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通用19篇)

欄目: 教師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62W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

各位同學、各位領導: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通用19篇)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許校長給我這麼崇高的榮譽,談一談我在北大的體會。

可以說,北大是改變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從一個農村孩子最後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北大,肯定就沒有我的今天。北大給我留下了一連串美好的回憶,大概也留下了一連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間,在挫折、掙扎和進步中間,最後找到了自我,開始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能做一點事情。

學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我們班有一個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樓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夠引起女生的注意,結果後來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還記得我自己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幫著女生扛包。後來我發現那個女生有男朋友,我就問她為什麼還要讓我扛包,她說為了讓男朋友休息一下。我也記得剛進北大的時候我不會講普通話,全班同學第一次開班會的時候互相介紹,我站起來自我介紹了一番,結果我們的班長站起來跟我說:"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講日語?"我後來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拿著收音機在北大的樹林中模仿廣播臺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話還依然講得不好。

人的進步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有很多事情特別讓人感動。在他最後的日子裡,是我們班的同學每天輪流推著輪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每當我推著輪椅的時候,我心中就充滿了對朱光潛教授的崇拜,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學看書最多的領域是美學。因為他寫了一本《西方美學史》,是我進大學以後讀的第二本書。

為什麼是第二本呢?因為第一本是這樣來的,我進北大以後走進宿舍,我有個同學已經在宿舍。那個同學躺在床上看一本書,叫做《第三帝國的興亡》。所以我就問了他一句話,我說:"在大學還要讀這種書嗎?"他把書從眼睛上拿開,看了我一眼,沒理我,繼續讀他的書。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進了北大不僅僅是來學專業的,要讀大量大量的書。你才能夠有資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學生。所以我在北大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而且讀了三遍。後來我就去找這個同學,我說:"咱們聊聊《第三帝國的興亡》",他說:"我已經忘了。"

我也記得我的導師李賦寧教授,原來是北大英語系的主任,他給我們上《新概念英語》第四冊的時候,每次都把板書寫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麗。永遠都是從黑板的左上角寫起,等到下課鈴響起的時候,剛好寫到右下角結束。我還記得我的英國文學史的老師羅經國教授,我在北大最後一年由於心情不好,導致考試不及格。我找到羅教授說:"這門課如果我不及格就畢不了業。",羅教授說:"我可以給你一個及格的分數,但是請你記住了,未來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給你分數的事業。"所以,北大老師的寬容、學識、奔放、自由,讓我們真正能夠成為北大的學生,真正能夠得到北大的精神。當我聽說許智巨集校長對學生唱《隱形的翅膀》的時候,我開啟視訊,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我覺得北大的校長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記得自己在北大的時候有很多的苦悶。一是普通話不好,第二英語水平一塌糊塗。儘管我大學聯考經過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為我落榜了兩次,最後一次很意外地考進了北大。我從來沒有想過北大是我能夠上學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塊聖地,覺得永遠夠不著。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試時我的大學聯考分數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七分,我終於下定決心咬牙切齒填了"北京大學"四個字。我知道一定會有很多人比我分數高,我認為自己是不會被錄取的。沒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師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三十年後我的今天。但是實際上我的英語水平很差,在農村既不會聽也不會說,只會背語法和單詞。我們班分班的時候,五十個同學分成三個班,因為我的英語考試分數不錯,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個月以後,我就被調到了C班。C班叫做"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班"。

我也記得自己進北大以前連《紅樓夢》都沒有讀過,所以看到同學們一本一本書在讀,我拼命地追趕。結果我在大學差不多讀了八百多本書,用了五年時間。但是依然沒有趕超上我那些同學。我記得我的班長王強是一個書癖,現在他也在新東方,是新東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長。他每次買書我就跟著他去,當時北大給我們每個月發二十多塊錢生活費,王強有個癖好就是把生活費一分為二,一半用來買書,一半用來買飯菜票。買書的錢絕不動用來買飯票。如果他沒有飯菜票了就到處借,借不到就到處偷。後來我發現他這個習慣很好,我也把我的生活費一份為二,一半用來買書,一半用來買飯菜票,飯票吃完了我就偷他的。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班的同學當時在北大,真是屬於讀書最多的班之一。而且我們班當時非常地活躍,光詩人就出了好幾個。後來挺有名的一個詩人叫西川,真名叫劉軍,就是我們班的。我還記得我們班開風氣之先,當時是北大的優秀集體,但是有一個晚上大家玩得高興了,結果跳起了貼面舞,第二個禮拜被教育部通報批評了。那個時候跳舞是必須跳得很正規的,男女生稍微靠近一點就認為違反風紀。所以你們現在比我們當初要更加幸福一點。不光可以跳舞,而且可以手拉手地在校園裡面走,我們如果當時男女生手拉手在校園裡面走,一定會被扔到海里,所以一般都是晚上十二點以後再在校園裡面走。

我也記得我們班五十個同學,剛好是二十五個男生二十五個女生,我聽到這個比例以後當時就非常的興奮,我覺得大家就應該是一個配一個。沒想到女生們都看上了那些外表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男生。像我這樣外表不怎麼樣,內心充滿豐富感情、未來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女生一般都看不上。

我記得我奮鬥了整整兩年希望能在成績上趕上我的同學,但是就像剛才呂植老師說的,你儘管在中學大學聯考可能考得很好,是第一名,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你的前後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極高的同學,也是各個省的狀元或者說第二名。所以,在北大追趕同學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儘管我每天幾乎都要比別的同學多學一兩個小時,但是到了大學二年級結束的時候我的成績依然排在班內最後幾名。非常勤奮又非常鬱悶,也沒有女生來愛我安慰我。這導致的結果是,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這個病叫做傳染性侵潤肺結核。當時我就暈了,因為當時我正在讀《紅樓夢》,正好讀到林黛玉因為肺結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我還以為我的生命從此結束,後來北大醫院的醫生告訴我現在這種病能夠治好,但是需要在醫院裡住一年。我在醫院裡住了一年,苦悶了一年,讀了很多書,也寫了六百多首詩歌,可惜一首詩歌都沒有出版過。從此以後我就跟寫詩結上了緣,但是我這個人有豐富的情感,但是沒有優美的文筆,所以終於沒有成為詩人。後來我感到非常的慶幸,因為我發現真正成為詩人的人後來都出事了。我們跟當時還不太出名的詩人海子在一起寫過詩。後來他寫過一首優美的詩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每一個同學大概都能背。後來當我聽說他臥軌自殺的時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從此以後,我放下筆,再也不寫詩了。

記得我在北大的時候,到大學四年級畢業時,我的成績依然排在全班最後幾名。但是,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我的同學,但是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所以在我們班的畢業典禮上我說了這麼一段話,到現在我的同學還能記得,我說:"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後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五年幹成的事情我幹十年,你們十年幹成的我幹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幹成的我幹四十年"。我對他們說: "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以後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有一個故事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我們這兒有很多雄鷹式的人物,很多同學學習不需要太努力就能達到高峰。很多同學後來可能很輕鬆地就能在北大畢業以後進入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繼續深造。有很多同學身上充滿了天賦,不需要學習就有這樣的才能,比如說我剛才提到的我的班長王強,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個地方,聽任何一句話,聽一遍模仿出來的絕對不會兩樣。所以他在北大廣播站當播音員當了整整四年。我每天聽著他的聲音,心頭咬牙切齒充滿仇恨。所以,有天賦的人就像雄鷹。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種動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頂端。那就是蝸牛。蝸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從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在金字塔頂端,人們確實找到了蝸牛的痕跡。我相信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地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但是,同學們所要知道的是,蝸牛隻要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穫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也許我們在座的同學有的是雄鷹,有的是蝸牛。我在北大的時候,包括到今天為止,我一直認為我是一隻蝸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許還沒有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但是隻要你在爬,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

我常常跟同學們說,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為自己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過的。我們很多同學憑著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北大,但是北大絕不是你們學習的終點,而是你們生命的起點。在一歲到十八歲的歲月中間,你聽老師的話、聽父母的話,現在你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我們必須為自己創造一些讓自己感動的日子,你才能夠感動別人。我們這兒有富裕家庭來的,也有貧困家庭來的,我們生命的起點由不得你選擇出生在富裕家庭還是貧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貧困家庭,你不能說老爸給我收回去,我不想在這裡待著。但是我們生命的終點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所有在座的同學過去都走得很好,已經在十八歲的年齡走到了很多中國孩子的前面去,因為北大是中國的驕傲,也可以說是世界的驕傲。但是,到北大並不意味著你從此大功告成,並不意味著你未來的路也能走好,後面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該怎麼走,成為了每一個同學都要思考的問題。就本人而言,我覺得只要有兩樣東西在心中,我們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樣叫做理想。我從小就有一種感覺,希望穿越地平線走向遠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線的渴望"。也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氣不斷地大學聯考。當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樣。比如我有一個鄰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終生的榜樣,他的名字叫徐霞客。當然,是五百年前的鄰居。但是他確實是我的鄰居,江蘇江陰的,我也是江蘇江陰的。因為崇拜徐霞客,直接導致我在大學聯考的時候地理成績考了九十七分。也是徐霞客給我帶來了穿越地平線的這種感覺,所以我也下定決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國,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現在正在實現自己這一夢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學們,你終將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這個過程要有艱苦奮鬥、忍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胸擴大,才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樣東西叫良心。什麼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的事情,要有和別人分享的姿態,要有願意為別人服務的精神。有良心的人會從你具體的生活中間做的事情體現出來,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對你未來的生命產生影響。我來講兩個小故事,講完我就結束我的講話,已經佔用了很長的時間。

第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企業家和我講起他大學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們班有一個同學,家庭比較富有,每個禮拜都會帶六個蘋果到學校來。宿舍裡的同學以為是一人一個,結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個。儘管蘋果是他的,不給你也不能搶,但是從此同學留下一個印象,就是這個孩子太自私。後來這個企業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個吃蘋果的同學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這個企業家的隊伍裡來。但後來大家一商量,說不能讓他加盟,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大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所以,對同學們來說在大學時代的第一個要點,你得跟同學們分享你所擁有的東西,感情、思想、財富,哪怕是一個蘋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為你要知道,這樣做你將來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遠不會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來講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在北大當學生的時候,我一直比較具備為同學服務的精神。我這個人成績一直不怎麼樣,但我從小就熱愛勞動,我希望通過勤奮的勞動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的注意,所以我從國小一年級就一直打掃教室衛生。到了北大以後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打掃了四年。所以我們宿舍從來沒排過衛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作一種體育鍛煉。大家看我打水習慣了,最後還產生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我忘了打水,同學就說"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但是我並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一起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同學們一定認為我這件事情白做了。又過了十年,到了xx年年底的時候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結果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他們在大學的時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樣,包括剛才講到的王強老師等。我為了誘惑他們回來還帶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地花錢,想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我想大概這樣就能讓他們回來。後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四年水。"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幹新東方吧。"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學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最後,我代表全體老校友向在座的三千多位新生表一個心意,我代表全體老校友和新東方把兩百萬人民幣捐給許校長,為在座同學們的學習、活動和成長提供一點幫助。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各位新同學從五洲四海匯聚到這裡,與未名湖、博雅塔結緣,為古老的燕園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既是同學們人生新的起點,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嶄新的一頁。作為校長和老師,看到大家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樂。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祝賀同學們,歡迎同學們!

各位新同學,我們身處的這個園子,被幾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精神的家園,甚至被稱為“聖地”。從今以後,你們將無數次地聽到這些口號的召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思想自由,相容幷包”。它們絕不是一些空洞的口號,而是120xx年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實實在在的人生實踐。北大是一部厚重的書。無論初入燕園還是已經在這裡磨礪過幾年,同學們都應該讀一讀我們的校史,瞭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學科的歷史,認真思考我們的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所謂“守正”,就是要銘記歷史、堅守傳統,始終扞衛我們北大的精神。回顧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過往,更是為了開拓未來。從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學風將在你們身上傳承下去,並被賦予新的內涵。

北大是各位同學曾經的夢想。來到這裡,你們又站在了一個實現更大夢想的起點上。進入北大,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從這裡眺望世界,會讓你豁然開朗。這裡的機會很多,資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傳統是如此深厚,有時難免會讓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這是北大的優勢所在,也可能給你們帶來許多“幸福的煩惱”,因為你將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該選什麼課?那麼多的名師,誰的課都捨不得放棄,可時間又是有限的;該參加什麼社團?“百團大戰”真是讓人興奮,可哪個社團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圖書館自習,還是去百年講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學外語、做科研還是出國交流?將來畢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學、從政還是經商?是留在讓人又愛又累的北京,還是紮根基層、報效家鄉?而在我們這個象牙塔之外的世界,變化就更快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各種思潮激盪碰撞,每個人都會遇到困惑、煩惱,會受到誘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問,路在何方?

當你四顧茫然時,請不要急躁,路永遠都在自己的腳下。對於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在今天這堂開學第一課上,我想送給各位新同學的,也正是這八個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沒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樑,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雖然時代已經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並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傳承和發揚北大精神,積攢和激發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永珍、制訂人生規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瞭,也自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主題。現在同學們來到北大,未來幾年的主題毫無疑問應當是“求學”,研究學問最要緊的是踏實、勤奮,是老老實實、一絲不苟的態度和苦學、苦幹、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大校長時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希望同學們“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今天的北大,學科齊全,大師雲集,文理醫工交融並蓄,學術資源得天獨厚。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請同學們務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於一隅,處理好“專”與“博”的關係,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典。未來幾年是大家打基礎的階段,既是打學問的基礎,也是打人生的基礎,這個基礎要寬一點、厚一點、深一點才好。比如,近年來,學校專門開設了“才齋講堂”,邀請各學科的名師大家舉辦講座,就是希望幫助同學們開啟視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學說,北大重視基礎學科,強調基本功的訓練,這固然是好,可在將來就業的時候用處恐怕不大。其實,看似“沒用”的知識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礎紮實、博採眾長的人才有無窮的後勁。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很火,題目叫《一隻海綿的自我修養》。作者是我校數學學院的畢業生,經過十年數學競賽訓練和四年數院學習的她,畢業之後直接選擇了就業,她喜歡文化創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國際廣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為同批入職的同事中第一個升職的。這個“跨界”的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文章中說“我不是沒有質疑過自己,但意志力無非就是兩件事:別回頭,別低頭。應該做一隻小海綿,別管自己有理沒理,你就去吸收,吸進去,不好的吐出來,吸進去,再吐出來。”在經常被問到“學數學對工作有什麼用”時,作者以實際經歷告訴師弟師妹——“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到這名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動,也很欣慰。北大培養人才,重在“道”而不在“術”,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斷”,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時,這位校友的故事也說明,人生選擇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堅信自己的選擇,篤實、苦幹,條條大路都能通向羅馬。

久久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為急功近利所驅動。

這裡,我還想跟同學們分享1958級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為一個柔弱的女生,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她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親不同意這樣的選擇,還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最後還是被樊錦詩扣了下來。初到敦煌之時,她也有過猶豫動搖,因為“和北京相比,那裡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敦煌已經堅守了51年。她說,“當年決定來敦煌並沒有想到過幹一輩子,只是覺得要找到一樣自己喜歡乾的事兒。幹著幹著就愛上了,就離不開了。現在,別說離開哪怕出差時間長點,就會想敦煌,想盡快回到敦煌。”

像樊錦詩這樣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還有很多,比如堅守在人跡罕至的西北邊陲十餘年如一日的鄧稼先校友,比如潛心數學研究最終贏得世界尊敬的張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犧牲在崗位上的甘肅臨洮縣長柴生芳校友,還有剛剛去世的湯一介先生,他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他們的事業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他們志存高遠,將個人選擇同國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進步結合在一起。我們北大人,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歷史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懷。正如中文系謝冕教授在《永遠的校園》中所寫:“北大人具有一種外界人很難把握的共同氣質,他們為一種深沉的使命感所籠罩。今日的精英與明日的棟樑,今日的思考與明日的奉獻,被無形的力量維繫在一起”。

暑假期間,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受到觀眾追捧。看過這部戲的同學應該知道,劇中有許多以北大為背景的情節。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文革結束恢復大學聯考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的開學典禮上,老校長馬寅初勉勵新生們說:“你們來到這裡,不僅為自己開創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同時還肩負著開創偉大祖國未來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你們當中看到共和國的部長、世界銀行的行長、經濟學的大師。”這段劇情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卻是真摯的,講的這番話,振聾發聵,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大學聯考的親歷者,當時我們這批學生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而事實上,許多77級、78級學生日後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成為了國家改革發展的中流砥柱。

當然,胸懷大志的同時,也要著眼於小事情,從“掃一屋”做起,方能“掃天下”。中秋節當天,我看到了學生會發起的倡議,號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車規範停放。這幾天我在學校裡看到,在圖書館前,在宿舍旁,自行車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很有感觸,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僅收穫了整潔、安全和便捷,更從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遠立得住、打不敗的北大人!

同學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今天,也是在開學典禮上,我和所有的老師都對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們珍惜韶華,發憤圖強,希望你們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希望你們不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還要勇於擔當,實現夢想,致力於造福他人、造福社會、造福世界。

親愛的同學們,北大歡迎你們!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3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各位新同學從五洲四海匯聚到這裡,與未名湖、博雅塔結緣,為古老的燕園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既是同學們人生新的起點,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嶄新的一頁。作為校長和老師,看到大家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樂。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祝賀同學們,歡迎同學們!

各位新同學,我們身處的這個園子,被幾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精神的家園,甚至被稱為"聖地"。從今以後,你們將無數次地聽到這些口號的召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思想自由,相容幷包"。它們絕不是一些空洞的口號,而是120xx年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實實在在的人生實踐。北大是一部厚重的書。無論初入燕園還是已經在這裡磨礪過幾年,同學們都應該讀一讀我們的校史,瞭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學科的歷史,認真思考我們的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所謂"守正",就是要銘記歷史、堅守傳統,始終扞衛我們北大的精神。回顧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過往,更是為了開拓未來。從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學風將在你們身上傳承下去,並被賦予新的內涵。

北大是各位同學曾經的夢想。來到這裡,你們又站在了一個實現更大夢想的起點上。進入北大,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從這裡眺望世界,會讓你豁然開朗。這裡的機會很多,資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傳統是如此深厚,有時難免會讓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這是北大的優勢所在,也可能給你們帶來許多"幸福的煩惱",因為你將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該選什麼課?那麼多的名師,誰的課都捨不得放棄,可時間又是有限的;該參加什麼社團?"百團大戰"真是讓人興奮,可哪個社團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圖書館自習,還是去百年講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學外語、做科研還是出國交流?將來畢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學、從政還是經商?是留在讓人又愛又累的北京,還是紮根基層、報效家鄉?而在我們這個象牙塔之外的世界,變化就更快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各種思潮激盪碰撞,每個人都會遇到困惑、煩惱,會受到誘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問,路在何方?

當你四顧茫然時,請不要急躁,路永遠都在自己的腳下。對於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在今天這堂開學第一課上,我想送給各位新同學的,也正是這八個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沒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樑,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雖然時代已經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並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傳承和發揚北大精神,積攢和激發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永珍、制訂人生規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瞭,也自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主題。現在同學們來到北大,未來幾年的主題毫無疑問應當是"求學",研究學問最要緊的是踏實、勤奮,是老老實實、一絲不苟的態度和苦學、苦幹、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

大校長時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希望同學們"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今天的北大,學科齊全,大師雲集,文理醫工交融並蓄,學術資源得天獨厚。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請同學們務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於一隅,處理好"專"與"博"的關係,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典。未來幾年是大家打基礎的階段,既是打學問的基礎,也是打人生的基礎,這個基礎要寬一點、厚一點、深一點才好。比如,近年來,學校專門開設了"才齋講堂",邀請各學科的名師大家舉辦講座,就是希望幫助同學們開啟視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學說,北大重視基礎學科,強調基本功的訓練,這固然是好,可在將來就業的時候用處恐怕不大。其實,看似"沒用"的知識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礎紮實、博採眾長的人才有無窮的後勁。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很火,題目叫《一隻海綿的自我修養》。作者是我校數學學院的畢業生,經過十年數學競賽訓練和四年數院學習的她,畢業之後直接選擇了就業,她喜歡文化創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國際廣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為同批入職的同事中第一個升職的。這個"跨界"的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文章中說"我不是沒有質疑過自己,但意志力無非就是兩件事:別回頭,別低頭。應該做一隻小海綿,別管自己有理沒理,你就去吸收,吸進去,不好的吐出來,吸進去,再吐出來。"在經常被問到"學數學對工作有什麼用"時,作者以實際經歷告訴師弟師妹——"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到這名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動,也很欣慰。北大培養人才,重在"道"而不在"術",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斷",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時,這位校友的故事也說明,人生選擇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堅信自己的選擇,篤實、苦幹,條條大路都能通向羅馬。

久久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為急功近利所驅動。

這裡,我還想跟同學們分享1958級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為一個柔弱的女生,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她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親不同意這樣的選擇,還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最後還是被樊錦詩扣了下來。初到敦煌之時,她也有過猶豫動搖,因為"和北京相比,那裡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敦煌已經堅守了51年。她說,"當年決定來敦煌並沒有想到過幹一輩子,只是覺得要找到一樣自己喜歡乾的事兒。幹著幹著就愛上了,就離不開了。現在,別說離開哪怕出差時間長點,就會想敦煌,想盡快回到敦煌。"

像樊錦詩這樣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還有很多,比如堅守在人跡罕至的西北邊陲十餘年如一日的鄧稼先校友,比如潛心數學研究最終贏得世界尊敬的張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犧牲在崗位上的甘肅臨洮縣長柴生芳校友,還有剛剛去世的湯一介先生,他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他們的事業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他們志存高遠,將個人選擇同國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進步結合在一起。我們北大人,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歷史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懷。正如中文系謝冕教授在《永遠的校園》中所寫:"北大人具有一種外界人很難把握的共同氣質,他們為一種深沉的使命感所籠罩。今日的精英與明日的棟樑,今日的思考與明日的奉獻,被無形的力量維繫在一起"。

暑假期間,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受到觀眾追捧。看過這部戲的同學應該知道,劇中有許多以北大為背景的情節。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文革結束恢復大學聯考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的開學典禮上,老校長馬寅初勉勵新生們說:"你們來到這裡,不僅為自己開創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同時還肩負著開創偉大祖國未來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你們當中看到共和國的部長、世界銀行的行長、經濟學的大師。"這段劇情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卻是真摯的,講的這番話,振聾發聵,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大學聯考的親歷者,當時我們這批學生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而事實上,許多77級、78級學生日後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成為了國家改革發展的中流砥柱。

當然,胸懷大志的同時,也要著眼於小事情,從"掃一屋"做起,方能"掃天下"。中秋節當天,我看到了學生會發起的倡議,號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車規範停放。這幾天我在學校裡看到,在圖書館前,在宿舍旁,自行車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很有感觸,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僅收穫了整潔、安全和便捷,更從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遠立得住、打不敗的北大人!

同學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今天,也是在開學典禮上,我和所有的老師都對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們珍惜韶華,發憤圖強,希望你們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希望你們不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還要勇於擔當,實現夢想,致力於造福他人、造福社會、造福世界。

親愛的同學們,北大歡迎你們!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4

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

你們的到來,為北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燕園正煥發出青春的風采。剛才的五位師長,也是北大五個學部的主任,飽含深情地講述了他們心中的北大,期望能夠幫助你們更好地發現北大、融入北大。北大正如一個大家庭,學生、教師、員工、校友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彼此真誠相待,代代薪火相傳。讓我們再次感謝他們!

你們心中一定充滿了疑問。大學是什麼?許智巨集老校長常把大學比作百花園,把同學比作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一所好的大學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水分、恰當的養分”,讓大家不受干擾、不受壓抑、自由發展、茁壯成長。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上也刻有“認識自己(Learn to know yourself)”,只有瞭解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大學,就是讓你去“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選擇未來將成為怎樣的人”的地方。在北大,你可以領略各領域最優秀學者老師的言傳身教,選擇啟迪心智的課程、聆聽深邃前沿的講座、投身洞察社會的實踐、傾情探索未知的研究、參與拓展視野的國際交流、沉浸於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所有這些都將是你成長的養分和創造力的源泉。

三十多年前,瑞典的哥德堡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但事先並沒有告知閱讀的目的。在事後訪談中他們發現,一些學生會在閱讀中儘可能尋找可供記憶的事實、單詞,努力猜測可能會問到的問題,為考試做好準備;而另外一些學生,則去挖掘和思考文章背後更深的含義,試圖與已有知識聯絡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質疑文中的事實、推理和觀點,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催促他們隨時隨地進行智力的探險。

考試和文憑只是檢驗教育效果的一種方式,並非教育的終極目的。過度關注考試,會使人沉迷於分數、獎勵、名氣這些虛榮和誘惑中,禁錮你的好奇心。大學,應當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自我發現之旅,追隨你的好奇心,以繼承、批判、創新去豐富自己、去探索奧祕、去挑戰自我的極限;大學,應當是一個啟迪智慧的自我發現之旅,傾聽並追隨自己仁厚之心,擯棄驕傲與狂躁,學習傾聽、學習分享、學習選擇,學習放棄,學習如何變得更加聰明、也要學習難得糊塗;大學,就是要不斷髮現和了解自己的興趣、才華、稟賦,發現和了解自己的弱點和不足,這是一個為未來做準備的過程,是發現自己、雕塑自我的旅程。

或許你覺得,現在選的專業與自己的興趣並不一致,甚至相去甚遠,這不要緊。北京大學中的良師益友、裝置條件和寬鬆氛圍,將為你的志趣提供充分發展的自由空間。江南是化學系的畢業生,後來成為著名作家;英達和英壯分別畢業於北大心理系和物理系,但這沒有妨礙他們成為文化名人。我認識一個外語學院法語系的學生,選擇了化學第二學位,本科畢業後,進入化學學院讀研究生。事實上,在專業領域的深度學習,會幫助你掌握思考問題的思想和方法,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這些經歷都將使你受益終身。

同學們,再次感謝大家選擇北大,歡迎大家成為北大人!

在北大,即將啟程一段屬於你的人生“發現之旅”。旅程中,請永遠不要忘記:

北大人要志存高遠、要心懷天下;

北大人要獨立思考、要寧靜致遠;

北大人要強身健體、要躬行實幹;

北大人,不做“利己主義者”,

北大人,要“守正創新、引領未來”!

謝謝!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5

20xx年9月6日下午13:00,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xx級新生開學典禮在中山北路校區思群堂順利舉行。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黨委書記汪海萍,黨委副書記萬明霞、副主任代蕊華和李政濤以及各事務部主任、各系所黨政領導和教師代表、教育學部全體新生與新生輔導員出席了本次開學典禮。典禮由教育學部黨委副書記韓春紅主持。

在莊嚴的國歌聲中,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xx級新生開學典禮正式拉開帷幕。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老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袁老師首先代表教育學部全體教師歡迎新同學的到來。隨後,袁老師以“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你們做好準備了嗎?”的提問展開了一場關於“大學給了我什麼,大學希望我怎樣”的精彩演講。

袁老師指出:大學會帶給同學們豐富的知識,親密的朋友,不同的體驗,但最重要的,大學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改變”。思維方式的改變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由經驗思維轉變為科學思維,經驗思維缺少知識與理性。對此,袁老師認為同學們應有廣博深厚的知識,去認真讀經典,學會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第二,由小我思維轉變為大我思維。人是社會的人,要重視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併為社會做出貢獻,要有社會意識,關心、瞭解、參與社會。不僅要有社會責任感,更要有社會能力,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發展起來。因此,人不僅要適應社會,更要改變和改造社會。第三,由消極思維轉化為積極思維,對此,袁老師借創業者張一鳴的例子向在座的同學們提出有成就的人所擁有的五個特徵。

一是永遠充滿好奇心,不斷接受新事物。二是對未來世界充滿樂觀主義的傾向,相信變化會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關於選擇“沒有最好,只有選擇一個不是最壞的”,人生一定要對未來充滿樂觀,而不要讓悲觀支配我們。三是不甘於平庸,“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從跨進校園的那天起同學們就應該樹立崇高的志向,不斷設立新的,更遠大的目標。四是不傲嬌,延遲滿足感,要保持一定的定力。五是對重要的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走彎路。對此,袁老師表示,學校與老師都會提供幫助,但重要的是大家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確立自己的目標。最後,袁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入學伊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斷改變思維,學會獨立思考,汲取正能量,成為一個“基礎厚、能力強、負責任、複合型”人才。

隨後,教育資訊科技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顧小清老師代表教育學部的250餘名教師在開學典禮上發言。顧老師圍繞自己在大學期間對自我認識、學科愛好的逐步探索與確立的過程,通過講述個人的豐富經歷,勉勵在座的學弟學妹們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以及興趣所在,要一直保持著永不氣餒的勁頭,始終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最後,顧老師表示,教育學部的252名教師將在同學們未來的求學之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希望大家在師大、在教育學部的日子裡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獲。

20xx級新生們的到來不僅讓教育學部的各位老師們歡欣鼓舞,心潮澎湃,更是讓教育學部的老生們認識到自己身為學長、學姐的擔當和責任。典禮上,教育學部學生聯合會主席陳建同學作為老生代表發言。“在我眼裡有夢想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對夢想的堅持才是真正的積極樂觀”。陳建同學在發言中指出,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夠不忘初心,做追求極致的夢想家,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中為夢想而奮鬥。

作為對老師和學長的迴應,新生代表、學前教育學系20xx級本科生郭璇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她表示地鐵站中學長學姐的迎接,貼心負責的學導的幫助,輔導員耐心認真的答疑等等,這一切都讓自己深切感受到了“愛在華師”的真正含義。並表示在學期伊始,自己也有三個目標:一是要有明確自己的奮鬥方向,不可鬆鬆散散背離了夢想;二是要積極主動,有自我追求,對自我負責;三是挑戰自我,聽從內心的召喚,擁有踏出自己安全區的勇氣。隨後,新生代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20xx級碩士研究生柯婧秋髮言。她指出站在新的起點上,要做到學習知識,關心社會,提高科研素質,保持對科研的熱情,希望與在座的各位新生同學共勉。

簡短休息之後,學部20xx級的本科生同學為在座的各位新生帶來了《華東師範大學校歌》合唱。輕快昂揚的歌聲贏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也道出了教育學部對全體教育學子們的殷切期盼。

在共同觀看了教育學部的介紹視訊之後,20xx年新生開學典禮下半場正式開始。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汪海萍教授為新生上了生動的大學第一課——說說華東師範大學。已與華東師大結緣36年的汪老師滿懷深情地向同學們講述了師大的故事。她通過介紹華東師大的前身、歷任校長、名師大家,道出了師大的文脈傳承。華東師範大學秉承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自強不息”“格致誠正”的精神文脈和聖約翰大學“學思結合”“中外匯通”的優良傳統,追求“智慧的創穫,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的辦學理想,恪守“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精神。多年來,華東師範大學始終以建設高水平的重點大學和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傳統的研究型大學為特色,努力建設以培育全人為目標的、走向世界的國際化學府。最後,汪老師指出華東師範大學的未來由全體師大學子共同書寫,希望同學們能夠繼承和發揚歷代師大人的精神風貌,始終懷著赤誠之心,保持昂揚的鬥志和旺盛的求知慾望,在師大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至此,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xx級新生開學典禮圓滿落幕。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新成員們將在華師開始一段新的旅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牢記師長們的教誨,以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為己任,努力將教育學部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燦爛輝煌!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6

軍訓教官、老師們、同學們: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金色的收穫季節,同學們帶著多年來刻苦學習的碩果走進了大學。首先,我代表校黨委和校行政為級新同學實現自己進入大學深造的願望,成為大學大家庭中的一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歡迎!向積極為大學輸送優秀生源的中學老師們,向精心哺育你們成長、並給予大學充分信任的廣大家長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對幫助、指導、組織我校軍訓工作的的領導、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進入高等學府深造,這是你們刻苦學習的回報,是你們的父母、老師不辭辛苦、哺育培養的結果。這一切,來之不易!在今天這個喜慶的日子裡,你們有理由盡情地享受這豐收的喜悅,但從今天開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標:走進了大學,你們就要把自己錘鍊成一個社會精英,要自我成長,還要幫助別人;要自我奮鬥,還要服務社會;要規劃自己幸福人生,還要思考如何報效祖國!

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歷經近年的發展,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等學科協調發展,以材料學、化學工程、應用化學、機械工程為特色學科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現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個博士點,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個碩士點,個本科專業。擁有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國際合作技術研發中心,個省級重點學科,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行業依託中心。有專任教師人,其中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碩士學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個,博士生導師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人(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人等等。

大學半個多世紀的執著求索、幾代人薪火相傳,不斷的精神積澱,形成了“團結自強、艱苦奮鬥、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科大精神;確立了“立人、傳知、求新、惠眾”的辦學宗旨,“明德、篤學、弘毅、拓新”的校訓,“自強、務實、競合、創新”的校風,“修身修業、誨人不倦”的教風和“求真求實、學而不厭”的學風。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與“橡膠”結下了不解之緣,橡膠品牌及特色貫穿學校發展始終。學校把“自強務實”的優良傳統和橡膠所特有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樸實無華、甘於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過載”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養中,著力培養學生“自強務實”的作風和寶貴的“橡膠品格”,這成為大學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學校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學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學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學們,學校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創新氛圍。在這一基礎上,每位同學要明確自己新的奮鬥目標,自覺地在學習中增強創新意識。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積極奮發的學習勁頭,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潛能,培養和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漫遊知識海洋的樂趣中領略和體會科學、藝術、人文各自具有的無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為政治、思想素質好,同時又具有良好科學素養、藝術造詣和人文精神,並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各位新同學,將要開始的軍訓是你們大學生活的第一課。這第一課對你們今後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這一課能讓你們更清楚地瞭解什麼是紀律,更明白團隊協作、互相幫助是多麼的重要,更清楚一絲不苟、嚴格要求的真諦是什麼,所有這些對你們都是一種幫助,將讓你們受用終身。多年來,在等單位的大力支援下,我校的軍訓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軍區、省教育廳等上級的表彰,有這樣好的條件,有這樣好的教官,我相信你們能認真地上好軍訓這一課,不怕艱苦,不怕困難,服從指揮,聽從命令,像一個軍人一樣嚴格要求自己。軍訓將帶給每個同學一份軍人的英武之氣和剛毅精神!

我相信,多位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新同學的到來,將會使美麗的大學更加生機勃勃、靚麗多姿。我祝願,在科大的學習,將使同學們成為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棟樑之才!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7

20xx級新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站在這裡,我最糾結的是,作為教師代表,一位年長者的說教很可能讓你們覺得無趣,恨不得以“葛優躺”的姿勢,延緩即將到來的軍訓。我深知,幾分鐘的致辭,很容易落入雞湯文與成功學的窠臼,你們的小宇宙或許已然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我不想進行靈魂安利,但是靈魂安利在蔓延,比如每年九月初開學,就會有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廣為傳播:“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我看來,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依然是精英教育的思維,與平民的現實相去甚遠。

面對你們,我很自然會緬懷青春,以及與青春相關的一切,比如春天,比如愛情,比如生命力,比如瘋狂、感性、浪漫、激切、迷茫、率真、單純等等。這些都是青春的基因,你逃無可逃,為什麼要抗拒呢?只有照單全收,方有成長的喜悅,這不就是成就感嗎?

所以我歌唱所有的青春,比如50年代王蒙先生在《青春萬歲》中的序詩: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我也不止一次地吟誦80年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毫無疑問,青春是人生最華彩的樂章,是天地最無私的賜予,她是《詩經》《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她是唐詩宋詞裡的離愁別緒,她是徐志摩眼中的彩虹,她是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青春是穿越時空的美麗,於是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說,“青年,無論如何,是沉睡著的睡美人”。我覺得這也是閱讀中國90後的正確開啟方式。

此刻,我的思緒從“沉睡著的睡美人”漂移到“葛優躺”,然後來到了最近網路最歡樂的砍柴和放羊的故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據說,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是這個段子的正確解讀,而別樣的解讀仍然在持續發酵。這讓我聯想到一則禪宗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些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挑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挑水、做飯。”

面對一樣的答案,行者不禁產生了疑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回答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飯即做飯。”

禪意盎然的故事,對於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你們來說,自然是別有會心。因為網際網路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資訊來源中廣泛採集碎片化的資訊……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這是網際網路的問題,也是青春的問題。網際網路帶來的去中心化、遊戲化、扁平化、碎片化、民主化;青春的浮躁、急迫、三心二意、瞻前顧後、貪多務得等等也會妨礙我們健康成長和“得道”。老子《道德經》裡說:“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總是執著地追求一個方面,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論準則,有舍才有得,無為而無不為,這是道家的生活姿態。對於精力旺盛的你們來說,在大學學習階段,在進行人生規劃時,可以再三玩味這則禪宗故事。

很遺憾的是,我還是落入雞湯文與成功學的窠臼。好吧,讓我們喚醒內心的洪荒之力,吹響青春的集結號,我們繼續讀詩,把海子的詩歌讀完: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 每一座山 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8

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非常高興能在這裡見到大家,歡迎各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學子成為園的新主人。在此我代表全體教師承諾,將恪盡為人師者在“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中的職責,以自己的全部知識和熱情助推每一位同學的成長成才,不辜負“半國英才聚”的重託,並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也向同學們學習,與大家共同進步。

看到大家,我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自己參加開學典禮時,初入園的激動;想起作為輔導員迎來上一個五字班時,他們意氣風發的笑臉;更想起在參加招生宣傳的過程中,聽到的很多同學,也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同學,向我講述的他們的夢,以及當時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正如錄取通知書上所寫的,“,是你一生的驕傲”。夢圓,是對大家過去幾年中追求卓越、不懈努力的最好褒獎。這一刻你有理由為自己而驕傲,並得到我們最衷心的祝賀。

一個夢想的達成,也意味著另一個更遠大征程的啟航。如何由一名xx大學的新生,真正成長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xx人”,是大家需要用未來四年,甚至更長時間來回答的問題。這裡我有兩點體會與大家交流。

第一,是積極面對挫折的挑戰,並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成長。你可能正在憧憬著大學生活很多美好的第一次,但也將會和另外一些第一次不期而遇。你可能第一次遇到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的狀況,第一次發現“學霸”的稱號似乎正在離開自己,第一次身邊有這麼多明明可以靠智商吃飯,卻偏偏還那麼努力的小夥伴,自己好像在哪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甚至,你可能會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及格。如何應對這些不如意甚至挫折,是你很快將要面臨的考驗,並很有可能成為決定你的大學生活是走向新的輝煌還是最終陷於沉淪的分水嶺。

同學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當這些挫折真正來臨時,無須恐慌,這幾乎是每一個xx人必須經歷的一課;也不必沮喪,它其實向你指明瞭突破原有極限,再次得到跨越式提升的方向;更不要一蹶不振、就此甘於平庸,而應始終以“自強不息”的校訓精神自勉,不忘追求卓越的初心。所謂“卓越”,並不簡單等同於成績或排名,最重要的是不畏懼任何困難、競爭和挫敗,竭盡全部心智和努力,不斷超越自我。只要做到這點,你就始終可以像今天這樣,坦然並自豪的為自己喝彩。同時,在戰術層面上,也提醒大家有意識的去體會大學階段知識和教學的特點,儘快形成新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特別是希望大家能勇於求助,善於發問。每一位老師都將盡自己所能幫助大家。

第二,是樹立明確的目標,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朱熹說過“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同學需要避免的恰恰是善於記書、精義,卻忽視了志在何方。如果說今年六月之前你的目標聚焦於大學聯考,那麼身處之後,又應該為了什麼目標而學習,為了什麼理想而努力?這絕不是什麼遙遠甚至虛無的問題。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尤其是通過你自己的深入思考後自主選擇的目標,才能真正成為推動你主動學習、深入鑽研、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而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除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的抱負和擔當外,還需要注意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由此明晰自己的人生規劃。

今年寒假我和高中母校的學弟學妹們交流,他們問我在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在求學期間根據自己的思考做出了一系列選擇,並最終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大一學年末專業分流,我從有悠久歷史的土木工程系,來到了成立不久的建設管理系;大四又選擇了房地產經濟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完成了從工學到管理學再到經濟學的轉變;20xx年博士畢業時,房地產已經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行業,我卻選擇以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立志於為這個紛繁複雜的市場增加理性的力量。這些選擇在當時看來都有點“非主流”,但每一次我都堅信這不僅是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也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也正因為此,才能在努力的過程中始終甘之如飴。至於社會上討論的所謂“熱門”專業等等,我覺得反而不必看得太重。無論哪個專業,我們瞄準的都是其中最頂尖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這就決定了任何一個領域都有足夠的空間成為我們的舞臺。xx人應當有這樣的眼界和自信。

同學們,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已經向大家拉開帷幕,園提供的無限可能正在等待你的探索。期盼著大家以初為xx人的自豪作為新的起點,在挫折中成長,追求理想不斷前行。今天,你因為成為一員,而擁有一生的驕傲;明天,相信也終將因為自己卓越的成就和傑出的貢獻,而成為驕傲!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9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們成為一個復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你們在國內外如此眾多的一流大學裡選擇了復旦,我要對各位表示感謝!

復旦將成為你們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個問題你們還來不及思考,那就是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麼,到底怎麼學?從剛才學長們和導師們的視訊當中,你們聽到了、看到了一些他們的感悟。所以,今天我並不想發表一個熱情洋溢的講話,而是要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對你們到復旦來到底要學什麼的思考。

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導師。這個導師可以是學校的老師,也可以親戚、朋友或同學,等等。因此,在嚴格的意義上,真正的“自學成才”並不存在。韓愈還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與此對應,對於學生,來到復旦自然就是為了“悟道”、“受業”和“釋惑”。

你們都會歸屬於某個專業學科,因此你們當然將要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這或許可以認為是學生的“受業”。

然而,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a. n. whitehead)曾經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育,他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給學生某些學科專業的一部分知識,而古代書苑中的哲學家給弟子傳授的是智慧。”當時,愛因斯坦(a. 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體驗呼籲:“僅僅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諧的人格。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粗”,但是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講粗話的人。

反觀當前,由於現代職業極度分化、多元化,導致高等教育的過度專業化。各類具有明確職業指向的專業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讓教育的意義變得越來越窄。學校設定的教學內容只是為了“就業”這個唯一的目標,這似乎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提供一種即時的服務,但這樣的教育其實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嚴重地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原則,因為人不應僅僅是社會當中的一個部件而已。

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包括復旦在內的畢業生的職業和所學專業的對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經降到很低了。換言之,你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是跟你學的專業有關的。因此,這就迫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新的思考,並做出相應的改變。

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綜合性的大學,比如復旦大學必須有別於通常的職業學校。大學不能淪為金耀基先生所批評的那種“職業培訓所”。

因此,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你們來到復旦當然要認真地學習足夠的專業知識,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也是卑微的。恰如愛因斯坦一貫的認為,純粹的專業技能學習並不保證你能夠學好專業,有時反而“將扼殺相關的文化生活和專業的精神基礎。”

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作為復旦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何為“道”?“形而上者謂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價值系統。

儒學經典《大學》當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中國人認為智慧是以善為基礎的,道同時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僅如此,善還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道的終極目標。

就現實來看,如果一個人對人類的存亡一點都不關注,對國家和民族將賦予你們的歷史責任和未來擔當一點都沒有感覺,對崇高的價值體系沒有一點執著的追求,他就會缺少一個積極而又嚴肅的價值系統。這樣的人在思想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定會迷失自我。責任和擔當應該是對“道”的一種“開悟”,也是“道”的一種具體外在表現。我曾經多次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自己、對他人,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有責任感。如果學校只重視一些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麼它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我們每一個人在追求積極而嚴肅的價值過程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問題,這也是建立自我價值系統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些問題包括: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到底會怎樣?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很大,現在甚至於未來沒有人能夠對這樣的問題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去思考。因為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才有可能獲得一套崇高的價值。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人文精神應該總是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並宣示崇高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他把他對崇高的價值體系的追求永遠置於他在物理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上。復旦大學實行通識教育,就是希望通過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與專業課程改革,使整個教學體系體現出一種對價值的追求。雖然,這些課程就這類問題也不可能提供一個終極答案,但我們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的線索。這種思考線索的重要性在於,它啟示人們如何使得這個世界成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從而為這個仍然充滿種種困難和困惑的現實世界中不至於迷失,併為它提供希望和理性。

在今天的中國,這套積極而嚴肅的價值系統,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才能夠更具有使命感,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更大的擔當。

在今年教師節的講話中指出,“教師的第一要務是‘傳道’”,而這個“道”就是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學生的第一要務就是“悟道”,就是去追求、踐行崇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系統。

“道”還是一種智慧。

智慧很難定義。在我看來,智慧就是一種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綜合能力,是掌握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方法;它包含了一套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會和宇宙。與智慧相比,我們常說的學習“知識”只是獲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種途徑而已,而“智力”則只是“形而下謂之器”的“器”而已。

就知識的獲取而言,在今天的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渠道來獲取知識。尤其是諸如慕課(moocs)等各類網路視訊課程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獲取知識的方式。以至於有人認為,在網路教育的時代,大學的教師將淪為只是一個“節目主持人”。甚至,更加危言聳聽的是,傳統的大學教育將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

其實,這種擔憂並非新鮮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指出:“學習並不是一個傳播知識的過程。當然,其中某些東西確實需要傳播,但教師不是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因為,“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從圖書館獲取資訊。”現在,除了圖書館以外,我們有了更多的途徑來獲取資訊。

如果大學只是起到課堂的知識傳授,即“授業”的作用,學生也只是“受業”,上述擔憂不無道理。因此,羅素提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傳播者。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領悟知識。”其實,自古教書育人就是為了使得學生的心智更成熟,人格更獨立。唯有人格獨立,方可獲得智慧。因此,教育更為重要的內涵就是傳授“思維方法”,而學習就是“悟道”。

“悟道”就是要獲取智慧。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難以言說,中國古人說“學必悟”。因為他們認為,認識“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這個過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過網路或者軟體來完成的。

首先,網路和軟體能夠做什麼?在我看來,只有當某些知識能夠非常準確地被定義,且學生在學習這類知識的成效能夠非常定量、精確地來進行考核時,那麼相應的課程和教材確實可以實現一種網路化、自動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實現計算機編碼,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授的能力,只有好的教授才能引導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洞見。

其次,網上論壇無法完整複製現實的討論中的這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和各種對話的豐富性。除非在網路上參與討論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小說家一樣的嫻熟技巧,有能力以散文的形式重現複雜的思想和體驗。這個要求是太高了。

更為重要的是,“悟道”的過程貫穿於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中,大學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課堂教育以外,復旦大學將通過“書院”的方式來創造更好的這種互動空間和方式。這種互動是任何機器無法模仿的,不管程式編制得如何先進,不管技術如何發達,人畢竟是人。學生會對課堂和書院裡所遇到的辯論情境、以及他與他人的實時接觸進行思考,機器無法複製。而恰恰就是這些,將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

因此,因此教師和大學的存在,其意義不僅沒有被削弱,而且顯得更為重要。在現代技術的挑戰下,大學應將教育、教學更多的轉向“傳道”意義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漁”,以傳授“思維方法”為主的教育。這種轉變,與其說是變革,還不如說是高等教育的某種迴歸,迴歸到古代的教育理念,即,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迴歸到更加註重“智慧的傳授”,也是中國古人說的“傳道”。而也能讓學生在大學裡的學習獲得更多的智慧,獲得一套嶄新的、合適的思維方法。

“悟道”還必須持續地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若沒有感覺到思想的力量,那是因為思想的貧乏。只有經過思考才能達到“釋惑”,也才能解決你心中長期感到迷惑的問題。曾經有人說過,“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

當然,“思”更是思想。我們經常人云亦云地說,“這個世紀確實是一個知識的時代。”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我要強調,僅僅“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思想”。脫離了思想,脫離了道德知識,無論其屬於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一樣都是“雙刃劍”。它們既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以禍害人類,甚至於毀滅人類。要讓“知識”真正服務於全人類的未來命運,我們更需要“思想”和“智慧”,即,我們更需要中國人所謂的“道”,以及對“道”本身的思考。我們要思考人類的“大道”,也要思考我們每一個專業學科中的“學科之道”。

人類近兩個世紀的巨大發展基本上是基於20世紀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們的思想。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巨大成功,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對人類自由的限制,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思想貧乏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思考所依據的思想,大多尚未突破中世紀的思想家們的成就。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紀裡,將“知識的時代”轉化為“思想的時代”,即成為一個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學術思想家輩出的時代。我曾經說過:“一個國家,有再強的經濟、軍事,但沒有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它就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它至多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侏儒’而已。”同樣,如果人類出不了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我們就很難解決當今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各類重大而又複雜的挑戰。

“博學而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矣”

復旦的先賢們為我們選擇的校訓十分深刻,我認為它是對傳道、授業和解惑的一種具體詮釋。所以我最近在對校訓有關的詮釋中提到,復旦的校訓當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在邏輯,也就是“唯有博學方可篤志,惟有切問方有近思”。如果這樣去做了,那麼自己內心,以及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都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關係,“仁在其中矣”。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們來到復旦學習一定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們將開始痛苦而又快樂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我為什麼要把痛苦放在前面呢?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快樂學習的說法,就是剛才陳思和老師講的,“只有當你熱愛它了,那麼樂就會在苦中。”若你們在復旦悟得了這個“道”,那麼在你們離開的時候,你們不僅具備了專業知識,而且將變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對國家民族就會更有擔當,對整個全人類也會更有擔當。

我希望大家成為這樣的人!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 新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個季節裡,同學們的到來,給我們美麗的校園又增添了一片蓬勃的朝氣,帶來了青春的活力。在這裡,我代表遼xx學院的全體教師,向你們的到來 表示熱烈的歡迎!

同學們,社會、學校、家長都對你們寄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你們不負眾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從現在開始,同學們應該樹立起一個遠大的理想,就像一棵樹,正是有了對陽光的渴望,它才可能直插雲霄;就像一隻鷹,正是有了對藍天的嚮往,它才可能遨遊天際。只有有理想的人生,才是積極的人生,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才能真正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人生非坦途。同學們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一定會有很多困難。對於每位同學來說,大學的學習意義重大,然而大學生活又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完美,你會發現大學的學習生活是樸實的、平凡的、甚至是艱辛的:也許原來你們嚮往的課程很乏味,大名鼎鼎的教師也很平常,期末考試的緊張和辛苦,甚至比大學聯考還要累。但是,你也會發現,大學的學習生活是美好的、豐富的:上課、講座、演出、比賽、科技活動、社會實踐、同學聚會,如果你願意,你們也會忙得不亦樂乎。 作為教師,我們會本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宗旨,成為你學業上稱職、合格的導師,也會努力成為你生活中的朋友,遇到困難時,老師們將會給你一份力量,也會跟你一起分擔。獲得成功時,請與老師們一道分享。

最後,我祝福同學們的大學學習生活是愉快的、幸福的,是你一生中,最驕傲和值得回憶的階段。也期待著四年後,還是這個地方,畢業典禮上,見到碩果累累、更加成熟的你!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1

親愛的新同學,老師們、同志們:

上午好!今天的風雨真不小。此風此雨,給了我們不同尋常的體驗。這彷彿是為同學們邁入大學、踏上人生的新高地,進行一次精神沐浴和心靈洗滌;也似乎在表明,不管任何風雨都抵擋不了同學們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心和堅毅。我代表學校對來自15個省區的近6000名新同學加入湛師大家庭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風雨中堅持開會的同學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度。你們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我國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之年,考上大學,來我校深造,真是值得慶賀。你們的加入,將給湛師帶來新的活力、激情和智慧。

一、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

進入大學,首先要追問大學是什麼樣的地方?具體而言,大學是:

(一)責任高地。大學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也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義大利在文藝復興之前有博羅尼亞大學;英國先有牛津、劍橋,後才有其崛起;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能夠成為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跟柏林大學的建立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是先有哈佛,後有國家。美國之所以有今天,我們表面上看到是它強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實際上支撐它的是大學,是它強大的教育系統。我國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溫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強國先強教,強國必強教。蔡元培則早就說過,要看明日之社會,先看今天之校園。

大學的主要責任,也是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人才,培養最後超過老師的人才。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超越自己,實現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大學才能卓爾不群,長盛不衰,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建樹新風。

大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就是努力成為超越老師的學生,更好地服務國家需要和民族偉大復興。

(二)人才高地。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大學是人才最為密集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裡有不少雕塑,其中有一尊雕塑,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尊雕塑就是哥大賴文森廣場(RevsonPlaza)的“鋼絲上的行走者”(TightropeWalker)。這個雕塑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走在鋼絲上,另一個人站在他肩上。我覺得,如果把下面那個人看作教師,上面那個人當作學生,那麼這個雕塑便體現了大學教育的理想: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

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其實也是中國大學的理想和傳統。由魯迅親自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與哥大的上述雕塑有異曲同工之義。它主要由“北大”這兩個字用篆書構成,下面一個“大”字,像一個人,表示教師;上面是“北”字,像兩個人,表示學生。兩個學生背靠背,表示他們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具有獨立人格,只追求真理,不互相依附,不拉關係;他們站在教師肩膀上,表示學生在老師的無私教導和幫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有作為;這三個人還構成了一種多元對話的格局,體現了一種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所以,北大校徽是最能體現大學理想和教育精神的。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發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的感嘆,認為年輕學子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老師呢?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陶行知則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都實際上寄託了培育超過教師的學生的教育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湛江師範學院漫長的發展歷史當中,曾經湧現眾多卓越人才,他們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傑出代表。如學校前身——雷陽書院,曾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它的三位著名山長(古時稱校長為山長):陳璸、陳昌齊、陳喬森。也就是我們說的“三陳”。陳璸、陳昌齊均為進士;陳喬森為咸豐年間舉人,被譽為“嶺南才子”。他們做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功勳卓著;做學問則勤謹篤實,以身垂範,學者楷模。還有譚平山,曾任雷州中學校長,是廣東黨組織最早創始人,時有“南譚北李(李大釗)中陳(陳獨秀)”之譽。還有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導人黃學增、南路優秀女共產黨員歐汝穎、粵桂邊區縱隊副司令員唐才猷等傑出代表。

湛師培育過不少超過老師的優秀學生。如今天坐在主席臺的一些教授,就畢業於本校的前身雷州師專,當時學校一個教授也沒有。不少畢業生考上北大、復旦、人大、南大、北師大、中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僅今年就有137名畢業生考上研究生。

(三)精神高地。樑英書記說過,大學不僅要有大樓、大樹,還要有大師、大氣。從最高境界上來說,真正的大學,是無形的大學,是精神的大學,是能凝聚和產生大師的大學。有了高遠的精神境界,有了一流的教師,哪怕沒有高樓大廈,也可能成為一所高水平大學。所以,大學首先要有高遠的精神境界,成為精神高地。才能使大學不僅僅停留在“形”和“體”的層面,而進入“神”和“靈”的境界。在這一精神高地上,我們探索人類精神生產、傳承和創新的祕密,與人類最傑出的大腦和最高尚動人的靈魂相遇,爭取那熠熠光輝,照亮自己的人生,然後把這些祕密和光輝與他人分享,傳承發揚下去。

同學們考上湛師,不必自卑。家庭經濟貧困,也不必自卑。大學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精神高地。在這裡,不是比官大,也不是比錢多,而是比誰的志氣大、用功多、學問高。在這裡,過的需要艱苦付出的寂寞生活。洪堡說過,寂寞是大學精神的特質之一。易卜生則認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獨的人。”在大學高地上,可以瞭望世界,展望未來,通過與高人接觸,知彼而知己,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鋪路。這是很幸運的。正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站在這一高地上的人們,可以讓一切都變得意義非凡。甚至連貧窮都擁有珍貴的價值。與青春和智慧相比,金錢、地位、美酒、佳餚都微不足道。在這一高地上,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孕育希望!

二、立足大學高地,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

如何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我以為,樹立“責任以行,能力為重,創新是魂”的理念,並付諸於行動是關鍵所在。

(一)責任以行

社會學家戴維斯就曾說過,“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我站在這個講臺,最真切的感受,除了迎新的喜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面對眾多渴望求知、立志成才的學生,我深感作為一名校長的責任之重。同學們上大學,要學的東西很多,首先應該學會負責,成為一名負責任的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親朋負責、對工作和單位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責任以行,就是永不放棄自己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責任。

責任以行,也意味著寬容和擔當。同學們從今天起就成為湛師大家庭的正式一員。對學校的平安和諧、創新發展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責任和義務協助學校克服各種困難,共同推動學校發展。我曾邀請全國勞模、韶鋼首席技術專家羅東元給大學生作講座,他說,“上蒼安排每個人都有一次做人的機會,就要盡心地體驗做人的責任,享受其過程。要熱愛工作、享受工作。我在工作中遇到太多問題,有時逼得走投無路,但我認為,這時候離問題解決就不遠了。什麼叫成功?成功在於堅持,成功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儘自己最大的責任,積累能量,然後集中釋放出來。”

我校師生中也有很多“責任以行”的榜樣。1935年,雷州省立師範學校時期的吳炳宋校長,就把教育事業與國家命運聯絡起來,明確指出“民族之興亡,基於教育之盛衰”,希望“師範教育普及高雷,澤流所被,漫衍全粵”。我前天在新生接待現場,遇到送兒子來報到的一家人,爺爺、父母和兒子四人。爺爺、父母親都是中國小的教師,父親還是校長。爺爺、父親都曾是湛師的學生,現在兒子也成為湛師的學生。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這個家庭對湛師的一種情懷和對教育的一份責任。法政學院的龐天佑教授,大年三十也一如平日,堅持讀書搞研究;化學院的高利軍博士,20xx年來校工作以來,不曾回過家鄉,不論寒暑假還是星期六日,幾乎天天待在實驗室搞研究,32歲就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還有鄭光華老教師、譚笑老教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校園裡與學生交談輔導的身影,無私地把自己的時間、生命智慧奉獻給學生。還有今天作為校友代表發言的附中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樑哲同志,等等。正是有這些對事業、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老師,湛師才能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

(二)能力為重

一個人要真正有所擔當,真正能負起責任,就必須有能力,即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本領。這裡的“能力”,是一個建立在紮實的知識基礎上的“能力群”。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不同的行業所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專業培養的能力規格也有所不同。同學們進入大學,最重要的是不能放鬆學習、不能放鬆思考、不能放鬆行動。能力的形成靠學習和實踐積累。那應該如何學習呢?

1、要學會在“三個世界”裡學習

一是書本世界。通過閱讀書籍等增長知識,尤其要精讀經典名著。二是經驗世界。要培養能力,就要主動實踐、積極鍛鍊。三是虛擬世界。現在是網路時代、E時代,網路上有海量的資訊,為我們學習提供了很多材料。網路已經成為我們學習生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便利來促進學習和研究。

2、要掌握三種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真正的教育必然是自我教育。與中學相比,大學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與選擇的空間。這裡所強調的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同學們要從被動學習轉變自主學習;要學會綜合分析、獨立思考,學會選擇,有所守有所放,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味追求熱點或時髦,人會失去自我和尊嚴。不要讓你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合作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今天,單打獨鬥已難以適合社會和工作的要求。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這是一筆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同學們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自己同伴的精神文化資源,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益,培養合作共事的能力。

體驗學習。實踐出真知。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掌握知識、生成能力,學會思考,學會與經驗世界接觸的一個綜合過程,是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做科學實驗、參加專業社團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等,都是體驗學習。

以上三種學習方式,加起來便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八方友。

3、要把握三個重點進行學習

一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著名教育家南國農先生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做人,對己而言,要做第一流的人物。做最好的自己。要多讀書、讀好書、勤讀書,打出紮實的理論基礎,優化知識結構;對他人多一點尊重和寬容,少一點苛求責備;對社會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第二個重點是“前沿”。我們要了解理論尤其是實踐前沿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手段。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第三個重點就是“特色”。要有特長,要揚長避短,個性發展,這樣才可能有創新。

(三)創新為魂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人才。同學們要以一種創新的精神、研究的態度和負責的行動,不斷為家庭、母校、社會和祖國奉獻力量和智慧。當前,學校提出建設鮮明特色的高水平師範院校的發展新目標,判斷學校是否高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表徵,就是其培養的學生是否有創新精神、出色的能力和卓越的成就。

創新是一個探索未知的艱辛卻又有趣味的過程,需要勤奮和專一。要把創新作為自己做事、做學問的價值取向和工作習慣。

作為院長,我將與同事們一起,致力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資源。如我們將籌建教師教育創新班,對一批立志從教、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我們著力構築現代教育技術高地,為同學在虛擬世界裡學習提供平臺;籌建教育研究院,並以此為平臺吸引教育名家和中國小的優秀校長、特級教師來校講學輔導,讓同學們與名家名師近距離接觸,瞭解最前沿的思想和資訊;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同學們到國內外進行體驗學習,拓展專業視野,增長專業知識和能力,等等。讓你們成為負責任、有能力、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是我來湛師當院長迎來的第一批學生,也將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第一批學生。我對你們寄予厚望,充滿期待。惠特曼有一句名詩:“我獨自在西部放歌,為新的世界而自由歌唱。”我衷心希望,同學們在地處粵西的湛師學習期間,珍惜時光,立足責任、人才和精神高地,用大學精神、青春理想、人生責任、生命熱能去填充大學生活的每一個時空,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去精彩生命的每一個細節,讓每一天都充滿意義,擁有一個健全的身體、高尚的心靈和出色的能力,擔當起服務國家和民族的社會責任,成為超越老師的不是名牌大學的名牌大學生!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2

軍訓教官、老師們、同學們: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金色的收穫季節,同學們帶著多年來刻苦學習的碩果走進了大學。首先,我代表校黨委和校行政為級新同學實現自己進入大學深造的願望,成為大學大家庭中的一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歡迎!向積極為大學輸送優秀生源的中學老師們,向精心哺育你們成長、並給予大學充分信任的廣大家長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對幫助、指導、組織我校軍訓工作的的領導、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進入高等學府深造,這是你們刻苦學習的回報,是你們的父母、老師不辭辛苦、哺育培養的結果。這一切,來之不易!在今天這個喜慶的日子裡,你們有理由盡情地享受這豐收的喜悅,但從今天開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標:走進了大學,你們就要把自己錘鍊成一個社會精英,要自我成長,還要幫助別人;要自我奮鬥,還要服務社會;要規劃自己幸福人生,還要思考如何報效祖國!

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歷經近年的發展,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等學科協調發展,以材料學、化學工程、應用化學、機械工程為特色學科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現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個博士點,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個碩士點,個本科專業。擁有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國際合作技術研發中心,個省級重點學科,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行業依託中心。有專任教師人,其中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碩士學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個,博士生導師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人(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人等等。

大學半個多世紀的執著求索、幾代人薪火相傳,不斷的精神積澱,形成了“團結自強、艱苦奮鬥、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科大精神;確立了“立人、傳知、求新、惠眾”的辦學宗旨,“明德、篤學、弘毅、拓新”的校訓,“自強、務實、競合、創新”的校風,“修身修業、誨人不倦”的教風和“求真求實、學而不厭”的學風。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與“橡膠”結下了不解之緣,橡膠品牌及特色貫穿學校發展始終。學校把“自強務實”的優良傳統和橡膠所特有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樸實無華、甘於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過載”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養中,著力培養學生“自強務實”的作風和寶貴的“橡膠品格”,這成為大學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學校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學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學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學們,學校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創新氛圍。在這一基礎上,每位同學要明確自己新的奮鬥目標,自覺地在學習中增強創新意識。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積極奮發的學習勁頭,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潛能,培養和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漫遊知識海洋的樂趣中領略和體會科學、藝術、人文各自具有的無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為政治、思想素質好,同時又具有良好科學素養、藝術造詣和人文精神,並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各位新同學,將要開始的軍訓是你們大學生活的第一課。這第一課對你們今後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這一課能讓你們更清楚地瞭解什麼是紀律,更明白團隊協作、互相幫助是多麼的重要,更清楚一絲不苟、嚴格要求的真諦是什麼,所有這些對你們都是一種幫助,將讓你們受用終身。多年來,在等單位的大力支援下,我校的軍訓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軍區、省教育廳等上級的表彰,有這樣好的條件,有這樣好的教官,我相信你們能認真地上好軍訓這一課,不怕艱苦,不怕困難,服從指揮,聽從命令,像一個軍人一樣嚴格要求自己。軍訓將帶給每個同學一份軍人的英武之氣和剛毅精神!

我相信,多位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新同學的到來,將會使美麗的大學更加生機勃勃、靚麗多姿。我祝願,在科大的學習,將使同學們成為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棟樑之才!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3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很榮幸和全體師生員工一起,歡迎你們加入清華大學——期待你們用蓬勃朝氣,激盪水木清華的人文日新;見證你們以青春夢想,砥礪百年學府的自強不息。

和去年一樣,我在給新生的邀請信中希望大家獨自來報到。昨天上午,我在迎新現場,看到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帶著行李來的。新疆的再木然·烏斯曼同學一個人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廣西柳州也有四個同學,說服父母,結伴而行。在這裡,我要向你們開始學會走向獨立表示讚賞和敬意。

同學們,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此時此刻,你們或許仍沉浸在旅途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或許還在為終於擺脫應試教育的文山題海而如釋重負;當然,你們更多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訴你們,大學迎接你們的不僅有夢想、榮譽、激情和浪漫,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經歷挫折、經歷失敗。第一次班會,你會發現自己思想不深、視野不寬,不再是群體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課,你會感到節奏太快、難以適應,不再是老師目光的焦點;第一次考試,你可能成績靠後、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於是,你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以往的讀書方式、學習習慣,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能力潛質。同學們,挫敗感是走向虛空沉淪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嶺。經歷挫敗,從挫敗中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學的必修環節。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懂得反思、學會堅守。長期以來,你們接受的大多是中規中矩、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你們習慣於做“聽話”的好孩子。作為知識的傾聽者和接受者,你們無疑是優秀的。但大學是什麼?大學是要為你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為你們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大學培養的不僅是已有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未知世界的創造者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教給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著成功。面對更多更復雜的選擇和沒有預設答案的探索,你們難免會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敗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榮譽、什麼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學會堅守,就是在挫敗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在風險挑戰面前始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同學們,只有懂得反思、學會堅守,你才能在挫敗中把握自我、擁抱青春、走向成熟。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尋找自信、挑戰自我。挫敗會讓人迷茫。很多人會在挫敗中喪失自信、迷失自我,來清華之前還是“夢想家”,來清華後,可能會“夢”沒了,只剩“想家”了。特別是看到各種知識、資訊、機遇迎面而來,身邊的“學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會更加迷茫和糾結,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學生活就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有在挫敗中發現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搜狐CEO張朝陽當初在清華唸書時,也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有挫敗感,考試不拿第一心情就很糟糕,開始“虐待”自己:冬天在寒冷的水池裡游泳,或者每天繞圓明園跑上幾公里。正是經歷了這種挫敗,讓他逐步增強了自信,敢於直面各種挑戰,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同學們,清華園緊張充實的生活會讓你慢慢認識到,成功不取決於你過去的成績和基礎,也不依賴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來自對自我的挑戰,來自挑戰中的成長和成熟。面對挫敗,只有那些不斷壯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戰勝自我、找到自信,從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挑戰權威、塑造人格。在中學裡,面對會考大學聯考的壓力,你們難免養成依賴課本、相信權威、聽從安排的習慣,努力在既定的路線上比別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學,你們可以聽到很多精彩的講座報告,接觸到很多學術大師。權威值得我們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從。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來我校演講,介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個實驗。演講的最後,在談到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體會時,他說:科學就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之後,科學才能向前發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森來訪,我們說起猶太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沒有什麼著名的宮殿建築,卻在思想、文學、科學等很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猶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卻獲得了20%多的諾貝爾獎。交流過程中,談到猶太民族和當今中國教育的區別,我說,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回家後,家長一般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麼問題”;而猶太學生回家後,家長會問“今天你問了老師什麼問題”。我問他,是不是這樣?本薩森校長說,不僅如此,猶太家長還會問“你問了什麼問題老師沒答上來?”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祕密,也是猶太民族保持巨大創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創造者,只有勇於質疑,敢於發現前人的侷限,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對世界本質的認知和判斷,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獨立的人格;只有打破傳統,敢於挑戰權威的思想和理論,也才能激發新的思想、創造新的正規化、建立新的理論,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同學們,挑戰和超越的接力棒現在已經傳到你們手中。希望你們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帶走的不止是老師教的知識和方法,更多的是自己未知的問題。祝願你們在反思中學會批判,在挫敗中經歷成長,在挑戰中贏得未來,在美麗的清華園度過不曾虛度的青春時光!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4

各位新同學,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又是一年迎新季。六月我們送走了20xx屆畢業生,今天我們又迎來了20xx級新同學,正所謂“鐵打的大學流水的學生”。大學以特殊的“吐納”運動,闡釋並履行著大學的基本使命與責任。不知具體從哪一年開始,每到畢業季和迎新季,大學校長和學院院長們都要發表畢業致辭和迎新致辭。每次的致辭還不能一樣,必須有點新意。今年的迎新致辭講什麼?我前天晚上在從廈門回武漢的飛機上想了一個題目,叫做“大學因何而偉大”。曾經覺得在迎新大會上講這樣一個題目有點不合適。後來我想,我們是教育科學研究院,我們都是在大學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講講大學問題,談談大學因何而偉大的問題,把一般性和專業性結合起來進行新生入學教育,也是很好的。大約一週前,也就是8月23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20xx年北大暑期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口號:把北大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這一講話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微信朋友圈都刷屏了。我也在朋友圈轉發時發了如下一點評論。“偉大”一出,“一流”黯淡?不過,“一流”也好,“偉大”也罷,本來都是中國特色願景式動員式口號,都無法測量和檢驗,我等不要去較真。只是希望不要再出現一個“偉大大學”的指標體系和排行榜,在綁架了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後,再來綁架“偉大大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看北大。我的朋友圈圍繞林校長的講話和我的評論也發表了很多評論。有的說林校長很可笑,這個講話終會成為中國高教史上的笑柄;有的說既然有“偉大的大學”,那是不是還有“光榮的大學”、“正確的大學”?有的說“偉大的大學”是不是要求有“偉大的教師”、“偉大的學生”?……總之,大家覺得把“偉大”和大學聯絡起來,用“偉大”來修飾大學,不合適、很彆扭、不習慣。我不這麼看,我認為“偉大的大學”的提法比“一流大學”和“卓越大學”的提法都要好。因為它突出了大學的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當前的中國社會和大學關注大學的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太少了。“雙一流”建設和形形色色的大學排行榜,構建了一個“數字世界”,使中國的大學掉進了“數字陷阱”;學生髮展和教師發展也為各種各樣的“數字”所困擾。進而到我們當前的社會,GDP指標、幸福指數、宜居指數,等等,這些都實現了對文化、精神、價值的“數字遮蔽”。所以,我覺得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狀況和高等教育發展現實之下,談“偉大的大學”比“一流大學”更具思想引領性,它引導我們去關注為各種數字所遮蔽的大學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大學的文化品質,植根於大學作為教育和人才培養機構之中。正如我校楊叔子院士所講,大學教育“是育人、非制器”,大學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器具和工具的。大學教育的目的和過程是立德樹人,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化野為文”。但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把“樹人”、“育人”中的“人”,理解為“人才”或者“人材”,把作為目的意義的“人”置換為工具意義的“人材”。這不能不說是現代大學教育的一種偏狹。另外一方面,大學也應該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化高地”,要為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注入全新的文化價值理念,從而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

大學的精神氣質,就如雅斯貝斯所說,大學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殿堂,是進行理性思考的地方。理性思考的前提是獨立精神、主體性精神、批判精神,不流俗、不跟風,以追求真理為目的。在一個庸俗之氣流行和物慾喧囂的時代,更加需要大學保持和弘揚理性精神和高雅清靜的氣質,並要為改變當前的社會文化狀況而努力。大學的理想特質來源於教育的理想主義和麵向未來的特性。小平同志1983年為北京景山學校的“三個面向”題詞中就有“教育要面向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它要為一個尚未出現的世界培養一代新人。從人的角度而言,教育更是指向人的活動,它要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使人獲得作為人的本質,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的本質恰恰在於自由自覺的活動。理想是未來的理想,理想具有面向未來的特性。教育面向未來,到底面向誰的未來?是面向國家的未來、地球的未來還是人的未來?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年以來,繼1972年釋出《學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釋出《教育,內在的財富》以後釋出的第三份重要報告。報告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a global common good)的新理念。《報告》強調,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教育是全人類的共同核心利益這一價值定位,將長期以來立足個體或國家層面思考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提升到全球和整個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高度。博科娃總幹事指出:教育以權利平等和社會正義、尊重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分擔責任為基礎;教育要為所有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2030教育行動框架》也提出了全納、公平、有質量的終身學習思想和行動框架。

教育給我們以理想,給我們以未來觀念,讓我們在不甚美好的現實中仍然對未來抱有希望和憧憬。教育絕不只是接受現實和複製現有的社會秩序和全球秩序,絕不是任由現實所決定。教育中蘊含著重要的價值觀變革和社會變革力量。教育也絕不只是製造競爭實力強的人,將人打造為競爭工具——個人競爭的工具和國家競爭的工具,而是要培養具有全球公民意識的未來人。所以,21世紀的大學教育既負有功能性使命,也負有教化使命。教化使命意味著培養全球公民,並在一個多元、衝突甚至分裂的世界中不斷尋求共同的價值。大學因何而偉大?我想,大學是因理想而偉大,因人類理想而偉大,因面向未來而偉大,因事關全人類共同核心利益而偉大。所以,建設“偉大的大學”是比“世界一流大學”更好的一個提法,一個更切合大學文化特性的提法。我無意將迎新致辭變成為一次純粹的學術演講。就在上午10點左右,從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我校物理學院葉賢基教授正在為20xx級本科新生進行專業教育。葉老師和新生互動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要來大學?”新生們有說高中不好玩,大學好玩些的;有說要造福社會與人類的;有說來尋找另一半的;有說掌握一技之長後再去改變社會的……看到本科新生們的回答,大家有什麼感想?我們大家是碩士生和博士生,是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和問題。而且這個課題和問題與我上面所講的“大學因何而偉大”也是密切相關的。同時,我也要像葉老師一樣,提出“你為什麼要來讀研究生”這個問題,希望同學們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思想和觀點來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可能影響你們三年的學習生活。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5

各位同學,非常高興今天能和大家在一起,那麼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文學院全體師生,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20xx級的各位新生,向你們並通過你們向你們的家人問好,祝你們中秋節快樂。我今天的講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想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文學院的一些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作為一名老學長的讀書經驗,第三個部分,我想作為一位在大學裡一路走過來的學生和大家分享對大學生活的理解。

第一個我想向大家介紹文學院的這個情況。我們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xx年,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建立了國文系科,是全國較早創辦的中文系學科之一,在這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上,有不少很傑出的學者都在這裡工作過,所以從歷史來看,我們學院是擁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的,這是第一點,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的學院擁有一系驕人的成績,亦可說是具有標誌性和高顯示度的一些指標,比如我們有一個國家重點學科,就像我昨天和各位的新生家長們介紹的那樣,福建省除了廈門大學有13個國家重點學科之外,福建省只有四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是福大的化學工程,一個是農大的植被保護學科,還有一個是華僑大學的數量力學,再有就是由我們福建師範大學汪文頂教授領銜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是一個學科實力高度和顯示度的體現,這也是福建師大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學科,所以這是我們文院的第一個重要指標。第二個重要指標是我們學院有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兩個博士後研究站,我們的其中一個博士後研究站即中國語言文學是在20xx年拿到的,當時福建師大還沒有多少博士站,那麼我們中國文學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是在20xx年通過國家國務院審批的,是當時學校第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那麼,文學院在辦學歷史上曾經創造過很多“第一個”,比如國家重點學科、一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博士點,一個一級重點學科以下還涵蓋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也就是說同學們未來深造可以選擇古代文學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也可以選擇語言學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標準,也是我要介紹的第二點。那我要講的第三點是我們學院擁有一系列國字號的重要專案。我們有國家級的特色專案和教學團隊,有國家級的人才培養實驗區,還有全國的模範教師,福建師大的歷史上現在是第二位產生的全國優秀模範教師。還有我們連續兩屆拿到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有一千兩百多所本科院校,幾萬個專業,國家總共舉辦六屆教學成果評比,四年評一次,其中,特等獎兩項,一等獎50項,二等獎40項,我們學院是拿到三屆二等獎,其中第五屆和第六屆是連續獲獎,所以這是我們學院又一個具有高顯示度的專案成果。

那我要像大家報告的第二方面是我們學院整體的一個師資隊伍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學院教職工人數雖然不算全校最多,但是我們的教授比例在全校一定是最多的,而且我們的教授隊伍中有很多教授相當有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孫紹正教授,還有在座的幾位年輕院長都是很著名的學者。你看,從復旦大學博士回來工作的李小榮教授,他是做敦煌學研究的;從中山大學來福師大工作的林志強老師,他是做文字學研究的;葛桂錄教授,從南京大學回來,做比較文學研究;還有餘岱宗教授是文學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名小說家。此外,以下坐的還有來自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的很多非常年輕但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的學者教授。所以我們具有一個很高階很強大的師資隊伍,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師資團隊都非常敬業,福建日報還專門刊登報道了辜也平教授的一個先進事蹟,這是我要報告的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是文學院具備獨具特色和亮點的學院文化,大家都知道每個學院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文化,我想作為文院的文化特色,有兩個很重要的標準表現在一是能說會道,二是能妙筆生花。所以我們非常注重這種口語的交際,我們更重視一個學生的創作能力好寫作能力,針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我們有個刊物叫做《閩江》,這是從1958年開始創辦的,一直到今天,我們曾於20xx年將閩江所有作品整合出版一般書叫做《沙漏無言》,昨天的報道點也有展出。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文學創作的大獎賽,把在大獎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收集起來正式出版,我們現在在餘岱宗老師的帶領下正在打造一本書刊叫做《閩水泱泱》,擬收錄從本科到博士的師生作品。在座的同學有創作熱情和創作興趣的,都歡迎踴躍提交你們的作品,我們進行審查通過後都可以納入這本文學作品集。那這本書的規格很高也很正式,她的第二個面向是面向我們在職的所有老師,第三個還面向我們文學院已畢業的校友,我想我們很多校友在走出校園之後仍然堅持文學創作,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傳統,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傳承下去,所以推出《閩水泱泱》,現在已經出來50本,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再出更多,這樣把創作事業不斷傳播開來,不斷髮揚光大。我想一個學院大家都可以唱歌跳舞,但一個學院必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好比現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就啟動了一個叫做“創意無極限,無創意我享受”的大型創意活動,所以我們希望在校園裡把我們的學院文化辦出特色並將這種特色積累成一種傳統予之發揚光大。

第六個方面在於文院具有很強的學院認同感。我們學院很多校友在畢業之後無論在事業還是各方面上有所發展後,他們想到的是如何回報母校,來回報這片曾經愛過他,他愛過的土地和老師,因此我們學院有很多獎學金是校友創辦的,有的也許錢很少,但是都是校友們的心意。其中有一位是79級的,是張鳴老師的同學,他本身是個自由職業者,自己賺了一點錢,他非常感念他學生時期的一個老師,現在這位老師已經去世了,他為了這個老師捐出了一筆錢創立了一個獎學金,獎勵對文學創作有熱情的學生,雖然數目不大,但是這後面包含著深刻的感情,這都是我們校友非常醇厚的文學夢和感恩之情,這是非常醇厚的文學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形成絕對不是單獨一屆兩屆的,而是無數文院學子精神脈絡的延續,精神脈絡的一種接力,只有這種精神脈絡不斷接力,一個學院才會形成她的醇厚認同感,我希望大家來到文學院可以產生這種認同感,並在未來走出學院依然保持。那這裡我想向大家報告的一些學院情況大致如此。

那麼第二個我想與同學們分享的是我作為一個老學長的讀書經驗。首先,我覺得讀書是一種結緣,是我們與他人結下的一種緣分,大家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裡,這已經是一種緣分,其實每個人內心都很孤單,正式我們這種內心的孤單,我們才需要彼此相距,才需要彼此的聯絡,你有時候會覺得人走在熙熙攘攘尤其是喧囂的地方,愈是熱鬧,我們愈覺得孤單和緊張,比如機場、火車站,正是人們心中有這樣的情感,我們需要結緣,尋找依存,這也是人性的訴求,也就是西方所說的想象共同體,小到我們是一個家庭成員,大到一個國家的公民,這都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正式因為這種想象的共同體,我們需要與人不斷產生聯絡,才能產生社會的凝聚力,才能產生一種集體的親和力,才能產生彼此的吸引力,但是現實生活中人要與他人結緣有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你在書海的世界裡你可以非常自由的和任何人結緣,他跨越了諸多障礙,和文化思想史上眾多傑出的精英和智慧的人士結下只屬於你內心祕密的緣分,所以讀書是一種結緣,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

第二,讀書是一個明辨的過程。今天尤其強調明辨,現在是個資訊化時代,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每天都在面對海量的資訊,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甄別,今天的人判斷他是否睿智與廣博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資訊,而是看他是否具備對資訊明辨、整合和在創新的能力。昨天和學生家長交流過程中,家長朋友們關心的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我們文院女生比較多,最近有接連出現女大學生失聯資訊,希望同學們要時刻保持聯絡,夜晚結伴而行,注意人身安全。其次就是手機,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手機控,我們也不能夠限制大家對手機的使用,因為這不符合法律,也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但是我們提倡一種合理的有節制的使用手機,面對海量的資訊我們要學會明辨真假,如果被資訊充斥包圍乃至迷惑喪失,那我認為這不是一個聰明人,當下,一個聰明人的起碼是會明辨是非,而如何做到明辨,我認為讀書是很重要的。每年閱讀量多少,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標準,所以即使呆呆地看著書,這個姿態也是很有詩意的。讀書是讓內心變得很安靜的選擇,這是我關於讀書經驗的共享。

下面來談談我對大學生活的理解,大學生活是一條線,每一天都是構成這條線的點。這條線是不可重複的,不可再來的,因此每一天都很重要,一條線畫的方向是什麼,指向哪裡,你這條線畫的是曲折的還是平滑的。歪歪扭扭還是一條筆直的線,取決於你的每一天的努力。我時常說要用入學時的想象來規劃四年的生活、來塑造四年之後的你。

大學的生活是一個面,不僅僅只有讀書,除了讀書之外,一個大學生要參與社會公益,鍛鍊自己的體魄,學會與別人相處,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的孩子不太經常運動,我在運動會和女生一起跑三千米,我發現很多人跑不過我,比較之下,我認為是大學生鍛鍊得少的原因。把自己的體魄鍛鍊得更加強壯,讓自己心智更加健全,也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大學的校園是一片湖,如果你在大學渾渾噩噩,你就是湖面上漂浮的一片樹葉,一陣風來你就隨波逐流,如果你深刻地在生活用心地在生活,你可以成為湖中堅硬而晶瑩的鵝卵石。除了輔導員對你們生活管的很多之外,其他生活學習待人接物都需要你們獨立地去摸索去形成。我的老師曾經和我說過一句話:“你可以把大學生活過得很深刻,你也可以過得很膚淺。”,直到很多年之後,我才瞭解這句話的辯證的價值。如果你是一片樹葉,你就記不住校園,記不住生命的四年時光,只有過得深刻,你才可以記住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在這個校園度過

大學的知識是一堵牆,所有的大學教育都是為你們壘一堵牆,但是這個牆上要架什麼樣的樑和裝上什麼樣的窗都是由你們決定的。比如說,有人很困惑:文祕專業和文化產業專業要學什麼呢?就是給你們初步的知識和技能,有了這些之外,你們要施展什麼樣的才能,完全取決於你們職業的方向,你們的積累。我們非常強調學生在文化方面的知識和基礎要紮實。我舉個例子,我曾經跟別人說過,你們工科的國際貿易專業要與廈門的國際貿易專業不一樣,在綜合性的學校裡有他自己的一種思路,在工科的學校裡也有自己的思路:就是要有很好的工科的訓練和基礎。所以,在文學院裡辦文祕專業,是要令這些學生,能夠在文化知識和文化分析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

這就是我對大學的理解,用了四個關鍵字來解釋:他是一條直線是一個面,是一片湖,是一堵牆。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6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家長,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在這裡為20xx級新同學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江西財經大學,向全體新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同時,向培育新同學成長,給予江西財大信任和支援的家長、老師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今天,來自58個國家的近200名博士、碩士、本科、語言、預科留學生首次參加新生開學典禮,歡迎你們,welcometoJUFE!

剛剛過去的幾個月,你們中大部分同學度過了學習期間最愉快的一個暑期:有不少同學拋開語數外,整日抱著平時想讀又不敢耗費時間去讀的所謂“閒”書;有不少同學背上行囊,經歷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身體或者心靈在路上,這種感覺一定很好。在這幾個月裡,你們一定還注意到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中國田徑隊的精彩突破;一定會為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所展現的力量和風采而感到興奮、自豪與震撼。

今天,你們懷揣著夢想走進大學,成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21世紀新青年。這使我想起了1920xx年的9月15日,《新青年》雜誌的前身《青年雜誌》正式出刊。明天就是《新青年》雜誌創刊100週年的紀念日,百年前的新青年,以他們逆流而上的青春與熱血,讓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重新啟航,走上獨立自主之路。《新青年》開篇文章《敬告青年》中是這樣評價青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是的,青年最寶貴之處,就在於他是成長的、是向上的。所以,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上,我講話的題目是:每天向上一點,你將擁抱藍天。與新同學們談談“如何做一名向上的青年。”

每天向上一點,關鍵在“每天”:時間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須臾懈怠”之失;核心在“向上”:方向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毫釐千里”之誤;成效在“一點”:步伐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欲速不達”之困。

只要沉下心來去思考,就會發現,向上的精神、向上的力量就在我們身邊。

向上,已經融入於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往遠看,歷經數千年的文明傳承經久不衰,我們一直在向上、在前進、在融合;朝近看,百年屈辱後發奮圖強、努力崛起,我們一直在向上、在拼搏、在奮鬥;看當下,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直在向上、在創新、在圓夢。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歷經憂患百折不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縱觀歷史的傳承和轉折,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向上,已經成為民族的自覺、行動與追求。

向上,已經內化為學校的文化核心。有些同學可能已經會唱江財的校歌,可以說,其中的每一句歌詞、每一個旋律都充滿了向上的力量。“德行須臻至善,學業力求猛進”“志欲剛,識欲巨集”,向上的力量更是呼之欲出。學校在滿目瘡痍的1920xx年建校、在烽煙四起中播遷圖存,是向上的力量、教育救國的信念在支撐;學校在1958年成立江西財政經濟學院、在1978年江西財經學院覆校招生,是向上的力量、教育興國的信念在開拓;學校在1980年直屬財政部、在1996年成立江西財經大學、在20xx年兩部一省共建,從人才培養特色鮮明到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累結碩果,從立足江西到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穩居財經高校第一方陣,是向上的力量、教育強國的信念在奮進;梳理學校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我們能夠認識到:向上,已經融入在一直傳承的“信敏廉毅”校訓、一直傳唱的“永葆我校光榮”校歌、一直傳揚的“敬業樂群、臻於至善”江財精神之中。

向上,已經昇華成江財校友的價值取向。學校辦學以來,已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0餘萬人,多數校友現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和中堅力量,甚至成為商界、政界、學界的精英。王文京校友20xx年前辭去公職,貸款5萬元創辦了用友軟體公司,現已成長為全國最大的財務軟體公司,這是奉獻社會的“向上的事業心”。吳曉球校友數十年如一日,心繫證券投資理論與方法、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的研究,寫出近千萬字的著作,被稱為“中國證券理論奠基人”,這是追求真理的“向上的探索心”。汪天行校友利用業餘時間潛心文學藝術,終有大成,當選為“20xx中國書畫十大年度人物”。就在昨天——你們入學報到的日子,他攜帶70餘幅最新力作走進江財,舉辦“感恩母校――汪天行山水畫展”,這是陶冶性情的“向上的藝術心”。同學們,開學之後,我希望大家能到校友館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歷屆江財校友的成長曆程,你們將發現:向上,已經成為江財校友的共同選擇。

同學們,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個人成長,都需要向上的精神、向上的力量。作為大學新生,我覺得就是要:做真學問,學真本領,凸顯真我!

第一,向上,根植於深厚的學識修養。沒有真學問的向上難以持久。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要積聚深厚的學識修養,一是要專博相通。進校以後,你們每人都將專修於某一專業,這是你們的立業之本,必須精通;但同時,應該要注重專業與學科的關聯、學科與學科的關聯,進而擴大之。只有“眼闊四海、手取一瓢”,才能積聚深厚的學識。二是要廣泛閱讀。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開卷有益,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好閱讀的人,在業與餘的融通中,你會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第二,向上,來源於全面的能力訓練。沒有真本領的向上容易縹緲虛無。觀察與分析、思考與表達、策劃與組織、行動與管理,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核心,需要在大學期間予以強化、提高。一是要知行合一。學科競賽、課題研究、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江財有著眾多能力鍛鍊的平臺,只要你肯邁開腳步,做堅定的行動者,便可擁抱豐富而充實的大學生活。二是要懂得合作與自省。大學,似社會,又不是社會。同學間有競爭,更有團結與合作、友愛與包容。學會謙讓,懂得相處,在自省中成長,在合作中成熟。同學們,學會做人,是很重要的“真本領”。

第三,向上,體現於真實的個性成長。不能凸顯真我的向上不夠生動。大學,既要補齊個人發展的“短板”,更要發現並善於強化自己的特長,進而成就一個更加完美的自我。一是要敢有個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個性不是脫離群體,個性的意義在於不斷的認識真我、突破自我,在於盡己所能去發揮潛能、探索最大的未知。二是要敢於守成。現在,很多人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就把“守成”看作貶義,其實不然。為人做事貴在有恆;凸顯個性,培養特長,形成自己的獨有競爭力,也需要堅持與沉澱。希望同學們在發現中堅守,在堅守中追求,因守而成,做創守合一的江財人。

同學們,再過八年,學校將辦學滿百年,實現“百年名校”江財夢是全體江財人共同的心願,江財夢成一定有你們;你們懷抱夢想走進江財,把人生最美好的數年時光留在江財,你們夢成一定有江財。

相信你們,期待你們,也祝福你們——我和江財20xx餘名教師、十餘萬校友和你們在一起!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7

告別酷暑,走進金秋。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xx級新生開學典禮。今年我校共錄取來自全國28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的新生 3074名,其中本科生2511名、碩士研究生509名、博士研究生54名。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全體新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你們的到來,使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這個大家庭更加充滿青春活力,更加顯得生機盎然。

作為校長,我感到非常高興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因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又增添了一大批十分優秀的同學。今年我校第一批錄取的新生,理科最低647分,高出北京省組檔線30分,排省屬院校第三名;文科最低645分,高出北京省組檔線26分,排省屬院校第二名,錄取分數線創歷史新高。研究生第一志願考生數較去年增長45%,上線考生數較去年增長25%.這是同學們對學校的認可和信任。我們在高興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在上學期的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我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成才”和“視學生為親人”的觀點,目的就是要求學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學生培養這個中心,通過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改善條件,著力為同學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提供優良的環境。

同學們,一所大學的靈魂和品質往往集中體現在校訓上。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訓是“求本遠志”。求本是中醫治病術語,本意指治病時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針對疾病的根本進行治療,寓意嚴謹、求實;遠志,是中藥名,寓意志存高遠,開拓創新。“求本遠志”校訓精神是學校幾代人歷經半個多世紀勵精圖治,薪火相傳,凝練昇華而成的。撫今追昔,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可謂歷經滄桑卻又充滿生機。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辦學到六十年代幾經合併,從恢復單獨招生到移址新建,北京中醫大人依靠自己的熱情和力量,成功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歷史關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描繪著一幅又一幅絢麗多姿畫卷,創下了許多北京省乃至全國的“第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擠身於全省高校和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求本遠志”的奮鬥史。

同學們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應該從“求本遠志”校訓中體悟些什麼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有志存高遠、心胸開闊的人生態度。“求本”最核心的精神是追求真理、實事求是,“遠志”則要求我們志存高遠、心胸開闊。“功崇惟志”。同學們進入大學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確立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好好想想該如何學好知識與技能,如何學會做人與做事。一方面要弘揚傳統美德,陶冶高尚情操,志存高遠,誠實守信;另一方面要有博大胸懷和寬容之心。“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道人非”,講得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寬厚待人,能夠讓人灑脫自如;斤斤計較,會讓人步步荊棘。希望同學們學會理解,學會謙讓,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二是要有奮發圖強、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業廣惟勤”。我校李大鵬院士本著“為推進中藥現代化而努力”的信念,經過長達十多年艱苦卓絕、鍥而不捨的研究,首創中藥抗癌乳劑康萊特注射液,獲得多項國家科技獎,為中藥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成為我校踐行“求本遠志”精神的楷模。同學們進入大學後要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既刻苦學習理論又積極掌握技能,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千萬不能因為自主支配的時間多了而痴迷於網路遊戲,沉溺於虛擬世界。過度的遊戲將使人頹廢、墮落,悔恨終生!

三是要有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是一門含有豐富人文精神的醫學科學。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地學習繼承,使其更好地為人類防病治病服務。另一方面,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其他學科也一樣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重視創新。同學們要樹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勇氣,與時俱進、善於思考、敢為人先,勇於提問、勇於質疑、勇於探索。當然,創新和創造的過程是很艱難的,我希望大家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發揮想象力,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和研究,不斷挖掘和激發創新潛能,努力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不懈努力。

四是要有心繫國家、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踐行“求本遠志”的校訓精神,還要把自己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最近,依法打擊網路謠言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網際網路就像一片肥沃的田園,其中既有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也不可避免伴有雜草、噪音。作為當代大學生,同學們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正義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唱響正氣歌,傳遞正能量。總之,我們踐行“求本遠志”校訓,就是要將自己錘鍊成心中有愛、肩上有責、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之才。

喜看今朝,矗立在錢江南岸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美麗;展望未來,在“求本遠志”精神激勵下的我們北京中醫大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自信。特別是在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大學的道路上,朝氣蓬勃的你們加入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行列,更增添了我們迎接新挑戰、創造新輝煌的信心和力量。你們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8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們成為了一個復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你們在國內外如此眾多的一流大學裡選擇了復旦,我要對各位表示感謝!

從今天起,復旦將成為你們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個問題你們還來不及思考,那就是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麼,或者說到底怎麼學?我們從剛才學長們和導師們的視訊當中,聽到了、看到了一些他們的感悟。所以,今天我並不想發表一個熱情洋溢的講話,而是要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們對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麼的思考。

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一般來講,自學成才,幾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導師。他還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復旦大學的教師,但如果你在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對於學生來講,來到復旦自然就是為了悟道、受業以及釋惑。雖然你們最終會被歸到某一個專業,或學科,會學習很多相應的專業知識,這或許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受業。然而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德曾經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教育,他說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學生某些學科的一部分的專業知識,因為你不可能把專業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書院裡那樣,哲學家們傳遞給弟子的是一種智慧。其實,當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體驗發出呼籲,他說僅僅靠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地生活。雖然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他同時也指出,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不過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此話有點粗,但是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講粗話的人。

然而,由於現代職業極度分化、多元化,隨之也導致高等教育的過度專業化。各類明確的職業指向使各種專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應運而生,讓教育的意義變得越來越窄。教學的內容設定只是為了“就業”這個唯一的目標。這似乎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提供一種及時的服務,但這樣的教育其實是在自棄,不是育人。它嚴重地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原則,因為人不應僅僅是社會當中的一個部件而已。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包括復旦大學的畢業生的職業和所學專業的對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經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說你學這個專業,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是跟這個專業有關的。因此,這就迫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新的思考,並做出相應的改變。必須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綜合性的大學,包括復旦大學必須有別於通常的職業學校。大學不能淪為金耀基先生所批評的那種職業的培訓所。專業知識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須去認真地學習,但是你們在復旦僅僅做這點是不夠的。按照懷特海德的說法,如果你僅僅只想學一些專業技能的知識,那麼你是非常卑微的。因為純粹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並不能夠保證你真正能夠學好專業,有時反而會扼殺你的文化生活和專業精神的基礎。雖然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來到大學作為學生來講,更重要的實際上是一個悟道的過程。

何為“道”?“形而上謂之道”,“道”首先是一套價值系統。儒學經典《大學》當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中國人認為智慧是以善為基礎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僅如此善還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道的終極目標。然而就現實來看,如果一個人對人類的存亡一點都不關注,對未來國家和民族將賦予你們的歷史責任和擔當一點都沒有感覺,對崇高的價值體系沒有過執著的追求,他就會缺少一個積極而又嚴肅的價值系統。這樣的人在思想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定會迷失自我。因此責任和擔當應該是對道的一種悟,也是道的一種具體的外在表現。我曾經多次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包括對自己、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有責任感。如果學校的教育只是重視一些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麼很可能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我們每一個人在對積極而嚴肅的價值的追求當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問題,這也是建立價值系統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些問題包括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到底會怎樣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很大,現在甚至於未來沒有人能夠對這樣的問題提供一種完整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思考。因為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才能獲得一套崇高的價值。

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人文精神應該總是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並宣示崇高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他對崇高的價值體系的追求遠遠地高於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們復旦大學實行通識教育,就是希望通過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及專業課程改革,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融入到一種價值的追求當中去。雖然我們對這類問題不可能提供一個終極答案,但是我們至少能夠提供一些思考線索,而這種思考線索的重要性在於啟示人們如何讓這個世界成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從而在充滿著種種困難的現實世界當中不至於迷失。不僅如此,而且我們還要為這個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國,這套積極而嚴肅的價值系統,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說來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踐行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我們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讓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中具有更大的擔當。

習在今年的教師節講話中指出,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傳道,這個“道”就是傳我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而我們學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踐行這個崇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謂的“道”也是一種智慧。智慧很難定義,在我看來,智慧是一種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綜合能力,是掌握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夠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會和宇宙。與智慧相比,知識只是獲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種途徑而已。我們常說的升值引以為榮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謂之器”當中的“器”而已。就獲取知識而言,在今天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渠道來獲取知識,尤其是諸如慕課等等網路視訊課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大學教育獲取知識的方式。以至於有人認為,在網路教育時代,大學教師將淪為節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聳聽的是,就連我們大學存在的必要性都應該受到質疑了。其實這種擔憂並非什麼新鮮的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哲學家羅素就指出過學習並不是一個傳播知識的過程,當然其中某些東西確實需要傳播,但教師不是傳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識傳播過程中,教師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從圖書館獲取資訊,現在途徑更多了。如果我們把大學只是理解為課堂上的知識傳授,也就是傳道授業當中的授業,學生也只是去接受授業,那麼上述的擔憂當然就不無道理。因此當時羅素就提醒我們,說教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領悟知識。如果教師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那麼教師可能是要失業了。其實,教書育人自古就是為了使得學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獨立,惟有人格的獨立,方可獲得智慧。因此,教育更為重要的內涵是傳授思維方法,而學習的本質那就是獲取隱藏在各種知識背後的智慧。

學習一定要悟道,悟道是獲取智慧的過程。但是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難以言說,中國古人就說“學必悟”。因為他們認為,認識“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這個過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過網路或者軟體來完成的。網路和軟體能夠做什麼?在我看來,只有當某些知識能夠非常準確地被定義,只有當學生在學習這一類知識的進步能夠非常定量地、精確地來進行表徵,那麼相應的課程和教材確實可以實現一種網路化、自動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實現計算機編碼,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授的能力;同樣的知識,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導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洞見。

其次,網路上的論壇無法完整地複製現實當中的討論這樣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和各種現實對話中的豐富性。除非在網路上參與討論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小說家一樣嫻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說或者散文的形式來重現複雜的思路和體現,這個要求是太高了。更為重要的是,悟道的過程實際上是貫穿於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微妙的互動關係當中的,這種微妙的互動關係才是大學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課堂教育以外,復旦大學是通過書院的方式來創造更好的這種互動空間和方式。這種互動是任何機器所無法模仿的,不管程式編得如何先進,不管技術如何發達,人畢竟是人,學生對課堂和書院裡所遇到的辯論情境,以及與他人實時接觸時的思考,機器無法複製。而這些恰恰將對學生產生極其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大學的存在,其意義不僅沒有被削弱,而且在當今顯得更重要。在現代技術的挑戰下,大學應將教育、教學更多的轉向傳道意義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漁,以傳授思維方法為主的教育。這種轉變與其說是變革,還不如說是高等教育的某種迴歸,回到古代、古典關於教育的定義,回到更加註重智慧傳授的教育,回到中國人說的傳道。從而也能夠讓學生在大學裡的學習獲得更多的智慧,獲得一套嶄新的、合適的思維方法。

悟道必須堅持持續的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經過思考才能達到釋惑,也才能解決你心中長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問題。曾經有人說過,沒有經過謹慎慎思的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當然“思”還是思想,我們雖然習以為常地說這個世紀是一個知識的時代,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僅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思想。脫離了思想,脫離了對道德的知識,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還是其它任何什麼學科,一定都是一把雙刃劍,可能造福於人類,也可能禍害甚至毀滅人類。要讓知識真正服務於人類未來的命運,我們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道,以及對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類的大道,思考我們每一個專業學科中的專業之道。人類近一兩個世紀的巨大發展,基本上是基於20世紀中葉思想家們和哲學家們的思想而來的。人類在近一兩個世紀以來,由於在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法則、社會法則對人類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認為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思想極度貧乏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紀時候所誕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紀初時,將知識的時代轉換成為一個思想的時代,轉換成一個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輩出的時代,轉換成一個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學術思想家輩出的時代,因為科學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經說過,一個國家有再強的經濟軍事,若沒有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它最多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國家而已。同樣,如果人類出不了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我們就很難解決當今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大而又複雜問題的挑戰。

復旦的先賢們為我們選擇的校訓十分深刻,我認為它是對傳道授業解惑的一種具體闡述。“博學而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對校訓有關的詮釋當中提到,我們的校訓當中其實還有一個內在的重要邏輯,也就是唯有博學方可篤志,惟有切問方有近思,這樣去做了,你們與別人包括與社會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關係。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們來到復旦學習一定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們將開始痛苦而又快樂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我為什麼要把痛苦放在前面?從我個人來講,我不相信那種所謂快樂學習的說法,這就是剛才陳思和老師講的,只有當你熱愛它了,那麼樂就在苦中。若你們在復旦悟得了這個“道”,那麼在你們離開的時候,你們不僅具備了專業知識,而且你們將變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對國家民族就會更有擔當,對整個全人類也會更有擔當。我希望大家成為這樣的人!

謝謝大家!

2022年北京大學教授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9

親愛的20xx級新同學:

大家晚上好!九月杭城如詩如畫,充滿江南的韻味。幾天前,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杭州,參加G20杭州峰會的全球領袖和各國嘉賓,在此縱論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今天,這座世界矚目的文化薈萃之城、創新活力之城、開放聯動之城、包容和諧之城,再次迎來了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剛剛啟用的浙大海寧國際校區,也首次迎來了近百名新生。歡迎你們來到“浙裡”,加入全球60萬浙大人的共同家園。

站在這個講臺上,我看到大家清澈而熱切的眼神,充滿對浙江大學的期待,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憧憬,正如三十多年前的我自己一樣。時光流逝,歲月輪轉,數十年時間,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鉅變,人類探索自然奧祕實現偉大的進步,地球村的社會和生態治理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人與技術、人與機器的結合正在開創新的未來。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大學教育正在快速改變過去的傳統。學習目標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僅侷限於專業的塑造,更加註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更加註重專業培養與跨專業培養的結合,更加註重能力與素質的結合。學習方法正在發生變化,新思想、新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的教育方法,重塑教與學的關係,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探究式、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更受歡迎。學習空間正在發生變化,教學活動場所加速全球移動,伴隨資訊網路的放大和認知技術的增強作用,實現多次數、多地點、多時段的學習,實現不同群體的共同學習、協同學習。全面創新的時代迎面而來,正在改變未來人才需求的結構,改變未來高等教育的格局,改變未來學習的模式。

大學學習是同學們通向未來的階梯。你們唯有學會學習,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未來世界。浙江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教育傳統和改革精神的學校,人才培養實力雄厚、特色鮮明、享譽全球。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體的模式,致力於培養未來世界的創新者和領導者。作為浙江大學的學生,你們將深度參與到學校教育改革的洪流,尤其是通過學習方法的創新,不斷適應新的學習目標、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要求。

學校創新全人教育的培養模式,推動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交叉培養、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的全人教育,就是針對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培養。同學們,要以通識學習為基礎,發掘人性知性之美,汲取多領域的知識養分,掌握多學科的思維方法;要以專業學習為根本,掌握系統的學科能力,培養專注的研究習慣,激發極致的創新才能;要以交叉學習為特色,強化創造性的認知結構,形成“一專多能”的複合型素質;要以思政學習為引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思想的境界和人格的魅力。希望你們通過深度學習的融合,感悟科技創新之浩瀚、人文思想之深邃、藝術表現之靈韻、道德品格之崇高,進一步塑造博雅與人文、科學與基礎。

學校構建全過程的教育生態圈,加強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四課堂協同培養。四課堂協同培養彰顯緊密和諧的師生關係、導學關係,構建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教育生態。同學們,要強化第一課堂的課堂學習,增進與老師的互動交流,掌握系統的知識與技能;要強化第二課堂的校內實踐,聯合不同專業的同學,增強創新與團隊合作精神;要強化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聯接專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在實幹創新中快速成長;要強化第四課堂的國際交流,把握海外學習鍛鍊的機會,提升全球化認識與思維能力。希望你們,通過四課堂的融通,整合利用課內外、校內外和海內外的學習資源,在師生互動的生態環境中擴大學習效果。

學校打造全方位的教學新體驗,深化課堂教育、慕課教學、移動學習、網路平臺創新互動。現代資訊網路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推動學習模式的不斷創新,實現教學資源的充分共享。同學們,要變化課堂學習方式,積極參與研討互動提高學習的效能;要把握慕課學習機會,主動爭取全球名師的知識傳授與思想交流;要利用移動學習環境,隨時隨地進行沉浸式的學習;要融入學習網路平臺,快速匯聚整合海量學習資源。希望你們,通過學習平臺的自主聯動,促進多種學習渠道的結合,感受先進的學習互動體驗,推動學習方法的優化與創新。

同學們,學習是一個認知與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成效取決於知識的綜合聯絡和應用的情境激發;學習也是一種環境與社會建構的過程,學習成果源自多主體的互動交流和共同實踐。面向未來的學習,必須融入網路連結的學習共同體,必須適應通專融合、通跨融合的學習方式,必須匯聚學校、社會、全球的學習資源。浙江大學將竭盡全力,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打造最優的學習生態,為你們健康成長創造一流的環境。希望你們在浙大,牢牢把握學習機會和學習平臺,努力學得更豐富、學得更深入、學得更有效、學得更精彩。祝願大家在“浙裡”,度過人生最彌足珍貴的學習時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