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鄉鎮幹部服務群眾經驗交流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6.71K

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積極探索鄉鎮幹部深入群眾、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搭建一個平臺,根據鄉鎮建制調整地域發生較大變化及村民的出行習慣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約,為方便群眾辦事,以本鄉鎮內村民自然趕集地為依託,以“便民服務崗”為平臺,利用趕集日,集中開展便民服務活動,有效解決部分鄉鎮幹部服務不主動、態度不好等問題,促進幹部作風進一步改進、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

鄉鎮幹部服務群眾經驗交流

一、採取兩種方式。選擇有代表性的部分村進行專題調研,制定《實施方案》,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穩步推進。

一是不斷探索鄉鎮幹部服務群眾的途徑和載體。

二是全面推廣。注重“三個結合”。一是與服務民生工作相結合。根據鄉鎮工作需要和群眾需求,利用趕集日,認真開展為民辦事、為民解惑、糾紛調處、政策諮詢、資訊釋出、時事宣講、民情瞭解等工作。二是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將便民活動作為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來抓,進一步轉變鄉鎮幹部的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三是與“幹部大下訪”活動相結合。將“幹部大下訪”活動中的定期下訪、定點下訪、預約下訪、專題下訪和聯合下訪的有效做法,運用到便民活動中來,變群眾跑為幹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被動辦為主動辦,讓鄉鎮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儘可能為老百姓釋疑解惑、濟困解難。

遵循四條原則。一是便民原則。堅持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讓幹部成為群眾辦事的代理人,實現農民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二是公開原則。結合政務公開,對服務專案、服務物件、辦事程式、承諾時限、收費標準、監督辦法等情況全面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三是高效原則。對每一件辦理事項、每一個辦理環節,實行承諾服務,限時辦結。四是無償原則。除國家明文規定的收費專案外,一律實行無償服務。

二、2011年我們結合開展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活動,把機關作風效能建設的成果轉化為服務“三農”向農村延伸和拓展,創新農村社會服務新模式,實現對農村社會的有效管理。

為確保“農事村辦”服務實現全覆蓋,我們按照“三個一定”的原則佈局和設定服務站點。在行政村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或距離鄉鎮黨委政府所在地比較遠、群眾辦事來往不方便和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的行政村,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在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社群化管理的行政村,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目前,全鎮9個行政村和1個社群實現了服務全覆蓋。

我們根據各站點的具體情況,分別由村“兩委”班子成員、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鄉科級後備幹部選定專人作為村“農事村辦”服務站的專職工作人員。並對各項辦事內容,對應設定辦事視窗,落實辦事人員,明確崗位責任。採取鄉鎮站所工作人員定期定點到村集中受理、派員在村固定設點代辦、經常性業務到專門場所辦理、定期流動巡迴辦理等方式開展服務,做到農事“六不出村”:一般農事“代辦員”不出村、農民的農資購買和農業技術推廣不出村、經常性文體活動不出村、看小病不出村、一般矛盾調解不出村、一般審批事項辦理不出村。

今年以來,全鎮各“農事村辦”服務站共開展六大服務活動510次,共為群眾辦實事370件,接待群眾來訪、諮詢800多人次,受理群眾申請事項415件,已辦結390件。“農事村辦”服務模式,受到了農村群眾的廣泛歡迎。

三、我們積極探索服務農村基層群眾工作的有效載體,使“農事村辦”真正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瞭解民情的視窗、辦理民事的載體、解決民憂的途徑、凝聚民心的紐帶、造福民眾的平臺。

一是圍繞“農事村辦”的服務內容,創新管理體制,構建服務新模式。儘可能地將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執法事項、純公益性的服務事項下放到村一級,將群眾有需求的服務專案,放到“農事村辦”服務站辦理,實現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對廣大群眾的全覆蓋。同時,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要求,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把農村公共服務作為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以“農事村辦”為實踐載體,把鄉鎮幹部下派到各“農事村辦”服務站,更直接地服務群眾。此外,針對“農事村辦”兩級服務網路龐大,群眾辦理農事業務手續複雜,還停留在初始人工操作辦理階段,代辦員辦理業務費時、費力等問題,在鎮、村兩級“農事村辦”服務中心、服務站計劃開通網路辦公系統,組織有關部門在網路系統平臺開展網上公文處理、網上公文交換、網路視訊會議、網上信訪、網上行政審批服務辦理等相關業務,面向群眾開展一站式服務,極大地提高了服務工作效率。

二是圍繞深化“農事村辦”生產服務,加強農業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服務活動中,政府充分調動各種協會、合作社的力量,引導農業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通過“農事村辦”開展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活動,提升產業層次,共同抵禦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引導合作組織利用“農事村辦”平臺,統一開展技術諮詢和培訓,統一開展生產指導,統一開展銷售服務,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產業聯合體,促成大規模的生產服務。

三是圍繞深化“農事村辦”法律服務,開展“農情聯解,民意直通”活動,不斷拓寬暢通民情渠道。以“書記大接訪”活動為切入點,開展“農情聯解,民意直通”工作,即整合組織、宣傳、政法、綜治、信訪、調處、民政等部門力量,以鄉村兩級為基礎和重點,依託現有的“農事村辦”服務站點以及農村“黨員中心戶”,建立鎮、村兩級聯動服務網路體系;構建治安防控網、信訪資訊網、糾紛調解網、為民服務網等維穩信訪“四張網路”,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促進了基層政權和社會穩定。目前,全鎮已有9個村1個社群開展了“農情聯解,民意直通”活動。

四是圍繞推進“農事村辦”工作的常態化,不斷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為“農事村辦”工作提供保障。完善工作制度,執行行政審批的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建立保障制度,將“農事村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在政務服務中心,由村支書、村委主任和村民小組組長擔任所在“農事村辦”站點的負責人、農事代辦人,並在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的基礎上,多渠道籌措活動經費;完善考評制度,以辦理群眾申請事項的數量、辦結率、承諾期限兌現率和群眾滿意率等來核定各級各幹部政績;建立監督激勵制度,設立投訴電話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對在工作中不負責任,造成嚴重影響的,嚴格按照“三項制度”的要求追究責任,對在“農事村辦”服務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群眾擁護的基層幹部予以表彰獎勵或提拔重用。

四、實踐證明,“農事村辦”是農村基層組織職能由管理為主向以服務為主的轉變,是對基層組織基本工作規則、工作流程的再造,是幹部作風、方法、觀念的轉變,是農村管理體制、工作機制的創新,是推動城鄉之間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的有效載體。

一是通過開展“農事村辦”工作,促進了生產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針對少數農戶缺資金、少技術、市場資訊不靈、參與市場競爭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在開展“農事村辦”工作中,鎮黨委、政府注意整合涉農及有關部門的組織、人力、科技、財力等要素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素質、提高科技貢獻率、建立農民合作化組織、發展多種特色支柱產業等,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支撐、人才支撐、科技支撐、體系支撐和產業支撐,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各級各部門依託“農事村辦”平臺,採取政府出資的方式免費培訓返鄉農民工,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再就業和創業的能力。據統計,去年以來,財政安排不少於5萬元的資金,專門用於返鄉農村流動黨員、農民工和企業待崗職工的崗位技能培訓。

二是通過開展“農事村辦”工作,推進了鄉鎮職能轉變,改進了幹部工作作風。“農事村辦”把服務視窗下移至村,變“群眾跑機關找幹部辦事”為“幹部下村為群眾服務”,變緩慢辦事為及時辦事,變暗箱操作為陽光操作,有效地克服了鄉村辦事拖拉、相互推諉、吃拿卡要的現象,實現了鄉鎮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各級幹部在為群眾提供六大服務的過程中,增進了同群眾的感情,工作作風明顯改善。

三是通過開展“農事村辦”工作,暢通了民情渠道,維護了社會穩定。“農事村辦”工作人員通過貼心服務,在為群眾辦事的同時,加強了對民情的瞭解。尤其是我們在拓展“農事村辦”法律服務中,通過開展“農情聯解,民意直通”工作,認真登記好群眾反映的有關問題,並給予認真的處理和答覆,從而從感情上貼近了群眾,思想上相互溝通,幹部能較全面地掌握群眾的真實意願,及時地掌握一些帶有苗頭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早排查、早發現、早控制、早解決,確保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是通過開展“農事村辦”工作,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個字”要求,結合“城鄉互動、先鋒同行”活動的開展,認真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並通過整合黨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紮實開展六大服務活動,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民合作化組織,實現產業合作化,推進農村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通過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範圍,把政府公共服務前移到村,讓公共服務更多地傾斜農村、惠及農民,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五是通過開展“農事村辦”工作,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基層黨員幹部通過“村幹代辦”與“鎮村聯辦”,“鎮幹代辦”等方式,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在群眾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絡。鎮、村幹部在為群眾辦實事的過程中,黨性覺悟和宗旨意識得到不斷提高。同時,我們在推行“農事村辦”工作中進一步提高村幹部的福利待遇,建立和完善村幹部的醫療、養老補助體制,體現了黨組織對黨員、幹部的關愛,激發村幹部的工作熱情,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感召力進一步提高。

五、在推行鎮鄉幹部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新模式工作中,摸索出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成就,深受廣大群眾好評。但是,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