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大綱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山峽變平原

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大綱

平疇千頃田—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位於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藉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乾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於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鑑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

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託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藉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餘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幹支柱,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託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羣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後投資150餘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國小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並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於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採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採,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XX年已無煤可採,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後塵”。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説:“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後靠什麼?”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裏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為改善落後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築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為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為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遊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為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佔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儘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為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閒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為遊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後的休閒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為據點,開通旅遊線路一條,讓遊客在休閒之際尚可巡遊觀光。此工程計劃XX年籌建,XX年完工,總投資XX餘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後,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為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溝底村的幹部羣眾提前介入,及早動手,於XX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後,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儘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鉅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為此,溝底村發出集資創業的號召。全村羣眾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資122萬元,同時集體籌資76萬元,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剷車、汽車以及空壓機等大型機械六部,首先使填溝造地工程如期進入實戰階段。

XX年4月,填溝造地骨幹工程啟動運轉。樊水溝上下,機聲隆隆,車水馬龍,艱苦奮戰,熱火朝天。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冰雪嚴冬,人歇機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溝被一截截淹沒填起,平疇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溝”塘壩工程通過投標承包,按照圖紙設計開始上馬。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

三、眾志成城

“好夢初圓”

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奮戰,溝底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好夢初園”,八大工程初現端倪。

填溝造地工程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骨幹項目,工程之大,曠古未有,為此,他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投入進行建設。到目前為止,已動用土石55萬方,投資370餘萬元,在樊水溝造出土地160餘畝;同時,在XX年春季全部進行了培熟,並分別種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塊北國“平原”展現在溝底羣眾面前。他們按照計劃,再戰今年一冬,使樊水溝下段80畝大田如期實現。

塘壩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壩高23米,壩長120米,壩頂寬5米,工程總量1.38萬立方。

這項工程,不僅為農業產業實現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其壩基為將來開通旅遊線路打下了基礎,同時為“老母掌”發展旅遊業打開了交通大門。

經濟林與生態林工程歷經一年時間,已建成林業生產基地1030畝。其中,退耕還林430畝,植造“晉龍”一號、二號核桃優良品種34000株,佔應退耕770畝的近60%,XX年底將全面完成退耕任務。水土生態涵養林已建成600畝,佔計劃1500畝的40%,植造側柏10萬株。

排洪渠工程現已完成300餘米,佔工程總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長160米,淨高4.2米,寬4米,工程總量6000餘方,現已基本貫通。

田間道路工程是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為此,該村經過去冬今春的建設,投資4.7萬餘元,建成交叉成網的田間道路13條,總長5公里,使昔日的羊腸小道變成車輛馳行的寬闊大道。

旅遊休閒度假村工程目前已與沁水縣鄭村鄉王街村初步達成聯合開發的意向(因“老母掌”屬王街村轄境),並以皇城相府旅遊景點為軸心,與周邊史山、郭峪、大橋等村聯合發展旅遊產業,以此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基地。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

四、幾點借鑑

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託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後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併為此提供了成功範例,值得借鑑。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為,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為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幹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借鑑。當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實際,不可能照搬溝底的模式去發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續發展之路卻是永恆的。

第三,危而思進,艱苦創業,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前進動力。他們在富裕起來之後,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敏鋭地審視到失去煤炭資源後的嚴重危機,從而積極應對、大膽作為。填溝造田就是一項積極應對危機的成功實踐。它利在當今,造福後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疇數十公頃的高效農田,無論在溝底,還是在陽城全縣,絕無僅有。我們深信,規劃全面實現後,溝底村必將是一個“山上山下一片綠,北國水鄉賽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溝底村的這一有效作為贏得了民心,凝聚了黨心。工程開始之初,雖然在少數村民中存在着疑慮,但隨着工程建設的突飛猛進,特別是偌大一塊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之後,溝底的羣眾振奮起來了,紛紛自覺投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同時,不少村民還主動提出再集資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辦香園溝煤礦行停產關閉的一段時間裏,溝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後,尤其是當羣眾看到廣闊的前景後,思想煥發,一心創業,使全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