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精選29篇)

欄目: 節日慶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3.11W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走親訪友,好不熱鬧呀!自然地快樂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下面呢就來介紹一下我的快樂的事情吧!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精選29篇)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大家都在置備年貨,媽媽也不例外,而我則趁這個假期好好的放鬆一下,自然地電視也就成了我的好夥伴。假期裡我迷上了看新版的《還珠格格》。每看一次,我都會跟著哭,跟著笑。在裡面我最喜歡的是開心果——小燕子了。她善良,他用自己善良的行為幫助了許多的貧苦的老人和孩子,她把從市集上買來的老母雞放生了,還它們自由。他的善良的一舉一動,深深地打動了我。她還很樂觀。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她都樂觀的去面對,不但自己克服了困難,同時也把快樂帶給了別人。他樂觀的心態,值得我去學習。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善良待人,樂觀面對生活,解決困難的同時,自己也享受到了快樂,更重要的是也給他人送去了快樂。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和爺爺、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一張張的春聯象徵著來年生活的紅紅火火。雖然在貼春聯的過程中,手凍得很疼,但是心裡卻是很開心,同時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幸福。更知道了許多有關春聯的知識。如:春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人們在貼“福”字時,常常倒著貼,取義為:“福”到了,希望來年的生活幸福美滿。

春節中快樂的事情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是快樂!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適值清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們的校園到處生機勃勃,桃紅柳綠,今天在這裡隆重集會,用演講的方式,悼念先烈,祭奠英靈,目的是為了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勿忘歷史,以史為鑑。

同學們,清明節,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沉浸在無限的痛苦之中,而是為了更好地激發我們奮勇前進的鬥志;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對歷史耿耿於懷,而是要我們化悲痛為力量,更好地開創未來;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無限地悔恨,而應把歷史作為鏡子,既照著過去,但更多的應是折射未來,讓今天的我們以史為鑑,以史立志!

同學們,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更不能忘記他們!如何繼承先烈的遺志?如何發揚革命光榮傳統?有的同學可能認為太難了,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能夠按照《中學生守則》、《“文明學生”四十字規範》要求去做,認真規範自己的言行,在家裡,做一個孝順父母、關心老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好幫手”;在社會上,做一個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標兵”;在學校裡做一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善於合作的“好夥伴”;在公共場所做一個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小衛士”;在獨處時做一個胸懷開闊,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於創新的“小主人”,以我們的實際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就足夠了。

同學們,老師們,我們的身上,肩負著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肩負著富民強國的歷史重任!我們要用信心、誠心、雄心去演繹我們精彩的人生,莫讓年華付水流!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3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著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著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裡做起!

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說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說,但憑著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著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著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鬥中遠去,在春的懷抱中,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清明節。

清明節是人們緬懷親人、寄託哀思、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傳統節日。也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發揚優良傳統,發憤學習,立志成才。

在這一天,我們來到烈士陵園拜謁那些長眠的英雄。遠逝的畫面已載入歷史,他們英雄的壯舉已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我們懷著崇敬而凝重的心緒齊聚烈士紀念碑前,陽光下紀念碑上那巍然屹立的戰士彷彿正引領著我們向遠方眺望。他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中華民族過去不屈不撓的奮鬥史?還是要讓我們展望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但是,在緬懷的同時,也不能忘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各地正在大力倡導文明、環保、健康的祭奠方式,那些封建迷信的祭奠陋習正在逐漸消退,我們要以一種文明環保的方式,紀念那些革命烈士與親人。

大家可以同家長一起參加清明節祭祀祖先活動。清明節祭祀不是一種迷信活動,而是家人對已逝去祖先的懷念,緬懷他們對後人、家庭及社會所做的貢獻,激勵後輩向他們學習,努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國家為清明祭祀設定了法定假日,說明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活動,值得我們提倡、參與、弘揚!

大家可利用這次清明節祭祀活動,走進廣闊大自然,親切擁抱大自然,去仔細觀察、用心思考、勇於探索,一定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去用心感受陽光的柔媚、清風的拂面、溪水的歌唱、花草的芬芳,陶冶自己的情操,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過清明節,也有一定的規矩,而我們又該如何過清明節呢?

首先可以追思過清明。我們可還記得,在西安這片土地,有多少英雄的靈魂在靜默,有多少先烈的英風在飄蕩。我們倡議,通過開展“唱紅歌、祭英烈”的方式,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溫入黨、入團誓詞等抒壯志活動,頌揚先烈精神,陶冶情操,培育健康科學的節日生活方式。

再者是節儉過清明。送上一束鮮花,寄託哀思;栽上一棵綠樹,表達緬懷;點上一首歌曲,吐露真情;留下一段祭文,書寫思念……我們提倡老人在世時子女多盡孝,老人逝去時喪事簡單處理。

而主題是綠色過清明。清明節又名“踏青節”,除祭奠先人外,還有一些放風箏、盪鞦韆、春遊等習俗。在祭奠先人、外出踏青時,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減少鞭炮燃放、焚香燒紙,不拋撒冥幣,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採摘花草,共同保持清潔衛生,共同維護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

同學們,請把對國家的報效之情;對先人的報答之意;對親人的感激之心;用你們文明的行為表達出來吧!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文明行為都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共同營造一個文明的城市,建立一個綠色的家園吧!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現在的已經作為我國法定假期了,這充分證明我們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重視度增強了許多。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訊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訊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佩香囊 ,賽龍舟。今年的6月9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習俗。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為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 、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xx年,韓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著成為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著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謝謝大家。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逐漸完善、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

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發產物,我國這些古老的節日,大多數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戰國時期,分為24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後來的傳統節日,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是節日產生的前提。節日大多出現在先秦時期,但民俗內容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一絲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恆的紀念意義,並滲透到節日之中。所有這些都融入了節日的內容,使中國的節日具有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很大的發展,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條件的最終形成。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從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祕的氣氛中得到解放,變成娛樂禮儀型,成為一個真正的節日。

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活動出現了,並很快成為一種流行時尚,這些習俗不斷髮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歷代的文人、詩人,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膾炙人口,被廣泛傳播,因此,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在節日裡,全國人民一起慶祝,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為大家朗誦的題目是《緬懷屈原,愛我中華,建設家鄉》又是一個五月五,又是一個粽子飄香的日子。插艾草,包粽子,喝雄黃酒,吃鴨蛋,賽龍舟,懸鐘馗像,遊百病,佩香囊......。這些,是曾經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加快,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反而把目光投向“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免會感到悲哀。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她,文化內涵豐富,她,留存著華夏兒女獨特的回憶。

回憶裡,屈原,巳然成為一個民族的神話留在了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從此,他懷著一顆赤膽忠心,踏上了一條為國為民的不歸路,他雖然已無法挽回楚國的命運,卻百般牽掛著自己的祖國,公元278年,楚國都城被秦攻破,屈原絕望無比、痛不欲生。於次年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邁著無力的步伐來到汨羅江邊,秋風蕭瑟,他憔悴地站在汨羅江邊,用飽含淚水的眼望了望遠方西下的夕陽,伴隨著一首悲歌,投入江中……

古往今來,秋風依舊,汨羅江水泠泠,屈原先生走了,留給了我們水遠的五月五日。屈原先生走了,留給我們的是一顆堅定的愛國之心。屈原先生走了,留給我們的是一種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

現在,我們祖國的經濟發展了,祖國的文化進步了。生活節奏加快了。我們就可以忘記我們的傳統節日,忽略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嗎?不,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不能忽略。熱愛祖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必須永遠陪伴著我們,陪伴著我們民族的發展。

如今,我們的經濟發展了,就業增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更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節日,忽略我們的民族文化。作為華夏兒女,我們要愛我中華。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愛我家鄉!

今天,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華夏文明,經典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共同傳承。今天,我們是__國小的孩子,明天,___的建設需要我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雅言可以傳承文明,經典可以浸潤人生。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是一種經典的文化,讓我們的一生都浸潤在經典的傳統文化裡,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___精神結合起來,為___的建設添磚加瓦。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9

老師們、同學們: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咱們來到了烈士的墓前,祭奠長眠在這裡的先烈的英靈。站在烈士墓前,咱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竟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勢,宣佈了蔣家王朝的滅亡,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面對你們,咱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彪炳史冊、萬古流芳!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咱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咱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成棟樑的機會。咱們有信心,因為咱們有榜樣!同學們,咱們是時代的幸運兒,咱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咱們更應該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咱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咱們要發奮學習,為她增光,為她添彩!

同學們,讓咱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故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先烈們永垂不朽!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0

20xx年12月10日晚,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聚光燈下戴上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莫言是以一箇中國人的身份,先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東方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論是琴棋書畫禮樂漢字騎御,還是四書五經,文房四寶、四大發明,亦或是“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中國禮儀文明。都蘊含了太多不為人知的深沉積澱。炎黃子孫正是在這方厚土上傳承發展,便有了中國人獨有的東方氣質。

東方氣質是對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我們的先輩前赴後繼,付出生命與血的代價,推動時代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從倉頡造字,大禹治水,周王分封,秦掃六合,到辛亥革命,八年抗戰,我們的祖先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美與真理。這是中華民族千年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東方氣質是對美和真理的獻身精神。是捨生取義的文天祥,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吉鴻昌;是朱自清寧願餓死不食美國救濟糧的錚錚骨氣,是林則徐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氣,是諸葛亮寧靜致遠的字字珠璣!

東方氣質裡有包公的鐵面無私,有元代的橫跨歐亞的霸氣,有諸葛孔明鞠躬盡瘁的忠心,有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淡薄,有木蘭願代父從軍的凌雲壯志,有昭君遠嫁匈奴的勇敢,有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情畫意。他們是千年青史之中的一抹重彩,是東方之冠上的閃耀的寶石。東方氣質,在禮貌儒雅,舉止優雅。

千百年來,家庭學校對我們所有良好行為的細緻入微的薰陶、理解與內化,使這些傳統美德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或許是順手將光潔的地板上的不和諧的紙團扔進垃圾筐,或是不小心被別人踩到時報以諒解的微笑,或許是得到他人幫助時致以感謝的微笑,亦或是在出入不同場合時禮貌的瞭解規定規矩。點點滴滴中顯示出東方人純粹而良好的文化教養和習性美德。

周恩來是東方人純粹儒雅氣質的凝聚,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東方永恆的魅力。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他一生的光輝業績和淵博學識。過人的智慧和傑出的才能。高升品德吞吐日月。他的去世曾是中華大地上億萬人侍立寒風哭英靈的曠古悲慟。讓聯合國為他降半旗。

回顧歷史,無論是如魯迅,胡適,蔡元培,梁實秋等國學鴻儒,還是華羅庚,丁肇中,鄧稼先,錢學森等世界級科學家,無不是在接受祖國良好文化薰陶之後遠渡重洋,接收西方文化思想,最終成為學貫中西的中華學人,他們的成就,無不受益於早期中華傳統文化之本的影響。

面對如今現代化的世界,流淌著東方血液的我們更要具有足夠的世界眼光。審視我們的不足與疏漏,以理想,包容的態度去借鑑吸收一切健康優秀的外來文化。我們不僅僅是擁有千年歷史的國度,更是一個年歲賞輕的國家,我們要繼承發揚,也需要充實與完美。全球化趨勢讓我們學會了瞭解世界,那我們更要讓世界明白我們的氣質與內涵。

那麼從現在開始吧,寫下每一個遒勁有力的的漢子,念出每一句抑揚頓挫的中文,揚起每一個自信豁達的微笑,告訴全世界,我們就是中國,我們就是東方,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人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1

一、節日傳統的三大層面與五大要素

中國的文化是在農業社會中養成的,所以中國的文化有很強的農業性。長期的農業社會中形成其精神文化傳統。這個精神文化傳統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有人說“和合”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時可以在傳統文化裡找到很到根源,和諧是中國人一向的追求。中國人認為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就是處事中道。不僅指的是天人的和諧,還有一個人事的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先王之道最美、最有價值的就是“和”。節日傳統正是這樣一個文化大傳統中形成的小傳統,是從傳統節日文化中凝練出來的精神要素,節日傳統具有超越地域、階層、時代的意義。節日傳統可以總結為下面幾個層面。

第一,節日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節日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傳統。我們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特定的食品。春節吃年糕、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重陽節吃重陽糕,冬至節吃餛飩。這些節日的特定吃食,與我們節日祭祀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人非常重視飲食,在節日傳統中也有著非常深刻的體現。節日食品不僅僅是物質產品,同時是文化創造物。每一個節日食品都負載著民俗的情感,圍繞節日食品形成了豐富的民俗傳說。節日食品不單是節日的美味,更多是一種心情的表達。節日食品的獻祭、饋送與集體分享,構成了中國節日物質生活的重要傳統。

第二,節日社會層面的傳統。中國節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會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大多是以家庭為主的內聚性節日。所以中國傳統節日很多是家庭型的節日。但是我們看到節日也有它兩面性。傳統節日活動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團聚與交流,將節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識與強化家族人倫的民俗時間。同時傳統節日還是社會團結的機會,傳統的節日對我們的社會人心凝聚帶來了重要的機會。

第三,節日精神生活方面的傳統。節日是文化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溝通、調節天人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安撫、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時機。我們從歲時信仰、節日傳說、節日娛樂中可以提煉出節日民俗的精神傳統。就是我們的節日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生活,不僅僅是社會成員的交往,我們還是重要的精神傳遞。節日傳說構成了民眾精神生活歷史的核心。民眾通過節日化妝的巡遊、節日鑼鼓的聲響、節日競技的展演等形式,抒發內心的情感、期望,顯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強村落社群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與精神聯絡,從而促進民俗共同的內聚意識、保證民俗共同的內部和諧,所以我們看到傳統節日裡有很強的精神意義。[ 參考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5)]

總的來說,傳統節日的三大層面也可歸結為五大要素:信仰、人倫、傳說、飲食、娛樂。

信仰是節日發生與傳承的重要動力,節日信仰包括自然信仰與人鬼信仰兩大部分。在傳統社會中,節日信仰經歷了重大的歷史變化,它由節日形成初期的絕對支配地位演進到節日成熟期之後的逐步退隱的狀態,隨著節日文化的發展,節日信仰由濃郁趨向淡化,但是節日中的信仰成分仍然在節日因素中居主導地位。人倫是節日社會執行秩序原則,中國傳統社會是強調倫理原則的社會,節日是人倫集中體現的時機,中國傳統節日充滿了人倫色彩,直到今天社會,節日中的人倫因素仍然鮮明存在,雖然有所淡化。傳說是節日民俗的解釋,傳說因為附著在節日之上,而世代流傳;節日習俗因傳說獲得生命的活力,從而也為節日習俗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人們不斷地通過節日傳說接續節日傳統,使節日在歷史社會中始終保持著新鮮與完整。飲食是節日的物質象徵,是人們滿足口腹之慾,表達民俗信仰與情感、體現人倫的重要方式。娛樂是節日活躍的靈魂。

二、傳統節日倫理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祀日、慶祝日與親情日的複合。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識特別濃厚。傳統節日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倫理文化。倫理文化是講人際關係的文化,傳統節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從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角度,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掘。

第一,家庭倫理的養成。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對家庭倫理是非常重視的。布什總統在某一年春節對華人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很大,其中一個貢獻就是家庭倫理。家庭倫理是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中國社會裡,一定強調家庭的建立、家庭的倫理。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是圍繞家庭的倫理來展開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是內聚性的家庭節日,所謂內聚就是家庭成員以家庭為精神情感中心。同時,我們看到這個節日不僅是家人之間的交流、倫理關係的加強,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對話的機會。因為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內容非常重要,春節祭祖、清明祭祖,端午祭祖、冬至祭祖,傳統節日大多都要祭祖。節日不僅是跟世間家人的團聚,其實跟祖先的對話也是為了加強家族的團結。

第二,社會倫理的培育。中國人善於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鄉里合作與增強社會團結。以春節拜年來說,雖然先是家族內部互拜,但是逐漸拜鄰里,拜親人,拜社群。假如說春節是一臺大戲的話,從臘月二十三拉開序幕,到正月十五元宵謝幕,這正是從家庭向社群的拓展過程,由此我們看到的是各層面倫理意義的展開。我們看到很多民俗活動都是在一個群體或幾個群體的協作過程中完成的,這樣就實現了民眾之間的互惠互利,實現了民眾之間的整體協調,它有利於培養民眾之間的整體文明,實現社會團結。

第三,是歷史倫理的教育。我們傳統節日有非常深厚的倫理內涵,歷史倫理教育在中國傳統節日佔有一定的比重。常用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與獨特的合乎儒家倫理品性的人格魅力征服大眾,將紀念歷史人物作為節俗傳承的合理解釋與發展動力。它主要表現在清明與端午兩個節日上。傳統節日的歷史倫理教育,有利於培養人們樂於奉獻、勇於為國犧牲的高尚的情操。

第四,自然倫理的建立。在我們的傳統節日裡,自然倫理在我們平時的節日裡表現的不太明顯,但這正應該是我們未來節日發展所要有所遵循的。我們應該利用傳統節日這樣一個機會跟自然溝通,建立跟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關係。實際上我們傳統節日裡面也有這樣一些因素,比如傳統節日強調天時與人時的協調。什麼是天時,就是自然的時令、季節。我們最開始所有的節日都是依據天時的。我們的春節是靠近立春,我們的端午是靠近夏至,我們的中秋是靠著秋分,我們的臘八是靠著大寒。每個節日都基本靠近一個節氣時令,以四季時令為基礎。傳統節日常常有向天地萬物神靈祈福的內容,這些神靈其實都是自然的化身,人們對神靈的禮敬,也就是對自然的尊重。人們通過對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神靈祭祀,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同時我們順時而動,因時耕作播種,使人的生產生活節奏與自然節律協調。在節日中人們可以通過登高、踏青等野外活動來建立良性的天人關係。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傳統節日中表達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感與觀念。

三、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明中的地位與作用

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傳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傳統節日是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我們平時生活裡跟傳統距離比較遠。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工廠、公司的職員,過著現代的刻板生活。但是當我們在傳統節日期間,就可以脫離日常的時間的安排,進入一個特殊的時空裡面,這個時間就是民俗個體生活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我們看到傳統在起作用,傳統在這個時空裡表現的十分充分。假如我們有時間在四月七年級至四月十五上京西妙峰山,就可以看到妙峰山廟會裡那種傳統景象。所以,傳統節日承載、傳遞著傳統文化。人們利用傳統節日定期進行傳統的表演與傳統的教育,使傳統在民眾生活中得到延續與加強。“曾經有人說,傳統的生命力,沒有任何地方比在節慶曆史中,有更明顯的表現”。(皮柏:《節慶、休閒、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第37頁)

其次,節日最大特點是週期性復現。傳統節日在年度時間中迴圈,人們可以不斷地脫離日常世俗時空、回到神聖的歷史時空中,直接面對自己的祖先,反覆重溫傳統、體味傳統,從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傳統節日保守(保持堅守)並強化著傳統。我們不能說傳統就是過去,我們的身上有傳統、有現在、也有未來,傳統在過去、現在、未來都可能在我們身上有聯絡。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時代加強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時候,更需要傳統。傳統節日為我們復興與重溫傳統提供了重要時間保證。

第三,傳統節日給傳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會。我們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但變化也是在傳統節日中實現的,它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比如說看到廟會裡面有許多的民俗風情出現,有些民俗風情並不是我們的社會所固有的,而是外來的東西。比如鯉魚旗,它是20xx年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的一個標誌物,但它實際上不是我們的,它來自日本。日本端午節的時候掛鯉魚旗,家裡有幾個小孩就掛幾條旗。這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節日的新變化。當然,傳統節日,無論它怎麼變,它的核心就是服務大眾生活、服務社會,強調社會成員的聯絡。我們傳統節日的創新,最終要服務於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對自我的精神調節,在傳統節日中有著全面的體現。

四、當代傳統節日傳承與建設的措施與未來方向

當代傳統節日的復興重建是傳統發明與文化再生的過程,在現代文明的全新環境中,奠基於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要適應當代社會,其內在性質與外在形式的變化及調整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強調節俗傳統保護,主要在於保護它的生活服務功能與文化象徵意義。同時我們也有責任與義務繼承與更新節日傳統。更新的節日傳統大概應該具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與公眾生活相銜接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是家庭為主的節日,當代節日迴歸家庭依然有現實意義。但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是一個流動的多元的公民社會,家庭之外的公共社會關係已經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這些關係的協調自然應該在節日範圍之內,而傳統節日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適當將傳統節日主題由家庭向社會移動是積極的方向,符合當代公民社會建設的要求。在現代居民社群中,我們可以利用公共活動場所開展春節團拜活動,元宵、中秋節都可以有集體賞月聯歡的社群聚會。通過公享的節慶習俗,增強公眾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以孕育培植社群共享的精神傳統。

二是形成重視節慶娛樂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重視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傳統節日的核心。在當今時代,人們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悅與身體的放鬆,定期的娛樂休閒活動是振作精神與保持社會活力重要方式。因此在傳承更新傳統節日精神信仰的同時,應將節慶中娛樂因素置於重要地位。

三是開放包容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是體系完整、節俗鮮明的民族節日,它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有著獨特的歷史貢獻,但在全球化時代,當地球人成為一個比鄰而居的“村民”時,節日文化成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賞對方的節日文化是新世紀的公民道德。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強調傳統而過分排斥西洋節日,我們也無需因為世界各地參與春節遊街活動而欣喜過度。民族節日正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傳承民族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保持文化生態多樣性就是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來趨於理想的目標,但不是同歸於今日歐美文化的標準,而是世界文化相容之後的新形態。

具體到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來說,以下三大節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節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嚐、觀賞、把玩的節日物質產品或節俗象徵物。節日是歲月長河中的特定節點,圍繞著這一節點,除了儀式活動外,最引人矚目的是節物。節日的直觀呈現需要一套節日物質系統。豐富與完備的傳統節日物品是節日氣氛的重要烘托與象徵,也是節日習俗的附著物與節日到來的重要提示,這是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節日需要儀式慶祝活動。節日是區別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會生活節奏的標誌。節日需要有儀式慶祝活動來顯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復興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三,需要高度重視傳統節日精神核心的建設。節日作為集體共享的特殊時間,它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實現對群體的吸附與主導。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節日精神是凝聚群體、組織儀式活動的心理保障,如果節日失去精神核心,節日也就成為沒有意義的空洞符號,它離消亡的時間也就不會太遠。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是祖先信仰與家族倫理,這是傳統節日的魂靈。

從節日物質體系、節日儀式活動到節日精神核心,我們看到了傳統節日自身是一個有機系統,它是一個互相關聯、充滿生機的生命機體,這一生命機體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又是培植與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要保持中華文化的本位,就必須重視對傳統節日的建設,只有從增強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認識傳統節日,並且在社會實踐中真正重視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才能牢固樹立,也就不會產生由於所謂“黃金週”的收益而重新考慮傳統節日假期的問題。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黃金”,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民族心靈。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主題是——珍惜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時間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雖然歷史背景已經逐漸遠去,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至今仍在傳承,散發著永恆的魅力。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一直儲存至今。然而,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洋節”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漠不關心,瞭解甚少。

20__年11月__日,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訊息震驚了全國,但同時也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敲響了警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感情,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是民族的驕傲和紐帶。

__月__日,是今年清明節,國家將其意義為法定假日不是一個簡單的假期,通過掃墓、祭拜等活動來追憶祖輩,傳承文明,弘揚美德,以便讓我們更珍惜祖先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好的生活,心存感激,奮力拼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到它被遺忘在時代的潮流中去後悔。

自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在全國各地發起了一場“光碟”行動——吃“光”你“盤”子裡的東西,、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活動。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的學生應該更多地瞭解傳統文化,有責任堅持傳統文化的立場。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因此,我呼籲所有教師和學生:從我開始,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節約水和電,珍惜食物,關心公共財產,以實際行動弘揚祖國的傳統美德,真正做到的“勤以修身,儉以養德”。

謝謝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九九重陽,敬老愛老》。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佳節了。陽來源於我國古老的《易經》,因為《易經》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是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時常有瘟魔作亂。有一個青年恆景不畏艱辛,終於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學會了降妖劍術。他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一座高山上,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以避邪。中午時分,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的瘟魔衝出,再也動彈不得,恆景將其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登高,免災避禍。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都是重陽的活動。農曆九月九日,也是傳統的敬老節。九九重陽諧音“長長久久”,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今日的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年,我國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起來,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我們有許多敬老愛老的故事:古有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的佳話;今有陳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潤人胸襟的故事。今天,我們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傳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責無旁貸。

尊愛老人,先從尊重自家的長輩做起。家中的長輩總是將最好的留給我們,做得再多也無怨無悔。家家有老人,且人人都會老,伴隨著我們的長大,他們的烏絲變白髮,身形漸憔悴。而我們就這樣毫無表示的接受嗎?其實老人更需要關愛,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句真心問候,就能給老人們增添一份天倫之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成為他們回味永久的幸福。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不僅要關心家中的老人,還要關心社會上的老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著老一輩人的艱辛努力,他們奮鬥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目前,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進一步倡導敬老愛老也是盡社會的責任。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和諧的家庭,尊敬老人的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尊敬老人的學校是進步的學校,尊敬老人的學生才是文明的學生。“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尊重我們自己。敬老愛老,我們義不容辭。

又到重陽佳節,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抽出一些時間,給家裡的長輩們打個電話,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當然,這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平日可以多陪他們聊聊天,做些小事,表達你的愛。同時也要向社群的爺爺、奶奶伸出關愛、幫扶之手。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這秋風颯爽的季節,祝願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老有所樂”!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__節的喜悅還在繼續,安靜的心情釋放著心的微笑。轉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陽節。

自古以來,九月九就是思念的節日,古詩有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陽節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陽是團圓的日子,因為不能團圓,在外的詩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親人,寫下了傳世的詩歌。

思念之心,字字顯露真情。現在我們國家給重陽節賦於新的寓義,這一天定為老年節,我國同世界上的好多國家一樣,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年人,關心長輩,已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讓每個人獻出一點受,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有一天你我也會老,看看老年的親人,一晃幾十年下去,那也許就是每個人的寫照。

老年人也曾經年輕過,有過美麗的青春,有過追求,有著對社會的貢獻,當你面對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翻閱年輕時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動!

美麗的容顏在時光的海中被描繪成蒼白和皺紋,每一紋,也有深深地愛呀,當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風景中輕輕走過,笑容綻放在慈祥的臉,心中那份感動不能自己;還有那一對年約六旬的老人身著大紅的運動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讓人羨慕;當然也有流浪在街頭的老人,一臉人生的苦澀,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讓人受不了,受不了。

人生最美夕陽紅,世間最美老年花,沒有人會永遠年輕,老年人擁有的是智慧和經驗,別說老年人愛囉嗦,每一句話裡有真情,每一個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說說話,會有好處,明理和涵養在時光之海已浸入到內裡,沒有浮華,沒有虛假,只有渴望,想與子孫輩多點相處的時間,多一些相聚的時刻,可以知道孩子們的生活,為孩子的幸福開心,為每一個親人祈福。只要孩子們過的好,老人心中就無所牽掛了。

這是老人,讓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輕人一般不能發現這一點,生活的壓力好大,工作的壓力和競爭,讓人累和疲憊,可以認為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思想,當你已經長大的時候,父母可能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擔憂的心時常動在心頭,一句話,一句問候,不能回家,打個電話也好。

那是給你整個世界的人呀!不可以不記得。只要有時間,就要陪陪老人,給乾點活也好,陪媽媽吃飯,陪爸爸看電視,看父母的的笑顏,心中也是欣慰!

講個親身的經歷給你們聽,我從小在外婆家住的時間比較長,經常在街上玩沙,來人的時候,藏入外婆的懷抱裡,所以我常去看望,常握住外婆乾瘦的手,用我的手包她的手,用她的手包我的手,外婆在我媽那說,自己看大的孩子就是親,就是親。而有點嚴肅的外公最喜歡抱我的女兒。

我的外婆在今年離去了,我沒有握她手的機會,想到這,淚在我眼中轉來轉去,我想到要多去看我的外公,讓他多笑一笑,安慰他的心,我的母親和姨媽會陪著他,我也會盡我的孝心。

所以,年輕的朋友們,記住愛你們的長輩,多陪陪他們,可以到任何時候不後悔,可以心中無憾,可以讓老人的笑容綻放。夢中的我常常會想起好多的人,有離世的親人,有大街上孤獨的老人,經常在夢中醒來,有時有汩,有時感覺我的親人輕撫的溫熱和慈愛的笑顏。

有一天你也會老,想想那會是什麼樣子,人生是一面鏡子,對照人生,尊重老人,愛護老人是傳統的美德。是社會的責任。讓老人笑在重陽,笑在每一天。

把最美麗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快樂,幸福,笑口常開。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年的_月_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佩香囊,賽龍舟。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習俗。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為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_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著成為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著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謝謝大家。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後,我們將迎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於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曆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著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裡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說;我們嚐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說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徵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面對韓國“端午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中國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麼說:“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廣州亞運會也期待著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附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後,祝願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說,這都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採納,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他人侵佔,無奈之下,投江自殺,於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到江邊撒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媽媽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粽葉,準備回家包粽子。

回到家,媽媽把米和粽葉泡在水裡,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裡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裡。最後媽媽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後對摺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包 粽子開始了!

媽媽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後我再拿一個,跟著她學。首先,媽媽拿了兩片粽葉,交錯放在一起,然後拿起剪刀,把粽葉一頭剪平,然後握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 媽對我說:“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粽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裡,到一定位置時,要往裡面到一點水。然後可以在 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面的粽葉往下放,成為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後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著對我說。我看了看,哇,媽媽包 的真好!我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粽子,拿兩個粽葉,交錯放,然後成為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粽葉在媽媽手裡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說 :“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建議,重新開始。可是粽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粽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裡。媽媽看了看我 ,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包粽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粽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後纏繩子了,我把粽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著它。用很大力氣,把粽子纏了起來。呼,終於好了,看著我包的粽子,它彷彿在朝著我笑呢!

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很成功。通過這一次包粽子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著急,要慢慢的去做,精益求精。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9

今天是春節,我和爸爸、媽媽都很高興。

一大早,我們就開始貼春聯,貼好春聯我們又去買爆仗。

中午,吃過午飯,我和媽媽看了會電視,看完電視我又玩電腦。

不知不覺地到了晚上,我們開始包餃子。一開始,我還不會包餃子,後來,在媽媽耐心的指導下,我慢慢的學會了。我包了好多餃子,有肉的還有菜的,我把它們整整齊齊的擺好了。看到這些雖說不算 好看的餃子我心裡高興極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包餃子啊!

餃子包好了,我們準備放爆仗。樓下放爆仗和煙花的可真多啊!鞭炮噼裡啪啦的響個不停,天空上五顏六色的煙花不停地綻放著,可真熱鬧啊!

爆仗放完後,媽媽把年夜飯也做好了,年夜飯真豐富,有烤雞,有魚,有菜,還有水餃……開飯嘍,這時春節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人一邊吃著飯一邊看著晚會,春節晚會的內容很豐富,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說相聲的,演小品的,還有變魔術的……一片喜氣洋洋。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春節呀!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0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的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的侵略而受到打擊,甚至被趕出了朝廷。在流放途中,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為了紀念屈原,把農曆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放假一天。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

我們今天美好的一切,是我們的先輩們懷著愛國理念和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未來的。因此,我們更應該記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中國,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從落魄到戰爭,從和平到富強。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春節。

春節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鋪都掛滿了紅燈籠,貼上了閃閃發光的對聯,有著一派辭舊迎新的氣氛,商店裡的牆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瑩透亮。這時候,龐大的人群帶著迎春的喜悅湧進大商店購年貨,商店裡的年貨琳琅滿目,多得讓你眼花繚亂,無法選擇。來來往往的汽車的鳴叫聲、小商販的叫賣聲、孩子們的嬉鬧聲為這熱鬧的大街譜上一曲歡快的交響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熱鬧了!我家的桌子上擺著許多美味佳餚:淌著汁水的紅燒羊肉,有香氣撲鼻的火鍋,還有很多美味水果,讓人垂涎三尺!我們舉杯祝福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也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聊著這一年來的變化,聊到高興之處,大家都開懷大笑。

夜晚,人們把一個個煙花點燃。煙花在天上噴出了一個個美麗的“花朵”,美麗極了。我看見小夥伴都在放,我想:讓我的煙花也為這燦爛多彩的夜空畫上美麗的一筆吧!於是我把煙花點燃,“砰!”的一聲,煙花在空中爍出一道道絢麗無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夥伴們不約而同地向這裡看過來,異口同聲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點燃了第二個……

春節真開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節啊!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1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高二5班的孫一雲,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求索中汗水與美德的結晶,希望與祈禱的產物,文明與發展的承載。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組合,更有內涵方面的體現,比如,全社會公認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響力的四大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舞獅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來,“吃”只是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由於“破四舊”、易風移俗,再加上溫飽沒有解決,“吃”成了一種企盼乃至是唯一的過節形式了。把傳統節日歸結到飲食是一種悲哀,而因為飲食生活的改變,便放棄過節更是一種悲哀。節日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內涵,一種精神寄託。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重視傳統節日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經濟發達,傳統節日越是應該紅火,也越有條件做得紅火。如果我們不用傳統節日去佔領市場,外來的洋節就會佔領市場,同時外來文化就會佔據我們的心靈,左右我們的意識。

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並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聖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並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鑑,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鑑。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瞭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愛我們的中華文化,振興我們的中華民族,讓我們從對國旗的尊重、國歌的領悟還有對民俗的崇敬開始,一起努力吧!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託著後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託著後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於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裡,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群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3

中國,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從落魄到戰爭,從和平到富強。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春節。

春節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鋪都掛滿了紅燈籠,貼上了閃閃發光的對聯,有著一派辭舊迎新的氣氛,商店裡的牆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瑩透亮。這時候,龐大的人群帶著迎春的喜悅湧進大商店購年貨,商店裡的年貨琳琅滿目,多得讓你眼花繚亂,無法選擇。來來往往的汽車的鳴叫聲、小商販的叫賣聲、孩子們的嬉鬧聲為這熱鬧的大街譜上一曲歡快的交響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熱鬧了!我家的桌子上擺著許多美味佳餚:淌著汁水的紅燒羊肉,有香氣撲鼻的火鍋,還有很多美味水果,讓人垂涎三尺!我們舉杯祝福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也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聊著這一年來的變化,聊到高興之處,大家都開懷大笑。

夜晚,人們把一個個煙花點燃。煙花在天上噴出了一個個美麗的“花朵”,美麗極了。我看見小夥伴都在放,我想:讓我的煙花也為這燦爛多彩的夜空畫上美麗的一筆吧!於是我把煙花點燃,“砰!”的一聲,煙花在空中爍出一道道絢麗無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夥伴們不約而同地向這裡看過來,異口同聲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點燃了第二個……

春節真開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節啊!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__或__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___,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__,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5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中午好!我們的好朋友——紅領巾廣播又來到了大家身邊。本期紅領巾廣播臺由我為大家播音,我是牛亞欣歡迎大家收聽!

4月5日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說到清明,大家一定首先想到掃墓。的確,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每到這一天,人們常常要去掃墓、踏青,悼念已故的先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關於它的由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下面就讓我們選一個來講講吧。

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為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繫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他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到深山裡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能找到他們。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後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領群臣去深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同學們,每當五星紅旗迎著朝陽隨風飄揚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五星紅旗為什麼這樣鮮紅,旗幟上的五顆星星為什麼這樣閃亮?

同學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國旗鮮紅,因為染上了先烈的熱血;五星閃亮,因為凝結著英雄的精神。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竟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勢,宣佈了蔣家王朝的滅亡,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在抗戰時期,也有許多和我們一樣的的小英雄,大家一定聽過《歌唱二小放牛郎》吧,講述的就是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蹟的訊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本次播音同學們今天的播音到此就結束了,謝謝收聽再見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珍惜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斗轉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的背影雖已漸行漸遠,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傳承至今,散發著永恆的魅力。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被保留到現在。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正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有些冷漠,瞭解甚少。20__年11月2__日,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訊息傳來,舉國震驚,但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搶救中國傳統文化的警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__月__日,是今年的清明節,國家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放假休息,而是通過掃墓、祭拜等活動來追憶祖輩,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先輩已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心懷感恩,繼往開來,奮力拼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它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大江南北都在發起“光碟”行動——吃“光”你“盤”子裡的東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南中學子更應多瞭解傳統文化,並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時刻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此,我號召全體師生: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節約水電,珍惜糧食,愛護公物,用實際行動來弘揚祖國的傳統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最後,讓我們以男生公寓樓的對聯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雙,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謝謝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後,我們將迎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於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曆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著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裡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說;我們嚐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說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徵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面對韓國“端午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中國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麼說:“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____也期待著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_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後,祝願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8

中國傳統節日百態千姿、萬音和鳴,合奏一支盛世太平·社會和諧、百姓歡樂之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新年文化。春節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獸叫“年”,它喜歡在除夕這一夜到人間來吃人。人們很怕它,便早早的躲到西方去避“年”。正在人們憂愁的時候,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叫人們在門口用桃木刻字來防“年”,結果“年”看到這些就抱頭而逃。從此,人們就在紅紙上寫字,並稱這些為對聯,這段時期為春節。過年例時,家家戶戶宰雞殺鴨,買魚買肉,大擺酒席,遍請親朋好友來“吃年例”,聯絡彼此的感情。體現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百姓們熱情厚道好客,歡欣的精神風貌。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書寫著生活小康、社會和諧的讚語。這隆重的年例、流傳的習俗,將新年的味兒延續著,甚至將它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這天,為了紀念自己的先祖、緬懷自己的先祖,一大早,人們便開始忙碌著,準備好祭拜品:金豬、雞、鴨、鵝、魚、糕點、紙錢……十點左右,一家族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原本空無一人的山上,變得熱鬧非凡,他們都是來祭拜祖先的。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山中迴盪。如今,遠方的遊子,久居城市的人們,趁機帶著一家老小,來到鄉間,來到郊外,踏一方清幽,擷一片青綠。祭拜先祖,洗滌心靈……

“節分端午為誰言,乃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百姓們怕魚兒糟蹋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這一天的活動還少不了掛艾葉、佩香囊、喝雄黃酒……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兒圓圓,閤家團圓,一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多麼幸福的畫面啊!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一天是我們敬老、愛老的重要節日。人們還會藉此機會去登山、賞菊、飲菊花酒……

中華習俗豐富多彩,是中華兒女寶貴的財富。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是中國現今社會不斷進步、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共到和諧的根基之本。”我認為既然要發展社會經濟,應先發展中華習俗。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學校,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關於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鼠年景色依然豔,龍歲春光格外明;鼠年的春天到來了,龍是中國的圖騰,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到這其中的典故呢?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是要靠我們這一代人一脈相承,而我們又要怎樣星火傳遞。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宣揚傳統,守正創新,捨我其誰?》。

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具有深遠的未來意義。對於我們新一代接班人尤為重要。

有種種跡象表明,在從經濟社會向智力社會的轉變中,科學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時期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儲存著“內在而為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1985年英國天文學家抄里斯認為:“前進的唯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重新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以及對其深遠意義的理解離開西方的汙穢,朝著神聖的東方前進”;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比利時化學家普里高津說,新的自然觀“將把西方傳統連同它對實驗的強調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發的自組織世界觀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而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則說,他所創立的協同學,同時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維和東方的整體性思維的影響。

人類意義世界所作出的這種價值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歷史轉折時代的傳統迴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可能會獲得其生命力。而這種可能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需要在創新中推動中國優秀傳統個文化。

然而我們又將如何進行用創新的手段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又將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臺,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只是輝煌的過去?不,我認為,中國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對當代和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做的就是用創新來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做為手段,影視做為載體,再以特色做為亮點努力開闢世界這個視窗。

美國可以用肯德基推廣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將兩百多年的美國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臺,而我們有各種菜系和多元文化,沒有理由擠不進世界的前列。日本,韓國等國民族單一,文化也沒有呈現多元化,但是他們善於在自已的影視作品中新增本國傳統文化,通過影視媒介很好的弘揚了本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裡新增中國元素,努力發展影視產業的同時,注意文化軟實力的加強。《功夫熊貓》不用改是外國人的作品。

我覺得,人類總是生活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歷史在前進,人的思維也從不停止,不斷尋求新的、迄今無人知曉的目標。基於世界文化走向趨同這一時代的新特徵,提倡一種以科學新成就為根據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新文化觀,就成為建構世界主義的後現代科學觀的基本進路。當代新科學的世界觀向東方特別是中國古代某些思想歸復的特徵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後現代性研究不失為在歷史轉折關頭全人類的文化戰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學家把目光轉向古老的東方文化,包括《老子》《論語》《易經》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新階段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衝動。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可以為新科學的誕生提供有意的啟示,就成為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為東方的雄獅更應該利用創新的手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傳統,底蘊厚重。上下五千年東方文明需要我們守正創新再創輝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