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6W

對外開放地區青少年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價值觀在傳統影響的基礎上,面臨着新的挑戰,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地方。研究對外開放地區青少年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價值觀的新特點,加強學校德育建設,從而樹立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創新意識和獻身精神,以適應開放和改革的形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調研報告

一、對外開放地區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新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開放區青少年的價值觀問題。

(一)理想觀

開放區青少年學生與內地一樣,並沒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們對人生、對未來也充滿信心和希望。他們的理想觀有如下特點:

1、人生目標取向多元化。

開放區青少年學生,當問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回答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建立事業,追求知識、財富、愛情、服務社會,成立家室和獻身祖國等等都有涉及,與內地學生相比,在目標取向方面存在差異,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級的人生追求。這與開放地區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思潮多種並存相聯繫。

2、社會理想層次較低,往往與個人利益相聯繫。

開放區青少年學生,雖然對生活充滿信心,但對於社會理想則比較淡薄。有的人對政治不感興趣,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存在不少糊塗觀念。他們更重視生活理想、職業理想的追求,把個人利益與社會理想聯繫在一起,希望在滿足自己的興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務社會,熱愛祖國。但如果把開放區的青少年學生與香港相比,開放區學生的社會理想則更濃些。這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對學生思想的不同影響。

(二)公私觀

公與私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範疇。公私觀是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要求的體現。目前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在公私觀方面表現出多元的選擇趨向和講求個人實際的特點。

從以下四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外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公私觀的特點。

1、傳統的大公無私的道德觀念趨於淡化,明顯讓位於先公後私,尤其是公私並重的道德觀。

2、公私兼顧的觀念已成為學生公私觀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顧這個天平上,開放區青少年學生明顯把砝碼加在個人利益一頭。從中可以看出開放區學生對公私並重和先私後公選擇均比內地高,而先公後私卻遠比內地低。

4、先私後公、有私無公的觀點也露出苗頭。

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公私觀變化的特點和趨向,説明當前學生在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係方面已由只重社會價值向尋求二者統一的方向發展,這是初級階段商品經濟的影響在學生道德意識觀念中的反映。但是學生在公私兼顧的思想中缺乏那種為祖國為人民獻身,只講貢獻,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這與社會主義德育目標是不相符合的,值得開放區教育界的普遍重視。

(三)苦樂觀

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感受,通常是通過“苦”與“樂”的感受表現出來。什麼是苦,什麼是樂,這裏有一個衡量標準,這個標準是與個體自身內在的價值體系相聯繫的。因此苦樂觀可以反映出價值觀的特點。

1、強調自我發展,以自我理想的實現為樂。

開放區青少年學生絕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識強烈,他們在幻想年齡中構思自己的未來,以自己的理想未來的實現為樂。如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實現自己的理想或實現自己的某些願望。然而他們的這種理想追求往往與自身的利益相聯繫,講求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缺乏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精神。

2、傳統的艱苦奮鬥精神淡薄。

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把苦與自身的實際生活如學習相聯繫,認為條件困難,學習不如意就是苦,而對於“以苦為樂”的看法則持反對意見。他們的苦樂觀是以實際的體驗為標準,缺乏一種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是與開放區青少年講求實效的價值觀相聯繫的。他們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化,國外社會思潮的影響,已經不再追崇那種精神式的苦樂觀,取而代之的是實際體驗式的苦樂觀,因而對於體力勞動有着鄙視感,吃苦精神不夠,在挫折面前有進取心,但缺乏頑強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時,重視享受,出現了某些消極的享樂主義。

由於受社會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開放區的部分青少年學生在思想上也出現了消極“享樂”主義觀念,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在於“享樂”,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沒錢,把金錢看成是享樂的前提,這種思想雖然為數不多,但代表了開放區青少年學生的一種心態,不可忽視。

二、影響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因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發展國民經濟,同時,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隨之而來,特別是處於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開放區,受到影響最深刻,人們的社會意識、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講求經濟價值、經濟利益的意識觀念,形成一股“經商熱潮”,促進人們競爭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私有觀念的滋展,從而直接、間接地影響着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特別是以家庭和小團伙影響最為主要。一些家庭成員的意識觀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如出現“一切向錢看”思想和講排場、擺闊氣現象,以及學校、社會小團伙的意識觀念,都給青少年價值觀形成以一定的影響。學校德育並沒有完全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在觀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誤。

首先,學校德育目標單一,忽視了“雙差生”的思想教育。傳統觀念認為德育就是講求步調一致,講求單一思想,忽視學生活躍的思想和獨立的個性。特別是對於“雙差生”,往往按優秀生的統一要求來教育,結果使得學校德育失去針對性,在學生中出現思想斷層。

其次,德育內容空洞無物,脱離現實實際。許多教師為搞好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升學率,忽視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在工作中空談教條理論,空喊政策口號,不能就社會的實際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與具體的生活實際偏差太遠,使得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社會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學生的心理內層。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認為“政治教育就是灌輸”,把德育與教學割裂開,造成學生的品德遊離現象,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前面三個因素對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變化都起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開放的影響是客觀的因素,而學校德育則是主導因素。因此加強學校德育建設,是當今開放地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關鍵問題。

三、教育對策。

對外開放區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表現出與其它地區不同的特點,如何針對這些新特點進行教育呢?這裏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問題來探討。

(一)德育的微觀建設

德育的微觀建設主要是指學校德育自身內部的內容、目標、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問題。前面分析過,由於“左傾”思想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學校德育長期處於目標單一化、方法形式化、內容抽象化的現象,與開放的局勢不相適應。學校德育必然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改革。

1、學校德育目標層次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德育目標應該是多層次、多水平的網絡結構體系。同時,對外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價值又是多元化、兩極化,因此青少年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標也應該是層次化。

第一層次要求青少年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提倡和樹立“大公無私”、“勇於獻身”、“艱苦奮鬥”的崇高價值觀念。這是高層次的目標要求。廣大學生特別是黨團員、少先隊員、先進分子必須以此作為最高行為目標和準則,不斷進取和奮鬥。

第二層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觀,提倡和樹立“先公後私”,在服務社會,貢獻祖國的前提下實現個人發展的價值觀。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體學生必須以這種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第三層次是一種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反對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不擇手段獲取經濟利益的思想,培養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動、才能為社會貢獻的思想品質。

多層次的德育目標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標準。應根據三層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讓學生自由發展或停滯不前。

2、德育內容系統化。

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階段性和差異性,特別是中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價值觀的成熟程度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因而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應富有針對性,形成系列化。具體説,青少年階段德育內容應形成循環,分成多層次來進行教育。

現階段開放區青少年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應以社會理想、集體主義、黨的革命傳統等為主,但內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時期主要強調學生的認識,並引導他們化為行動,解決“是什麼,怎麼做”問題,而青年階段則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兩個階段在具體環境中可分成多層次進行教育。這樣,環環緊扣,層次遞進,循環發展,形成一個有機的內容系列。

3、德育方法靈活多樣化。

為了解決青少年學生品德遊離現象,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學校德育的方法要靈活多樣。要把德育與教學,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教育與實踐鍛鍊結合起來,通過各種形式如主題班會、夏令營、演講、革命優良傳統和先進事蹟介紹、影視教育等,各種具體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導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實際的集體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在實踐的鍛鍊中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二)德育的宏觀建設

德育的宏觀建設是指把德育當作一個整體,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從宏觀的角度來探討學校德育的改革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變化昇華的過程,具有階段性和延續性。因此必須把中國小的德育看成一個整體、多個層次,在目標、內容、方法上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統籌安排。特別是國小向國中過渡的階段,必須注意銜接,避免成為“三不管”地帶,給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不良的影響。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學校、社會、家庭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因此學校德育必須加強橫向交流。首先必須加強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聯繫,增強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設一個適合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優化的校園文化環境。此外,還要加強校際間的交流,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吸收優秀的教育經驗,以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開放區社會條件的變化,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的變化,都給學生的價值觀以很大的影響,從而對學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學校德育必須針對社會、家庭施加的影響有所反饋,即進行調整改革,以協調社會、家庭與自身影響的統一,而不是關着校園保持已有的僵化模式。

因此,學校德育必須設立專門收集各方信息的部門,經常調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聯繫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找出影響學生思想變化的因素,同時也要進行德育工作成績的考核,為下一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