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新生入學典禮大綱

欄目: 典禮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1.08W

大家晚上好!

新生入學典禮大綱

在舉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之際,百年理工敞開胸懷,盛情迎接四千餘位新同學的到來。在此,請允許我代表我校一萬多名在校學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同學們表示最誠摯的問候和最熱烈的歡迎!你們為浙江理工大學這支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浙江理工大學因你們的加入而更加精彩!

美麗的象牙塔裡承載了無數學子追逐的夢想,太多新的元素撲面而來。我也曾和現在的你們一樣,會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我來這兒做什麼?”、“我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但請不要擔心,你們並不孤單,在這裡,同窗間相互關心、互相體諒,朋友間誠摯關愛、互幫互助;校園文化為你營造夢想的舞臺,探索追求為你確立人生的方向。相信09級的新同學們一定會在在這裡揮灑青春、洋溢激情,度過最有意義的四年。

我們的浙江理工大學,源於厚重的歷史,它博大寬容、不懼盪滌。作為一名理工人,我有幸經歷過110週年校慶的大氣輝煌,目睹了我校奔赴四川災區的學長們青春亮麗的笑容,見證了挑戰盃賽場上理工人捧起獎盃時的歡欣和喜悅。我想說,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能夠進入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浙江理工大學學習和生活並和這座百年學府一起成長;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能夠和歷代理工人一起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遠大目標闊步邁進!

親愛的同學們,作為理工學子,我們都應該在百年學府的堅毅氣息和百年辦學的睿智理念間執著尋味“厚德致遠、博學敦行”的校訓和 “求是篤實”的校風。在這裡,作為你們的學長,我有幾點體會想真誠地與大家分享共勉:

(理想)第一、讓我們做求是篤實、自強不息的理工人。懷揣著立志成才的渴望和成就事業的憧憬,讓夢想在這裡起飛,用晶瑩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果實,用飽滿的精神詮釋激昂的青春。

(學習)第二、讓我們做勤奮好學,不懼艱辛的理工人。請永遠積極、主動的學習,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尤其善於向自己受到的挫折、失敗和錯誤學,以不懼艱辛的精神努力不斷前行。

(處世)第三、讓我們做腳踏實地,純厚朴實的理工人。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更加真誠地對待他人,始終做到腳踏實地,謙虛謹慎。堅定自我信念,堅守精神家園。

(逆境)第四、讓我們做直面挫折,奮發進取的理工人。在面對各種考驗和磨難時,希望大家始終保持陽光的心態和奮發的精神,懂得感恩和珍惜,保持堅強與樂觀。

最後,預祝所有的新生能在浙江理工大學度過最難忘的大學四年!學業有成,前程似錦!謝謝大家!

開場白

今天能受到團委和法學社的邀請,來做這次迎新講座,我覺得非常榮幸。每年能夠迎接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與他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四年,可以說是大學教師生活最有樂趣的方面之一。

題外話

我曾經在一本書裡說自己很幸運,生在中國的一個有大學的年代。我們的大學是一百多年前從西方借鑑過來的一種制度,中國古代是沒有大學的,只有私塾和書院。書院並不是一種大學,它不分科系;而大學是分科系的,這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創造。有大學的時代使得有一些既不擅長當官又不願意種地的人可以一輩子以一種閒散的風格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我小時侯有一個夢想就是從事這樣一種職業,這種職業是一輩子讀書,又有人發工資(笑)。我最後在大學裡找到了,既能讀書又有人發工資,而且發得還不低。按照江青的說法,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傢伙們居然可以享受如此待遇。但在中國古代,像我這樣既不適合做官,又做不了生意,還不喜歡種地的人,真的沒有地方可去。所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都參加科舉考試,成功了去做官,無論適合不適合。其實有許多人根本不適合做官。例如蒲松齡老先生,他天生就應當到中文系學習,或者到新聞系,畢業之後在中文系教文學理論或文學批評,業餘時間寫點小說(笑)。可是沒有大學,他只好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想去做官。這個老貢生是個范進似的人物,一次一次都失敗了,最後,算了,老子不幹了,寫小說去。所以,中國古代沒有真正職業的小說家,都是科舉考試不成功,沒辦法了,做一點小說家流。這樣一個社會真是不好。而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時代就不同了,有大學是我們時代最讓人歡喜的一個特點。

大家都是新生。現在法律專業學生中男女生比例似乎有些失調。我聽說00級本科生裡的女生佔了將近三分之二,特別吃驚。我22年前上大學——西南政法學院 ——時,法律專業中的女生只佔七分之一,所以女生格外受青睞,地位特別高,本來嘛,資源稀缺,物以稀為貴。經濟學上的規律叫供求關係,供應量太少,而需求量太大,追求的人一定會很多,價格就必然上漲。現在女生多了,對女生未必是一件好事,不過,對男生卻是一件好事笑)。當然,對未來法律的發展可能也是件好事。因為兩千多年來,法律一直反映了男人的聲音,男人的聲音是法律發展——制定法律、解釋法律、適用法律——的主旋律,就象科舉考試一樣,女人是不允許參加的,只有男人才能去做官,能夠在大堂上一拍板子,高喊“大膽”的沒有一次是女聲。西方法律發展史也是如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你們知道,過去一直由九個老男人執掌著;現在有了兩個老女人,七個老男人加兩個老女人主宰了這個國家的法制(笑)。但是男人仍然佔多數。美國的法學院裡女生通常佔1/3左右。我們這兒可不得了。近代以來,我們在婦女解放方面向來不落人後。當然,幾千年來婦女一直受到欺壓。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的一對夫妻吵架,男人氣沖沖地說: “按照周禮,你這樣的人我早就休了!”太太說:“請問我的老公,周禮是何人制定?”丈夫不無自豪地說:“當然是周公所制。”太太回答:“是啊,如果是周婆制定的話,是我休了你!”(笑)也許法律的發展,

女效能夠有更多機會在法律裡表達自己的聲音,我覺得,從事法律職業的女同學越來越多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然現在的比例已足夠了,再多的話,以後的法律發展史就是一部男人受欺壓的歷史了(笑)。

你應該怎樣學法律

以上是一些題外話。今天的時間比較從容,我想和大家做點交流,談一談作為一個新入學的學生,作為一個北大法學院的學生,應當怎樣去學習法律,怎樣能夠在畢業之後不覺得自己這四年沒有白過。實際上,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沒什麼經驗,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我是一個單科大學的畢業生,不像你們。你們太幸運了,高中畢業後考入這樣一個偉大的綜合性大學,我當年就沒這麼幸運了。當時只有幾個學校招法律系的學生: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西南政法學院 ——後來改名西南政法大學。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要報考法律,我當時並沒有報法律,報的是山東師範學院的中文系,我夢寐以求的就是當個作家。

我的母校西南政法學院當年第一屆招生,宣傳力度不夠,結果在我們那裡報考者上線的人數還沒有招的人多,很幸運,我的考分超過了重點線,就被作為重點院校的西南政法學院抓過去了。人生的命運真是很難捉摸。如果當時真到了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以後很可能到一箇中學裡當老師,我相信我會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語文老師,經常在本地的報屁股上發表一些小資情調的散文(笑),大約不可能有今天。當然你們也許能駕馭自己的命運,因為你們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所以毫不猶豫就報考了北大而且是法學院,最終又金榜題名,這是你們最大的幸福。

不同的不僅是學校;我讀書時所學的東西也跟今天大不相同了。我們當時上法理課,老師推薦一本教材,是工農兵大學生編的,教材裡經常提到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不斷灌輸的是這些東西,真正的知識學不到。我從大三開始才省悟到不能陷在教科書裡,應該多讀些有價值的書。於是,在一個好心的圖書管理員的關照下,大三時讀了許多好書,也引發了對西方法律、西方歷史的興趣。後來考的是外國法制史專業的研究生。大家知道,佳能公司的商標是canon,這實際上是西方歷史上的一種法律,叫canon law,是天主教會制定出的法律,我的碩士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那個。最近幾年才轉為對中國現實制度的研究。

大學的第一年需要不斷觀察、不斷了解,不必過分地去記憶,什麼東西都要搞清楚。幾年前,我面對著與你們一樣剛從高中畢業、有人戲稱為高四的97級同學時,覺得給他們講法理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法律這門學科涉及到許多問題,是一種非常深刻的社會科學。中學教育已給大家灌輸了許多真理性的東西,都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對一個大學生來說,一切都要去重新理解,而不是去背誦。當然,法律專業所學的許多東西對於剛剛從高中畢業的人們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比如說,婚姻法裡規定離婚的條件時說“夫妻感情確已破裂”。請問同學們,什麼叫“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我跟你們一樣,讀大學時不理解婚姻法,實習時偏偏派我去處理婚姻糾紛。可以想象,那真是一場災難——對我是一場災難,對當事人更是一場災難。我耐心地聽夫妻倆講他們的生活,講哪些方面出了問題。我不懂,只朦朦朧朧意識到一點,但是不深刻。只有人在相當成熟、有了婚姻經驗並且對婚姻有相當的觀察之後,才能理解什麼是“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所以,你們會發現,在美國,就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法律系學生,因為高中畢業後不能直接讀法律,必須有一張大學文憑才能上法學院。可以想象,有許多人大學畢業後就結了婚,再讀法律時,對人生的幸福、社會制度的設計等的理解力就會強得多。對我們這樣的大一學生來說,有許多問題的確比較難以理解。有同學曾經對我說,老師你推薦給我們讀的書每個字我都認識,每句話我也讀得下來,但整句話什麼意思我不知道。這種情況顯示了什麼呢?這是一個知識背景的問題。要讀懂一本書,必須理解書背後的一種知識的積累。這種知識的積累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有許多著作,回答的都是兩千年前古希臘的那個老哲學家柏拉圖先生提出來的問題。兩千年人們的論證,兩千年的學術積累,最後結出一朵朵小小的花兒開在你們的法理學教科書裡,要你們一下子去理解,是很不容易的。當然不理解也不要著急,慢慢的,隨著逐漸的累積,你會理解這些東西。

我覺得人在大學裡的心態最重要的就是從容,尤其是一二年級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成績。我的同學中在學術界幹得最好的幾個,都是在大學裡成績剛剛及格的。我還有個同學,四年下來成績全優。但是,後來並沒有走學術研究的道路。當然,他在實務部門幹得也很好。觀察學術界,你會發現,有創見的人很少有那種過分循規蹈矩、過分重視大學時的課程成績的。當然有些時候成績與某些利益相關,比如申請獎學金,比如將來推薦報送研究生,這是讓人很無奈的。但是大體來講,現在的教育制度在調整,老師在改變,不會只根據你背誦的功夫,還要根據你是否有自己的理解,有獨到的見解來判分。

我也許應該強調一下,作為北大的學生,進入這個學校後,你首先應該去閱讀和了解這個學校的歷史。這個學校出現過哪些偉大學者,它如何變為今天這樣一所了不起的學校,它的教育哲學是什麼,等等。胡適先生在校園裡沒有塑像,因為他當了國民黨政府的駐美大使,後來又死在臺灣;但是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北京大學(他雖是美國一所大學的畢業生,但在北大任教,在北大當校長,在北大名滿天下,所有對北大充滿了感情),無論走到哪兒,一說起北大,他一定要說“我們北大”。本校的一位老教授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的採訪時說:“我這一輩子很滿足。全中國最好的地方是北京,北京最好的地方是海淀,海淀最好的地方是未名湖畔,我能在未名湖畔生活一輩子,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未名湖畔的美,並不完全在於它的景觀,還在於那些偉大的學問家、思想家,是他們鑄造了這所學校的偉大風範和偉大品格。前年北大百年校慶時,大家都在爭奪對北大精神的解釋權。北大的精神是什麼?有人解釋說,是愛國主義,這是第一位的,然後是民主、進步;也有不同的見解,我就不同意從這個角度來闡釋。

我認為北大最主要的精神在於對學術自由和人的思想自由的倡導,這是這個學校最偉大的傳統。我們法學樓門前立著一座雕像:馬寅初先生,他就是這種精神的示範者之一。五十年代初,在毛主席倡導的“人多力量大”的觀念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馬老校長公然明確地提出與官方不一致主張,提出所謂的“馬氏人口說”,認為“人多力量大”是錯誤的,人多消費多才是正確的。在被打倒之前的最後一篇文章中,他開頭就說,真理是需要辯論的,是需要對方說話的;但是現在我已經明確地知道,你們要封住我的口,不許我說話。但是,我該說的話,只要一有機會,我還是要表達出來。——就是這樣一種人格魅力,一種追求自由的精神,一種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是我們的學校得以立世的最重要的資本。

大學獨立、大學自治是一種西方的傳統,傳到中國後,它的發育並不容易。中國有悠久的讀書做官的傳統,而且是政教合一的,這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紀,一個追求自由的人也可以兩邊躲藏——得罪了世俗政府,可以躲到教堂裡;得罪了教會,可以請求國王的庇護。所以他可以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天主教會、羅馬教廷一直是一個強有力的抗衡世俗權力的一個精神組織,這種精神組織對於西方的自由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強有力的一個制度因素。不像我們這兒,自古以來,“一經聖人口,議論安敢到?”剛才我說的李贄,李贄有一個罪名叫“非聖”,對我的老鄉孔子的有關學說提出置疑,不贊成孔子的學說,這就是非聖。但是,贊成或不贊成孔子的學說由誰來判斷?這是個問題。在傳統社會,照例是由世俗權力最高的人來解釋的。今天,在我們國家,這個問題仍然重要。我們憲法規定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可是,一種觀點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誰說了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誰有權誰說了算,兩千年來一直是皇帝說了算,皇帝說你非聖你就非聖,沒有辯護的餘地,在這樣一種傳統下,說實話,大學要獲得一種生存的真正空間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西方最古老的大學都是教會辦的學校,當政教分離時,教會管一個人的精神,世俗的政府只管一個人的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一個人的精神領域中,國王的權力不能進入。有一種說法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大學就是這樣。大學的神聖的殿堂,絕對不容許任何世俗勢力指手劃腳,不允許它干涉一個學者的思想自由。一個學者的思想自由是他得於立世的最根本點,如

果沒有這個自由,學者便成為行屍走肉。說老實話,學者不怕吃不好,不怕住小房子,不怕坐大汽車,怕沒有自由。可能你們聽說過哈佛大學的校長不買美國總統帳的故事,那個故事典型地體現了大學的尊榮和麵對世俗政府的高貴。

我雖然不是北大畢業生,但很早就對胡適校長、對蔡元培校長感興趣,不斷閱讀了許多北大學者的著作,知道不少老輩學者的事蹟,我覺得這樣的精神最讓我感動,所以,當後來有一個機會調過來的時候,自己真是覺得找到了靈魂的歸宿——不僅僅是有了一個飯碗,而是一個靈魂的歸宿。自己感覺到,一輩子能在北大生活,我心已足!有一本書叫《最好的辯護》,是哈佛法學院的一個教授叫德肖維茨寫的,他在書裡寫道,在美國,最好的職位是什麼?是哈佛法學院教授。

我們的法制沒有美國那麼發達,收入沒有美國法學院教授那麼高,但是我可以說,北大法學院教授這個位置,是一箇中國人能夠得到的最好的位置(笑,掌聲)——不用再加上“之一”。我想,我們每一個進入北大的人,對我們來說首先要上的一課是這樣一課,使我們成為這個精神家園中的一個成員。從入學開始,你們就註定有了一個標籤,這個標籤就是北大畢業生,北大的校友,按照美國的慣例,你們的名字後面會加上“04”,表示你們是XX年畢業的這屆學生。這是一個標誌,可以說一入這個門,就跟這所大學有了不解之緣,你們今後的路還很長,不是我

們每個人都會一輩子生活在這個校園裡,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體現出這個校園中生生不息,延續百年的一種精神,這是我們第一課裡應當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