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好習慣好人生演講稿大綱

欄目: 人生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6.32K

一、適應環境。

好習慣好人生演講稿大綱

國中到高中,是個大的臺階,這一次月考,最困惑不過的,首先是那些國中學習尖子而這次成績不佳的同學。如果要找原因的話,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是對高中學習生活的適應。換句話說,這次成績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是高中生活適應程度的差異。

從國中到高中,首先面臨的是兩個轉變:一是角色轉變。當你一進高中,不論你是否意識到,你已經是一個家庭、社會範圍的中心。當你從一萬五名國中畢業生中走出來時,肩上立刻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和責任,那就是必須考大學,必須考好大學。但是我們錄取的新生和周圍所有縣市高中相比,分數線都低幾十分。家庭和社會的期望是相同的,三年後的競技水平是一樣的,要立於不敗、後來居上,我們的光陰更迫,壓力更大。這就要求必須儘快完成“樹立遠大理想,考入理想大學,三年成才,不留後路”的心理角色定位。一方面學校要求很嚴,一方面自己有升學後放鬆一下的意識,這種角色錯位實在是高一最可怕的敵人。二是方法的轉變。參加過會考,尤其是取得較好入學成績的同學,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高中照貓畫虎就行了。殊不知,國中複習迎考的那些方法,不僅不適應將來社會對人才的素質需求,連大學聯考、進行高中課程的學習都可能很困難。因為那些所謂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老師包辦的方法,是一種讀死書的方法,是一種以接受為特徵的方法。因而,通過這次期考、反思進而尋求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自學,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二、培養良好的個性習慣。

“良好的個性習慣是成才的決定性因素”,這句話,同學們已耳熟能祥。按這句話,可把同學們分成三類:一是信奉它,這已經創造出許多成功者,如杜巨集偉、王豔君、姚燦等;二是不以為然,相信智力。但據報載,一位資深教育家經長期調查發現,約有三成高智商的學生是差生。在西安市某一高中班內,成績最差的學生智商是120。他發現,幾乎從未有過因智力因素而影響到學習的例證。事實上,世界上公認的天才兒童的定義是:“智商中等以上,加上刻苦學習,頑強拚博,具有創新能力者”。可見,智力只是有些人用來自暴自棄的一個理由。三是半信半疑,由於看不到身邊的榜樣,所以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學校要求教室課間不說話,有用嗎?北京市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的班,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無一人說話,他的班僅北大清華就升入55%;山東牟平一中,兩千多人住宿,沒有一個管理人員,被子從來疊得有稜有角,整整齊齊,物品乾乾淨淨,升學率僅本科佔98%;河北衡水中學,單是門崗就對學生有如下要求:不準讓家長送飯及一切水果零食;不準送衣物被褥;不準送藥。其升學率100%,一千人大學聯考僅重點677人,一半還多。有沒有個體的例子呢?差生張春風,從班內46名考入北大,自己營造了一種境界,“埋頭、素服、三緘口”。因此,個性習慣與成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所差的只是你是去努力做到了,還是讓別人看著做到了,還是別人看著也做不到。

人生不發返程車票。高一入校時,全體同學曾在辦公樓前舉行過一個開學典禮,那是一個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三年後,在同一個地點,同樣一個早晨,還會再開一個同樣隆重的典禮大會,叫畢業典禮。每年的畢業典禮上,都會有一些學生潸然淚下,是依戀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的情誼?是為自己三年的成績所感動?有沒有追悔的淚水?我想是有的。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應該清楚:“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自己不願倒下去,就沒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打倒”(保爾)。三年後追悔了,後悔什麼?自己打倒了自己,那些平時不起眼的習慣、細節打倒了自己。據生物學家研究,原始森林裡有許多數百年樹齡的大樹轟然倒下,並不是因為狂風暴雨、電閃雷劈,而是由於一種比半個指甲還小的一種小甲蟲的啃齧。

今天你可能就大聲在教室裡說了一句話,但它已在潛意識裡強化了你亂說話的動機,(不利於己),同時你至少破壞了一個同學的環境,他可能正在思考某一問題,或者正在調節心理,你的話讓他感到了環境的不和諧,造成他浮躁的心態,(不利於人),第三個人會因你大聲說話的誘惑,也大聲說話,又造成了你心態的浮躁,(再害己)。此所謂惡習的傳染性與互動性。損壞的是整體環境,受害的是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這樣的集體只能是在低水平上的競爭。同樣,如果每人都養成了良好的個性習慣,相互感染之下,一個優秀的集體就誕生了,集體的每個成員都會因水漲船高而得到空前的成功。

那麼如何培養良好的個性習慣呢?富蘭克林是世界公認的偉人,發明了避雷針,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集作家、畫家、哲學家、科學家於一身。在他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的成就,他完整地敘述了自己年輕時進行過的一場特殊修煉,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就與幸福,都受益於此。年輕時的富蘭克林和你們一樣渴望成功,經過研究,他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完善的人格,經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包括13個原則: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進一步發現,僅知道這些還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經過刻苦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書上的。於是,他認真地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因為他知道,一段時間只能專注於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於是第一星期只專注於“節制”,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制,並在本子上做記號。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制,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嚐到了甜頭,第二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進行復習鞏固。第三星期盯住第三項。13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後來,他又怕不鞏固,又進行了3 個13星期的輪迴修煉。一年後,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些習慣已溶入了他的血液、靈魂、每一個細胞。試想,他能不成功麼?

美國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也如此,不同之處在於,好習慣須著意培養,壞習慣則是不知不覺中養成。三年是否改寫人生,歸根到底取決於你的個性習慣。

三.學會做人。

“先成人後成才”是校訓,“做人的水平決定學業的水平”是它的註解。學會做人,核心有兩點:一是學會吃苦,或說學會享受磨難,二是學會共處。

人的一生註定是要吃些苦的,不然,五味人生,何以豐滿?在年輕時吃點苦,實在是無與倫比的一筆財富,所以有一句話在日本學生中很流行:“趁著青春去吃苦”。可惜許多同學不懂這個道理。不怕吃苦,苦一陣子;怕

西安翻譯學院是一所民辦大學,每年招生一萬人,學校實行嚴格的三重封閉式管理,即:一週中只有週末才準走出學校大門;上課期間封閉所有生活區;男女生活區分開管理,禁止互串;更不準抽菸、喝酒、打架等。一開始,學生不懂事,半夜裡高唱《國際歌》,呼喊“要人權要自由”。丁院長專門做報告:“學生的人權是什麼?豐富知識、提高素質是最大的人權,如果學校管理不力,平平淡淡進來,平平淡淡出去,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或侵犯人權”。結果呢?幾年來該院學生98%不到畢業就被用人單位訂購一空,20%出國。96年新加坡以月薪7000元在中國聘員,幾經周折後,只從西譯聘了30人;今年3月四川邁普資料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年薪5萬元向全國招了17人,僅西譯就佔6名;國家文化網站是一個巨大而蜚聲世界的國家級網站,它的初創者10人中就有西譯畢業生5名;23個國家駐華大使聯合到學院考察,稱之為“中國的哈佛”;《內參》披露:國家權威部門對南方三資企業中大學畢業生工作能力的專項調查結果,西譯畢業生排名第一。為什麼這些落榜生經過西譯修煉就成了搶手貨?用人單位眾口一詞:一是能吃苦,二是綜合能力強,三是外語水平高。”吃苦”赫然是第一位。一位年薪數十萬元的畢業生說:沒有西譯那個“煉獄”,哪有我今天展示才華的“天堂”?我校這幾年成績喜人,也是嚴管的結果,同學們到這裡來,都想學有所成,希望能從西譯的事例中受些啟發,學會吃苦,學會享受磨難,這是成功的第一級臺階。

因為能吃苦,所以能耐得住寂寞,能擋得住誘惑;因為能吃苦,所以有平和的心態,入得做學問境界;因為能吃苦,所以能用意志養成好的習慣,根除不良惡習。在看到別人的成功時,更要看到背後的心血和汗水,看到成功者過人的自控力和毅力。且不說那些個名人——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XX年,就連張春風、杜巨集偉不都以

“玩命地學”來概括他們的北大之路麼?沒有吃苦的準備,不會吃苦,永遠只能是成功的羨慕者。”梅花香自苦寒來”,決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詩,每位同學都要從”看似容易卻艱辛”的事例中悟自己之路。

再說學會共處。這其實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奮發向上的高一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和諧的,彼此推動著加速發展。學會包容,學會諒解,學會感激,學會合作是其真諦。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上帝:天堂和地獄究竟有什麼不同?上帝便帶他來到地獄門前,裡面的人正在吃飯,每個人的勺把都很長,他們盡力往自己口裡送,卻怎麼也吃不到,面對美味佳餚,餓得面黃飢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帶這人來到天堂,裡面的人也用長把勺吃飯,不同的是,他們都把自己勺裡的飯往別人口裡送,個個神情歡悅。上帝說:天堂和地獄其實就這一點區別。“我為人人”在前,“人人為我”在後,這是優秀班集體的基本特徵,這樣的集體必定沒有磨擦,只有競爭,沒有分力,只有合力,最後共同進步,水漲船高,人人成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完善的集體造就完善的個人”。

請記住:觀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真誠地期望高一的每位同學,砌好人生的第一級臺階。

在高一期中表彰會上的講話

這次期會考試,是對這半學期來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對每個同學這半學期來適應高中生活程度的檢閱,更是對同學們品德、紀律、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檢測。把考試後這個機會利用好,把走過的路好好回顧一下,展望一下面前的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中三年,在挑戰大學聯考的征途上,往往把高一年級稱做基礎。“高一第一學期萬分重要”,重要在哪?基礎不穩,談何發展?這個基礎又指什麼?良好的品德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此,如果說這次考試成績存在差別的話,根本的差別在於是否初步具備了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

到一中來學習,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學校的教育方向很明確,就是要把你們當作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未來的文學巨匠、未來的各行各業的精英來培養的。一中的土地上,不培養下崗工人,不培養做小買賣、拉車的。從學校目前的發展速度和高校招生的規模來看,你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步入各級各類大學深造。升學的夢並不遙遠。但是,上了一中並不是乘上了高校的直通車,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寫滿的是兩個字:“奮鬥”,甚至是“苦鬥”。

不可否認,在高一學生中有兩種危險思想。一是終於拼上了一中,真累,歇一歇再說。二是大學聯考離我還遠著呢,“有花堪折直須折”,悠閒兩天再說。他不知道,大學聯考的競爭並不是到高三才開始的,而是從入校報到的那一天:第一節晚自習、第一節課、第一次作業、第一次與同學相處------從那時起,就有了優劣,就有了勝負。今年的複習班在97年入校時,面向全縣招了150名保送生,成績最好的應屆生。今年他們參加大學聯考,不過省專線者,竟達到46人,而今年我校僅過重點線就達100人,省專線340人。多大的反差啊。這46名同學智力差嗎?基礎差嗎?只是到大學聯考前才差的嗎?都不是。也就是今天一次作業了草,明天一節課沒好好聽講,後天有一個問題稀裡糊塗過去了------就這麼一點一點的小事,就是這些在他看來的無關緊要,使得他在某一個早晨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什麼時候已被別人遠遠地拋在了後邊,更可怕是,這段距離在高三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趕上。如果說“積小勝為大勝”是學習上的經驗,那麼,“積小惡成大惡”則是不忍卒讀的教訓。

學校迫切期望:高一的同學能儘快在思想上、心理上成熟起來。一個成熟的高中生應該是這樣的: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能力;有富有個性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有著頑強的吃苦精神和非凡的自控能力。學校對同學們的要求是:重德求真,苦學成才。

一個時期以來,經常有些同學認為,到一中三年,只要我考上大學就行。“以成績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哪怕不擇手段,“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缺乏一點對同學的關愛,少一些對集體的奉獻。穿件流行時裝,說一句髒話,扔一片廢紙------算不了什麼,以致於形成個別同學是非觀念模糊,自私自利嚴重,缺乏合作意識,“各人自掃門前雪”,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激,甚至損人利己還洋洋自得,更不理解:“要使我的存在而使別人更幸福”為何物。應該說,這樣的同學眼光太短淺了,他只看到了大學的校門,沒有看到大門的後面,沒有看到八年以後,十年以後,十五年以後。懷揣一紙文憑走天下的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現今世界範圍內對人才選聘的首選條件是:工作態度和合作意識。縱觀歷史上,能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所承認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追求“德行合一”的實踐者和典範。許多年之前,愛因斯坦曾精闢地論述過學校生活德與才的關係,他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時,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成為一個專家,但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象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德乃智之本,德乃智之源。品德上的小事往往演繹出人生命運的大事,如大家熟悉的“廢紙的故事”,“洗馬桶的大臣”等。給老師問個好是個小事,高震東先生執教的臺灣忠信高中,學生7米之外就必須給老師行禮。學生連暑寒假作業都沒有,卻沒有一個考不上大學。臺灣的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往往註明:只招忠信畢業生。為什麼?就“行禮”這一條,就足以使他的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進退自如。說一句話是小事,北京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的班,除了老師上課和班長偶然講些事,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人說一句話,他的班55%的學生考入北大清華。一個被子疊不整齊也是小事,山東省牟平一中所有學生宿舍的被子疊得四四方方,有角有稜,而且兩千多人沒有一個宿舍管理人員,他們的升學率,僅過本科線就高達98.9%。這就是德對智的促進。一篇文章中談到小事與成功的關係,寫得很好:“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裡的一顆沙粒。沙粒雖小,但小小的沙粒往往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人生的路難免會遇到高山險阻,更多的是路上這樣那樣的沙粒,它可能給你設下難以想像的障礙。在人生旅途中艱難跋涉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隨時倒出鞋中的那顆小小的沙粒”。“莫以善小而不為”,高尚的情操和舉手之勞的奉獻將會形成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激發你無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