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欄目: 浙江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44W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在路上導遊跟我們説西溪濕地被稱作“杭州之肺”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一期佔地面積3。46平方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進了西溪濕地眼前看到的不是綠樹就是清清的河水,彷彿仙境一般。我們邊走邊看,過了一會終於到了坐船的碼頭。我上了船之後就拿起水槍向窗外吸水,張老師看見了生氣地對我説:“你不能把手伸到窗外,如果有船靠近的話這樣該多危險啊!”。 我可憐的水槍被張老師沒收了,忽然我看到窗外有一些白色的小鳥在湖面自由的飛翔,我向導遊打聽才知道那些小鳥原來是白鷺。之後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大樟樹前。

只見大樟樹的枝幹粗壯、枝葉繁茂,像一把撐開的大雨傘,為人們遮風擋雨。大樟樹的枝幹大約要七八個大人手拉手才能把大樟樹抱住,而且在大樟樹的樹陰下能同時做一百多人。剛見到大樟樹的時候我驚訝的下巴都快掉下來了,大自然真的很偉大,我們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麼的渺小呀!

杭州是著名的絲綢之鄉,,我們一行人再返回的途中來到了絲綢甩賣現場,當時我的零花錢已經花光,於是向張老師借了20元錢,給爸爸買了一個絲綢內褲,給媽媽買了一個絲綢錢包。

張老師誇我真有孝心。美麗的杭州西溪濕地真令人流連忘返。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大家好,歡迎來到西溪遊玩,我是今天為你們服務的導遊王導,希望大家今天能玩得開心!

西溪景區是國家4A景區,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素有“東台之根”的美譽。

看!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啦!董永七仙女文化遊園由漢唐風格組成的,裏面有24個景點,有董孝賢祠、有浮雕長廊等。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便來到人間,與董永結為夫妻。但好景不長,天神知道了此事,便要求七仙女回到天上,就這樣,董永和七仙女再也不能相見了。

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海春軒塔。海春軒塔建於唐貞觀年間620xx年,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海春軒塔的歷史悠久吧。你們知道嗎?海春軒塔故稱“尉遲塔”,又稱“定海針”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是磚塊做的,高20多米,七級八面説到這兒,該讓你們去看看啦!記住,要做一個文明遊客哦!

時間真快呀,今天,我都要和你們説再見了,希望下次還能做你們的導遊!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將來到東台著名的景點——西溪。我姓陳名逸,大家可以叫我小逸,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

西溪一是國家4A級景區,那裏景色秀麗,還是有“東台之根”的美譽呢!現在,我們就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園,看上面,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雕像。董永七仙女文化園,整體定位為漢唐風格,圍繞孝賢文化和愛情傳説兩大主題,園內還建有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里亭、老槐樹、鳳凰池、摹手閣、雙鞋莊、鶴落埨、舍子頭等24個景點,怎麼樣,是不是很壯觀?

往前走,看,我們到了!前面是什麼台呀?它就是海春軒塔!海春軒塔建於唐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為江蘇第一古塔,由唐朝名將尉遲敬德監造,故稱“尉遲塔”。此塔能為航海船舶迴歸導航,故又稱“定海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塔為磚塔,高20多米,七級八面。海春軒塔與千年古剎泰山寺交相輝映,形成了素齋館、蓮花廣場、廣福禪寺、慈孝文化館和佛教文化集中體驗區等特色景點。

時間不多了,也該説再見了,還真有點捨不得,不過下次你們來的時候,我還會做你們的導遊!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將來到東台著名的景點——西溪。我姓陳名逸,大家可以叫我小逸,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

西溪一是國家4A級景區,那裏景色秀麗,還是有“東台之根”的美譽呢!現在,我們就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園,看上面,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雕像。董永七仙女文化園,整體定位為漢唐風格,圍繞孝賢文化和愛情傳説兩大主題,園內還建有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里亭、老槐樹、鳳凰池、摹手閣、雙鞋莊、鶴落埨、舍子頭等24個景點,怎麼樣,是不是很壯觀?

往前走,看,我們到了!前面是什麼台呀?它就是海春軒塔!海春軒塔建於唐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為江蘇第一古塔,由唐朝名將尉遲敬德監造,故稱“尉遲塔”。此塔能為航海船舶迴歸導航,故又稱“定海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塔為磚塔,高20多米,七級八面。海春軒塔與千年古剎泰山寺交相輝映,形成了素齋館、蓮花廣場、廣福禪寺、慈孝文化館和佛教文化集中體驗區等特色景點。

時間不多了,也該説再見了,還真有點捨不得,不過下次你們來的時候,我還會做你們的導遊!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5

我們一家一起去了西溪濕地。一路上人山人海,四周彩旗飄揚,好多外地人來杭州玩,熱鬧得很!爸爸好不容易把車停好,靠在花壇邊。我們便興奮地下了車。終於走到了,我們向前望去:遊客們像一個個黑色的螞蟻,佈滿了整個入口。有的在買票,有的正要坐船,有的還在休息。我一看頓時着急了,連忙衝了上去,排上了隊,買好了門票。

我們又走了長長一段路,到了碼頭。我非常喜歡坐遊船,連忙又排上了隊。終於,我聽到了“嗚,嗚”的聲音,是遊船來了!我像小鳥一樣的興奮,走進了船。我們開始了旅行,船靜靜地開着,遠處不時傳來一聲聲鳥叫。只見每一叢生長在水邊的花草都有木樁護着。導遊介紹説:“每個木樁上都有3—4米長,直伸進河底的泥土裏,都是為了防止岸上的泥土被那來勢甚急的水流給衝下去。”我邊聽邊吃着東西,觀看着風景,那粗壯的柿子樹,上面結了好多個又大又圓的柿子。柿子樹很粗壯,,水很柔和,這兩個配起來真是美麗極了。那前方一叢一叢的樹林,若隱若現,真是美啊!湖面上,倒映着一叢叢樹的美麗身影。水靜靜地流着,天空碧藍碧藍。空氣時不時地給我們帶來一陣陣清香。“嗷,嗷!”一陣叫聲突然從我耳邊傳來。

只見一隻只白色大鳥展開雙翅,橫掠過湖面,兩隻爪子同時伸展開,伸入水中,那淺白色的長毛在風裏盪漾。它們不怕我們的遊船,像一個個戰士,在天空中翱翔、飛舞。我問了媽媽,回憶起這種鳥叫白鷺。這又讓我想起來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真的讓我激動不已!接着,我們又下了船,又走了,又上了船,見到了好多小動物。松樹,柳樹,柿子樹……都有。船靠了岸,我依依不捨地下了船,又望了一眼與我相伴的大樹、小鳥、天空和湖面,它們還是那樣若隱若現,美麗動人。“這美麗的,西溪濕地!”我不禁感歎道。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您好:

歡迎來到西溪濕地

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一期佔地面積346平方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 西溪保護區內生物景觀及其豐富。以蘆葦、柿林、梅花為名的植物資源,構成了濕地十分豐富的生態景觀,蘆葦是濕地的標誌,現尚存300餘畝,“河渚蘆花”名列濕地景觀之首。柿子林是西溪的一大特色植物,西溪柿子曾是直送京城的供品,現西溪存有的柿林樹13000多棵,百年以上的老柿樹約有4000棵。

與濕地風光相媲美的是,杭州西溪還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據史料記載,康熙、乾隆等帝王,蘇軾、米芾、唐伯虎、郁達夫、徐志摩等名人都曾遊覽過西溪,並留下不少詩文和書畫作品,成為西溪文化的寶貴財富。

西溪濕地的簡單介紹就到這裏,希望大家玩的開心,希望這裏,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謝謝大家。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古稱河渚,“曲水彎環,羣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後踵接,又多蘆汀沙漵”。如今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坐落於杭州市區西部,佔地面積10.08平方公里,分為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中部濕地生態旅遊休閒區和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西溪集生態濕地、城市濕地、文化濕地於一身,堪稱中國濕地第一園。 西溪濕地以獨特的風光和生態,形成了極富吸引力的一種濕地景觀旅遊資源。濕地內河流眾多,水渚密佈,温度適宜、雨量充沛,植被繁多,大面積的蘆蕩,眾多飛禽走獸,到處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在西溪,你可以泛舟湖漾港汊,可以垂釣河塘柳蔭,秋風中可以觀柿聽蘆,冬日裏可以探訪梅花,也可以在初春時踏青漫步,在夏日下采菱賞荷,其中的野趣妙意,真是令人流連忘返。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佈着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遊客呈現出羣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淨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台,據説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樸。每年端午節在深譚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漁莊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蠶·絲·綢故事”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鄉典型的民俗。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的主題園區,以傳承歷史、彰顯時代的特色,將傳統的佛教文化與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景觀。

隨着靈山三期開園,靈山勝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佛”是展現了佛祖四相成道的過程:出生、降魔、説法、涅盤;“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靈山梵宮、五印壇城、梵宮廣場等景觀展現。“僧”是以靈山禪修中心、慈恩寶塔、靈山佛學院等禪修為代表;整個景區以靈山大佛的“大”、九龍灌浴的“奇”、靈山梵宮的“特”構成了三大奇觀。

剛剛我們瞭解了佛的一生,現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現,有金色梵宮、紅色壇城、綠色廣場、藍色聖海。靈山梵宮是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築,因世界級佛教盛會應運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靈山梵宮不僅是一座全新地標式的會址建築,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美輪美奐的建築形態、品類繁多的藝術瑰寶以及感觸心靈的全新體驗帶給人們太多的感歎與震撼。走近她,以一種始終仰視的姿態。

站在梵宮廣場,佛教三大語系的漢傳、南傳、藏傳的特色建築鮮豔奪目。在梵宮的正南面,與梵宮遙相呼應的建築就是“五印壇城”。壇城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藏傳佛教風格的建築,“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種手印相,分別為:施無畏印、與願印、説法印、觸地印、定印。壇城代表佛的世界,我們在這建造五印壇城就是讓大家感覺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壇城大家可以根據地面所畫的標誌繞着壇城走一圈,代表對佛的尊敬。

東南面是南傳佛教中代表建築---曼飛龍塔。屹立於曼飛龍塔基座上的主塔與子塔的整體造型,都是多層葫蘆相壘形成的圓錐形體。 主塔居於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佈在主塔周圍,形成八角之狀。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狀拱門佛龕,佛龕宇沿有許多浮雕,人字形檐邊上有許多裝飾物,塔脊頂有一裝飾小塔,龕內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蘆體上端是個蓮花座,蓮花座上又是一個長嘴葫蘆體,極頂是一根穿着3個鋁環罩的風鈴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蘆底的圓形台階,層層相疊,漸上漸小,形成一圓葫蘆細腰,其上託着一隻兩台寶葫蘆。 塔身以白色為基色,顯示出多層立體感,造型美觀,玲瓏精緻。

在壇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這是根據佛經上記載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間的為須彌山,香水海是中間的海,據佛經記載是注滿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謂“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梵宮廣場面積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築就是靈山梵宮,作為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築,整座梵宮共有三層,呈退台式佈局,面寬150米,進深約180米,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建築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築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語系的建築精華,莊嚴神聖,雄偉壯觀。頂部依次錯落的五座巨大的蓮花聖塔,是整個梵宮建築的精神象徵,其造型以敦煌壁畫中的“華塔”為原型,並以現代建築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傳達着佛教經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來闡釋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盧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別是東方藥佛(發菩提心之德)、南方寶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彌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盤之德)。至高可達60餘米高的華塔高聳雲端,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生輝,意念流轉間,佛教經典《華嚴經》中描繪的“蓮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氣息迎面而來,這依山而建的梵宮,更給人一種矗立山巔般的壯觀與神聖之感。

走進靈山梵宮,首先是彰顯修行功德、表達美好理想的“三德門”。根據佛經記載三德(智德、斷德、恩德)是讚揚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無上智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救濟一切眾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門”邊的兩側,是“福”、“慧”門,祝福福慧雙增。

帶着神聖走進梵宮,震撼才剛剛開始。從門廳進入,經廊廳、主塔廳直至聖壇,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體畫卷徐徐鋪展開來,每走一步都是開闊,每看一眼都是驚奇,每觀一景都是感觸。進入梵宮,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藝術創造,裏面彙集了當代知名藝術家和工藝大師的佛教藝術品,涉及繪畫、雕塑、書法、木雕、銅雕、景泰藍、金銀器等,梵宮內部主要由門廳、廊廳、塔廳、聖壇幾部分組成,主要特點是美侖美奐、氣勢磅礴、神聖震撼。

來到門廳,站在兩層的門廳中央,門廳採用大量精品漢白玉雕琢而成,抬頭仰望一面十餘米長的刻漆貼真金《心經》書法壁畫懸掛在門廳南立面的牆上,這是唐玄奘當年奉旨翻譯的,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經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根據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在揚州大明寺石碑篆書拓本與精湛的刻漆技藝揉為一體的作品,來不及細細體味,清淨之意早已油然而生。 它採用了揚州漆器中的刻漆貼真金工藝,在製作過程中經過刻、鏟、批、作、貼、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製作好的漆坯件上,運用各種刀具刻成各類畫面,然後根據畫面要求填選所需色彩,採用貼金箔、撒螺屑等裝飾手法使其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每項程序都延續了傳統的手工製作技藝,自有其細緻精妙之處。它耐水、耐熱、耐磨,光澤度好,在靈山梵宮內將給大家展現多處這樣精美的漆器工藝作品。在門廳的頂部還有四個藻井,藻井是覆鬥形的窟頂裝飾,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鬥形。一般藻井處於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這四個藻井採用的是傳統的東陽木雕工藝,選料為楠木,在整個三期靈山梵宮的內部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楠木進行了東陽木雕的展現。

我們現在進入輝煌的佛教文化藝術長廊——廊廳,近百米長的廊廳為拱頂結構,兩側高大雄偉、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廳藻井色彩變幻,在東陽木雕構建的捲棚間高懸的仕女飛天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玉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慾出,思緒也隨之翩躚。在它的兩側牆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詩意義的大型油畫,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從鹿野苑“初轉”、“靈山説法”的佛教思想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開始,到佛教傳入中國的東傳、西求的傳播發展進程,再到近現代中國佛教中興、傳播、發展的概貌以及向歐美等西方國家傳播的史實,一幅幅氣勢磅礴、莊嚴明朗的巨幅油畫,清晰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壯闊場景,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這組大型油畫組圖,它由眾多着名文化研究專家、着名畫家聯合組成的創作團隊歷經兩年的艱辛付出後完成。畫布寬3米、高6.82米,分為四大板塊,每個板塊由3幅作品組成,每幅作品獨立成篇。前廊廳分別是六幅油畫:

第一幅 初轉圖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首次講法,為曾經伴隨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説“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真理,併為他們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個僧團。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傳播佛教圖

公元前4—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並傳播佛教,使佛教迅速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以及周圍一些國家和地區,佛教由此成為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圖

約在公元2—3世紀之間,被稱為“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以及之後的無着、世親等着名思想家,他們解經立論,各成體系,推動了佛教大乘思想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幅 佛教東傳圖。

根據《魏略》等書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經由中國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經夜夢“金人”,並於公元68年建立洛陽白馬寺供養從西域請得的佛像、經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圖。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東傳西行者就絡繹不絕。他們在求學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當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異花授粉,斑斕多彩。其中,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等高僧的動人故事和豐功偉績,傳頌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師圖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相繼創立了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淨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傳承,富有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佛教與文化的繁榮。其中,禪宗是最富中國文化個性而且影響深遠的,禪淨融合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的特點。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8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巖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事情。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下面我將帶大家參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是一個以陶瓷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景區,這裏保存了多處宋、元、明時期的古窯遺址,以及大量的古礦洞、古水碓等瓷業遺蹟。被評為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繞南坐落在繞南村旁,位於瓷茶古鎮遊覽區和梅嶺休閒度假區之間,距古鎮3公里,離梅嶺有7公里。繞南村也同樣因為其東河環繞村莊蜿蜒而過,而取名繞南。繞南人大多姓詹,從宋代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從事着釉果的加工生產,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這些老一輩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給後代人研究景德鎮古代瓷業的生產狀況有着重要的價值,其中,繞南堆積物就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產斷面特徵遺址。大家可以在那裏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製作工藝和古水碓、古礦洞、古釉果作坊、龍窯遺址等古代陶瓷生產遺蹟。

據史書記載,自唐代開始,瑤里人就依山築窯、伐木為薪,燒製陶器了。瑤裏最早興燒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經歷了元、明兩代之後,從明朝中葉開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時間,可見當時的繁榮之景。而為什麼會在瑤裏並且是在繞南這個小村莊煉製瓷器呢?經過研究考證,燒造瓷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豐富的瓷土資源(瑤裏山中盛產製瓷原料高嶺土,雖經數百年開採,至今仍藴藏豐富)、充足的水資源(貫穿全境的東河是景德鎮母親河昌江的源頭之一,支流佈滿全境,水流湍急,終年不息,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充分的燃料資源(瑤裏境內崇山峻嶺,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達82.3%,燒窯用的上等燃料黃山鬆遍佈山間),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瑤裏恰好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根據調查,現境內遺存的宋、元、明古窯址多達上百處,古礦洞120多條,是目前景德鎮市瓷業遺蹟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對研究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狀況具有重要價值。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陶花源”三個字,製作這三個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缽片,而匣缽本身就是一種陶器。 “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這個“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來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這裏又是景德鎮瓷業的發源地。解釋之後在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產區及發源地。也就是咱們現在要參觀的瓷之源繞南。

瓷之源牌樓旁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由九塊青石組成的九工圖,這九塊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當時有這麼一説“南方有一石,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説製作瓷器是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為瓷器,但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別為採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裝底、畫胚施釉、裝匣缽燒窯、磨底選瓷。這些工序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繞南瓷之源來了解一直吧.

走進瓷之源牌樓我們就可以看到面前這條河流,此河就叫東河,當時的人們都是利用這條河經水路到達景德鎮的,當時到景德鎮需要一天半時間,一般船上都裝載着茶葉和釉不子,什麼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層透明光澤的物質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製作的,右邊的路上這堆白色的石頭就是瓷石,它們主要出產於瑤裏白石塔一帶,而旁邊這個礦洞也是明代時期開採瓷石的礦洞,現已內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經聽到”咚、咚”的敲打聲了,發出這種聲音的就是左邊的這個古代大機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輪、傳動軸、扳頭、碓杆、碓頭和碓坑等部分組成。水輪下面是排水溝,設閘板來控制水流,水輪在轉動過程中通過傳動軸將動力傳到同步運動的扳頭,扳頭與碓杆的一頭相搭,依靠其下壓力量將碓杆扳起。扳頭隨水輪軸轉動,將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後與之脱離,碓杆前端則自由下落,頂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衝擊力將碓坑內的瓷石擊碎。碓杆和碓頭均為木製,碓嘴是套在碓頭下端的,由河石製成,重約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塊垂直砌成,而裏面一方用的是慄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發生振動,碓嘴上下運動成弧線形總是向碓臼裏面一方撥動石塊,每舂下一次,裏面一方的石塊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這樣使石塊上下翻動,最後全部被舂細。將瓷石舂成粉狀大約需要12小時,陶工們稱之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兩次熟土。我們還可以看到傳動軸非常長,於是陶工們只要在傳動軸的中間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傳動軸長期摩擦會摩擦生火,於是在用上面的竹子從水輪處引水長期滴在木架和傳動軸接觸的地方,一為了降温,二為了加強潤滑度。這整個工序溶合了水利動力學、機械學、力學、液體力學和陶瓷工藝學等諸多學科巧妙結合的產物,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時陶工們的聰明智慧。

工人們把“熟土”挑至對面的釉裏作坊,經過淘洗池、沉澱池、稠化池和泥牀製作成釉不子。説的這麼簡單,到底是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老師傅是怎麼做的吧。瓷石舂細後,陶工用閘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後用鏟子將舂細後的瓷石粉鏟入淘洗池中攪拌淘洗。由於不同大小的顆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顆粒如石英顆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細顆粒則水化為乳白色的懸濁液,這裏要提到的是,為有利於瓷粉沉澱,在舂碎瓷石時陶工們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後,用木桶舀入排砂溝,其中較粗的顆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溝底。懸濁液流入沉澱池,經過一定時間沉澱以後,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後把沉澱池中的漿體舀入稠化池進一步沉澱濃縮,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澱池。再將稠化池中濃縮的稠漿舀到泥牀上,待水分揮發至一定程度後,再用腳踩踏,這樣做是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氣,同時進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佈均勻。踩完泥,用鐵鏟將其鏟切成塊狀,再將瓷石泥分別放入預製好的一定規格的具有磚形內壁的木製模具內,製成形似磚狀的泥塊,俗稱“不子”,又叫“白不”。然後放在通風架上陰乾,一般至五成幹就可以了。每塊不子約重2公斤,六面光滑,稜角分明。在這樣的作坊裏每天大約可以做出80個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產瓷器時為便於瓷器表面施釉,還要將釉果配製成釉漿,其配製方法一般是先將釉灰用水淘細,再配以釉果調和成漿狀。釉灰也是一種傳統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與狼萁草或鳳尾草燒煉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話説:“無灰不成釉”。並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講究惡的,適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過多則會使釉面發青甚至發灰,有損製品的美觀;而用得過少,又會使釉面出現波浪紋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細泥、一盆灰稱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兩三盆灰就稱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較多則稱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質,有的還需要像長石,石英,高嶺土這樣的制釉原料。並且,釉果本身也會因環境變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為石英巖風化而成,粉碎加水調製後才具有可塑性,它們因產地、種類及風化程度的差異,化學組成便不盡相同,用途也不一樣。打個比方,如果一種瓷石中的氧化鉀(K2O)、氧化鈉(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於制釉,又稱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會用來

制瓷胎。當然,不只是用單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還要加入一定的高嶺土,兩者混合之後,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們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將帶大家去參觀我們的古龍窯遺址,去往龍窯遺址的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座龐大的窯柴垛,遠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燒造瓷器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想必大家還記得吧。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資源,而現在看到的就是鬆柴,我國古代燒窯用的燃料,主要是鬆柴和槎柴,統稱窯柴。之所以建成這種形狀,是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滲入柴垛裏面,這樣柴不易濕,乾燥起來也很快,燒窯時就能提高熱效率。

在景德鎮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里窯,十里焦。”意思是説燒一窯瓷器,要耗費十里的樹林,由此可見燒窯的不易。據有關文獻記載,明代窯小,一窯要用柴180擔(約合9噸);清代窯大,一窯燒掉的柴竟達500擔(約合25噸)。經過我們的金字塔形柴垛我們可以看見兩處未經開發的龍窯遺址,它們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龍窯。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一號龍窯遺址,這座龍窯為了有效保護,還沒有發掘。該窯也是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從一側的護坡和堆積的物表上看説明當時的瓷業是多麼的繁榮。該窯為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總長19.2米,坡度18.5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18.6米,寬1.9米。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為1.3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為梯形。

龍窯的西側是一個古窯造型的茶樓——龍脈茶樓,坐在茶樓裏,背後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對面是奔騰不息的瑤河,在這裏所品嚐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長在千年窯址上的茶,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華,飽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這樣的茶,可以充分領會古園、古窯、古風和古韻的意境。

往前走的圓亭子下面就是我們的二號龍窯遺址,它燒窯始於南宋後期,終止於明代中葉,是瑤裏境內至今發現的燒造年代最長的瓷窯之一。曾經一度被盜墓分子懷疑成寶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盡完美。該窯為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據瞭解,它總長11米,坡度20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9.5米,寬2米。窯壁殘高平均為1.5米,該窯牀不大的原由是龍窯向馬蹄窯轉型的小型龍窯。

我們可以看到龍窯四周到處都是破損的瓷片,而這些瓷片的內底部都有一個

沒有上釉的圈,叫澀圈。它的形成是將器物重疊在一起裝燒,其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為了防止器物之間發生粘結,於是陶工們在碗或盤的內心颳去一圈釉,這樣碗盤重疊的部位就不會粘在一起。才形成澀圈,澀圈疊燒法即由此得名,其缺點也恰恰在於有一個澀圈。在澀圈的中間還可以看到有“福、祿、壽”之類的字或數字,因這些窯都是幾户人家共同燒用的,為知道窯內的瓷器是誰家的,而寫上了這些字來區分。

明代以前我國南方各主要產瓷區廣泛採用的都是龍窯,明代以後逐漸被葫蘆窯、鎮窯所代替。瑤裏燒製瓷器所用的就是龍窯,我們眼前所看到這座就是現今發現中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最長的一座龍窯——三號龍窯遺址。它總長48.2米,坡度19.5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41.7米,寬2米。火膛有前後兩個,前膛為長方形,後膛為葫蘆形,直徑0.7、1.3米。部分牀段為內外兩層,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為0.95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為梯形。

它是如何進行燒製的呢?它分為窯頭、窯牀、窯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開排煙孔。煙囱極低,只有1米高。龍窯窯背脊兩側相隔約70-75釐米距離,開一個洞,叫做鱗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龍窯斜坡由下向上一個鱗眼一個鱗眼地燃燒,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熱能充分利用,恰似一個卧著的大煙囱。燒下面時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濕,完全符合陶瓷的燒成升温曲線要求。這樣的龍窯有着怎樣的一些優點,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它的優點主要在於熱效高,節省燃料,生產週期短,產量大,燒製成本低,建造費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稱為青瓷的搖籃。但它的缺點也是同樣存在的,因為窯身長且傾斜建築,所以裝窯與出窯的勞動強度很大,也就是説很花費人工,而且較難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此外,因窯內升温和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燒出的成品質量比較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窯址周圍看到很多燒壞的瓷器的原因。

瑤裏早期的青花瓷無論胎釉質地還是裝飾技法,都較為出色,可與景德鎮市區同期民窯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裝飾,簡約質樸,在青花瓷繪史上很有光彩。其紋飾多為纏枝蓮紋、雲氣紋、繡球紋,比如這塊瓷片上畫的就是纏枝蓮紋,它看上去畫面清新,運筆如游龍行空,筆法嫻熟,很有氣勢,逸筆草草,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一、葉劍英元帥故居、紀念館

葉劍英生平葉劍英(1897—1986),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縣雁洋鎮一個貧苦農民家裏,1986年10月22日逝世於北京,享年90歲。

葉劍英是在一個動盪的年代中成長起來的。少年時代就曾參加過“剪辮子”,打“潮勇”等反抗清王朝的鬥爭。1913年,葉劍英參與創建梅縣私立東山中學。在東中時,他品學兼優,連續兩屆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他曾登上學校後山“油巖”揮筆寫下了一首氣勢磅礴的詩篇:“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羣雄。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

葉劍於1917年夏就讀於雲南陸軍講武堂,1920年夏畢業後,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曾先後參加北伐與東征,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廣州起義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八路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市市長、廣東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重要職務,是十大元帥之一,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他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葉劍英的突出貢獻在葉帥的一生中,有三次為人民作出了特殊的偉大貢獻。第次,是在南昌起義前夕,冒險送情報給葉挺等起義領導,粉碎了國民黨企圖撲滅起義部隊的陰謀,使起義取得勝利。第二次,1935年7月,葉劍英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在長征中,他為維護全黨和全軍的團結,機智勇敢地同張國燾分裂軍、危害黨中央的陰謀作鬥爭,為黨中央和紅軍北上立了大功。後來,毛澤東曾多次談到這件事,並且讚揚葉劍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有一次,毛澤東摸着自己的腦袋,對人風趣地説:“葉劍英同志在關鍵時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了”。第三次,是1976年,葉帥和中央一些領導一起,周密計劃,一舉粉碎了“___”反黨集團,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的命運。在這場鬥爭中,葉劍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尊敬、愛戴和懷念。所以,凡到了梅縣的海內外遊客都希望到葉劍英元帥故居、紀念館看看。

葉帥故居故居位於梅縣雁洋鎮虎形村,始建於清代,為他祖父所建,系客家單門樓式兩槓平房,共有15間房子,其中4間為葉帥家所有。右側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為葉帥父母的卧室,牆上懸掛着葉帥雙親的遺像,左側后角二間分別是葉帥少年的卧室及雜室。1897年4月28日葉帥誕生在這裏,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進入葉帥卧室,牆上掛着一幅他少年時期的半身照片,牆角擺有兩張木凳加木板的鋪板牀,吊着蚊帳、棉被,枕頭整齊疊着,還有一個老式櫃子。故居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為緬懷葉劍英元帥的光輝業績,由海內外鄉親捐資興建“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紀念館位於葉帥故居右側,1987年7月動工興建,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冬擴建。葉帥紀念館佔地約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3546平方米,結構佈局分前庭和側庭組成,建築物依庭而建,平面圖呈“矩形與馬蹄形”組合,其風格具有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現代園林建築的手法相結合,獨具一格。

館內現有基本陳列面積約1500平方米,展線全長280米,有5個展覽室,分別以大量的照片、史料、實物、書畫共5個專題向人們展示葉劍英元帥光輝偉大的一生。該館現有藏品資料3000多件,其中實物藏品150件,主要是葉劍英元帥生前用過的實物。1994年經全國革命文物鑑定組鑑定,有2件為一級革命文物。“光昭日月豐碑在,風範長存勵後人”。葉帥光輝的革命業績,偉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質,激勵我們抓住一切機遇,抓住梅州經濟發展,讓“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享譽海內外。

二、黃遵憲與人境廬

黃遵憲生平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梅縣東區(今梅江區)人,29歲中舉人,後任清廷駐日本、英國使館參贊,駐美國、新加坡總領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職。駐外其間,在溝通中日文化交流、抵制美國排華、保護華僑權益、創立南洋護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回國後,大力宣揚維新變法,深受光緒皇帝賞識,特頒旨召見。他的著作主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

本雜事詩]等,為清末外交家、政治家、啟蒙思想家和愛國詩人。

黃遵憲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緒年間。雖然只是一位舉人,但他博學多才,又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光緒3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晉升為駐日使館參贊,成為駐日參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與參謀。在駐日友贊4年內,着重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後寫成一部50多萬字的《日本國誌》。這部書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日本歷史的專著,同時也成為日本的第一部“國史”,它為當時中國的政治改革運動---即戊戌變法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從日本回國後,黃遵憲又先後任駐美參贊、駐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領事。他在擔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間,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建議政府實行護照辦法與保護華僑做了大量工作,受到華僑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並積極投身於救國圖存的維新運動,提倡科學救國,興辦實業,加強國防和改革維新,推行新政,主張對外開放,先後參與強學會和創辦《時務報》,得到光緒皇帝賞識,下旨召見,當面諮詢。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間,大力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職放歸故里後,邀集地方人士創設嘉應教育學會,大力倡辦新學,為推動梅州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倡辦教育的同時,在人境廬內潛心著述,先後著有《日本雜事詩》、《人境廬詩草》等,他的詩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史詩”之稱。他的詩論主張“我手寫我口”,提倡反映現實,被稱為“詩界革命的鉅子。因此,他被列為“中國十大愛國詩人”之一。可以説,黃遵憲是在100多年前,提倡科學救國,主張改革開放的先驅,也是詩壇革命的榜樣。

人境廬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溪脣,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佔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佈局合理,裏面有會客廳、書房、卧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8000多冊。廬中保留着黃遵

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進入人境廬,你就會感到這是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三、丘逢甲及其故居

丘逢甲生平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名倉海,祖籍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出生於中國台灣苗栗縣。1889年赴京考試中進士,任清廷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即辭官返台,首倡自救,督辦團練,任義軍副統領,率義軍堅持抗日、衞國護台,威震敵膽。後返鄉辦學,主講韓山書院、東山書院、景韓書院,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教育司長等職,一生創作詩歌數千首,傳世1700多首,是晚清時期的愛國先驅、抗日誌士、傑出的教育家與詩人。

丘逢甲故居位於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現改名為逢甲村。來到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末狀元夏同和書寫的“澹定邨”3個大字。舉目四望,但見山巒疊翠,草木蒼蒼。農家房舍鱗次櫛比。村中心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兩堂四橫圍屋,這就是1896年丘逢甲內渡後經過一年多建成的“培遠堂”。

故居大門懸掛着清末翰林温仲和題寫的“培遠堂”匾額,兩側的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系丘逢甲所撰,其意境清新,內涵深遠。進入大門,下廳的右邊是表現丘逢甲1895年在中國台灣保衞戰中奮勇殺敵的油畫《抗倭守土》,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左邊是丘逢甲陳列室,有生平事蹟年表和《春愁》詩手跡。上堂匾額“積善餘慶”為中國台灣巡撫唐景崧所書。內堂匾額“心泰平草廬”,為當年廣州巡撫許振緯所書,兩側是丘逢甲自己撰寫的對聯:“西枕廬峯,東朝玉筆,山水本多情,耕讀漁樵俱適意;南騰天馬,北度仙橋,林泉皆勝境,用藏出處盡隨心。”其實,他的心並不平靜,只不過藉此撫慰自己。他一心要報仇雪恥,收復中國台灣,面向台島,他立下了“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的誓言!陳列的詩稿和抗日保台時繳獲的3把日本軍刀為他作證。

故居左屋“蟄庵”,是丘逢甲當年吟詠詩聯的地方,《春愁》就是在這裏寫成的。這座極富客家色彩又能反映思念中國台灣的圍龍屋,背倚廬山峯,南接天馬騰空,東對玉筆峯,北傍仙橋飛渡。丘逢甲將他的圍屋座向安置在坐西向東,其用意是

時時面向中國台灣。在南北廂房上的樓窗也可以發現與其窗户不同,窗頂成三角形,下端成四字形,不難看出是個“台”字,丘逢甲抗日保台的強烈意識,活靈活現在我們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四、張弼士與光祿第

張弼士生平張弼士(字振勛1840——1916)是大埔縣西河車龍村人,16歲隨人赴南洋,從事椰子、咖啡、橡膠、錫礦等的開發經營,後成鉅富,業績輝煌,商官兼備,仕途發達,名聞中外。清光緒年間,曾任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光緒29年,光緒皇帝賜張弼士太僕待卿、光祿大夫;民國初年,張弼士被委任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南洋宣慰使、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合會長等職務。他先後投資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煙台張裕釀酒公司等企業,所產“金獎白蘭地”酒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同時,他捐巨資為國內、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興建學校多座,貢獻巨大,為名揚四海的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愛國僑領,是客家八賢之一,他艱苦創業、實業興邦的民族精神和“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眾”的愛國思想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

光祿第張弼士故居“光祿第”位於大埔縣西河鎮車龍坪村,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築座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橫一圍構成,是客家圍龍屋的一種。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還有前後花園及書齋等。整座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齊、中廳兩旁斗拱有穿鑿鎏金的麒麟鳳凰及飛鳥走獸,大廳兩旁斗拱有木鑿鎏金通花金獅滾球,正六頂灰塑李鴻章手書的“光祿第”屋名。

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設在“光祿第”左側第一排橫屋內,一樓下堂房間、中廳為客家民俗文化展廳,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關圖片,特別突出表現大埔各種類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動的風采;一樓上堂房間為張裕酒文化展廳,展出張裕釀酒公司的一百多年曆史釀酒產品實物。二樓房間擺設客家民俗實物,展出客家古代生活用具、傢俱等實物。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議事的場所。也是整個大屋講究的建築空間。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紹興沈園原為沈姓舊業,是南宋時當地名園。園中有蘆池,上有石板小橋,連同池邊假山、水井,均為當年舊物。

南宋詩人陸游初婚唐琬,後被迫離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園邂逅。當時唐已改嫁,陸亦另娶。陸游一時感慨萬端,在園壁題《釵頭鳳》詞一首雲:“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極言痛若之情。唐見後和作一首,中有:“病魂常似鞦韆索”,“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之語,不久抑鬱而亡。《陸游集》中,有記詠沈園、追念往事的詩多首。

1987、1994年兩次擴建,全園佔地恢復到18.5畝。園內新建了石碑坊、冷翠 亭、六朝井亭、八詠樓、孤鶴軒、雙桂堂、閒雲亭、半壁亭、放翁橋等仿宋 建築,堆置了假山,栽植桃、梅、柳、竹,重修題詞壁斷垣,重鐫陸游《釵 頭鳳》詞,使故園展現了原貌。 沈園與紹興博物館合二為一後,按規劃還將不斷擴充修復,以重現宋時 “池台極盛”的風采。 20xx年5月,沈園增添新景。主要有:陸游紀念館、連理園、情侶園等三 大部分,十多個景點。沈園將不斷擴充修復,以重現宋時“池台極盛”的風采。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Dear visitors: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have a reputation of coal city - pingxiang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pingxiang in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west, is located in the hunan-kiangsi border area, a total area of 3827 square kilometers,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20xx statistics for 1.85 million. The city's forest coverage rate reached 55.4%, and in 20xx won the title of national garden city of success.

Pingxiang ChuZhao king get here named ping real, it is said tha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king ChuZhao crossing, float down the river on the thing, red, round, such as a pipe size. He asked the full chao wenwu is nobody knows, and sent messengers to lu asked Confucius, Confucius said: it is the ping, set essenc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a rare find in one thousand, is a mascot, only people who seek hegemony. So, people call the king ping of place pingxiang, namely "the ping of the township".

Since the romantic scenery aggregates, witty, characters. A Mr Wu Yunduo is of China, he said from the pingxiang, Wu Yunduo is the pioneer of the armaments factories in China,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worker and writer. His autobiography "dedicate all to the party, education for a generation. In addition, zhang guotao is of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pingxiang.

Pingxiang as well as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provincial scenic spot Yang Qishan, water features unique nie longdong, moreover, AnYuan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 the birthplace of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nd the birthplace of the Chinese young pioneers,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are very abundant. The abundance of the nuo culture pingxiang preserved complete national rare, very valuable cultural value and appreciation value.

I detailed introduce for everybody below wugong mountain, wugong mountain scenic area is located in pingxiang LuXi county southeast of the border, an area of 260 square kilometers, wugong mountain peak of 1918.24 meters,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jiangxi province, set the grand junsu natural scenery as a whole. Wugong mountain is a national key scenic area,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national natural heritage reserve list. Scenic area is divided into jinding, nine dragons, cloud bounded, ganoderma lucidum peak four major scenic spots. Rare alpine meadow on the south, one hundred thousand mu and the numerous waterfalls, save a large number of the original forest and the national secondary rare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kung fu with lushan mountain, hengshan, and called the southeast three big sky column, two of the lucky is the Buddha's path, wugong mountain still intact ancient altar group. Ok, wugong mountain first introduced here.

Tourists friends, good wine to taste, good attractions also need to see, wish you can have a good time in this trip and enjoy, I believe, you will regret it!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杭師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遊,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面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説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説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説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説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吃,穿,遊。説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説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户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説:“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説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説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説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説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説説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為以白米,白麪,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説説穿。 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直隸總督署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是清朝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直隸總督署修建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均為小式硬山建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經滄桑,但仍然保持着直隸總督時期的建築規模和建築格局,保留着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建築特色,為典型的衙署建築羣。

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主體建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院落全部集中在中軸線上,其它一些輔助建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總督署規模宏大,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30米,總佔地面積30000餘平方米。

總督署的第二道門是儀門,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賓客的地方。清代官員相見,有非常繁雜的禮儀程式,與總督品級相當或高於總督的官員來署,總督要到儀門迎接,賓主從中門而入,共進大堂。而品級比總督低。

四堂面闊五間,中間為客廳,是主人會見客人的場所。書房東側為曾國藩卧室,東牆上掛有曾國藩畫像,曾國藩到直隸以後,身體一直不好,患有眼疾,又經常犯眩暈症。為休息方便,與其妻分室而居,結髮妻子歐陽氏是曾國藩的業師歐陽凝祉的女兒。也是為了方便照顧身患眼疾的歐陽氏,同治八年三月,當歐陽氏帶着兒子曾紀澤及孫子、孫女來署後,便被安排在西側卧室休息。據記載歐陽氏勤儉持家,悉心管理全部家務,對家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繡花、紡線、做鞋等事她都身體力行,不奢侈、不浪費,形成了良好的家風。隨同歐陽氏來署的還有曾紀鴻的兒子、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來署時剛剛三歲,因聰明伶俐,很受曾國藩的喜愛,經常陪伴在曾國藩左右。曾重伯後來考取進士,入翰林院,能文善詩,被譽為“翰苑才子。”上房院雖為總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但據史料記載,能真正在此院生活居住的總督眷屬是少之又少的,直隸總督的頻繁更替有可能是其中的直接原因吧。

在總督署四堂西北有一便門與後花園相通,眷屬可由此處去後花園消遣娛樂,現已不存。

在總督署的東、西兩路,還有一些輔助性建築,包括花廳、幕府院、箭道、龍神廟、武成王廟等,花廳是總督宴請賓客的場所,東、西兩路各一座,稱“東花廳、西花廳”。幕府院是幕僚生活居住辦公的場所,主要有錢穀幕府、刑名幕府等。箭道,位於總督署西路,是總督定時校閲兵士射箭的地方。

正是由於有了以上經歷,直隸總督署才得以保存了歷史原貌,成為清代八大總督衙門中的唯一倖存者。

直隸總督署是清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歷史載體,是一部立體的教科書,它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建館以來,為進一步揭示總督署內涵,方便觀眾參觀,總督署博物館除對總督署各個堂院進行復原陳列外,還舉辦了《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史料陳列》、《清代刑法展》、《直隸總督生平展》、《反帝愛國義和團運動在直隸》、《清代帝后肖像展》、《直隸總督曾國藩專題展》等輔助展覽,同時配合各種紀念日、活動日舉辦了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的藝術、書畫、科學等各種臨

時展覽和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政要和朋友。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集安市[1]隸屬於吉林省通化市的縣級市,是古代高句麗王國的都城所在地。集安市原名輯安,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山腳下、中國和朝鮮的邊境線上,是中國對朝鮮三大邊境口岸之一。該市西南與遼寧省接壤,北與通化市接壤。集安市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風景秀麗,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全市幅員面積為3217平方公里,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鄉鎮、3個街道,126個行政村, 總人口23萬人。有漢族、朝鮮族、滿族等9個民族,是中國東北的邊陲重鎮和長白山地區商品的重要集散地。20xx年,集安市實現生產總值9.17億元。

五女峯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畔,長白山南麓的老嶺山脈。總面積68.6公 集安市風光(7張)頃。森林覆蓋率94.5%,年平均氣温6.5℃,年降雨量947毫米。較大山峯26座,最高海拔1337米,是國家首批20個重點風景示範園之一。

鴨綠江為中朝界河,發源於長白山南麓。流經吉林省的長白縣、白山和集安市,遼寧省的寬甸縣、丹東市、東港市,最後注入黃海。鴨綠江全長795公里,流經集安境內162.5公里,總流域面積32466平方公里。

雲峯湖風景旅遊度假區坐落在集安市以東、鴨綠江上游40公里處,象徵中朝友誼紐帶的雲峯大壩,和大壩截流形成的海拔218.5米,面積102.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組成。對岸即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泛舟湖上,能夠看到朝鮮人民勞動生息的身影,體會獨特的民族風情,不用出國,卻能感受到異國情調。除大壩和廠房外,雲峯湖度假區還有許多自然景點和人工景點。有鐵塔銀線,高山飛瀑,尋幽石洞,鐵橋春早,雲水遠眺;有日偽時期的建築、鐵橋,有花園式的街道。

老虎哨清水山莊旅遊度假區距集安市區60公里,經“關門砬子”、“石林”等景區;水路距集安市40公里,可領略“神龜”、“小灕江”、“金龍灣”等景觀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異國風情。

將軍墳位於集安市東北約4.5公里的龍山腳下,“東方金字塔”之稱,建於公元五世紀初,為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整座陵墓呈方壇階梯式,邊長31.58米,高13.1米,用石條 1100多塊。

集安市區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20xx年)。是用一整塊角礫凝灰巖稍加修鑿而成,略呈方柱形。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仙都,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峯巖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蹟為一體,以觀光、避暑休閒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為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一個 山明水秀、景物優美、氣候宜人的遊覽勝地。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

相傳在唐天寶年間有許多繽紛彩雲迴旋 於此山,山谷樂聲震天,山林增輝。當時有刺史苗奉倩上報玄宗。玄宗聽後驚歎地説:“這是仙人薈萃之都也!”並親自寫下“仙都”二字。仙都盛名由此傳到今天。仙都景色美在天然,奇峯異石,千姿百態;她有桂林山水之秀又有雁蕩奇峯怪石之神韻。

鼎湖峯,東南以步虛山、仙都山為屏,西北傍練溪碧水,高170.8米,底部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拔地而起,直刺雲天 。

景點路線:會仙橋→景門→仙鶴迎賓→神龜探月→飛天廣場→鼎湖峯→鼎湖勝蹟→丹穴、童子峯→夢筆生花→九曲練溪→登仙橋→仰止亭→龍鬚草→步虛山→丹井→黃帝祠宇→黃帝像→黃帝祠宇壁畫與浮雕→軒轅黃帝史蹟展覽館→纜車觀光→縉雲台→步虛亭→清風澗→丹鳳朝陽→猴王迎賓→魚躍龍門→凌虛亭

芙蓉峽,南距鼎湖峯三公里。好溪水從臚膛、東方、靖嶽奔流而來,經胡截地,過截脈嶺,入石壁潭,就進入仙都的北大門。此處,東有馬鞍山高踞雲空之上,山的溝壑如龍蛇,逶迤而 下,那沐白、上章、梅宅的農舍,散落其間,煙村暮樹、儀態萬方,是人間又一處桃花源。

景點路線;孔雀浴溪→芙蓉嶂、芙蓉峽→“鐵城”摩崖、珍珠瀑→紫芝塢→螺螄巖→玉兔守門→洗心池→小芙蓉→胡公誕生地→三奇巖→鐵城崖壁→仙掌巖→卓錫

朱潭山

朱潭山位於仙都景區。主要景點有仙堤、晦翁閣、九龍壁、超然亭。進入景點位於兩橋之間的長堤,叫做仙堤。仙堤兩邊楊柳婆娑,用卵石鋪成的長堤既浪漫又多情,是當地戀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之地,並且知名度越來越高,吸引了麗水、金華、武義鄰近縣市成千 上萬對新人紛紛沓至。建國以後,成為中央、省、地方領導和遊人留影的必到之處。這裏也曾是《 阿詩瑪》、《絕代雙驕》 、《天龍八部》 、 《漢武大帝》等數十部影視劇的拍攝基地。

小赤壁

下洋村隔溪對岸有山一線,長數裏,臨溪一面絕壁陡峭,高達百米;下有碧潭,深不見底。那峭壁紅白相間,遠遠望去,猶如焰火燒過,和長江赤壁相似,由於規模較小,故又稱小赤壁。小赤壁, 古稱白巖,南宋文學家樓鑰在《北行日錄》和《遊白石巖》、《遊仙都及白巖》等詩文中,均有記載。峭壁上的“小赤壁”三字,署名“印海”。明縉雲樊獻科有詩云“削壁入雲天,凌空幾歲年。石橋 藏野艇,幽谷瀉飛泉。澗隱諸峯合,林蔭一鶴 眠。

倪翁洞

倪翁洞,位於“陽谷三竅”最北。洞高二丈,方五太。洞有兩口,一為東北,二為東南,洞正中有楷書“初陽谷”三大字。《仙都志》雲:“宋嘉泰間郡人陳百朋《括蒼續志》雲:‘洞正屬仙都山,練溪旁。初陽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字,或雲李陽冰篆。’”其中“初”字,缺一點,只有在清晨一縷陽光射進時,才可補全,持續時間極短,機遇十分難得。

趙侯祠

趙侯祠又叫趙侯廟,又名烏傷侯廟,是仙都最古老的廟宇之一。這裏供奉的是漢代人趙炳,他精通法術,為百姓治病,救了許多人。為了紀念他,百姓在此給他建了祠堂。旁邊的神醫洞內還供奉自古到今八位神醫的石像,是祁求全家平安、健康、幸福的地方。景點內的山谷堆放着許多碩大無比的巨石。從趙侯舟向谷內眺望,這堆石頭的上部,是鳥形巨石;下部石頭較小,且如鳥蛋。人們望形主義,取名為天鵝孵蛋。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蓮花池,我是你們的導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區中心。與直隸總督署南北相遙。古蓮花池正門坐南朝北,門前一對石獅雄踞左右,門樓歇山翹角、三門三楹,中門上方高懸民國初年大總統徐世昌手書的“古蓮花池”大字橫匾。

白蓮花池原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所建。始建於公元1220xx年,現總面積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積790O平方米、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並彙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婆娑蓮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稱其“蓮花池”。明朝後期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鑑”,並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鑑公署四字橫匾,秉政應鑑之碧水蒼天,以激人勵己。清興建蓮池書院,乾 嘉時代成為蓮池鼎盛時期,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蓮池藏石刻可謂一大景觀。僅北塘北側的碑刻長廊,就長達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國年間及解放後書法名家書寫的碑刻l40餘通,成為蓮池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蓮池這座古老的園林,融南北園林藝術風格於一體,博得了園林專家和文物專家的讚賞。目前,蓮池復原十二景及周邊歷史街區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蓮池將以更加迷人的秀麗風光喜迎四面八方遊客。

好,遊客朋友們,古蓮花池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介紹浙江西溪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親愛的先生們,女士們,你們好!我是今天“桃花島之旅”的導遊穆倩錦,大家可以叫我“小穆”,請多多關照。希望大家在今天的一日遊中愛護公物,注意衞生,做一個文明的遊客。

好了,船馬上就要靠岸了。請大家別忘了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一進大門,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的桃樹高高地聳立着,就像忠實的士兵守衞着他們心目中的女神----桃花島。接着,大家請跟着我穿過這片樹林,走過這條羊腸小道,龍女宮就到了。大家可以看到幾個清晰而醒目的大字:龍女宮。進了大門之後,映入眼簾的一定是那位坐在一把五顏六色的椅子上的龍女吧。瞧,她手裏還拿着一把“降妖劍”呢!而且,她的身旁還站桌一對仙童玉女螃蟹和大龍蝦。它們都是用石頭製成的,被雕塑家雕刻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緊挨着龍女宮的,是一個龍潭。潭裏的龍在嬉戲着。快看,它們有的雙龍戲珠,有的浮在水面上,彷彿在等待着什麼。。。。。。請大家再仔細看,潭水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耀下,潭裏的一塊塊鵝卵石發出一道道光芒。水從潭口流出來,就形成了一條瀑布,從天而降,一陣微風吹過,水便泛起了一道道珍珠般的水簾。遊玩了龍潭,下面我們就去黃金沙灘看看吧!看,這裏水天連成一片,遊人們在沙灘上盡情地玩耍。大家可以向東遠眺,是不是有一種海蜃城樓的感覺?

好了,時間不早了。今天的“桃花島之旅”就要結束了。如果以後大家想到哪裏去旅行的話,別忘了打電話給我,讓我給你們當導遊哦。我的電話是一三__一六九一九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