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班級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2W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班級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育環境,使中國小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台,大力開展日常校園文化活動。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建設好校園文化,創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約束力的區域性文化氛圍,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識和學校個性,通過它來影響和薰陶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然而,現實中我們學生從小接觸到的班級文化幾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給學生嚴重造成的審美疲勞,無法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核心理念,要求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因此培育個性化的班級精神,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既符合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2、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所學校的發展歸根結底是這所學校全面的發展,它既包括羣體的發展,也包括個體的發展。首先,單個班級的發展勢必促成全校的發展。其次,單個學生個體的成長,也最終促成學校的長足發展。

我校地處在深圳東海岸線上,創建於1940年,屬廣東省一級學校。新校園以省一級學校的標準建成,因而校園文化創建、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研究,對學校日後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建設性意義。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創建之路,先後開展了特色中隊、“星級班”創建活動和“星級少年”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改革的實踐,營造了獨特濃郁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一步步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目前,打造“書香校園”讀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班的“星級少年”評價園地、紅領巾角、圖書角和“紅領巾種植園”評選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以“一隊一品牌,隊隊有特色”為目標開展的特色中隊如“一張紙中隊”、“一滴水中隊”、“電池環保中隊”和“氣象觀測中隊”等活躍在校園裏。

但是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由於我校地處深圳龍崗區,當地農村城市化過程中農村轉居民的家庭和外來民工家庭比較多,因此學生家庭呈現出吃低保家庭多、離異單親家庭多、子女寄養家庭多等現象。學校無形之中就面臨着許多難題,而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學校承擔了許多“問題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這些學習、思想、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的學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現出來的不懂規矩、我行我素、無視教育等行為,具有很強的劣根性。我們透過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通過廣泛聽取意見與外出取經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為核心,通過班級文化的建設,營造和諧生動的育人環境”的培養目標,形成了“一隊一品牌,隊隊有特色”的校園氛圍。

因此,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研究,有利於創設一種班級生態文化,有利於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良好的班級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風建設,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健康、向上的風氣中接受持久而穩定的薰陶,最終共同成長。 

3、學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世界教育主題的直接反映。但是當前,我們一些學校還是隻抓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格培養。作為培養學生人格的一塊陣地——班級文化,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風裏,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信任、關係和諧,班級成員情緒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較強,呈現出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團結協作的歡樂氣氛,在這種氣氛裏,優秀的學生感到自豪,落後的學生奮起直追,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讚揚和保護,主體性得到充分弘揚;在專制型或防衞型的班風裏,成員之間互不信任,關係緊張,學生之間由此而產生的是煩悶、恐懼、厭惡的情感態度與彼此攻擊的行為模式,學生自信心、自尊感與上進心不強,個性得不到健康發展。因此,良好的個性班級文化能促進學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導致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不夠深入。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們提出了《個性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課題,以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實踐的層面積極探索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的本質內容,以及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構建新型的個性化班級管理模式,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張揚學生個性,創建一種充滿人情味的個性班級文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

(二)課題設計的理論依據

1、班級社會學理論

現代學校是以班級授課製為基本模式的。班級社會學將班級作為一個社會體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門科學,班級作為一個社會,它具有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個性化兩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斷言,班級作為一個教育基本單位,乃是給學生進行預期社會化教育。班級作為一個微型教育社會,是一個社會文化傳播媒體,是一個選擇、傳遞和聚合社會文化的文化實體。班級作為一個社會,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制度文化與素質文化、個體文化與羣體文化等。班級社會學理論是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可以使本課題研究有一個明確目標與範圍界限。

2、創新教育理論

現代社會發展呼喚一種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素質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等良好的道德品質,而班級集體正是培養學生們素質的重要途徑。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就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根本、為核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進素質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集體教育理論

學校班級集體是一種特殊的教育主體。集體具有促進學生同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班級文化是指作為班級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複合體。班級文化既是影響班級管理的環境因素,又是班級管理成果的物化標識。學生的品德、個性特徵、思想意識、知識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特徵。現代集體建設着眼於以學生髮展為本,讓班級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成為學生素質發展的舞台。

4、文化涵育原理

學生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薰陶,又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創造自我。集體正是通過文化影響學生個體的。個體也正是通過參與班級文化的創新,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通過班級文化環境、制度和各種文化活動的創新過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5、系統學習理論

系統論的觀點説明,一個系統如果是封閉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內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開放的,能夠和外界進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將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開放性越大,交換越多,則效果越好。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標假設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

2、班級文化:是指依託並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是精神(風氣、氛圍)、制度、關係和環境的綜合存在,是團體的每日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共有規劃。作為社會羣體的班級,它是所有成員或部分成員所共有的信息、價值觀、態度的總稱。簡單地説,班級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以班級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為主要特徵的羣體文化。

2、班級文化建設:指班級成員利用和創設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關係等來薰陶和培育集體成員創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響活動,它是班級成員在多種文化相互作用、發展過程中,創造一種比較穩定的有利於發展的文化過程。

3、個性化的班級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該校特定校園文化籠罩下某個班集體所形成的富有個性張力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班級文化不能脱離校園文化而存在,校園文化統攝着班級文化的發展。

4、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傳統的班級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它是指在新課程背景下,打破傳統的大而全的、幾十年不變的班級文化模式,以個性化的班風、學風、班級目標,個性化的班規、班歌、班名,個性化的班級活動為載體,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彰顯學生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創設自我教育環境,激活學生的潛能,啟動學生持久的教育內需,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修養和自主創新的精神的班級文化。

(二)課題的界定

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就是從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進行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研究。本課題將以現有的理論為指導,側重於實踐性的研究,即強調如何建設個性化的班級文化。

(三)目標假設

本課題主要研究如何開發和利用各種班級教育環境資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形成以“創”為中心的、建設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班級文化。

1、通過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校內自然物質環境和人文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規律。

3、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係並構建班級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和課題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全方位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已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成為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育人環境的一項重要課題。長期以來,班級集體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被忽視了,往往以知識傳承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價值取向,以單一、陳舊的接受式的學習模式為教育手段,教育內容脱離實際,缺乏感召力,使班級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現象,缺乏個性、缺乏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缺乏時代性與自主性。

(一)對班級文化的認識

馬克思的文化哲學理論認為,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等等。“實質上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終極關懷,包括人格、精神、道德準則等等。”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獨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

關於班級文化建設的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早已出現。美國版《班級的羣體化過程》在談到如何促進學生交流、如何解決學生衝突及如何形成班級合身的規範等方面作了詳細描述,並提出了改善各類氣氛的行動觀點;最終目標是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協作精神、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的班級精神文化,但對班級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卻很少涉及。

國內對班級文化的研究在課程改革以前,多體現在與學科相結合,比如在教室環境佈置上比較注重精緻與美觀,傳統的精神文化建設多以正面引導為主,注重榜樣的作用。這種做法均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目前,個性化班級文化與新課程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不過也多注重特色班級建設。

1、遼寧魏書生老師的班級自動化管理,開創造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先河。蘇州市教科所開展的《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提出的“在新課程時代的班級管理中,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集體本身可以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温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 

2、最近,一本來自一線教師原創的新書《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成長》成為了教育類的暢銷書。該書作者北京國小唐亮老師(北京市“紫禁杯”特等班主任)在書中對班級文化作了如下詮釋:以往我們強調班級管理,一味地對學生説教,往往作用不大。現在我們強調用文化育人,尋求一種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動上來。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的生命力所在。它與班級成績並不矛盾,班級文化培養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隨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績也必然會得到提升。

3、上海市北郊高級中學是較早開始全面建設班級文化的學校,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班級文化為主體的德育陶冶模式,具體表現為:以文化的創造性活動為中心,形成了各具個性與風格的班級文化、年級文化和學校文化。班級、學年、學校文化的差異必然體現不同的活動特點。從班級文化來講,班級文化是由班集體共同創造的體現本班個性風格的班風,班級文化決定了班組活動的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級活動又凸顯了班級文化的特徵,促進了班級文化的形成與創新。

4、寧波市鎮海學校開展的《新課程條件下創建個性化班級文化的探索》提出“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個性化管理制度的擬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級活動的開展,形成具有創造精神的班風,使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在和諧的班級生態中獲得充分發展。”

5、蘇州市教科所開展的《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提出的“在新課程時代的班級管理中,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集體本身可以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温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

(二)班級文化建設相關理論的研究

國家教委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陣地”,各級中國小要“積極開展創建優秀班集體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對集體的負責感、榮譽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樹立良好的班風,逐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場所,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營造健康、和諧、優雅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佈置。

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人的行為和環境之間存在着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決定的過程,環境影響決定了那些潛在行為傾向可成為實際的行為。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為有效的途徑。因此,建設一塊文化陣地,營造濃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圍,是發展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馬克思説:“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整潔、明亮、温馨的教室環境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freuid曾説:“我房子裏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説作為整體存在的環境它同樣能代表主體意識,以及影響身處其中的人的意識。班級文化環境也是如此。創造一個優美的班級環境,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培養感受美、欣賞美、鑑別美的能力,並以此自覺的維護美、創造美。從而在美的環境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的道德美。

班級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必須圍繞班集體的目標有意識地進行,使物質文化環境建設成為班集體目標達成的輔助手段。據調查,在有意識地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發動學生布置圖書角之前,學生較喜愛閲讀課外書的只有13%,非常喜愛閲讀課外書的只佔9.7%,而之後呢,這兩項分別達到了25%和63%,學生愛看課外書的習慣得到逐步的養成。

2、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原則,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受到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因而教育要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要善於選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導人的各種天賦能力的發展。現代教育學認為人的整體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環境影響和制約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水平。因而,我們要加強校園、班級文化建設,構建、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校內及班級人文環境與自然物質環境,挖掘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響,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進素質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現代教育正在由單純的學科教學向學科教學與人文薰陶相互滲透的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管理正在由過去的外顯的行政管理向內隱的文化驅動方向轉變。文化影響力的大小已成為一所學校、班級是否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標誌,是現代學校、班級管理的首要任務和最高境界。班級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是班級存在和發展的動力與成功的關鍵,對於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長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作為學校,作為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塑造”。“塑造”作為一種比喻的説法,當然沒有什麼大錯,但學生畢竟與泥團木塊不同,它們無法隨學校與教師的心願成為理想的“泥塑木雕”。因此,這樣的教育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又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也不利於教育作為上層建築以更好地發揮它在社會發展中能動作用。因此,“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個性化的班集體,培育班級創新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中,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認識到學生是活生生的成長中的人,是各不相同的獨特的人,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在班集體活動中使他們放射出個性化熠熠的光華,學生才能成為具有獨立個性的“人中人”。

1、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他着力提倡自由主義的教育。他認為中國舊教育束縛兒童個性,違反人的自然發展規律,而新教育應該是發展兒童個性,尊重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個性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特徵.只為他個人所具有。歌德説:“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情感上完全協調。”因此,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價值。世界的豐富多彩,人類的千姿百態也正源於此。

2、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個性的培養問題》中寫道:“學校作為擁有高度教養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體的多樣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議的,個性缺乏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議的。”由此可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它對於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以致學生的理想、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課標》強調:“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無個性即無人才”。有價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所言:“個性教育將個性教育是相對於劃一性教育而言,旨在培養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實施個性教育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學校教育應實施有利於學生個性潛能全面和諧發展的個性教育,成為21世紀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個性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4、沈黎明校長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曾經看過這樣兩幅連續的漫畫:一幅是‘進校’:學生的頭顱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橢圓形……每人神態各異,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畢業):所有學生的頭顱,都變成了滴溜溜的圓形。”

隨着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持續、和諧發展”等人本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由於教育培養的對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大寫的人。班級作為是學生彰顯個性、實現發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學生成長的一方沃土。他們參與班級建設的過程經歷、體驗感悟,將在生命發展的歷程中留下鮮明的痕跡。

5、全國“xx”“十五”已經開展對班集體建設理論的研究,是對班集體建設理論的昇華和發展。“個性化班級文化”的提出,是對班集體在學生素質發展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是對班級建設理論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是在“班級建設”、“班級文化”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綜上所述,文化是班級之根,是班級發展之源。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將給我們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論基礎,我們將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在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班級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微觀環境。新課程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事實證明,班級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

1、理論價值

本課題旨在形成班級個性化創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創新教育為載體,突破了以往的傳統的班集體管理模式;同時在創建個性化班集體的同時,把班級創新文化有機地融入集體中,使兩者有機地融入並以案例的方式呈現,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現過。

個性化的班級文化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喚醒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每個班集體化都應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班集中的每個人是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以學生髮展為本,同羣體互動,才能使創造教育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設中,圍繞教師、家長、學生、班級資源、網絡技術、班級文化主題中的某一項進行班級建設,凸顯個性。

2、實踐價值

本課題能夠使教師通過案例的方式,運用一定的方法、途徑培養個性化的班集體,同時有效地把評價體系融入其中,使班級建設呈現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立體的效果,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此外,課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參與課題的都是一線教師,他們有着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敏鋭的觀察力,在當今德育的大環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四、課題研究目標、內容與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目標

1、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探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探索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的本質內容,探索班級工作創新實踐活動的新途徑,自下而上的推動我校班級集體建設,建成一個個有創新力、有凝聚力、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班級集體,進而推進文化校園的形成。

3、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塑造學生的主體性文化人格。充分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文化活動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會合作、會創造,健康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4、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過程,提升班主任班級集體建設的創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班級文化的現狀研究。重點探究當前班級文化存在的問題。

2、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模式研究。

(1)個性化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研究

(2)個性化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研究

(3)個性化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研究

3、探究個性化班級文化的內涵、特徵、類型。探尋班級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徵以及班級文化的不同類型。

4、分析影響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因素。探尋大眾文化、教育文化、教師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影響,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探求建立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目標、塑造班級精神、控制影響學生行為的“潛規則”、創造具有普遍滿足感的文化氛圍、創造合理的班級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具體操作模式。 

(三)課題解決的主要問題

1、如何創建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特徵、類型,探究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規律。

3、如何通過對個性化班級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係的研究,構建班級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過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班級個性化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課題的預期創新點

1、本課題是結合本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而展開的,以促進本校教師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的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本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積累班級文化建設經驗為目的的行動研究,是屬於實踐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過程中,本課題講求針對性,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個性化;講求全面性,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自能化。

3、課題所形成的經驗或成果將涵蓋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將為今後班級文化建設在實際操作層面提供較為系統而全面的方法與模式,將有效地促進班級文化個性化的建設。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為主,綜合運用調查法、文獻法、個案法、經驗總結法等,以一定的主題為核心,分層進行研究與調查,及時總結、及時反思、及時矯正、完善提高。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個性化班級文化”的分析與研究,結合新課程新理念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開展實踐研究,並在實施計劃中不斷改進研究工作。

2、調查法。通過調查班級文化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在計劃實施的再調查,又為後續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實具體的材料,便於評估研究成果。

3、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資料,摸索新課程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係,並恰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及具體安排:

1、準備與反思階段(XX年3月—4月)

主要是學習有關理論,成立課題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申報工作,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起草“課題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2、調查研究階段(XX年4--6月)

組織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對班級文化進行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3、深化研究階段(XX年7月—XX年8月)

根據第一、二階段的研究和探討,結合我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改良方案,付諸實踐以驗證,並在其它班級擴大實驗範圍,課題組每月召開一次分析會,每學期寫一次階段性研究報告。

4、總結與推廣階段(XX年9月--10月)

根據第三階段的實驗結果,創立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模式,並使實驗推進至全校,對行之有效的模式進行定格推廣。

5、結題與驗收階段:(XX年11月--12月)

在繼續進行實驗的同時,總結實驗成果,以論文彙編、總結、個案分析、實驗報告或論著等形式公佈實驗成果,並組織專家鑑定。

七、課題研究對象的選擇

對實驗班級不作特殊的選擇,以增強實驗的可借鑑性、可模仿性和説服力。(選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教科研工作經驗,且年富力強、富有工作熱情的老師擔當實驗教師。)

八、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課題組由温校長親自主持,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周金宏副校長具體負責實施,成立課題組,具體組成如下:

組 長:温逸洪(校長)

副組長:魏國勇(科研處)

組 員:黃靜宜、魏國勇、鄭凜佳、張 玲

(二)制度保障。課題組有較健全的科研製度,將參與活動情況和科研成果納入課題組成員的年度考核。

(三)師資保障。課題研究隊伍年富力強,既有較豐富的科研經驗,又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活力。

(四)理論保障。課題組聘請市、區專家為課題的專業引領團隊,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

(五)經費保障。學校劃出一定的資金作為課題組專項研究經費。

九、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建成文化氣息濃郁、個性特徵鮮明的班級集體。探索出班級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設成一個個具有積極向上獨特精神風貌的班級,營造具有創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濃厚的校園文化。

2、塑造具有主體性文化人格的學生。在班集體中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在各種文化手段、文化活動中,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會合作、會創造,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身心素質。

3、提升班主任班級集體建設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養班主任班級建設的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專業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隊伍。

4、形成相應的文字、圖片、音像集。

(1)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的調查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班級文化建設案例集(主題班隊活動方案和班級個性化佈置方案等)。

(3)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活動音像集。 

十、主要參考書目

1、《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劉儒德等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面對專家聽講座》 高洪主編 新華出版社

3、《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張萬祥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到中國小去研究教育》 陳桂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國小班級文化建設》 戴聯榮、薛曉陽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班級社會學概論》 吳立德 四川大學出版社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學》 李健民 學苑出版社

8、《班主任100個怎麼辦?》 楊玉厚 知識出版社

9、《教育社會學》 魯 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班級管理科學與藝術》 丁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