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演講稿 > 發言稿

在全省科技大會上的典型發言材料大綱

欄目: 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5.1K

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總人口9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80%以上,是“中國銀杏之鄉”、“中國杞柳之鄉”。近年來,我們把實施農村科技資訊“村村通”工程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通過兩年多的執行,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3%,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在全省科技大會上的典型發言材料大綱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加快建設農村科技資訊“村村通”網路

(一)領導促動。 郯城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在各級加大對“三農”工作扶持力度的新形勢下,農村資訊化建設滯後已逐步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大瓶頸。農村科技資訊“村村通”系統通過電話線上網,直接進入專業資訊庫,具有安裝和執行成本低、操作簡單、便於雙向互動的特點,能夠有效解決資訊高速公路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為此,我們及時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專題研究,作出了實施科技資訊“村村通”工程的決策,確立了“政府引導、整體規劃、穩步發展、注重實效”的思路。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科技、財政、農業、通訊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出臺了《實施方案》;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辦事機構,制定了實施細則。縣委、縣政府將該工程實施納入了年度工作考核,實行目標責任制,將總體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各鄉鎮和有關職能部門,有效調動了各級各部門參與工程實施的積極性。

(二)投入拉動。我們在確保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採取縣裡補一點、鄉鎮出一點、村裡拿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XX年以來,縣裡在財政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增加了70萬元的科技專項經費用於科技資訊“村村通”工程。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種植養殖大戶、科技示範戶、致富帶頭戶參與科技資訊“村村通”建設。目前,全縣已累計投入資金120多萬元,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三)宣傳帶動。在縣廣播電臺、電視臺開闢了專欄,在各村街主要路口設定了展板,廣泛進行輿論宣傳,讓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資訊是一種資源,能夠幫助人們學技術、促銷售、奔富路,從而達成了共識。邀請專家、帶頭戶現場演示,用鮮明的事例和實實在在的效果,帶動農戶安裝、使用資訊機。採取以點帶面的辦法,在港上鎮先行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後,在全縣面上逐步推開。

(四)網路推動。目前,我們已在13個鄉鎮的301個村安裝了“村村通”系統,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45%,建立了縣資訊服務中心,鄉(鎮)資訊站、村(戶)資訊點的“三位一體”服務網路。從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選調了62名素質高、業務精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科技資訊網路隊伍中,並在各村都配備了1名資訊員。在各村設立了科技資訊公佈欄,資訊員將收集到的資訊經過認真篩選、整理後,定期進行張貼、公佈,初步形成了有效的資訊採集、釋出機制,達到了“安裝一臺、受益全村、帶動多村”的效果。兩年來,全縣通過資訊機共接收、瀏覽農業資訊150餘萬條,釋出供求資訊8000多條,受益群眾40餘萬人。

二、搞好結合,注重實效,充分發揮科技資訊“村村通”作用

(一)與實施農戶致富工程相結合。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實施“百萬農戶致富”工程後,我們結合郯城實際,以科技資訊“村村通”為平臺,以專業村戶為重點,及時提供市場資訊、技術資訊,將資訊輻射到千家萬戶,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僅“百萬農戶致富”工程食用菌專項,就發展專業戶2300餘戶,年人均增收600元。

(二)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銀杏、杞柳是我縣的特色產業。我們依託“村村通”專家諮詢系統,積極搞好產業發展規劃、論證及市場分析、技術指導,加強了示範園區、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建設,進一步膨脹了產業規模,提高了經濟效益。目前,我縣銀杏綠化覆蓋面積發展到30萬畝,定植銀杏1400萬株,各類苗木3億株,年綜合效益10億元,產業規模與綜合效益均居全國縣級第一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銀杏苗木集散地。杞柳面積發展到9.5萬畝,龍頭企業118家,年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

(三)與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建設相結合。科技資訊“村村通”是健全完善農村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的有效載體,我們通過資訊系統,把科技網路聯結到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推廣機構等,延伸了科技在農村的服務空間。去年,郯城鎮三井村及鄰近村莊玉米發生粗縮病,村民通過資訊機向專家諮詢,第二天就得到答覆,縣農技推廣中心把專家提供的防治技術及時在病害區域進行了推廣,防止了病害的擴散,挽回經濟損失20餘萬元。結合實施“村村通”工程,我們還深入推行了“農技指導員”制度,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搞好服務,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此作了頭條報導。

(四)與新型農民培訓相結合。一臺資訊機就是一所“網上學校”。我們充分利用其高效、便捷、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積極引導農民從網上學習最新農業實用技術,提高了應用科技資訊的能力。同時,還把從資訊系統下載的內容編印成教材,定期對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傳播科學知識和技術,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兩年來,我們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7期48場次,培訓農民7萬餘人次,有1.2萬名農民拿到了綠色證書和技術上崗證書。

下一步,我們將借這次大會的東風,加大建設力度,確保今年在全省第一個實現全縣科技資訊“村村通”;同時做好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結合的文章,進一步擴大科技資訊覆蓋面和受益面;加快建立雙向互動的資訊採集、釋出平臺,努力把科技資訊“村村通”工作做得更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