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精選14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14K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

一、關於《大學》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精選14篇)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並使之融為一體的典範。《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大學》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綱領。

1、內容簡介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大學》是講什麼的呢?三項任務,或謂之三大綱領:明明德,親(新)民,達到社會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後,而且舉出了人們在思考過程中不能先後相混的幾個層次。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方法,全文圍繞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展開,層層推進,次第分明,結構嚴密。

2、作者簡介

曾子,名參,字子輿,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曾以“忠恕”去應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

二、讀《大學》的感悟

對這本書最初是在中國哲學史的課上,應老師的要求每天讀點書並堅持打卡,《學》是這一學期中打卡的第一本書。

對於《大學》這本書,我印象深刻的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段話。大體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無論是意誠、心正、身修,還是家齊、國治、天下平,歸根到底都是有了知識作為支撐。探求知識就要明知萬事萬物的生存規律。作為學生,追求知識是我們現階段必備的生存技能。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浮躁的情況,比如期末考試來臨,面對幾天的複習時間,一本後貨的書籍,沒有重難點,通常我們會感覺無從下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中的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在浮躁的情況下,在處在迷茫中時,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輕易被其他事情干擾,學會在煩躁的時候靜靜回憶思考自我反思,獨善齊心的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和事。大學是我們追求夢想的地方,有些人會在安逸的時光中碌碌無為,有追求的人才會不急於求成,靜而不躁,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走好大學之路。

讀《大學》就是要發揚品德,提高修養,增強自己的生活魅力和昇華自己的人生,一個擁有良好修養的能帶給大家和社會的正能量的人,才會得到親人朋友乃至社會的認可。作為一名大學生,認真學習,把握自我,求知學習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道德品行,做到從善而終,而行善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修養自身不能心有恐懼,心有喜好,心有憂慮。在成長中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理智,只有用理智來控制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集中思想左右自己的行動。

《大學》一書教會我們很多學習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準則,用良好的品德修養去生活,去生存。加強自身的學習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進而充實完善自己。在社會堅定自己的正心和善良,做到言行一致,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身邊人,少一點的計較多一點退步和幫助,得到自我提升和靈魂淨化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2

在看一部小說時學到了一個學習方法,那就是“換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將自己代入到作者,來思考作者是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說的目的又是什麼?來模擬作者當時的思維心態。我感覺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學》開頭試了一下。先將開頭那一段放上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學》的作者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曾子所作,有的認為是秦漢時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為本書作者更有說服力些,所以我們暫且將曾子作為大學的作者。曾子這個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資料,在此就不敘述了。只取一點,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歡的一部小說《儒道至聖》中來分,他是僅次於孔子聖人的亞聖。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較為完整的繼承到了孔子的思想,並且能夠融會貫通的一個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應該也是繼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學》在早期是屬於《禮記》的一篇,禮,在古時候就是給人定的一個行為標準,同時也說明了人們應該怎麼做到禮,所以我覺得《禮記》應該是古時候的.儒家修行祕籍。所以我認為《大學》應該就是曾子為了說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為聖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祕籍。所以《大學》我認為它是一本介紹方法論的書,我們通過學習大學的思想,實踐它的方法,最後就可以達到“止於至善”的聖人境界。

大學之道,是有別於國小的君子之學,是講述如何成為君子,如何成為聖人的大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如何成為君子聖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個步驟的。一不斷學習瞭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並且不斷的發揚光大。二在親民,我個人是傾向於朱熹的觀點,親是作新講的,就是說我們要每天都比前一天進步一點,每天都不斷的發揚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達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礎,二是方法,三是目標,也就是不斷的明德親民之後最後要達到的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為什麼是有,而不是像後邊幾句一樣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門檻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並且能夠堅持,定下來,我們就做到了定。而後邊的能則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後才能體會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後有定,止就是進入定的門檻。

定而後能靜,做到定之後,我們能夠做到什麼該做我們就做,什麼不該做我們就不做,但這個過程無疑是極為痛苦的,所以我們要定到一定的階段,最終到達靜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習慣了痛苦我們就靜下來了。靜而後能安,靜中生慧,在靜中我們不斷的發揚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終體會到這些品德的美好,我們就安了下來,開始享受喜悅,享受光明溫暖,整個人都充滿淡淡的喜悅的感覺。安而後能慮,知道這些是很令人喜悅的以後,我們就開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悅,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識品德。慮而後能得,有想法,才會有得到。就這樣不斷的迴圈,不斷的明明德,親民,最終我們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後順序的,只要我們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們最終就可以到達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聖的大道。

這些想法都是我通過“換位思考”想到的,“換位思考”的方法具體在本文中也沒怎麼說,因為我也是初次實驗,不清楚怎麼說,只能將我的一些感悟說出來,分享給大家。由於我個人能力和知識積累有限,所以這些想法還是不成熟的,如有錯誤甚至不贊同的地方,歡迎指正交流,共同進步,謝謝大家。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3

在今天這個科學高度發展、物慾橫流、危機四伏的年代,有不少人都在追求著金錢、權利,在極力的引進西方,以央求高層面的享受與揮霍,這同時也在逐漸的自斷文化根脈,反叛傳統,四書五經等千世經典自然也成為極力批判的物件,被說的一文不值,改革之後,中國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現代社會,雖不能否認這種大變革的利處,但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是否應該再次捧起祖輩的寶典,最次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謀一謀幸福。

大學之道,開篇便提及三大綱目,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此為大學的宗旨和原則,史上歷來註解《大學》的名家很多,但以程、朱為首的宋儒理學家的註解,名聲和爭論較大,近代也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論點,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清老師指正。“明明德”,發揚人們完美的德行,這是用現代白話來解釋的,但其實,它的內涵遠不是幾個字能夠概括的,儒家自孟子之後便提出了人性本善一說,暫不管後來莊子提出的人性本惡意在何處,又或是幾千年的傳承出現斷裂致使其本意不明,只是這“善”字,便與明明德有著莫大的聯絡,朱子註解此句時提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萬理而應萬事者也。”其虛靈不昧一詞便能很好的闡述朱子的觀點:人性本來就是具備理性,能夠適應萬事萬物,這同時也銜接到他的另一個觀點:“存天理,滅人慾”,虛靈不昧的理性與人心的慾望不是一體的,只要在你人慾發動的時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復當初的虛靈不昧了!這也就是理學家們所說的“人慾淨盡,天理流行”的大機大用了,明明德其實就是一種內明的學問,一種自明的準則,儒家管這叫“聖人畏微,愚人畏明”,道家管這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管這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由此見得,一句真理可以理解不同,認知不同,但其內在含義和帶給眾生的覺悟是相同的,這才是聖哲之言。

“明明德”之後便是“親民”,首先想提的是註解史上一對後世理解《大學》產生了非常重要影響的事件,那就是將“親民”改為“新民”,程頤認為,“親當作新,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自然的,朱子與其師一樣主張親民即棄舊圖新,用天賦道德觀念來規範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去惡從善、革除舊習、自我更新,其實將“親民”置於“明明德”後的用意,便是內明之後,應當踏入社會,去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而不是如大部分官宦子弟般無德無才,他們違背道德良心,成為壟斷中國大部分暴利行業的巨頭,記得前段時間在qq群上看到了一則流傳很廣的訊息,大意就是某某偉大領袖的後代接手的公司總產值多少多少億、某某官員後代財富多少多少億,口號喊的很像,其實背地中大多是見不得人的黑幕,還包括目前銀行狀況,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總歸是人民吃虧,那些靠關係攀上後臺的官吏,使勁欺壓著人民,雖然這則資訊其真實度不詳,但多多少少證明了一些社會現狀,如果是這樣的話,又與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主義制度有何區別?敢問幾十年前的那場大變革於今又有多少益處?無非就是人民思想解放,文化斷層,雖然總的促進了國家建設發展,但總歸是危險重重,所以我們才要儘快拾起文化教育,修補民族靈魂的缺失,才能夠控制得住迅速衰敗的國情。

國民革除舊習、自我更新之後,便達到了德行最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大學》三綱中的“止於至善”,這一句很容易理解,其實“明明德”就是講自身,“親民”就是講他人,而“止於至善”指的就是自己同他人,當“內明”之學達成以後,接著便說如果你真明白了“明明德”,要想自利利人,自利利他,親自涉世來“親民”濟世,把“內明”之學付之“外用”,求的天下太平。

理解完三綱後,照歷來學者的規律,應當去啃八目,但是南懷瑾先生卻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考:大學七證。所謂七證,就是由《大學》原文:“知止而後又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提取的“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其中有著另一個層面的看點。

“知”便是入德之門,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知”,由知覺到知識,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都是假借這個“知”字而來的,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知”是天生就有的,是人的靈性,包括佛家的哲學傳入中國後,往往把“知”和“覺”字放在一起解釋,也未嘗不可,《大學》中的習慣,其實是將“知”和“止”連在一起做“知止”講的,“止”就是停止,它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含義:1.“內明”之學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學家們借用莊子所說的“內聖”之學的“止”;2.“外用”之學的“止”,莊子所說的“外王”,怎樣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將“知”“止”合起來理解正是想證明先“知”道了才能夠“止”,這是理性的智知,人的心緒紛亂複雜,誰能把此心緒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地時常擺在一個清明、清淨、安詳的境界中呢?人們不知道自己怎樣來“知止”,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卻不能征服自己,明代大儒王陽明也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聖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歸平靜,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才能漸漸達到“知止”而進入“明德”的境地。

“知止”之後便是“定”,其內涵在於外用“止”之後,在社會中,要給自己定位,確定一生要幹什麼,做事時,要知道自己怎麼做,“止”於這一理念,才能榮辱不驚。所謂“知止而後有定”,結合這一段來說“止”的方法,就如同之水一樣,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來制心一處,漸漸分散流量,加以疏導,將此心猶如奔競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後,歸到一個平原湖泊的時候,漸漸變成止水澄波,清風徐來,微波不興,就是達到了“知止而後有定”的境界了。

由定轉靜,是另一個層面的探討,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重點就在“淡泊”和“寧靜”兩詞上,尤其在注重“內明”之學,作心理修養方面,更容易體會到靜態,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淺的差別而已。

第五個方面,是“靜而後能安”,這個很好理解,有“靜”才能生“安”,心亂則身不能安,社會亂則國不能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接下來是通屬於思想的“慮”字,《大學》用“慮”字代表“精思”,而精思到了最後也就成了“慮而得”,就如子思《中庸》所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因為經過“知、止、定、靜、安”的治心修養後,思慮的慧力開發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見道德真正成果。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4

一學期時光過得先慢後快,在剛踏上這片土地時,雖不熟悉但也不陌生,初到臺北市並沒有多做停留就搭乘火車來到了花蓮縣這個地方。坐在列車的雙號靠窗位置,朝左邊看去就是汪洋大海,廣闊的太平洋就這麼迎接了我。記得那天天氣極好,一路上的風景至今都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之中。車票也是志工小夥伴提前一個月就幫忙定好的,一下車就看到學校來接駁的車子,那天到時已經很晚了,我們走在有點昏暗的校園中,只覺得學校好大,很像XX大學的江安,是熟悉不陌生的感覺,也開始對這裡充滿了好奇和期盼了。

進校之後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選課,因為想預留出比較充足的時間出去各地走走,所以我的課程都選在週三之前,並且在正式選課之前有一週的'試聽預選,所以不需要太擔心選的課程不適合自己,可以做足準備與老師交流之後再定。而我也幸運的選到了喜歡課程,一門偏理論,一門偏實務,一門講報告,一門做策展,能讓我在短短的時間裡收穫如此豐富的知識,也讓我對以後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在XX大學的宿舍裡,和兩個溫州大學的交換生,一個大二本校的妹子一起愉快相處,相約出遊。我很喜歡住在多人間,與舍友一起聊閒天,一起生活學習才是學校生活最珍貴的。而這裡也讓我感受到了XX大學學生生活最有趣的部分,宿舍裡成立的自我管理協會,常會組織各種小活動並且配有小點心,用輕鬆愉快的方式管理著宿舍各方面的事物。

學校周邊交通與生活並沒有十分便利,雖然有全家和小七日日夜夜的陪伴,但是想要去逛街購物的話就需要跑去花蓮市區,一般在學校搭乘公車或區間車就可以到達,但是班次不多需要注意時間,學校發的學生證就有悠遊卡的功能,而我也仗著自己是學生享受了很多門票和車票的優惠。

還有除了學業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出去旅行,去好好感受這個地方,去深入當地的日常。我剛開始並沒有什麼旅行計劃,但是一來就遇到一大群交換生小夥伴,所以在九月下旬便一起相約去了離花蓮縣不遠的宜蘭縣,還在鄉下的民宿裡入鄉隨俗的開了中秋燒烤趴,這第一次出行讓我感動的是看到“美炸”了的日出,三五好友在宜蘭縣黑色的沙灘上,坐著等太陽從海平面升起,天空是淡淡的粉藍色,讓我不禁想到馬白水先生的畫作,原來那天空本就是這個顏色,就是這樣真實出現在我眼前。我們在東部看日出,西部看夕陽,南部看星空,北部看海洋,中部還有一條中橫公路,連線花蓮縣和臺中市,山路景色也是極美。我在九月去往北部,十月去臺東縣池上鄉、屏東縣墾丁和綠島鄉,十一月走跳到西部,十二月再下南部感受臺南市的好天氣,一月再回北部去跨年。就這樣,一塊一塊把臺灣省的全貌拼湊完整。我把環島的旅行計劃分散在四個月,學習間隙抽時間遊走在各個地方,感受雖不盡相同,但是有一樣東西不管在何地都溫暖著人心,那就是人與人相處的真誠。在這裡的發生的每一件小事,不管是快樂,悲傷,感動,困惑,都像一顆石子打在我本平靜無波的心上,雖然只泛起點點水花和一霎的漣漪,但是它確實紮紮實實沉入我的心底,變成不可磨滅的印記。

回到XX大學校園依舊忘不了這裡的一切,漸漸認識熟識的朋友、關懷備至的師長、熱情友好的路人,在與不同的人交往聊天中,增進互相的瞭解,讓我的眼界變的開闊,並且在那裡留下的美好回憶,終成為我最難忘的回憶,並陪伴我走過之後的人生道路,這是可以在困境時給予我力量的回憶。所以感謝一切幫助過我的人,感謝一切的緣分際遇,感謝不斷成長的我自己。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5

今年八月,在學校黨委的部署下,我校中層及以上領導幹部分兩批、每批近50人,先後到北京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進行管理幹部創新管理高階研修班學習。按照學校組織部的安排,我於8月11日至19日屬第二批人員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參加了“管理幹部創新管理”為題的培訓班學習。非常感謝組織上給予我這次培訓學習的機會,短短7天的培訓,我受益匪淺,獲得了難得的知識、見識和友情,感受頗深,現彙報如下。

一、感受清華大學名校氛圍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幾經更名至現在的清華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屬“211工程”“985工程”學校,目前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大學。該校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又紅又專”“人文日新”的精神,堅持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發展道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履行教育、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邁進。其繼續教育學院依託清華大學校內外的師資隊伍、雄厚的科研實力、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和合作關係,為社會提供黨政幹部培訓、企業內訓、行業特色培訓、國際合作培訓、管理公開課、工程技術培訓、遠端培訓等大量高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專案。建校以來,清華大學培養出無數精英,有無數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樑。漫步校園,我們可以目睹錯落有致的屹立著古今中外各種風格的建築,有距今約300多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工字廳、古月堂);距今100多年的歐美古典建築(大禮堂、清華學堂、二校門);有50年代仿莫斯科大學的俄羅斯式的建築(主樓);有近代建築的風格各異的系館和後現代式的高科技園區。校園內還有最引人入勝的“園中之園”——“水木清華”;有朱自清先生妙筆生花下的“荷塘月色”以及為紀念清華傑出的校友、學者吳晗而修建的“晗亭”等等。可以說,清華大學之行,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魅力與底蘊。

二、領略教師、名師風采紛呈

這次給我們授課的老師,多數來自清華大學各學院,其他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學院等,均是國內知名的教授、博士導師、專家、學者級的人物,他們是謝維和、魏民、張小平、賀林、邢暉、王勇、馬剛、餘瀟瀟、餘玲豔、趙志群、欒帆、傅思明等人,他們給我們講授了“放管服政策與高校深化改革”“對新形態職業教育研究”“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網際網路+黨建模式的探索”“領導力與執行力”“職業教育的形勢與改革動態”“博弈論與互動決策”“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安全面臨的挑戰”“牢記崇高育人使命、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職業教育的質量監控與職業能力測評”“媒體關係與危機應對”“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認真學習貫徹《準則》《條例》”等內容,我們還參觀了中關村清華大學學生創業基地、清華大學博物館等。老師們嚴謹治學的態度,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案例,精彩的水準,激昂的語氣,引經據典,邏輯性強,層次分明,無不引人入勝,聽的興致勃勃,樂此不疲。每一堂課都是一道大菜,品的津津有味。整個培訓過程,無不令我欽佩,老師們在授課的技術技巧方面體現了高精尖,在授課的內容上體現了思想、政治、專業、行業特色,有分析、有展望、有前沿的研究和探討、有管理的創新與探索等。老師們個個滿腹經綸,學識淵博。特別是賀林教授、魏民教授、馬剛教授、傅思明教授的談吐風趣幽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引用警句名言和典型事例讓學員們掌聲笑聲連連不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實實在在讓我領略了名師們的風采,傳遞了最新的資訊和知識。

三、薰陶心靈,擴大視野

其實,我們多數同志平時忙於工作,無暇顧及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培養,時常感到“知識短缺”、“本領恐慌”,力不從心,我身同感受。這次我到清華,聆聽了中國有名的專家、學者的授課,增長了知識和見識。雖然在清華學習時間不長,但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開闊了眼界、耳界,提高了思想境界,真正的體會到“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境界,偉大的實踐需要寬廣的眼界”這個道理。我深深的感受到境界是一種理想、一種精神,一種胸懷,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還需要有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又紅又專”“人文日新”的這種境界。我今後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不斷開闊眼界,汲取知識養分,提高理論素養,提升思想境界,接受人生洗禮。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重視政治素養與專業素養的培育,做一個又紅又專的`人,為我校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行勝於言,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今天的學習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起點,懷感恩之心、健康生活、用心工作。

這次培訓安排的專題課程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這些課程知識對我當前的實際工作有較大的啟發,如“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網際網路+黨建模式的探索”“領導力與執行力”“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媒體關係與危機應對”的內容,是我今後工作中必須好好借鑑與應用的知識,要多思考、多創新。我要努力在更高的層面上,用更全的視角去分析問題,謀劃思路,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

四、重享學生時光,想念青春年華b

在清華學習的七天,每天的課程都排得很滿,白天全天的課,有時晚上也上課,但我卻不覺得疲勞,而是感到一種快樂和滿足。我們有、班長、學習委員、宣傳委員、生活委員等。課前,我們全班一起晨讀《大學》《勸學》……,一起做遊戲;課後,我們一起編排節目。這些感覺,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充滿歡聲笑語,激情四溢,遙想當年青春年華。清華大學繼教專案組成員及各位老師為我們學習的精心準備和熱心服務,安排食宿、組織活動,精心安排結業典禮,精心製作在校學習生活點點滴滴的PPT,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我們全班同學團結一致,分工不同,但可謂“群英薈萃”,都赤誠相待,盡力將自己最熱情、最精彩的一面展現給大家,讓我們在短期培訓中感到集體的溫暖和團隊的凝聚力,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師生情、同學情。

五、行勝於言,行則將至

我在清華大學為其7天的培訓學習雖然已經結束,我又回到我熟悉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許過一段時間以後,繁忙的工作會使我忘卻一些現在學到的知識和理論,但我今天從清華獲得的“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行勝於言”“行則將至”等至理名言將永遠激勵我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因為我始終期盼做一個“又紅又專”的學者,尤其在學校。我會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同時為學校做出貢獻。人生就像一張白紙,我可以在上面寫下自己的歷史,而生活就是這張白紙的一個個片段,我在清華大學的學習將會是我生活中絢爛的一筆,我會自覺地把學習堅持下去,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質水平,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步步把生活的片段描繪的更加精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已經根植於我心,行勝於言,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我當嚴謹、勤奮、求實、創新,追求卓越。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6

最近,加入了峽實經典群,一直在對《大學》這本書,每天堅持朗誦一遍。從一開始的磕磕絆絆,20分鐘;到現在的順暢、流利,10分鐘。也在讀的過程中,收穫到了很多。

《大學》是四書中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別是《中庸》《論語》《孟子》。許多大學也把《大學》作為自己的校訓,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東南大學:止於至善;河南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香港大學:明德格物……足見《大學》的重要性。

何為“大學”呢?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大學”就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大學》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章,第一章也是總結了全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我覺得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其實,這和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培育人性光輝,播種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輝,就是立德,把人培養成人,培養成一個好人;播種人生智慧,就是樹人,把人培養成一個能人,一個為社會做貢獻、能承擔責任、有幸福能力的人。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7

國學是積澱華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隨著歷史的駱鈴悠悠,開卷輕啟《大學》之扉,收穫良多。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儒學中提倡內修與外治,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抱負。《大學》潛移默化地塑造著炎黃子孫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學》將生命的歷程鋪設在層層階梯之上,進而鼓勵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聯絡大學生活,我們踏著高中的尾巴朝大學款款走來,對於大學生活我們充滿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負、有畏縮,五味雜成鋪面而來,但更重要的應是《大學》中提倡的內修與外治。內修——努力夯實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外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現象有所思有所感,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與擔當。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無不告誡我們整體由部分構成的哲學規律,大學生在利己主義盛行之時,應時時憂國憂民,置身於社會民間疾苦,體味人生百態,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尋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學體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學講究"德教",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的確需要明德這盞清茗擊退內心的不安。面對紛繁的誘惑我們需保持內心的道德底線,絕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強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揚善根,而摒棄誘惑。知其所止對於我們當今浮誇的社會風氣猶如一劑鎮靜劑,止即找準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誘惑繁多,機會供需失衡,人們內心迷茫,對自身定位毫無概念,成為精神流浪者。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誘惑重重,我們應明德,堅守內心道德底線,能果斷對誘惑伸出拒絕之手。面對中國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輩常垂首嘆息,生活猶如平靜的海面有歷經風浪仍從容歸港的船隻,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理想,為心靈鑄造指路的燈塔,保護我們不至於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成為沉睡於海底的殘骸。

苟日新,日日新,義日新

改革創新四字對中國的歷史命運起了轉折點的重要作用。延伸到個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隨時代的腳步革新。文革這場黑暗的劫難已沉澱在歷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訓值得我們沉思,並痛定思痛。改革創新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是命運的掌舵,對於個人而言是人生的財富。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我們不應墨守成規,甘做井底之蛙,我們應懷著巨集偉的志向奔赴遠方,開闊眼見,時時創新,勇做創新之巔的弄潮兒。引用偉人一句話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品國學,思《大學》,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8

我是一名從電大畢業的老學生,在電大的幾年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還有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老師、同學之間的感情是我收穫最多的,所以今年秋天我選擇了社會工作(本)專業的學習,來充實自己,正好也和我的工作性質息息相關,而且這是新增的學科。我計劃用二年半的時間修完全部課程,力爭取得電大開放式教育社會工作本科畢業證書,既然選擇了電大的學習生活,它就與普通的面授課程不同,電大的學習不是把學習者侷限於教室的環境裡學習,因此你可以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可以按自己的進度學習,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學習。雖然學習的時間自由了,但是對自己的約束力要嚴格起來。雖然遠端學習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但自己仍然需要時刻明白自己是獨立的、自我為主的學習者。

通過這次在電大的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讓我對“開放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1、“開放教育”其效果並非沒有隻在課堂上授予知識的傳統教育好,甚至在有些方面更優於傳統教育;其次電大不是民辦學院而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其學歷國家是給予承認的,這使我更有信心進行學習。

2、電大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服務。例如提供各種學習資訊、學習方法、學習資料,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在網上隨時向輔導老師進行詢問並得到答案。使得學習可以得心應手。在現階段社會上各方面對電腦的要求比較普

遍。因在電大教學中要經常運用電腦進行學習,故還可以鍛鍊學生掌握網上知識,這都是比較好的。

3、電大的教學一般是寬進嚴出,學生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並且考試通過後才能夠畢業,這使我們的.學歷更有權威性,更為我們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通過學習指南使我更加認識到現在的學習,不能像以前一樣只靠老師的講解。應加強自我的學習能力,並做好學習計劃,將工作與學習的時間安排好,才能提高學習效果。

5、在平時的學習程序中開放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為我們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提供了方便。

我熱愛生活,期待著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我有一顆年輕的心!我來到電大學習,希望通過電大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但我希望我的一生能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對將來充滿希望,我覺得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被困難所嚇倒!人生最大的失敗其實是自棄!不要因為暫時的挫折而改變,人生本來就是苦多樂少。熱愛生活,我就是最好的!為了美好的明天,我努力工作,好好學習,我相信我能用我自己學到的東西來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9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提出了“止於至善”的目標:“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每個人的身份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做為子女,“止於至善”的目標,就是要孝敬父母。

讀完這段話,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了一個大問號: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忘記孝敬父母了嗎?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理所應當孝敬他們,何況孝敬父母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哩!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孝敬父母的.孩子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閔子騫就是這樣的孩子。

閔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稱讚他是最孝順的人。閔子騫的母親在他年少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就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子騫的繼母經常虐待他。

後,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0

清華20天,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感受體會。我的感受比較零散,但自認為很真切,下面就以幾個片段的簡單描述充當本次學習培訓的作業吧。

(一)對住宿的感受:

滿窗風景關不住

我住的房間東北朝向,單人間,客廳與隔壁共用。拉開窗簾,正面鐵軌。每隔幾分鐘,或一分鐘,有時甚至是幾秒鐘,都可見輕軌列車駛過,或兩列相對快速駛過。和諧號通體白色,除倆火車頭外,或七節,或五節車廂,連成一條純白的靈巧長蛇,蜿蜒逶迤,遊弋而去。其餘的大多為橘紅色與鐵灰色相間的地鐵,一般以四節車廂的短列車為主,轟隆轟隆地穿梭。聲音不如原汽笛聲來得響亮、威武,比較平和、穩當,但感覺塌實。每當聲音響起,我必定會奔赴窗前,拉開窗簾,踮起腳尖,看列車通過,直至望不見為止。那種歡欣與喜悅,宛若一個十歲孩童看到心目中的神奇之物,心嚮往之,留戀忘返,執著、虔誠地守望,且不時地期盼再一次的出現。很是奇怪,可能緣於兒子從小對火車的格外鍾愛和青睞,才有這份特殊的感覺。彷彿兒子就在身邊,一起在孜孜不倦地等待著與火車的約會。所以特別喜歡這間房間,即使在暖氣尚未開啟之時,也絲毫不覺得冷。來來往往的列車,成了窗外看不夠的風景,帶給了我一份意外的喜悅。

(二)對氣候的感受:

滿園秋色入心田

(說明:此為剛到清華、冷空氣來臨前的感受,當時氣溫3-16度)

中秋的北京,氣候比較乾燥,晝夜溫差較大,但空氣非常清爽,陽光燦爛,20天日日晴朗。早上六、七點鐘光景,從視窗向外望,遠遠近近、層層疊疊的樹林間籠罩著一層薄霧,隨著太陽的冉冉升起,而慢慢地升騰,直至消失。有點象山裡的霧嵐,不同在於黛青色的山脈鑲嵌上霧氣,如一幅水墨畫;而這裡是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樹林,秋天裡,樹葉各種顏色紛呈,青的,黃的,紅的.,茂盛的,稀落的,更象一幅精美的油畫。清華園裡最多的樹,一是白楊,二是銀杏。白楊挺直靜穆,銀杏絢爛豔麗。那滿樹黃葉的銀杏,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是秋天清華園裡最大的風景。那種黃,彷彿深秋凋零前的最後一搏,黃得那麼徹底,那麼純粹,似乎在用顏色抗爭和彰顯著生命的燦爛。讓我想起入秋後的鳴蟬,叫得特別的聲嘶力竭,好象每一聲都是最後的鳴叫了。讓人驚歎,讓人感動。在楊樹的映襯下,一排排,一樹樹,一片片的金黃色,美得常常令我忘了時間,並慢慢地滲入我的心裡,讓我的心也隨之如這黃葉般明媚。走在這樣的校園裡,看著身邊如流的自行車隊魚貫前行,腳步一下變得很輕快,很矯健。人,可以這樣詩意地活著。。。。。。

(三)對老師的感受:

滿腹感慨勝言表

20天的時間裡,印象最深的、感慨最多的,當然是我們的授課老師。不論是講授時事政治、經濟形勢、公共行政、危機管理、人文倫理,還是有關司法制度、刑法執行的,一個個都是思維敏捷、激情澎湃,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對國家、民族、民眾的命運和利益高度關注,盼改革、盼發展、盼和諧,但又理性地看待當前形勢,分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既激進,又理智;理論上激進,方式上穩妥;既有前瞻性理念,又立足和正視現實,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體現了知識分子的高尚人格、深厚良知、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嚴謹紮實的治學風格,與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風一脈相承。對於這樣的人格,我惟有景仰,惟有欽佩,拙筆無以表達,不如讓他們的形象清晰地銘記在我的心裡,讓他們的真知灼見不斷鼓舞和鞭策我的言行,使我受益終生。

感謝大師、專家、教授們!還有為我們的學習培訓精心做好組織安排和後勤保障的繼續教育學院的領導和老師們,真誠地感謝你們!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到清華學習。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1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援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杆,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後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後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執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嚮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穫。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於何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__多年前的古人嗎?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2

對不同學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為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數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岳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贏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後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為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覆閱讀《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受益匪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範,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內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於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為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後是作為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為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3

近期我校組織了全校教職工學習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報告會,若大的會議室座無虛席,此次報告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系統透徹、深入淺出,聯絡實際、貼近群眾,引起全體教職工的熱烈反響。紛紛表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統一到大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大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更深受鼓舞,深感有責任、有義務要把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

一、學習好。每為教師都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十八大報告原文和新《黨章》,做好通讀、讀熟、讀透,首先確保對報告基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並記好學習筆記,勾畫重點,加深印象,對報告中一些重大理論、觀點、戰略思想、工作部署,還能及時進行抄錄,便於日後經常翻閱,反覆學習寫好心得體會;通過收聽收看電視廣播、瀏覽網路、讀報,及時瞭解上級安排部署要求,掌握省市組織系統貫徹學習十大大精神的要求,明確學習重點和目標。

二、宣傳好。通過召開學習十八大座談會,學習交流個人心得體會,以交流促提高,同時,深入到各自的黨建聯絡示範點,深入到黨員群眾中去,對十八大精神進行宣傳,讓十八大精神進,進基層、入社群、到樓院。

三、貫徹好。教師們在學習中自覺的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將學習領會到的精神,與自己的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做好結合文章,在工作落實中,總結經驗,交流提高,做個十八大精神的堅定執行者。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篇14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德行,在於使民眾日新又新,並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什麼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後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簷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於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裡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生間倒一盆水,然後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後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