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0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4W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在“七一”建黨節即將到來之際,6月28日,我縣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暨魏登殿先進事蹟報告會,總結回顧近年來我縣黨建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並對全縣黨的建設中湧現出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進行了表彰,動員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積極向魏登殿同志學習,紮實做好今後一個時期黨的建設等工作。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濤作重要講話。縣委副書記袁昌國主持會議。在家縣四大家領匯出席會議。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0篇)

會上,全體黨員面向黨旗,高舉右手,在縣環衛所黨支部書記、全市最美共產黨員潘業全的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縣委、組織部長湯巨集宣讀了縣委表彰決定;縣四大家領導為1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10位優秀黨務工作者、10位優秀共產黨員代表進行頒獎;黨的代表、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同志作了先進事蹟報告。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濤代表縣委,向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縣1.8萬名黨員致以節日的問候。張濤在講話中指出,近兩年來,鄖西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打好發展、穩定、從嚴治黨三大硬仗,建設文化旅遊強縣·湖北西北門戶”的發展思路,真抓實幹,奮力作為,縣域經濟、社會穩定、民生事業、黨建、黨風廉政建設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實現了“”勝利收官和“十三五”良好開局。

張濤指出,在我縣“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深入開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縣委、市委,直至省委號召向魏登殿學習,意義重大。魏登殿是我們身邊的典型,是我們鄖西的典型,廣大黨員幹部要主動學,帶頭學,深入學,學有收穫,學有成效。他要求,要深入學習魏登殿的“四種”精神,即學習他對黨忠誠、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艱苦奮鬥、決戰貧困的實幹作風;回漢一家、共同富裕的民族情懷;一身正氣、無私奉獻的道德操守。要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結合,引導廣大黨員立足實際工作,堅定信念,擔當實幹,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爭做優秀黨員。

張濤強調,全縣各級黨組織要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要抓好思想政治建設,精心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切實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增強政治定力,始終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先進性。要抓好乾部隊伍建設,結合縣鄉換屆工作,選拔一批得力幹部,選優配強各級班子。要抓好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實施強基工程,全面啟用黨的細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要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夯實管黨治黨責任,強化黨規黨紀約束,大力整治頂風違紀和不正之風。要抓好當前精準扶貧、產業培植、專案建設、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等各項工作。

就貫徹落實好此次會議精神,縣委副書記袁昌國要求,各地、各級黨組織要深刻領會貫徹此次會議精神,進一步統一黨員幹部的思想,對照“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找問題和差距,改進作風,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專案建設、民生穩定等工作,打好發展、穩定、從嚴治黨“三大硬仗”,確保全年各專案標任務圓滿完成。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

7月29日下午,縣財政局在三樓會議室舉辦學習魏登殿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縣財政局領導班子、局機關全部幹部職工110餘人參加學習。

黨的代表、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作先進事蹟報告。魏登殿回顧了坎子山村改革開放發展變化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以自己從任村支書40年以來的經歷,對農村工作的重點進行宣講。魏登殿同志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村黨支部書記,位不高、權不重,但事蹟感人,行為可貴,震撼心靈。他在十分艱苦條件下,四十年如一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全體財政幹部紛紛表示,榜樣就在身邊,要通過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強化責任意識,更好地推進財政改革發展。

報告會後,黨委書記袁義寶領學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黨風廉政建設熱點辨析》等當前熱點;黨員幹部集體誦讀《中國共產黨章程》有關章節,進一步鞏固了學習效果。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為深入貫徹落實“兩學一做”專題教育,積極向先進典型人物學習,近日,峪山鎮組織開展了以“學習魏登殿,激發工作熱情,爭做合格黨員”為主題專題學習,鎮機關全體幹部職工參加了會議。

會議首先學習了魏登殿同志的先進事蹟,他的模範事蹟和崇高的敬業精神感人至深,生動詮釋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為廣大幹部群眾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和標杆。會議號召大家,學習魏登殿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對黨忠誠、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把青春歲月奉獻故鄉、奉獻群眾、奉獻給黨的事業;學習他艱苦奮鬥、決戰貧困的實幹作風,面對貧困路上的種種困難,發揚戰天鬥地的愚公精神,鑿天路、造土地、興產業、打基礎,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學習他回漢一家、共同富裕的民族情懷,在民族大團結中互助互贏互享,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不落一人;學習他一身正氣、無私奉獻;一塵不染的道德情操,不貪圖公家一分一釐,不拿取群眾一針一線,不接受別人吃請送禮。

通過學習魏登殿同志先進事蹟,鎮機關幹部職工深受感動、倍受鼓舞,會上踴躍發言,紛紛表示要以此為指引,自覺行動,積極抓好工作落實,把學習先進事蹟與自身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作風、紮實工作,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朱有勇同志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可以選擇在科研院所工作,但是他卻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中來,用科技為脫貧攻堅“助力”,幫助更多的困難群眾迅速的走出貧困。他堅守共產黨人的奮鬥底色,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的投入到脫貧事業上,他長期駐紮在脫貧一線,只要是群眾需要的技術和指導,他都是一一作答,通過幾年的努力,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讓當地的群眾順利實現了脫貧,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他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更是脫貧戰場上的“衝鋒者”,面對困難,他百折不撓、屢次在田間地頭開展科研工作,就是想找到貧困地區最適合種植的植物,幾年裡,他幾乎沒有休息過,都是同群眾一起,勤於耕種。他是群眾心目中的“農民院士”,更是他們心中最值得信賴的人。朱有勇同志用科技改變了貧瘠的山村,甘於奉獻、忠誠為民,用實際行動點亮初心,踐行使命,為脫貧事業奉獻自己的畢生所學,堅持因地制宜、精準開方,是名副其實的“時代楷模”。

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服務人民,這是他的真實寫照。朱有勇同志致力於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他深知科技的力量是強大的,只要找準病症,就能實現有效的增收。他用科技改了困難群眾的生活,他被群眾親切的譽為“教書匠”,群眾對朱有勇同志心懷感激,他是我們全體黨員幹部的榜樣,我們要堅定的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成為移民有擔當、有膽識、有作為的共產黨員,為脫貧事業注入活力源泉。

朱有勇同志雖然已經65歲了,本可以頤養天年,但是他卻放心不下在水深火熱中的困難群眾,他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種植技術,也把自己獲得的科學獎學金捐獻,只為讓困難群眾或者更多的技術,他用科技為脫貧“助力”,他的大愛必將激勵更多的脫貧攻堅幹部在一線埋頭苦幹,讓脫貧成效經得起考驗。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王璐

大愛無言,用心守護

工作中科學管理,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科室專科護理業務水平整體提高;不斷創新,在新生兒外科開展以“新心相連”為主題的患兒家長健康教育小講堂活動、建立“玫瑰之約”微信平臺,為造口患兒的家庭康復提供更全面、更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近年來開展“輕鬆的一天從晨會開始”的護士減壓活動,致力於打造一個專業技術突出、工作氛圍良好、團結、凝聚、勇於挑戰的優秀護理團隊。科室的護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得到了家屬與醫院的肯定。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肆虐,她沉著冷靜,堅持最早上班最晚下班,與朝陽為舞、與夕陽作伴,每一個關口、每一項工作刨根問底,親力親為、心中有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不忘科室工作人員的心理支援,通過科室微信平臺督促學習防控知識,鼓勵大家居家運動,增強抵抗力。瞭解工作人員家庭情況,及時疏導和安慰,大家團結一致、盡職盡責、共同守護病患健康。

科室同事們常常說:“工作上,她鐵面無私一絲不苟,工作外,她是姐姐,像媽媽。所以,我們總是相愛相殺。”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近三十年如一日,她從未懈怠,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專業精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她用無怨無悔的大愛和善良熱情的信念,耕耘著、收穫著內心的昇華。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說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裡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不忘初心,以生命踐行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張超,一位矢志翱翔的“天空鬥士”,一位捨生忘死的“護國衛士”,以29歲的年輕生命踐行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他的犧牲是偉大的、是光榮的,值得人們永世紀念,值得所有黨員矢志學習。

在鮮紅的黨旗下,舉起右手,向黨和人民許下神聖的誓言,這莊嚴的一幕,在華夏大地上無數次上演。8900多萬中國共產黨員,每人都經歷過,不知到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初那憧憬的嚮往、澎湃的激情、上進的決心,還有多少人始終保持入黨之時的初心。不忘初心,首要就要不忘入黨時那份純潔的真心,不忘對黨的崇敬和嚮往,不忘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驕傲和榮耀。

時至今日,新形勢下,各種思潮起伏,各種國外敵對勢力的侵蝕無孔不入,我們黨面臨著“四大危險”“四種挑戰”,為何如此?正因為有部分黨員忘記了自己入黨時的初心,忘記了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對先進性永恆地追求,也忘記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莊嚴承諾。當理想信念出現滑坡、精神之“鈣”不斷散失之時,正需要一批像張超同志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來喚醒那些迷失的信仰,來激發深埋於每個黨員內心深處的熊熊火焰、炙熱激情。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20__年6月4日,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滕啟剛於突發疾病去世,很遺憾這樣一位優秀的法官永遠離開了我們。滕啟剛同志就像一道光,用自己鮮活感人的事蹟為我們法院人上了一堂畢生難忘的課。這是一堂英雄課,英雄不曾遠去,英雄就在身邊;這是一堂信仰課,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腳踏實地的付出,更是深耕於心的堅持。滕啟剛同志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個政法工作者的赤膽忠心和無私無畏,我們應堅定捍衛司法公正的信仰,更應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進一步營造尊重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良好氛圍,2月21日,全縣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評選工作會議召開。縣領導周賢、陳虹玲、韓炎參加會議。

會議明確了勞動模範的推薦評選範圍、名額的安排分配、各類人員的身份界定,以及推薦評選的程式和時間。今年,我縣將評選出20名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評選原則為:面向基層,面向工作一線,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條戰線,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公認原則;民主評選,自下而上,逐級審批,層層把關。

縣委副書記周賢要求,要提高對勞模和先進工作者推薦評選的工作認識,充分發揮推薦評選的社會效應,倡導勞動光榮的良好風尚,形成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要明確導向,堅持面向基層、面向一線,確保推薦人選的先進性、廣泛性、代表性和公信力;要嚴格把關,各單位要掌握好政策,嚴格程式,從嚴把好推薦評審關;要加強領導,各部門要切實履職盡責,完善集體決策程式;要加快進度,確保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評選推薦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今年的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襲來,人們避之不及時,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守土擔責,守土盡責。2月3日,中央組織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陳希部長強調組織部門要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積極主動履職、有效發揮作用。作為組工幹部,投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請務必用好三劑“良方妙藥”。

抗擊新型冠狀肺炎,要善用組織力量,築牢抗“疫”紅色防線。中組部部長陳希強調,要把黨的強大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絡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工作優勢。這就需要廣大組工幹部做好組織動員工作,一方面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組建臨時黨支部、黨員先鋒崗、黨員志願服務隊等,落實好包片、包戶、包人要求,在抗“疫”一線做好動態排查、值班值守、防疫宣傳等工作,用實際行動將黨旗插在阻擊疫情的最前線。另一方面要把廣大人民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做到哪裡有疫情、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領導。

抗擊新型冠狀肺炎,要善用學習宣傳,凝聚抗“疫”強大合力。組工幹部,大多是“筆桿子”,在特殊時期,更要“奮筆疾書”,既要宣傳先進典型人物事蹟,講述好防疫一線發生的動人故事,營造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濃厚氛圍;又要提煉總結各地方防疫工作中成熟的經驗做法,力爭為防疫抗疫工作提供有質量的意見建議和決策參考。同時,組工幹部要在宣傳工作中多出點子、動腦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好防疫知識,讓基層群眾聽得懂、易接受,引導群眾不信謠不傳謠,聽黨話、跟黨走。建立起聯防聯控的疫情防控機制,共克時艱。

抗擊新型冠狀肺炎,要善用激勵監督,提振抗“疫”精氣神。組工幹部擔負著管幹部、管黨員、管人才的重任,在這場特殊的戰役中,要關心關愛奮戰在一線的廣大黨員、幹部,用好專項黨費,做好走訪慰問、困難補助、購置物資等,為疫情防控工作保駕護航。同時要練就火眼金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觀察幹部、留意幹部、識別幹部,對勇擔當、善作為的幹部,要重點培養,大膽任用。對工作中不敢擔當、作風漂浮、落實不力,甚至弄虛作假、失職瀆職的,要協調紀檢監察部門從嚴從快追責問責。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邱軍是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層幹部,在華池縣掛職副縣長主抓扶貧期間,他始終把事業扛在肩上,把群眾放在心上,用心、用力更用情,扶貧、扶智更扶志,無私奉獻著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最後一刻。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軍“時代楷模”稱號,慶陽市黨員幹部收看、學習邱軍先進事蹟後紛紛表示,要向邱軍學習,一心為民,奮力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努力在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邱軍以生命赴使命,他對扶貧事業的擔當,正是對南樑精神‘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詮釋和具體實踐。他會永遠活在華池人民心中,激勵著每一名共產黨員踏著他的足跡前進,繼承弘揚南樑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履職盡責。”南樑幹部學院副院長徐振偉說,“離家千里來到華池,邱軍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方法與形式,將國有企業的優勢和幫扶相結合,幫助老區群眾脫貧奔小康。他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動,對南樑精神在新時期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了的註解。”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邱軍主動請纓,來到華池縣,從化工行業尖兵變成老區的一名扶貧戰士。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我們用腳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知,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邱軍始終與老鄉同甘共苦、心手相牽,與村民拉家常,一步一步走進百姓心裡,瞭解村民所想、所需,想辦法謀出路解答鄉村振興之惑,憑一顆赤子之心、一股幹勁韌勁,帶領群眾擺脫貧困,最終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這片紅色的熱土。他雖然走了,卻贏得了百姓的認可和不捨,換來了老鄉的美好生活。”慶陽市委機要和保密局報務科科長、環縣天池鄉曹李川村原駐村幹部辛榮鈺說,邱軍同志帶著遺憾走了,卻給腳下的土地帶來了溫度和希望。大家都應向邱軍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學習他立足平凡、心繫群眾,學習他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從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限度將自己投入祖國偉大建設當中去。

慶陽市委組織部機關黨支部專職副書記勾州鋒與邱軍打過很多次交道,兩人非常熟悉,他對邱軍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十分欣賞。“邱軍,用生命踐行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在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嘔心瀝血、建功立業,為老區人民如期順利脫貧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勾州鋒說,邱軍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融在一起,面向群眾,躬身服務,他把人民裝在心裡,讓困難群眾重燃了生活的信心;他把責任扛在肩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牽掛著扶貧工作。他雖然離開了,但他卻活在很多人的心裡,他是新時代為民服務的典範、黨員幹部的楷模。

“我是一名駐村幹部,體驗過剛到華池時面臨的各種環境和習慣差異,但邱軍同志始終心懷熱誠、精神飽滿,把奉獻和回饋農村作為新使命,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千方百計為發展找辦法、為群眾致富找路子,養牛、扦插沙棘、直播帶貨、對接培訓等,讓群眾走出了困境、享受上了發展紅利,他是幫扶幹部的好榜樣。”慶陽市委宣傳部幹部、華池縣紫坊畔鄉堡子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文濤說,群眾對邱軍同志十分想念,是因為邱軍以生命肩負擔當,為群眾辦了一大批實事,邱軍在華池這片熱土上淬鍊洗禮,成為新時期踐行南樑精神的楷模。

“邱軍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扶貧幹部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生命譜寫出一首壯麗的讚歌。我們扶貧系統的同志經常見到他在華池縣貧困鄉村訪貧問苦,掛職兩年多的時間裡,邱軍把群眾的困難和需求牢牢記在心頭,想方設法向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爭取幫扶資金,協調發展牛羊產業,促成化學工程集團職工與貧困群眾結成一對一幫扶關係,在他的積極聯絡協調下,很多貧困群眾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當地群眾感念在心。現在,他雖然犧牲了,但他煥發的精神力量必將激勵我們在踐行初心使命的道路上積極奮鬥、努力進取。”慶陽市鄉村振興局農村幫扶科科長南元平表示,在新的征程上,他將繼續發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為全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苦幹實幹、努力工作、再添新力。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採訪前一天,我再三跟武警政治工作部宣傳局的甘劍幹事確認:能否見到張楠的父母並採訪他們?幾次得到肯定的回覆後,我幾乎一夜失眠。

張楠犧牲時,他的姐姐才過世一年,張楠年過六旬的父母在這麼短時間內先後送走了自己摯愛的一雙兒女。我知道每一次採訪都是對張楠父母的傷害,可這個問題又似乎無法避免,難以成眠的我只希望兩位老人身體健康,第二天見面,發現二老看起來氣色都還不錯,懸了一夜的心終於放下了。

20xx年7月末,張楠犧牲的訊息剛剛傳回國內,很多人並不相信我們的武警戰士會犧牲在異國他鄉。無怪大家的不相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象索馬利亞的戰火紛飛。而張楠是武警系統在國外執行警衛任務時犧牲的第一個人。

張楠的媽媽朱麗萍和爸爸張聖林都是樸實而又要強的人。張楠犯的一點小錯都會被他們嚴厲的批評教育,哪怕只是因為放學後餓狠了的張楠吃光了家裡僅有的三顆蘋果。他們教育張楠的方式或許嚴厲,但他們對張楠的愛絲毫不比天下任何一對父母少。

張楠靈柩回國時,堅強了一輩子的朱麗萍痛哭失聲,一聲“楠兒啊!”讓無數人落淚。這是隻吃了她一個月奶水就因她工作繁忙被送回老家的楠兒,這是溫和懂事每逢假期都要看望全家老小的楠兒,這是被戰友稱為‘鐵楠’讓她無限驕傲的楠兒,這也是有危險任務永遠衝在前方負傷也不讓家人知道的楠兒。

朱麗萍曾對張楠說“兒子,你孝順媽媽不用給媽媽買任何東西,只要能給媽媽尊嚴就夠了。”孝順的張楠入伍20xx年來,大大小小的榮譽證書捧回了一摞,兩枚三等功軍功章熠熠生輝,這是朱麗萍最寶貴的財富。只是誰都沒想到,張楠最後帶給媽媽的榮譽是“獻身使命的忠誠衛士”稱號。

回顧張楠的人生履歷,參軍入伍是他的堅持,續簽士官是他的堅持,去索馬利亞執行安保任務更是他的堅持。在張楠想續簽上士時,朱麗萍曾特意從老家趕到臨沂,勸說張楠回家,看到張楠態度堅決,朱麗萍妥協了。當被問及是否後悔送張楠當兵,是否後悔支援張楠去索馬利亞執行任務時,張楠父母非常堅決的說,“不!”

朱麗萍只是後悔自己的粗心大意。張楠第一次負傷時,曾在視訊通話裡問她:“媽媽,你看我有什麼變化?”朱麗萍說張楠白了瘦了,還批評他總是打哈欠沒精神,張楠笑著對媽媽說以後會注意。她不知道,這時張楠因為傷口疼痛,已很久沒有睡上安穩覺。

採訪結束前,朱麗萍突然對我說:“張楠沒走,張楠現在離我們很近。”

“什麼?”朱麗萍帶著方言的話語讓我一愣。

“我一直覺得張楠就在我身邊,他沒離開。”朱麗萍又說了一遍,張聖林在她身邊認同的點了點頭,那一刻我突然說不出任何話,他們是真正的英雄的父母,英雄不朽,張楠沒有離開!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他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在田野裡,把幸福種在農民的心坎上。他年過六旬,卻毅然投身脫貧攻堅最前線,用奮鬥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愛國情、強國夢、報國行鐫刻在邊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連日來,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在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在黨員領導幹部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滿噙熱淚、深受震撼,感受到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所堅守的精神高地。一場學習弘揚廖俊波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的活動,正在迅速開展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中央對基層一線幹部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飽含著對廣大黨員、幹部牢記宗旨、為民造福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是對福建幹部的鼓舞鞭策和關心愛護。八閩兒女倍感溫暖,倍增力量。廖俊波同志生前就工作、生活在我們身邊,是福建培養和成長起來的優秀領導幹部,是我們最現實、最生動、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落實省委開展學習活動的部署,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從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動力,投入到“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偉大征程中去。

廖俊波的先進事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在鄉鎮、園區、縣委,還是市裡工作,廖俊波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對百姓的熱愛,展現了信念堅定、心繫群眾、敢於擔當、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倍加珍惜;這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將激勵我們奮勇前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諍諍誓言,是融入血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任何時候都不能變。回望廖俊波同志的工作履歷,不難發現,無論是當學校教師還是主政一方,他都始終秉持著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堅守誓言,以持久不變的宗旨意識和價值追求,獲得了跨越時空的先進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我們幹事創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從廖俊波身上汲取前行的動力,就要以他為標杆,具有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責任與擔當。黨員幹部要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以擔當詮釋忠誠、以擔當體現作為,把“兩學一做”與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綠水青山等繁重的工作任務中,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的精氣神,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貢獻。

學習廖俊波,重在實踐、貴在行動。當前,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上來,按照省委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要求,廣泛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活動,滿腔熱情地關心關愛基層幹部。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汲取廖俊波同志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力量並轉化為幹事創業的紮實行動,從他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為人處事的一言一行學起,把廖俊波先進事蹟中所蘊含的當代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理念、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立足本職崗位,踐行“四講四有”,做到“四個合格”,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履職盡責、擔當作為,踏踏實實在基層撲下身子幹實事,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創先爭優,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凝聚強大精神動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奮力譜寫福建發展的精彩華章。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三月,蔚藍海岸,威海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然而,為這座城市奮戰了11天的一位白衣戰士,卻在春風中遠去。

3月20日6時45分,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長、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主任技師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2歲。

回憶起與白曉卉在威海並肩奮戰的日子,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副主任技師吳曉本哽咽了。“事必躬親,責任感極強”,這是她留給吳曉本最深的印象。

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白曉卉顧不上休息,立即前往威高諾潤檢驗所檢視實驗室條件,指揮運抵的儀器裝置試劑裝配除錯工作。當天14時,白曉卉作為第一組的一員,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

“隊長的工作已經很繁雜了,不僅要參與疫情處置決策,還要佈置分隊的工作,可她還要在實驗室參與一線檢測操作。”吳曉本說白曉卉“一天到頭手和嘴都不閒著”。此外,她多次通過視訊會議,進行樣本採集、運送、儲存以及生物安全等相關知識的教學培訓。

身在威海,濟南的工作她也記掛在心。“上次聊天時,她提示我威海採用的實驗記錄表好用,我們可以借鑑一下。”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主管技師邱暘,翻著兩人的一頁頁聊天記錄,那是白曉卉分享的她在威海工作的新發現新想法。

快速準確完成大量核酸樣本的檢測是疫情防控的基礎,但對於檢驗人員來說意味著挑戰。

“檢測時需要穿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服內又悶又熱,有時護目鏡上都是水珠,只能從邊邊角角看過去夾樣。”白曉卉曾這樣描述檢測工作。為此她鑽研如何提高檢驗效率,總結,優化,崗位精細化,操作流水化,日樣本檢測量超過萬管。

為了減少穿脫防護服的次數,每次檢測工作都要持續數小時,加上防護服厚重封閉,一輪檢測下來,往往汗水浸溼了衣服,臉上佈滿了護目鏡的壓痕。許多比她年輕的同事結束一個班次回到房間都感覺累,可從沒有人從她口中聽到過“累”這個字。

3月19日凌晨3點,白曉卉和同事們返回酒店休息。“酒店離海,那麼近。”回程的路上,白曉卉突發感慨:“等解封那天,我們去海邊吧!”然而,白曉卉沒等到那一天。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結為親家 定點精準幫扶

20__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確定脫貧目標後,“把脈”產業發展就成了第一要務。接到任務後,朱有勇院士二話不說,帶著團隊迅速趕往瀾滄開始調研。

“那段時間,朱院士白天在田間觀察記錄,晚上召集大家討論研究,目的就一個,找準當地最適合的種植專案。”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專案組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教授朱書生說,每天清晨,植被還掛著露珠,朱有勇和團隊成員便拿著儀器下田了。

經過對瀾滄縣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分析後,朱有勇院士和大夥一致認為,這裡具備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產業的條件。“冬季馬鈴薯在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穫,瀾滄可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之一。”團隊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博士黃惠川說,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價位高,訂單收購價可以達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於是,20__年10月,在蒿枝壩完成了冬季馬鈴薯百畝示範和冬早蔬菜50畝示範。

同時,朱有勇院士團隊調研發現,瀾滄縣境內有大面積退耕還林的思茅鬆,林下經濟本來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卻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他們發現,松樹的揮發物具有很好的驅蟲防病作用,在瀾滄發展林下優質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發財”的好路子。“到20__年,雲南省三七種植面積約為40萬畝,總產值達800億元,如果能在瀾滄順利開展林下三七種植,對百姓脫貧致富將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朱書生說,通過多次實地調研,他們還發現瀾滄縣的松林氣候環境適宜三七生長,於是決定在竹塘鄉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開展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林下三七種植試驗,建立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標準,輻射瀾滄乃至整個普洱市林下經濟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專案組經過多次實地調研,決定在瀾滄縣竹塘鄉東主村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開展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專案示範點建設。

“要選擇合格的脫毒馬鈴薯種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減少農藥施用量80%”……面對村民們的各種問題,朱有勇耐心解答著,還叮囑團隊人員去田間給農戶示範操作。院士、專家們進村幫扶,從設定“科技小院”開始,手把手教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油菜、林下三七等的技術要領,一步步解決村民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科學的指導、全程的服務使貧窮閉塞的蒿枝壩及其周邊村寨不再“孤立無援”。

朱有勇告訴我們,自從20__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結對幫扶瀾滄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種植、養殖產業壯大了起來,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1968年,850名英國福特汽車公司位於達根納姆的工廠女工走上街頭,抗議因性別歧視而產生的不公平的工作待遇,這場罷工很快席捲全英國,最終使英國實現了男女員工的同工同酬。

如果不是《達根納姆》這部電影,誰也不會想到,在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僅僅是在49年前,才將“男女同工同酬”作為一個合理的訴求擺出來。

而在中國,“男女同工同酬”卻早已於1953年就被寫入憲法。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現已九十高齡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便是這一大事件的推動者。

申紀蘭是誰,相信大多數國民並不陌生,她的人生履歷裡這些亮點足以讓人過目不忘:全國唯一一名連任13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道德模範……

申紀蘭17歲嫁到山西平順縣西溝村時,可是一把幹農活的好手,可是,村裡的風氣卻讓她有些沮喪,“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男人上戶,女人不上戶”就是當年的農村現實,女人在家不是帶娃,就是煮飯,幾乎沒什麼話語權。

雖然現狀讓申紀蘭有些憤懣,但她心裡也暗暗地較著勁,在農業生產中,申紀蘭跟男人一樣擼起袖子拼命幹,22歲那年,由於她在生產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她被村民們選為西溝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副社長。申紀蘭意識到,現在終於能說上話了,得為婦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第一步,是想辦法讓婦女們下田,好多婦女們在家呆了半輩子,不願意出來。村裡有個膽子小又保守的李二妞,申紀蘭也不嫌煩,直接跟到她家勸她:“你在家窩著,穿的破、吃的差、還常受氣,到合作社勞動,給家裡多分糧,增加了收入,你男人肯定對你好。”終於有一天,李二妞跟著申紀蘭扛著農具下田了,慢慢地,那些天天圍著灶臺轉的女人都逐漸跟著申紀蘭走上了地頭。

雖然大多數婦女已經跟男人一樣幹起了農活,但在勞動中得到應有的尊重才是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天,撒糞勞作之後,記分員給幹同樣活兒的男勞力都記了10分,女勞力卻只記了4分,申紀蘭當場提出質疑,記分員說,“男的就是比女的強嘛,地裡的哪項技術活兒不是男人乾的呢?”於是就有婦女開始抱怨:“男人一天記10公分,婦女只記5公分,還不如在家裡納鞋底呢!”

慪了一口氣的申紀蘭在接下來的“耙地”活兒中,一定堅持要去做男人們的踩耙工作,顯然,她要跟他們比個高低。整整一天勞作下來,無論男女,都對她耙的地讚不絕口,就這樣,申紀蘭為婦女們贏得了第一個10分!

有了成功的經驗,申紀蘭頓時有了幹勁,她趁熱打鐵,與村裡幾位婦女積極份子一起向社裡提出“男女幹一樣的活兒,應記一樣的工分”,且真刀實槍地跟男人們來了一場實力大比拼,比賽科目有放羊、耙地、站耙、下地間苗等等,不僅在工作強度上不輸男人,而且她們動作更麻利更靈巧,男人們終於服了氣,社務委員會經過認真討論,確定了男女同工同酬這套新的分配方法。

申紀蘭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蹟很快就在百姓間傳開了,1953年,《人民日報》以《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為題報道了西溝村婦女爭取權益的事蹟,在全國引起轟動,申紀蘭所在的西溝村,以“中國最早實現同工同酬”被載入史冊,“男女同工同酬”也逐漸在全國普及,並在1954年被寫入新中國《憲法》。

1953年,申紀蘭第一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被毛主席接見,毛主席高興地握著申紀蘭的手說:“很好,你是農村婦女的帶頭人,婦女是半邊天,你這個頭帶得好。”

當年申紀蘭嫁到西溝村時,那裡的山是石頭山,河是亂石灘,在申紀蘭的影響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西溝村這片貧瘠的土地,現在已經擁有了1.5萬畝的成材林,12萬株經濟林,農村人均收入9800元。

在勞動中獲得解放,在解放中獲得尊嚴。申紀蘭一生都未曾離開勞動,她用自己的一生向中國婦女們傳遞和驗證了勞動的價值。作為唯一一位連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的代表,申紀蘭不愧為中國人大制度的“見證人”和“活化石”。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一個是鄉鎮中學學校的校長,一個是__縣人民醫院的護師,平時在家一個負責教育孩子,一個負責照顧長輩,多好的組合!”這些年來,__和__沒少聽到別人對他們婚姻的豔羨,環顧周圍的80後夫妻,有時候他們自己都覺得日子確實過得從容灑脫。但是20__,當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一場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阻擊戰由此打響,這種平靜平淡被人豔羨的日子被打破,疫情來襲,__和妻子深感責任之重。他們迎“疫”而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默默守護彼此,並攜手奮戰在戰疫一線。

__是__縣__中學的校長,學校原定於正月十六開學,結果抗戰疫情的號角在正月八年級便吹響了。當天上午,按照上級安排部署,他一早就去拿“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宣傳物品,趕到學校掛橫幅,貼標語,然後又忙著跑藥店超市購買口罩、消毒液。正月九年級上午回校後,對學校進行簡單消毒,連夜安排了次日的值班人員和衛生整理人員,制定了工作預案,召集教導、總務、主管安全的人員安排分工,對全校600多名師生的健康排查和防疫宣傳工作開始了。一天時間情況彙總後,釋出通告,校園封閉,專人值班值守,堅持隔天消毒。從八年級到十五,他幾乎天天到學校轉一圈,檢查封閉和值守情況,督促資料整理情況,尤其是學生在家發來的每日統計情況。正月十五之後,學校全體行政輪流值守,由於進出人員增多,任務也增大了,__又組織安排徹底清掃全校衛生,對整棟教學樓、廁所等場地進行消毒。他深知:只有做足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堅決築牢抗擊疫情安全防線,才能有效地保障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的安全。

儘管如此,__覺得自己還遠不如妻子。他的妻子__是__縣人民醫院的一名主管護師。從大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初六,都堅守崗位。醫院作為新型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後,__的安全意識也不斷提高,並在正月八年級鄭重其事地跟丈夫提出自我隔離的想法,要求丈夫回老家跟父母孩子一同居住,自己一個人住在縣城西渡。但是這一建議馬上就被丈夫__否了。因為家裡離醫院比較遠,又沒有公交,__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每天送妻子上下班。雖然__默認了丈夫的做法,但不同以往的是,她不再允許丈夫進入自己的工作區域,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自我消毒,並用消毒液拖地。__一方面要督促妻子多加註意,一方面又得鼓勵她別過度緊張。從那天起,__則幾乎沒有休息過,學校、家裡、醫院三點一線地跑。夫妻二人也不敢回家看孩子。還好,已經上國中的女兒很懂事,幾乎不用父母操心,還能幫著大人照顧兩歲多的弟弟。家人的支援和孩子的乖巧懂事讓夫妻二人能夠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面對記者夫妻倆很坦誠:“在疫情面前說不害怕那是假的,但前方有那麼英勇無畏的逆行者在負重前行,有的夫妻共同戰鬥在隔離病房,有的甚至犧牲在防疫戰中,還有的90後都已經衝到了一線。比起他們,自己所做的又算得什麼呢”。

其實哪有什麼英雄,不過是一群平常人學著前人的樣子,努力衝在最前面,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正是因為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的象____這樣的平凡夫妻,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堅持堅守,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奉獻著自已的力量甚至生命,抗疫戰疫才會最終取得全面勝利。

靜等春暖花開,我們摘下口罩等風來。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廖俊波雖因車禍不幸離去,但他在面對各種“誘惑”“橫眉冷對”的政治覺悟和黨性原則,在對待百姓“甘為孺子牛”、“撲下身子,沒有架子”的服務態度,在對待工作“拼、嚴、快、實”的奮鬥精神將被百姓永遠銘記和傳揚。

廖俊波為什麼會如此深受百姓歡迎和愛戴?據採訪手稿報道,“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村主任胡說,“我們村過去多年是空殼村,零村財,900多人的村子,300多人出去打工了。”“村裡沒錢,你怎麼當村主任,怎麼做事啊?”廖俊波說,“這麼多撂荒的土地要用起來。種花收入多也沒汙染,你們想幹的話,我全力支援!”土地流轉起來,村民有了新奔頭。20__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村財也入賬10萬多元......”,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廖俊波用一名黨員幹部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的真實價值和深刻意義。只要把腳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俯下身子,把百姓所需作為自己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急百姓之所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親臨親為,就沒有過不了的河,解決不好的“難題”。

在困難面前是否敢於“面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考驗一名黨員幹部黨性是否堅定,能力是否過硬的“試金石”。據採訪手稿報道,“武夷新區用“再造一個新城”的決心做招商、上專案。拆遷,地方幹部眼中的“天下第一難題”,必然繞不開、躲不過。廖俊波恨不得蹬上靴子自己上陣,一怕貽誤發展良機,二怕群眾利益受損......”,這是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是黨員幹部先鋒模範形象的“再現”,是人民好乾部的“典範”和“縮影”。正是由於在改革創新和扶貧攻堅的道路上有無數像廖俊波一樣“敢於擔當”的優秀黨員幹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才取得一個又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突破性的進步。就拿20__年四川的脫貧攻堅來說,據資料統計顯示,四川省在去年扶貧攻堅中,就有27名優秀黨員幹部在扶貧攻堅中殉職,有50多名在扶貧攻堅中受傷......

懂得珍惜和感恩的民族才是優秀而充滿希望的民族。人民的好乾部“廖俊波們”用鮮血乃至生命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築起了一座座通向富足和幸福的“陽光大道”,應懂得“珍惜”,要心存“感恩”。作為黨員幹部應繼承其“優良精神品質”,踏著“他們”沒有走完的“足跡”繼續前進,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積極主動作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事業奮鬥不息!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通過學習麻小娟的事蹟與觀看視訊,感受到一個90後的年青教師的不容易、不簡單,一個年青教師的堅守。她的堅持給了孩子們溫暖,給了孩子們愛心。她給的啟示真的太多了。

作為一名教師,一個校長,儘管我們的教育環境不同,但我們可以共享同一種精神、同一種信念、同一種態度和同一種操守,那就是甘於寂寞、甘於奉獻、甘於鑽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後的教育職業生涯中,我將在麻老師的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為此,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我要以麻老師為榜樣,努力做到:

一、立足當下,責任當擔。

作為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和管理者,工作成績取決於教師的責任感,有責任感就會有責任心,有責任感就會把工作做好、做紮實,並色的完成工作任務。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小事做好在平常的日子裡、在平凡的小事中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鼓勵與溫暖。不侷限工作的性質,只做為學生幸福奠基的好事情。

二、愛生如子,愛崗敬業。

作為一名校長,我要把他們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真誠的愛他們,用積極的情感去感染他們,扣擊他們的心扉,激起他們感情的波瀾,這是一種責任。我們要像慈父一樣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比如:孩子身體不適時,我們應該噓寒問暖:孩子有缺點或不足時,不歧視,不挖苦,不嘲笑,應該有顆包容之心,要想到:他們是孩子,擁有犯錯誤的權利當孩子的優點或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加以肯定和鼓勵,總而言之,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關心讓孩子真正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三、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都說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時代在進步,孩子在成長,對老師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用學到的理論指導實際工作,大膽創新,積極找到適合教育教學的方法,做好事半功倍。作為一名校長更要有紮實學識,創新的意識,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引領學校穩步前進,營造歡快,和諧,奮進的竹中團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要學習申紀蘭同志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申紀蘭同志上世紀五十年代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擔任了10年省婦聯主任,還擔任過長治市、平順縣的領導職務,多次受到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接見。在巨大的榮譽和個人利益面前,她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保持不脫離群眾、不脫離勞動的優良作風。組織上曾多次要給她轉戶口、轉幹部身份、定級別,她都婉言謝絕:“離開了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她鄭重向組織提出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堅持住在西溝,生活在群眾中。向申紀蘭同志學習,就要像她那樣,樸實無華,保持本色,深深紮根在人民之中,不斷增強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絡,通過走訪、座談、接待等多種形式,認真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樹立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

要學習申紀蘭同志與時俱進、永不停頓的改革創新精神。申紀蘭同志是在崗近70年的農村基層幹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她都立足基層,放眼全域性,不僵化不停頓,跟上時代,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邁出新步伐,做出新貢獻。西溝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在改革開放時期又創造出新的業績,煥發出新的生機。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時,申紀蘭說:“一個時期和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實現中國夢!”向申紀蘭同志學習,就要像她那樣,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轉化為依法履職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實際行動,增強履職意識,提高履職能力,依法行使代表職權,積極履行代表義務,充分發揮代表作用,用新擔當新作為履行好新使命,把新時代人大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2

9月的廣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於天河區五山路的華南農業大學,校園中的紫荊花樹仍是鬱鬱蔥蔥;波光粼粼的洪澤湖畔有不少晨讀、鍛鍊的身影。然而與往年不同,校園中唯獨少了一個陪伴華農走過了幾十年發展歷程的身影--老校長盧永根。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國小,接受到較好的教育。抗日戰爭時期,戰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國中時期的盧永根,在嶺英中學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並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裡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裡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即使退了休,盧永根對水稻的研究熱情也依舊不減。20__年前後,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蒐集資源。野生稻多分佈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卻依然興致勃勃。山高無路,荊棘叢生。到最後,盧永根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場,於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盧永根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並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國學習訪問的學者。華農知名教授、20__年新增選的中科院院士劉耀光,當年曾受教於盧永根。去日本留學後他在當地工作數載。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向他介紹學校的情況。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於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老一輩的華農人更不會忘記,1984年的那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的3個多小時報告--《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中所說:“我今天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並迸發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鬥,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3

20__年8月10日,受9號強颱風“利奇馬”影響,宣城市績溪縣普降大到暴雨,尤其是距離績溪縣城70多公里的荊州鄉,3小時降雨量達96.5毫米,多處出現山體塌方、道路中斷。救災搶險中,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衝在了第一線,傍晚時分他在護送群眾的途中遭遇泥石流山體滑坡,不幸犧牲。李夏在遇險前還拍了一組照片,釋出在微信群裡,提醒大家注意險情,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紀檢監察幹部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作為一名基層紀委書記,連日來我利用工作之餘,在網上搜索了李夏同志的生平事蹟,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

李夏同志生前和我們一樣,是一名鄉鎮紀委書記 ,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紀檢監察幹部,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他在面對險情時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著他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毫不退縮?我想,那就是“初心”。李夏同志用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書寫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無悔青春。

初心是什麼?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幹部,我認為初心就是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履職盡責,提升執紀監督問責能力,做好反腐敗工作。

初心源於信仰,我堅信李夏同志是一個對組織、對人民、對黨有著無限熱愛的人,是一個對初心、對使命有著堅定信仰的人,是一個對人生、對理想有著執著追求的人。李夏同志是基層千千萬萬紀檢監察幹部的一個縮影,更是鄉鎮紀委書記的優秀代表。一個人的優秀絕不是偶然,而是長期的日積月累,歷經打磨後刻在內心深處的烙印,李夏同志正是這樣。他心中有黨,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他心中有群眾,對貧困幫扶物件問寒問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心中有責,對紀檢工作胸懷熱愛、嚴格執紀,工作業績突出;他心中有界,嚴於律己,對自己要求高人一等。同事對他的評價是對工作踏實盡責、對群眾耐心細緻,工作交給李夏很放心。我們要向李夏同志學習,做到恪盡職守、勇於擔當,只要有需要,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時的初心和誓言。

初心就是擔當,當組織安排李夏到最偏遠的荊州鄉工作時,他的愛人很心疼,然而李夏只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正是因為有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和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擔當有為,所以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不掉鏈子不推諉,關鍵時刻衝上去,危急關頭站出來。

我要向李夏同志學習,把盡職盡責當做是工作標準,把工作崗位當做為群眾服務的舞臺。心中有群眾,冷暖想群眾,做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幹部。一要學習他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李夏同志聚焦主責主業,嚴格監督執紀,在紀檢崗位工作業績突出,在紀檢業務中,敢於較真。這就是紀檢工作的標準和規矩,體現了強烈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二要學習他心繫群眾,舍小家為大家的為民情懷。李夏幫扶的貧困戶有6戶,他積極地為貧困戶發展產業、申請補助而奔波。李夏家在外地,平均每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他愧對家人太多,卻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記在心上;三要學習他恪盡職守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李夏堅定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每一個危難時刻,李夏同志都挺身而出義無反顧衝在第一線,敢於擔當、樂於奉獻、衝鋒在前、無私無畏的精神已成為流淌在李夏血液中的深深烙印。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初心不因來路遙迢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相信很多人都記住了李夏同志的微信簽名,我也相信會有更多的紀檢監察幹部會續寫好李夏同志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基層紀檢監察幹部,我要學習李夏做到對黨忠誠、自身乾淨、勇於擔當,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亮劍,在困難危險面前敢於衝鋒,在歪風邪氣面前敢於鬥爭,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4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5

“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師的初次見面,約在了她位於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辦公室。當時,在那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裡,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認真研讀一摞英文文獻。一時間,記者很難把眼前這個衣著樸素的耄耋老人和享譽世界的麻風病專家李桓英聯絡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頭,中氣十足地問道:“你是記者吧?有什麼問題就問吧。”

在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裡,除了靠在門口的一根柺杖和桌子上的一個玻璃杯是李老師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間全都被各種各樣的資料檔案所“擠佔”。記者注意到,在書架下幾有個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個箱子裡塞滿了各種證書和獎狀,被堆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唯獨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獎狀被端正地掛在牆上。

面對無數榮譽,這個與麻風病菌打交道數十載,一生治癒了上萬名麻風病人的老人,卻始終保持著一顆淡然的心。“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看著牆上的獎狀,李桓英笑著說,當年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不是我發明的,我只是剛好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最有效的時間裡取得了最大的治療效果。“沒有這些機遇,也就沒有這個獎。”

如今,已經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工作習慣,每天清晨就來到辦公室,先看看國際上最近的麻風病文獻,再指導研究人員做實驗,中午累了就在辦公桌旁一個簡陋的單人沙發裡靠一會兒。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

在全世界實施聯合化療10餘年後,原麻風病高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新病人發現下降緩慢。我國的雲、貴、川三省,儘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佔全國的半數。“當前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很多病人因此而躲進山溝裡,貽誤了治療。”李桓英憂心地說,“現在,我國每年仍有1500多例麻風病新發病例,其中有近30%的人在發現時已經造成殘疾了。”

20__年4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來自河南新蔡縣的麻風病患者馬強,他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裡有5人患麻風病。由於延誤治療長達10餘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發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殘疾。為了爭取解除病人疾苦,保護患者免於歧視,熱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帶領下無條件地接收了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費治療。一次,這一家人來到熱研所複診時,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潰爛感染,並得知一家人生活艱難窘迫後,著急又心疼,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生活補助捐給他們。同時還將自己的柺棍送給馬強,不斷叮囑他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李桓英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如今,李桓英教授年歲已高了,雖然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常年戰鬥在防麻第一線,但她仍然堅持每年到麻風村調研。用她自己的話說,“現在我雖已耄耋之年,但仍精力充沛,只要不是工作的累贅,就應該為消除麻風瘟神而奮鬥。”

本世紀以來,雲南省發現數又佔我國年總髮現數的四分之一。紅河州地勢山巒起伏,53%為少數民族,多為哈尼族和彝族,居住分散,發現工作極為不便。為了促進麻風病的早期發現,防止殘疾發生,李桓英又開始計劃對新確診麻風患者及其家內接觸者血清學診斷研究。

今年2月6日,88歲高齡的李桓英親自率隊再赴雲南3縣,行程20__多公里,深入到麻風病村現場,挨家挨戶給全村村民體檢和取血,開展調查研究。

這究竟是李桓英第多少次走進麻風村?連老人自己都記不清了。曾經數次翻車、翻船的遇險經歷,膝關節臏骨軟化手術後需柺杖行走的困難,都沒能擋住這位老人的足跡走遍雲貴川17個地州、59個縣的麻風病高發區。

對此,老人只是樸實而堅定地説:“人就應該帶著目標去學習和工作,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應該胸有成竹地走下去,無論途中遇到多少困難。這麼多年來,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6

“我感覺自己是很普通的勞動者,也沒有很突出的成績,也沒有很多感人的事,我覺得自己還是很普通的。”20__年,白曉卉當選“齊魯最美職工”時這樣說。

雖然年紀輕輕就擔任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副主任,成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但白曉卉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檢驗人。

20__年7月,喀什出現疫情。白曉卉帶領山東省第二批援疆醫學檢驗隊支援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見到我,她直爽地說:‘工作的事你來安排,我們聽你的。’”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核酸組組長沙銀中不敢相信,眼前這位聽候自己安排的就是業內赫赫有名的白教授。

輪到白曉卉休息時,她會給沙銀中打個電話,“你們需不需要支援?”一天晚上,實驗室收到五六千管樣本的緊急檢測任務,白曉卉電話得知情況後,帶著隊員立馬趕到,投入檢測工作。

作為一名奮戰在邊疆的檢驗人員,沙銀中深知,白教授絕非“普通”,而是像天山雪蓮花一樣的“珍寶”。

他說,實驗室之前開展核酸檢測一天一個批次,疫情期間一天要做到五六十批次,樣本量激增,風險就會增加。白曉卉和她的山東同行開展了9天培訓,用在全國各地豐富的檢測經驗為例,告訴喀什的檢驗人員,大樣本情況下流程如何優化,人員如何分工,儀器如何保養……“在最無助的時候,白教授給了我們行動和心理上的支援,是對我們巨大的幫助。”沙銀中說,有位檢驗人員第一次得知接手樣本為陽性後怕得睡不著,經過白教授的培訓,成長為應對疫情的頂樑柱。

面對學生,白曉卉像一朵康乃馨。在研究生王麗麗眼中,白曉卉治學嚴謹,是值得尊重的白老師。白曉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專案1項,發表SCI論文50餘篇。在生活中,她又是那個在臘八節訂臘八粥,元宵節帶大家聚餐看電影,婦女節送來巧克力的白姐姐。有一次做實驗,前期實驗失敗,王麗麗難過又愧疚。白曉卉拍拍她的肩膀:“這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不是每個實驗都能達到預期效果。”

在大學同學眼中,白曉卉是熱心腸。大學期間,白曉卉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後,攬過了“後勤部長”的工作——給忙於考研的同學買飯、採購。性格中藏不住的俠氣和豪氣,為她贏得了一個親暱的綽號——“白大哥”。

在中學同學眼中,白曉卉天資聰穎。1980年,白曉卉出生在高唐縣樑村鎮韓寨村。“她從小到大一直擔任班長,高中時有次因病請假兩個多月,回校後她考試成績照樣排名前列。”白曉卉初高中同學、高唐縣人民醫院醫生苗靜說。

她還是慈祥的母親,孝順的晚輩。因為工作繁忙,週末也要在實驗室加班,為了多一點親子時間,她經常帶兩個孩子一起來實驗室寫作業。“曉卉特別孝順。”白曉卉的叔叔白允舉說,曉卉奶奶在世時,她只要有時間就回老家看望奶奶,大包小包給老人買禮品,陪老人聊天,臨走時還執意給老人留些錢。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7

3月18日,“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獲得者,南平市委、常務副市長兼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廖俊波在趕往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近日,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紮實工作、廉潔奉公,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

學習廖俊波同志,就要學習他對黨忠誠的品質。廖俊波同志參加工作以來,無論是在鄉鎮、園區、縣委,還是市裡工作,廖俊波始終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身不離基層、心不離人民,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嚴於律己,身體力行,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對百姓的熱愛。展現出信念堅定、踏實幹事的優良品質,展現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閃亮風采。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倍加珍惜,激勵我們接力奮鬥前行。

學習廖俊波同志,就要學習他一心為民的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絡是黨的生命力所在。鄧小平同志曾經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作為黨的幹部,廖俊波同志終其一生,始終做到心繫人民。心裡想的、唸的、盼的都是“如何讓老區人民儘快脫貧增收”,為群眾謀利益求發展,“週末不周末,關鍵看有沒有事,有事就沒有周末”,質樸的語言裡,表現出的是將群眾放在首位,將奉獻視為己任的可貴精神。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廖俊波夙夜在公、身體力行、撲下身子、苦幹實幹,做群眾的貼心人,踐行一名焦裕祿式“縣委書記的好榜樣”,是“官員”的標杆,也是所有黨員學習的榜樣。

學習廖俊波同志,就要學習他勇擔重任的精神。黨員幹部在其位、謀其政,是基本的要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為官”的優良品德。追求理想、堅定信念、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和融入血脈的宗旨,也是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不竭動力和奮鬥目標。從廖俊波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就要以他為標尺,具有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責任與擔當,以擔當詮釋忠誠、以擔當完成使命。用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踏踏實實幹實事,奮勇當先有作為,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貢獻。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8

我們周圍經常充斥著一個很沒道理的認識,都認為自己做事是為了別人。基於這一點,許多基本道理被顛倒了,比如,我們的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與家長有衝突,嘴邊的話就是:“不給你學了!”工作中大家常常會說:“某某領導和我關係不好,我就不給他好好幹。”“我這麼辛辛苦苦給某個領導幹了好幾年,什麼好處也沒有!”把與個人息息相關的東西,說得與自己毫不相干。說是不給別人好好幹,其實受損害的正是自己,由於認識上的錯誤,導致人生方向扭曲,在成就事業方面走了許多不該走的彎路。

首先是謀生的手段,是活著的必須,工作可以沒有我們,我們不能沒有工作,大家辛苦勞動,把勞動換成貨幣,再用貨幣換取生活日用品,我想這個直白的道理,誰也不能否認。其次工作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安全感,有了工作,我們就有了一個集體,有了喜事,單位同事幫助張羅,祝賀,有了病,單位同事來看望,出了意外,還有單位可以依靠等等,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以平和的精神狀態延續我們的生命。

工作還給我們搭建起社交的平臺,與很多人相識相知也是因為工作而形成的,一個社會交往圈子也是工作給我們的,他滿足了我們精神上的愉悅。工作還給了我們自豪感,我們所從事的是在社會上羨慕的職業,在家中有較好的收入,家庭成員把你當寶,親戚朋友投來尊敬的目光,走在大街上穿著軍裝都會有人多看你兩眼,這尊重滿足了心理上的快感。

可見,工作崗位是我們自己生存的需要,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是我們個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們的人生是息息相關的,不全是為黨、國家和人民,也不排除為了部隊,為了醫院,從個人完善自我,完善人生來說,工作首先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是不是過得去就行了,為什麼要愛崗敬業呢?我認為我們的崗位危機四伏,隨著部隊編制體制調整的繼續深化,幹部管理越來越規範和嚴格,靠混日子混崗齡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再加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當你還在原地踏步的時候,猛然抬頭一切都變了!

新事物、新觀點新詞彙像泉水一樣不斷湧出,一旦被落下,就很難追上。工作崗位的危機感像濃霧一樣瀰漫在周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應該不再是一句口號,不是領導嚇唬大家的殺手鐗,而是實實的擺在了眼前。可能有的人會想,大不了轉業唄,是的,我們是還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似乎是有退路,所以現在混一混沒關係,可是,當我們走上退路的時候,如果一無是處,身無長物,也會被擠到路邊,每年參加考試的大軍一波又一波,80%以上都是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他們的不斷加入,也提升了體制內的競爭程度,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有退路嗎?所以,與其說愛崗敬業是國家的需要,是部隊的需要,不如說是我們生存的需要,是美好人生的需要。

應該用四個詞來概括:感恩、珍惜、看重、忠誠。感恩是我們對崗位的基本態度,是工作崗位讓我們豐衣足食,讓我們精神世界飽滿豐腴,不能麻木地認為崗位給我們的東西是份內的,更不能對周圍的種種幫助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有了崗位就應該珍惜,,每個崗位都是一座寶貴的鑽石礦,就看你有多大的能力去挖掘。有時候我們總在羨慕別人,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崗位,總是有人在說,看人家看人家銀行、看人家誰誰,豈不知到,人家也在看我們。

所以不用羨慕別人,靜下心來看重自己的崗位,學會從平凡的工作中發現機遇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加強的人生課題,儘管有的機遇帶來的回報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不能把眼光只放到自己能得到什麼,而應看到我們得到這個機遇本身的價值。

在專業化越來越強的社會,工作對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提出更高、更深、更廣的要求,如果做事搖擺不定,變來變去,只會讓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捨去,所以,看重自己的崗位,千方百計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的成功。而忠誠於自己的崗位是愛崗敬業的基點,是一種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句口號,他體現在責任和擔當上,責任是一架天平,最能衡量一個人的工作,放棄了責任就等於放棄了自己更好的生存機會,沒有了責任也就沒有了約束,一切都無從談起。勇於擔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受工作的一切,不能只接受工作的益處和快樂,還要接受他的艱辛和苦難,學會忍耐。

書名叫《你在為誰工作》,裡面有段話很好,與大家共勉:在工作中不論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歸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度,把每一次任務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遇之門,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無裨益。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9

踏實做事,不求回報;雖功勳卓著,卻甘於平凡——14日,市委發出關於開展向張貴斌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老英雄張貴斌成為新時代鞍山的“偶像”,而鞍山社會各界也開始用實際行動向老英雄致敬。

鞍山各地區各部門迅速掀起學習張貴斌事蹟的高潮,有關部門也紛紛關注老英雄的生活和健康。從瞭解到張貴斌的事蹟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第一時間組織走訪慰問了張貴斌,詳細瞭解老英雄及其老伴的生活起居和身體健康情況,並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把組織的溫暖和關懷送到他們的心坎上。隨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全市率先下發通知,在全市退役軍人系統及廣大退役軍人中廣泛開展向張貴斌同志學習活動。

海城市相關部門、國家電網鞍山分公司陸續到張貴斌老人家探望。為讓老人過個溫暖的冬天,相關部門正抓緊協調,將為老人備一處好一點供暖條件的住房。

14日下午,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組來鞍專程採訪張貴斌,老英雄得到了更大範圍的關注。

張貴斌為何成為“偶像”?因為他以不凡經歷給予我們不斷拼搏的勇氣。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不懼犧牲,參加多次戰鬥,先後榮立4次大功、4次小功。1954年回到老家海城西柳農村工作。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信用社負責人、供電所所長,後來又到農電局工作,一直到1978年10月離休。在每個崗位上,他都聽從黨的安排,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只講奉獻。

張貴斌為何成為“偶像”?因為他用正能量讓我們看到了應該堅持的方向。老人是離休幹部,每個月退休金5000多元,但他多少年都住在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用著老傢俱,兩件舊衣服穿了十幾年,卻毫無怨言、安然自樂。明知道可以享受很好的醫療待遇,但他總是主動放棄,想著能幫國家省一點就是一點。有再多的困難也都自己克服,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人的本色。

張貴斌為何成為“偶像”?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努力的目標,看到了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現在全市上下正全力實施“兩翼一體化”經濟發展戰略,作為鞍山一員,我們要學習他恪盡職守、甘於擔當的務實作風,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鑽一行,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把崗位當成事業幹,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魏登殿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0

4月28日,“春風”吹進座無虛席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正在舉行的王家元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上,時代楷模王家元同志的故事一次次打動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一次次迴盪。

上午9點30分,報告團5位成員陸續走上講臺。他們中,有王家元工作的好搭檔石均,有靠“三哥”過上好日子的村民胡懷彬,有曾和王家元討價還價的業主周波,也有連續幾年採訪王家元的記者吳曉穎。一個個故事,一點點體會,都讓人深深感動。而每一次感動,都直達心底。

動情之處抹眼淚

孫建民是北京一個社群的基層幹部,他早早來到會場,選了靠前的座位。“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矛盾重重,我就想聽聽,王家元是怎樣做好群眾工作的。”

孫建民找到了他的答案。

“我發誓:不畏難、不畏險,善始善終,一定要幹出個名堂來!”當王家元激情澎湃地說出這番話,場內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那晚最動人的場景,是節目快結束時,上百名村民蜂擁而上,手挽手把王家元接連拋起。那一幕,讓我這個局外人,也感動得熱淚盈眶。”當聽到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吳曉穎滿懷深情地回憶,在場觀眾抹起眼淚。

會後,孫建民感慨地對記者說,“王家元為百姓服務真心實意,非常實在。”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王家元只要發現兩家人“不說話”了,就立刻進行調解疏通,把基層矛盾化解在最細微的階段。

來自北京電力系統的職工李楠,被王家元艱苦奮鬥的精神所鼓舞。“王家元帶領群眾致富,是紮紮實實地實幹、巧幹、敢闖敢拼。”

報告會結束,觀眾久久不願離開,爭相和王家元合影。一名基層幹部主動向王家元要電話號碼,希望今後好好“取經”。

想說的話太多太多

每位報告團成員的發言時間,被限定在15分鐘。大家都覺得,時間太短,想說的話太多太多。

筠連縣騰達鎮黨委書記石均,第一個走上講臺。和王家元十多年來並肩作戰,石均和王家元有過分歧、有過爭執。但老石說,他從心底佩服這個好兄弟。

作為鎮黨委書記,石均對王家元“帶頭人”的引領作用,有著深深的思考。“為什麼有的地方人心渙散、寸步難行,春風村卻能凝心聚力、高歌猛進?這是因為有王家元這樣的精神引領、道德引領、人文引領的好帶頭人。”“為什麼很多地方滿足於小富即安,春風村卻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是因為有王家元這樣的居安思危、求進思變、胸懷寬廣的好帶頭人。”

即便說著一口“川普”,村民胡懷彬也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他與“三哥”之間的故事。從每天只能吃兩頓紅薯稀飯到自家僅賣李子就能收入10萬元,“我從心裡感謝三哥,是他領著我找到致富路。”

吳曉穎回憶第一次見到王家元時,他是個“泥人”。那時,村裡正在修建新村聚居點,滿身泥漿的王家元,正帶著村民幹得火熱。此後一次次採訪,吳曉穎每次都有新感受。“對我觸動最深的,是與許多老幼相守的‘空心’村不同,春風村充滿了活力。”變化記錄在採訪本中:村裡第一家農家樂開張了,第一屆品果節開幕了,三塊石新村聚居點建成了,家家門前多了摩托車、小轎車……

讓春風村明天更美好

來北京這幾天,王家元一直沒閒著。白天彩排佈置會場,他帶頭搬桌子擺椅子,晚上將報告稿一次次打磨。20xx年的艱辛歷程,王家元用最質樸的語言帶到報告會現場。

他帶來了自己的夢想和激情。回想村民們高票選舉自己當村主任那天,一邊是村民的期盼,一邊是家人的反對,王家元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深知農民群眾生活的艱辛,深知他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要改變落後面貌、發展致富。鄉親們這麼窮,我就是再富,心裡也難受,因為,我是春風人。”

他帶來了自己的實幹和巧幹。修路的時候,他帶頭捐資,和村民一起攀峭壁、喝涼水;發展茶葉產業,他把選擇權交給老百姓,召開壩壩會,讓大家決定幹還是不幹;黨的之後,他創新思路,延伸產業鏈,帶領村子走生態觀光旅遊的路子……

報告會上,王家元將多年的經歷總結為5個字:“闖、幹、巧、實、情”。“‘闖’不是瞎闖,而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開啟思路;‘幹’不是蠻幹,而是艱苦奮鬥,苦幹實幹;‘巧’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實’就是講求實際,紮紮實實地為群眾辦實事,為發展求實效;‘情’就是以真情團結群眾,以真心對待客商,走合作共贏、共同致富的路子。”

站在人民大會堂,王家元把千言萬語凝結成決心:“我將不辜負組織的培養和群眾的信任,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帶著我的鄉親們去拼、去闖,讓春風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