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精選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98W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 篇1

張桂梅是黨的xx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興滇人才獎等40多個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媽媽,山區女孩子的一線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華坪教育戰線上辛勤奉獻__年,用心血和汗水為華坪教育譜寫著新篇章。她就是張桂梅。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精選5篇)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__年9月1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10年來,3650個日夜身患重症、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託著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12點30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10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麼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著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麼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牆。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裡,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週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並寫觀後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7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__年,她把xx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裡。她說:“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麼,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__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1527名成員,大學聯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說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衝不倒,大風颳不倒,只有我們堅持著,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麼樣的奇蹟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裡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裡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裡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絡群眾的一做愛心之橋。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 篇2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開展疫情防控,這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制度優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力度持續加大,但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疫情防控仍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黨中央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廣大黨員幹部、醫護人員奮戰在防控疫情第一線,社會各界紛紛捐款捐物……全國上下匯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為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注入了強大信心。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並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彙報。從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到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要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從部署“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到指出“要及時釋出疫情資訊,深化國際合作,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 篇3

張伯禮,1948年2月生於天津,籍貫河北寧晉,中共黨員,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1-2]

張伯禮198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獲得中醫內科學碩士學位;1992年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1999年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20__年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20__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__年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20__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20__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__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__年獲得吳階平醫學獎;20__年被授予“全國名中醫”稱號;20__年獲得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20__年8月,授予張伯禮“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2-4]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

人物經歷

1948年2月26日,張伯禮出生於天津市南開區。

1982年7月,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獲得中醫內科學碩士學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

1999年12月—20__年8月,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

20__年8月—20__年10月,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

20__年抗擊“非典”期間,組建中醫醫療隊,擔任中醫治療“非典”總指揮,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救治患者。

20__年10月,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20__年12月—20__年12月,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20__年2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中醫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開展血管性痴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自1999年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建立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1世紀初完成了首箇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內涵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

學術論著

截至20__年6月,張伯禮已發表論文400餘篇,SCI收錄80餘篇,主編專著20餘部。

承擔專案

截至20__年6月,張伯禮已承擔並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專案40餘項。

張伯禮主持的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連續三次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支援。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 篇4

在重症監護病區,老年患者佔比較高,為了讓他們儘早康復,醫務人員全力施救,用心陪護;而在病房外,消防員們也在竭盡所能守護醫院安全。

張倩:堅持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

堅持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這是張倩抵達武漢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一週前,她所在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的重症監護病區,老年醫學科的張倩和隊友們負責其中61個老年患者。老人們夜間病情變化快,張倩總會提前出發去醫院。

這幾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況不太穩定,住在同一層樓輕症病區的老伴一直惦記。張倩知道後,就提前拿手機錄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視訊,晚上一接班就帶給周阿姨播放,讓老兩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兒住進了方艙醫院,想起還在酒店隔離的小外孫,傅阿姨就吃不下飯。張倩查房的時候,就囑託護士給老人換上了甜味營養劑,在詢問病情後總是留下來,多陪著老人聊聊天。

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當年張倩備戰大學聯考時遭遇非典,醫務人員捨身救人的場景感染了她,她報考了醫學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張倩的初心。

你守護病人我守護醫院

醫務人員奮戰在病房內,消防員們則全力守護著醫院的安全。這是火神山醫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練,這支由7名黨員和1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裡,41歲的xx年齡最大,曾參加過8000多次的滅火救援戰鬥。1月31日下午,他和隊員們進駐火神山醫院,48小時內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除錯並投入使用。

火神山醫院和普通醫院在佈局、建築結構、內部設施上差別很大,和隊友們8次深入醫院,並利用無人機進行測繪,製作電子沙盤,但要想完全覆蓋醫院的每個角落,還需要加強培訓、群防群控。

消防隊還與醫院建立了24小時消防直聯直報秒級響應機制,每個病區有一位負責人,以便第一時間處置火情。從進駐以來,大家24小時備勤,收集資料5700個,制定應急預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醫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員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應急救援的一線。

學習《榜樣6》人物事蹟感悟心得 篇5

歲月不居,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一些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會出現幾分精氣神不夠提振、春困秋乏的現象,表現為對日常工作的“撞鐘”思維,表現為寫稿上的“吃老本”心態。午休時間,學習《典故後面有故事》第九集:這位“90後”讓世界1/5的人吃上飽飯,頗有晨鐘暮鼓、當頭棒喝之感,一時間,睡意全無,思之良久,竟汗流浹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嚮往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夢,不可甘於平庸。偉大時代由偉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這世界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堅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奮鬥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來自於數十年間,一以貫之的不懈追夢,這夢想背後,是但求百姓食無憂的父母之心,是世間再無餓殍人的凌雲之志,是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赤子之心。為此,他不斷攀登科技興農新高峰,創造了這一領域的歷史高度。20__年11月2日,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適應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質的新型水稻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讓中國人把自己的飯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穩穩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夢人生令人欽敬,令人擊節讚歎。

不敢比就沒有進步,對照先進,學然後知不足,知恥近乎勇,善莫大焉。夢想,有著催人奮進的力量。關於夢想,從一個90歲的大科學家口中道來,更加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時可以修廟”的偉績比起來,或許,作為普通黨員的我,似螢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計。但90歲的袁隆平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依然醉心於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醉心於科技興農大業。這份一生一事、一以貫之、慎終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張力、韌力,巨集大的決心、毅力,著實令人心折。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豈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豈可因為一時的遭際就一蹶不振,豈可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止步不前?黨員幹部當在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奮鬥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進益——青春豈可無夢,人生豈可不追夢!

多想,將來也成為“90後”的我們,依然可以心中有夢,依然可以執著追夢。依然可以像90歲的袁隆平一樣,“我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的超級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員幹部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為夢想而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幸福,惟奮鬥者進、惟自勝者強,黨員幹部當以“大我”砥礪“小我”,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立足本職崗位、主責主業,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對待工作,將工作當事業幹,將工作當事業闖,在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拼搏奮鬥、矢志奉獻,書寫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