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端午佳節專題演講稿文字(通用3篇)

欄目: 節日慶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3.08W

端午佳節專題演講稿文字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端午佳節專題演講稿文字(通用3篇)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佩香囊,賽龍舟。今年的__月__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習俗。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為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__年,韓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著成為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著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

謝謝大家。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佳節專題演講稿文字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專題演講稿文字 篇3

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做實群眾工作是新時期每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是我們幹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礎、是前提。

一、群眾觀點的精神不過時

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凸顯,許多幹部往往感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不少領導幹部一提到群眾工作直搖頭,連說“太難”。問他難在哪裡,回答恐怕都是“群眾不配合,群眾不理解”,什麼責任都推到群眾身上。恐怕群眾工作難,問題並不在群眾,而是在於領導幹部本身。實際上,在社會管理領域,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難以完全適應新變化,從根本上說就是沒有堅持好群眾路線這個科學方法。實踐總是在發展變化的,過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為一切變化提供現成的答案,關鍵就是要開動腦筋,把群眾路線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則等等充分靈活運用於新的實際,創造出適應新形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來。比如,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情況下,如何密切聯絡群眾?在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如何增進幹部群眾之間的信任和社會共識?在各種利益博弈加劇的情況下,如何更好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在一些幹部作風不實、行為失範的情況下,幹部如何更好帶領群眾?如果不結合實際深入思考創新,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會自己跑出來的。

作為黨的生命線,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創造的一種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方法。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只有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斷實現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二、群眾觀點的要求並不高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如果說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目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那麼一切依靠群眾則講的就是手段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做、採取什麼方式去做的問題;這是因為:第一,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第二,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對人民負責,善於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第三,一切依靠群眾,首先要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援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一切依靠群眾,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第四,一切依靠群眾,就應該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應該善於從群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要在新形勢下努力創造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新方式、新方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從認識論上說,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這就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群眾路線的工作路線有機統一起來。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群眾做調查工作。做到從群眾中來,只是完成了領導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領導意見再回到群眾中去,使群眾認識到這些意見是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的,號召群眾實行起來、化作他們自覺的行動,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成為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

新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說群眾路線是我們工作中必須堅持的政治路線。

(一)、堅持“從群眾中來”——正確認識和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使決策的每個環節都符合群眾利益。

首先,要有正確認識群眾利益的自覺性。隨著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形成。我們必須正視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在維護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儘量照顧好不同方面群眾的實際利益。在作決策時,如果不能客觀對待社會經濟成份多樣化的歷史必然性,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體利益需求的差異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盡力滿足不同社會主體的合理要求,就難以體現執政為民的本質,難以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會陷入被動

其次,要有及時發現群眾需要的敏銳性。要改變過去“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麼,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和服務模式。要善於發現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最關心的事情、最需要的決策,及時化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滿足群眾的現實要求;要從經常性地徵詢群眾對現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瞭解群眾的滿意程度,調整決策思路,充實和完善決策內容,滿足群眾新的需求;要從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中,捕捉新的決策資訊,以適度的超前決策,引導和開發群眾潛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群眾民主決策的主動性。一切正確的決策和辦法,歸根結底只能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工作中凡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必須交給群眾討論,請群眾獻計獻策。同時,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新經驗、新典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二),堅持“到群眾中去”——用市場的、民主的、法制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群眾利益。

首先,把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與黨委政府的有效服務結合起來,推動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在,民營經濟已經或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對民間資本,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應當允許經營;凡是國有集體企業退出的領域,都應當鼓勵進入;凡是給予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都應當同樣給予民營企業,從而不斷增加民營經濟總量。

其次,把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與必要的行政配置結合起來,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毫無疑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市場發育還不成熟,人民群眾對市場資訊還不瞭解、對市場規則還不熟悉、對市場運作還不適應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沿襲計劃體制的辦法管理經濟,絕對行不通;同時,如果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勢必損害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通過雙重力量的推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過去那種農戶各自為戰、東奔西投的混亂局面逐步向合理的產業分工轉變。

再次,把鼓勵競爭與扶貧濟困結合起來,謀求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鐵定法則。但對基礎差、底子薄、交通閉塞、人才匱乏的貧困落後地區,對缺乏經營頭腦、沒有技術專長、缺少資金的下崗職工和農村困難戶,黨委和政府有責任幫助他們逐步富裕起來,通過政策扶持、集中扶貧,送專案、傳技術、幫資金、找出路,解決貧困地區和部分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三)、堅持“融入群眾之中”——轉換角色,恪盡職守,塑造忠實代表群眾利益的決策者形象。

要使決策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決策主體融入群眾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須正確把握角色。應當明確,黨委和政府與群眾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領導行為只不過是聯結這種關係的手段。融入群眾之中,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傳統的“領導”角色轉變為徹底的“服務”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眾對決策的需求心理、對已出臺決策的評價反映、對未來決策走向的企盼,才能與群眾一起平等協商,溝通內心世界,進而實現決策的完善與創新。

其次,必須忠實履行職責。把決策真正變成人民群眾用來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法寶。為此,一是要準確把握決策依據。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是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二是要端正決策動機。是為謀求個人、小團體或某個組織利益而決策,還是為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決策,是判斷是否真正走群眾路線的分水嶺。決不能利用執政優勢,去幹那些利己主義的決策行為。三是保證決策落實。再好的決策產品,不能到達人民群眾手中,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實現“貨”暢其流,一要充分發揮黨政組織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絕“截流”現象;二要高度重視基層組織、中介組織、群眾組織等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構決策產品流通網路;三要建立決策產品阻滯的應急處理機制,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