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通用9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6.33K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1

急事,慢慢地說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通用9篇)

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近來,一篇一二句話的小文章———“說話的藝術”,受到許多人的推崇,有的人把它發到自己的部落格上,有的物業公司把它作為溫馨提示貼在電梯裡,這曾經成為不少人發言時的藝術指南。

遇到急事,要是能沉下心思索,然後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激動的印象,從而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度。

大事,幽默地說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示,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僵硬,他們不但會悵然接受你的提示,還會增強彼此的密切感。

沒駕馭的事,謹慎地說

學會對孩子說話,是完成與孩子無停滯溝通的第一步。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每每是由於我們精良願望的表達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惡感;每每我們自以為是的教導,卻把孩子逼入絕境或使孩子養成惡習。 說話的藝術 讀後感

對那些自己沒有駕馭的事情,要是你不說,別人會以為你虛偽;要是你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感到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沒產生的事,不要亂說 名著讀後感範文

人們最膩煩無事生非的人,要是你歷來不隨便揣測或亂說沒有的事,會讓人以為你為人成熟、有修養,是個辦事仔細、有責任感的人。

怙恃常說:“不管我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其實完全錯了!不是孩子不聽,而是怙恃還沒有掌握與孩子有用溝通的語言。做一個稱職怙恃的第一課就是———學會對孩子說話。

學會對孩子說話,是完成與孩子無停滯溝通的第一步。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每每是由於我們精良願望的表達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惡感;每每我們自以為是的教導,卻把孩子逼入絕境或使孩子養成惡習。 說話的藝術 讀後感

對孩子表達異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在與孩子交換的過程中,無論你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利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互助,更加自大,但也可能令他感到挫敗和得到決心。

每一個母親賜與孩子的愛,都是無價的!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2

《說話的藝術》介紹了:我國人對於說話的態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禪宗“教”人“將嘴掛在牆上”,也還免不了說話。其次是慎言,寡言,訥於言。這三樣又有分別:慎言是小心說話,小心說話自然就少說話,少說話少出錯兒;寡言是說話少,是一種深沉或貞靜的性格或品德;訥於言是說不出話,是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這兩種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辭或辭令。至誠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徹一切的陰暗;他用不著多說話,說話也無須修飾。只知講究修飾,嘴邊天花亂墜,腹中矛盾森然,那是所謂小人;他太會修飾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戲法總有讓人揭穿的一日。我們是介在兩者之間的平凡的人;沒有那偉大的魄力,可也不至於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無視世故人情,我們看時候,看地方,看人在禮貌與趣味兩個條件之下,修飾我們的說話。這兒沒有力,只有機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飾可得的。

看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社會之所以發展得那麼快,一切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可以得到很多資訊。我們生活在這社會裡,少不了與人交流。如果語言運用得不恰當,就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會產生誤會。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說話的技巧,將它化為一種藝術。

說話是一門藝術,在這個日異月新,飛速發展地時代,說話尤為顯的重要,說話雖不是萬能,但不會說話是萬萬不能的。其實人的一生總在不斷的說話,不斷地與人交往,從而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

身為外聯人的我,更應該要掌握好說話的藝術。說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魅力、才華、性格。讀著這本書時,我想起了我們部門的葉龍方師兄。平時與他工作交流或生活交流時,不難看出他是個很會運用語言的人。如果與他交流時遇到尷尬狀況,他很會圓場,緩解氣氛。他還很會運用詞語。例如,他問你對這事情還有什麼想法時,你說了一個不是太好的想法出來,他不是直接說你這想法怎樣怎樣的不好,要怎樣怎樣才會有可實性。他會婉轉地說:“你這想法還不錯,不過如果能稍微修改一下,像這樣做,會更完善,你覺得呢?”他巧妙地讓你接受他的想法,且他的語言會很好地引導你去思考比較哪種做法會更好。

本來,我覺得自己還挺能說的,與人相處得不錯。但在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差強人意,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說話這方面,它並不是別人告訴你怎樣說就是怎樣說的那麼簡單,而是自己去悟、看、思考。怎樣才能做到說話沒有漏洞,怎樣去把握局面,不讓自己處於被動狀態,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總是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就是言多必失的毛病,其實言多並不必失,關鍵是我們怎樣說,怎樣領悟說話竅門,做到這些了,即使自己說了很多話,別人也會欣然接受的。

一個說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徵,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當你面對一個人談話的時候,如果你只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話講出來,而不瞭解對方的看法和興趣,不能觀察對方對你的話有什麼反應,有什麼疑問,不能及時地解除對方心理的癥結,那你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談話者。

能掌握好說話的人,無論與哪一類人都很能相處得來,能在別人身上得到許多資訊,學到很多東西。這是我的目標。

此外,我還搜尋了幾句經典的語句,我覺得很精闢,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學習。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3

雕刻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以其獨特的魅力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髮展至今。雕刻藝術以一種物質形態與意識形態相交融的方式存在著,它豐富的表達了藝術家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並且以不同的雕刻手法擁有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徵,承載著不一樣的思想內容,讓人體會到其深刻的藝術價值。

一、原始雕刻不經意的粗獷之美

原始人類在勞動中生活,在生活中創造,創造生活必需的工具,與此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人類最早的雕刻藝術。我們在山頂洞的遺址中發現了原始人類所使用的石器,在拂去塵土的骨玉、陶器甚至石器上就可見那些“不經意”的雕刻作品。這些原始人類的物質遺產足以使現代人感受到原始人類逐漸跨越那“不經意”的步伐。這些智慧的結晶已然成為中國雕刻藝術的雛形。

無論是石器還是陶器都是人類的偉大發明,是形成人類文明並促使其走向新階段的重要標誌。與文明相伴而生的還有那不經意間所留下的粗獷之美。這種美由無意識的藝術活動發起,併成為推動藝術文明前行的起點。這個起點也許出自人類對美的本能與敏感,也恰恰是這歷史上無意識的一筆,給了我們今天無限的發揮與想象的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文明逐漸走出那不起眼甚至有些拙劣的起點,走向《牛河梁女神像》,走向《陶塑人頭》,走向對美的追求。美似乎在發生著變化,似乎又什麼也沒有發生。變化的是表達美的意識在趨向自覺,不變的是一直眷戀著最初那不經意間的粗獷之美。

二、青銅雕刻的猙獰醜陋之美

青銅器時期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中璀璨的一頁,青銅器是中國的瑰寶,而青銅器上的雕刻紋飾訴說著那個年代統治階級的政治意願與審美訴求。猙獰的饕餮之紋無疑是可怕的,尤其在那個王權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年代。統治者利用饕餮的醜陋與猙獰達到威懾的政治目的,用巫術與宗教再為這醜陋的紋飾增添幾分神祕。然而歷史的車輪早已將猙獰的面具碾碎,早已退去那神祕的外衣,留下的只是那奇幻詭譎、古樸蒼勁的裝飾紋飾和歷史的滄桑。作為後人,我們早已熟悉了“司母戊大方鼎”的雄冠天下,早已熟悉了“四羊方尊”的美輪美奐,早已熟悉了“西周牛尊”的精巧絕倫。儘管饕餮之紋還是一如既往的猙獰,然而我們已沒有了畏懼,取而代之的卻是敬畏,敬畏先民們的藝術想象力與藝術創造力。我們可以靜靜地欣賞,輕輕地撫摸,去觸碰那歷史上被猙獰與醜陋所遮掩的厚重之美,去感觸那時光留下的鏽跡之美。

青銅雕刻集中展現了商周時期雕鑄技術的進步。早期多見雲雷紋、饕餮紋、夔龍紋、風鳥紋、蟬紋、蠶紋,後期有蟠螭紋、環帶紋等等,而其佈局形式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和單獨紋樣等。隨著奴隸社會的分崩離析,人類跨入了封建社會,其雕刻的風格也逐漸由嚴肅神祕變為精緻寫實。回眸青銅雕刻,我們不僅體悟到先民們的情感表達以及對客觀物象的抽象表現,同時也體悟到猙獰的外表下所散發出的厚重大氣之美。這種美,美在其大。

三、佛教石刻的虔誠之美

佛教石刻伴隨佛教而來,帶著虔誠,帶著敬畏,帶著異鄉的情調。石窟的開鑿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融入藝術工匠們的藝術感受和社會風尚,仔細的研磨,細細的開鑿。在吸收外來藝術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佛教造像雕刻注重“以形寫神”,追求氣韻以及神韻的表達,不求形似,具有高度概括的意象性的特點,形成中國自己的特色。據統計,全國各地的大小石窟群將近百處之多,為我們的雕刻學習提供了眾多的學習範本。

當我們身臨佛像石窟時,先不說那雕刻紋飾,就看那石窟開鑿於峭壁懸崖間就足以感受到虔誠。石壁間的佛像慈眉善目莊嚴聖潔,接受人間虔誠的朝拜。這份虔誠跨越了時代,跨越了空間。歷史的風沙雖已抹去了許多曾經的輝煌,甚至使其破敗,但龍門石窟賓陽洞內前壁左右兩側的“帝后禮佛圖”仍可見殘存中的輝煌。兩幅浮雕,構圖嚴謹,雕刻精美,浮雕淺到已接近線刻,人物普遍著寬袍大袖,儀態肅穆。在雕刻技法上中國佛教雕刻注重線條的運用,通過線條表現人物的心理,表現佛教的精神。

四、建築雕刻的繁縟之美

建築是歷史的豐碑,建築雕刻訴說著豐碑的歷史。建築的種類很多,有皇家建築、園林建築、鄉土建築以及陵墓建築。每種建築都依附有大量的雕刻紋飾。

陵墓建築雕刻,大致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大類,而地下(墓室地宮)由於較少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所以遺存最多。早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就呈現出裝飾雕刻的鼎盛。雕刻技法上囊括了減地平雕、淺浮雕、高浮雕等多種技法。題材上涉獵了人物、動物、植物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面貌的素材。墓室地宮的雕刻發展至清乾隆裕陵可謂達到極致,雕刻的繁複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因此有“黃山歸來不看嶽、裕陵歸來不看陵”一說。

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毀於一炬,但那殘存的幾根柱子以及柱子上的雕刻紋飾訴說著圓明園的前世今生,訴說著皇家建築雕飾的輝煌。皇家的建築紋飾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之美,更重要的是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分。猶如屋頂上的脊獸整齊地排著隊伍,昂首挺胸,雄視天下。猶如柱頭的雲紋在表達皇家建築的高高在上,還有那隨處可見的龍紋在表明建築與主人的獨尊地位。也正因如此,紋飾少了許多生活的愜意,少了民間建築雕刻中的那份質樸、詼諧與幽默。也許皇帝本人也是這麼認為,因此大舉人力物力,移植南方園林的景觀,然而最終仍然不肯脫去那雍容華貴的外衣。皇家建築的雕刻無疑是繁縟的,但歷史的繁縟在今天已經沒有了過去的芥蒂,有的是這些以往獨尊的紋飾在民間的親近。

民間鄉土建築的雕刻紋飾雖質樸,但同樣精彩。雕刻作品大多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帶有樸素真摯的審美傾向,處處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出一種熱愛生活的思想內涵。徽派建築在雕飾方面可謂是首屈一指,磚雕、石雕、木雕讓你無法停止欣賞的腳步。其中木雕最為精彩,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其題材多為人物故事、花鳥圖案以及祥禽瑞獸,線條流暢、刻工嫻熟、刀法柔和、圖案豐富。建築的雕刻囊括了方方面面,既有對美的訴求,又有傳統禮教思想的體現。這種美是有著禮教等級界定的美,是繁縟之美。

五、工藝品雕刻的精巧之美

追求完美也許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在生活中不斷釋放出對完美的追求。工藝品是人們生活的裝飾,是人們生活的把玩,是單一審美追求的完美體現,訴說著人類對美的無限渴望。相比佛教石刻沒有了宗教外衣,相比建築雕刻沒有禮教的束縛,有的是對美的自由呈現。這種自由融入了人們對自然和諧的期盼,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如牙雕、玉雕、根雕等依勢而為,可謂是巧奪天工,這種美,美在一個“巧”字。工藝品雕刻的發展同時也在訴說著人類追求精緻之美的歷程。我們看到秦漢的銅鏡驚呼精美,我們看到唐代的香囊驚歎精美,我們看到慈禧把玩的玉白菜驚讚精美。時間跨越了幾個朝代,但人們追求精美的步伐從未改變。這種美,美在其精,美在其細。細到甚至需要我們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看的微雕。我們怎能拒絕工藝品的精巧之美帶給我們的誘惑呢?

六、現代雕刻的簡約之美

當看到龍山文化中的玉龍我們就會知道並不是只有現代才有簡約,簡約不是現代的專屬名詞。然而,我們對照原始的簡約與現代的簡約又會發現兩者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也許這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發揮作用吧。人類在經過了一個歷史輪迴之後,重新撿拾兒時的赤子之心。現代的簡約突破了形象的束縛,突破了觀念的約束,突破了文化的壁壘,甚至突破了時間,突破了空間。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就表達了時代賦予美的新內涵。也許某些現代簡約的雕刻從技法上已不再複雜,更多是通過雕刻這種形式去體現某種觀念或者時代的精神,而這觀念與精神無法用某一具體的形象概而達之,只能用點、線、面的狀態與秩序抽象地表現。因此這種美不再是技法之美,而是觀念之美、思想之美。從表面看這種美沒有了傳統的繁複,沒有了傳統的精巧,是時代的節奏加快了人們欣賞的腳步,還是人們完美的本性在完善美的種類?也許只有拿起刻刀去鐫刻答案了。

七、結語

雕刻藝術承載著歷史傳統的藝術精神,攜帶著歷史文化的基因,有著永恆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雕塑是可視的、可觸控到的並能反映一定意識形態及較高審美意義的實體,人們可以從中體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體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質材料後面的體溫和感情。雕塑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無價之寶,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弘揚雕刻藝術,加深對雕刻的瞭解與認識,讓雕刻藝術在民族文化中得到發揚和傳承。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4

藝術通史閱讀對於提升公眾的審美素質,引領公眾的人文關懷,對於吸收人類文化藝術的優秀成果,激勵當代的藝術創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一般讀者層面,需要史料更加翔實的讀本以開闊眼界;在專業讀者層面,需要了解西方藝術史學新的成果以深化學術研究;在普遍興起的大學藝術史課程裡,更需要一本牢靠的藝術通史著作以資參考。

20世紀80年代,一些西方的藝術通史著作被引進到國內,有的過於專門化,有的又過於簡略。同時,我國學者編寫的世界藝術史著作,或是藝術部類不全,或是隻限於某個地域。而修·昂納和約翰·弗萊明合著的《世界藝術史》改變了這一狀況。此書從1981年第1版問世以來,便以結構的完整、資料的新穎和見解的縝密成為各類藝術史中學術質量上乘的版本,受到西方藝術史學界的普遍好評,被國際學術界譽為資料最新、累集最完整的藝術史通史。

《世界藝術史》全書以“世界史”的視角涵蓋全球,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經,寬廣的地理全景為緯,將大量的材料予以貫串重組,以求體現藝術作品和現象在歷史時空中的.原貌,勾勒出藝術歷史起承轉合的脈絡,並在強調藝術創作與社會發展之間指涉關係的同時,注重藝術本身形式內容的變革興替。內容直到20世紀的錄影藝術,書中涉及繪畫、雕塑、建築、攝影等各藝術門類,另外也包括絲織、錢幣、陶瓷、鑲嵌、印刷、金銀器等工藝美術與設計等藝術內容,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藝術史的發展歷程。

《世界藝術史》與其他版本的世界藝術通史相比,有以下幾方面特點值得注意:首先,作者以“世界”為視野的歷史寫作理想顯得更加突出,貫穿在歷史敘述中的整體觀和有機觀更加明確。長期以來,在西方學者的“世界”藝術史著作中,以西方為中心或以“西方”代替“世界”的歷史觀念往往居於主導地位,西方之外廣闊地域的藝術史現象往往未被納入研究領域或語焉未詳。東西方世界都有著悠久的文化,各國的藝術史共同組成了璀璨的世界藝術史。

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書中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拉美各國各地區的藝術都給予了一定的筆墨,全書體現出權重平衡的客觀性,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次,本書作為通史,在時間跨度上做了最大努力,上起人類文明的開端,下至20世紀的尾聲,史料中收入了大量的專題、個案和最新的藝術現象,使得此書有了一種貼近現實的姿態。可以說,它既是20世紀藝術史界的掩卷之作,又是藝術史走向新千年的提示之作。再次,在歷時的敘述模式中,作者執意營造了讀者可知可感的空間,通過背景介紹、概念探析、原典與文獻這些烘托“正史”的精彩板塊,是歷史更加立體起來,讓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結合影象,獲得更為深入的知識,也可以探究閱讀中生髮的學術命題。這種結構在藝術通史體例中頗見新意。

另外,作者在寫作此書時嘗試引導讀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藝術現象進行具有啟發意義的比較。例如,將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文明”文化與其鄰近的“野蠻”文化並置觀察,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由野蠻走向開化的過程;又將重在寫意的中國山水畫和重在寫實的西方水彩畫兩相對照,從而看出東西方對於藝術的態度差異。通過這些比較,作者試圖在藝術紛繁複雜的“個性”中總結出內在統一的“共性”。

通史之難在於一個“通”字,除卻以上優點,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作者雖然努力以“世界”為觀照物件,在古代部分介紹了很多有關中國藝術的內容,甚至還及時吸收了中國考古發現的新史料,但在現代部分,卻忽略了極具特色的20世紀中國藝術,在對當代中國藝術的選取上,也很不盡完備。這種學術侷限性需要中外學術界進一步的交流溝通,需要中國藝術史學者下更大的力氣向世界推介我國的現代藝術。當然,我們不能求全責備,《世界藝術史》依然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藝術通史。通讀《世界藝術史》,各國藝術奇葩盡收眼底,大有“一覽眾山小”的心境,使讀者自發地從各種藝術的比較中去思考現象背後的奧祕,更敏銳地感知世界。經海峽兩岸學者通力校譯,中文版《世界藝術史》已經面世,希望此舉能使更多的中國讀者讀到此書。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5

在嵩溪園安置小區參加了登封市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舉辦的“嵩山木雕初級培訓班”的學習,經過培訓學習,使我受益非淺,自身素質和木雕理論知識及實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就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簡述如下:

一、結識了一位好老師

參加此次培訓最大的收穫就是結識了王振北老師,王老師是嵩山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登封市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法人,登封市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登封市民間工藝家協會副主席,嵩山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他慈眉善目,紅光滿面,說話輕聲細語,平易近人,課堂上講解細緻,由淺入深,針對每個學員刻字情況指出不同的錯誤,因人施教,並親自操刀示範,使我和其它學員們進步很快。課餘時間給我講做人的道理,要平衡好舍與得、名與利、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在微信上釋出勵志和修身養性的美文,雖然只有五十開外,卻像一位智者,在人間滄桑風雨中,只有經歷坎坷的人,才能深謀其理,能耐得住寂寞,堅守精神高地,不被橫流的物慾裹挾,不為利慾所迷惑,處於低谷不頹廢,遇到困難不退縮,得到讚許不驕矜,取得成績不炫耀。同時也是一位好兄長,短短兩個月時間,我們便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和兄弟義,此乃我三生有幸啊!

二、瞭解了一種好文化

嵩山木雕始於先秦,於明清時最為興盛。嵩山木雕是一種靜中有動的舞蹈,是一曲無聲的交響樂章,更是一副平面而又立體的圖畫,是中華民族文化核心嵩山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千年風雨,代代傳承,以“技納南北之精華,內涵匠師之靈氣”而聞名於世,彪炳史冊。20xx年9月河南省公佈的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案時,嵩山木雕榜上有名;20xx年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在嵩山腳下破繭而生;20xx年嵩山木雕又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目錄。王老師的作品《道合景明》被農業部收藏,多件作品獲得省市嘉獎,被多家電視臺和媒體報道宣傳。嵩山木雕是王老師三十年默默付出的結晶,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

三、掌握了一種好技法

經過初級培訓,使我初步掌握了嵩山木雕六種基本雕刻技法和雕刻工具的運用,雖然刻的字不是很完美,但我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多多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並且還要參加中級培訓、高階培訓,全面學習木雕藝術。跟定王老師,把學習嵩山木雕作為自己後半生最為重要的愛好,為嵩山木雕藝術的發揚光大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6

偶爾翻看老電影《小城故事》,整個電影故事比較簡單,什麼電影藝術手法,演員表演相比現代電影都遜色很多。但是看完整部電影還是在心底默默的有一種感動,感動之一是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摯愛情。感動之二是男主角對於木雕文化的不懈的追求。

木雕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像片中老木雕師傅說的做木雕必須用心,這是一種細緻活,必須耐得住寂寞,不為繁世事所擾。想想當下,在這麼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想做一個清心寡慾的木雕者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

起初,故事的開始總是那麼的簡單,我對木雕藝術知之甚少,更談不上什麼喜愛。機緣巧合,不甚幸之結識鬆園,也許命裡本有此緣。首先是對鬆園此名略有感動,因為應市場經濟的潮流,好多做木雕這一行的都開始趨炎附勢,取個時尚、喜慶的名字,而鬆園卻能堅守本分,堅持自己。鬆之傲骨精神也,園乃聚氣之地。鬆,表傲迎風雪,頂天立地之精神;園,聚天地靈氣,日月精華之意念。這也是鬆園人做木雕的精神。

先從材質說起,材乃雕刻之基礎,選好材才能雕好作品。回到小城故事,老師傅還說了一句話,有些朽木,雕到最後發現內芯都是壞的,這樣肯定出不了好作品。鬆園堅守這一觀念,所有我們看到的松原作品,都是選取的上等好木材。跟鬆園師傅學了幾招鑑別好木材的手段,概括四個字“望聞問切”。望,觀其色澤、紋理;聞,叩之聽其聲;問,問其產地;切,感受其質。有人說這四個字是中醫老先生看病時用的手法,實際上對待一個傢俱我們也要向對待一個人一樣,用心就能感受一切。

再說說雕刻的工藝,在我不瞭解雕刻藝術之前,看到一些紋飾,不會太在意,因為自身因素我無法欣賞其所謂的藝術魅力。在我專研一些中國古典文化之後,慢慢開始理解那些紋飾,但這也僅僅只是理解,因為藝術不是我們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藝術是要我們去感受的,感同身受,才能融入。所以,我開始學會融入性的思考,我在想象著這些紋飾的意境,最終感覺自己慢慢的開始融入這些具有生命力的木雕藝術之中。

最後說說木雕藝術的生命力。因為人都具有很強的情感因素存在,他們渴望交流、溝通,而從生命學角度,木雕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如果單純的把木雕是木頭雕刻成的物品,其只具有物質的價值,而沒有藝術價值。所以我們想要木雕只有作為藝術品,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給人帶來美得藝術享受,才能達到與人在精神、靈魂上的溝通。

一榫一世界,一卯一天堂,生命力是過每一個細節展現出來的。當我們置身於一個木雕藝術的世界裡,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一件件普通的傢俱,而是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每一件藝術品都浸透著工藝師傅的心血,我們彷彿可見雕刻師的那一雙粗糙的大手在木材上舞動,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世界很大,我們一生中可去的地方很多,可閱覽的風景無數;世界很小,只要用心體會,每一處細節都可以看出整個世界。對於木雕的藝術的欣賞,我們有時需要融入禪的思想,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7

《藝術欣賞》學習心得藝術欣賞能夠給人的精神帶來愉悅,使我們對生活充滿激情,解老師從古希臘神話講到我們的現實生活,從貝多芬的《月光曲》到馬克西姆的《出埃及記》,讓我們現場感受音樂的魅力,感受不同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受,通過對解老師《藝術欣賞》課程的學習,讓我對藝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藝術本身最大的價值就是被欣賞。藝術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技能,創造出一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物件,這個物件能引起我們精神界的快樂,並且有悠久的價值。而欣賞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它不同於藝術研究,也不是藝術資料枯燥的堆砌,它是一種心領神會。

音樂、影視、繪畫等都是運用藝術語言對生活的傳達,而進入欣賞的境界就意味著觀者與作者對生活在傳達方面產生了感受的共鳴。藝術是美的體現。儘管“美”不完全等於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一物件,卻是美學的重要的物件,藝術的門類眾多。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物件與審美主體的關係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有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質。藝術是藝術家理想情感的具體化,客觀化,即所謂自己表現。所以藝術的目的並不是在實用,乃是在純潔的精神的快樂,藝術的起源並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乃是一個民族精神或一個天才底自然衝動的創作,表現

出民族性或個性。人人都神往藝術,嚮往他那種藝術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們需要真正的藝術家來創造藝術美。而藝術需要現實生活,需要藝術家的創造,沒有這些又何來藝術美呢?藝術美是由創作主體的審美認識而產生的按照美的規律、併為著美的目的而創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藝術作品的藝術美也是真、善、美的統一,人們只要欣賞她就能夠感受美、體驗美。藝術欣賞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知識和文化素養基礎,以幫助我們從更深層次瞭解藝術。雖然大多數藝術作品是雅俗共賞的,人們只需要徜徉其中就是享受,對於不同身份、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夠帶來快樂。但是不論何種藝術,都有《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之分,不同的人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理解都不盡相同,藝術鑑賞能力的提高則為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藝術提供了一個通道,隨著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識不斷提高,包括多創作者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等的瞭解,更能讓欣賞者和創作者產生共鳴。因而,文化素養的提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讀懂藝術。

就音樂本身來說,比如《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歌詞語言優美、樸實無華、感情真摯,由衷地表達了對祖國的讚頌和愛戀之情。欣賞這一類作品,一般不需要作過多的探究,也不需要藉助更多的資料,我們不僅能夠感受音樂的旋律之美,還能從歌詞從感受到那種對祖國熱愛的情愫。但是對於柴可夫斯基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如果不瞭解柴可夫斯基或者不懂歌詞,就只能活動音樂旋律帶來的美感和享受。藝術欣賞本身有助於開發大腦。科學實踐證明,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稱之為“語言腦”。右半球則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專案,稱之為“音樂腦”。

通常情況下,人們左腦用得較多,右腦相對用得少,兩者發展不平衡。大量事實證明,學習音樂是開發右腦的重要圖徑,且能充分調動大腦功能,開發人的智力。由於音樂旋律的起伏波動能引人遐想,能活躍人的大腦思維,調動人的想象力,激發人的創造力。像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都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古有中國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還是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現有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錢學森等都在音樂上有所建樹。最典型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鋼琴,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而藝術欣賞也就是在提高我們的想象力。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8

作為一名木雕工作者,要創作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首先要用很長的時間來進行雕刻的基本功訓練,因自由創作和表現,不能違反木雕的一般規律,從客觀現實和主觀構想,到木雕作品的`完成有一個思想上的實際製作加工過程。製作技術熟練與否是木雕創作的起碼條件,例如一個木工連起碼的鋸、刨、錘、打都不會,能做成美觀耐用的傢俱嗎?同樣,一個木雕工作者連奏刀,運鑿都不精通,何談形體塑造,何談形象的刻畫。技術熟練的作者,一木在手,要方則方,要圓則圓,要粗則粗,要細則細,方圓曲直,隨手出之,運刀如行雲流水。有了這熟練的製作基礎,想要創作成功的作品,還要求作者自身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和素養,以及對事物的深入觀察,因只有學問知識的大小,基礎的深淺,素養的高低,觀察的銳鈍與材料自身特有的形狀相結合,“因勢度形”充分展現木材的天然屬性和木材的色澤紋路效能,施以恰到好處的藝術加工,是一件成功的術雕作品密不可分的條件。

創作木雕則因其材質的特殊,另有一番韌性和柔勁,這得歸功於它特有的特徵機理,這是其它材質所沒有的,刀痕鑿跡是“木趣”,木紋年輪的顯觀和暴露就是“木韻”了。創作作品時都要把木紋作為一種特殊因素考慮在內,使其起伏轉折、流動變化。或使規則的整齊排列的線紋在造型的變化下呈現出扭曲,既規則又富變化,既一致又不同,使矛盾統一法則在作品上得到體現。木質肌理的運用可以說是現代木雕藝術語言之一,它和造型變化的手法一起,把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從通常人們能輕易理解的狀態化成了新的感知物件,並賦予其新奇、深遠和隔離的朦朧美,喚起觀者的新鮮感和驚奇感,使觀者更具有審美刺激性。由於木雕的這種特殊性,把作者的個性表現願望與社會化視覺交換和價值檢驗的矛盾拉得更近。作者表達和觀者感受馳騁於廣闊的想象空間,增強了審美無限性。木紋肌理造化於自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怎樣處理運用它則各有奧妙不同也有高下之分。不是所有作品都用上木紋都美不勝收,如利用不當,也會成為累贅,此外在創作時故意留一些天然樹、枝、杈、疤、節有時也能深化主題,增添野趣,達到深化美感的作用,但要順其自然,切忌生硬造作。

其次創作一件好的木雕作品,無論在表現形式上如何變化多端,隱晦曲折,它總是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映和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激發。作品的內涵和情趣是意念的產物,但是作品的技巧形成的處理,也是意念在先。因創作作品不能光在形式技巧本身上做文章,應該透過它去看看其他諸種因素的配置組合,否則創作出的作品形式技巧無論如何好,無論如何精,也是一件華麗的外衣,但是一件木雕作品總是通過它的藝術形式和人們接觸交流才能形成,木雕的語言是外形,外形處理好壞關係到作品的生命。外形表現要求均衡、概括、集中、洗煉,有時又要求有變化、有韻律,應該乾淨利落,連得起分得開。

由於作者的性格和偏愛不同,素養和感受各異,有的喜歡寫實,有的喜歡變形抽象,有的刻意表現靜態,有的偏愛動感。不管作者採用何種手法和形式,都應該表現作品的外形、氣勢、表情、意味,特別是輪廓線具有藝術的魅力,就像音樂,給人以節奏的享受那樣,由那大小高低起伏的外形配置組合而成的動靜,剛柔、長短、高低、粗細、曲直、方圓、疏密、強弱、緩急、張弛、明暗、虛實、濃淡、隱現、繕種種不同的交贊變化和對比像音樂一樣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一件好的木雕作品無論使用寫實、誇張、變形或抽象的方法,它的外形處理都應是通過疏與密、輕與重、動與靜的交贊變化做到繁而不雜,簡而不空,密而不亂,疏而有致,並使其穿插變化,才能具有魅力,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的內涵,創作出好的作品。

說話的藝術學習體會範文 篇9

朋友,你見過軟木雕嗎?那可是我國傳統工藝品中的瑰寶。不信,請你到我家來看一看,準會稱奇。

我家的軟木雕。它和美麗的珊瑚一起被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這個半尺多高的軟木雕呈橢圓形,有3釐米多厚,漆黑髮亮的黑柚木是他的外殼,中間有兩層晶瑩透亮的玻璃,玻璃中間鑲著軟木雕成的立體風景,活靈活現,妙不可言。右邊,一座飛簷翅脊的美麗涼亭掩映在松柏之中,亭子下層是一大堆突兀的怪石,一條小河彎彎曲曲蜿蜒其間。兩隻仙鶴悠閒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漫步,時而仰頭甩水,時而把頭插入水中。小河左邊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從山腳到山頂滿是茂密的林木,有鬱郁蒼蒼的鬆,有錚錚硬骨的柏,有挺拔的修竹,還有茸茸的綠草,層層疊翠。這一切都是軟木雕成的,你相信嗎?最玲瓏剔透的就要數那座建在水邊的小亭子了。六角高立的亭頂古色古香,又尖又彎的亭角上蹲著幾隻怪獸,房樑上刻著精美的花紋,還有隱約可見的黃琉璃瓦、六根硃紅的細長柱子、小巧別緻的護欄,它做工精細。亭前的松樹還看得見松針呢,叫人禁不住想摸一摸。

我常常望著這引人入勝的軟木雕出神。我多麼想讓身體變小,到這秀麗的微型立體風景中遨遊一番啊!這座巧奪天工的軟木雕讓我無比佩服能工巧匠們那高超的技藝,這些沒有生命的小木頭在他們手裡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