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精選17篇)

欄目: 中秋節端午節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14W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精選17篇)

大家好!

我念一首兒歌給大家聽,聽完以後,我要問一個小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裡說的是什麼節日嗎?對,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一天,吃粽子,嘗鹹蛋,劃龍船,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今年的端午節是5月28日,本星期四。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紛紛划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裡,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2

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就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紛紛划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裡,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裡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著龍舟,把粽子和雞蛋扔進河裡,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粽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裡面有很多種餡料。吃粽子的習俗已經廣為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吃過哪些粽子餡?你做過粽子嗎?知道粽子怎麼包嗎?是的,最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粽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一包粽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群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粽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有龍舟比賽。

我從我母親那裡聽說在她的家鄉有很多活動來紀念端午節。例如,清晨用艾葉、艾草、冬瓜插在門上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粽子等。喜氣洋洋的。總之,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大的民間節日。

在端午節之前是中國的兒童節日,每年人們將五顏六色的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後一個雨天,人們會把球扔球到下雨的地方,傳說每年將人帶來好運。

我國曆來重視傳統節日。近年來,端午節作為法定節日,全國人民慶祝的傳統節日。

在這裡,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4

星期五下午,回到家裡,飯已經煮好了。我們一家人吃完晚飯,就開啟電視。我拿起遙控器,剛想調到動畫片,我爸爸一把搶過遙控器,說:“兒子,你都五年級了,不要老是看那些打打殺殺的動畫片了,看點有意義的吧!”我極不情願地說:“好吧!”。原來,爸爸要看賽龍舟呀!

只見那些龍舟像一條條龍飛鳳舞的神龍在江中游。比賽規則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龍船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分別有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真是壯觀啊!

每艘龍船船長大約為20—30米,船上約30名水手。都是些身強體壯、力大如牛的人,他們一起划槳,同心協力、不言不語、竭盡全力的在奮勇前行!只見你追我趕,此起彼伏,真是競爭激烈、扣人心絃啊!各隊的拉拉隊,也在臺下較起勁來,加油聲連綿不斷,有人還打起響指呢!我暗暗的向那些賽龍舟的人舉起大拇指,心想:“你們真棒!”

最終紅色的龍船在衝刺階段終於奪取了冠軍。太好了!真是如我所願,“紅龍”我真為你們感到驕傲。我也情不自禁在心裡鼓勵哪些失敗的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贏,我為你們鼓氣、加油!”

看完比賽,我上網瞭解了關於“賽龍舟”的傳統文化:

原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年朋友們:

大家好!

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進慶祝端午節文藝活動。

首先我代表特_鎮向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前來參加活動的來賓、老年朋友們致以節日的問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詩人節等。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傳統節日還有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這些都是我們的節日。

它凝聚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部分,是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

端午節作為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為代表的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節日。

明天就是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了,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這個傳統佳節——端午節,文化社群積極響應,廣泛開展慶端午節文藝活動,緊緊圍繞“迎端午、送溫情”這樣一個主題,組織轄區內各單位共同過組織生活,共同關愛老年朋友們。

引導大家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加深居民、各單位之間的感情,增加愛國情感,提高科學意識,共樹文明新風,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希望社群與駐區共建單位利用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佳節,積極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努力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時,要將熱鬧過節與科學過節、文明過節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群眾性文體活動,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社群等群眾性文明建立活動,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形象。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閤家幸福!祝大賽圓滿成功。

謝謝!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又是一年端午節。超市的櫃檯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粽子,令我垂涎欲滴。於是,試著想回家親自動手包回粽子。

家人從菜市場買回一包竹葉,我立即著手處理,先將它放進瓷盆裡用清水漂洗浸泡,備好待用。又從米袋倒出用來包粽子的糯米,同樣進行了清洗浸泡過濾。女兒從冰箱裡拿來事先儲備的豆沙,又將花生米輾成粉末與肉鬆攪和成餡料。這是女兒的奇思妙想。望著就緒的糯米和餡料,挽起袖子我包粽子的行動開始了。

拿出兩片竹葉折成錐形的小“漏斗”,舀上一勺糯米放進鬥裡墊底,填上豆沙花生粉末和肉鬆攪成的餡料,然後用左手大拇指輕輕一壓,再用糯米覆蓋摁緊。接下來左右翻轉,一個嚴嚴實實的米粽包好了,最後用線索將它紮緊,稜角分明結實的粽子做成了。

女兒站在其旁,看著包粽子是件容易的事,嚷著要動手。拿好葉片學著大人的模樣,照著剛才我包的方法做了起來。這時,她折出的錐形鬥出現裂縫,填進的米粒稀稀落落地直往下掉。我對她說:“包粽子看視容易,包的時候有難度,更有包紮的技巧。”說完我手把手地教她。我的一招一式,她的裝模作樣。由於餡料少漏斗不夠嚴實,包出的粽子鬆鬆垮垮沒有稜角,用線索一紮全散架了。看著包的粽子散了架,滿臉的不爽,站在身旁說:“我不包了!”

沒有她的干擾,準備好的那點糯米和餡料,很快在盆裡見了底。

“這些包好的粽子先要放進鍋中煮上半小時,粽子吃起來才更有嚼頭。”家人說。

女兒按耐不住地在廚房和客廳間走動,終於等到粽子出鍋了。吐著滿身熱氣的粽子,香味更濃。逗留在廚房的竹葉香,飄進客廳溢滿屋子。女兒目不轉睛地盯著煮熟的粽子,不停地吞嚥口水,顯出孩子特有的饞相。急忙端過小碗裝上,迫不急待地剝開粽葉。

她手忙嘴呼著粽子,接著吃了起來:“哇噻,真好吃!粽子還帶淡淡的竹葉香。”煮熟的粽子色澤誘人,特別是這奇思妙想的餡料,吐出肉鬆的香氣誘人。女兒那般吃的饞相,坐在一旁的奶奶提醒說:“慢慢吃,盤子裡還有。”吃完粽子,她又衝著我叫嚷:“老爸,再給我來一個。”然後,感慨地背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家人欣慰地笑了。

粽子是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因為他不滿帝王淪喪國土,憤然跳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常常思念他。後人每到五月初五,自發用竹筒裝上食物投進江中;相傳長沙有位叫區回的人,白日夢見屈原顯靈,說祭祀的食物被蛟龍竊走,並要他轉告鄉鄰,以後投物再裹上蓼葉,綁上五色線,蛟龍看見會害怕不敢再吃。區回把這奇遇告訴了鄉鄰,人們就按屈原的吩咐做粽子。神奇的傳說告訴我們,粽子是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惹人喜愛的菱形粽子,不僅有顏色和滋味,更是對古代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7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我懷想,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動地情。我彷彿看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抱著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湖面上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百舸爭遊,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想起20xx年曾經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傳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訊息,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粽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家提出申請,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還有人說:“我們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陽等傳統節日本來就在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大舉進攻下漸顯頹勢,如果連端午節今後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對祖宗啊。”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韓國保護端午祭的經過至少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由端午節想到屈原,想到了端午之爭,想到保護民族文化關鍵在於教化。這些就是我今天站在國旗下的感悟。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到了,我們班開展了“話說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給大家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我負責查詢端午節的習俗。通過我與同學們的努力,我們都受益無窮。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我知道了端午節為什麼要佩戴香囊。原來是因為那時蚊蟲多,容易被叮咬,而香囊發出的香味能驅趕蚊蟲。在古代傳說有辟邪的作用。我還知道了端午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他人霸佔,最後投江而死。通過了這次活動,我收穫了不少東西,我知道了查詢資料的方法有很多:檢視書籍、問老師等等。通過這次活動,我也體會深深:生活中的祕密有很多,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用心去解決。我們一定能體會到探索奧祕的樂趣。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9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思是“開始”和“開始”。第五天可以叫第五天。在一些地方,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季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包括: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和紀念曹娥;根據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表,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比屈原更早。但是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在提倡養才賦民,富國強兵,主張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貪財離職,被流放。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京都、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捨不得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鉅作《懷沙》後,投身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湧向汨羅江祭奠屈原。漁民們划著船,在河上來回捕魚。一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裡,說如果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醫生了。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河裡,說如果龍水獸喝醉了暈倒,他就不會傷害屈醫生。後來,由於擔心飯糰會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大米,並在大米周圍包裹彩色絲綢以發展成今天的棕色種子的想法。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薰蒼朮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吊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飲雄黃酒,則說是抑惡。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之外,端午節期間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吃黃鱔,吃麵,吃粉絲,吃茶蛋。在江西南昌,端午會煮茶葉蛋和鹽水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漆成紅色,裝在彩色網袋裡,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意味著祝他們好運和安全。吃蛋糕,吃炸堆之類的。我最喜歡吃粽子。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粽子的大小不一,有甜的也有鹹的。大的有兩三斤的巨型餃子,小的有不到兩寸長的小巧玲瓏的甜餃子。我吃過四川樂山做的肉餃子。黃澄澄的糯米里塞滿了鹹肉,肥而不膩。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味道悠長。最值錢的是價格低,每個重八兩,才兩塊五毛。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儲存民族傳統,中國把5月5日列為法定假日。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能夠站在國旗下為大家帶來關於端午節的演講,希望大家能夠繼承和弘揚端午節的優良傳統。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最後在這裡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1

端午節,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等。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在這一天,我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可是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那就讓我來給你講講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古代屈原為楚國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為想盡快把屈原打撈上來,人民爭先恐後地划船尋找(後來形成了划龍舟);因為怕江裡的魚餓了會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米團餵魚,逐漸就發展成為了粽子。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

可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一是為了填飽我們的肚子,二是為了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放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我在端午節的時候就很快樂。記得上一次端午節的時候,我吃了好多粽子,雖然已經吃飽了,但是我還是沒有停下來,到最後,我硬撐著把每一個味道的粽子都吃了一遍,我撐得都站不起來了,可是,我必須起來,因為我吃得太多了,必須起來活動一下,於是我猛地一站,終於站了起來,想走兩步,剛邁開腿,由於重心不穩,我一下趴在了地上,全家人都笑了起來,我也笑了起來,因為我給家人帶來了快樂,儘管摔得很痛,但是心裡卻很開心,這不就是痛並快樂著嗎?

端午節,一個快樂的節日,一個充滿著歡笑的節日,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2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裡為大家帶來關於端午的演講。

端午節,現在的已經作為我國法定假期了,這充分證明我們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重視度增強了許多。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訊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訊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於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4

艾葉飄香的時節,端午節又從歲月深處向我們走來,承載著對憂憤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裹挾著吃粽子、划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這些民俗。對端午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童年時媽媽親手包的粽子的香甜、和小夥伴撞蛋的樂趣、手腕繫上五彩絲線的欣喜,還有觀看龍舟競渡的激動,端午節通過這些有血有肉、具體可感的細節留在我們的記憶裡,讓我們從這些細節中品味它們所昭示的文化和精神。

端午節與自然的節律密切相關,帶有季節的特性。農曆五月,季節已進入夏天,蘆葦葉長寬了,可以用來包粽子吃;天氣溫暖,江湖裡的水濺在身上,人們也不會感到涼,於是可以舉行龍舟賽了。這個時節,各種昆蟲進入活躍期,蛇蠍之類的五毒都出動了,人們在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葉,喝雄黃酒,用於驅蟲和防病。端午節凝聚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人們對端午節的記憶往往與童年、與鄉土、與親情聯絡在一起。到了端午的時候,大人們忙碌起來,包粽子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溫馨的圖景,粽子裡糅進了親人的體溫和關愛,長大以後回味起來留戀不已。這是別有韻味的端午的味道,吃粽子吃出一種情思,一種對老人的懷念。端午節給孩子繫上五彩的絲線為孩子消災防毒,美麗的五彩線閃著愛的光芒,帶給孩子繽紛的色彩和美好的憧憬。端午節賽龍舟,是力與美的展示,也留在人們對故鄉的懷念中。端午節不是空洞的名稱,端午節滲透濃濃的情意,帶給我們溫暖的記憶。

現代人生活越來越便捷和簡化,粽子可以從超市買來,少了親人親手包的那種溫馨的味道,香囊和五彩絲線往往就被忽略掉,孩子眼中的端午節越來越淡化。端午節似乎只留下一個簡單的符號。

但端午節留在我們的民族記憶裡,大到愛國,小到愛家,這是端午節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帶給我們歡樂,帶給我們深思,是維繫我們民族凝聚力量的源泉之一。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吧。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5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人們要把粽子紛紛投進河裡,讓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屍體,而去吃粽子。說起粽子,我那時還小,不會包,婆婆一邊包粽子,一邊對我說:“先取一片寬大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然後再把圓錐的裡面裝上糯米,把上部的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開口為止,順著三角的邊將所有粽葉都摺好,用線將粽子捆綁結實,放到鍋裡一煮,這樣,粽子就包好啦!”,我按婆婆說的包粽子,呀!真的包出一個三角型的粽子了!吃著甜甜的粽子,心裡高興極了。

端午節不光可以吃粽子,還有其它的活動。如在門上掛艾草,塗雄黃……我們家通常包粽子的是我和我婆婆,我的婆婆可厲害了,包的粽子一會是方的,一會是三角形的,一會又是圓的,真有意思!我們一家人吃著粽子,高興極了。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20__年的6月某日,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ji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某某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裡,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習俗的故事演講稿 篇17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粽葉香飄端午,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這是一個紀念中國詩人和愛國者屈原的節日。屈原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大國在環顧四周的情況下,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仍然墨守成規,沒有改革的野心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裡,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