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通用6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28W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1

對過去最直接的認知方法是回到歷史,對歷史最好的瞭解方式莫過於回到現場。由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攝製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實地探訪長征途經地,以實景還原歷史,用影像告慰英魂。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通用6篇)

該片拍攝歷時一年,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導演組從江西出發,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穿越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革命意義的長征地標,祭掃了100多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採訪了200多位長征歷史親歷者、見證人和紅軍後代,發掘了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到的歷史檔案,共拍攝素材超過1500個小時。

這些史料檔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獻,如1934年9月長征前夕出版的《紅色中華》雜誌,其中刊登的張聞天社論,從側面證明了長征不是一次倉促的軍事行動,而是經過策劃準備的戰略轉移;有些是轉折關頭的重要決策,如湘江之役前,紅五軍團團長董振堂和政委劉伯承手寫給紅34師的一份作戰命令,命令他們要作為後衛力量掩護全軍過江;另一些檔案則是飽含情感的歷史見證,如19歲的紅軍戰士石長階在長征前夕寫給父母卻沒有寄出的四封家書,以及紅軍戰士為了向一戶藏民家庭購買青稞充飢,插在田地裡的一塊刻著借據的木牌。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在這次紀錄片中被重點揭示。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的86000多人中,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5歲,戰鬥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佔到了隊伍的四成。年輕的導演組以此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這群同齡人的故事,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年輕的紅軍成為全片的絕對主人公,“青春”成了長征人的時代新註腳。

長征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真實的影像記錄,而以往關於長征的影視作品也不能滿足紀錄片以真實準確為標準的影像呈現。為此,攝製組大量採用三維地圖、實地講述、角色扮演和實景演繹相結合的方式,用鏡頭對話歷史,用電影化手法再現長征場景。片中還打破《檔案》的表現方式,首次採用雙講述人的設定,主持人石涼在片中化身長征途中的多個歷史角色,如通訊員、炊事員、紅軍連長、普通百姓,帶來真實的長征體驗;講述人譚江海則以全知敘述者的身份梳理和總結這段歷史,推進故事的講述。該片將於今日起,每天19時30分在北京衛視首播。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2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攝製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今天起,每天19時30分黃金時間在北京衛視首播。

一年前的10月17日,《紅軍不怕遠征難》攝製組在長征出發地——江西於都舉行了紀錄片的啟動儀式。整整一年時間,攝製組重新走過這條牽引著中國歷史程序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銘心的遺蹟現場尋找當年的蹤跡,記錄今天的容貌。他們查閱檔案,對話親歷者,尋找任何可以還原歷史的真實資料,記錄那些傾注血淚的長征故事。他們在歷史現場拍攝、在復現場景拍攝,為了將檔案中的長征與心靈上的長征,原原本本地講述出來。

《紅軍不怕遠征難》導演組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從江西於都出發,途經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區,翻越都龐嶺、老山界、婁山關、烏蒙山、夾金山、岷山、六盤山,渡過瀟水、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松潘大草地,祭掃了一百多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採訪了兩百多位長征親歷者、見證人和紅軍後代。

這群年輕的紀錄片人,在將近一年的調研與拍攝中,重塑著80年前一群同齡人的故事。從未有一部描寫長征的作品,以“青春”為焦點,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名字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絕對主人公,為總共九集長達540分鐘的紀錄片灌注進青春的理想、朝氣、無畏和質樸。而“在路上”的創作方式也迴歸紀錄片的原點,從原點出發,從初心開始,嘗試用更加新銳和獨特的電視語彙,展開這段青春的對話。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3

記得《楚辭·大招》開篇有這樣一句話,“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臨,太陽是多麼燦爛輝煌。如果將這句話置於人的巨集觀視野,那麼它就成為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樞紐點與傳承力所在。80年前,一群年輕人為了捍衛民族,為了驅除韃虜,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設紅色政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80年後,一批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影視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過採訪200多位長征歷史見證者和紅軍後代,記錄了這一段“軍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

兩代年輕人,都以自己的“青春”為交匯點,繪製出了一幅融合理想、無畏與不屈不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長江精神本色圖景。於是,“青春”的觸碰,成為了精神延續的火花,引領未來。

其實,說到對長征的記錄,就不得不提範長江和埃德加·斯諾。前者被稱為中國“公開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後者則是“第一次向世界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的外國記者,有《西行漫記》。不同國界的兩個作者,卻以“青春”的姿態,完成了“長征史詩”的書寫,完成了“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式精神的謳歌與傳承。

如今,北京衛視用紀錄片的方式,從江西開始展開敘述,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賦予了該片恢巨集博大的歷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訪者,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的歷史檔案,都匯聚成一個個歷史的“點”,再次建構起長征的大廈。

大型史詩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在巨集大的敘事之外,力圖融入藝術電影的表達方式,從不同“人”的視角出發,嘗試對歷史檔案的挖掘,揭祕這批具有“紅軍長征”屬性之“人”背後的故事。同時,利用CG技術的場景營造與歷史影像、現代影像的重合來較為真實地再現紅軍長征的圖景,從而展示出既貼近年輕人心理,又有“不瞭解”長征的知識性,既有信仰,又有艱苦卓絕的苦難的詩篇。

換而言之,該片不僅使我們看到長征的來龍去脈,也使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慘烈,乃至那股在每個人心底熊熊燃燒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序言》中寫道,“與長征比較起來,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歷史的小劇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崙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災難性的失敗,而長征則是最後勝利的前奏曲”。

無論是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還是現已104歲的劉光芹、101歲的杜巨集鑑、95歲的劉佔榮……他們的身上都有著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無奈、有力量,也有緬懷。然而,我們通過他們的故事,重新回到長征的“原點”時,我們看到的是飢餓、寒冷、死亡的折磨,還有對信仰的堅持與踐行。只不過,當攝影機通過我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烈士園時,我們是震驚的,因為這裡埋葬著25048名戰士,埋藏了一個個中華獨立自主、崛起的夢。可以說,這些“墓碑”,是長征精神之所,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記得有人說過,“不殘酷,不青春”。的確,在嚴酷的環境中,人的“青春”磨練才會更顯活力,更加的熱血。《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長征,是“青春”的錘鍊,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鍛造。我們跟隨著講述者,去追逐一場“長征”的歷史,去感悟“小我”與“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態,去傳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4

該片以全景式的視角、史詩般的敘述、富於情感的文字、充滿張力的畫面、激情澎湃的旋律、深沉厚重的解說,將中國工農紅軍各路長征的全過程,紀錄於385分鐘時長的影片中。

第一集《悲壯出發》,第二集《偉大轉折》,第三集《雄關漫道》,第四集《堅忍不拔》,第五集《生命頌歌》,第六集《情深意長》,第七集《北上北上》,第八集《奠基西北》。該片集中了黨史軍史專家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以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切入點,詳盡剖析了“左”傾錯誤的軍事指揮所導致的反“圍剿”失敗,以及中國革命所面臨的重大抉擇。以精當而細膩的筆觸,書寫了以遵義會議為起點的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刻畫了毛澤東和紅軍出神入化的戰爭精妙;描繪了各路紅軍轉戰中的艱辛與奇崛;謳歌了紅軍戰士跨越生命極限的悲壯;繪畫了長征為中國革命所播撒的火種;揭示了與張國燾分裂主義鬥爭的波詭雲譎;唱響了紅軍落腳陝北所帶來的中國革命的新輝煌。特別是,全片始終貫穿一條紅線,即紅軍北上,是懷揣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走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戰場。

以今日視角看長征,歌吟偉大的長征精神,是本片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本片突出長征精神的當代詮釋,呼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全片以“長征,永遠在路上”的意蘊結尾,再次點出“永遠的長征”之主題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5

我和你素不相識,但武漢爆發了一場因你而起的肺炎。我才想著要了解你。我通過查資料得知,你一開始生存在蝙蝠體內,可是湖北武漢一家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海鮮市場把蝙蝠捕抓販賣,有的人吃了它,你就被傳染到了人類身上。這個人又通過唾液和接觸把你傳染到了其他人身上,就這樣被你傳染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並不怕你,我們的祖國非常強大,有很多先進的醫療裝置,以及很多捨己為人的醫生護士,我們最後一定能戰勝你!在你悄悄傳播幾天後,國家立刻發現了你的存在,並重視了你的問題。習近平親自指揮作戰,醫護人員率隊奔赴武漢。武漢的火神山醫院只用了十天就建成,這些足夠可以說明國家要可能快地打敗你。

你或許會想:我找個平時防範不嚴的人不就行了嗎?你休想!自從國家公佈此事之後,我們也開始了自主防範。勤洗手、戴口罩、勤消毒、勤通風、不串門、不聚餐、不聚會、少握手,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這些都是我們用來對付你的方法。

你或許又會想:不就是說說嗎?你們能做到嗎?事實上,我們確實做到了,有很多現象都能證明這一點:以前,大年七年級總是有很多人來拜年;今年,一個人也沒有了;以前,大年九年級我們家總要組織一次家庭聚會,親朋好友們都來參加;今年,家庭聚會取消了;以前過年時路上總是有很多人;今年,路上連一個人的影子都見不著;以前,過年總是要走親訪友;今年,超市裡沒有人,大家都待在自己的家裡……這些跡象都表明,人們很注重自我防護,這下你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吧!不僅如此,我國的鐘南山院士正在帶領專家組研究消滅你的藥物,過不了多久,你就得乖乖地從我們人類身上消失!

我說所有的這些就是想告訴你: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戰勝你的!而且,我們還會吸取這次的教訓,再也不吃野生動物了,而要保護野生動物,這樣,你和其他病毒就永遠無隙可乘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消滅你的捷報就會傳遍大江南北。

觀看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6

從艱難跋涉到勝利至今,表現長征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那一座名為“艱苦歲月”的雕塑,相信人們不會忘記,老班長的笛子不知道溫暖了多少人的心。還有歌曲《十送紅軍》《會師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十六字令·山》《七律·長征》《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長征組歌》《映山紅》等等,選擇這樣的傳世之作並不難,難的是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排,而要著眼新的架構進行重新編配,既不能對原著傷筋動骨,又要有煥然一新的精彩紛呈。

《永遠的長征》的可貴之處,正是在於獨具匠心,另闢蹊徑,對節目精心剪裁而能無縫連線。如把《十送紅軍》大膽拆開使用,“一送”“九送”各在長征的一頭一尾,雖然相隔有距,卻沒有被時空阻隔,情緒隨著劇情變化跌宕起伏,做到了氣勢不減、神韻不散、渾然天成。同時對節目精心布點又能相互照應,《長征組歌》選用了五段,分別安排在前三個樂章,有的是完整演唱,再現當年艱難困苦的典型場景;有的是取其精華,表現軍情似火的緊迫節奏;原有的組歌沒有因為分散而影響藝術表達的完整性,相反與其他作品自然穿插有機組合,既滿足了晚會的整體需求,又突出了演出的個性特色,做到了剛柔相濟、張弛有序、和諧流暢。

《永遠的長征》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點也是很大的亮點,就是以科學和藝術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並賦予新的表現。面對大跨度、大區域的戰略轉移和遊擊作戰,面對不勝列舉的經典戰役和層出不窮的英雄人物,需要作出正確的把握和準確的取捨,創作者們在學習借鑑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用他們開拓創新的勇氣和智慧,作出了一次大膽而又有意義的成功實踐。從總體佈局來看,在框架結構上是編年紀實與斷代跨越相結合,使長征行軍的路線圖和改革強軍的路線圖對接疊印,展示出了紅軍的傳人永遠的足跡。在內容表現上是歷史轉折與戰役突圍統籌兼顧,絕地反擊和英雄之旅相互輝映,三大主力與陝北紅軍血肉相依,展示出了歷史的功勳永遠的榮譽。在節目編配上是經典名篇與精品新作有序銜接,伴隨著勝利的年輪,代表著藝術的發展,使歷史的回聲和時代的新聲自然交響,展示出了文化的傳承永遠的精神。從思想謀篇來看,如果說“永遠的長征”是貫通整場演出的巨集大主題,那麼前三個樂章與第四樂章顯然構成了晚會的上下篇,雖有數量差別,分量毫不遜色,既可獨立成章一展風采,又有內在聯絡承前啟後,長征興軍、改革強軍,血脈相連、首尾呼應,確有一股大氣磅礴的巨集偉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