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後感甄選合輯(精選3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09W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後感甄選合輯 篇1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11月26日,外國語學院組織全體無課教師於W209觀看了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的第一集《正義擔當》。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後感甄選合輯(精選3篇)

我院接到上級部門轉發檔案後,院領導非常重視,要求此次觀看學習要實現所有教師全覆蓋,並要求每個人撰寫觀後感,以確保取得實效。

影片採取史論結合、故事表達的方式,集中呈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據悉,接下來我院將會進一步組織廣大教師,特別是輔導員、任課教師及時觀看學習,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以充分利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重要契機,把學習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與學生共情、共鳴、共振。通過形式豐富的教育活動,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觀影結束後,我院教師通過座談研討,交流體會等形式,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不忘歷史、奮勇向前的積極氛圍。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後感甄選合輯 篇2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化學工程系利用每週五、週日晚自習時間組織20__級、20__級學生觀看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

本次觀看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是加強化學工程系師生“四史”學習教育和開展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利於用情用心用力做好“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愛國主義教育。該片共6集,分別為《正義擔當》《殊死較量》《血性迸發》《英雄讚歌》《萬眾一心》《偉大勝利》,採取史論結合、故事表達的方式,回顧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質和偉大勝利,深入反映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集中展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生動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和巨大貢獻。強化“四史”學習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風貌,營造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矢志奮鬥奉獻的良好氛圍。觀看結束後,各班級召開主題班會,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和決心,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全面提升自我,繼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闊步前行。

通過本次觀看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讓化學工程系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讓化學工程系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儘早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後感甄選合輯 篇3

記得《楚辭·大招》開篇有這樣一句話,“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臨,太陽是多麼燦爛輝煌。如果將這句話置於人的巨集觀視野,那麼它就成為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樞紐點與傳承力所在。80年前,一群年輕人為了捍衛民族,為了驅除韃虜,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設紅色政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80年後,一批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影視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過採訪200多位長征歷史見證者和紅軍後代,記錄了這一段“軍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

兩代年輕人,都以自己的“青春”為交匯點,繪製出了一幅融合理想、無畏與不屈不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長江精神本色圖景。於是,“青春”的觸碰,成為了精神延續的火花,引領未來。

其實,說到對長征的記錄,就不得不提範長江和埃德加·斯諾。前者被稱為中國“公開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後者則是“第一次向世界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的外國記者,有《西行漫記》。不同國界的兩個作者,卻以“青春”的姿態,完成了“長征史詩”的書寫,完成了“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式精神的謳歌與傳承。

如今,北京衛視用紀錄片的方式,從江西開始展開敘述,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賦予了該片恢巨集博大的歷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訪者,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的歷史檔案,都匯聚成一個個歷史的“點”,再次建構起長征的大廈。

大型史詩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在巨集大的敘事之外,力圖融入藝術電影的表達方式,從不同“人”的視角出發,嘗試對歷史檔案的挖掘,揭祕這批具有“紅軍長征”屬性之“人”背後的故事。同時,利用CG技術的場景營造與歷史影像、現代影像的重合來較為真實地再現紅軍長征的圖景,從而展示出既貼近年輕人心理,又有“不瞭解”長征的知識性,既有信仰,又有艱苦卓絕的苦難的詩篇。

換而言之,該片不僅使我們看到長征的來龍去脈,也使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慘烈,乃至那股在每個人心底熊熊燃燒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序言》中寫道,“與長征比較起來,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歷史的小劇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崙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災難性的失敗,而長征則是最後勝利的前奏曲”。

無論是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還是現已104歲的劉光芹、101歲的杜巨集鑑、95歲的劉佔榮……他們的身上都有著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無奈、有力量,也有緬懷。然而,我們通過他們的故事,重新回到長征的“原點”時,我們看到的是飢餓、寒冷、死亡的折磨,還有對信仰的堅持與踐行。只不過,當攝影機通過我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烈士園時,我們是震驚的,因為這裡埋葬著25048名戰士,埋藏了一個個中華獨立自主、崛起的夢。可以說,這些“墓碑”,是長征精神之所,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記得有人說過,“不殘酷,不青春”。的確,在嚴酷的環境中,人的“青春”磨練才會更顯活力,更加的熱血。《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長征,是“青春”的錘鍊,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鍛造。我們跟隨著講述者,去追逐一場“長征”的歷史,去感悟“小我”與“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態,去傳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