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學的感悟(精選14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32W

教學的感悟 篇1

上週我班新來一個小朋友,名字叫李俊。剛入班的幾天來,李俊情緒有些低落,帶有一些怯怯的樣子,但是大家熱情地歡迎這位新朋友的到來,他對大家的熱情有點“受寵若驚”,我希望他能夠很快地融入我們這個大集體。

教學的感悟(精選14篇)

但是,有一天中午,“老師,李俊哭了!”午睡時,孩子們向我彙報。我立刻來到了他身邊,發現他和衣而坐,左手傷心地抹著眼淚,滿臉的淚痕令人心疼。“李俊,你怎麼了?”他看了我一眼,沒有吭聲,仍不停地抹著眼淚。“到底怎麼了,告訴老師,好嗎?”李俊還是不理我。“老師,他不會脫衣服。”我恍然大悟,心底泛起一陣歉意和酸楚。天氣冷了,孩子們穿得多了。脫衣服也困難了不少,這對於李俊來說,自然也是難上加難。而我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抱起了成或,輕輕為他擦乾眼淚:“對不起,是老師不好,來,老師幫你脫衣服吧。”李俊勉強同意了,我安睡他後,我陷入了深深地內疚......

新來的孩子對於幼兒園的一些生活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教師應該仔細觀察,看看孩子自己能不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孩子畢竟在家裡都是父母“包辦”啊!

於是,在以後的每次生活習慣養成上,我先講一遍要求,然後我就手把手地教一遍,再讓孩子們練習幾遍,孩子們學習起來都得心應手了,都能獨立做一些事情了。

為了克服李俊的膽怯心理,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我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多了一些如爬高、跳躍、矇眼前進等等之類的遊戲,平時還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裡的人物身上學習勇敢精神。慢慢地,小李俊變得大膽了,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快樂地玩耍了,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只有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事,讓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鍛鍊,才會使孩子變得勇敢,變得堅強,成為一個富有勇敢精神的人。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心要細一點,再細一點,要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一切以孩子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讓每個孩子都儘快融入快樂大家庭中;同時,要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走出膽怯的心裡,學會獨立,讓每個孩子都做快樂的天使。

教學的感悟 篇2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節組內公開課:人教版第八冊第九課《自然之道》。反思教學,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積極的活動猶如連線語言和思維的橋樑,為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創造條件。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是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就缺少生機和活力。這堂課沒有完全動起來的學生佔五分之三,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

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範朗讀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字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教師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課堂不夠靈活。剛上課不久,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嚮導明知把幼龜的偵察兵放入大海會使眾多幼龜受到傷害,為什麼不把它再放回龜巢呢?這個問題我只從表象向學生解答,因為剛剛學習文章,只待學習後學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義。因時間緊迫,學後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向學生揭示深意,雖然這堂課的目標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學也對於最後感悟的結論自己可以體會到,但總覺得學生學習不夠深刻。

第四、對“蠢事”的探究還不夠深入。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教學中想讓學生明白“蠢”不只是該不該救的問題,還有怎麼救的問題。要麼不救,要麼選擇正確的方式救。不救,綠龜會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們遵守這個“自然之道”,它們或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食肉鳥也自能按弱肉強食的原則覓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況,瞭解清楚規則,順應“自然之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我們不是不能改變事實,而是要依照規則改變。雖然課堂上,多數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但也只是點到為止。教學沒有很好地帶領學生系統地去探討,去爭辯。對“愚不可及的蠢事”認識不深入。

從教這麼多年,我越來越體會到: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裡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地進行教學了。課堂上,學生興奮,老師激情,這樣的上課真的是件樂事。

今作如此診斷,意在矯正自我,改進教學,使教學日臻完善。

教學的感悟 篇3

講評是指導作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到少講多評。國小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在講評過程當中可採取自評、師評、互評方式。其目的在於要抓住學生存在的共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讓學生從自己的作文內容和表達方式中找出不足。並且,教師可以將班級中優秀的作文拿出來作範文,供其他同學觀摩、借鑑。讓每位同學在作文講評當中都能有所收穫,瞭解自己文章的優缺點,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轉換角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我們將會一同看到生活之源的“半畝方塘”和“天光雲影”;學生將學會觸控感悟,體驗生命賦予的平凡與感動,最終,獲得寫作能力上的提高。

教學的感悟 篇4

一、還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時空,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提供基礎。

要想實現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就必須交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使學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這節課上,從初讀感知的“四讀”到品讀精思第3自然段,學生始終是讀書的主體。這樣的課堂上,既有由讀得不準到讀準了的進步,又有充滿激情、神采飛揚的誦讀;既有潛心默讀的勾畫圈點,又有搖頭晃腦的書聲朗朗。這樣的讀書,幫助學生調動著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這些都是他們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和敲擊妙悟火花的工具。這樣的讀書,可以幫助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讓課文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內心世界。在這樣的堅實基礎上,每一個學生才能發出屬於自己的心聲,才能產生屬於自己的思想。

二、透過詞句品味文字背後的情感,引導學生讀進去。

香港散文大家董橋說:“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確,文字是有呼吸,有脈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學中,對於文字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的字詞,我引導學生細心體味,從語言的表層走向語言的深層,並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韻味。通過對“巧妙編結、巧奪天工、變化無窮、歎為觀止”這些詞語的不斷研讀,學生與文字的對話經歷了幾個來回,逐步深入地領略了作者文質兼美的語言背後蘊藏的豐富情感,促進了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共振。

三、通過教師語言豐富課文情感,營造濃郁文化氛圍。

教學語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語文教師運用語言教學生學用語言。在這裡,語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語文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師運用語言的成功。

在本教學設計中,老師的語言力求與課文情境協同起來,如詩一般優美,就像“液態的火焰”,娓娓道來的敘述表述著教師自身與文字對話後的思考。抑揚頓挫的語調、整齊的韻律、悅耳的語音和富於激情的話語,使課堂瀰漫著濃濃的文學意韻,使學生置身其中品讀感悟,於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得到薰陶。。

四、通過補充資料,填補課文空白,引起情感上的震撼。

選取適當的補充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對文字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薰陶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堂上,我從大語文觀出發,以巨集觀的、文化的視野對文字進行俯視、鳥瞰,引導學生從教材向課外延伸,在教學過程中相機出示:一雙巧手編結中國結的視訊資料和文字資料,中國結有關畫面,中國結淵源久遠的文字資料。這些資料的補充,對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容,情感得以激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的感悟 篇5

閱讀教學的感悟

閱讀教學無疑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一塊。對語文教學的詰難,最猛烈的炮火也集中在閱讀教學中:細緻入微的分析,追求標準唯一的,機械刻板的背誦。與此受牽連,識字與寫字的單調、習作的虛假、考試的刻薄,一句話,語文教學非改不可。於是,大部分教師從教學入手,開始了艱苦的摸索。

從教改文章,教學例項看,大家對這樣一些認識較推崇:在熟讀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拋棄對文章結構的詳細分析,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積極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不容置疑,語文教學煥然一新:課堂上產生了笑聲,嚴肅為快樂所代替,權威為民主讓路。不禁讓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終於義不容辭,借鑑優秀經驗,開始了新課標之路。頗有疑問,現示於下:

感悟的意義。

感悟即感知並進而領悟,在思維上等同於直覺思維。教學中對文章感悟,即熟讀課文後,讓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且不論他們是農村還是城市的,更不論這一批依靠舊課標體系獲得知識來嘗試新課標的孩子思維習慣)對一大篇文字進行直覺,感悟文章。古人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而我們熟讀的程度如何。

實際操作時,短小的文章尚可,稍長的文章能讀二至三遍已是幸事了。如果不是在寫文章,或以語文為中心的傾向不那麼明顯,要保證對課文的熟讀談何容易。看來,在要求培養全面素質人才的今天,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路是不通了。

這裡,並非反對感悟,只是不解動輒要求學生感悟,感悟不需要理性分析,是對不可言說的突然領悟,務必是在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長期閱讀積累基礎上,否則將是對不可言說的到不可言說,學生可以告訴我們他大約知道什麼,但一句也闡述不了。從教學效果說,毫無意義。

所以,關注過渡時期(現在的七年級學生猶如是農用車在高速公路上賓士,享受新課標的成果也許會是五年之後)閱讀教學是從感悟談起的。將有如下觀點以供商討:七年級實施新課標,閱讀教學應強化詞、句訓練,尤其運用方面的訓練;請區分閱讀教學中科學想象與審美想象,閱讀教學多一分實用,少一些鑑賞。

對觀點一的闡述:實施新課標絕非是另起爐灶,自創天地,作為教師,由舊的教學過渡到新課標時,在多大程度上繼續發揮過去的優點,吸取別人在舊課標下取得的優異成果,對新課改的實驗作用至大。教師的變與不變,一言難盡。閱讀教學,我推崇魏書生的四遍八步法,其跳讀、速讀、細讀、精讀,在充分的閱讀中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每一階段任務不同,達到的目標也不同,雖然我們懷疑著教學時間問題,但堅信其效果,因為其史實是可應用操作的。

如果要全面仿效其教學方法,不能不注意,四遍八步法的實施應有許多的前提:詞語句子的積累,循序漸進的訓練,課外讀物的擴充套件。每一位優秀名師成功的教學法,都是一個系統,但往往只是將其認為最精華的課堂教學部分展示出來,殊不知課外、其他環節或許參考價值更大,這正如許多優秀的公開課的效率受到質疑一樣。

實行新課標,不敢保證七年級學生的國小有夠用的字、詞積累的前提下,不敢保證他們有較大閱讀量的前提下,不敢奢望其見識較廣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認為有些要求過高,認為是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的目標也會難了,(需要說明的是這並非個例,四五年內具有普遍性)。因此,實實在在的是,還得加強字詞句教學與訓練,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點實用。

現象學將文學作品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語詞聲音和語音層次,第二意群層次: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層次,第三圖式化外觀層次,第四由句子投射意向事態的客體層次。

雖然其研究的文學作品,但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作這樣的劃分也是有意義的事,至少可作前三個層次的劃分。那任一作為交流的文字材料,閱讀時首先接觸語詞語音,只有在此基礎上的理解才可達到第二層次,理解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最後,才實現交流的目的,理解材料圖式化外觀層次,理解材料的全部。

因此,詞語是材料的基石,人類創造方案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上枷鎖:需經過長期的語言訓練才能繼承先人的遺產。訓練,語詞、句子的運用訓練應是閱讀教學最具分量的基石。

關於觀點之二。其實是源於一種較模糊的認識:我們的語言教學總是將語文教學與文學藝術混淆。經常有人說語文教師應具有詩人的氣質,需張揚自己的個性。確定了語文的最重要的工具性,工具者,使用為先,不管文化底蘊有多深厚的教師,請拋棄掉文學味太濃的教學,正視工具性,我們目標是,讓學生準確簡潔連貫地使用語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義,這應是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當然,將道德淨化,美育欣賞捆綁上去無疑是必要而可行的,只是不可喧賓奪主。

由語文的工具性出發,語文教學便應強調其實用性。一味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創新也就值得懷疑,至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主要任務不應交給語文教學(總覺得語文教學的責任太大,使命太多,好象無所不包,結果成了大醬缸)。新課標確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分析、評價能力,如果應用在將來的閱讀中,感受是獲得印象,而理解、分析、評價才是獲得準確資訊的途徑。

而現在許多公開課大都是感受欣賞,對於過去太細的分析矯枉過正,缺少對材料的理解,有一堂七年級文言教學公開課,在閱讀二三遍之後,便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受到的啟發,熱鬧非凡。得課後許多教師都認為,恐怕學生連基本的句子含義也未清楚。而這還根本沒有涉及到對文章本身必要的分析。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教學的最大任務是語言教學,聽讀說寫能力的訓練,則重點在運用,學習教材,以教材作為語言的範例,培養語感,進行知性分析,掌握漢語言的規律,為著將來的繼續學習,繼承人類優秀的文明遺產而準備。所以,與其在語文教學中過多地強調創新,不如腳踏實地先訓練好學生感受理解分析能力,創新不是原則,只是潤滑劑。

與創新同等的話題還有想象。想象是人類得以發展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我們不能扼殺學生們的想象力。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但我們總要將想象由原來的批評到過分的放縱。

瑞恰茲將語言的使用劃分為科學的用法和感悟的用法,如果將想象與之對應的話,不妨分為科學的想象與藝術的想象。當我們談到黃河的水時,可說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語言的感情用法,是藝術想象的,是感性的印象;也可說黃河之水雪山來,這就是語言的科學用法是科學想象的結果,是理性分析。

同樣從語文工具性即實用出發,對於未知的學生而言,我應該講述的是語言的科學用法,而藝術想象就不一定隨時運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允許學生的想象,但要合式,合理,合情,而絕非凡是想象都讚揚,或不置可否。不能誤導學生幼稚而嫩弱的思想。嚴格地區分藝術想象與科學想象,還因為堅信我並不培養詩人,或詩人的思維,因為我們是基礎教育,雖然還是貫輸一些詩人的品味,但訣決不太多或太明顯。

從語文工具性出發,還要關注閱讀教學接受問題。大家都區分了消極閱讀和積極閱讀,且完全否定消極閱讀而斷言只有積極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但一開始就提積極閱讀,或一味強調積極閱讀,實在是不明智的,因為我們教學的物件是知識能力有限得緊的國中生,再則,過多地強調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特的、與傳統相異的、與作者不同的見解是否有利呢?

不利,我妄言。(文字材料,尤其非文學作品,對於作者而言,從詞句到文章的主旨都唯一,之所以有用,還在於其唯一,既然教材以之為範例,也就是讓學生們來認識唯一,那消極閱讀的必要性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能力來認識其唯一,以便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得到文字材料的價值,然而積極閱讀又是必須的,按英伽登的觀點只有積極的閱讀才能讀者能夠發現特殊的獨有的和豐富的細節,實際也只有積極閱讀才能更全面更細緻地理解文字材料。

閱讀追求探究發現,追求獨特感受,所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諸如此類,更應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待。鼓勵同學們有獨特的發現,尊重其個性,則是基於其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已符合我們普遍意義的理解,至少在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前提下,有所發揮。

國中生應以文字本身為主,而不能像成熟的讀者那樣批判性的閱讀,這只是將來的事,現在我們做的是準備工作,實在的,應用的。仍然要強調的是,並非反對學生的獨特發現獨特的感受,實際上這裡(包括全文)反覆哆嗦的只是一個度的問題,我們是否在太多方面矯枉過正了,浮躁的將語文教學置於空中樓閣了。

至此,我發覺自己始終基於這樣一種考慮: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是第一位的,語文教學應最大限度的是語言教學,其次才考慮其人文性,而國中教學中,更應適度理解人文性。確立主次關係,讓語文教學中,文學性、藝術性淡薄一點,實用性多一些,到了高中或大學,鑑賞多一些無妨。

教學的感悟 篇6

文言文教學在蘇教版是一塊真空地帶,當然了,對於國小生而言,學習文言文的確不簡單。所以,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於我而言,也是極少涉足。但如果給學生從小打下紮實的文言文、古詩文基礎,對於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無疑是一件極富遠見卓識的事情!

今天有幸聆聽了來自北京海淀區林青老師執教的北師大版文言文《活見鬼》一課。篇幅不長,只有一百字左右(附原文:有赴飲夜歸者,值大雨,持蓋自蔽。見一人立簷下,即投傘下同行。久之,不語,疑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奮力擠之橋下而趨。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門,告以遇鬼。俄頃,復見一人,遍體沾溼,踉蹌而至,號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視愕然,不覺大笑。)。但課堂上師生關於“鬼”的討論,卻著實讓我們看到了林老師帶領孩子們“捉鬼”的本領!而這個“捉鬼”就體現在“三變課題”上!

一變:變出問號,要“捉鬼”就得先“找鬼”。

林老師直接從課題入手,“活見鬼”顧名思義就是活人見到鬼了。誰見到鬼了呢?從哪看出見到的是“鬼”呢?林老師讓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並指導學生讀好當時恐懼、害怕的感覺;同時引出所有的猜測都源自文中的這個“疑”字,因疑生恐啊!於是,林老師在課題上打上問號,要求學生再試讀課題。一男生活靈活現的讀題,特別是那種疑問的語氣,讓我們聽課者彷彿也見到了心中的那個“鬼”,大家都不由自主為這個男孩鼓掌喝彩了。

二變:變成感嘆號,要“捉鬼”就要讓“鬼”現形。

“二變”是在“一變”上的延續、深化。林老師一句簡潔、精煉的過渡語“剛才只是因疑生恐,而這回是付諸行動了。文中是怎麼描寫的?找出相關的動詞。”就順勢進入了“二變”。在板書“撩、擠、趨”這三個動詞後,林老師佈置了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揣摩故事中這兩個人物(持傘者、躲雨者)的心理活動。先是同桌互說,在學生充分的說話、交流後,林老師讓兩個孩子分別扮演持傘者和躲雨者,大膽想象這兩個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這麼一想、這麼一說、這麼一聽,林老師再問那個“持傘者”:“此時此刻,除了剛才的恐懼,你現在心裡肯定他是‘鬼’了嗎?”於是,問號自然變成了感嘆號,她讓學生再讀課題——“鬼”在光天化日下終於完全現形了。

三變:變回雙引號,“捉鬼”原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的。

“三變”是本課教學的亮點所在,主要有三個環節。一是點撥學生通過文中“夜”和“大雨”這兩個詞想象當時的環境和氣氛;二是讓兩名學生分讀描寫“晨起炊糕者”看到的“持傘者”和“躲雨者”的句子;三是讓兩個學生表演這兩人在店裡見面時的“愕然”和“大笑”。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同時又是水到渠成,很自然地驗證了“無巧不成書”,也得出了“世上本無鬼,皆因心作祟”的結論。所以課題的“鬼”字自然要加上雙引號。學生再讀課題,我們再聽課題,彷彿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在心底暗暗竊笑······

這節課的精彩還不僅僅只是林老師為“捉鬼”而“三變”,還有她的教學語言始終是簡潔明瞭、不溫不火,整堂課穩中推進,層次感強。更讓我感動的是,林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在學生感悟後總是適時引導學生把這種感悟、感覺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正是新課標關於閱讀指導中著重強調的部分。所以,好的課的的確確是心中有課標,眼中有學生!

今天和林老師一起經歷的“捉鬼”歷程,讓我和學生們都充分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學的韻味。這個“鬼”,我會記住的!

教學的感悟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二、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四、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五、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裡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六、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三、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五、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教學的感悟 篇8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國小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教學的感悟 篇9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果。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新課我是這樣匯入的

師:前一陣,我們教室後面的小樹上葉子一下子全沒有了,我們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樹上有許多毛毛蟲在吃樹葉。

師:哦,你們找到了樹葉不見了的原因,這是你們的發現。

師:我們現在再去看這棵小樹,又看見了什麼?

生:樹葉長出新芽了,蟲子不見了。

師:這是你們的又一個發現。

(師板書——發現)

師:“發現”的意思就是——

生(搶著答):就是看見的意思。

師:對,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說的發現就是“發覺、看見”。我們對小樹的觀察。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原來是蟲子吃掉了樹葉。那麼課文題目也是“有趣的發現”,課文裡講了怎樣一個有趣的發現呢?究竟發現了什麼?如何的有趣?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用簡短的過渡語匯入本課的教學。)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麼說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裡,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著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著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著。

教學的感悟 篇10

隨著年級的升高,國小生(特別是中年級學生)他們對作文越來越犯愁。尤其是象我們這樣不是靠近城市的學校,學生們的見識不深,經常在作文課堂上見到有很多的學生皺著眉頭,咬筆桿,翻優秀作文選,拼湊詞句,寫的是空話,假話和客套話,有的學生甚至是用本地話寫出所要表達的意思。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是一日之功。要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具有初步準備、鮮明、生動的文風呢?現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 用詞準確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領會、理解詞語是很重要一步。這一步跨得比較穩的話,往後的“長途跋涉”也就不會太困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的句子“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其中“擠”如用“站”代替,就用得不夠恰當,而且表達的效果也沒那麼好。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達到“意會”,知道什麼樣的詞語用在什麼樣的場合更確切,學生就會注意用詞的準確性。

二、 豐富詞彙在作文教學中,結合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和他們一道研究文章的用詞造句,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一詞我佈置學生寫“六一兒童節”學校所舉行歌詠比賽情景的作文,收起稿子一看,發現學生描寫地很單調,總是那幾個詞“高興極了”“緊張”“興高采烈”等,而且像記流水帳,總是第一個上場的是哪一班,唱什麼歌,後來由是哪班唱了。針對這種情況,我有意識地找一些詞語讓學生體會,如描寫掌聲的詞語有:轟雷般的掌聲,排山倒海的掌聲,一陣又一陣的掌聲······描寫精神面貌的有:鬥志昂揚、精神抖擻、不甘示弱、聲情並茂等類似的詞語、句式。給予一定的提示與歸納,讓學生仿效應用。

三、 佈局謀篇有些課文的佈局,上課時注意指點,學生就能知其所以然,當他們自己作文時,就可以靈活運用。例如《我們家的貓》這篇課文,我問學生:課文前三個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寫的?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貓的古怪性格?從問題中,學生理解了總述和分述,詳寫和略寫,過渡和照應等作文的知識,緊密結合課文,灌輸佈局謀篇的知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 積累材料課文的各種閱讀和活動的開展,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為他們作文積累材料。學生怕作文的一大因素就是生活內容貧乏,無事可寫。為此,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報興趣與習慣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生讀可一些書以後,組織“故事會”等活動,讓他們介紹一些有趣的故事,談談自己的心得,引起他們閱讀興趣。再要求他們找出重要的段落,找出詞語優美的語句摘錄下來。不少學生由於多讀了課外書籍,所以寫作的內容充實,詞語豐富。班級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活動時,我常向學生提出一些要求,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多種活動:如合唱、獨唱、舞蹈、體育競賽、故事演講……參加表演的人認真排練,觀看的人看得很細緻,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生活內容,為寫作創造條件,又如放假了,我適應佈置他們選有意義的日子寫成幾篇日記,這也是一種練習。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熔為一體,激發學生研究自己習作的積極性,努力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的感悟 篇11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字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裡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絡。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文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選擇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本課的優點是: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本科的不足是: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

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教學的感悟 篇12

不知不覺在基地上班已經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教學工作中我變得更加出色,能夠很好的去完成教學任務,得到了基地領導的認可和參訓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好評。每上完一個班級的課之後,我都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同學們相處的非常愉快,同時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值得一提的是我研發的新課程——健身氣功八段錦,經過自己的精心努力準備和領導的支援已經開課了。這一課程能夠開展我覺得自己的專業又一次得到了發展,同時不僅豐富了我校的校本課程,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學習以後能夠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經過一節課的試講的效果來看,同學們對於這門課程有很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都能夠比較認真的去學習和練習,其中參訓學校帶隊班主任也跟著一起練習,做到了全體師生一起參與的場面,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高興,再辛苦的準備和教授我覺得都是值得的。

在輔導員工作當中,我的感覺就是工作本事很忙、很累,但是最終給予我的卻是收穫、喜悅和那永遠美好的回憶。輔導員工作是一項繁瑣、複雜而又需要認真負責的工作,想要做好,並不容易。還好我比較年輕,有體力、有活力。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和親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每當星期一去門口等待前來參加實踐的學生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和期待,每一期的信學生的到來,又給我們實踐基地帶來的新鮮的活力和生機,雖然每期的課程都一樣,但是面對不一樣的學生,我感到非常的具有挑戰性。兩個陌生的人,怎樣才能在短短的一週的時間去結下深厚的師生友誼,這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

每當晚上值班負責學生晚睡時,學生們都興奮的久久難以入睡。作為七年級的新生,第一次離開家庭的溫暖和關懷,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第一次少了父母的嘮叨和約束,來到了一個和同學集體相處和自由的新環境裡,他們興奮、激動。他們對這裡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這也是他們的一種天性吧。

每當星期三晚上文藝晚會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負責學生文藝晚會現場的組織和指揮,看著多才多藝學生們在舞臺上精彩的表演,我覺得每一次都是一種享受,我有時也會也情不自禁的給同學們獻歌一首,一首《同桌的你》把我也帶回到我國中的時候,同時也把晚會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潮,臺下的學生們集體大合唱,早已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每當星期五送學生離開時,我的心情即高興而又傷感。高興的是學生們在這一週的實踐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體驗到了許多艱辛和快樂;同時也感悟到了許多道理,這些會成為他們童年美好的回憶。傷感的是當學生們揮手向我道別時說的:“老師再見,老師您辛苦的時候”我得心更加為之一顫,有一種依依惜別之痛湧上心頭,真的捨不得他們。

以上就是我初次踏入教學工作的點滴感受,在學校領導、同事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已經漸漸熟悉了我們的教學工作。但在教學這個博大精深的殿堂中,我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以充沛的精力,堅定的信念,用自己的細心、耐心和愛心贏得學生的認可,無愧於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謂。

教學的感悟 篇13

從事語文教學,深感國中作文教學存在諸多弊病,如重視課文教學,輕視作文教學;注重教師教學,忽視學生實踐;注重寫作數量,忽視寫作質量;重寫不重評,重評不重改等。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解決問題。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

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作文教學規律的教學計劃,並認真執行。七年級階段以進行記敘、描寫表達專項訓練和分解訓練相結合,八年級階段以抒情、說明表達專項訓練和分解訓練相結合,九年級階段以議論表達專項訓練和綜合訓練為主。根據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年級的目標計劃,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各種題材的作文。從審替、擬題、開頭、結尾、立意、謀篇佈局、寫作順序等方面,有側重的訓練,使教學計劃具有可操作性,以滿足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需求。教師按訓練點即專題精心備課,用至少一節課給學生講清該專題的知識要點,基本要求,基本技巧。並通過一定數量的範文分析,或者教師當場作文圍繞該專題作比較具體的示範。講清系統知識,學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師做好示範,學生訓練有“法”可依,避免了寫作的盲目性。

二、喚醒“主體”意識,激發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老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舞臺,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堅持寫作練習靈活多變,倡導自由式作文和專題作文相結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現象等皆可成文。學生不再是遊離於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生活的高手。在專題作文中,老師給出一個作文題目,讓學生從審題、立意、構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見,自由爭論,以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從而能順利地完成作文。經過逐步的訓練,學生習作中表現出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歡,也在分析社會的種種現象。他們學會把握寫作的機遇,表現出濃厚的寫作興趣。

三、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訓練,積累作文素材

主體意識的覺醒,更新了寫作主體的觀念,開拓了寫作新視野。但放開寫,讓學生自由抒寫,並非只縱不收,教師在學生的“放筆”中,仍要悉心指導,擔當好主導角色,引導學生在自由抒寫之後,有進一步提高。首先老師必須在平時加強指導和訓練。一篇文章如何確立題目,如何運用語言準確表達中心思想,如何選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後呼應、開頭和結尾相銜接,如何畫龍點睛、耐人尋味,如何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引起讀者共鳴,如何詳寫,如何略寫等等,老師不要企圖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學生樣樣精通,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範文為例,認真分析基本的寫作套路,改變學生提筆無話可說,無話亂說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筆者在每個學期都要開展讀書競賽活動,按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心得,及時表揚或在班內交流。利用閱讀課,有針對性地搞專題討論,學期末搞一次讀書筆記大展覽,由同學們投票進行評比。通過上述活動,不僅使學生積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其次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片斷訓練。比如記敘文教學中,根據階段重點進行訓練就可以出一些題目,或就某種事件或現象引導學生如何寫開頭、結尾、或給兩段文字培養學生怎樣寫過渡以及如何照應。還有當進行到小說單元時,可以補充一些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環境描寫的片斷訓練,從而為整體的記敘文能更加生動形象打下基礎。同時,要將作文的文法指導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作文指導專題。這些專題材料來源於教師的指導規範,學生的示範作文,媒體中傳播的最新出現的資料,它們來自生活,來自學生,也來自書本,有其取材的新穎獨特性,思維的嚴密性,“聖誕節前火雞的遐想――評想象力”,“曹衝稱象――說思維的獨特性”,“成語故事新編――論據與論點”,“辯論會――論言之有理”。教師根據物件的不同層次進行分類引導,對症下藥,為其步入寫作道路奠定了基礎。寫作指導貼近他們,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對寫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

四、注重作文批改和講評,形式靈活多樣

作文批改是老師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手段,通過老師的批改,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加以重視和改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習慣,可以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嚴謹求學的良好習慣。因此,老師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採取多種形式。從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為教師批改、學生批改和師生共同批改三種形式;從批改的方式來看,老師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細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三種形式;學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組批改三種形式。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倡導精批細改,允許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語應避免呆板,要生動形象、新穎,使學生便於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認真進行作文講評,選佳作當範文讀,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評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較優劣。鼓勵找出差距,尋找提高的途徑。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和講評,將對學生寫作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教學的感悟 篇1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和感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並懂得與課文有關道理是教學難點。

長時間以來,在強調識字與閱讀的有效整合過程中,低年級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存在有這樣的困惑: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安排課時內容?究竟是先識字還是先學文?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注重了識字卻忽視了閱讀,強調了感受又錯失了最佳識字時機,顧此失彼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依然堅持識字和閱讀“兩張皮”。採取“兩段清”的模式——先指導識字,再帶領閱讀,即為掃清障礙,再讀文;進入“閱讀教學”環節,生字被孤立地擱置在一邊了,學完課文,生字還是陌生的,使得識字與閱讀形同陌路。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個生字,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這個人是怎樣在再跟葫蘆說話?

生:盯著葫蘆。

師:盯字怎麼記?

生:目+丁。

師:這個字跟什麼有關?

生:眼睛。

師:誰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師:他看的時候怎麼樣?

生:非常認真。

生:眼睛眨都沒有眨一下,

師:是的,認真地只看著一樣東西就叫盯著。那這裡為什麼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為盯看得仔細,說明他太喜歡小葫蘆了。

師:我們一起讀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吧!

這樣聯絡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從認識字形到理解字義,再昇華到幫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愛,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通過多種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學生在認讀生字時,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以後要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