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精選4篇)

欄目: 國旗下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1.48W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 篇1

相傳一位農夫在山溝裡種下一片毛竹,僅有一株成活,他就常常澆水施肥,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毛竹一動不動,第二年第三年他依然耐煩勤懇地照料他,仍然成長遲緩,到了第六年,一場春雨過後,毛竹拔地而起,很快就1米多了,當前,以每天60釐米的速度瘋長,始終長到20米高,又一場春雨過後,山溝裡忽然躥出好多竹筍,半個月後,半山溝裡都神奇地長滿了毛竹。這位農夫驚愕之餘,拿著鐵鍬挖了挖山溝的土地,他驚疑地發現,毛竹的根莖應經遍佈了半個山溝。本來,在從前的5年裡,固然名義上看不到毛竹的生長跡象,但泥土裡,它的根系在不停地強大和蔓延。付出與汗水終有回報。我們的這一百天,恰是為了奇觀呈現而盡力拼搏的時刻。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精選4篇)

拼搏不是赤膊上陣登高一呼,拼搏不是浪費性命背水一戰,如何拼搏?拼搏,就是以最大的付出博取更大的.好處。

要堅持良好的心態。

1.不要覺得大學聯考是深不可測:高三複讀,學校抓得緊是畸形的,但也不是緊張到沒有吃飯睡覺的時間,也不到用大批的養分品贍養的田地。要妥當處置各科的沉積如山的資料與作業,要做學習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隸。大家從國小升七年級,從七年級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一路歡歌。要時常告知自己,我不上大學誰上大學。

2.戒除自豪驕傲的心理:平時考試的排名也不要盲目自負,感到到該學的東西都會了,自習課找不到要看的東西,或者以為某一次沒有考好是某某起因,換一次我就能考好。以前好,或者在班級好,只能闡明以前或者小范疇的。要放眼更高的目標。

3.戒除依賴怠惰的心理:每個學生都應當有兩套學習方案,一套學習方案是結合學科老師的教養情況,另一套計劃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學習規劃,只有這個兩方面聯合才幹讓你更好的完善自己。可是在事實中,很多學生基本就沒有屬於自己的規劃,完整依附老師,把大區域性的時間破費在被動的實現功課上,導致自己沒有時間去計劃自己。

4.戒除虛榮飄渺的心理:考試之前,覺得什麼都會,就是到了考試的時候,沒有考出好的成績,這就是“一講就會,一看就清楚,一聽就懂,一考就砸”的型別。不光是著手才能差,解題能力差,說白了還是對知識點一知半解,表面上懂了,實際上遠遠沒有控制。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 篇2

在我的粗淺印象中,與老師的相處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剛開始對其有點懼怕,因為老師總比我們懂得知識多一點,這就是所謂的資本。可有時也未必是,那一次歷史老師說起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話題,初開始以為說的不錯。可我讀過與此相關的文章,就知道答案並非是如老師說的那般確鑿,張獻忠失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這需回到歷史現場才能清楚其中的一二,而不是簡單下個結論就完事的。這是與老師交往的一種方式。從前,班主任教代數幾何,無論如何都難以達到理想的分數,這或許是欠缺理科思維的緣故。老師一直給予鼓勵。這樣的情感在今天似乎少見,我想那是沒有對的老師。

要知道,讀國中時是在名不見經傳的國中,好在憑藉老師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升入高中。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一個人的未來成績如何,除了主觀努力之外,與周圍的學習環境也有密切的關係。

當看到這一幅漫畫,不由得讓我浮想聯翩。要知道,師生之間看上去更像是古時候的學徒,在日積月累中訓練,熟練運用各種技能完成未來的工作。不過,這樣的“匠人”生活繁複,看上去也是簡單無趣,卻是在磨練我們如何成就自我。試想,若沒有老師恰到好處的給予指點,在學習的路上指不定走上怎樣的彎路。

回顧這些年在學校讀書的經驗,除了課本上的內容與老師的教導有關,而自我閱讀的訓練必不可少,那就是在大海里選取適宜自己的一滴水滋養下去吧。

最近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老師好》,從那裡依然感受到尊師重教的美好世界。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此教育理想傳承的是教育文化。在我的讀書生涯中,遇見形形色色的老師,比如曾經的物理老師,因為偶然機會知道他是小說家,原來他們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說,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給我以影響力,讓我從知識中汲取營養。

我理解,這師生況味,所追求的是相得益彰。有人說有的老師一本教案可以用多年。以前可能是這樣,但在今天不愛學習的老師可能就是教育中的落伍者,有被淘汰的危險。如今說起的文化復興,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 篇3

畢業前最後一節課,老師對學生說:“我再看看你們。”

即將說再見,老師不捨,要“再看看”。是啊,人生路那麼漫長,可老師能陪伴學生走過的,終究只有一段路。這段路是艱辛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是這條路上必經。老師要對學生們傾囊相授,讓學生從不知到知之;要對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對學生倍加關懷,讓學生感覺到他們不僅在獲得知識,尋求真理,更在得到老師的愛。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陶行知先生如此,圖中的老師如此,普天之下的老師也莫不如此。也因著這一顆心,才有了“我再看看你們”的那份不捨。

當然,除了不捨,還有希冀。

正如圖中老師對學生說的那句:“你們再看看書。”

對於老師而言,即將揮手作別的是學生。老師希望學生再看看書,字短情長:再看看書,學生們才能更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應對考試,更穩健地走好未來的路。

師生一回,學生們終究要遠行,老師能給他們的,是不捨,是希冀,是一場充滿愛的目送。

這樣充滿愛的目送,我一定是擁有過的,可惜的是,在我擁有的時候不曾有太強烈的感受,直到畢業多年,才在回憶中享用。譬如我在大學畢業後回東北故鄉探親的時候,國小班主任遠遠看見我並喊我名字,說看背影也看得出是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說這些話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眼裡滿是真摯。

那之後我在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遠遠看到老師的背影,我認得出麼?恐怕不能。譬如我的國中語文老師在多年之後託人打聽我的手機號碼,同我聯絡,只是想知道我過得怎麼樣,她說她會為我驕傲,而我呢?接到語文老師那一刻,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羞愧,我可能對老師也有一樣的牽掛?上述種種,應了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老師對我們那份愛,那份不捨與希冀,總是在分別之後,才被感知。

老師們知道的,是分別時,他們對學生們那一場愛的目送。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分別後,他們也正在或終將成為學生們心中一道愛的風景,隨著時光永恆。

今天,因著圖中這一場愛的目送,也讓我想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說一句:“請讓我再看看書,也請讓我再看看您!”

高三國旗下關於勵志的演講稿 篇4

畢業前最後一節課,老師跟同學們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簡單的一句話,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已經躍然紙上。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師生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這一師生情誼的深厚和情感,對我們人生的影響不可估量。

師者為何人?《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任務,還肩負著育人的使命,讓祖國的花朵隨著時代的發展,德智體美勞都有全面的進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在這花朵的培育當中,是時間、是青春、是情感的投入,而最後一課上的“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便是一個側影。

“你們再看看書”是一種寄予厚望的良苦用心。在《老師?好》這部電影中,于謙所飾演的老師一心把學生的前途放在心上,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看到班上有同學放棄學業,到處到街上去尋找他,用盡辦法使他迷途知返;看到班上的學生安靜同學利用自己的時間為其他同學進行大學聯考複習,擔心影響她的學習而強烈反對,與此同時,還免費給這些同學上課;看到大學聯考臨近,要求學生停止一切課外活動。但是關婷婷同學不顧反對,堅持帶領同學們參加比賽,為老師奪回第一名後,他邀請同學們到家裡吃飯,講述自己的北大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這位老師,也是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老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用心奉獻的真實寫照。

“我再看看你們”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中學校園走出,走進象牙塔,走進社會,而老師一直留在校園,送學生離開,也盼望著學生常回來看看。如果說學生是箭,那麼老師是弓,箭在磨鍊中逐漸變得堅硬筆直,而弓也鼓足了勁,讓自己充滿力量,從而箭才能射得更準,抵達目的地。讓箭射中靶心,是弓的使命,也是弓的成就感所在,但是,與此同時,看著箭的遠去,也難免有一絲失落與不捨。

“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更是一種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而能起到這種真正的撼動力量的,唯情感莫屬了。情感由人產生,並且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而這一流動會閃爍著奪目的光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有的付出,都在春風化雨中成為另一種感動。是春華秋實的回饋,帶來的是滿足;是把感動記在心間,躍然於紙上;是愛的傳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無論是哪一種,這種情感都是當今浮躁而又功利的社會中無比珍貴的東西。

或許,我們還會看到教育中的一些令人惋惜的現象;可能,我們也會見到社會中感恩之情的缺失。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隨著尊師重教的提倡,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願意進入到這一領域來發光發熱,為國家之根本——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儘管任重而道遠,而我們一直走在路上。

畢業前的最後一節課,一句“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中所蘊含的情感打動了人心,又引發了許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