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精選6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01W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

3月6日我校舉行了課堂“有效教學”研討會。觀摩了5節課,我聽了兩節數學課,並進行了研討,研討會帶給我深深的思考。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一、受益匪淺

聽完課後,又聽取了教師代表的經驗介紹,王兆利老師的發言受益匪淺。這次研討會不僅是對自己知識的擴充、教學理念的提高,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對我今後的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課堂上,講課老師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教學基本功,演繹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紛呈的名副其實的好課。教者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上給學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感觸頗深

本次活動反映出了實施課堂有效教學以來,課堂教學更注重挖掘蘊涵的思想,注重學生的認知變化。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啟發引導,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上課老師都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學生動手、動口能力,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在應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同時,能很好的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相結合,嚴謹、生動,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這幾節課中,老師們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每節課氣氛都很活躍,學生參與互動性強,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老師在引導中讓學生慢慢發現問題,體驗數學的本質。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點燃探索的慾望,學生很樂意、自覺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參加這次活動感觸頗深,收穫多、收穫的質量高、學習的感悟深,更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學習新教學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認真反思自己的工作,特別要在如何通過現有的教學設施優化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方面多作探索,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能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勝任國小數學教學。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2

3月24日至25日,在這春意濃濃的季節,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我參加了在z三小舉辦的z省國小數學青年骨幹教師課堂觀摩會。本次會議選擇了有代表性的3個課題:《3的倍數的特徵》、《三角形內角和》、《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採用“同課異構”方式進行研討;做課的10位教師都是來自我省各地市近年來在省優質課評選中獲一等獎,或在華東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獲獎的青年骨幹教師執教;使我們足不出市即可領略到我省課改前沿的最新成果,也讓我們盡情飽嘗了最豐盛的教學大餐。兩天的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名師們的精彩課堂和徐老師深刻的大會總結一直衝擊著我的思想和靈魂,靈動的課堂、深刻的報告,讓我真切體會到課堂教學的境界正可謂:一點一滴塑造完美,一言一行彰顯魅力。

一、“靈活”讓數學更有“趣”

1、生動的語言

回憶十節課,老師們豐富的語言,或靈動、或張揚、或幽默、或娓娓動聽、或嚴謹凝練,總之在課堂中這樣的語言俯拾皆是:

如:四節《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師都充分利用金箍棒之神奇,加之教師生動的語言——“變-變-變”,從而引入毫米和分米,泰安的張豔老師整節課語言娓娓道來,好似鞠萍姐姐講故事,讓數學課堂情趣相容,學生興趣盎然,順應孩子之天性;另外幾位教師語言也都十分嚴密,當他們引領學生觀察螢幕中的刻度尺時說到“這是一把放大的尺子”從而避免了學生的認知誤差。

煙臺z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出3的倍數的特徵後,巧妙的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和牛頓的影象,教師適時幽默的說到:“蘋果好看嗎,想吃嗎?可惜他只能看不能吃,牛頓看到了蘋果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關於3的倍數的特徵你還有什麼疑問?”教師巧妙地利用牛頓和蘋果向學生滲透了“學貴有疑”的思想,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進而探究3的倍數的特徵的算理中來,教師的語言極富藝術。

濟南的z老師巧妙的課前談話讓人耳目一新,意猶未盡,通過一個“猜猜看”的遊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慾望,米老師通過模仿小瀋陽“一樣一樣的”語言特色,一下子抓住了“特徵”。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也極具特色,比如“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引導學生進行猜想等。

聽完棗莊張彤彤老師課,我身邊的老師談論到“怎麼像個賣野藥的”,聽似在評論教師語言滔滔不絕,其實老師的那份激情與投入,不正是在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嗎?學生更是一直在老師的煽情與鼓舞中前行啊。

2、靈動的課堂

課堂因為有了靈動,所以給我們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因為有了靈動,所以學生學習得如此輕鬆;課堂因為有了靈動,所以才顯得如此美麗。

記得在米老師的課堂中,當他提到“關於3的倍數的特徵,你一點兒疑問也沒有了?”其中有個孩子說到“如果一個多位數特別大,加起來的和是111,那該怎麼辦?”,米老師雖然未能敏銳地抓住這一生成性的資源,我想學生能有這樣靈動的思考不就源於教師善於追問的點金之術,才讓學生的智慧在輕輕一點間迸發的嗎?

還有在《分米毫米的認識》的課堂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心裡的尺子”,通過豐富的活動、想象形成長度單位的表象,建立長度單位觀念。比如青島王老師在讓學生充分感受了1毫米後,提出“你想對1毫米說點什麼?”很多學生說得好“1毫米,我想對你說,你太小了……”,在1分米的認知中教師讓學生找身體上的1分米等等,總之孩子的體驗是深刻的,語言是真實的,課堂是靈動的!

二、“思想”讓數學更有“味”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沒有思想的教育是索然無味的,沒有思想的教學是不深刻的。隨著《課程標準》中由“雙基”到“四基”的擴充套件,“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與“基本數學思想方法”不僅越來越受到推崇,更重要的是越發凸顯了數學學科的性質,如何把數學思想方法落到實處?十節課給了我們清晰的引領與示範。

1、“去情引思”——把思維引向深入

思維含量的高低是判斷數學味濃與淡的標準,如何由創設情境到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才是教學的目標所在。三個課題十節課堂他們或複習引入巧妙鋪設、或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或創設情境去情引思,總之都是在關注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並沒有停留在情境的創設中。

《毫米、分米的認識》四位老師都是通過孫悟空神奇的金箍棒這一情景引入,然後教師拋開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引領學生經歷“毫米分米產生的必要性——通過多層面,量、捏、摸感受體驗1毫米,1分米的的大小——認識毫米、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拓展長度單位”的學習歷程,重在啟迪學生思維。

2、“追根求源”——剖析數學內在的美

《3的倍數的特徵》一節課四位老師雖然風格各異,但都讓學生經歷了“為什麼”的心歷路程,算理演算法的滲透融入了課堂,可以說不同的設計,同樣的精彩。

z臧老師通過2,5倍數算理鋪設,巧妙引入3的倍數特徵的探究,順理成章的採用“擺小棒”研究3的倍數的特徵,整個過程水到渠成、渾然一體,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煙臺的陳老師則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引入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濟南的米老師在學生得出3的倍數的特徵後也再次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為什麼要把各個數位相加呢?”,幾位教師的處理方法不同,但都在“追根求源”,向學生剖析數學內在的美。

3、“滲透思想”——彰顯數學之魅力

大數學家華羅庚曾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3的倍數的特徵》幾位教師通過擺小棒不僅巧妙的突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而且更重要的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其中米老師還在課堂中還滲透了反證法這一常用的數學方法。

《三角形的內角和》兩位老師則向學生滲透了“猜想——驗證”和“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方法,“轉化”的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東營的z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大問題大空間,課伊始教師便丟擲問題“到底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呢,請你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想辦法驗證。”,教師把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給了學生,學生盡情的想辦法、找策略,他們或量、或剪、或折,方法各異但殊路同歸,教師適時提升,“你們方法雖然不同,但有個共同的特點?”從而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徜徉在智慧課堂裡,感受著名師的智慧,啟迪著我的思緒……精彩的課堂,猶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在我的心裡,讓我慢慢品味,永久珍藏。心中有個信念升起——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有趣,讓自己的課堂更有味!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國小數學觀摩研討會,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觀摩了6節課,聆聽了6場講座,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看來,不同的教師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

這次學習給我的觸動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課堂要有巨大的魅力。

(一)備課。

xx老師在他的講座中說到幾點:

1、備課時,要把握數學本質;

2、把握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模型、變中不變等);

3、重點引發學生數學思考,要讓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學習中長見識,悟道理。

(二)課堂上的深度對話

正如在他的講座中談到的“課前三問”:學什麼?為什麼學它?我們要學會什麼?讓學生有準備地學,讓學生轉變思想,學會學習。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素質。

xx老師的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培養自己”讓我印象深刻。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良好的素質才能緊緊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學過程來,調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數學課不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成長要有深度的反思

先賢說“吾日三省吾身”,我們也許做不到那樣,但是見賢思齊,經常反思依舊是讓我們快速成長的'最佳途徑。在xx老師的講座中便提到通過“反思自己的課和通過別人課的好壞”來反思自己。我覺得這一點尤其重要,在自己講過每一堂課後都要反思自己的優缺點而不斷改進,學習;在每次聽完別人的課時,好的地方借鑑學習,不好的地方要引以為鑑。

在這次外出學習中,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另外,印象較深的是老師們主張把一切還給學生,即主張:學生能自己探索發現的,教師不提醒;學生能通過思考描述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總結出規律的,教師不告知等等。課堂中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出現分歧,允許學生出現自己預設中沒有的問題,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課堂的原生態味兒十足,這也充分展現了深厚的教學功底,課堂上臨時應變的能力很強。

短短的觀摩學習已結束,但我會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我會以此次觀摩活動為契機,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裡快樂的學習成長。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4

為期三天的作文教學研討會結束了,觀摩和聆聽了於永正、賈志敏和管建剛等名師和專家的精彩課例和報告後,我得到了以下啟發:

1、語文課要有三個原則:

以同學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主。語文是一種技能,所以教學中老師要想方設法地提高同學學習的積極性,紮實訓練,指導小朋友的聽說讀寫,學會欣賞他人文章,修改作文,做好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培養同學的良好習慣,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作文訓練就不費勁了。能讓同學不認為是作文課時才是最有效的。

回顧自身的教學,為了提高小朋友的寫作能力,我除了堅持讓小朋友每天讀課外書外,還堅持寫週記和每篇課後的小練筆,比方續寫、讀後感或者與自身喜歡的人物對話等。明天早讀時間開始讀自身的文章,讀之前先自身修改,然後同桌互批,最後讀一讀,師生互批。最後證明這樣做效果很好。這些做法與名師的講座不約而同,應該繼續發揚。

2、語文教師要有素材意識

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會考慮,要有好奇心和童心。老師能想多遠,同學就能走多遠。所以老師要多看書,多積累,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假如教師沒有素材意識,同學就更不知道寫什麼了。反思我們的教學,教學中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考慮的地方。從教師自身看,要養成多看書、多積累、勤於動筆的習慣還需要鍥而不捨;從同學方面看,很多小朋友寫的非常空洞,內容簡短,沒啥可寫,詞語也不豐富,乾巴巴的。教師應該把素材意識傳導給同學,讓他們學會選材,學會把環境、局面、心理、動作、對話、神態描寫具體。

3、老師要學會運用三種鏡子

一會用放大鏡放大小朋友的優點;二是用顯微鏡放大自身課堂的缺乏;三是用廣角鏡觀察大千世界,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

我在教學中比較注意時刻鼓勵小朋友的點滴進步,這是值得發揚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不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張會表達的嘴,還要有一對能診斷語言的耳朵。教學中除了傳授同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個有心人,注重培養同學的表達能力,力求讓每一位同學會聽、會說、會讀、會寫、讓每一節課更生動、更有趣。

本學期在全校開展了同課異構教學教研活動,受到了較好的效果,同課異構教學教研活動,既使各位老師相互取長補短,也為各位老師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素材。12月23日我有幸與幾位語數外老師參加了在大理舉辦的同課異構研討會,在兩天的研討會中受益匪淺。英語的同課異構研討會在大理民族中學報告廳舉行,我們分別聽了,下關四中兩位老師和來自北京的孫露娜老師的課,在英語教學專家季燕老師的帶領指導下對四堂課進行了講評和討論,並聆聽分享了季燕老師多年來對於詞彙教學的心得。

一、關於同課異構的心得

“同課異構”的提法,已經不止一年了。一般而言,同課異構是指選用同一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同課異構”要求教師精心研究教材,潛心鑽研教法和學法,以便各顯風采,各具特色,為集體研討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它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一條有效途徑。聽完兩節九年級聽說課和兩節寫作複習課,使我瞭解到同課異構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及其重要。兩節寫作課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一節課以練習建議的話題為主,另一節課是一總結國中三年重點話題為主。兩位老師的視角把握截然不同,但課堂效果卻是各有好處,給我很大的啟發。同課異構的基礎是“同課”,即同一教學內容,基本一致的教學目標,“異構”則體現在兩位(或多位)教師的不同呈現。確定這一主題,就是要進行比較式研討,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比較過程中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同課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雖然目前我們對“同課異構”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研究中必須繼續“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要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同課異構教學教研活動的終極目標。

二、對課堂詞彙教學的心得重視課堂記憶

在兩節聽說課各有特長,但孫露娜老師的聽說課在詞彙教學這方面尤其出色。季燕老師也分享了關於詞彙教學的一些心得。有很多老師認為詞彙記憶是課後放給學生做的事情,原因是他們記憶是個人行為。但大多數學生的自主性畢竟有限,也浪費了課堂上一些可以利用的時間。這種方法其實是不可取的。課後複習固然重要,但堂中適時穿插使用各種不同的抽查檢測方法,一方面能夠起到督促檢測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調動學生記憶單詞的積極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背單詞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學生不再覺得背單詞是機械、枯燥的,也不是壓力下強迫記憶的,而是有趣並充滿成就感的積累過程。這樣便可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孫露娜老師在認讀詞彙的前提是物與詞的結合,以認物為前提,最後達到認詞的目的,把英語單詞同實物或情景直接聯絡,增強語言的真實性、形象感,易於調動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於英語學習初級階段的學生,採用直觀教學,使學生一開始就把實物或動作與英語直接聯絡起來,獲得一個直觀印象。最後通過圖片與文字的結合迴圈播放,達到了很好的記憶效果。這一課堂教學程式值得借鑑。

英語是任務型教學的典型,因此凡能激發學生喜愛英語學習的方法,則是英語教學的最好方法,而使學生厭惡學習英語的方法則是最壞的方法。希望以後能通過同課異構,讓教師有更多的思維去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引導學生產生交際願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交際活動,使學生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其結果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將是高效的。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5

今年9月28,29,30日,我參加了在郯城美澳學校舉行的全市國小英語常態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作為一名農村國小的英語教師,能有機會參加市裡給我們提供的這次培訓機會,我覺得十分榮幸。這次培訓是給我們英語老師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也留給了我滿滿的收穫和深深的思考,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這些老師基本功都非常厲害,每個老師的口語都很棒,脫口而出的英語很令人佩服。高要求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也是高水平的。他們的教學設計好都很完美。每一個環節之間相連繫的細節之處都體現了匠心獨到之處。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每位老師的.課前準備都非常充足,材料也很豐富。課中有可能用到的他們都事先想到了

二、以話題為中心吸引學生注意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匹千里馬,老師則是發現他們的伯樂。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蘊藏的能量。可能深埋在地不被發現。如何調動這些積極因素是一個好老師應該追求的。在這次聽課中我明顯地感受到這些上課的老師都很善於發掘學生,他們啟發式的提問給了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盧春苗老師在課堂中的提問,每一次都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吸引到課堂的話題中。房昀老師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以話題為中心的,而且她經常將提問的機會讓給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在當聽眾的同時也積極思考問題。這些都是老師上課的藝術。

三、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

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緊緊圍繞教材的教學過程。學生開口說的也僅僅是課本上那些話題,基本上沒有什麼向外拓展的機會。但是這次上課的老師卻能將課堂向外延伸到很遠很遠。他們以點連線,以線組合面,將一個很小的話題拓引得很大很大。真正做到讓學生有話可說。另外加上老師準備的豐富而恰當地材料也為學生開口說英語提供了機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老師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敢於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讓他們敢於在他人面前張口,並不害怕犯錯誤。一個班上的學習氛圍好與不好與這個老師的培養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我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相比之下,我感覺到自己在專業方面還有許多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應不斷加強學習,爭取在專業技能上有較大的提高和長足的發展。上課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英語教學,對任課教學各方面的技能都有較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課教師不僅是語言教師,同時又是藝術教師。英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日常應用中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學生不大容易體會到英語的實際用途,沒有迫切的學習要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成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講課教師們通過巧妙的設計,創設出有趣而真實生動的情境,成功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真正感受到“快樂英語”的魅力。

此次培訓,更新了我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為我的英語新課堂教學開啟新天地。這是我執教的一個新起點,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將會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結合,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都會銘記這段培訓的日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你是一位較會思考的老師,能夠從這次學習中汲取營養,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但是反思的角度有點大,如果能夠抓住一個點,深入的反思並找出自己努力的切入點,對你的工作進度會有更大的幫助!請記住:一次學習並不能全面改變一個人,但可以從某個點上開始改變!

讓改變,從今天開始,OK?

數學組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6

十月底,跟隨校領導前往北京學習,聆聽了俞等幾位國內名師的精彩展示課,以及吳等幾位大師的點評和報告,使我受益匪淺。印象比較深的是俞xx老師的《平均數》和強xx老師的《圓的認識》。

俞xx老師的《平均數》,首先是出示課題“平均數”。讓知道平均數的學生在一邊,並問他們什麼是平均數?說不明白的回去坐著,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出示一個題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別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學生說: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學生說14s也行。學生對12s和14s進行了討論,然後學生說13s正好。學生就問:13在這組資料中沒出現過?俞老師老師通過在黑板上豎著擺放吸鐵石,豎著5個表示15s,豎著2移動,讓它們平均起來,正好是13塊,而且一樣高。俞老師說,13就是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學生問:13s出現過,為什麼可以?另一名學生說:平均數不一定是出現的數。前五次沒有跑13s,並不代表以後不能跑13s。通過這個題給學生講解了平均數的演算法,後進行了練習。

課結束後,吳xx老師問學生,老師直接給你算平均數的公式不久完了,為何還要上這節課?學生的回答有:通過舉例子和生活的聯絡,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平均數的作用。如果直接給公式,就感覺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後老師給學生說明了一下13是怎麼來的,平均數是虛擬的數,反映一組資料的整體情況。

平均數是虛擬的數,反映一組資料的.整體情況。學生雖然以前接觸過,但老師通過讓知道平均數的學生講什麼是平均數,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瞭解平均數不真正意義上的平均數,還需要學習。再次老師通過豎著擺放吸鐵石,直觀的看出和理解平均數。

強xx老師在課前先和同學們進行了課前交流。師:老師手裡有個東西,生:繫著繩子的球。然後老師拿著繩子的另一端,手不動。讓小球在空中旋轉。小球的軌跡是什麼?生:圓。師:怎麼畫?學生說了各種方法。師: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然後通過微課出示了正確的畫法。師:那怎麼在操場上畫一個大圓?學生經過討論,一根繩子繞一個點一週。然後師生畫圓。學生髮現:老師用繩子畫的很圓,而學生用鬆緊帶畫的不圓。老師問為什麼?鬆緊帶長度不定。得出了定長。老師問學生:圓和以前學習的圖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圓進行了定義,圓心、半徑和直徑。然後進行了練習,通過練習得出它們的特點和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並強調出在同一個圓中。

自己以前講過《圓的認識》,通過對比感觸很多。原先的課,是直接教學生圓的畫法,然後找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和特點。

而強老師首先是圓的畫法,老師通過演示和互動得出畫圓定點、定長、旋轉一週。再次圓的特點,半徑、直徑、邊線的特點講的很透徹,是學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師告訴的。

通過學習,受益匪淺:

一是告訴學生公式和學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二是對於一些知識點,多讓學生去說去做,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識點就會閃現出來。

三是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尤其是圖形的學習。國小生想象能力比較差,通過操作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對於數與代數這塊,學生理解計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五是平時教學中注重化曲為直和割補法等方法的滲透,不要等著用時才讓學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