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孔子教育思想學習心得(精選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65K

孔子教育思想學習心得 篇1

中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的任務重在德教。在奴隸制崩潰的春秋時代,官學衰廢,私學興起,思想流派隨之產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驅人物出現,宣傳各自的主張。孔丘是儒家的創始人,在政治上主張改良,試圖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會。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張,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體系,並流傳了兩千多年,成為中華教育的主流,他主張自覺修養德行,樹立了優秀教師的典範。他重視道德教育,以仁為最高的道德準則,鼓勵人們提高道德水平。他提出了道德修養應遵循的重要原則,重視立志,明確人生的前進方向。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覺進行思想檢查,改過遷善。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後,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經深深滲透在中華民族千秋萬代兒女們的靈魂之中。

孔子教育思想學習心得(精選3篇)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魯國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歲父逝,母親顏徵遷居曲阜闕裡,家教中重視對他的禮儀之教。當時,魯都曲阜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文化中心,儲存著西周的傳統文化,但是由於社會的動盪,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嚴重破壞。在思想意識上,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一)重視德育的作用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實行利民的德政,為了達到德政的目的,他強調教育中要宣傳忠君孝親,奉公守禮。加強感化性的禮教。

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就是說: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用禮教整頓風俗,人民就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與領導。所以,對人民進行整治倫理說教,轉變人民的思想,有助於國家社會進行自上而下的整頓,朝著恢復周禮的政治目標前進。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在呼喚德育的迴歸,中國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電影院,公共汽車,候車大廳,候機大廳等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一些人為了利益,不顧後果,不顧他人及後代,如: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仍然有人屢屢觸碰這根紅色道德底線:飯店裡面地溝油依然氾濫,糧食中的農藥嚴重超標,從前人們愛吃新米煮的米飯,喝新米熬的粥,如今連農民自己家留下來專門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們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幾個月以後才能吃。應當重視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國小生在學校注意文明禮貌,見到老師和校長,孩子們都能主動問好,校園裡到處盪漾著孩子們的聲聲問好,可是這些孩子,見到同學和不認識的同學,卻缺少問好,甚至把追逐打鬧當成是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問好;在家裡孝敬長輩說得最多,做得卻最少,最不好,父母長輩們燒好的飯菜嫌這嫌那的,沒有常懷感恩之心把長輩們付出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應當重視對老師的德育教育,教育老師廉潔從教,不搞有償家教,實在難為了現在的老師們,中國社會的生存競爭就業競爭,已經轉化為孩子們的教育不能輸在教育上了。而且更應當重視全民的德育教育。

(二)提倡“有教無類”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就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這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

孔子的弟子中各種人物都有,孔子確實做到了“有教無類”。

顏回:窮居陋巷,簞食瓢飲。

子路:編制野人,藜藿為食。

曾參:窮困至於三天不舉火,十年不製衣。

原憲:居室蓬戶不完,上漏下溼。

仲弓: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

子貢:商人出身,曾從事投機販賣。

孟懿子:貴族出身。

南宮敬叔:貴族出身。

宋國的司馬牛:貴族出身。

凡此種種,導致南郭惠子問子貢:“孔子的門下,怎麼那樣混雜?”子宮回答說:“君子端正自己的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願意來的不拒絕,願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醫之門病人多,良弓之旁彎木多一樣,所以夫子門下人品較混雜。”孔子門下人品混雜,皆能兼收幷蓄,教之成人成才,這說明大教育家孔子的胸懷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明善化。當今社會,世界各國的國小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是體現了教育的有教無類,同時,世界各國的德育教育也體現了人權的有教無類,但是在國外,比如說美國吧:哈佛大學錄取世界各個國家的學生也會體現有教無類,我有一個表弟雖然研究生分數超過了哈佛10多分,卻不能被哈佛錄取,只能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原因是哈佛大學對於世界各國都有錄取的比例,這所大學不以分數線論錄取的權力,也是體現了教育的有教無類。繼續教育向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延伸,我的國小同事們可以不論自己的教育專業是英語,還是數學等,每年都有出國考察學習的機會,比如:我們楚水國小的教英語的老師邵媛媛到澳大利亞的教師家裡,住過近一個月,接受了當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我的同事陸文旬老師一直從事國小低年級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今年也有機會到英國的一些國小的學校考察,回來後她把自己的海外學校見聞轉播傳達給我的同事們,大家都受到了發散性的再教育,現在的德育教育真是有教無類,人人平等。

(三)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

孔子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會,他繼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張德政。

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他認為,能施行德政,就像北斗星受到眾星拱衛一樣,受到人民的擁戴。德政是依靠人來實施的,關鍵在於得人,改良政治就像舉賢才。那些有道德有才能可以從政的賢才,就是君子。

《論語》談到君子,有107次之多。

君子的品格可以歸納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應修養自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孔子對君子強調了三方面的修養:“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其中最為注重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養。

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那個執政黨,都十分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備,像歐美許多國家的總統的選舉,選舉之前,總統要進行競選演講,宣傳自己的德政,博得人民的投票選舉,任職以後,人們要看總統的德政施行情況,是否說到做到,是否順應民意,這將關係著總統下一屆的選票,關係著總統的是否連任等一系列問題。

培養德才兼備的領導者和領軍人物,這就是引領歷史潮流的永遠前進的話題。

(四)德育教育,貫穿於“六藝”的教學內容之中

《論語 述而》所載有學生的介紹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師以文獻,品行,忠誠和信實教育學生。其中,品行,忠誠和信實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在他的整個教育之中,道德教育居於首要地位。當時道德教育並沒有專設學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貫穿到文化知識學科之中。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授,灌輸道德理念,所以文化學科的基本任務在於為道德教育服務。

孔子對弟子們普遍傳授的主要教材是《詩》《書》《禮》《樂》,晚年則致力於研究和傳授《易》,整理和編撰《春秋》。

以上教材,對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的價值。

《詩》使人態度溫和,性格柔順,為人敦厚朴實,而不至於是非不辨。

《書》使人上知自古以來的歷史,通曉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於亂作評論。

《禮》使人恭敬嚴肅,知道道德規範,而不至於做事沒有節制。

《樂》使人心胸寬暢,品行善良,而不至奢侈無度。

《易》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於傷人害物。

《春秋》使人知道交往用辭得體,褒貶之事有原則,而不至於犯上作亂。

縱管我們國小開設的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音樂,體育,美術,地方課程:國際象棋,還有每天的社團活動:諸如二胡,合唱,朗誦,舞蹈,電子琴,小提琴,國畫,手工,鼓號,乒乓球,足球,籃球等等,以上無一不體現了對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價值。

通過全方位的教育,學生們從小將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靈魂洗禮,因而體驗並懂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愉快。

(五)主張自覺修養德行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品德修養。

所以,在孔子的私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居於首要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培養道德,就要認真學習知識,,應將知識教育納入道德教育範圍之內。

孔子曾對子路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君子應具備的六種道德品質是:仁、知、信、直、勇、剛。

道德教育有其過程,首先能分清善惡與是非,形成道德信念,最後轉化為道德行為實踐。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他說:“不學禮,無以立。”“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經常談論仁,《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仁的意思就是“愛人”。他說:“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的學生曾參也說:“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不論何時何地,君子都要保持仁德。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培養仁德,應抓住根本,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孝悌的道德觀念,然後發展轉移到其他社會關係方面。有若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站在自己的立場,運用推己及人之所好惡的辦法,便於實行仁德。

他強調,道德修養不是依靠外加強制,而是依靠自覺努力,要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六)樹立教師的典範

孔子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光輝典範。他所踐行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經成為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

1、學而不厭

孔子回答子貢提問時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他時刻保持一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積極的精神狀態時刻考慮不斷進步。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如果不學習,不修養,,止步不前,就會失去為師的條件,這是值得憂慮的。

從前,人們總是說,教書的先生越老越不值錢,看病的先生越老越吃香,這是為什麼?這不就是告誡人們,要終身學習,終身實踐,這樣才會活力無限,能力增強。

從前的教書先生讀了幾本書,用了一輩子。當今社會,許多名教師的湧現,說明了一個道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代的孔子魏書生,特級教師於永正,竇桂梅,他們首先是一個學者,然後才成為了名教師。學習者,美麗著,探索者,成功著……

看病的先生,看過無數的病人,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醫生就能不停地積累給病人看病的經驗,年代越久,積累的經驗就會越豐富,名醫的美名自然傳播開來。

2、誨人不倦

孔子從30歲左右開始辦學,40多年不間斷地從事教育活動,就在他從政5年間,也仍然從事傳授,周遊列國時,也隨處講學。他來者不拒,晚年也沒有停止傳授工作,培養了許多學生。誨人不倦不僅表現在以耐心的態度說服教育學生。有的學生思想品德比較差,起點很低,屢屢犯錯,他不嫌棄,不放棄,耐心誘導造就成才。

如子路,被人視為無恆的庸人,惡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礪,……,猛氣消捐,驕節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把子路改造過來,成為突出的人才,是誨人不倦的結果。

為什麼他能長期誨人不倦?他曾表白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對學生的愛和高度負責,是他有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的思想基礎。

3、以身作則

孔子曾多次論述以身作則的重要原則,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本身作風端正,樹立了好榜樣,不用下命令也能行得通;本身作風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也沒有人願意聽從。自己都不端正,如何能去端正別人呢?這些道理來自社會實際經驗,不僅對道德教育是適用的,而且具有普遍意義。

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我每天早晨中午見到孩子們總是主動問好,放學時跟他們道別再見。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中午,在孩子們看書的時候,我也靜靜地看書。在孩子們好好練字的時候,我也在黑板上練寫粉筆字。在孩子們上體育課時,我也是到操場上跑步。孩子們大聲讀書時,我也做出快樂讀書的樣子指引他們。孩子們背誦國學經典時,我也能大聲領誦。

總之,能做榜樣的地方,我總是有意給孩子們做榜樣。

4、愛護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希望,充滿信心,他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孔子與學生休慼與共。

冉伯牛患了不治之症,他親自探望,表示非常惋惜。

顏回病逝,他哭得很傷心。

公冶長曾經坐過牢,孔子對他不存偏見,而是看他本人的思想表現。

孔子愛學生,也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在學生們的眼裡,他的人格非常崇高,他的學識非常精深,他的教導是學生的座右銘,因而威望極高。子貢十分敬仰孔丘,認為他的思想學說猶如日月光輝,照耀人間。任何人對他的汙衊和攻擊都無損於他的偉大。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總是注重對低年級國小生的關愛,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每天我都會找各種機會對孩子們進行精神的獎勵和物質的刺激。例如:早晨,學生一到學校就讀書的,我會表揚他們,在他們的書上印上大拇指,笑臉,小紅花的標記。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的同學,我會讓孩子們報之以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學生用過的書和完成的作業本上隨處可以見到我表揚的痕跡:大拇指,小紅花,笑臉,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對那些有禮貌的和樂於幫助別人的小朋友,我經常會給他們拍照留下珍貴而美好的記憶。

中午到校以後,絕大多數愛看書的孩子我還會經常獎給他們一些兒童讀物,激勵他們愛讀書,讀好書的興趣。我經常把巧克力、蘋果等實物作為獎勵,獎勵給全天表現特別好的孩子們,每次拆開巧克力的盒子的時刻,小饞貓們的樣子真的好可愛,我喜歡那樣的美妙時刻。每天放學集隊,我總會讓那些有進步的小朋友做路隊長,佩戴著值日班長的標誌,很榮耀地行進在隊伍的前面,高舉著我們的班牌。

我的班級有幾個外地的打工孩子,我對他們特別偏心的關愛。

來自貴州天柱縣石洞鎮的龍家姐弟倆,姐姐龍雪梅文靜好學,弟弟龍家鍇活潑調皮,夏天了,他們還穿著冬天的衣服,身上有一股汗臭味,我不嫌棄他們,經常找他們聊天,陪他們遊戲,曾經發動過班上的小朋友把自己的舊衣服捐給他們穿。

來自甘肅蘭州的回族小女孩馬秀蘭一次進校門沒有佩戴小黃帽,因此,班級扣分了,我沒有批評她,反而獎給她一顆巧克力,因為她很誠實,課間我讓她給小夥伴們介紹家鄉甘肅的美麗故事,江蘇的小夥伴一個個好奇得很呢。

一直留在海南島打工的洪成龍的父母離異,他和弟弟無人照料,76歲的爺爺和奶奶一條小船從安徽漂泊到興化,在我的班級就讀,小孩子聰明無比,十分懂事,就是不喜歡寫作業,讀書背書,真的讓人頭疼,我對孩子說:“好好學習,老師帶你去海島見父母,你給老師當導遊,行嗎?”孩子開心得不得了,不做作業的行為也有所好轉了,當然,小孩子的行為經常有反覆,改變孩子,愛別人的孩子這也是一件要有耐心的事情。

總之,給孩子一個期待,孩子會給你一個神奇;給孩子一份關愛,孩子會送你一個驚喜。

孔子教育思想學習心得 篇2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有的至今仍被我國教育界沿用。孔子招生的宗旨是"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內容分文、行、忠、信四科,以《詩》、《書》、《禮》、《樂》為教材,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本領。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主要體現在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和言傳身教三個方面。孔子的學生對他的道德、學問無比崇拜、景仰,死心塌地追隨他,努力實踐他的主張和理想。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將他比作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推崇倍至。而這都是孔子言傳、身教的結果。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在孔子之前,中國教育主要是"學在官府",由官府辦學,教授貴族子弟。從孔子聚徒講學開始,才有私人辦學,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孔子招收學生的宗旨是"有教無類"。孔子先後共有學生三千人,其中最優秀的七十二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備、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內容分文、行、忠、信四科,以《詩》、《書》、《禮》、《樂》為教材,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本領。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有的至今仍被我國教育界沿用。綜觀孔子教育思想,我們可以發現具有以下特徵:

一、孔子的教學物件是"有教無類"。孔子從30多歲起,即開始他的教學生涯,此後從無間斷。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主張無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他招收學生,學費並不貴,只要學生象徵性地送他幾斤臘肉就可以。所以,他的學生有很多出自寒門,譬如顏回和原憲就是著名的窮學生。由於孔子很有學問,而且只是象徵性收學費,所以有很多人來跟他學習。他的學生多數是魯國人,但也有不少是從遙遠的秦、楚、吳等國來投師問學的。據說,他前後共有學生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的就有72人。私人講學,而有這樣的規模和成效,是空前絕後的。孔子教學有謀生的考慮,但主要還是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政治人才。孔子鼓勵學生從政,還常常把得意門生派出去做官。孔子講學的目的,實際是借學生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從而改變社會。由於孔子的門生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的性格才情也各有不同。所以,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孔子在教學中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先進》篇有一則著名故事:政事科的兩大高才生子路和冉有都問孔子同樣的問題:"聽到了道理,馬上就去做嗎?"孔子對子路說:"你有孃老子在呀,怎麼能隨隨便便自己做主呢?"對冉有的答覆則是"好的,去幹吧!"同樣一個問題,對子路和冉有的答覆卻截然相反。孔子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兩人個性不同。子路是個冒失鬼,要壓壓他的冒失勁;冉有卻有膽小鬼的嫌疑,要給他打打氣,把他的勁頭鼓起來。"仁"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宗旨和目的,但對於不同的學生,孔子又賦予了"仁"以各不相同的意義。例如: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仁。"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所有這些,與其說是孔子對"仁"的解釋,倒不如說這是孔子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對他們提出的完善自我的具體要求。所以范文瀾說:"孔子雖然講了很多條的仁,一般是講士的修身法。"這裡的"修身"就是"修己",它是一個人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重要前提。若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只有"先修其身",然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實現自己獻身事業、獻身祖國乃至獻身人類的遠大理想。

二、孔子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君子。《述而》篇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指文獻知識,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本知識;行指禮樂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等實用技能;忠、信則屬道德修養範圍。《先進》篇又有所謂的孔子四科之說,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門類,也可以說明孔門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人的修養(德行);實用的政治技能(言語、政事);古代文化知識(文學)。而在德、才二者之間,孔子更重視德;在實踐與知識二者之間,孔子更重視實踐。所以孔門四科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德行,排在最後的是文學。如孔子說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表明孔子雖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但卻強調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子夏特別愛念書,針對這個學生的特點,孔子特意提醒他不要念成個書呆子。還如在人格問題上,孔子作了嚴格分界的,它主要包括士、君子、成人、賢人、仁人、聖人。這實際上也就是四種人,因為這裡面層次最高的聖人是沒有的。堯、舜、禹都是孔子很崇拜的人物,但孔子卻從來沒有稱他們為聖人,譬如,有一次子貢問他:如果有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不是可以稱得上仁人?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簡直是聖人!就是堯舜還沒有達到這一步呢!"仁人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第二層次,儘管他評論一般人的學業和言行時,也都是以'仁'為根據的,可他卻從不輕易以此許人。一些國家的賢臣,如楚國的子文,齊國的陳子文,鄭國的子產,在孔子面前只是被稱為"忠"、"清"和"有君子之道";而唯獨管仲因為輔佐齊桓公"不以兵車","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才得到了孔子"如其仁"的稱讚,。另外,還有一種人也可以稱作仁人,這就是個體人格相當完善的人。遺憾的是,孔子還不曾承認有誰的人格達到了這一完美的境界,就是他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居,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如《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對德育進行了詳細的描繪。例如《學而》篇的第6章對學生進行了倫理道德教育,一共提出了七個要求:孝、悌、恭謹、信、博愛、仁、學文。七者之間是一種遞進關係,在家裡孝順父母、尊重兄長是基礎,由此類推,才可以做到對大眾有愛心。而第8章是教育學生修身之道,提出了五項要求:儀表莊重,努力學習,為人忠信、善於擇友,勇於改過。"君子"有特定的社會性含義,是指有一定身份且有較高道德水準的人。第13章主張做人要遵循三個原則:守信用、態度恭敬和依靠親族。《論語》第14章講君子的美德,既是夫子自道,也是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不要貪圖物質享受,多做實事,少說空話,要走正道。此外,孔子在教學中也很重視美育、即重視音樂和詩的社會作用。孔子認為音樂和詩最能感染人,能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和養成個人的道德情操。《泰伯》篇提到過"興於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邇:近的意思。)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說明學詩的目的是做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明文藝有普及知識的作用。"可以觀",是說文藝作品反映社會現實;"可以怨",是說文藝作品能瀉導不滿情緒,起到社會安全閥的作用。"興"則是文藝作品中最獨特、最本質的作用。"興"即激發個人的情感,使其努力向上,實際上指文藝作品的感染力與薰陶作用。孔子最重視的就是這個"興"。孔子提倡"詩教",把文藝欣賞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藝活動當作陶治情操、改革社會的重要手段。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現代提倡的美育精神。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孔子很注重教學方法,他的一些教學經驗至今仍為後人爭相傳誦,對今天的教學仍具指導意義。孔子的教學方法,最主要的表現在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和言傳身教三個方面。孔子善於進行啟發式教學,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點撥學生。《述而》篇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實際上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弄明白大多數地方,到最後一點疑難的時候,再給以指點。這樣,學生的印象才最深刻。孔子還強調做學生要善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其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孔子採取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最生動的體現在教學中經常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子罕》篇記子貢和孔子之間的一段回答。子貢問孔子:"有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是把它藏起來呢?還是賣掉?"孔子說:"賣呀!賣呀!有大價錢我就賣。"而從各情況看,子貢實際上是要試探老師是否要出來做官,但他問得很巧妙,也很含蓄。師生雙方都是在用隱語,設喻問答,心照不宣,委婉而又風趣。教學相長即理論聯絡實際,是孔子教學的又一特點。孔子在給學生講授六經時經常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六經的思想精神領會得較深,孔子也從學生的發言中得到啟發。學生一旦有精彩意見,孔子總是不忘及時給以表揚,並且說自己也從中受益。孔子教學生,不但進行言教,也進行身教。孔子本身就是儒家倫理的楷模,他有高度的原則性,百折不撓的精神毅力,豐富的古文獻知識,多種多樣的實用技能,達觀的生活態度,謙虛和善的待人之道,並且熱愛教育事業,從內心深處愛護學生。孔子在和學生的交往中,還充分體現了自己幽默、親切的一面。《陽貨》篇記載,子游在一個叫武城的小地方做官,把那個地方建成了一個禮樂文明樣板小區,孔子一看就樂了,笑著說:"殺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就這麼一個小地方,也犯得著這樣的力氣?子游聽了就反駁孔子,說:"人民受禮樂薰陶,就容易管理呀。老師您平時不是這樣教育我們的麼?"孔子馬上不笑了,一本正經地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是在玩笑。你們別當真!"還有一次,孔子說自己不想再說什麼話了,子貢就說:"您老人家不說話了,那我們跟誰學習人生的道理呢?"孔子說:"你看見天說話麼?天不說話,地球不也一樣地轉麼?萬物不也一樣地生長麼?天說過話麼?"這簡直是小孩和人鬥嘴時的口氣!《陽貨》篇還有兩個故事也說明孔子性格中幽默天真的一面。一是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願意見陽貨。陽貨讓人給孔子送了一隻烤乳豬,孔子不好不上門答謝,但又實在不願意見到陽貨,就讓學生事先打探明白,專門挑陽貨出門的時候,上門到陽貨家還禮。誰知活該倒黴,在回來的路上和陽貨狹路相逢,陽貨狠狠損了孔子一回,孔子只好吃癟。孔子挨訓的神情,和一個偷糖果吃被大人當場捉住的小孩也沒什麼兩樣。還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孺悲的倒黴蛋去看孔子,孔子不願意見他,便讓學生回話,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不方便見客。可就在學生轉告孺悲的時候,孔子又是彈琴又是唱歌。這分明是想活活氣死孺悲。可見,孔子有時候也任性而為。綜上所述,孔子的這種豐富自然的感情和他的人格力量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知識的傳授。所以,學生們才對他的道德、學問無比崇拜、景仰,死心塌地追隨他,努力去實踐他的主張和理想。孔子死後,學生將他比作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並且集體在他墓旁服喪三年。這都是孔子言傳、身教並重的結果。

孔子教育思想學習心得 篇3

xx屆五中全會已於20xx年10月26日開幕。歷經37年改革開放,中國又到了抉擇的時刻。深水區的改革,註定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艱難的博弈。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攻堅克難的決心、統籌兼顧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處想的共識、勁往一處想的行動。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連日來,表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用“壯士斷腕”形容改革的決心、媒體熱議的“383”改革方案,諸多舉措,彙集成一個清晰的訊號:xx屆五中全會,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當前,無論是國內外學者政要,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對即將召開的xx屆五中全會寄予厚望,表現在對中國即將挺進的深度改革討論熱情空前。xx屆五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會後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湧,“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長期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科學發展,世界和國人充滿同樣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老虎和蒼蠅一起打”的雷霆出擊、“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鏗鏘有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求真務實,正是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之舉。

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一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5年後的xx屆五中全會,承擔著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共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鉅變之後,鄧小平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xx屆五中全會,激發中國變革新活力,再啟中國增長強動力,升級中國經濟硬實力,同心共築中國夢,我們充滿期待。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xx屆五中全會的號角已經吹起,讓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去繼續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與模式,以更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