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江蘇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36W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餘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裏。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説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裏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雲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於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採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説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説“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築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後的墓室等建築。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徵着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墓道盡頭是平台。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説的大鈴鐺。在古代它是用來宣佈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後人。這裏的平台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築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説國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衞、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誌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説中山陵的台階像是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台階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麼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台,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於登上頂台。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台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台階。建築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台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台,總計有大小10個平台。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台;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台階,只見平台了。這392級的數字並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幹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症而逝,常令後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歎。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築物,並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衞。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牆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雲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牆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着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託,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並於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六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土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築,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杆。壙內墓穴上安放着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卧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麼祭堂內的坐像身着長袍馬褂,而這裏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鋭,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裏的遊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雲寺。1920xx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於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後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0xx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後,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牆,紫銅棺下有一特製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又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後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後牆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築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後,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於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台灣同胞捐資興建的,於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週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後,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着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裏憑弔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着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謝謝大家!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2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峯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羣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3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説,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介紹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範文 篇5

National 4A tourist attraction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cemetery, it islocated at the south foot of Xiaomao mountain, the second peak of ZhongshanMountain. It is the mausoleum of Sun Yat Sen,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faces south from the north and is built close to the mountain. It is composedof a semicircular square, a memorial archway, a tomb passage, a tomb gate, astele Pavilion, a memorial hall and a tomb chamber. The tomb is 165 meters abovesea level, 700 meters from the starting plane, and 73 meters from the top to thebottom. The general plan of the whole group of buildings adopts the pattern of"Liberty Bell", which means "making the world reach the Tao". Those who look upfrom below can see that the vast forest is set off by the blue tiles and silverwalls, just like the noble righteousness of a great man, living with the grand mausoleum project was laid in March 1926 and completed in the springof 1929. On May 28 of the same year, Sun Yat Sen's coffin arrived in Nanjingfrom Beijing. On June 1, the Fengan ceremony was held in ZhongshanMausoleum.

With the efforts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a cost of 4 billion yuan, theZhongshan cemetery scenic spot in Nanjing has been renovated for four years. Thenewly completed scenic spots will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 Afterthis rectification, Qianhu Park, Pipa Lake Park, meihuagu Park, XiamafangHeritage Park, Boai Park and Zhongshan sports park will be built around theoriginal core area of the scenic spot And Yingpanshan park.

From the square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slope of Zhongshan Mausoleumincreases step by step. From Boai square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elevationangle is 9 degrees. From the stele pavilion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elevation angle is increased to 19 degrees. There are 392 steps in ZhongshanMausoleum, which add a sense of solemnity and reverence step by step. Afterwalking the stone steps, you can reach the platform. Looking back, you can't seeany stone steps. You can only see that the eight platforms are connected as flatground. When you stand on the platform and look up, you can see all the peaks atyour feet. You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emetery. The hills are emerald,the pines and cypresses are green, the pavilions are magnificent.

The new Qianhu park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of Mingcheng City,north of Zhongshan Botanical Garden, displaying more than 20__ kinds of tropicalplants; meihuagu Park, which is expanded from Meihuashan, covers an area of 1533mu, with more than 350 varieties of Meihua, increasing from 15000 to nearly40000. Xiamafang heritage park takes the 1.1km long Xiaoling Shinto as the mainline. Along the line, 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stone buildings and a largenumber of precious stone relic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newlyunearthed high relief dragon stone tablet, Guanyin Pavilion big stone wall,Kangxi "fengzhimiansanze tablet", which are of great ornamental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