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精選2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97W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精選23篇)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2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圓、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團圓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餅原本是中秋節的點綴,是拜月的一種祭品,加上水果、酒類、點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後來成為一種禮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月餅逐漸成了一種象徵,而後就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憂傷,也成為團圓的象徵。

皓月高懸,光皎如水,思念叢生,期盼團圓。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一直有特別的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詩句眾多。《周禮·春官》就載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月儀式,後來中秋拜月、賞月的風俗便源於此,一直以來從未中斷,至今而且將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誌。中秋是久別重逢的美滿,也是團圓的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秋節裡,團圓、和諧、平安、美滿、恬靜、憧憬……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遠方的親人加快行程往家裡趕,共同歡度團圓在節日的甜蜜之中。“人月雙圓,闔家歡聚喜意濃”的美好景象,暖心又溫馨。

中秋之夜,闔家團圓,品嚐月餅的同時,仰望天空賞月。賞月,觀賞的不僅是美景,更是團聚的心情。而品嚐月餅,品嚐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團圓的親情。中秋月圓之夜,團圓的家庭享受著各自的幸福。而對於實在無法回家的遊子,也是“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心在他鄉思故鄉,或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而中秋文化“團圓”的更大意義在於,能凝聚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因此,中秋更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節日風俗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圓、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3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4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這一富含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如期而至。團圓是最能體現中秋文化的符號。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在追求團圓之外,賦予了中秋文化新的時代氣息,讓中秋佳節過得更有意義。

賦予中秋文化奉獻精神內涵。對多數人來說,中秋意味著團圓。但是,還有很多人,中秋團聚對他們來說成了奢望。駐守邊防的軍人何嘗不想回家團圓,但他們不能放下手中的槍;工地上的工人為給孩子多攢些學費,只能把對家人的牽掛記在心頭;鐵路衛士為了千千萬萬遊子的團圓夢,把回家團圓化作一句遙遠的祝福。在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奉獻者,比如:警察、醫生、消防員、快遞員、環衛工人等,為了更多人的團圓和幸福,他們選擇了堅守崗位,他們的奉獻精神為我們中秋團圓增添了力量,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奉獻成為中秋文化內涵中最美的音符。

賦予中秋文化互幫互助的精神內涵。據報載,《山西晚報》攜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共同發起20_和留守兒童“益”起過中秋公益活動,計劃在中秋節當天,將兩所鄉村國小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團聚在一起,共遊太原城。無獨有偶,在中秋節來臨之際,來自武警上海總隊機動二支隊五中隊的14名“兵兒子”,和當地的7戶“空巢老人”一起攜手出遊,共享團圓喜悅。在別家都能團圓的時候,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更需要關懷和溫暖,《山西晚報》發起的公益活動、“兵兒子”的親情互動,給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帶來了家庭的溫暖。社會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需要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我們要在中秋節團圓之際伸出援助之手,弘揚友善、互助的精神,多組織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家庭的公益活動,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中秋團圓的美好,體會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們傳承中秋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賦予其新的內涵,弘揚時代精神,讓中秋文化更有時代氣息和韻味。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5

每年農曆的正月七年級,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從七年級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6

進入農曆的臘月,歡度春節的氣氛就越來越濃厚了,我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了。考完試,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計劃,完成了部分作業,我也融入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臘月的節點太多了。

首先是臘七臘八凍壞腳丫、泡臘八蒜、喝臘八粥等等,老人說這就是過年的開始。春節漸漸臨近,看著越來越薄的日曆,人們在高興之餘免不了發些感嘆:“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年齡越大,光陰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當然太陽都是新的,但日子卻無聲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進了大海。雖說平日裡每天都撕下那一張,可是誰也理會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計量單位,而它正象漏斗裡的沙子一樣越來越少。但心裡仍有一絲激動,那便是對來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來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滿足了麼?不!好戲還看明年,明年決計要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於是心便鼓動成一隻壯壯的氣球,努力地滾動著飄忽著。勞而無獲者呢?沒說的,只待來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來年復來年,來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該是至善該是至美的呢?知曉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人稱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種乳白色、味很甜、還粘牙的東西,叫“糖瓜兒”。大人問我“粘不粘?”我說“粘(年)!”這是提醒大家要過年了!長輩要講許多過年的趣事和囑咐許多過年的忌諱。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總是好奇的聽不夠,問不夠。

接著臘月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很多說法,我可長見識了。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辭舊迎新、繼往開來的吉祥時刻,此時進入春節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樂的時候。

白天大人們都忙著過年的`各種事情,放鬆了對我的管束,我就徹底自由了,吃我愛吃的食品,喝我愛喝的飲料,玩我愛玩的遊戲……開心極了!

小時侯,最盼的節日便是春節了。春節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獅玩綵船,頗是新鮮熱鬧且實惠,於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著指頭盼著。盼著盼著,一忽兒便成人經事了,才覺得日子地艱難和不易,於是也就知曉了年並不好過卻不得不過,開始感覺了年的乖戾和人的無奈;也便由望年轉而到希望,也把自己託付給了將來與未知的歲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樣的學校,明年望後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談物件不走麥城,再望頭兒器重有所升遷,再望職稱評定不擠兌,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餘”,再望兒能成龍女能成鳳,青出於藍勝於藍……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們境地依然,卻仍在生活的罅隙間努力給自己營造一種寬鬆與自在。看著年華的不再、雙鬢漸灰,終於不得不和“子”一樣在川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其實,這日子何嘗不是這樣的一條河,我們佇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們身邊流過,任我們悲喜交集逢災遭難,而時間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實時間並不是我們身邊流走的一種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們看著流走的河水,

我們隨手撕去的日曆,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歲月,甚至不僅僅是我們的歲月,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華,而且連從前的我也都無影無蹤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門,哐當哐當地在你身後緊關閉,任你哀求,嘶叫,拍打,歲月之門過去了就不會再開啟。

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大家從廚房裡端出美味佳餚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雞鴨魚肉、特色食品、各種飲料……媽媽端來燉魚,說這是“年年有餘”;爸爸端來餃子,說這是“交子元寶”;姑姑端來拼盤,說這是“全家福”;姑夫端來米飯,說這是“團圓飯”;奶奶端來一盤水果,有柿子、蘋果、桔子、香梨,說取它們的諧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爺爺端來一盤年糕,有白米、黃面、雙喜、八寶,說借它們的字音“添歲增福、年年提高”,人的歲數和身體要長高、知識也要提高。哈哈!我靈機一動,端來一摞獎狀說這叫:“辛兔祥瑞、龍騰虎躍”(我屬虎)……全家人說這是一道最豐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說說笑笑,盡享天倫之樂,盡嘗美味佳餚。我不斷舉杯,給各位長輩敬酒並針對每人說上幾句不同的祝福話,大家再次誇我懂事,給我加菜,有時還給我鼓掌,我心裡美滋滋的,那個興奮勁兒就別提了!

酒足飯飽,全家人看春晚、包餃子、侃大山……零點整,電視裡的新春鐘聲敲響了,房間外的迎春鞭炮響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著家人下樓放炮。姑姑和媽媽提著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著一大捆煙花一起下樓了。樓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聾、煙雲翻滾。開始我有點害怕,爸爸拿著鞭炮,爺爺領著我去點,鄰居說:“這叫雙保險”。我們

幾人合作先後放了“一千響”、“坐地炮”、“竄天猴”、“夜明珠”。後來我膽子大了,也想過把真癮,讓爸爸放好花炮,爺爺護著我去點,點著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竄上了夜空,隨著一聲聲巨響,綻放出五光十色的禮花,有“百鳥爭鳴”、“吉祥如意”、“火樹銀花”、“萬紫千紅”,我高興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們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長大;我們失去了歲月,才知道自己是活著;因為我們變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時間。面對這個節日,我們不妨讓靈魂、讓思維再這裡駐足一會,對生命來番清點。面對那些還沒有拉開序幕的嶄新未來,多些設計,多些幻想,讓希望實在些,讓幻想向現實靠攏。給父母多些孝心,多些體貼,讓她們歲歲平安天天快樂;給妻子(丈夫)多些溫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愛如初;給孩子多些鼓勵,多講些做人的道理,別盼成龍成鳳,但求做個好人;給朋友多些祝願,大家年年有餘,和氣生財。

春節是喜氣的年,總給人們一種十全十美的契機,一邊從從容容“臨淵羨魚”,一邊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結網”。

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7

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除了這四個大家熟知的節日以外還有很多節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陽……而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即將到來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端午是太陽的節日,中國還有一個是月亮的節日,就是中秋。端午節是在中午過,是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邪嘛。其實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這個節日,這是一種戰鬥的圖騰,是向邪惡進軍的,艾草代替的是劍。中國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一個很悠遠的民族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殉國,把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來這是一個伸張正義的節日,表現的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而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秋絕妙詞,“若無澤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絕妙詞”。這個古老的民族的習慣,因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義。拿今天來說,現在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個戰鬥都是為了和諧。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8

年年月相似,歲歲餅不同。今年中秋前夕,市場上少了奇葩口味的月餅,但打著文創牌的月餅多了起來。開啟某電商平臺,搜尋文創月餅,售價從2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文創元素多體現在豪華包裝上。外觀豪華的禮盒讓人愛不釋手,難怪有網友調侃,買禮盒送月餅。文創月餅讓人想起了買櫝還珠的故事。

文創月餅之所以受消費者青睞,是因為月餅貼上了文創標籤,消費者期待自己購買的文創月餅物有所值,能夠內外統一,而不是徒有其表。文創產品本應該豐富文化內涵、突出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商家理應集中精力提升月餅本身的文化內涵。過於重視產品的設計、包裝、營銷,即便打著文創牌的哪吒月餅、故宮月餅等“網紅”月餅一時熱銷,又能夠維持多久?

筆者認為,除了要防止月餅商家過度炒作文創概念,月餅過度包裝的問題也應引起我們重視。不可否認,文創元素一定程度體現在產品的設計、包裝上,但過度包裝不利於環保,再加上有的商家在文創月餅禮盒中藉機搭售其他商品,這種做法實在不可取。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減少包裝上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少些華而不實的浪費之舉,這才是月餅廠商要考慮的問題。

月餅原本是古人祭月時的一種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成為中秋的節令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品。中秋佳節,一塊圓圓的月餅不僅寄託著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情,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專家表示,月餅首先是一種文化符號,其次才是一種美食。相信很多消費者在中秋節購買月餅,是借月餅這個文化符號品嚐節日的文化味和親情味。

如果豪華月餅借文創概念炒作,可能會導致月餅消費市場再掀奢侈之風。對那些炒作文創概念、靠文創唬人、借文創漲價的功利行為,建議有關部門予以嚴懲。同時,我們要堅持倡導節儉消費理念,讓月餅文創更加平民化,讓月餅的意義迴歸文化本質。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9

端午節來到了,大家可熱鬧了,有的看龍舟賽,有的吃粽子還有一個故事說了端午節要賽龍舟扔粽子的原因。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死去,所以賽龍舟競渡是為了救屈原。後來人們沒有找到屈原,大家就扔粽子在江河裡,想讓魚,蝦等一些水裡小動物吃飽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後人就用這種形式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

我也過了一個端午節,來看看吧!

在那天中午我吃了一個粽子,可好吃了。是白色的糯米,裡面有一顆又大又紅的棗子,外面包著一片葉子,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葉子。把葉子剝掉以後就像一團棉花裡面裝著一顆紅寶石。把裡面的肉放進嘴裡,甜甜的,軟軟的,特別好吃。

之後外公帶我到了石頭城公園,哇!三條龍舟直往前衝,龍舟上的人們齊聲喊著一,二,三。前面一個人在打鼓,後面兩排人邊划槳邊喊著他們的口號。飛船疾駛,鑼鼓震天,真是精彩!這就是我過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這一天都要在兒童的頭上用雄黃畫一個王字,還要給小寶寶們在手上,腳上系一條五顏六色的香囊

怎麼樣,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吧!這就是我瞭解的端午節。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0

在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是春節才是我喜歡的節日。為什麼呢?因為關於春節,有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我就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有一個叫年的怪獸,他有兩顆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無比。年每到新年就會去襲擊一個小村子,傷害生命。有一天,一個仙翁走過來,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一聽,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果然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了鑼鼓聲,嚇得趕緊跑了。從此,村裡太平了。所以有了年這個節日。

過春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掃塵、貼窗花、吃餃子、貼春聯等。

年的來歷有趣吧!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1

俗話說“不出十五不出年”,當大家還在熱議節後綜合徵的時候,將為春節畫上圓滿句號的詩意佳節又如期而至。元宵節,這個春節之後的首個重要節日,迄今已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或舞龍舞獅,或喜猜燈謎、或共吃元宵,以當地的民俗民風將這個節日推向另一個新的高潮。元宵節真正的動力,緣於它處在新的時間節點上,人們期許利用它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鬧”字,道出了這個節日奔放、歡騰、火爆的特性,也道出了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弘揚。

在過去,元宵節也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徵,亦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的《生查子》即描繪出了元宵佳節男女相約的浪漫畫卷。當然,與元宵節相關的動人傳說故事遠非如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徵也在慢慢消逝。相比過去元宵節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甚至認為如今的元宵節更像是一場物質化的狂歡。比如,元宵的“外形”和“內容”花樣百出,蒸元宵、烤元宵、油炸元宵等層出不窮,容易讓人產生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感覺,反映傳統文化本質的氛圍卻少了幾分。

無可否認,隨著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湧入,以及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仍較薄弱的緣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甚至貶低、漠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但需要認清的是,中華文化是一個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概念。慶祝的形式和傳承的方式實際上又是日趨豐富的,只要不失其既定的核心,我們可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新元素,並對之做出新的理解與闡釋。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邁向“中華文化”,永遠只有“現在進行時”。

比方說,同是慶祝元宵節,淄博市淄川區的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有照燈的習俗,湖北省武昌區會一連三天“弄龍”等,這些都是各地在社會發展程序中,基於傳統文化基因逐漸形成的,這何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現呢?不僅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亦如是。更為值得慶幸的是,《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日前已正式公佈。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檔案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其中就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不難看出,國家對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尤為重視與篤定決心,這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是意義深遠。

回到鬧元宵,我們不能僅限於吃幾顆美味可口的湯圓,更要通過各種活動讓傳統文化真正“鬧”起來。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守住傳統節日的根,增強它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與凝聚力。讓其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時,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頑固根基和強大力量。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2

端午節的魅力是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求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對端午節的紀念。

人生當中,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順境可以變成逆境,逆境也可以變成順境。相比之下,反而有很多的重大成果,都是在逆境中產生。屈原如果繼續在朝裡做官,就接觸不到老百姓,瞭解不到真實的情況,也沒有那種憤世嫉俗的創作激情。所以司馬遷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日》一詩中說:“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後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奮發向上的追求和堅定不移的愛國。

幾千年的端午,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和精神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可以從這座寶庫中找到力量,並在追尋和回味中獲得快樂。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3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熱鬧,熱鬧而美麗。有名的鋪子都掛出幾百盞形狀各異、大大小小的燈來。有走馬燈、圓角燈、蓮花燈、大紅燈籠……就在那天裡,我和爸爸媽媽去逛了燈會。

一進街道,就看見了擁擠的人海;聞到了美味佳餚的香味;聽見了喧鬧的嘈雜聲。我們在人群中慢慢地“蠕動”著,美國一會,一隻只外形美觀,製造精細的燈籠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和爸爸媽媽走進前去,各色各樣的花燈上都彩繪著《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的所有故事。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走馬燈。

一隻只馬形燈放在一起似乎是萬馬奔騰十分的壯觀。走馬燈是用印紅的紙折出來的。馬的前蹄上揚,馬頭向上,馬尾垂下,像是真的一樣。栩栩如生,形態逼真,讓人看了讚歎不已。燈上映著兩位豪爽之雄,兩人坐在酒家中盤著腿,雙手舉著酒杯痛飲。

接著,我便看到了我最愛的環節—猜燈謎。我開啟紙袋拿出了燈謎的題目:加水變成大海,加木變成草木花香。我摸著下巴,皺著眉頭,心裡唸叨著“加水變成大海,加木變成草木花香是什麼呢?”難道是“對”?不是呀!加三點水就不是字了呀!我思索片刻。突然靈光一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每”字,哦對了。“每”加上三點水就是“海”,加上“木”就是“梅”啊!我怎麼沒想到呢!我大聲地報出答案。這題真是出神入化,暗藏玄機啊!

在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元宵節,因為這個節日有一隻只惟妙惟肖的燈籠和耐人思考的燈謎。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4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許多特別的傳統節日,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氣一到,氣溫升高了是春耕春種的好節氣,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民根據清明節氣,開始農耕播種。清明時節接近寒食,民間禁火掃墓,漸漸的合二為一,寒食也為清明的別稱,此時不動煙火只吃涼食。

清明節的活動挺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仍然延續過清明習俗。長輩們帶著自己的孩子給先人掃墓以祭祀聊有懷念之意。祭祀前準備祭祀物品:水果、酒、糕點、鮮花等等。來到墓前先擺放物品,然後焚燒紙錢。子孫們都要叩拜跪拜,說一些保佑的話,講述一些家庭瑣事,有的帶著鏟子,鏟一些新土蓋在墓旁的小樹上。通過各種方式紀念已故的親人,對晚輩也起了教育文化傳承的目的`。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5

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二十四節氣之一。習俗有掃墓、踏青等,這種陰陽兩界之間關係“親密”的節日,讓我有了一些感悟。

清明,陰界的大門將會敞開,安息的靈魂將投入親友們的懷抱,也算是一種對逝去的人的慰藉。有了這個節日,我第一次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人生那麼短暫,死神也無時無刻的在我們周圍遊蕩。人啊,太容易觸碰到死亡的底線。我知道,什麼人都怕死,就算神也逃不過如此命運。

在這個清明,突然覺得,死又有什麼理由讓人如此恐懼呢?我不是在說大話,死不過也就是人的最終歸宿而已。

不是有清明嗎,當人們看見自己還在世的親友來掃墓時,一定很感動吧!當你已入土為安時,發現你的親人們還未忘記你時,不也是相當於一種活下來的方式嗎?

清明,一個懷念的節日。讓我們在懷念中,祝福那些逝去的靈魂,祝他們在天堂安好!我們活著的每一個人,要更加珍惜每一天。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6

端午節到了,超市裡林林總總來自東西南北各地不同口味的粽子,讓消費者不知道挑哪一種才好。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在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各地龍舟激烈競技場面,讓人難以忘懷。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端午節是個內涵獨特、充滿英雄主義和集體榮譽感的節日。中國民間關於端午節這天划龍舟、包粽子的傳說,都與屈原聯絡在一起。兩千多年來,至情至性、追尋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廣為全球華人傳誦,他的愛國精神已經融進了中華文化的血脈。

端午節的文化民俗活動,要數龍舟競賽最吸引人。龍舟競賽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體育裡最激烈、最有集體精神的競技運動。在競賽現場,雷鳴般的鏗鏘鑼鼓,彩旗獵獵、人聲鼎沸、浪濤洶湧的競賽過程,還有岸上觀看的男女老幼人人為之振奮歡呼的表情……更有那些千里挑一的龍舟划船手和掌舵手們,個個威武健壯、氣宇昂揚,散發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爭上游的氣質。

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歷最早孕育於南部中國的江河湖泊地區,千百年來積澱、熔鍊成了全體中國人剛毅堅卓、不屈不撓的性格和氣質。

教化氣質、陶冶情操、奮發向上,以及集體的榮譽,始終貫穿在今天端午節的民俗活動裡。

端午節的性格和氣質,歷經千百年的堅守,變為強大的道德感召力,變為每個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基石。“德不孤,必有鄰!”道德和文化的力量具有強大的正外部性,它在個體之間互相激勵,在群體之間形成溝通的紐帶和橋樑,在國與國之間贏得尊重和理解,在開放的世界中獲得廣泛共鳴。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7

每當春節來臨,人們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聯、千千結。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門上貼上福字。

福字現在解釋是“幸福”,而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把福字倒貼過來,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做暗記準備殺人,馬皇后為了救那戶貼倒了的人家,於是就把倒貼的“福”字說成“福到”的意思。(這個傳說還可以稍寫具體些。)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記得去年春節快要到了,為了讓家裡更加漂亮,我決定在門上貼一個倒福。我先拿來一塊幹抹布,把門擦得一塵不染。接著,我拎來一桶水;一塊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裡蘸了蘸,把水灑到門中央,然後,我快速拿起福字倒著往灑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貼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貼的倒福掉了下來。我想:用水貼倒福,水乾了,吸力沒有了,福字就掉下來了。於是,我想到了膠水。我認真地在紅福字上塗上一層漿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將福字貼在門上。倒福終於貼好了。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8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上午,我們來到大街上看鬧元宵的,還沒到地方,我就發現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等待著精彩節目的上演。

我們等了很長時間,表演的隊伍終於給我們盼來了。他們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頭上戴著各種各樣的頭飾,臉上還帶著連米的笑容。我發現一個大姐姐穿著有粉紅色的花朵和綠色葉子的紅衣服,手上還拿著白玉做成的花瓶,花瓶上竟然還站著一個人。我知道花瓶上的那個人必須是那種又瘦又矮的那種小朋友,再用繩子牢牢地綁住她,這樣她就不會掉下來了。在這裡不但可以看芯子,還可以看到很多好看的,好玩的節目,比如說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和白骨精一邊走一邊打,打了很長時間。還有我最喜歡的節目——打腰鼓。只見她們腰間綁著小鼓,雙手拿著鼓槌,伴隨著其它樂器演奏起來,整個演奏充滿了陽剛之氣。人們在旁邊喝彩著。時間過的飛快,不知不覺三個小時就過去了,節目結束了。

元宵節的表演真精彩啊!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那些表演的人們在寒風中穿著單薄的衣服,他們的付出給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所以我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19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為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現在了眼前。再看那龍燈,追著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了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裡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著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了團團圓圓的親情。啊,元宵節,真快樂!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20

人,具有社會屬性。離不開集體,離不開勞動。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活在世上,必然要承擔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這一切,又必須通過勞動來實現。__把勞動的含義解釋為,“人們運用一定的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物件,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勞動造就了人生,人生繁衍了勞動。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創造了文明,人們在享受財富,享受文明時,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社交和群體活動來完成,這又無時無刻地融入體力和腦力勞動過程。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類發展史。

人,作為勞動者,是一切財富和文明的創造者。熱愛勞動,享受生活,快樂工作,工作快樂,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主題。高高興興上班去,開開心心幹工作。珍惜時光,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守望相助,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同致富,共享歡樂。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復工上班,恢復經濟。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於我們的艱苦勞動和平凡的勞動,向全天下所有勞動者致敬!感謝有你!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21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20__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在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說起端午,人們自然應該想到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戴香袋等,可不少人將端午節變成“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原本充滿詩意的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難怪有網民感嘆:現在的人對民俗傳統節日都已淡忘,而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了。尤其是現在的端午節,幾乎成了“吃粽子”節了,那些端午節的文化精髓幾乎被拋棄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強烈的聲音。藉助各個傳統節日來舉辦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失為讓更多國人瞭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形勢。每年,包括屈原故里在內的各地都舉行端午文化節活動,這必將對傳播屈原精神、豐富端午節節日內容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多方面的、多層級的、難以言說的特殊感受。特別是那種身臨其境的心靈震撼和感悟,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在這個端午節裡,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走向傳統活動現場,親身體會並弘揚端午文化,大力傳播屈原的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來,讓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在國人的心中更加牢固與神聖,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關鍵。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22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聽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從前有個人,名叫屈原,聽說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後,非常傷心,抱起一塊石頭就跳進河裡。人們聽說後,划著船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扔進水裡。

記得有一次端午節,我們早早地就起了床。媽媽開始包粽子,其他的小夥伴都出去玩了,只有我在家裡看大人包粽子,好奇心讓我決定今天一定要學會包粽子,我上前跟媽媽說:“我也想學包粽子。”媽媽說:“好啊,首先要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一樣的形狀,然後裡面放入少許糯米,再包好,用一根繩子綁好,這樣就可以了”。按照媽媽教給我的方法,我試著包了一個,沒有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我好開心呀!

這個端午節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還讓我認識了屈原。

傳統節日的心得體會 篇23

每到元宵節,人們總是期盼元宵節能夠放假。其實,這是人們認為過節就要放假的傳統思維在作怪。仔細想想,元宵節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剛剛經過春節長假,元宵節再放假當然不適當。而且,無論是過節也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好,這都與放假無關,只要我們能夠品味出節日的真味道,照樣能夠把元宵節過得美美滿滿,過得傳統文化厚厚重重。“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

過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節的美食,雖然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吃出獨特的味道。這獨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懷與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節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美麗生活,美麗情懷,美麗營養。品味到美食的這個真味道,是過好元宵節的基礎。

過出“團圓”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圓的,地下燈籠多是圓的,桌上元宵是圓的,人們團聚是圓的,團圓是元宵節的真味道。而且,這個真味道與春節的團圓味道不同,春節的團圓味道是親朋好友的團聚;與中秋的團圓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親人的團聚;元宵節的團圓則是天下的團圓,是家人與陌生人的團圓,元宵節是走出家門與天下人團圓的節日。這個團圓的的真味道讓我們感悟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團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在這裡得到了的體現。天下一家,其樂融融,在元宵節得到了最精彩的詮釋,品味到團圓的這個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節的真諦。

過出“文化”真味道。元宵節,猜燈謎是固定節目,從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彌新。雖然元宵節的習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燈謎卻始終能夠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在猜燈謎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來。猜燈謎是元宵節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人們在雅俗共賞的文化之路上行穩致遠。品味到文化這個真味道,就能在元宵節的日子裡思想昇華,生機勃勃,充滿憧憬。

“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讓我們的嘴巴香甜,團圓的真味道讓我們的情懷圓滿,文化的真味道讓我們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過元宵節,不放假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