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記者演講稿十篇

欄目: 精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8.94K

記者演講稿 篇1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總有一種感動讓我淚流滿面。

記者演講稿十篇

我想起新聞界“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的數個感人瞬間,想起舉辦中的艱難曲折與欣喜快樂,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國新聞單位和高校的巡講,恰如冬天裡的一把火,再次點燃學子的新聞理想,恰如春天裡的一股暖流,重新激發出記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從哪裡出發,本來為何出發,現在如何再次出發。

對記者來說,講故事是本職,講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講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聽好記者講好故事,從演講比賽到全國巡講,有些故事,我都聽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淚。有些故事,聽了多次終於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講故事的人水平不斷提高,把內心的真情盡情綻放、深情釋放。做成一件事,收穫一份感動,同時培育一個講故事的人,把他講故事的潛能發揮出來,這於我,也是一種欣喜。

有人說,好的講述應該有“三聲”,掌聲、笑聲、哭聲,是效果也是標準。聽著他們的故事,回味這些掌聲、笑聲、哭聲,我想到了許多。我是一個服務者,參與者,但首先是一個傾聽者。

掌聲來自哪裡?在廣西師範大學,解放軍報駐西藏記者站的郭豐寬講了不到七分鐘,掌聲響起十三次,老郭沒想到,我們沒想到,大學生來之前也沒想到。

個人,四個故事,真實再現了西藏的苦、戰士的愛、生活的難、人民的情。講到一些細節,講到起承轉合,掌聲從千人現場的各個角落響起,匯成一條人心激盪的河流。這掌聲,讓老郭都有點懵了。其實,他剛下高原不久,來到平原還有些醉氧,上臺前還頭疼得要命。你獻出這份真情,人家就回報這份真情,你奉獻這份赤誠,人家就回報這份真誠。老郭說:“講完這場,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駐守邊關的戰士中間,迎接新年。”掌聲再次響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達,人生的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達,但情感的高峰只要真心付出,每個人都能真實體驗。

笑聲來自哪裡?對於湖北人民廣播電臺的簡然來說,各個時代的大學生有各個時代的`笑聲。

她講的題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學生一聽就笑了,而且是鬨堂大笑。她讀到的是:雖然有一種難以跨越的溝叫“代溝”,雖然有一種差別叫“階層”,但也有一種溝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這就是今天的年輕人,她也輕鬆地笑了。她講二十一年前寂寞還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還只是一種花,她說堅持了二十一年做這個響徹湖北夜空的欄目,講其中遇到的人,講做過的事,講到殘疾姑娘找到愛情、農家孩子走入大學。聽她講著學生曾經擁有的故事,大學生們的表情由輕笑到莊重到會心一笑。當聽完夜幕下的故事,簡然愛心基金啟航,大學生的笑聲和掌聲交融一起,經久不息。

簡然說:“是的,我們必須懂得俯下身去,懷著恭敬的心情仔細傾聽比你更微弱的聲音,我們的故事不在於多華麗,而在於多少人能聽得明白,能說進多少人的心裡。”敬畏高尚就從尊重他人開始,講述故事首先從學會傾聽開始。

講故事必須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聽眾的心理首先必須關注聽眾的表情。年輕的記者在這方面走得更遠。

做特別報道的吳喆華講的故事題目是“可以沒有愛情,但不能沒有真相”。看到演講題目播放出來時現場有笑聲,他上場鄭重強調“本次演講不是來徵婚的”,立刻又有笑聲。他講如何去暗訪,借工牌混進工廠、把U盤含到嘴裡、見到有人來追趕躺在平板車上溜出來……這些生動的細節,引來陣陣笑聲。笑聲背後是會心,是共鳴,是對新聞事業執著追求的共享。笑聲背後雷鳴般的掌聲,何嘗不是對輿論監督的肯定,對堅守職業精神的讚許,對新聞使命的敬禮。

復旦大學一位教授說,應該讓好記者進課堂,讓好故事進課堂,幾個好故事勝過半學期課。是的,講故事裡面的笑聲,講故事之前之後互動激發互相啟發的會心笑聲,表明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可以講得更生動活潑一些,可以更豐富多彩一些。講故事不是端著的,聽故事不是坐著的,那是人與人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傳遞。在浙江大學巡講,數百人無一退場,聽說不少人聽著聽著就推遲或放棄了晚上的週末約會。

哭聲來自哪裡?因為講的都是記者親歷、親見,故事都是記者自採、自寫,好記者講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聲音是平和的,但越是這種平和,越是映襯出故事的真切真實。

哈爾濱日報陳楠講到在採訪與救人之間抉擇時,認為記者應該先救人,而準備救人前考慮到可能有去無回,把父親多年前贈送自己的筆交給別人,這支筆的故事讓人淚眼矇矓。父親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記者社會責任要求必須暫時放下可能永遠失去的父子親情,這支筆的故事讓人淚流滿面。

光明日報鄭晉鳴講述小島夫妻故事,講到王繼才升旗、王仕花敬禮,姿勢並不標準,卻美得讓人掉淚,讓聽者也情不自禁掉淚。沒人要求、也沒人看她們升旗卻堅持守島二十八年,一萬又二百二十天,用壞了一百七十多面國旗,聽壞了十九臺收音機。“為什麼堅持不悔?因為島就是家就是國,守島就是守國家,如果當年日本鬼子侵略連雲港時,我們有人在,敵人就上不來。”聽著這話,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講到大女兒結婚化了五次妝,父母遲遲沒有來,因為遇上臺風天,講到“我走得慢點,或許爸媽就能趕上了”,聽著姑娘的心聲讓人淚流滿面。親情永遠是撥動人最柔軟心絃的撥片,真情永遠是打溼人最溫暖臉龐的泉眼。鄭晉鳴講別人也是講自己,講寫了半輩子好人,還是有沒寫完的故事,每次講到最後“我在崗位工作的時間還剩五年,做事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做人的時間越來越長”,場場都是掌聲經久不息。

掌聲源自感動著你的感動,激發一種噴薄而出的衝動和激動。笑聲源自快樂著你的快樂,湧起一種自然而然的觸動和會心。哭聲源自情不自禁的傷感,流淌著一種無法隱瞞的情意和情懷。傾聽臺上故事,傾聽臺下“三聲”,鼓舞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此次巡講,走進新聞單位和高校,再次感動新聞記者,感動新聞學子。新聞記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勵。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需要選擇崇高,也需要腳踏實地。在堅持與放棄之間猶豫,需要堅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對這些關切與思考,好記者的好故事應該說給了部分答案。新聞學子激情夢想,展望來時的路,熱情滿懷。新聞記者行進中國,抒寫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寫得越實,文風更加清新,故事激盪人心。

我們傾聽這些故事,聽著那人那事,聽著掌聲笑聲哭聲,三生有幸也。身處這個偉大時代,倍感幸運。有觸控溫度的手,有體會真情的心,對人民有深情,對生活有熱愛,就會有發現美的眼睛、傾聽故事的心情、傳遞故事的衝動,這種處處留心,這種時空移位,這種角色換位,我想,不但應該是記者的職業歷練,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體味別人、體會歷史、體察時代的情感磨鍊。

記者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

為 了 孩 子

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裡共同回味"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給予我們的營養,重提記者這一職業的責任和良心,我們不妨從昔日的奔忙中冷靜下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做怎樣的記者,我們的鏡頭和筆應該指向哪裡?下面,就讓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記者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來自定西日報的記者,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全市媒體的同行們相聚一堂。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為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執著而感動;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五年裡,我一直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在學生時代,記者是自由、個性、神氣的代名詞,在我從事採編工作,真正成為一名記者,在新聞採訪的路上行走了五年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切身的體驗,我才發現,這個職業在她所有鮮亮的外表下,最真實的內涵,用一個最通俗的詞來概括,就是“責任”。於是,我想起了一句話,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也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記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職業,在筆觸下守望道義,在不斷前行中彰顯正義的力量。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是時代的參與者。記者又是一個很平常的職業,與其他所有職業一樣,做記者的過程就是一個做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不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是人民群眾對新聞工作寄予的一種厚望。用乾淨的眼睛呈現這世界的美好、困苦、掙扎、骯髒以及黑暗。記者是責任、是重託、是公平、是正義,這一職業考驗著我們的良心、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我還要說:記者是青春無悔,記者是樂此不疲,記者是激盪的生命,記者是沸騰的熱血,記者是我們在路上永不停息的事業!

我們的新聞前輩,如鄒韜奮先生、範長江先生,他們的新聞作品篤定不是抒情議論的高亢文字,恰恰其忠於事實、記錄歷史、立此存照的職業精神與道德良心,給我們提供了樸素真實的傳世文字,閱讀他們的新聞之路,發現“責任”二字熔鑄於他們的一生。正是因為有責任,所以他們才有勇氣、才不畏強暴、才表現出尊重大眾、服務大眾、敢講真話的傑出品性和智慧;也正是因為有“責任”,他們才會窮盡一生告訴我們這些後輩:“我們的新聞是為誰服務的!”

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人心向背,關係事業興衰,關係黨的執政地位。從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到新興媒體網際網路、手機,傳播媒介不斷豐富、發展、變化,但記者的天職卻始終未變。

然而,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聞工作者由於受社會各種利益的誘惑和壓力,“社會良心”和“正義感”這根弦在思想上繃得不那麼緊了。有的人在金錢與物質面前,幾乎無正義感可言,輕易歪曲真理,顛倒是非,出賣靈魂。這些現象,不能不說是新聞界的悲哀!正是因為在新聞工作隊伍中存在了這些不良風氣和作風,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良心和正義感更顯得特別重要、特別緊迫。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將突出面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複雜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這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新聞戰線能不能發揮服務大局、維護穩定重要作用的考驗。在資訊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聞媒體承擔的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強信心、振奮精神的任務越來越重,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是這樣,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戰略意義就更加突出,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中國性格。文章說,中國是詩書禮儀、唐詩宋詞、高宗孝祖。不過,中國也是夏劼殷紂、趙高秦檜。中國性格是頑強,中國文化,是充滿尊嚴的頑強,是即使已經被貪官汙吏禍害到無力抵禦外辱,卻仍然不屈昂首面對侵略者沾滿鮮血的屠刀,心中充滿必勝的信念。文章說,試想一個只有李成棟、秦檜,而沒有文天祥和史可法的中國,那樣的中國,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今天在這裡重提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想到,什麼是記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和品質。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有太多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慰,在餘震一次次強烈襲來的廢墟上,堅守工作崗位,第一時間向外界報道事實真相,讓我們時刻了解汶川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們用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弘揚面對大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善美。然而,山西礦難也有排隊領封口費的真假記者充斥在記者的隊伍中。我在想,如果一個只有領封口費、吃黑回扣,而沒有捨棄個人安危,傳達事實真相、反映人民疾苦的記者隊伍,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

從事記者的五年來,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一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我的筆下,報道過在文化路數十年如一日無償修剪樹木、打掃衛生,用生命種植綠色的魏治業老人;西關國小執著奉獻於聾啞盲童特教事業的青年女教師楊敏老師,見證了引洮工程一期工程岷縣首批外遷移民的心聲,對採訪中遇見的黑磚窯寫下過過這樣的汙染企業何時關停的稿件,作為定西日報的一名記者,一個可以與300萬定西人民脈搏一起跳動的記者,我有幸見證了定西近年來蓬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有幸成為橋樑、成為紐帶,為這方熱土上的群眾鼓與呼……我用筆記錄下了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正在發生著的每一點變化,用心感受著“和諧定西”所奏出的每一篇動人樂章。

當黎明還未托起朝陽,我們匆匆的腳步,已經奔波在採訪的路上

當夜空搖落漫天星光, 我們疲倦的身影,仍穿梭在編輯機、監視器重疊的職場

一支勁筆,就是一杆正義的槍,鞭撻醜惡,也把真善美頌揚

一組鏡頭,濃縮人間永珍,關注熱點,也心繫百姓安康

我們在記錄變遷中豐富歷練著就華章

我們在見證發展中重塑自我襟懷坦蕩

對黨忠誠為人民負責站穩立場

熒屏天地大輿論有導向寸土不讓

因為使命,我們永遠在路上

因為職責,我們必須在現場

我清晰地記得20xx年考進報社時,我的父親在送給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人民日報總編範敬宜先生說過的四句話,今天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行共勉,提高把握全域性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養淡泊名利的心態:鍛鍊得心應手的文筆。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範文

今年11月8號是我國第十一個記者節。藉此機會,我們再次希望新聞記者們能用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鑄就自己良好職業形象。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我國著名記者穆青也提到記者要承擔起“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等社會責任。

新聞記者是社會民主、文明、進步的推動者。記者是充滿光榮與責任的職業,也是充滿挑戰和艱辛的職業。在一篇篇看似尋常的新聞報道背後,有著記者的敬業、奉獻、良知和深情;在一組組影像和聲音裡面,浸透著記者的艱辛、汗水、危險和犧牲。

在當今中國,我們在肯定絕大多數新聞記者恪守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應看到有記者忘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惟自己各種慾望的馬首是瞻。按理說,作為“社會正義與良知的守望者”,記者必須恪守其“報道事實,揭露真相”的職業要求,但目前真正“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的新聞記者正在減少!一些媒體及其新聞從業者為各種目的,置職業操守於不顧,以“無冕之王”自居,大搞“有償不聞”和“媒體審判”,出現了記者一再“越位”介入經濟等糾紛,出現了炮製“紙陷包子”、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記者”到出事煤礦排隊領取“封口費”等荒唐事!記者職業形象因此大損!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現期,各種形式利益衝突,各種社會思潮激盪,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記者搞“有償不聞”和“媒體審判”,分別嚴重侵犯了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權等和法院依法享有的獨立審判權,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矛盾激化。

誠如著名記者郭超人所說,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屈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民群眾生命及其財產的無謂犧牲。因此記者寫稿時,特別是撰寫監督類報道時要慎之又慎!儘可能做到“激情看世界,理性寫新聞”。在新華社前不久承辦的世界媒體峰會上,國家就指出,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資訊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要切實擔當起媒體的社會責任,我們新聞記者等新聞工作者就要認真學習貫徹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發表的“6.20”講話,尊重新聞紀律和自身規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勤學、兼聽、躬行”原則,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在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中,我們新聞記者更應自覺承擔起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進一步提升媒體國際傳播能力等社會責任,用責任鑄就形象。

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我們重溫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期待各級新聞管理單位進一步強化職業監管,新聞媒體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我們每位新聞記者恪守職業道德,以自己實際行動擦亮“新聞記者”稱謂。我們同時期待著有關部門能對新聞工作者正當的採訪權益予以堅決維護。

記者演講稿 篇4

我於1998年12月,從浙江溫州入伍,來到駐哈爾濱某部“老虎團”當兵,20xx年入黨。在部隊期間,任政治處宣傳股報道員,5次被評為“優秀士兵”,3次榮立三等功。

20xx年,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給我了這名退伍戰士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在每天的奔跑中實踐人生的價值。脫去戎裝,端起相機,幹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職業,倍感神聖和自豪。在過去的10年裡,不管是寒風暴雪還是驕陽烈日,只要有新聞,我都會勇往直前。在任何現場,我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戰士。

去年4月的一天,松北區一煉油廠發生爆炸,我急忙驅車趕往事故現場。當車開到距離爆炸現場一、二公里附近時,道路已經封鎖,任何車輛和行人不能通過,我把車停好後,背上相機繞開警戒線,從旁邊往現場跑,跑著跑著,聽到有人在喊我。我一回頭,看到一個警察在喊,我當作沒有聽到,繼續往現場跑。但是很不幸,我背的裝置太重了,不佔優勢啊!我被警察一把抓住,問我:“你幹啥的?”我說:“哈報的記者著急採訪。”“不行,你不要命啦。”接著,他連拖帶拽把我拉到警戒線外。這時,我眼前就是多個油管爆炸後產生的數百米濃煙,而我進不去。真是生不如死啊!我回到車裡,穿上消防服,和增援的消防官兵混在一起衝進火場。

消防官兵在距離熊熊燃燒的油罐不足5米的地方奮力撲救,毫無退縮,他們在用生命捍衛自己職業的尊嚴和責任。作為攝影記者的我,一個現場的記錄者,我的職責就是用最清晰的畫面,最近的距離去紀錄他們。我和他們是一樣的,我也在戰鬥。

在哈爾濱的新聞圈子裡,有人給我起個外號——猴子。不是因為我長得像猴子,而是因為在拍攝大場面時,在沒有高點的情況下,我爬過斜拉橋、訊號塔、塔吊、煙囪等比較高的建築物。20xx年7月,黑龍江省鐵力橋發生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我第一時間驅車趕到現場。在現場拍完所有的鏡頭後,我總感覺有缺憾,沒有一個從高點俯拍的救援現場的大場景畫面。這時我又找到距離事故現場300米左右的一個鐵塔。當我跑到鐵搭下面時,我猶豫了,塔下面有個紅色的警示標誌:“有電!請勿攀爬”。我當時的思想鬥爭十分激烈:爬還是不爬呢? 10多分鐘後,我還是爬上去了。約一個小時後,我爬到了頂端,這時天空開始烏雲密佈,下起了小雨。我拍完滿意的照片後從塔頂爬下來,當距離地面還有10米左右時,附近的一個農夫跟我說:“孩子你爬這麼高多危險啊,打雷容易劈著。”我說:“謝謝,我拍個照片。”

在救援現場,作為一個記者,你會選擇採訪拍照片還是去救人?我會選擇去救人!

20xx年冬天,我接到新聞線索,哈爾濱松花江冰面上有人涉險過江被困江面,當我趕到現場,看到江面已經圍了上百人,在江北位置有一個模糊的小黑點,就是被困的老人。我拍完照片後,又等了一個多小時,救援太慢了。當時我想,被困老人是從冰面上從江北往江南方向行走被困江面的,我如果沿著他行走的路線去救援他是否更快呢!我立刻叫上一名同伴從濱州鐵路橋跑到江北,因為我不會游泳,我還帶上從漁民家借的兩個游泳圈和一條繩子。出發前,我把一支鋼筆交給我的同伴,這支鋼筆是我去當兵時,父親在溫州火車站送給我的,我每天都會把它帶在身邊。我跟同伴說:“我要是沒有回來,請把這支筆交給我的父親。”接著我走上冰面,匍匐前進了40多分鐘,終於來到了距離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此時,我身體下面的冰面非常薄,不時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我身上已經溼透了,感覺特別冷。我非常害怕,需要一種力量支撐我前行。我想到了在部隊常唱的一首軍歌——《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我一邊唱著這首歌給自己加油打氣,一邊將冰面踹碎後遊向被困老人。我把繩子繫到老人身體上,我陪他在冰水裡堅持20多分鐘後,對面的救援警察也趕到了,我們一起將老人救上岸。

在這個現場,我沒有拍攝到驚心動魄的救援場面,這將是永遠的遺憾。但我不後悔,因為在那個瞬間,我選擇了尊重生命,生命是無價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夢想,而我的夢想是從進入“哈報集團”從事記者職業開始的。我第一年獲得“敬業獎”、第二年獲得“敬業獎”、第三年獲得“敬業獎”,當我連續第四次獲得“敬業獎”時,我的“夢想”開始了。我希望能拿到10個“敬業獎”,這些年,我一直為這個“夢想”奔跑著。

一直以來我把家裡最好、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我的夢想,我會每年往家裡添置一個“獎盃”。每多一個獎盃,距離我的夢想就更近一步。去年年底,哈報集團將第10個“敬業獎”頒給我,同時我還獲得“中國傑出攝影記者獎”,我終於實現了自己10多年的一個夢想。

請相信我,激情燃燒的歲月才剛剛開始,艱辛求索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會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當個新聞戰線的好兵。

記者演講稿 篇5

很多人都喜歡西藏,那裡的天離我們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到,那裡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讓人感動,他們擁有蔚藍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

但有個孩子告訴我,他最討厭拉薩的太陽。他說,他眼睛裡的西藏“天是灰色的、樹是黑色的”。他指著遠處的布達拉宮說,“那只是一個輪廓”。他叫多吉,是20xx年我在布達拉宮廣場上偶遇的一個少年。他的眼睛渾濁,患有嚴重的白內障,今年只有16歲。分別時我把太陽鏡送給了他。

那次西藏之行,緣起於一位名叫靜靜的聽眾的來信。信中她提到了一個有“絕活兒”的小姑娘達瓦——她可以閉著眼睛燒水做飯。為什麼要學這種危險的“絕活”?用達瓦媽媽的話說,以後孩子的眼睛可能會不太好。這個“不太好”就是患有白內障,這是西藏牧區普遍的病。

於是,我們踏上去往西藏的路。與以往不同,這次與我同行的還有醫生。抵達西藏後,我們兵分兩路,一組去走訪當地醫院,另一組尋找信中的小女孩達瓦。

驅車8個小時,我們抵達了那曲。陽光下,小達瓦總是皺著眉頭,眯著雙眼。她的家大部分活兒都由母親獨自承擔,因為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眼病。

我問達瓦:“現在媽媽還讓你們練習閉著眼睛做事嗎?”她很認真地點頭,得意地說:“早就學會了,從門口到桌子6步,從桌子到廚房11步……”一邊說著,一邊跑去廚房,抱了一個熱水瓶出來。在桌子前,小達瓦閉著眼睛,熟練地搖晃熱水瓶。她的小手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地拿起桌上的一個茶杯,開始往裡邊倒茶。我不敢貿然打斷她,怕驚著她,燙了手。從她那雙不知道被燙過多少次的小手裡接過滾燙的酥油茶,我難以嚥下。

但達瓦的媽媽好像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她說,讓孩子練習閉眼乾活,是怕有一天會像爸爸和哥哥一樣看不清東西,影響生活。

母親的話和那杯熱茶都很燙,燙到了我的心。難道這裡的孩子們註定只能默默接受這種命運嗎?我真的不想看到有一天達瓦會變成看不清布達拉宮的多吉!

那些天,我們走訪了很多家庭、學校和醫院,孩子們的眼病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糟,因白內障致盲的現象很普遍。

西藏衛生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西藏白內障發病率為14.6%,比內陸地區高出了將近60%,僅西藏就有近80萬的孩子面臨眼病威脅。

回到北京後,我們協調醫院等各方資源,商討調研救治方案。20xx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兒童醫院等多家單位發起了“愛目行動”。截至今年8月,14個月的時間,我們去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等6個高海拔地區,對5000多名孩子進行眼科義診;《海陽現場秀》的聽眾捐款數百萬元,累計捐贈12180個“兒童視力保護包”。從今年開始,我們陸續把那些患有嚴重眼病的孩子接到北京進行手術治療。

有人問我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我想,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睛就是意義,看見他們能在該體會快樂的年齡體會到快樂就是意義。還有什麼能比還高原孩子們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有意義的事情呢?當多吉們夢想實現的時候,也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愛要讓你看見!

記者演講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蛻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啟“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裡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啟柔美的蛻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蛻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蛻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著沒有霧霾的藍天、衝著明媚燦爛的陽光、衝著豐富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啟了他們溫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裡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說,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晒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著了。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為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為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溫暖。曹大爺說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著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說: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著對我說: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巨集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說,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著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為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承載著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著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蛻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7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與愛有關,這是一個關於一群老人與一座城市的故事。

在,有這麼一群老人,他們年事已高,平時自己種的蔬菜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賣,因為沒有固定攤位,他們成了這個城市的“高齡流動商販”。一邊是城市的秩序管理問題,一邊是高齡老人四處擺攤的問題,老人與城市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隨後,因為一篇篇報道,“愛心市場”得以順利建成並投入使用,這是一個記者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刻,這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濃厚的人情味兒與溫度。同時,這次採訪也讓我體會到,唯有貼得更近,聽得更多,才能寫得更真。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從而寫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

我今天要分享的採訪經歷發生在6年前,當時我們沿著崎嶇、泥濘的山間公路,來到了震後初步恢復的清平,準備去採訪傳唱至今的羌漢山歌。

在清平銀杏廣場,我們採訪了羌漢山歌的主人公孟開金和張揚惠。20xx年,清平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張揚惠家被大水漫灌,積水最深的時候甚至到了脖子這個地方,當時她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也沒有顧及家裡的財物,一心想著的就是家裡的羌漢山歌集,她把歌集的手抄本放在揹簍裡,頂在頭上,她說萬一自己倒水裡面了,揹簍還有浮力,就有機會漂到安全的地方。

羌漢山歌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記者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堅守自己的職業和最初的夢想,不管我們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只要我們不放棄,就一定能重見曙光。

今年7月,一直陰雨不斷。11日凌晨,暴風雨席捲凱城。霎時間,永太、傑興、黃鹿、集鳳……汛情災情不斷告急。道路塌方、河道沖毀、房屋坍塌、通訊中斷,轉移、安置、處險,一連串的應急處置匯成最痛心的高頻詞。

作為參與本次抗洪報道的記者之一。通過這次人生課堂的洗禮,讓我對這份職業有了重新的認識,白加黑,五加二,扛著攝像機、舉著話筒,只為給廣大市民傳遞最新資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上,所有記者晝夜奮戰,從抗洪一線發回報道100餘篇,新聞圖片370餘張......呈現出抗洪一線幹群合力戰勝洪魔的生動事蹟。

記者,一定是褲腳沾滿泥濘、內心充滿溫暖並且不斷向前奔跑的人

去年9月,我和同事前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拍攝對口幫扶工作紀錄片。那裡山高路險,孩子們上學非常不容易。在前往黑豬洛國小拍攝途中,雖然只有僅僅5公里的路程,我們卻走了兩個小時。

我們抵達的時候正好課間休息,孩子們看到我們的到來很高興,嬉笑著把我們團團圍住,因為他們知道我們一定會給他們帶禮物。

金陽之行是我永生難忘的採訪經歷,這裡麵包裹著拍攝過程中所有的辛酸苦辣,援彝幹部推進產業扶貧專案,搭建金陽合作平臺,推動金陽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的振奮人心,更留存著彝族同胞動人的微笑和迴盪在群山裡朗朗的讀書聲。這一幀幀的畫面是珍貴的影像、是希望、更是激勵我們新聞工作者繼續前行的力量

記者演講稿 篇8

夢想是什麼?夢想好似在冬季的土地上,種子生長出的一棵小芽,它晶瑩透亮,薄薄的,嫩嫩的,這顆小芽,就在這一直長啊!長啊!經過風風雨雨最終長成一棵高大而美麗的大樹……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在心中悄悄地生長,我也是。小時候的我,每天都會做著各種各樣的夢:當一名妙手回春的醫生、一位為人師表的教師、一名才華橫溢的作家等等,圍繞著這些夢想,我快樂地生活著,幸福的憧憬著……

可就在這一天,一個新的夢想誕生了,並堅定了我的決心。

一天放學後,我開啟電視,新聞聯播正在播放震驚世界的汶川地震,央視頭牌記者張泉靈,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中,鎮定自若地報道著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那動人的場面、別樣的勇敢與美麗,深深地打動了我。張泉靈,她,成了我心目中最高大的人物,最魅力的記者。從此,我幼小的心田裡便植下了當記者的`種子,而張泉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心中的英雄。

漸漸地,我長大了,知道了當記者是一項無尙光榮的職業,不但能與各國的大人物面對面的交談,還可以周遊世界呢!可是我當記者不奢求這些,只奔著一個目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後來,我發現當記者還要有一種愛憎分明、不屈不撓的堅定品格。因為一名正直的記者總會用手中的筆桿子去報道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這往往會引來當事人的不滿或謾罵。每當我看到那些記者為了尊重事實,毫不畏懼,堅定立場的時候,這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更加敬佩和嚮往。當記者還要有一種吃苦耐勞、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當記者辛苦,不僅僅是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下班,而且在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或在槍林彈雨的殘酷戰爭中,都是這些可愛的記者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進行採訪,第一時間向人們報道,以讓掛念的人們瞭解真實,得以安心。儘管這樣,卻絲毫沒有動搖我要作記者的信念。

我知道作一名記者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所以我拼了勁的讀書寫作。現在,我已經是校廣播站的一名優秀的小記者了,但我並不因此自滿,我要更加努力,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個有心人,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提高對新鮮事的敏感性,當好這個小記者。

作一名記者。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執著的追求。我相信:通過我的不懈努力,總會有一天夢想的幼苗會長成參天的大樹:那時,站在這裡的將是一位大名鼎鼎、一身正氣、漂亮可愛的盧記者。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朋友們:

五月二日下午,我早早地趕到小記者模擬新聞釋出會的現場,我先在老師們的辦公室裡排練了一會兒。我十分緊張,同時也感到十分激動,我的手裡緊緊地攥著那一份刊登我寫的《港澳遊記》的報紙與稿件。儘管張主編安慰我不要緊張,一定要放鬆、大方,可我還是害怕的手心裡直冒汗。隨後,我和楊雪老師進行了排練,站在鏡子旁的我反覆地演練,生怕上臺時出錯。我又從《港澳遊記》裡挑選出了一些簡略的話語,作為彙報的主要內容。

等到釋出會開始一段時間後,我才演練完畢,急匆匆地衝出老師們的辦公室來到現場。先是張主編鼓勵大家多參加採訪實踐活動,隨後國學老師講了學習國學的重要性和如何誦讀國學。突然,張主編宣佈為我和姜東晗姐姐頒發記者證,這是一個令我意想不到的環節,我光榮的站在臺上,接過屬於我的那份榮譽,心裡無比激動和驕傲。

兩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新聞釋出會也漸漸接近尾聲。這是我第一次站在臺上為小記者們演講。還記得在我剛剛成為新一批入選小記者時,我曾經也參加過一次小記者模擬新聞釋出會,那時的我是在聽別人為我演講,當時我還很幼稚的想,什麼時候我也能站在臺上呢?而今天,我終於也驕傲地站在了這個舞臺上,把我的收穫與大家分享。

這次的模擬新聞釋出會一定會成為我記憶裡一道抹不掉的痕跡。

記者演講稿 篇10

今天,我要講的是我的一段採訪故事,是發生在一位普普通通農村婦女身上的真實故事。

她叫趙,今年62歲。32年前,趙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著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發誓說,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裡沒錢,趙就挨家挨戶去借;家裡沒房,趙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裡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後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為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為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著,弟妹們長大之後,趙先後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為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著趙與病魔搏鬥。丈夫從親朋好友那裡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釐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後,她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為家裡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著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於在20xx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家採訪歸來之後,帶著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後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範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事蹟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感人事蹟後,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後,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成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