組織制定醫共體建設規劃,建立醫共體效果評估機制和績效考核辦法,加強對醫共體的監管。縣財政局要按照規定落實財政補助政策。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縣醫療保障局要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三)強化督查評估。以落實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基層人才結構改善和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內容為重點,建立醫共體整體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整體評估。要加強評估效果的運用,與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重點專科建設、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鈎,強化工作導向作用。

(四)注重宣傳引導。利用各種宣傳媒體,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對開展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目的、運行機制、診療程序、政策措施等相關內容的宣傳。要組織開展對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的政策培訓,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加強經驗總結,及時推廣典型做法。引導羣眾改變就醫觀念和習慣,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各方面支持認可度,為推動醫共體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 篇4

為貫徹落實20xx年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要求,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惠面,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落實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 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53號)和《寧波市奉化區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奉教〔20xx〕97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在原有的國小5個“協作型”教育共同體、國中4個“協作型”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升格”,新確立“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共體”)12對24所。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成立區教育局教共體建設領導工作小組

區教育局成立義務段教共體建設領導小組,統一謀劃、佈局,領導和指導各義務段學校開展相關工作。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各科室科長、各鎮(街道)教辦副主任、義務段中國小校長(或書記)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教育局普教科,王錫權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名單

三、“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建設要點

A、共建型教共體

(一)基本定位。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託給城鎮優質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

(二)組織模式。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髮展。共建型教共體各自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主要適宜在縣域內施行。

(三)主要建設內容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髮展。充分藉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作息時間、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幹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四)政策保障。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縣管校聘”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政策,優化支持措施、細化捆綁考核要求,保障教共體內教師城鄉合理流動。

B、融合型教共體

(一)基本定位。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優質學校與一兩所鄉村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

(二)組織模式。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發展。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財物重組後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可設總校長和校區校長,實行總校長負責制;各校區的學區範圍相對獨立。融合型教共體主要適宜在縣域內施行。

(三)主要建設內容

1、師資同盤。建立教共體各校區內部教師流動機制,按教師配置相關要求,統籌安排,無障礙調配各校區教師。校區內因學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師短缺,由校區間以駐教、走教形式統一調配,實現教共體各校區教師由“學校人”向“教共體人”轉變。

2、教學同步。教共體內各校區實行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同步。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常規檢查、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在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各校區個性化發展。教共體各校區共建共享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充分依託網絡設備和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教學、教研與管理。通過大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教共體各校區師生交流互動。

3、培訓同頻。教共體統籌教師培訓工作,組織教共體培訓活動,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建立學科教研組,開展教共體內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為豐富的平台。制定好教共體內部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評比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強教共體校園文化共商共建機制,建成標識明顯的教共體文化體系。各校區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統一實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學校通過開展城鄉研學旅行社會實踐、聯誼互助、家庭結對等形式,共同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互為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一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區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校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績效獎勵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四)政策保障。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聯合編制、人力社保、財政等部門,從政策、制度層面建立與融合型教共體相配套的學校管理辦法、崗位設置標準、人員流動規定、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校區辦學關係不斷緊密和優化。

四、做好教共體發展五篇文章

(一)領導核心建設文章。“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城鄉學校教共體建設,首先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負責教共體的宏觀事項決策和未來發展規劃。核心校校長作為教共體總校長,全面負責教共體的組織運作與各項工作的管理和推動,基於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促進教共體內各校教育品質的整體提升。各成員校校長作為獨立法人全權負責本校所有事務,根據教共體相關制度履行成員校義務,實現校際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共同進步。教共體日常組織工作可以實行輪值制,每年由1所學校負責,定期開展教共體內各項交流研討活動。

(二)教師發展文章。目前,城鄉學校的最大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軟件,而軟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隊伍素質。組建城鄉學校教共體要打破原來單純以校為單位的師資力量壁壘,而是要着眼於整個教共體。根據教共體建設需要,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制定教師交流方案和考核辦法。一是更廣泛發揮名優教師作用。名優骨幹教師是整個教共體的優質資源,優先在教共體內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二是完善支教掛職制度。在現有制度下,核心校的教師優先安排到成員校支教,成員校的新教師優先安排到核心校掛職鍛鍊,從而在共同願景下,實現教師的柔性流動,整體提升教共體內部師資水平。

(三)學生髮展文章。教共體要將學生髮展納入整體工作計劃,探索建立學生交流長效機制,定期互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城鄉學生互動體驗活動。一是學習交流。通過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會、分享成功學習體會等途徑,架構同齡人心靈溝通的橋樑。二是活動交流。利用教共體內各校組織運動會、迎新活動、文藝匯演、科技節等機會,互派學生參加,加強聯繫與融合,構建學生髮展共同體。三是結對交流。核心校與成員校結成年級對子、班級對子,在年級組建設、班級建設方面加強合作;學生之間結成助學對子、幫困對子,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四)教研科研文章。建立和完善教共體科研、教研機制,通過緊密型科研、教研團隊與機制的建設,圍繞學校管理、隊伍建設、質量提升等共性問題、瓶頸問題開展項目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整合教共體所屬學校的名師、骨幹等資源成立教共體中心教研組,制定統一的教研活動方案、學期教學計劃、聯考聯測機制,實現教學進度、教學監測同步。通過送課、聽課、觀摩課等形式,共同研討、交流切磋,整體提升,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教研活動不想搞、無法搞、搞不好等現實問題。

(五)捆綁考核文章。為防止教共體學校發展“兩張皮”,需要建立捆綁考核機制,使所有教共體學校捏緊一個拳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現既“貌合”又“神聚”。捆綁考核可以採用“按照比例、逐步推進”的方式實施,如:組建初期,核心校的年度考核成績以核心校考核成績的80%與成員校成績的20%構成,成員校的考核成績以核心校成績的20%與本校成績的80%構成。往後,視城鄉學校教共體建設實施成效,逐步加大比例。

五、深入教共體建設的實施步驟

(一)規範完善,統籌安排(20xx年7月-8月)

總結梳理當前教共體建設的經驗,分析當前教共體建設的優勢和不足,遴選適合教共體建設條件的核心校或校區。完善教共體建設的相關政策。

(二)成立機構,建章立制(20xx年9月-10月)

各教共體成立理事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核心校校長(或書記)擔任理事長,其他成員校長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負責指導教共體內各項制度的制定,組織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各校區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年度工作計劃、項目合作實施方案以及教師培訓交流、教學管理、質量考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三)實施推進,精細管理(20xx年10月起)

各校區認真執行教共體內各項工作制度,依據學年工作計劃和目標任務,嚴格日常管理,紮實開展各項活動,努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取得新成效。

(四)跟蹤調研,評估指導(20xx年5月前)

區教育局對教共體建設進行調研,完善教共體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教共體建設深入發展。

(五)提煉經驗,總結推廣(20xx年-20xx年)

加強過程評估,發揮診斷功能。組織教共體建設總結推進會,分享典型經驗,研究解決推進中的具體問題,不斷完善教共體建設配套政策,促進教共體整合納新,不斷擴大教共體建設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