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精選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8W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 篇1

和大家一樣,我也是一名“在路上”的普通書法愛好者,在我的心裡也有一個線條散步的夢。雖習書有年亦收穫頗豐,但是對照自己的目標,差的還很遠很遠。回顧習書路上的點點滴滴,我走的彎路實在不少,對於歧途之誤、耗時之憾我感慨良多。很榮幸,6月份當上了版主,在這個論壇我收穫了很多,現如今作為版主我有義務、更有責任適時地給廣大書友提出自己的意見或是建議,避免他們走我走過的彎路。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精選5篇)

藝術離不開批評,批評是為了更好的進步。我比較喜歡說不足,許多書友可能不大喜歡,但平日裡我的點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對,但一定是我最真實的觀點,取捨的自由在每個書友。言歸正傳,就我看的一些帖子而言,我發現大家有幾個很明顯的共性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專門發個帖子一吐為快:

1.理論讀得少,甚至是不讀。我不是理論狂,也不喜歡為了明細某個概念而糾纏,但是我非常看重理論的作用。特別是書法這樣一項博大精深的藝術門類,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一定不可能取得多大的藝術成就。拿咱們這個論壇來說,臨習版多數是臨帖的作品,那麼,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什麼是筆法?碑帖筆法有何區別?什麼是絞轉?什麼是線質的扁薄······可以說多數書友對於這些必須要搞懂的概念卻仍然處在一種含混的狀態,故而說不清、道不明、寫不出,筆下難以見到甚至見不到原作最核心的精神。

2.取法的問題。藝術風格多種多樣,任誰也無法說個高低之分,但取法一定是有高低之別的。舉個例子,僅就隸書的線條質量這一點看,恐怕誰也無法否認《石門頌》的圓實、高古、靈動鮮有匹敵者,這就是取法高。按照這一法則,對於看重隸書線質學習的書友而言,最理想的取法是不言自明的。我想,書友們都希望自己花時間得到的是最精華最高妙的寶貝,沒有誰希望自己苦苦臨池學到的是一些沒多少含量的東西,如此,請看重”取法高”這三個字。

3.看字以及學習的方向。平日裡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我們都要避免“眼高手低”,而書法的學習恰恰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眼高手低”,原因很簡單,寫字和看字都要有一定的功夫,會看字才能看出自己的問題,知道什麼該加強、什麼必須杜絕。看字的功夫和下面的學習方向的把握又是密切相關的。記得歐陽中石先生有個觀點“學習書法有三個問題要搞清楚:從哪來、站在哪、往哪去”(大意如此),可謂精闢,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在過去臨過帖子裡學到了什麼、當下的得與失分別是什麼、下一步該學什麼?由此來看,不少書友的學習十分盲目,各種帖子穿插,而且風格毫不相干,臨習也沒有一個側重,這樣的學習只能是浪費精力,書友不可不為戒。

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肯定不止上述的幾點,但是恐怕都離不開上述幾個問題的範疇,今天,我著重說說解決的辦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經驗,不一定適合每個書友,取捨的自由在大家。

1.中國書法一路“寫”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凝結了浩如煙海的理論經典,在理論經典的選擇上對於當代的今人而言,如何著“眼”的確要費一番功夫(古人很喜歡意象化的比喻,對於今人而言可能不是那麼好懂)。理論讀多了會增強人的思維邏輯、加強大腦的思辨性,會讓人更聰明,所以我很看重理論的作用,這個部分我儘量說的細緻一些。對於有古文基礎和一定技法功底的書友而言最合適的就是抱著上海書畫版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硬啃,堅持下去,對於各種理論上的障礙一定都能夠打通,但是這個辦法不適合多數書友。

第二個方法就是針對多數書友的捷徑方法(分三步):第一先從今人的理論讀起。原因很簡單,現當代藝術家的語言和文章寫作習慣比較接近我們這個時代,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如何取捨呢?藝術要蓋棺才能定論,對於當世的藝術家,相關的評論多少會有顧忌,作為後學的我們不一定會聽見真實全面的聲音,但是對於逝者,相對比較客觀(不管是對書家書風的評論、還是書家本人的理論見解,多數都有一個比較公允的社會評價,拿來參考大致不差)。像林散之先生(一生臨池不綴、遊藝於碑帖之間)、白蕉先生(以簫散、高遠、淡雅的書風直追晉人)、沈尹默先生(海派“二王”大家,二王筆法較為純熟)、陸維釗先生(碑學大家、對於理論多有個人精闢見解)等等等等,這些老先生的書名基本不存在太大爭議,理論也較為大眾所接受(而且他們的學習取法都很正統),拿來細讀肯定不會走彎路,最有利於理論的快速積累和一些大致共通的審美評判,一句話,讀懂這些逝去大家的理論就基本樹立起了一個明晰的、純正的理論標尺,對於今後的進一步學習大有裨益。記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劉正成先生主編的《現代書家書論》,大家可找來看看,非常經典的一本書。第二,慢慢涉獵一些當代書法理論,這典型的就是學院派的一些理論。

何為學院派?學院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最完備的訓練體系和最為前沿的理論體系(能不能立得住要留給歷史檢驗,但是可以作為一種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參考)。本人首推中央美院的邱振中教授,他有著很深的西方哲學和美學修養,行文習慣偏西化,許多書友讀起來可能不太習慣,但是對於一些概念,個人認為他講的透徹簡結,沒有太多的彎子和古人書論裡頭慣用的意象化比喻,讀了就一目瞭然,他的一些著作大家可找來看看。還有就是張俊東先生的《二王筆法及其流變》,對於寫帖的朋友會很有幫助,大家也可找來看看。第三,有了一定的理論積累以後,就可以關注網上各種觀點了(不侷限於書家,正所謂高手在民間,許多網友的理論也是很新穎獨到的),有一定的理論鑑別力就要在廣度上進一步加強了。這個就不勝列舉了,像經常有書家在網上和書友們線上交流,裡面一定會有我們沒聽過但卻很有道理的隻言片語,我們就要注意收集,做個學習的有心人,學習無止境嘛。

2.取法的高低離不開書法的眼界——這既牽涉到理論水平又和審美能力密切相關,理論水平的提高在上一部分我做了細緻的分析,下一部分我著重說說審美的提高方法。

3.眼界的提高。眼是一定要高於手的,不然何來眼界、何來審美?首先要讀理論(我本人因理論空白的桎梏而導致歧途不斷,書友千萬引以為戒,重視理論的作用)。其次要多看(這部分有兩塊):一是要多讀帖,臨帖要讀帖(著眼於每個字的細節,求形似),這個大家都知道,讀得越細越好。平時有時間也要讀帖,揣摩字形、筆法、章法(求神似),兩者結合,對於臨字的功夫會有長足的提高。二是古代看經典法帖,現代看各大名家經典名作(這部分涉及一定的鑑別,大家要注意),當代看各種國展、蘭亭展、中青展裡面的精品,也許一開始看不懂,但養成習慣,有時間就看那麼幾張,久而久之給你一張字你慢慢就會有一個情感上的導向,也許沒辦法系統地講個一二三,但能看出好還是不好了、屬於上品還是中下品了,這不就是進步麼?再次,看名家的點評文章,當代首推福建師範大學的朱以撒教授,他的評論最為全面客觀,從字法、章法到墨法——一張作品裡所涵蓋的必要資訊他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準確的分析,如果你抄錄的是現當代的散文,就連文字內容的好壞他也能給你說上幾句,有些書友可能看過他的評論但不喜歡,但我認為他的評論特別開闊審美視野,不讀可謂憾事。

最後,當你到達技法層面對自己已經不存在障礙的時候就到了該回歸大道的時候——美學,書法是線條的美學,要從根本上提高審美水平和構建線條美能力就必須從美學上尋求進一步的突破(當然,一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讀讀美學,一定有好處的)。美學的效果不溫不火,你求她來她不一定來,但是在某個無意間她就悄然飄進了你的筆毫,在墨的摩挲下和紙面擦出了前所未有的氤氳和韻致(也許這就是“無意於佳乃佳”?)。這部分如果要展開講,恐怕不是一個小小的帖子能夠說完,在這裡我推薦幾本簡單易懂又雋永耐品的經典之作給大家:李澤厚《美的歷程》(厚積薄發的一本小冊子,但是才氣橫溢,時有經典之筆)、宗白華《美學散步》(像一個長者,諄諄引導你對美學展開體驗)、朱光潛《朱光潛談美》等等,中國古代對美學有深入的體驗式敘述,但是不成系統,散在諸子百家(《莊子》比較多)、歷代文論畫論之中,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找來中華書局過去出版的一套《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仔細看看,對於傳統之美就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了。如果有興趣拓展視野,可看看西方康德、黑格爾等人的一些經典之作,講得很細緻、深入,但是讀起來會讓你想撞牆。

個人經歷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願讀者諸君有以諒我、大方之家有以教我。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 篇2

一、選帖不慎,臨帖不精

1.如何選帖?

選帖,如同拜師,拜字帖的作者為師。要寫好字,就要拜名師。名師,才能出高徒。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人人都想進,為什麼?就是因為有名師。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國書法有六千年的歷史,歷代人才輩出。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等古代書法大師,幾乎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耳熟能詳。他們在書法上的造詣,幾乎臻於完美,可謂達到了化境。他們的作品歷經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鑑和評定,最後被奉為法帖。而今人沒哪個書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稱得起是“法帖”。顯而易見,選帖應該首選古代的法帖。當然這也不是說今人書法就不可學習,而是應該在精研傳統之後再吸收現代大師的一些長處。

2.選自己喜歡的法帖。

對一種事物的好惡決定一個人的興趣,興趣會影響態度, 態度又左右著行為,行為決定著結果。當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風格上會更適合你的審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鳴,你在學習臨帖的時候則會更關注它的所有細節,盡力去模仿它的各種技法和風格。即使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會很樂意。所以在選帖的時候,除了要考慮選法帖和最優秀的字帖外,還要考慮選自己喜歡的帖,這樣你會更快入門。只有當你入門之後,隨著對書法的學習理解和感悟,你會慢慢地變的理性,即理性地審視歷代各流派的書法風格,而過去那種憑興趣選帖的情緒化選擇,最終會被你克服並完全丟棄,這時的你毫無疑問已經在書法上升高了一個層次。

3.怎樣臨帖?

臨帖也叫臨摹。臨,是照著字帖去寫;摹,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之上進行拓寫。

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創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橋樑。只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數人雖然都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於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書法創作有境界的差別,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別。蘇東坡說:“察之愈精,擬之愈神”,意思是說臨帖時觀察得越精細,臨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臨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以後創作,這一點往往被書法愛好者所忽略。

如何正確臨帖? 大體說來,臨帖境界可分為三個層次:“細看”、“精臨”、“ 深悟”。

(1)細看。

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線條分割平面後留白的分佈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疏密等因素。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

(2)“精臨”

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實上,“精臨”對於每個學書者來說固有難度,可這是一切的基礎。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難達火候。

(3)“深悟”

“學而不思則罔”。用心去感悟,感悟點畫的形態和呼應,感悟結體的神態和照應,感悟字與字間的動態和顧盼,感悟行與行之間的分佈和親疏,感悟整篇上佈陣與和諧。所謂“形似”不過是對法帖外在形態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對法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心悟”——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即是說,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麼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二、 自己亂畫、不臨碑帖。

朋友問我:“不臨帖能寫好書法嗎?”我說:“不能”。朋友肅然道:“那照你這樣說,第一個書法家臨誰的帖?”——我窘然無語!雖不能回答這“雞與蛋誰先有”的問題,但不臨帖註定學不好書法。

理由有三:

首先,不臨帖,就不能從法帖中學到豐富的技法和審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氣無法去掉,隨手亂畫,沒有楷模,沒有參照,即使閉門苦練終生,也與書法無緣。

其次,中國書法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一代代藝術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繼承前人積累的經驗,反覆融入自己的審美風格,逐漸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又具有豐富細膩技法法則的文化藝術,不瞭解、或不間接瞭解中國的書法,是無法從事書法活動的。即使你學習過自己父親的、老師的、同學的、朋友或者鄰居的任何一個人的字,那也是臨帖,只不過臨的不是法帖而已,這也同樣能使你進步,只是這種進步是緩慢的,走了彎路的,但也毫無例外的是對傳統書法文化的間接繼承。

第三,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不好,涉及到書法的審美原則問題。怎樣的書法謂之好,怎樣的書法謂之不好?好,好到什麼境界,差,差到什麼程度?原因是什麼? ——這都需要有標準。中國書法儘管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卻有著相對審美法則。一幅優秀的作品必須要具備兩個方面的基本水準:一是對傳統書法藝術繼承的水準;二是融入的個人審美風格的水準。即所謂“繼承和發展”,這是書法作品評定的兩個基本標準,其他的細則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評價框架之內。不臨帖,就是排斥傳統,不繼承傳統的書法,在第一關上就失敗了,還談什麼好不好呢?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學書法當然必須從古法學起。是否出色地學習傳統,決定著你將來的書法根基。然而,學習古法是為了最終創新法,而不是因襲古法,墨守成規。很多人在傳統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於形神精妙、假可亂真的程度,卻就是不願向今人學習,與現代書法老死不相往來,一概斥之為醜書惡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願創點新法出來,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於半生書匠,一世無成,這叫只繼承不創新。相反,現在很多初學者貪功近利,急於求成,置傳統於不顧,直取今人的所謂“大師名人”、“大賽金獎獲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數月速成,偶或獲獎之後便飄飄欲仙,四處招搖自擂,輕蔑傳統,口頭禪曰:“爾等盡寫字,乃書匠耳!餘書者,藝術也!”

這兩種人,前者猶可成匠,後者則只會走火入魔。

四、 只臨碑帖、不讀碑帖。

初步臨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視對單個字的筆畫、結體的觀察和臨摹,卻很少關注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忽視對作品整體章法的把握,更不會去體驗和感悟作者當時書寫時的情緒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來的跡象,也更說不上對作品所透出的個人綜合修養、創作風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臨帖的質量和效率。在書法實踐中,有人臨了幾十年的帖,字臨寫的很像,但卻更像是標本,呆滯死板沒有神采,缺少靈氣。所謂畫龍容易,點睛卻難,難在有沒有精神,有沒有生動的神韻。要克服這個缺陷,就得讀帖。讀貼,好多權威解釋是,讀帖中文字的內容,瞭解帖在說什麼,然後去感悟當時作者的情緒。我認為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說服力。試想,如果只需要去讀文字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電腦裡調出一份印刷體的《蘭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書法水平?鬼才相信!其實,讀帖說白了就是看帖、賞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佈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直到看懂帖裡透露出的書法的美,並去反覆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後達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層的藝術素養、時代風貌和書法的文化內涵。這樣,我們才會得其“意”而忘其“形”,雖不形同,卻能神通。

五、 專事實踐、不學理論。

歷史上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孟子小時候,家門口有片墳地,常常有人死了送來這裡喪葬。埋人要舉行喪禮,家屬們四肢牛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經常站在邊上觀看,深受濡染和薰陶。小孩子的最大特點是善於模仿,每次回家之後,在後院裡掘地為穴,髒泥人於其中,然後呼天搶地嚎啕大哭,孟母發現後非常震驚,擔憂孩子會誤入歧途而毀了人生,只好趕緊搬家。那麼,小孩模仿喪葬之禮,不知其由,是出自於幼稚無知;那如果我們要見了墳頭不問埋的是誰,就趴地上大哭,那還不鬧出天大笑柄?——學書法也是這個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誰寫的?怎樣情況下寫的?師承哪些流派?有啥特點?品位何如?學他的帖合不合適自己?我們應該學那些方面?此外還要知道學書的一般規律,比如說,學理論你可以明白: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有法不死,無法不亂。初學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邁之人棄法;正書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書言法,行書達意,草書縱情;無隸楷不古,無楷行不穩,無篆草不暢;楷意重而行死,隸味重則草拙,無行意則楷滯;學楷老不如少,學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習書時才會有的放矢。人常說“理論不明,實踐不靈”,書法要寫好,理論來指導。適當的理論學習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 閉門苦練、鮮于交流。

真理在辯論中明瞭,學習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別人看,請別人指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的人在練習書法時,苦坐書房,足不出戶,苦思冥想,堅臨不懈,雖然有一定的收穫,可寫的字還是上不了宣紙,做了一輩子的書匠,卻不曾真正成為一個書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獨自苦練,直練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直練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 獨守師門、排斥異己。

上世紀末,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他的小說把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演繹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筆下,江湖俠客們謹承師傳,固守門戶,排斥異己,結果武功平平,難成高手,他們總想稱霸武林卻屢屢夢幻破滅;而只有像令狐沖、郭靖那樣不為門戶所困,兼學眾家之長的人,才能最後成為獨步武林的武學大師。這種現象,在書法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講,“書臨千碑方創體”,這有兩個意思:一是強調臨寫的量要大,二是要廣臨百家,兼收眾家之長。臨帖沒有量的積累,是不會引起書寫質量的飛躍的,《汲黯傳》聞名天下,可這樣的小楷經典,是作者每日萬字的練習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學書法應博採眾長,像蜜蜂採蜜一樣,採的眾花香,釀得絕味蜜,只有“學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學習書法,死守一家之長是沒有出息的。

八、 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過華山的人都知道,遊人沒有挑山工走得快,他們不緊不慢,腳踏實地,雖然來自你的身後,但最終卻總在你的前邊。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他們堅持不懈,從不間斷。許多朋友學書法只憑著一時的衝動的熱情,三分鐘的熱度,文房四寶還沒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則有長遠打算,打算用十年來學書法,然而在這十年裡卻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時一丟就是半年,再提筆時覺得毫無長進,興趣索然,於是亂畫一陣便草草收兵。練習書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練,功退三日。像這樣一曝十寒的練法,雖然講起來練字經歷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數月之功,怎能學好書法呢?

九、 更弦易轍、亂投師門。

人常說,“久病亂投醫”。一個人病久了,總是會很著急。起初找個醫生看,人家開的藥只吃了一副,覺得效果不大,聽人說某處有神醫,於是連忙拜望,結果又是藥沒吃完,重新轉院……,如此下去,別說神醫,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學書法也非常忌諱這種“久病亂投醫”、這山望見那山高的做法。臨帖,一般要經歷入帖和出貼兩個階段。入帖就是經過長時間的臨摹,熟練準確地把握了某一帖的書體特徵和風貌。出貼就是在形和神兩方面能熟練地把握原法帖的風貌,而在換帖之後能自覺地擺脫原帖的影響,臨什麼像什麼,不再受原帖的束縛,擺脫了原法帖侷限。在實際中,有好多同志還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換帖,接著還沒學好又換。這樣下去,有人挖一輩子坑,卻從來沒挖成一口井;學一輩子書法,卻沒有多少傳統繼承的影子,寫出的作品,也自然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當然還有相反的現象,有的人臨帖上下了很多苦,也臨寫得很到位,但又和上邊說的相反,從原帖中跳不出來,總是不能擺脫原帖的窠臼。動筆便是顏體,寫幅隸書出來讓人一看,還是顏體扭捏出來的,好似被顏體洗了腦,以至於終生非顏不書。這也不行,必須在換帖之後堅持臨寫新帖,直到擺脫顏體的束縛。總的來說,入帖容易出帖難。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藝術是一種高階的精神體驗,是人生幸福的一種高階追求。當你真正進入書法藝術的殿堂,那時你體驗到的身心幸福絕不是山珍海味、榮華富貴的低階感受,那是與先賢的邂逅,與神靈的會心,你一時間會為自己的頓悟而心跳。難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足以!”學習書法是對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為了一字千金、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因而學習書法需要正確的心態。

學習書法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天的感悟能力和後天的努力學習是同等重要。民間有很多自學成才的高人,他們沒有進過科班,但對藝術的敏感和理解會讓你驚詫不已。相反,很多所謂科班出身者,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卻不思進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輒,棄藝從商,終與藝術絕緣。可見,學習藝術要有痴迷而虔誠的熱情,絕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功利上的謀生手段。否則,你肯定會後悔的。後悔什麼呢?一個是後悔它讓你失去了生活的浪漫,浪費了你的青春年華;二是後悔它讓你失去了發財和升遷的機遇,而得到的只是苦行僧般的無望的境況。有人說,人家那些大書法家大筆一揮就是幾千、上萬元,怎麼說是苦行僧呢?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成功後的浪漫,卻沒有看到“夜闌青燈五更寒”的奮鬥之艱辛。急功近利、不耐寂寞的人,是不適合從事書法藝術活動的。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 篇3

一、勤能補拙

學習成績總是不能提高,原因只有一個:懶。只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做到每天獨立完成作業,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保證你的成績一定有所提高。

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在平常的學習中,遇到困難,首先要自己動腦筋,不要想都不用想就放棄,到了確實想不出來的地步,就可以找同學、老師討論一下,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也不用害羞。在作業完成之後,可以拿一些輔導資料來看一看、寫一寫,這對學習一定有幫助。

三、給自己信心

當考試來臨時,不要總是消極悲觀地認為自己不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千萬不用緊張。一緊張,腦子就一片空白了。只要在考試前夕做好準備,你就可以創造輝煌。而考試前準備就是抓基礎、抓弱科。

四、在相互幫助中學習

回想這半個學期以來,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老師和同學們都給了我許多的幫助,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學習的動力。課前,我做好預習,對不懂的知識點先掌握;課上,我認真聽課,記下老師所說的每一個知識點,解決我在預習時碰到的困難;課後,我及時複習,對老師在課上講的內容做整理,遇到還是不懂的內容就記錄下來,再去詢問老師,而老師們也總是耐心仔細地幫我解決困難,直到我弄懂了才停。

每個人對學習方法的體會可能不一樣,但是認真務實是我們在學習中不斷進步的重要態度。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 篇4

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條件。以下北京新東方學習分別從預習、上課、作業、複習、課外學習、實驗課等七個方面,談一下學習方法的常規問題。

一、預習。預習一般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準備。所以預習就是自學。

1.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2.預習時如發現與新課相聯絡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則查閱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

3.在閱讀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

4.做好預習筆記。預習的結果要認真記在預習筆記上,預習筆記一般應記載教材的主要內容、自己沒有弄懂需要在聽課過程中著重解決的問題、所查閱的舊知識等。

二、上課。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不言而喻,上課也應是考生學好功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決定性一環。上課要做到:

1.課前抓緊時間簡要回憶和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

2.要帶著強烈的求知慾上課,希望在課上能向老師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3.上課時要集中精力聽講,上課鈴一響,就應立即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有意識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種因素。

4.聽課要緊緊抓住老師的思路,注意老師敘述問題的邏輯性,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5.不懂的問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課後再去鑽研或向老師請教。

6.要努力當課堂的主人。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積極參加課堂討論。

7.要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三、作業。作業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發展自己的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

1.先看書後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

2.注意審題。要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明確題目的要求,應用所學和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3.態度要認真,推理要嚴謹,養成“言必有據”的習慣。

4.作業要獨立完成。對於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改正。

5.作業要規範。切忌塗改過多。書寫工整,步驟簡明有條理。

6.定期將作業分門別類進行整理,複習時,可隨時拿來參考。

四、複習。複習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

1.當天的功課當天複習,並且要同時複習頭一天學習和複習過的內容,使新舊知識聯絡起來。

2.單元複習。在課程進行完一個單元以後,要把全單元的知識要點進行一次全面複習,重點領會各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絡,使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

3.期中複習。期會考試前,要把上半學期學過的內容進行系統複習。特別應著重弄清各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絡。

4.期末複習。複習時力求達到“透徹理解、牢固掌握、靈活運用”的目的。

5.假期複習。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業外,要把以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全面複習,重點複習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

五、考試。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考試可以瞭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

1.要正確對待考試。考得好,可以促進自己進一步努力學習,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認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問題。

2.做好考試前的準備工作。對各科功課進行系統認真的複習,這是考出好成績的基礎。

3.答卷時應注意認真審題,仔細檢查,答題先從簡單的開始,卷面要整潔,書寫要工整,答題步驟要完整。

4.重視考後分析。拿到老師批閱的試卷後,要對試題進行逐一分析,找出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5.各科試卷要分類儲存,以便複習時參考。

六、課外學習。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擴充套件,二者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的整體。課外學習應注意:

1.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內容,原則是有利於鞏固基礎知識,彌補自己的學習弱點。

2.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些有關學科的課外讀物學習。

3.課外閱讀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切忌好高騖遠、貪多求全。

七、實驗課。實驗課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手段,實驗的目的是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有效地擴大知識領域,培養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養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實驗課要做到:

1.實驗前做好準備,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法、步驟等。

2.注意熟悉實驗用儀器裝置的名稱、功能和操作方法。

3.實驗要自己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測定資料,做好記錄。

4.實驗完成後,要認真且實事求是地寫好實驗報告。

書法學習方法與感悟 篇5

1.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必須注重基本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紮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鶩遠,前面的內容沒有學懂,就急著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基本的習題沒有做好,就一味去鑽偏題、難題。這是十分有害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2.學習必須勤于思考。中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個期間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3.學習必須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例如,習題做錯了,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發現錯誤並改正它。要在國中乃至國小學習階段就要培養這種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對解題中的每一步推導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依據,不能想當然。

4.學習必須善於總結。學完一章,要做個小結;學完一本書。要做個總結。總結很重要,不同的學科總結方法不盡相同。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5.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俗話說“鐵棒磨成針”。所以,最好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嚴格要求自已是否完成了學習計劃。總之,學習不能只憑熱情,三日打魚,兩日晒網是做不成大事的。

有人說,學習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這話在人才比較短缺的情況下,有一定的道理;而在人才濟濟的今天,這話就不甚全面了。在人才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實生活中,人們要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除了刻苦用功之外,還應該在注重學習方法的同時明確學習的總體戰略。

由於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所處的環境也有所不同,難以制定統一的學習戰略,只能提出一些關於學習總體戰略的原則。

一、統籌兼顧原則?

學生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第一是不能偏科。有些中學生,或出於智慧方面的原因,或出於個人的興趣,或出於對個別任課老師的偏見,而產生偏科現象,久而久之造成了某一應考學科的知識斷檔,成績特差。等到升學考試時,才發現自己陷於被動境地,悔之晚矣。? 中學生堅持統籌兼顧原則的第二要點是,要注意身體的健康發育。青少年時期,既是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長身體的關鍵期,尤其是身體,過了這個關鍵期,即使加強鍛鍊,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為人到了十八九歲,身體的骨骼、肌肉、肺活量以及五臟六腑的機能基本定型。身體不但關係到一生的前途,也關係到一生的幸福。

籌兼顧原則的第三要點是,要在學知識的同時注意智慧的發展。與知識相比,智慧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少年兒童時期,是智慧發展的關鍵期,一般來說,人到了14歲智力水平就已基本定格,因此,中學生在重視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智慧的鍛鍊和發展。對於學生而言,鍛鍊智慧的最佳途徑是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多動手,多思考,多發問。

二、量力而行原則?

在長跑賽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人一路領先,最後還領先;有的人先保持中游,最後領先;有的人一路領先,最後卻沒有取上名次。有經驗的教練都會告訴自己的運動員,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路程的長短,來安排速度。尚未到終點就跑不動了或到了終點還餘勇可賈的安排都是不科學的,科學的安排是力量將要用完的時候人也到了終點。安排學習也是如此,也要量力而行。在實踐中,學生沒有量力而行的表現主要有如下兩種:

?

第一種表現是沒有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潛能。有的同學智力條件很好,身體也不錯,精力很充沛,但是,學習目標定得比較低,學習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一完成作業就花大量時間去做與學習不相干的事情。這種同學實際上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

第二種表現是強自己所難。有些同學,自己能力一般,但目標定得過高,試圖通過拼體力、延長學習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結果整天超負荷運轉,睡眠嚴重欠帳,久而久之,造成了疲勞積累,因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睡眠質量不好,身體虛弱,神經衰弱。最終學習成績當然也不會好。遵循量力而行原則的科學做法應該是滿負荷學習,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又不致於勞累過度。這就要求每一位同學能根據自己在不同時期內的身心狀況去靈活安排學習任務。

三、效益優先原則

學習要善於讀書,“教學從書本開始”,這是教育史一再證明了的認識世界的最便捷的道路。有人說,我已經讀了好多年書了,難道還不會讀書嗎?其實正如黑格爾所說:“熟知未必真知”。讀了好多年書也好,讀了好多書也好,其實未必就真的會讀書了。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精力怎樣花費,心往何處想,勁往何處使,將對前途命運產生直接影響。這就像企業的資金一樣,是“把鋼用在刀刃上”,還是胡花亂造,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存亡。因此,中學生在學習戰略上,在自己的精力支出上,應該奉行效益優先原則。具體來講,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是明確主攻方向。與教學內容不相關同時又不是生活所必須的知識暫不要去涉獵太多,注意力集中指向教科書,以便為自己的下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防止在發展的航線上中途擱淺。?

第二是立足基礎。要先學基礎知識,先在頭腦中建立教科書的知識網路,然後再去演練,以防止本末倒置。對於教科書上的內容而言,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然後再一步不少、一字不落地解例題,最後才是解練習題,進行演練。

第三是記憶優先。所有記憶性的知識要優先學習,每天都優先考慮記憶一些新知識,以提高總體學習效率。

學習猶如登山,往往是登到山頂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走了許多冤枉路。按照上述三條原則去安排學習,可以避免在學習上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