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北大國培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7W

北大國培研修心得體會 篇1

理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理想之花只有牢牢紮根於現實的土壤裡,才能爭奇鬥豔,永放光華。隨著研修的深入,老師們關注的目光逐漸聚焦於如何打造理想課堂,如何實現大學聯考爭勝。

北大國培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這是一種無奈的退卻,更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今天筆者有幸觀摩了一嘲從理想課堂到現實課堂”的全方位展示,用一句話概括感受,那就是,過程幾近完美,體驗刻骨銘心。

理想課堂:劉宇新老師的報告(《從理想課堂到現實課堂——高中語文課改實施斷想》)。

現實課堂:北京八一中學兩堂示範課(《《采薇》《氓》)。

劉宇新,北京教科院語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的理論修養。故而,他的報告絕少凌空蹈虛,誇誇其談,更多的是真槍真刀,學以致用,老師們聽後反響熱烈,叫好一片。

報告伊始,劉老師即鋒芒畢露,直擊要害:

新課改是一種理想,但不是空想,落實起來有困難,但並非沒有可能。新課改的有效實施,根本取決於語文教師的素養和理念,以及對課改精神的理解、對語文教學的定位。

此話雖然聽起來刺耳,卻一語道破了問題的實質。教師的質量決定著教學的質量,一個素質平庸的語文教師不可能創造出高質量的語文教學。這是箴言至理,顛撲不破。

對於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特徵,劉老師更是見微知著,慧眼別出:

一、理想的語文課堂上要有“對話潮的形成。要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且對話要有質量,真誠而平等。

二、理想的語文課堂上要有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設計。教師要教學生通過自己的力量弄不懂的、理解不透、解決不了的東西,反之就是一種浪費。

三、理想的語文課堂上要有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過程。要讓學生有具體的事情去做(或理解、或背誦、或探究、或寫作等),而且要充分展現“做”的過程。

四、理想的語文課堂上要有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有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與拓展,學生的表現恰是一種更為重要的資源。

五、理想的語文課堂上要有陶冶學生情感的文化品位。語文教學不能淪為純粹的機械的文字訓練,要伴隨有高品位的文化學習和精神活動。

參照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理念,以及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性質界定,我們不能不承認,劉老師的上述見解可謂有理有據,無可辯駁。其中得力的實踐即是北京八一中學的兩堂古典詩歌課《采薇》《氓》。這兩堂課新意迭出,精彩紛呈,充分落實了上述“理想課堂”的五項要求,令人印象深刻,由衷歎服。

相較於北大附中、清華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學等名校,北京八一中學顯得很不起眼,單從學校規模上來說,還不及我縣一普通中學,但觀其硬體建設和辦學理念,卻處處散發著學生第一的人文情懷,彰顯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令人大開眼界,稱羨不已。例如,該校整個高中部三十多個班級,全部集中於一座教學樓,教學樓呈四合院樣式,樓的中間含有一個大大的庭院,上有透明天棚遮蓋,裡面空間開闊,光線充足,寬敞而明亮。各類學習、辦公、衛生等輔助設施一應俱全,且呈環形分佈,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又由於是全封閉,自成一個世界,靜謐而溫馨,給人一種家的感覺。

有人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也有人說一套好的班子就是一所好學校,也有人說一套好的制度就是一所好學校,也有人說一個好的理念就是一所好學校。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教室內的課堂,還應該關注教室外的世界;我們不能僅著力於學科教學,還要關注領導素質、學校建設、校園文化、辦學理念,因為這些東西對學校的質量提升和長遠發展往往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反觀我縣某些學校的窘迫處境和混亂狀況,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後附劉宇新老師部分報告內容,以與老師們共同學習。

高中新課程的有效實施首先取決於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其次,取決於教師對高中教學的準確定位和和有創意的實施;第三,高中新課程特別期待教師的同步發展,缺少了教師的成長進步,就沒有新課程的發展。新課程的實施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利用好這次機遇,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 理想課程所追求的“理想”是什麼

1.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一章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就是培養高中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養。

《教育研究》20xx年第8期《人的類生命與素質教育》回答“人為什麼需要教育和人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的問題。高中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與之相呼應,高中語文課程必須發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2.把語文應用、審美、探究作為學生能力的重點

高中語文課程從語文的功能和主要行為取向出發,確定從語文應用、審美、探究這三個方面來加強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這區別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國中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高中語文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更偏重於實際應用(“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偏重於情感薰陶(“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這些更適合於高中生的接受水平和實際需要,也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的再提高,屬於“進一步提高”的語文素養。

3.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從對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走向對知識的理解與建構。學習作為建構新知識的活動,一方面是學生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不斷表達個人見解的歷程,另一方面是群體合作的行動。因此,新課程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著眼點,改變原有的“你教我學”的學習方式,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師生與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中學習,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中學習。

4.實現基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構建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所熱衷追求的目標。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必修課為5個模組,共計10學分,選修課為4個模組,共計8個學分;“建議在此基礎上,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個模組,這樣一共可獲得24學分”。

提倡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組,開設選修課。

學生任意選課,教師指導學生選課,實行“走班”上課,是選修課的基本形式。

二 理想與現實形成落差的原因是什麼

1.教育的著眼點發生了偏失

教育的著眼點沒有完全落在“人”上,而是部分或者全部落在了“分”上。有言曰“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紮紮實實搞應試教育。”好一點的,高一高二是素質教育,高三是應試教育;差一點,從高一就開始應對大學聯考。北京20xx年秋季進入高中課改,有的區縣第一個必修模組考試就按照大學聯考試卷出模組考試題。發生偏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對新課改不了解,不放心;實際上是“功利”和“政績”掩蓋下的對新課程教育理念理解上的錯位。

2. 語文屬性雜說不一難定向

從課改一開始就有不同的聲音。語文各家各派更是多有自己的主張。例如,《語文課程標準》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人撰文提出“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工具性,就是要培養學生讀、寫、聽、說能力,讓學生學會使用語言這個工具。而人文性、思想性等等只是它的相關屬性。”也有人撰文說“工具性與人文性不是簡單的疊加。不能在知識與技能上加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認為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7期《20世紀語文教育的兩個叉路口》(李海林)提出“既要堅守‘語言專門化’的正確方向,又使語文教育擺脫知識化技術化的困境,將語文教學向語言功能教學推進。”對語文屬性的不同認識,帶給老師們的除了困惑,就是“認祖不歸宗”,即一方面承認自己教的是語文,另一方面就教自己認定的“大學聯考語文”。

3.新的概念缺少準確的內涵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例,如“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這三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給出的是具備這三種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應達到的程度”。而對於這三種能力的實際內涵,例如這三種能力各自的構成要素,適用範圍、形成過程等都沒有明確的解釋。其中“語文應用能力”看似最好理解,但為什麼不說“語言應用能力”?大家知道“語文”的定義就有諸種說法,“語文應用能力”的“語文”,用哪家的說法?概念不清,直接導致教學缺少針對性,甚至無所適從。其結果就是“什麼都是,什麼都不全是”。例如《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20個字總目標,好像是從基儲閱讀、寫作去說的,但實際上語文的隨便一個內容,比如成語使用,如果說屬於“應用·拓展”,就沒有“積累·整合”?就沒有“感受·鑑賞”?就沒有“思考·領悟”?就沒有 “發現·創新”?究其原因,語文有其“綜合”“模糊”的一面,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科學而清晰的界定,是不容迴避的一個問題。

4.習慣了的內容和方法難改

“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麼能行呢?”高中語文,講慣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號稱語文的“八字憲法”),現在要講“鑑賞”、講“探究”,誰愛講?誰會講?課堂教學一貫的是“我講你聽”,“我說你練”,現在要“對話”,還是“多重”的,還要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這樣的課誰上過?怎麼上?語文課除了必修還有選修,有選修又不真選,還“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裡的選修課”,那麼,選修課到底上什麼?怎麼上?加之大學聯考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誰還費勁琢磨呢?“習慣了的內容和方法難改”,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一是課改的牽引力不足,尤其是考試評價(沒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二是主動性不夠,同時也擔心“東施效顰”。

5.課程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後

高中課程改革觸及到課程體系的變化。但是在這一變化中,課程的建設和管理沒有及時跟上,其結果如同快速部隊失去後勤保障。其原因,課改方案借鑑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但實施條件卻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理念雖然先進,但由於條件不及,管理尤其落後(甚至有時靠“拍腦袋”管理,例如“網上走班”“教師走校”“學生走校”等),導致課改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就有些舉步維艱,甚至對先進理念產生懷疑,甚至可能走回頭路。分析理想課程的“理想”和理想與現實形成落差的原因,目的是認清楚在課程改革的程序中,我們應當幹什麼,能夠幹什麼,怎樣才能幹得更好一點。

三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1.以語文知識作為教學支點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都是以漢語知識、修辭學知識、文章學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知識內容。以這些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好處是知識系統比較完整,教學容易落實;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注重了知識,忽略了能力,造成所謂以知識立意而非能力立意。再者,從國中到高中,甚至從國小開始,都在講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區別,例如,講病句型別,都是七種,層次也沒有區分;又如,講議論文,國中和高中沒有什麼區別。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教師把講知識當成了教學的主要目的。例如:講《勸學》,重點講比喻論證。教師要講清楚比喻論證的定義:用比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叫喻證法。然後例舉文章中的句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最後講運用喻證法的好處:可以使道理明白,且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閱讀也好,寫作也罷,都成了對知識的“解證”。造成的結果,記住了知識,而忽略了能力。學生知道什麼叫作比喻論證,也知道比喻論證的作用,卻不清楚《勸學》是怎樣以可感的形象去證明抽象的論點。教師關注是“是什麼”,不大關注“為什麼”。以知識為支點展開教學,結果更多的是讓學生掌握概念。

又如:講《動物遊戲之謎》。還在講 “說明物件”“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這些說明文的知識在國中就已經講過了。(單元說明要求“科學精神的培養”“感受科學思維及其語言表達的特殊美感”)講過的知識還在講,又講不出新的內容。

像“細節描寫”“環境描寫”“人物描寫” “形散神聚”,只要遇到了,就照原樣來一遍。為什麼講知識,講什麼樣的知識,怎樣講知識,總之,知識教學在高中教學中應當擺在什麼位置上,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

2.以教師的講解過程替代學生的學習過程

具體表現為教學中的問題一般都是由教師提出來,並以環環相扣為佳 。一連串問題的提出其實就是教師理解過程的呈現,致使學生只能跟在教師的後面。教師又往往受制於教參和教案,致使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

3.教學缺乏針對性,治表不治裡

教師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教學內容的落實,而不夠關注學生的接受的程度和接受的過程,其表現就是沒有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對學生的表現作出適時、恰當的解釋和評價。即使提出一些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也缺乏很好的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況且教師更多的是用“知識”去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聽明白了,還是不會做。

4.教學缺乏創造性,更不敢越雷池

教材怎麼編,我就怎麼教;考試考什麼,我就教什麼;哪裡有練習,拿來為我用。不要說教材的整合,即便是一篇文章的分析,也少有自己的設計;不要說自己根據實際需要確定考點,即便講考試也是講“套路”。不要說自編實用有創意的練習題,即便是人家的試題有問題也不去分析,答案講不清楚也不願去改,也不敢改,也不知道如何去改。本來很有創意的教學,在一些老師那裡成了定式,成了教條,成了死水一潭。

5.倡導新的教學方式,但沒有明顯變化

例如,嘗試合作討論的方式,有熱鬧的場面,而不解決實質性問題;對於教師應當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缺乏認識上的變化和實際實施的辦法;對於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採取不同教學方式,缺少主動的思考和積極的應對辦法;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呈現為學生自讀、自練,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全程設計和指導。

四 課堂上實現課程理想的思路是什麼

(一)準確把握高中課程目標

1.初高中課程理念比較

國中:

在育人方面: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能力方面:具備一定的語言積累,具備良好的語感,具備較好的思維發展基矗

高中:

在育人方面: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

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在能力方面: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具備語言交際的基本能力;具備一定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

初高中相比,國中,重在開啟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的學業和品性發展奠定基礎,高中重在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為學生將來走入社會做好準備。

2.初高中課程目標比較

初高中課程目標中的基本內容:

實現三維目標、豐富語文積累、形成良好語感、增強語言能力、提高應用水平、發展思維品質、培養審美意識、掌握學習方法。

初、高中課程目標的基本方向是一致。

北大國培研修心得體會 篇2

十分有幸被選為北大國培的學科骨幹,全程參與了北大國培國小科學組的培訓,從接到培訓懵懵懂懂中走進國培到現在,轉眼之間從秋風碩果已到數九寒天。

本次培訓我屬於甘肅山西國小科學教研組,和同組的49名老師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在這3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一起學習了平臺操作手冊,在學習中一起熟悉平臺的使用方法;制定了本組的研修計劃,雖然它還很粗糙;我們通過對大家提交的教學設計,推選出郝佔梅老師的《鐵釘生鏽了》、李豔萍老師的《電磁鐵》和唐瑜娥老師的《聲音的產生》三節課作為本組的優秀教學設計並組織三位教師進行了精心地修改;之間由於我校參與太原市標準化驗收及小店區名師赴北師大學習,我耽誤了一段學習時間,由甘肅劉國治老師和北大華美豔老師組織大家學習,從北師大回校後,我立刻跟上學習的節奏,先後完成了日誌的上傳、整理完成了教研組活動安排。由於我和其他老師的距離比較遠,所以沒能參加老師們的觀課議課活動,是我此次活動的一個遺憾吧。希望以後能有這樣向大家學習的機會。

在這三個月中,自己通過網路教研的方式,和甘肅、我省其他縣市的國小科學教師一起學習、一起提高。回首三個月的學習,自己發現有話要說,先總結如下:

收穫:在三個月的時間中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不是學科知識增長了多少(學科知識當然也有所收穫)而是自己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利用時間。在本學期,自己作為學校教導主任參與了太原市標準化驗收的準備過程(由於驗收時間恰好在自己赴北師大學習期間,所以沒能參與驗收檢查工作),大量繁瑣的工作需要自己先梳理清楚再佈置給大家,那段時間感覺自己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真恨不得把自己像哪吒一樣,長出三頭六臂,但是就這樣的情況下,我依然要求自己不能落下網路研修的步伐(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最後的階段自己還是落下了學習的步子),所以自己只能合理安排在時間見縫插針的和大家交流,跟上學習的進度,所以通過參加本次北大國培,我學到的最大的一點就是把自己的時間化整為零,見縫插針的進行學習,畢竟每天留給自己的學習時間並不多,就像雷鋒同志所說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是有的”,這次培訓,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不足:1、由於前期對北大國培的理解不到位,而且確實時間不多,所以很多專家的講座都沒能聽到,從北師大回來後,我在真正地坐在那裡認真地學習教授們的精彩講座,並把網址和本單位的同事進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從這裡得到收穫(由於我校並不是專案校,所以其他同事都不知道這個網址,教授的講座又無法下載,所以我只好出此下策)。但是所學畢竟有限,有時間我真希望能多聆聽教授們的精彩發言,讓自己不斷進步。

2、我整體感覺本次培訓給了參與者很大的自由空間,這一點我很贊同。不過,本次培訓組織有些我認為還可以做得很好的地方:首先,本次培訓前期工作做得不夠細緻,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並不清楚這次培訓是怎麼回事,該怎樣做,就模模糊糊地開始做,邊做邊摸索,浪費了很多時間,應該之前對大家最好能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使用培訓;其次,觀課議課是教師自我提高很重的環節,北大應該和各縣區教育局進行溝通,以檔案的方式進行安排,這樣方便老師們聽課(因為有檔案下來,調課就有了依據),也可以節約作課教師的時間和錄製課的成本(把所有作課教師的可安排在一天完成,一個學校進行錄製就可以了)。

建議:1、如果教授們的視訊能夠下載或者這個網址能向更多的老師們開放或者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這個培訓中來,讓大家都能通過教授們的講座有所收穫,畢竟提高所有的素質才有可能提高教育的質量。

2、在整體培訓開始之前,應該對所有參訓者進行一次面對面的培訓,告知大家網站的使用方法、各階段的任務及完成方法,這樣會節約大家的時間,國培的工作也會更輕鬆一些。

3、基於現在中國的國情,有些事情還是有檔案比較好安排工作,尤其是縣區內部聽課或者跨區域聽課這種事情,網上看視訊是一回事,在現場看課又是一回事,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現場聽課。4、很多老師是憑著對國培的熱愛才參與進來的,所以最好能在評優選模活動中對這些老師們有所傾斜。

北大國培研修心得體會 篇3

元月七日, 我懷著憧憬、帶著期盼、揣著好奇、更帶著一份激動來到北京大學參加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20xx)--培訓團隊研修專案”北京大學語文班學習。上午報道入住勺園賓館後,我便背起包拿著相機,開始欣賞北大風光了。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一百多年來,北京大學聚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眾多著名學者、專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創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學成果,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

我沿著勺園路,由南往北,不多遠便是運動場,寬敞現代的運動場上有不少矯健的學生在打球、運動。前方是古建築四合院,感覺低矮但不乏古典和精巧。然後順著求知路,由西往東,路上見到的學子們,腳步匆匆但穿著樸素,看不到同學間互相追逐打鬧的情景,也聽不到大聲喧譁的聲音,整個校園十分安靜。路兩邊到處是落了葉的大樹,有些蕭殺的感覺,但透過一棵棵樹剛勁的主杆和彎曲的虯枝,依然可以想象春夏兩季校園的茂密蔭鬱。沿求知路徒步大約200米,求知路右側便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北門,左側是古香古色的北閣,旁邊是兩個華表。據說華表製作於1742年,原來安放在圓明園安佑宮,京師大學堂初建時移到此處。

再往東北,遠遠地看到了矗立在東北角的博雅塔和充滿活力的未名湖。據說,博雅塔是一座水塔,塔形仿照北周時代的通州然燈塔,遠遠望去,顏色深褐,給人清幽肅靜的感覺。據說,1920xx年7月,為了解決全校生活用水,美國博雅氏捐資興建此塔,水塔深164米,水質清澈、水源豐富。結著厚冰的未名湖,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著白光,冰面上有很多活力四射的學子們在這天然的冰場上滑冰,熱鬧的未名湖與清幽的塔影相印成趣,彷彿一幅動靜結合的水墨畫……

北京大學還有一棟棟並不高大,然而清一色青磚、琉璃瓦頂的教學樓和辦公樓,有全國高校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最大的現代化多功能講堂---百週年紀念講堂,有珍貴文物黃褐色細石精雕而成的翻尾石魚,有校友們捐資修建的校友橋……

北京大學真是既博又雅,令人嚮往!

為期10天的國培計劃(20xx)--培訓團隊研修, 150名來自22個省和直轄市的師範院校教師、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有幸齊聚在著名的北京大學研修學習。10天來,我作為安徽省兩位學員中的一員,切切實實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心底純淨地坐在教室裡聽課、記筆記,不用去想忙碌的工作,不用去做繁瑣的家務。生活變得簡單、快樂、充實。10天來,我深切感受了北京大學百年的學術積澱、凝重深厚的人文氣息、獨立自由的學術思想,嚴謹、勤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

這次培訓遵循“示範引領、雪中送炭、促進發展” 宗旨,主要圍繞學習培訓和研修學習兩個方面,以培養“種子”為目標,以實踐活動為主線,圍繞學習培訓和研修學習兩大模組,突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語文教師培訓研修的目標確定和內容選擇、語文教師培訓研修的方案設計等三個方面,採取問題探討、專家講座、工作坊、課例研究、實踐活動、後續研究等新穎的培訓方式,讓學員們瞭解了國內外中國小教師培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學習了語文教學先進理念、先進方法,,有效探索了可借鑑的培訓模式和當前培訓存在的問題,反思了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培訓實踐中的困惑和難題。特別讓我激動和興奮地是參加了國小語文2組的工作坊活動,通過破冰活動(交流本單位語文教學和語文培訓存在的問題)、集體備課(形成教學設計)、小組研討(形成培訓方案)、課例研討(集體說課議課、討論培訓方案)、實踐再反思(修訂教學設計和培訓方案)、學員論壇等務實而新穎的具體環節,營造了真實的課堂教學和培訓情境,設計了閱讀教學、綜合性學習、習作教學和口語交際等型別教學設計和四種專題培訓方案,提升了學員們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培訓方案設計能力,形成了濃厚的民主自由的研修文化。

聆聽著名教授、知名專家的精彩報告,更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首場報告是北京大學首席專家溫儒敏教授“關於語文新課改及閱讀寫作教學問題”的生動而又深刻的報告。

關於新課程改革,溫教授通過客觀的分析指出:這次課改激活了對教育問題的認識,使全社會對教育必須改革有了共識;新課改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他指出新課改實施有成就,但舉步維艱,多少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甚至有些悲壯的味道。但無論如何,課改已經成為社會的核心話題,引起了整個社會的普遍關心。溫教授呼籲要以積極地態度對待新課改:一是對課改要補臺,不要拆臺;二是要從長計議,不要激進顛覆;三是課改進展難,問題多,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堅持,而不是走過場,更不能拆臺。溫儒敏倡導:課改與大學聯考應該相生相剋,共同改進。

關於閱讀教學,溫教授指出:聽說讀寫,讀最重要,應當把閱讀教學放在首位。溫教授指出:不要隨意增加難度,要講究教學的梯度。溫教授指出:閱讀課最需要改進的是讓學生多讀!語文課的閱讀應該是咀英嚼華,涵泳體悟。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主要靠大量閱讀去涵泳。溫教授倡導:給學生留點時間,讓學生讀雜書。把閱讀作為基本的生活方式。把閱讀課與課外閱讀連線起來,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強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關於寫作教學,溫教授指出:目前,很多人將大學聯考作文與寫作教學等同起來。溫教授認為作文教學既要面對中大學聯考,但又不能被中大學聯考牽著鼻子走。同時,溫教授指出目前作文教學太偏重文筆訓練;作文點評都有文藝腔,不好。作文教學如何教?溫教授強調指出:一要面對中大學聯考,讓學生考好,但要適當;二作文教學不要過早與考試掛鉤,不要押題,不要過分模仿;三要讓學生不斷練筆,形成習慣;四最重要的是要擴大閱讀面,多讀比多寫更重要。

第二場報告是教育部師範司管培俊司長作的,題目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目標與舉措”。管培俊司長立足國際視野、前瞻性和針對性,從七個方面解讀了我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目標與舉措。一是要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鼓勵優秀教師從教;二是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三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教師編制制度,改革教師資源配置方式;四是要加強改革教師教育,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五是要實施教師全員培訓,形成支援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六是要創新教師補充機制,加強農村師資力量,七是要研究建立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形成現代教師教育制度。管司長的報告通俗易懂、政策性和指令性強,臨聽後讓我明確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前景和主要舉措,更讓我們對教師職業充滿期待,對教育事業充滿信心!

我們欣賞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鬱綴教授精彩報告《古詩詞賞析與人文素質提升》,他的講座沒有講話稿,沒有PPT課件,報告生動、風趣、深刻富有哲理,很讓人欽佩。程教授從《詩經》的豐富內容到《楚辭》《離騷》之九死不悔、百折不撓的精神;從建安詩的賞析,到六朝唐詩的繁榮;從田園詩人陶淵明到白居易,從詩仙李白到詩聖杜甫……程教授以詼諧風趣的語言、獨到深刻的見解、富有感情的誦讀、美觀俊逸的板書為我們演繹了三個小時精彩難忘的報告。程教授最後用三句名言與我們共勉:第一:在人與人交往中,如果真正做到忘我,那他永遠不會被人忘記。第二:思念別人和被別人思念都是很幸福的。第三、一個人只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才,你的能,你的才能;一個人為他人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德,你的行,你的德行!這三句話給我很大教育和啟迪。

另外我們還臨聽了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蘇利康老師的專題報告《語文及教師培訓的目標設計與內容選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寧教授的專題報告《語文與語文教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的專題報告《魯迅與中學語文教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曹文軒教授的專題報告《我的語文觀》、首都師範大學王陸教授的專題報告《基於真實性評估的教師研修模式與實踐》等等。專家們的報告,內容既深刻獨到又通俗易懂、既旁徵博引又緊扣主題、既發人深省又生動有趣。他們對國小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的前沿引領,讓我耳目一新、心生敬仰。讓我經歷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禮,享受了一頓頓精神大餐,他們的講座為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要“以生為本,心中有學生”。專家們鼓勵我們學員要善於發現、善於思考。要求我們做高素質有品位的語文教師。每場講座結束之前,我們學員都會和專家們進行互動交流,對學員的困惑,專家們都一一給予解答。

總之,教授們獨到的視角、深刻的見解、深邃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將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為我今後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播下了思想的金種子。

回顧十天的學習生活,收穫頗豐。在培訓的過程中,經過專家精闢的講解和同仁的討論,我不僅從理論的高度,瞭解到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瞭解了我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目標與舉措,領略了魯迅作品的魅力,賞析了古典詩歌,比較學習了不同的語文教學觀,學習了基於網路的教師實踐社群COP解決方案,尤其領略到了北京大學大師們的學術品質和人格魅力,讓我終身受益。

總之,十天的培訓學習,我不僅豐富了知識,轉變了觀念,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是壓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十天的培訓學習,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閱讀是一種優雅姿態”的深刻含義,多讀書,讀好書是每個教師和學生的重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